2025年沪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七年级物理下册月考试卷46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图中,树荫下的阴影是小孔成的像B.

如图中,放大镜能成放大的像是利用了光的折射C.

如图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D.

如图中,三棱镜分解太阳光是光的色散现象2、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的是()A.B.C.D.3、如下短句或词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立竿见影B.一叶障目C.鱼翔浅底D.三点对一线4、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B.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变干了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了小水珠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5、下述语句中蕴含着一定的物理知识,其中对应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如坐针毡”: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B.“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导致水底看上去变浅了C.“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以游云为参照物,月亮是向东运动的D.“早穿皮袄午穿纱”:我国内陆地区温度变化较大,主要原因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大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B.

炒菜时如果油锅起火应立即向锅内倒入冷水来灭火C.

木棒捶打使衣服突然运动起来,污渍由于惯性脱离衣服D.

地球上的各种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可以互相转化7、2016

年3

月19

日,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泸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通往会展中心的酒谷大道绿化带中的花草呈现五颜六色.

开幕式结束后,在飘逸着阵阵酒香的会展中心举行了盛大的文艺表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会展中心闻到的阵阵酒香是因为酒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缘故B.绿化带中的部分鲜花呈黄色是因为这部分鲜花吸收了白光中的黄色光C.酒谷大道绿化带中花草上的水珠蒸发时要放出热量D.文艺表演中听众能根据响度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8、如图所示,放在桌面上的物体m1重100牛,通过滑轮挂有重为10牛的物体m2,刚好使m1在桌面上作匀速运动,则物体和桌面间的摩擦力为____牛.(忽略滑轮重及滑轮摩擦)

9、小华同学五一期间和妈妈一起去上海旅游并亲身体验了一次极限运动--过山车.

如图所示,当他乘坐过山车在环形跑道上高速行驶时,感觉“天旋地转”,好像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此时他选取的参照物是______.

当他乘坐的过山车位于图示位置时,他受到的重力方向是______.10、高烧的病人用冰袋降温是利用了______的道理;冬天,北方的菜窖里防止菜冻坏,常常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______的道理.11、热机是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燃料从而产生动力的热机叫______,是现代社会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热机,根据燃料的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类。12、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中可知,水温度从2隆忙

升到8隆忙

的过程中,其密度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13、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常常看到冷冻室中冒出一股白雾,这是______现象.14、离弦的箭由于具有____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会继续前行;越尖的箭头越容易射穿目标,是因为箭头越尖对目标的压强越____(选填“大”或“小”).15、一个身高为1.8m

的人站在平面镜前3m

处,此时,他与自己的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像高为______,若把镜子放到他原来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将____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6、一般情况下,男声比女声音调高响度小.______(判断对错)17、形“影”不离中的“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______(判断对错)18、迎着月光走时亮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时暗处是积水.______(判断对错)19、一斤棉花没有一斤铁块重.______(判断对错)20、提出“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就能使地球移动”的名言的物理学家是阿基米德.______(

判断对错)

评卷人得分四、作图题(共3题,共6分)21、如图,B点为海岸上一棵椰子树的顶点,请画出人在水下A点看到B点的光路图,并大致确定B点的像的位置B′.22、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如图所示,人眼在C

点处看到筷子B

点的像在位置B隆盲

点.

请画出B

点的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过C

点的光路图.23、按要求连接滑轮组.

评卷人得分五、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10分)24、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

该实验目的是用________和________测平均速度.(2)

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3)

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或“变速”)

(4)

实验中测得路程s1

上的平均速度为v1

路程s2

上的平均速度为v2.

那么,v1v2

________v3

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

(5)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

选“大”或“小”)

.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3题,共18分)25、甲声音是60

分贝,频率为500Hz

乙声音是40

分贝,频率为900Hz

则:(1)

甲、乙哪个声音的音调比较高?(2)

甲、乙哪个声音传得远?(3)

二人与丙的距离相同,若二人同时向丙讲话,那个声音可先传到?26、城市道路建设中,人行道上都要求铺设供盲人行走的“盲道”,实现无障碍通行。如上右图是一幅人行道的照片,图片左侧是“盲道”,其地砖表面有一棱棱凸起的部分,而右侧是普通人行道,其地砖表面是平的。盲人行走时可以根据脚底的感觉走,请用已学知识分析盲人如何分辨盲道。27、某些同学在参观铁路工地时看到如图场景.

请用物理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铁轨铺在一根根路枕上?

(2)

要到工地参观出发前,家长嘱咐骑自行车时不要太快,也不能骑车带人,请你解释为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A【分析】解:A

树荫下的阴影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而小孔成像,成的是太阳倒立的像,故A错误;

B;用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平静水面上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1)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

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析】A

2、B【分析】【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方向为直线的运动,通过图象判断时,要先明确图象的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明确其变化规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会通过观察图象来判断其运动状态。【解答】A.表示位移随着时间的增加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故A不符合题意;

B.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位移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中随时间的变化;路程的变化不均匀,二者的比值不同,不符合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随时间的增大;路程减小,二者成反比,不符合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解析】B

3、C【分析】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一叶障目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鱼翔浅底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水的深度变浅,三点对一线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没有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的应是鱼翔浅底。故选C。【解析】C

4、D【分析】【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解析】【解答】解:

A;烧开水时;壶嘴处喷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得到“白气”.不符合题意;

B;洒在地面上的水吸收热量;由液态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中的蒸发现象.不符合题意;

C;秋天的早晨;树叶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是固态的;过一段时间变小了,是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为气态进入空气中了.符合题意.

故选D.5、D【分析】解:A;“如坐针毡”: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该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导致水底看上去变浅了;该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以游云为参照物;月亮是向东运动的,该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早穿皮袄午穿纱”:我国内陆地区温度变化较大;主要原因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小,该选项解释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或者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3)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4)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分析;同样质量的水和沙石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生活联系密切,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解析】【答案】D6、B【分析】解:A;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能使钞票中的荧光物质发光,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油在炒菜锅内因温度过高着火;应盖上锅盖或放上菜,不能倒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木棒捶打使衣服突然运动起来;污渍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因此会脱离衣服,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地球上的各种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各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紫外线具有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荧光效应强的特点;主要应用是杀菌消毒和验钞.

(2)锅里的油起火;应该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用锅盖盖,使火隔绝氧气而熄灭.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4)除了地热能和原子核能以外;地球上所有其他能源全部来自太阳能,这是“广义太阳能”.

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这种考查形式是中考的热点.【解析】【答案】B7、A【分析】解:A

因为酒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A正确;

B;太阳光就是白色光;黄色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黄光.

而不是吸收白光中的黄色光,故B错误;

C;花草上的水珠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故C错误;

D;文艺表演中听众能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故D错误.

故选A.

(1)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单色物体只反射与本身相同的色光,其它色光不反射.

(3)

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时要吸收热量.

(4)

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

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分子运动、物体颜色、汽化、音色等,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解析】A

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8、略

【分析】

物体m1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2G2=2×10N=20N;因为m1在桌面上作匀速运动;所以物体和桌面间的摩擦力为f=F=20N.

故答案为:20.

【解析】【答案】物体m1在水平方向受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根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可知,拉力就等于物体物体m2重力的2倍.

9、略

【分析】解:

(1)

以他自己为参照物;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与他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建筑物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感觉“天旋地转”,好像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

(2)

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无论他乘坐的过山车处于什么位置,他自身受到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

故答案为:自己;竖直向下.

(1)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2)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物体的位置和状态无关.

本题涉及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在学习中要注意细心观察,认真领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解析】自己;竖直向下10、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分析】解:(1)

冰袋放在高烧的病人身上;冰吸收人身体上的热量熔化成水,熔化是吸热的,使病人皮肤温度下降.

(2)

水放出热量时;水凝固成冰,所以冬天,北方的菜窖里防止菜冻坏,常常放几桶水,在温度降低时,水放出热量,使菜窖内温度不至于很低,防止菜被冻坏.

故答案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先判断物质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当条件变化时物质的状态,根据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定义和吸放热情况进行判断.

掌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定义和吸放热情况,对解释生活中有关物态变化的问题很有帮助.【解析】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1、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分析】解:热机是把内能转为机械能的机器;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燃料从而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内燃机;常见的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故答案为: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

(1)

热机是把内能转为机械能的机器;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燃料从而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内燃机;

(2)

掌握常见的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

此题考查了热机的概念和内燃机的种类,是基础性题目。【解析】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12、先变大再变小【分析】【分析】从图象可以看出;水温度从2隆忙

升到8隆忙

的过程中,体积先变小后变大,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变化特点。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和根据图象分析问题,关键是判断出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特点,还要知道水的质量不随水的体积、状态、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解答】水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公式娄脩=mV

可知;体积变大,密度变小,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水温度从2隆忙

升到8隆忙

的过程中,水的体积先变小再变大,所以其密度的变化特点是先变大再变小。

故答案为:先变大再变小。【解析】先变大再变小13、液化【分析】解:打开冰箱冷冻室门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较低的空气发生液化现象,形成了“白气”.

故答案为:液化.

生活中常见的“白气”多为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

本题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考查了对液化现象的认识.【解析】液化14、略

【分析】【分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解析】【解答】解:离弦的箭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会继续前行;

越尖的箭头越容易射穿目标;是因为箭头越尖,接触面积越小,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压强越大.

故答案为:惯性;大.15、6m;1.8m;不变【分析】解: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由该同学离镜面距离3m

得出像距镜面3m

所以,人和像之间的距离为3m+3m=6m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所以,由该同学身高1.8m

可得像高为1.8m

因为像的大小与物距无关;所以,即使把镜子放到他原来像的位置,像的大小不变.

答案为:6m1.8m

不变.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分析解答此题.

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解析】6m1.8m

不变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6、×【分析】解:男生在说话时;声带振动幅度大,响度较大;女生在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快,音调高.故男声比女声音调高响度小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解析】×17、×【分析】解:形“影”不离中的“影”是由于身体遮住光线后;在地面形成了自己的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故答案为:×.

“影”的形成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1)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在不透明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形成物体的“影子”;

(2)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影”;如平面镜成像;湖光倒影等;

(3)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影”;如凸透镜成像所成的“影”,如毕业合“影”.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会根据其原理的不同,对光现象进行分类.【解析】×18、√【分析】解:(1)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

(2)如图;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

(3)如图;背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水面暗;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少量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亮.

故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掌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不要误以为镜面反射就一定亮,漫反射就一定暗,感觉亮暗关键是看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解析】√19、×【分析】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因为铁和棉花都是一斤;所以一斤棉花和一斤铁一样重.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铁和棉花都是1斤;单位和数据都相等,质量相等.

铁和棉花的名数相同,就是质量相同,由于铁和棉花的密度不同,相同质量的铁和棉花体积不同,不要被这一表象所迷惑.【解析】×20、√【分析】解:古希腊物理学家;哲学家阿基米德最早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还发明了用于排水或灌溉的螺旋式水车.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是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名言.

故答案为:隆脤

根据对常见物理学家及其成就;名言的掌握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学史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基米德的主要贡献与名言.【解析】隆脤

四、作图题(共3题,共6分)21、略

【分析】【分析】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人能看到岸上灯的虚像,是因为光从灯发出经过折射进入水中达到人眼,所以可以先根据虚像和人眼的位置确定折射光线,再根据折射规律大体画出入射光线.【解析】【解答】解:若连接BA;与水面相交于一点,而折射点在此点的右侧,这样可大致找到折射点,并确定出折射光线.通过折射点做出法线,连接折射点与B点,做出入射光线,此时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22、解:在图中B′点是B点的像;光由B点发出,经水面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射入C点.B′就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答案如图: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

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此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要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析】解:在图中B隆盲

点是B

点的像;光由B

点发出,经水面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射入C

点.B隆盲

就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答案如图:

23、解:第一组F=G;所以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应从定滑轮绕起.

第二组F=G;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应从动滑轮绕起.

第三组F=G;所以滑轮组由4段绳子承担物重,应从定滑轮绕起.

如下图所示:

【分析】

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拉起绳子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首先根据拉力与物重的关系,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缠绕滑轮组时具有偶定奇动的特点;确定出绳子的始端顺次绕线.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滑轮组的组装.

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并且要掌握绕线的技巧.

滑轮组的绕线:“偶定奇动”.【解析】解:第一组F=12G

所以由2

段绳子承担物重,应从定滑轮绕起.

第二组F=13G

滑轮组由3

段绳子承担物重,应从动滑轮绕起.

第三组F=14G

所以滑轮组由4

段绳子承担物重,应从定滑轮绕起.

如下图所示:

五、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10分)24、(1)刻度尺停表(2)(3)变速(4)(5)小【分析】【分析】

(1)(2)(1)(2)在用斜面小车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到刻度尺和秒表,并代入公式v=st进行计算;

(3)(3)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

(4)(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由此可以判断出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5)(5)如果斜面太高,物体运动时间太短,不容易计时。

本题考查了“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关键是知道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由v=st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解答】(1)

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

实验的原理是v=st

(3)

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因此是变速直线运动;

(4)

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即v3>v1>v2

(5)

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便于计时,避免斜面太高时,小车运动速度太大,运动时间太短,难以测量。

故答案为:(1)(1)刻度尺停表(2)(2)v=stv=dfrac{s}{t}(3)(3)变速(4)(4)v3>v1>v2{v}_{3}>{v}_{1}>{v}_{2}(5)(5)小。

【解析】(1)(1)刻度尺停表(2)(2)v=stv=dfrac{s}{t}(3)(3)变速(4)(4)v3>v1>v2{v}_{3}>{v}_{1}>{v}_{2}(5)(5)小六、简答题(共3题,共18分)25、(1)乙

(2)甲

(3)同时传到【分析】【分析】音调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声音传播的距离远近和声音的响度有关;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