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1
一、导入(复习导入)
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
他们是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
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
去的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更一乎一怒
妇一啼——苦
致词一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教案2
一、导入
L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
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同学们看幻灯片,
只做了解。(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
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咽:三个读音)
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最后提出疑问。
2、提问:
A、"吏呼T璐,妇啼T可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T可",
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
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记下里面的词语解释)
C、裙:
D、前途:
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
走:(《口技》几欲先走)
已:
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
表明差更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
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
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
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脂示出老妇已被捉走。"夜久”反映出差更不满足于捉走老妇,
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
发展,彻夜未能入睡.也有杜甫在哭的.成分在里面。
H、为什么不抓杜甫?
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同时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在此投宿。
3、把文章翻译一遍。
4、你能复述文章吗?
5、整篇文章讲了T判十么事?(官吏夜捉人)
为什么是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更
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
深入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四、文章分析
1、老妇致词说了几件事?(分层:三层。学生说出层意)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2、"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
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
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亳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
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更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更不为
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
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JL,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
的一个真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
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
下面的话。"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
丈夫、乳孙芽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3、有人说老妇的致词不是一口气说出的,而是被官吏一句一句的逼问出来的。(板书:吏,
呼,妇,啼)
看课后习题三,这种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叫:"藏问于答"(板书)
请同学们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注意语气)
五、总结
1、放映中央台的《石壕吏》的讲解词。
2、评价:“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袁枚)
六、背诵
齐背《石壕吏》
七、作业
1、背诵
2、(幻灯片)想象一下,从这天晚上,这一家人会面对什么样的命运?
《石壕吏》教案3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I:匕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戌: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T牛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
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
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
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
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石壕吏》教案4
通过《石壕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课文的精炼语言。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
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ppt2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
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
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更、三别我们今天
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ppt3
请看三幅对联:ppt4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清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
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pt5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
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
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
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8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Ppt7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ppt8
吏:li邺:y。戌:shu咽:y。妪:yO泣:qi
3.请读T卖:配乐朗读《石壕史》Ppt9
4.清理一理:故事情节:pptlO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我的舞台,秀出我的风采!
PPtH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pptl2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Q)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⑶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
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轴E练
首先,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Pptl3
Q)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⑵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Pptl4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
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T分出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出场时间出场道具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杜甫暮天明投登别
老妇夜拐杖看、啼、致词
老翁夜、天明/逾、走
更夜佩刀、棍棒等捉、呼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
术Pptl5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
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请想一想:Pptl6
Q)"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
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更与老妇对话的情景Pptl7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使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
"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际上
"吏呼一何怒!妇啼T可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
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⑶"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Pptl8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
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Pptl9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主题,作者感情
清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ppt20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ppt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Ppt22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
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
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ppt23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诵课文
(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教师寄语:ppt24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
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
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七)作业:ppt25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
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5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一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
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怠味着百姓无家
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
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用,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
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
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
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更(Ii)逾(yu)邺(yP)城戍(shu)老妪(yu)泣(qi)幽咽(ye)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
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
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
了……从
"……"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
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一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B月代末年一位有独到冕解的擘者和^^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
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
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T可怒,妇啼
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
怎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老师提示:我们国家现在还征兵吗?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卫国)唐朝当时发生安史之
乱时为了平定叛乱也得征兵,只不过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够入伍的青壮年男
子还不够,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战场。诗人看到安史之乱
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平息
那场战争是正义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政府"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
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
6、全诗小结:(2分钟)
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戌,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
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7、再读诗歌。在《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中深情朗读,再次感受石壕村里这个七口之家在安
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3分钟)
8老师致课堂结束语: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
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
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
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视频播放和和平鸽动画音
乐。
9、作业:
(1)想象并补写(300字以上):老妪和她的儿子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
怎样的情景?
(2)背诵默写全诗
《石壕吏》教案6
教学目的
L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学设想
1.《石壕史》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黄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
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
学生体会诗篇叙述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叙述之中
的诗人的感情。
2.其余四首诗都属抒情诗的范畴.这四首诗分别以恰当写作方法写景、写物,表现出描写对
象的特征抒发了诗人特定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具体描写的表现力量体会诗人的感情。
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敕勒歌》、《秋浦歌》,一课时;《晓
出净慈寺送田子方》、《钱塘湖春行》,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簧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
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
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
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
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
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更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
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⑴指定学生朗读第1E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
(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更
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
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
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更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
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更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
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E殳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
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T可怒,妇啼一何苦":一"怒",-"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T可",
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
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
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更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
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更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
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更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更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
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刃慨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
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亳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
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更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
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
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
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
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
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E殳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
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更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
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
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另版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
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IW绵绵无
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
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
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冢的悲惨
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舌网实,表现
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刮,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敕勒川苍茫富饶美好风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发愁绪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叙事诗引到教学抒情诗,引出《敕勒歌》(板书诗题)。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哪一句是诗篇的关键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前两句、次两句各为一层。“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篇的关键句。
(2)第一层点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诗篇的描写对象及其地理位置,表现出敕勒川背负雄伟阴山,
气势壮阔(板书:背负阴山气势壮阔)。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勾画出什么样的境界?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以"穹庐"设喻,表现出那高远的天空就像一个无限大的蒙古包笼盖着辽阔大地一样,
形象地勾画出天连草原、草原接天的无垠境界(板书:境界无垠)。用"穹庐”一牧人自己的家
设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采,体现了诗篇主人公对敕勒川的亲切、惬意感情(板书:设喻亲切)。
(4)第三层前两句和上层以及下句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127;末句和前写景物之间体
现着什么样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层,回环描写天地,以“苍苍"表现出天之高渺,以"茫茫"
表现出地之无际,为下句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样充分铺垫之后,才引出“风吹草低见
牛羊”这个关键句,表现出在那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和风吹来,牧草低俯,出现了一大群、一大
群的牛羊。这画面和前写景物联系起来,由静转动,静中有动,体现了勃勃的生机。牧草的丰茂,
牛羊的肥壮,牧人的欢欣,都深含在这一句描写之中了(板书:草茂畜肥生机勃勃)。
(5)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大笔勾勒出祖国塞北雄浑壮阔、优美富饶的草原风光,抒发了诗人一牧人热爱家
乡的自豪感情(板书:勾勒雄浑富饶草原风光&127;抒发热爱家乡自豪感情)。
⑹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雄浑气势、自豪感情。
板书设计
3.由写景抒情诗《敕勒川》引出咏物抒情诗《秋浦歌》(板书诗题)。
⑴简单指出: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127;其时李白已被腐朽权贵并断出长安10年。
这10年中,他漫游飘泊各地,不但政治抱负无从施展,生活也时常发生困难.《秋浦歌》就是
在这样遭际当中创作出来的。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127;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通过写什么物抒发这种感情?是分几层写物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抒发愁绪:通过写白发抒发愁绪;是分两层写白发的;前后两句各为一层。
②第一层怎样描写白发?两句之间体现着什么样的关系?哪个字是关键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白发三千丈”极度夸张,夸张得让读者大出意外会觉得诗人想入m曰E."缘愁似个长",
因为满心的愁绪使得白发像这样的长。心愁则发长,读到次句,也就会觉得首句的极度夸张虽然
大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发三千丈”了,诗人的愁绪该有多么浓重!两句,
由外部白发写到内心愁绪,由表象写出内因;关键字是个"愁"字,不但这两句的力量全都集中
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也贯串全诗(板书:极度夸张愁绪浓重)。
③第二层怎样写白发?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喻写出头发之白。心愁则发白,愁得头发都像"秋
霜”一样白了,进一步表现了愁绪的浓重。诗人在这里没有用"眼前明镜里,头发似秋霜”这类
的陈述句,而是用了表示惊讶的疑问句。这样以疑问的句式写出比喻的‘内容,就更表现了激愤
的感情,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板书:比喻疑问感情激愤)。
④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绪虽然非常浓重,却不哀伤,奔放无羁;在抒发愁绪当中,更表现出
感情激愤、痛恨权贵、决不屈服(板书:愁绪浓重绝不哀伤感情激愤痛恨权贵)。这也正是李白其
人和他的很多诗篇的风格特点。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激愤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西湖春景的盎然生意和诗人欣然观景的恬静感情,西湖盛夏的浓艳景色和诗人欣然观景的赞
叹感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咏物抒情诗《秋浦歌》,引出写景抒情的《钱塘湖春行》(板书诗题)。
2.简单指出: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作品。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受
到严重打击思想上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受至J党争之祸,
主动要求而得外任杭州刺史,心情恬静。
3.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照应诗题,点明了春行的处所一描写的对
象。二句用“初"修饰"平",表现出湖水新涨的态势,透露出了早春的气息(板书:点明处所
透露早春气息)。
(2)第三、四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对偶句,"莺"、"燕"两种美好禽鸟对举(板
书:莺燕对举)。用"早"修饰"莺",前面又冠以"几处",表明莺的数量尚少;用"新"修饰
"燕",前面又加上"谁家",表明燕的数量犹稀;表现出了早春的特征.早莺"争"暖树,描
写出春寒料峭、莺声婉转、互争暖树的景象;新燕"啄”春泥,描写出湿泥松软、燕语呢喃、筑
巢育雅的景象。从而描写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风光(板书:风光生意盎然)。
(3)第五、六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对偶句,香花和芳草并列(板书:花草并列)。用
"乱"修饰"花”,表现出香花繁茂,娓紫嫣红;用"浅"修饰"草",表现出芳草初生,鲜嫩
碧绿。在“欲迷人眼"前面加上一个"渐"字,在"能没马蹄"前面加上一个"才"字,描写出
香花将愈开愈艳丽,芳草将越长越茂盛,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景(板书:图景生机无限)。
(4)第七、八句和前面的诗句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再次照应诗题,写出诗人缓步行走所至,在
前面描写一处景色的基础上,荡开笔锋,转而写到别处。"最爱"二字表明,寺北亭西固然鸟语
花香,春色喜人,湖东景色更是别具风姿,引人入胜。从而塑造出了诗人自身缓步观景、欣然陶
然的形象(板书:缓步行走欣然陶然观景)。
(5)这首诗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风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
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板书:喜爱春光恬静闲适)。
4.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欣然陶然、恬静闲适的感情。
板书设计
5.由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引出描写西湖盛夏景色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诗题)。
6.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两层:前两句为一层,赞叹西湖六月风光;后两句为一层,描写西湖六月风光(板书:先
赞叹后写景)。
(2)这样结构诗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和其他时节大不相同。
诗人步出净慈寺,一看眼前景色,不由脱口赞叹.这赞叹不但振起下两句的写景,而且吸引读者
欣赏下文的写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似与天接的莲叶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碧
绿,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艳红,描绘出了一幅朝阳旭照、红碧交辉的浓艳图景。这样先赞
叹,后写景,突出了景色的浓艳引人.读者读了写景的诗句,自要回味前面赞叹的语言,产生了
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板书:图景浓艳耐人回味)。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舒缓语气,赞美感情。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石壕吏》教案7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我
们一同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
1.介绍背景资料
2.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戊等)
3.分析文章的中心
(1)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点加点字的分析)
(2)对比分析吏呼T可怒
妇啼一何苦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
(4)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二、详案
1.导入:
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f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
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
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
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
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
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
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
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
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记录
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
2.文章逐字讲解(齐读)
(1)第一段:石壕吏(呜。)暮:傍晚。逾(yU)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戍(shCi)戌(xQ)戊(wCi)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
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O)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
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
文中的标注)
(5)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湎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
途"区别)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
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E殳),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
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舌由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
投宿",更彳卿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
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
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
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
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
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
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⑵吏呼一何怒与妇啼T殖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
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T可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
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
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
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
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
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
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
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
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
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
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
“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
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石壕吏》教案8
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读,同时在梳理完读音后注重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积累.
2.通过翻译感知主要内容,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熟读成诵。
2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
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
何设计预习)鉴于学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对文言文的排斥,所以还是以文言基础为准。布置以
下预习作业:
1.查询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诗的背景来历。
2.梳理字音,自行对照标注进行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字词翻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2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2)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001
- 12 寓言二则 说课稿-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001
- 8我们受特殊保护 第二课时《专门法律来保护》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Module 1(说课稿)-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一年级下册
- Module6 Unit2 He ran very fast(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8 少年闰土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 22《狐假虎威》第二课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202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新学习单)说课稿 新人教版
- 6 《 花儿草儿真美丽》(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 (一模)芜湖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监控 英语试卷(含答案)
- 完整版秸秆炭化成型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诗经楚辞文学常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AI辅助的慢性病监测与管理系统
- 2025中国海油春季校园招聘190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护理
- Unit 6 Is he your grandpa 第一课时 (教学实录) -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数据采集技术》课件-Scrapy 框架的基本操作
- (2024)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湖北省十一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题 含解析
- 医疗保险结算与审核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