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要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2024·高要模拟)默写古诗文。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传不习乎?"《学而》
(2)予独爱莲之,(周敦颐《爱莲说》)。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告诫后人奉献自己,不要保留的是___,___。”
(4)一诗一感悟,一词一境界。李白的《行路难》“___,___。"表达了面对世路艰辛,依然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的精神。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两句启示我们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___,___。可怜白发生!"三句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渴盼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答案】(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谋、淤、染、濯、清涟、济沧、复、赢。
故答案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2.(2024·高要模拟)请你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分析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何体现“合"句的特点。
知识卡片
律诗的结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起”(首联)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颔联)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颈联)即转折,是变换诗意;“合”(尾联)即收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是全篇境界的升华。
【答案】《黄鹤楼》尾联由景生情,抒发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乡之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黄鹤楼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据此可以描写为: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尾联情景交融,诗人凭栏远望,只见暮色四起(日暮),江面烟雾升腾(烟波),凄迷的景象中,诗人的思乡愁绪绵绵不绝。(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黄鹤楼》尾联由景生情,抒发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乡之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024·高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冬日,如果穿梭在南方的各个街头,你会看到阳台上、屋檐下、窗户前一排排腊味整齐挂在晾衣的竹架上,那场面可谓zhènhàn。腊味是南方人入冬后传统的必备美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xīrì,制作腊味的初衷是为了能更好地储存那些容易腐败变质的新鲜肉类:如今,它们尽管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可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煲仔饭是腊味最经典的吃法之一。烹制煲仔饭是一项复杂而辛苦的工作,从选材到烹制都必须yìsībùgǒu。正宗的煲仔饭必须用瓦煲来做盛器,生米煮,猛火烧,烧熟后再转到炭炉上慢慢烘。静待米饭煮熟后,再淋上画龙点睛的豉油,让藏在腊味里的肉汁完全渗入米饭,醇香四溢。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hènhàn()
xīrì()
yìsībùgǒu()
4.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穿梭B.不言而喻C.初衷D.画龙点睛
5.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尽管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可也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
B.它们尽管是过年的一种仪式感,可也是必不可少的餐桌上食物。
C.它们不仅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D.它们不仅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
【答案】3.震撼;;昔日;;一丝不苟
4.D
5.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形的积累。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3.震撼(zhènhàn):震动;摇撼。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
昔日(xīrì):以前;往日。
一丝不苟(yīsībùgǒu):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故答案为:震撼
昔日
一丝不苟
4.A.穿梭:指来回行走,往返穿插的动作。它常用来形容人或物体在两个地点之间频繁往返移动,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来回穿行。本句用来形容在人在街头来回走行,使用正确;B.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本句用来形容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使用正确;C.初衷:最初的心愿。本句用来形容制作腊味的最初的心愿,使用正确;D.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本句用来形容豉油对米饭的作用,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故选D。
故答案为:D
5.画线句是递进关系句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运用不当,“尽管”“可也是"应改为“不仅”“也是";二是语序不当,“一种过年的仪式感”“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位置应互换;故选D。
故答案为:D
(2024·高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陶瓷微书,就是用毛笔在瓷器上创作微型书法和绘画,是一门将传统微书与彩瓷工艺相融合的技艺。微书,能精微到什么程度?一只蚂蚁倘若走过,就能盖住六七个字。这样针头大小的汉字,不需要借助放大工具,全凭裸视在光滑的陶瓷釉面上写下。要达到这一境界,每个环节都有独到要求:选瓷,须选用由与表达意境相近的瓷板、瓷瓶、瓷盘、瓷壶、瓷盅等:用笔,须选用由狼毫或羊毫制成的细如针尖的毛笔:书写,用耐高温的颜料,一笔一蘸墨:烧制,通常墨色烧制一次,上色后复烧两次。
材料二
陶瓷微书作品选用具有高保质期的陶瓷作为载体,创作上既传承了微书的传统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彩绘装饰技艺,无疑增添了观赏性和保藏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陶瓷微书作品中的文字内容全部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对保护与传播中华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把下列流程图补充完整。
7.小粤想以“陶瓷微书”为对象拍一段短视频,请你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拟写一段文字,作为这个视频的配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6.①选用毛笔;②墨色烧制
7.陶瓷微书,将微书的传统精髓与彩绘装饰的绚烂技艺巧妙融合,宛如一帧画卷,在瓷面上徐徐展开。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语言生动;语言简明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2)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6.一空,根据“用笔,须选用由狼毫或羊毫制成的细如针尖的毛笔"可概括为:选用毛笔;
二空,根据“烧制,通常墨色烧制一次”可概括为:墨色烧制。
故答案为:①选用毛笔;②墨色烧制
7.结合材料二“陶瓷微书作品选用具有高保质期的陶瓷作为载体,创作上既传承了微书的传统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彩绘装饰技艺,无疑增添了观赏性和保藏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可知,陶瓷微书作品,是将微书的传统精髓与彩绘装饰的绚烂技艺巧妙融合。可据此拟写。
示例:陶瓷微书,这一精妙绝伦的艺术瑰宝,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艺术的天空。它以高保质期的陶瓷为载体,如同一艘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巨轮,传承着微书的传统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彩绘装饰技艺,不仅增添了令人陶醉的观赏性,还延长了保藏期。其作品中的文字内容皆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之作,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为保护与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故答案为:陶瓷微书,将微书的传统精髓与彩绘装饰的绚烂技艺巧妙融合,宛如一帧画卷,在瓷面上徐徐展开。
(2024·高要模拟)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题。
8.学会整本书“跳读”方法。小粤同学想通过阅读《朝花夕拾》来了解鲁迅的恩师、挚友和保姆,请你帮他选出可以跳过不读的一项()
篇目: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狗·猫·鼠》③《父亲的病》
④《阿长与》⑤《琐记》⑥《二十四孝图》
⑦《藤野先生》⑧《五猖会》⑨《范爱农》⑩《无常》
A.④⑤⑦B.①③⑩C.⑤⑥⑩D.②⑧⑨
9.名著中不可忽视的“小人物"往往能“小中见大”,请从下列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
备选人物:长妈妈(《朝花夕拾》)老马(《骆驼祥子》)
示例:红小鬼年岁小,担任马夫、传令兵、号兵等职务,是小人物;但小中见大,他们对革命忠诚而热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答案】8.C
9.示例一:长妈妈,她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在《朝花夕拾》中知识一个小小的配角,是小人物;但她身上却展现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对幼年鲁迅的关爱却令人感动,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她的形象小中见大,具有典型意义。
示例二:老马,他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力车夫,与祥子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小人物;但他却揭示了勤苦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命运,他以自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他的形象小中见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知识点】作家作品;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本题名著阅读和感悟,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启发。
8.先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判断其与题目要求的相关性。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回忆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启蒙老师,因此与“恩师"有关,不符合跳过不读的条件。
②《狗·猫·鼠》:此篇主要借动物反映和批判社会现象,同时表达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并没有直接提及鲁迅的恩师、挚友或保姆,是可以考虑跳过不读的篇目之一。
③《父亲的病》:虽然讲述了鲁迅父亲的病痛和去世,但并未直接涉及恩师、挚友或保姆,不过其主题较为沉重。
④《阿长与》:这篇文章明确回忆了鲁迅的保姆阿长,因此与“保姆”有关,不符合跳过不读的条件。
⑤《琐记》:讲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的经历,提到了他的一些老师和同学,但与特定的恩师或挚友关系不直接。
⑥《二十四孝图》: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批判了旧社会的孝道观念,与恩师、挚友或保姆的主题完全无关,是可以跳过不读的篇目之一。
⑦《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回忆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藤野先生,因此与“恩师"有关,不符合跳过不读的条件。
⑧《五猖会》:描述了鲁迅童年时期对民间迎神赛会的向往,并未直接提及恩师、挚友或保姆,是可以考虑跳过不读的篇目之一。
⑨《范爱农》:这篇文章回忆了鲁迅的挚友范爱农,因此与“挚友”有关,不符合跳过不读的条件。
⑩《无常》:虽然涉及了民间传说中的无常形象,但并未直接关联到鲁迅的恩师、挚友或保姆,其主题与题目要求不完全吻合,是可以跳过不读的篇目之一。
综上所述,与鲁迅的恩师、挚友和保姆完全无关的篇目是《狗·猫·鼠》《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C是可以跳过不读的合理选项;
故选C。
故答案为:C
9.“小中见大"通常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或细节,实际上承载着深刻的意义,能够反映出更大的主题或社会现象。示例的红小鬼虽然只是小小的角色,但他们的存在和行为却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这就是“小中见大”的体现。
长妈妈,她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看似只是一个配角,但她身上所展现出的善良、朴实以及对幼年鲁迅的关爱,却深刻地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通过长妈妈这个角色,读者能够感受到鲁迅对底层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他们身上美好品质的赞美和对愚昧麻木一面的批判。这就是长妈妈这个角色“小中见大"的地方。
老马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力车夫,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老马的形象揭示了那个时代劳动者即使勤劳也难以维持生计的悲惨命运。他的遭遇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控诉,让读者看到了旧社会是如何把人变成鬼的。通过老马这个角色,作者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这也是“小中见大”的体现。
示例一:长妈妈: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朝花夕拾》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是小人物;但她身上却展现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对幼年鲁迅的关爱却令人感动,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她的形象小中见大,具有典型意义。
示例二:老马:他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力车夫,与祥子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小人物;但他却揭示了勤苦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命运,他以自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他的形象小中见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故答案为:示例一:长妈妈,她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在《朝花夕拾》中知识一个小小的配角,是小人物;但她身上却展现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对幼年鲁迅的关爱却令人感动,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她的形象小中见大,具有典型意义。
示例二:老马,他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力车夫,与祥子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小人物;但他却揭示了勤苦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命运,他以自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他的形象小中见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二、阅读(41分)
(2024·高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竖,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担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腰白玉之环___。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别无他法/入则无法家拂士
B.谓不专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余幼时即嗜学
D.若志在穷经/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4.根据【甲】【乙】两篇文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①这两篇文章都是在劝学,我读出宋濂与曾国藩的“劝"的方式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说得对,他们不仅“劝学”方式不同,我还读出了他们强调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____________
【答案】10.挤满;热水;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11.①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2.C
13.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4.①宋濂注重通过自身实例进行现身说法(或:以事实为例,运用对比手法也可);曾国藩注重运用比喻阐述道理(或:讲道理,“引用谚语"也可)。②宋濂强调学习上要勤奋、刻苦;曾国藩强调学习要专一、精进。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5)①此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写作手法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另外还要掌握和辨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等。②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参考译文】
【乙】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10.①句意: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填:挤满。
②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
③句意:腰间挂着白玉环。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故答案为:、挤满
热水
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11.①重点词语:援:提出;质:询问;俯身:弯下身子;以:来。
②重点词语:以:因为;中:内心;足:值得;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若:如。
故答案为:①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2.A.方法/法度;B.专心/独占;C.两个都是“喜好";D.如果/你;故选C。
故答案为:C
13.这个句子的句意是: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从语法角度来看“每日习字工夫”是句子的主语,“不可不提起精神"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在主谓之间要断开;“随时随事”是一个并列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所以要在“随时随事"后面断开;故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故答案为: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4.①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等句子可知,作者现身说法,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结合“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将自己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引用谚语“艺多不养身"和运用比喻“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向诸弟说明了“学习贵专"的道理。
②根据甲文第②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知,宋濂强调的是学习要勤奋刻苦;根据乙文“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可知,曾国藩强调的是学习要专一,要精进。
故答案为:①宋濂注重通过自身实例进行现身说法(或:以事实为例,运用对比手法也可);曾国藩注重运用比喻阐述道理(或:讲道理,“引用谚语”也可)。
②宋濂强调学习上要勤奋、刻苦;曾国藩强调学习要专一、精进。
(2024·高要模拟)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材料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承接了国家对于研学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将教育和旅游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研学旅游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践行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研学旅游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研学旅游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开展和推进,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
寓教于乐,是研学旅游的初衷。经过多年的实践,一个共识已经基本确立:旅游是研学游的载体,教育是研学游的目的。因此,研学旅游的有关设计配置,都应围绕其教育目的,而非一味顺应旅游逻辑。这就要求研学旅游提供方更多地学习教育知识,将教育元素融入旅游实践。要多问问:这个项目真能帮助孩子学到东西吗?能教给孩子什么东西?能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怀?常怀这样的思考,诸如“名校合影打卡游"“一天刷完某地博物馆”这样肤浅的项目自然会被淘汰。
还应看到,教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人类社会活动,它需要极高的责任意识、极强的奉献精神。研学旅游要创造旅游的经济价值,但不能因此贬损了教育的人文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主管部门、文旅行业、经营主体都应更多考虑研学游对孩童成长的长远影响,在顶层设计、监督管理、标准设置、具体服务中充分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摘编自《让研学游回归寓教于乐》,有删改)
材料三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探索兵马俑的研学旅游团络绎不绝,其研学旅游中的沉浸式体验令人印象深刻。
经典研学旅游方案(部分展示)
特色研学路线具体介绍
参观展厅——感受大秦文明跟随导游的讲解,依次参观了第一俑坑,第二、三号坑,感受大秦帝国浩浩荡荡的威严阵仗,观看将军俑、武士俑、军吏俑、跪射俑等兵马俑的千姿百态。
深入地宫——沉浸体验历史《梦回大秦》是中国第一个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神秘的秦始皇陵墓的体验剧。以史料记载为依据,运用高新科技、全新影像及数字复原艺术等重现秦始皇帝陵的宏伟场景,让地下文物“活"起来,可以达到沉浸式体验。
非遗传承——体验秦俑之美兵马俑千人千面,制作工艺精湛,每个秦俑的装束和神态都独具特点,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动作姿态也各有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在秦陶俑制作研学基地,学生们通过团泥、按压、脱模的操作,体验秦兵马俑的古法制作工艺,从而对中国制作工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材料四(摘编自搜狐网,有删改)
当下研学旅游的其他发展模式:
1.农业研学。分农业研究型和田园体验型两种类型。农业研究型主要以农业生产型基地为主,在生产种植的基础上,开展研学旅游。通过参观游览、农产品种植、栽培等活动内容,直接观察现代农业的相关生产生活,对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科普教育。田园体验型常见项目包括蔬菜采摘和果园采摘。
2.生态研学。生态研学的场地多以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为主。其目的是让孩子将大自然当作“老师”,在与自然相处的环境中,激发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并且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另一目的也是教导孩子要爱护动植物,亲近热爱大自然,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
3.红色研学。主要场所包括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老区、博物馆等。引导学生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深切感知革命先辈的艰辛。在革命主义精神与红色基因传承的交相辉映中,增进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摘编自《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
15.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研学旅游是一种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B.研学旅游创造价值要以创造经济价值为主,创造人文价值为辅。
C.《梦回大秦》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让秦始皇陵墓“活"起来的体验剧。
D.生态研学可以让孩子与自然相处,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16.观察材料一中的图表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7.学校拟开展以“认识家乡”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为促使这次研学旅游更有意义,请你根据材料提炼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15.B
16.全国研学旅游参与人次逐年增加,但当前研学旅游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名校、博物馆打卡教育效果不佳这两类问题占比最大。
17.示例:建议一:设计走进大自然的生态研学活动。亲近大自然,让同学们看看家乡的美好风景,能更好地唤起大家对家乡美景的热爱,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建议二:安排沉浸式体验系列活动,如游览家乡博物馆、观看有关家乡的视频影像等,也可以体验一些非遗手工制作。亲临现场、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的沉浸式体验,会调动同学们的多种感官,加深大家对家乡的认识。
【知识点】图表信息;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3)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此类题属于展示个性与创新意识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5.B.“研学旅游创造价值要以创造经济价值为主,创造人文价值为辅"有误。根据材料二“教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人类社会活动,它需要极高的责任意识、极强的奉献精神。研学旅游要创造旅游的经济价值,但不能因此贬损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可知,研学旅游要“创造旅游的经济价值,但不能因此贬损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而并非“以创造经济价值为主,创造人文价值为辅”;故选B。
故答案为:B
16.根据材料一图表“全国研学旅游参与人次统计"可知,图中显示了从2019-2023年参与研学旅行的人次趋势,横轴代表年份,竖轴体现人次,读图可得出结论:2019-2023年期间,全国研学旅游参与人次逐年增加。
根据材料一图表“当前研学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可知,图中显示了当前研学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类问题的占比;横轴代表问题占比;竖轴体现当前研学旅游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名校、博物馆打卡教育效果不佳;以研学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研学基地硬件设施不足;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效果打折扣;安全保障不到位;其他。读图可得出结论:当前研学旅游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名校、博物馆打卡教育效果不佳这两类问题占比最大。
故答案为:全国研学旅游参与人次逐年增加,但当前研学旅游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名校、博物馆打卡教育效果不佳这两类问题占比最大。
17.本题可以结合材料三“经典研学旅游方案"的内容,以及材料四“研学旅游其他发展模式”的内容,进行作答。给予的建议需要切实可行,内容需要切合“认识家乡"这一主题,语言表达要清晰,本题答案不唯一。
根据材料三“探索兵马俑的研学旅游团络绎不绝,其研学旅游中的沉浸式体验令人印象深刻”“参观展厅——感受大秦文明"《梦回大秦》是中国第一个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神秘的秦始皇陵墓的体验剧”“学生们通过团泥、按压、脱模的操作,体验秦兵马俑的古法制作工艺,从而对中国制作工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可知,可以建议安排沉浸式体验系列活动,如游览家乡博物馆、观看有关家乡的视频影像等,也可以体验一些非遗手工制作。亲临现场、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的沉浸式体验,会调动同学们的多种感官,加深大家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识。
根据材料四“生态研学。生态研学的场地多以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为主。其目的是让孩子将大自然当作“老师”,在与自然相处的环境中,激发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并且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另一目的也是教导孩子要爱护动植物,亲近热爱大自然,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可知,可以建议设计走进大自然的生态研学活动。亲近大自然,让同学们领略到家乡的美好风景,唤起大家对家乡的热爱,倡导珍惜家乡宝贵的自然资源。
根据材料四“农业研究型主要以农业生产型基地为主,在生产种植的基础上,开展研学旅游。通过参观游览、农产品种植、栽培等活动内容,直接观察现代农业的相关生产生活,对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科普教育”可知,可以建议设计农业研学活动。比如,参加农业科普讲座,安排果园采摘活动,让学生更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珍惜粮食的习惯。
故答案为:示例:建议一:设计走进大自然的生态研学活动。亲近大自然,让同学们看看家乡的美好风景,能更好地唤起大家对家乡美景的热爱,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建议二:安排沉浸式体验系列活动,如游览家乡博物馆、观看有关家乡的视频影像等,也可以体验一些非遗手工制作。亲临现场、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的沉浸式体验,会调动同学们的多种感官,加深大家对家乡的认识。
(2024·高要模拟)班级开展回忆性散文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麦饭
陈忠实
①按照当今已经注意营养分析的人们的观点,麦饭是属于真正的绿色食物。
②我自小就有享用这种绿色食物。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导致的以野菜代粮食的饱腹本能。
③早春里。山坡背阴处的积雪尚未褪尽消去,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努出嫩芽来。我掐苜蓿,常和同龄的男女孩子结伙,从山坡上的这一块苜蓿地奔到另一块苜蓿地这是幼年记忆里最愉快的劳动。
④苜蓿芽儿用水淘了,拌上面粉,揉、搅、搓、抖均匀,摊在木屉上,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用熟油拌了,便用碗盛着,整碗整碗地吃,拌着一碗玉米糁子熬煮的稀饭,可以省下一个两个馍来。母亲似乎从我有记忆能力时就擅长麦饭技艺。她做得从容不迫,干,湿、软、硬总是恰到好处。我最关心的是,拌到苜蓿里的面粉是麦子面儿还是五米面儿麦子面儿俗称白面儿,拌就的麦饭软绵可口,玉米面拌成的麦饭就相去甚远了。母亲往往会说,白面断顿了,得用五米面儿拌:你甭不高兴,我会多浇点熟油。我从解知人言便开始习惯粗食淡饭,从来不敢也不会有奢望寄予:从来不会要吃什么或想吃什么,而是习惯于母亲做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道理也没有解释,贫穷造就的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也不宽容娇气和任性。
⑤麦子面拌就的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再拌进熟油,那种绵长的香味的记忆是无法泯灭的。
⑥按照家乡的风俗禁忌,清明是掐摘苜蓿的终结之日。清明之前,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主人均是一种宽容和大度。清明一过,便不能再去任何人家的苜蓿地采掐了,苜蓿要作为饲草生长了。
⑦苜蓿之后,我们便盼着槐花。山坡和场边的槐花放白的时候,我便用早已备齐的木钩挑着竹笼去采捋槐花了。
⑧槐花开放的时候,村巷屋院都是香气充溢着。
⑨槐花蒸成的麦饭,另有一番香味,似乎比苜蓿麦饭更可口。这个季节往往很短暂,家家男女端到街巷里来的饭碗里,多是槐花麦饭。
⑩按照今天已经开始青睐绿色食品的先行者们的现代营养意识,我便可以耍一把阿Q式的骄傲,我们祖宗比你阔多了,他们早早都以苜蓿、槐花为食了。
到了难忘的六十年代,家乡的原坡和河川里一切不含毒汁的野菜和野草,包括某些树叶,统统都被大人小孩挖、掐、拔、摘、捋回家去,拌以少许面粉或麸皮,蒸了,食了,已经无油可拌。这样的麦饭已成为主食,成为填充肚腹的坐庄食物。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别无选择,漂亮的脸蛋儿和丑陋的黑脸也无法挑剔,都只能赖此物充饥,延续生命。老人脸黄了肿了,年轻人也黄了肿了,小孩子黄了肿了,漂亮的脸蛋儿黄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看来,这种纯粹以绿色野菜野草为食物的实践,却显示出残酷的结果,提醒今天那些以绿色食物为时尚为时髦的先生太太们切勿矫枉过正,以免损害贵体。
近日和朋友到西安大雁塔下的一家陕北风味饭馆就餐,一道“洋芋义叉"的菜令人费解。吃了一口便尝出味来,便大胆探问,可是洋芋麦饭?延安籍的女老板笑答,对。关中叫麦饭,陕北叫洋芋叉叉。把洋芋擦成丝,拌以上等白面,蒸熟,拌油,仍然沿袭民间如我母亲一样的农家主妇的操作规程。陕北盛产洋芋,用洋芋做成麦饭,原也是以菜代粮,变换一种花样,和关中的麦饭无本质差别。不过,现在由服务生用瓷盘端到餐桌上来的洋芋叉叉或者说洋芋麦饭,却是一道菜,一种商品,一种卖价不小的绿色食品,城里人乐于掏腰包并赞赏不绝的超前保健食品了。
家乡的原野上,苜蓿种植已经大大减少。已经稀罕的苜蓿地,不容许任何人涉足动手掐采。传统的乡俗已经断止。主人一茬接着一茬掐采下苜蓿芽来,用袋装了,用车载了,送到城里的蔬菜市场,卖一把好钱。乡俗断止了,日子好过了,这是现代生活法则。
母亲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已经成为遥远而又温馨的记忆。
(选自《陈忠实散文》)
18.根据回忆性散文的“时间差”,梳理文章脉络,补全思维导图。
19.回忆性散文注重细节描写。品味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体察作者的情感。
①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上努出嫩芽来。
②老人脸黄了肿了,年轻人也黄了肿了,小孩子黄了肿了,漂亮的脸蛋儿黄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
20.根据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推测文中画线句中“阿Q式的骄傲”是怎样的骄傲,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补充材料: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的差异,常称之为:“二我差”,一个是那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
21.在回忆性散文中,为什么作者回忆过去的生活都觉得那么美好?请以本文为例,探究原因。
【答案】18.饱腹;别无选择;乐于掏腰包(赞赏不绝)。
19.①“努"字在这里用作动词,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苜蓿嫩芽从地皮上奋力钻出来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力量的钦佩和赞叹;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苜蓿长出来了,很快可以吃到妈妈用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了。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黄了肿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写出人们吃了用野菜野草又没有油做成的麦饭,所有的人都变得“黄了肿了”,强调这样的麦饭只能充饥,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但却别无选择,表达了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感慨。
20.“阿Q式的骄傲”是自欺欺人式的骄傲。因为作者小时候家里贫穷,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并不是因为当时有营养意识而选择绿色食品,其实这是作者的自嘲。
21.示例:作者小时候,觉得掐苜蓿是很愉快的劳动,那是因为和同龄人结伙,在嬉戏玩耍中,所以觉得很快乐;用来饱腹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母爱的体现,是乡村生活的缩影;此外,“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这是乡村生活的人情美、乡俗美。这些记忆,寄托了作者对母亲和童年及美好乡俗的怀念,让作者在忙碌和疲惫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心灵的慰藉和安宁。所以,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18.①根据“小时候”定位到第②段,根据“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导致的以野菜代粮食的饱腹本能"可概括为,饱腹本能(饱腹)。
②根据“六十年代”定位到第段,根据“这样的麦饭已成为主食,成为填充肚腹的坐庄食物。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别无选择,漂亮的脸蛋儿和丑陋的黑脸也无法挑剔,都只能赖此物充饥,延续生命"可概括为,别无选择。
③根据“现在”定位到第段,根据“或者说洋芋麦饭,却是一道菜,一种商品,一种卖价不小的绿色食品,城里人乐于掏腰包并赞赏不绝的超前保健食品了"可概括为,乐于掏腰包(赞赏不绝)。
故答案为:饱腹;别无选择;乐于掏腰包(赞赏不绝)。
19.①“努”的意思是,尽量使出力量或凸出或伸出;根据“苜蓿已经从地皮上努出嫩芽来"分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苜蓿嫩芽奋力生长时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旺盛生命力的赞叹和钦佩。
②“黄了肿了”是形容脸色发黄,脸上因为营养不良产生浮肿。在句中连续三次使用“黄了肿了"形容“老人、年轻人、小孩子、漂亮脸蛋”的脸色,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人们吃了用野菜野草又没有油做成的麦饭,所有的人都变得“黄了肿了”,从而强调这样的麦饭只能充饥,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作者表达了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感慨。
故答案为:①“努”字在这里用作动词,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苜蓿嫩芽从地皮上奋力钻出来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力量的钦佩和赞叹;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苜蓿长出来了,很快可以吃到妈妈用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了。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黄了肿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写出人们吃了用野菜野草又没有油做成的麦饭,所有的人都变得“黄了肿了”,强调这样的麦饭只能充饥,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但却别无选择,表达了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感慨。
20.根据材料信息“‘二我差’,指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差异"分析可知,应在文章中分析不同时期“我”的差异。再结合“阿Q式的骄傲"进行分析。“阿Q式的骄傲”的本义是《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精神,一般指自欺欺人,用来逃避现实的精神。根据第②段,根据“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导致的以野菜代粮食的饱腹本能”,第④段“贫穷造就的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也不宽容娇气和任性”,第⑩段“按照今天已经开始青睐绿色食品的先行者们的现代营养意识"分析可知,小时候的“我”吃麦饭,是因为贫穷导致的饱腹本能,食物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和挑剔的。并不是因为当时的“我”,具有现在的“我”的有营养意识而选择绿色食品。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阿Q式的骄傲"是自欺欺人式的骄傲。因为作者小时候家里贫穷,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并不是因为当时有营养意识而选择绿色食品,其实这是作者的自嘲。
21.根据第③段“我掐苜蓿,常和同龄的男女孩子结伙,从山坡上的这一块苜蓿地奔到另一块苜蓿地这是幼年记忆里最愉快的劳动”分析可知,儿时的作者觉得掐苜蓿很愉快的劳动,在和同伴的玩耍中感到非常快乐。根据第④段“母亲似乎从我有记忆能力时就擅长麦饭技艺。她做得从容不迫,干,湿、软、硬总是恰到好处”,第⑤段“麦子面拌就的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再拌进熟油,那种绵长的香味的记忆是无法泯灭的”分析可知儿时的苜蓿麦饭是母亲细致的做出来的,是母亲伟大母爱的体现。根据第⑥段“清明之前,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主人均是一种宽容和大度"分析,表达出村里乡亲们的亲切河山,宽容大度。根据第段“母亲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已经成为遥远而又温馨的记忆”分析可知,作者把儿时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当成最温馨的记忆,是对儿时童年记忆与母亲的怀念,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作者小时候,觉得掐苜蓿是很愉快的劳动,那是因为和同龄人结伙,在嬉戏玩耍中,所以觉得很快乐;用来饱腹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母爱的体现,是乡村生活的缩影;此外,“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这是乡村生活的人情美、乡俗美。这些记忆,寄托了作者对母亲和童年及美好乡俗的怀念,让作者在忙碌和疲惫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心灵的慰藉和安宁。所以,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三、作文(50分)
22.(2024·高要模拟)下列关于“路”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究竟什么是路?路就是道,道就是规则、法则。道路的故事充满了人生的经验。没有路的时候,心里会彷徨,路多的时候,心里会迷失。走好选择的路,别只选好走的路。
——央视《朗读者(第二季)》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体裁明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我选择的路
军训是很辛苦的,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坚强面对?我是选择了坚强面对:炎炎烈日,笔直地站在那里。
刚开学,同学们的心仿佛还是那挣脱了缰绳的野马,无法收回。校长看到此景,可能想收回我们这些小野马暑假跑野了的心,于是就向全体师生宣布军训三天。
军训首先学习的就是站军姿。整个身体只能有两个姿态:站如松,坐如钟。而对如此严格的要求,我有些担忧。因为我最受不了太阳的烘烤。每天我们都必须得站两个小时的军姿。时值夏末,太阳光极强。因此我刚站不一会儿,脸上那不争气的小水珠就受不了了,一个个都溜了出来,在我脸上爬来爬去。而教官,他冷酷的表情时而在我的面前闪过,我连手指都不敢动一下,又岂敢用手去擦小汗珠呢。小汗珠就更是肆无忌惮地在脸上爬了,我咬牙坚持着。时间过了快一半了,其他班的好多同学有实在受不了,就出列休息,休息一会后入列。
看到此情此景,谁能不为这心动呢。是选择打报告休息一会儿,还是选择坚强地坚持下去?此时,我已大汗淋漓,于是就想打报告,但是当我看到同样烈日炎炎下的同学们纹丝不动,老师和教官也站在阳光下注视着我们,这种想法又收回了。
我选择了坚强,我忍耐着、坚持着、等待着,等待着时间快快流逝。终于教官吹了一下哨子,并示意我们可以活动一会儿了。我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自己肯坚强地去面对,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哨声过后,同学们又是揉胳膊又是捏腿的,老师见状也会来安慰我们。事后想一想,只要坚强面对,多么大的困难都迎刃而解。
汗擦净了,我们依然是往日那种英姿飒爽,只不过是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我坚信,我选择的路是对的。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引用了鲁迅的名言和《朗读者》中的语句,探讨了“路"的含义。第一则材料强调了路是通过人们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的;第二则材料指出路也代表着规则和法则,并且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路在这里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道路,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生的选择、方向、挑战和成长。作文的主题是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路”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提炼,然后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参考立意,如勇于探索未知之路、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在人生选择中坚持自己的信念、路是人生的选择和方向、路是挑战和成长的象征等。如写一篇记叙文。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选择,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就平日学习生活中某一件面临选择的事情展开来叙述自己的选择,通过自己生活中与“路"相关的经历,如在学习、成长或旅行等方面的故事,展现对路的理解和感悟。在描述经历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材料中关于路的不同含义,如通过遇到困难时的探索和突破,体现勇于探索之路;通过面对选择时的思考和决定,体现遵守规则、坚持信念之路;注重描写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悟;在结尾处可以适当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主题。如写一篇议论性文。首先提出论点“选择决定人生”;然后用三个小的分论点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证,选择需要勇气,选择需要智慧,选择需要理性。可以通过列举名人事例和引用名人名言的方式来论证论点;最后对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进行强调,走好自己选择的路,坚持自己选择的路,哪怕充满坎坷和荆棘,突出论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写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它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有自拟题作文的自由性;既能考查考生按要求作文的能力,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写作能力的自由空间。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把握材料寓义。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所给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制约性。2、选择恰当角度。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我们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3、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对材料必须先发散思维,思路打开了,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易于下笔了。
1/1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2024·高要模拟)默写古诗文。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传不习乎?"《学而》
(2)予独爱莲之,(周敦颐《爱莲说》)。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告诫后人奉献自己,不要保留的是___,___。”
(4)一诗一感悟,一词一境界。李白的《行路难》“___,___。"表达了面对世路艰辛,依然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的精神。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两句启示我们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___,___。可怜白发生!"三句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渴盼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2.(2024·高要模拟)请你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分析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何体现“合"句的特点。
知识卡片
律诗的结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起”(首联)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颔联)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颈联)即转折,是变换诗意;“合”(尾联)即收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是全篇境界的升华。
(2024·高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冬日,如果穿梭在南方的各个街头,你会看到阳台上、屋檐下、窗户前一排排腊味整齐挂在晾衣的竹架上,那场面可谓zhènhàn。腊味是南方人入冬后传统的必备美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xīrì,制作腊味的初衷是为了能更好地储存那些容易腐败变质的新鲜肉类:如今,它们尽管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可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煲仔饭是腊味最经典的吃法之一。烹制煲仔饭是一项复杂而辛苦的工作,从选材到烹制都必须yìsībùgǒu。正宗的煲仔饭必须用瓦煲来做盛器,生米煮,猛火烧,烧熟后再转到炭炉上慢慢烘。静待米饭煮熟后,再淋上画龙点睛的豉油,让藏在腊味里的肉汁完全渗入米饭,醇香四溢。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hènhàn()
xīrì()
yìsībùgǒu()
4.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穿梭B.不言而喻C.初衷D.画龙点睛
5.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尽管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可也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
B.它们尽管是过年的一种仪式感,可也是必不可少的餐桌上食物。
C.它们不仅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D.它们不仅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
(2024·高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陶瓷微书,就是用毛笔在瓷器上创作微型书法和绘画,是一门将传统微书与彩瓷工艺相融合的技艺。微书,能精微到什么程度?一只蚂蚁倘若走过,就能盖住六七个字。这样针头大小的汉字,不需要借助放大工具,全凭裸视在光滑的陶瓷釉面上写下。要达到这一境界,每个环节都有独到要求:选瓷,须选用由与表达意境相近的瓷板、瓷瓶、瓷盘、瓷壶、瓷盅等:用笔,须选用由狼毫或羊毫制成的细如针尖的毛笔:书写,用耐高温的颜料,一笔一蘸墨:烧制,通常墨色烧制一次,上色后复烧两次。
材料二
陶瓷微书作品选用具有高保质期的陶瓷作为载体,创作上既传承了微书的传统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彩绘装饰技艺,无疑增添了观赏性和保藏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陶瓷微书作品中的文字内容全部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对保护与传播中华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把下列流程图补充完整。
7.小粤想以“陶瓷微书"为对象拍一段短视频,请你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拟写一段文字,作为这个视频的配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024·高要模拟)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题。
8.学会整本书“跳读”方法。小粤同学想通过阅读《朝花夕拾》来了解鲁迅的恩师、挚友和保姆,请你帮他选出可以跳过不读的一项()
篇目: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狗·猫·鼠》③《父亲的病》
④《阿长与》⑤《琐记》⑥《二十四孝图》
⑦《藤野先生》⑧《五猖会》⑨《范爱农》⑩《无常》
A.④⑤⑦B.①③⑩C.⑤⑥⑩D.②⑧⑨
9.名著中不可忽视的“小人物"往往能“小中见大”,请从下列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
备选人物:长妈妈(《朝花夕拾》)老马(《骆驼祥子》)
示例:红小鬼年岁小,担任马夫、传令兵、号兵等职务,是小人物;但小中见大,他们对革命忠诚而热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阅读(41分)
(2024·高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竖,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担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腰白玉之环___。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别无他法/入则无法家拂士
B.谓不专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余幼时即嗜学
D.若志在穷经/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4.根据【甲】【乙】两篇文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①这两篇文章都是在劝学,我读出宋濂与曾国藩的“劝"的方式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说得对,他们不仅“劝学”方式不同,我还读出了他们强调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____________
(2024·高要模拟)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材料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承接了国家对于研学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将教育和旅游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研学旅游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践行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研学旅游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研学旅游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开展和推进,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
寓教于乐,是研学旅游的初衷。经过多年的实践,一个共识已经基本确立:旅游是研学游的载体,教育是研学游的目的。因此,研学旅游的有关设计配置,都应围绕其教育目的,而非一味顺应旅游逻辑。这就要求研学旅游提供方更多地学习教育知识,将教育元素融入旅游实践。要多问问:这个项目真能帮助孩子学到东西吗?能教给孩子什么东西?能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怀?常怀这样的思考,诸如“名校合影打卡游"“一天刷完某地博物馆”这样肤浅的项目自然会被淘汰。
还应看到,教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人类社会活动,它需要极高的责任意识、极强的奉献精神。研学旅游要创造旅游的经济价值,但不能因此贬损了教育的人文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主管部门、文旅行业、经营主体都应更多考虑研学游对孩童成长的长远影响,在顶层设计、监督管理、标准设置、具体服务中充分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摘编自《让研学游回归寓教于乐》,有删改)
材料三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探索兵马俑的研学旅游团络绎不绝,其研学旅游中的沉浸式体验令人印象深刻。
经典研学旅游方案(部分展示)
特色研学路线具体介绍
参观展厅——感受大秦文明跟随导游的讲解,依次参观了第一俑坑,第二、三号坑,感受大秦帝国浩浩荡荡的威严阵仗,观看将军俑、武士俑、军吏俑、跪射俑等兵马俑的千姿百态。
深入地宫——沉浸体验历史《梦回大秦》是中国第一个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神秘的秦始皇陵墓的体验剧。以史料记载为依据,运用高新科技、全新影像及数字复原艺术等重现秦始皇帝陵的宏伟场景,让地下文物“活"起来,可以达到沉浸式体验。
非遗传承——体验秦俑之美兵马俑千人千面,制作工艺精湛,每个秦俑的装束和神态都独具特点,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动作姿态也各有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在秦陶俑制作研学基地,学生们通过团泥、按压、脱模的操作,体验秦兵马俑的古法制作工艺,从而对中国制作工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材料四(摘编自搜狐网,有删改)
当下研学旅游的其他发展模式:
1.农业研学。分农业研究型和田园体验型两种类型。农业研究型主要以农业生产型基地为主,在生产种植的基础上,开展研学旅游。通过参观游览、农产品种植、栽培等活动内容,直接观察现代农业的相关生产生活,对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科普教育。田园体验型常见项目包括蔬菜采摘和果园采摘。
2.生态研学。生态研学的场地多以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为主。其目的是让孩子将大自然当作“老师”,在与自然相处的环境中,激发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并且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另一目的也是教导孩子要爱护动植物,亲近热爱大自然,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
3.红色研学。主要场所包括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老区、博物馆等。引导学生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深切感知革命先辈的艰辛。在革命主义精神与红色基因传承的交相辉映中,增进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摘编自《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
15.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研学旅游是一种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B.研学旅游创造价值要以创造经济价值为主,创造人文价值为辅。
C.《梦回大秦》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让秦始皇陵墓“活"起来的体验剧。
D.生态研学可以让孩子与自然相处,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16.观察材料一中的图表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7.学校拟开展以“认识家乡”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为促使这次研学旅游更有意义,请你根据材料提炼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2024·高要模拟)班级开展回忆性散文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麦饭
陈忠实
①按照当今已经注意营养分析的人们的观点,麦饭是属于真正的绿色食物。
②我自小就有享用这种绿色食物。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球电子商务物流体系2025年度协调优化合同3篇
- 2025年度大数据公司内部股东股权交易合同4篇
- 互联网+农业技术融合-深度研究
- 2025年个人担保合同模板:个人合同担保书样本二零二五版
- 2025年度企业内部培训教材采购与研发合同4篇
- 2025年度农庄特色种植项目租赁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大米进出口贸易代理合同7篇
- 二零二四年外贸公司人事代理外贸业务员劳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农业机械租赁与农村电商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企业信用担保期限与信用评级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杭州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合同3篇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及反思(更新)
- 充电桩项目运营方案
- 退休人员出国探亲申请书
-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高中物理竞赛真题分类汇编 4 光学 (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笔记
- 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策略国内外
- 物业公司介绍
- 2024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永辉超市公司员工招聘问题及优化(12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