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牛津上海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16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D.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①全球气候变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环境污染⑥生物多样性丧失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3、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处于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一定增大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4、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种群迁入的某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D.甲种群的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K值时降为05、某草场总面积为80hm2,野兔在此大量繁殖使草场退化。为有效治理草场,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对该草场野兔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检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野兔有52只在重捕前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该段时间内有野兔出生,故种群总数量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初捕232232重捕20045A.该草场野兔的种群密度约为12.9只/hm2B.若被捕获过的野兔不易再次被捕,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C.野兔种群密度过大,可能会导致草场物种丰富度降低D.草场的退化是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7、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黑松老龄(砍伐后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0~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黑松林碳量生产者活生物量(g/m2·年)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730470440幼龄1460420380注:净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A.黑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幼龄黑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g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非生物环境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老龄黑松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8、图示为生态学家对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流动、逐级递减的B.②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C.②到③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①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9、蝗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卵一般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又称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较为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以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当地分别采取了药物防治(喷洒农药)和生物防治(引入鸭;蛙等天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蝗虫卵的数量,用样方法调查幼虫数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成虫数量B.t2~t3,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成虫的大量迁出,而t4~t5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进行了药物防治C.防治之前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X,防治之后蝗虫的环境容纳为YD.当地应该是在t7,时刻引入了蝗虫的天敌10、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故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D.图2中的碳在E中流动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12、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3、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4、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15、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_______→热能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3题,共21分)16、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入淀污水增多,水体重金属污染加剧。研究人员发现可通过定期收割沉水植物地上部分,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水体。
(1)沉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________,净化水体,体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为筛选适合白洋淀镉污染修复的沉水植物;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处理本地4种沉水植物4天后,检测其对镉(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如表和图。
。沉水植物。
半数抑制浓度(mg•L-1)
黑藻。
0.51
狐尾藻。
0.81
金鱼藻。
0.03
菹草。
0.12
(半数抑制浓度是指抑制沉水植物半数生长的外部Cd浓度)
表数据显示4种沉水植物中对镉的耐受性最大的是________。结合图1的实验结果;选择黑藻和菹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不选用狐尾藻和金鱼藻的原因是_______。
(3)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__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________而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17、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Ⅰ;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能漏射率(%)44.73.31.11.1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t·hm-2·a-1)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3.826.026.0总生产量/总呼吸量1.091.351.261.211.21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
。群落演替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绿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层数2345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___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___________有关。
Ⅱ;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____。18、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多样;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其传递的途径也多样,不只沿着食物链进行,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第一营养级;因此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塔基,C正确;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2、C【分析】【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和合作。
【详解】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粮食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见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选C。3、B【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B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根据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将年龄组成分成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而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D错误。
故选B。4、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在0~t3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乙种群迁入后,甲种群数量开始波动,甲乙种群数量出现不同步的变化,说明乙捕食甲。
【详解】
A;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数量增长呈S型;可知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A正确;
B;根据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变化趋势;可知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B正确;
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作为甲的天敌,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C正确;
D;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出生率不会降为0,D错误。
故选D。5、C【分析】【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其中标记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其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
A、第一次标记的野兔有52只在重捕前死亡,则相当于第一次标记的个体有232-52=180(只),由此可计算出该地区野兔的种群密度约为180×200÷45÷80=10(只/hm2);A错误;
B;若被捕获过的野兔再次被捕的概率降低;重捕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会减少,根据计算公式可知,该调查结果应该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
C;野兔种群密度过大;可能会导致草场退化,物种丰富度降低,C正确;
D;草场退化使野兔的食物减少;食物是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A: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
【详解】
A;生物多样性程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越强,A正确;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强;但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C错误;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程度不应该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D错误。
故选AB。7、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受破坏后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状态属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是自身呼吸消耗散失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分析表格可知;黑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
【详解】
A;黑松群落被砍伐后;一段时间内会形成自然幼龄群体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
B;表格中的数值是净初级生产力;幼龄黑松群落每平方米有420g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错误;
C、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非生物环境;C正确;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老龄黑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g,异养呼吸消耗量为440g,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异养呼吸消耗量,会有有机物的积累,即老龄黑松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D正确。
故选CD。8、C:D【分析】【分析】
据图可知;该图是能量流动定量分析,①②③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
B;①是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②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②到③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C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①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正确。
故选CD。9、A:B: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初期呈“S”型增长,后期种群数量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出现上升;下降和波动。
【详解】
A、蝗虫的卵产在土壤中,所以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幼虫运动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成虫体积大、运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正确;
B、t2时刻,蝗虫成虫数量减少,但幼虫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成虫发生了迁出,t4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显著减少,且在t6时刻又基本恢复原来数量,说明t4时刻应该是进行了药物防治,B正确;
C、X和Y是防治前后蝗虫幼虫数量能维持的最大值,而不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t7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数量都显著减少,且在较低的水平重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说明在t7时刻引入了天敌,D正确。
故选ABD。10、A:C【分析】【分析】
分析图1: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分析图2: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分析图3: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分别是A.E,A错误;
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C错误;
D;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碳在A、B、D、E构成的生物群落中流动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C。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四、综合题(共3题,共21分)16、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详解】
(1)沉水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镉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盐;镉等重金属),净化水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芦苇、破蓬和柽柳是依次生长,因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由表可知;狐尾藻的半数抑制浓度最高,说明其对镉的耐受性最大;据图分析,狐尾藻虽然对镉的耐受性很强,但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金鱼藻在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方面表现都较差,因此应该选择黑藻和菹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而不选用狐尾藻和金鱼藻。
(3)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植物体(和动物)死亡腐烂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水体(通过物质循环使镉等重金属又回到水体)而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获取结论的能力。【解析】生产者镉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盐、镉等重金属)自我(自动)调节(自净化)水平狐尾藻狐尾藻虽然对镉的耐受性很强,但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而金鱼藻在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方面表现都较差食物链(和食物网)植物体(和动物)死亡腐烂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水体(通过物质循环使镉等重金属又回到水体)17、略
【分析】【分析】
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增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也增加,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
I(1)表中数据表明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由灌草丛开始的;因此,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表现出层数增多,群落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根据柱形图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2)生态系统的截光率=1-漏射率;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增大,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所用工合同样本
- 战略思维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计划
- mv转让合同样本
- 2人合同标准文本
- 风险管理部突发事件处理预案计划
- 住房自装装修合同样本
- 保管物合同标准文本
- 养鱼合作转让合同样本
- it产品安装合同样本
- 伦理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计划
- 讲故事技能培训
- 海岸动力学全册配套完整课件
- 工作面防飞矸封闭式管理规定
-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岗位培训的讲义课件
- 立体构成概述课件完整版
- 财务人员廉政谈话记录 财务个人谈话记录3篇
- 沪教牛津版小学三至六年级英语单词表
- 西门子仿真数据与流程管理平台介绍
- JJG(交通)064-2016 沥青混合料拌和机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专业税务顾问业务报告
-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加工两种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