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50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法国一处教堂保存了大量15世纪当地农民的遗嘱,遗嘱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主要表明15世纪法国A.农民财产去向多元化B.农民收入日趋减少C.教会影响力逐渐减弱D.教徒数量日渐减少2、下图是世界遗产之一;因为它见证了奴隶贸易的罪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是。

A.奴隶堡B.奴隶市场C.达喀尔海港D.利物浦3、有一类文化遗产是黑暗的历史和残酷的暴行;它们具有其特殊的内涵。下列有关此类遗产说法正确的是:

①殖民者修建的奴隶堡是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

②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战期间德国建造的规模最大的集中营。

③这类遗产的特殊内涵是指具有警示意义。

④戈雷岛是近代血腥奴隶贸易的直接见证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下列关于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政治运动B.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C.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宗教运动D.宗教改革是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5、下列宗教派别中,属于基督教新教的是A.犹太教B.东正教C.天主教D.英国国教6、卡尔·莫克找到遗址的所在地的时间是A.1864年B.1871年C.1872年D.1873年7、1946年1月1日,美国占领当局敦促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否定了天皇在现世的神圣地位;1947年5月3日,由美国主导的《日本国宪法》正式生效施行,规定天皇仅作为日本国民的精神象征存在,并明确表示主权在民。上述举措()A.结束了日本议会君主立宪制B.为审判战犯奠定了法律基础C.根除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D.体现了政教分离的宪政原则8、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A.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B.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C.赎罪券和《圣经》D.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9、“国王自知无法抵抗,于是逃出了不列颠。从事情的演变来说,双方也仅止于剑拔弩张,却没有引发任何的战斗,因此没有导致任何流血事件。但是,传说中,国王在逃跑过程中,因碰伤了嘴唇,流了些血,这可说是这场革命所唯一流的血吧!”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位国王是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B.这场革命结束了英国复辟王朝的统治C.这场革命主要解决了国家政权归属问题D.这场革命提供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新途径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0、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他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

让他们率领精兵或驻守边疆;或控制江;淮、河、汉、川等地区,“内资夹辅”。同时规定:

在皇帝诸子中;除嫡长子应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皇子皆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应继承其爵位,其余诸子皆封为郡王,郡王之下又按世系依次封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嫡长子仍袭其爵,其余诸子则称为宗室。皇帝赐予他们一定的庄田、庄佃和奴仆、仪仗、府第等。

明成祖时;有步骤地废革诸藩或大幅度削减他们的军力,强迫迁徙出封地。明成祖及以后几代皇帝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包括宗藩不得预兵事,亦不许预政事,所有宗室均不许入仕做官。不许从事工商业;对王府的建筑格式、规模以及衣冠礼仪等均有繁琐的具体规定,不准逾制。此外,明朝规定给予宗室一定的“岁禄”以维持生计,谓之为“宗禄”。广大宗室不能从事四民之业。随着宗室人口日益繁衍,形成为一个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

(1)根据材料;概括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封藩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确立封藩制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指出明成祖时对封藩制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带来的不良影响。12、(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国庆节期间;李凯同学与父母一起从南通去四川旅游,旅行社安排的景点有九寨沟;黄龙和都江堰。李凯还想去三星堆。请你帮助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让父母知道什么是三星堆;用最简洁的语言作一个全面的介绍。(5分)

(2)从史料相互印证的角度看;在去三星堆之前,他应当做什么准备?为什么?(3分)

(3)历史老师知道后,希望他返回后能提供反映三星堆所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三张照片,为此,他在三星堆遗址考察时,应当特别关注什么?(2分)1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并在诗中鼓吹:“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散”。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六书中又提出“开国会”、“定宪法”、开“制度局”的建议。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完形,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断。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也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中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材料二一批批的东部移民像洪水似的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开发。西进运动推动美国农业较早地实现了机械化。中西部各州发展成为新的工业中心。受西进运动的影响,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别迅速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全国掀起修筑铁路的热潮,在几十年内便建成了横贯大陆的5条铁路干线。正是在西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美国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进运动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重要结果?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5题,共10分)15、有史料记载:彼得一世改革时;如果要留胡须就得出钱买留须权,富商溜须每年征税100,官吏每年征税80,农民进城和出城每次征一文,许多保守的贵族和农民反对剪胡须,但由于“胡须税”重,只好把胡须剃掉了。

结合这段材料评说彼得一世改革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啃蝌蜡(可口可乐)".名字还不是这种饮料最古怪的地方,它棕褐色的液体、甜中带苦的味道,以及打开瓶子后充盈的气体,让不少人感觉到既好奇又有趣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自此之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可口可乐又重返中国大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的阶段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概述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①明确所选阶段;②指出该阶段对应的历史现象;③全面准确的评价这一历史现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中英比较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说明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虽然19世纪是个政治上疾风骤雨的时代,但并非所有的政治变革都能被冠以“革命”之类的词汇。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代”。究其原因,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政治动荡,并且都以激进和暴力为特征。不过这些革命有很多都失败了,还有很多偏离了人们起初的设想。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变通地理解革命这个词,把那些政治集团快速或者基础性的反常的更替也算进去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这个时代有许多非暴力性的政治变革达到了革命性的结果。——摘编自罗伯茨《欧洲史》材料反映了作者对19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围绕“政治变革”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19世纪中外历史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14分)20、自1789年以来,法国人民为争取共和制历经反复斗争,请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法国人民曾几次建立了共和国?历史上分别称做什么?2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各项参政员候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其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毛泽东等人发表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称:“虽然在其产生的方法上;在其职权的规定上,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

——摘编自《新华日报》1938年7月5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根据“遗嘱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可得出教会获得的捐献下降了,反映出其影响力在下降,故C项正确;材料与多元化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收入的教徒数量,排除BD。2、A【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题中图片为世界遗产之一——戈雷岛上的奴隶堡,它见证了奴隶贸易的罪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3、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二战期间德国建造的规模最大的集中营,本题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D【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借由宗教的外衣进行的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运动,并不是天主教会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5、D【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后欧洲基督教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其中英国国教为新教,故D项正确。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与题意不符,排除A。宗教改革后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故东正教和天主教不是新教,排除BC。6、B【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卡尔•莫克在一个德国传教士的帮助下找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所在地,故B项正确,ACD错误。7、D【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天皇作为日本神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人生活与精神的重要支柱。二战后《人间宣言》和《日本国宪法》的颁布,否定了天皇在现世的神圣地位,天皇仅作为日本国民的精神象征存在,并明确表示主权在民,从而否定了天皇的神格,这体现了政教分离的宪政原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联系时政信息可知,美国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日本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议会君主立宪制,并且当今日本的政治体制仍是议会君主立宪制;上述文件与审判日本战犯无关,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联系时政信息可知,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当今仍然存在,并未被根除。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

【点睛】

本题依据材料“否定了天皇在现世的神圣地位”、“规定天皇仅作为日本国民的精神象征存在,并明确表示主权在民”等信息联系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政教分离的宪政原则,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时政信息可排除其他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D【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马丁·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派。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9、A【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发现该事件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所以在革命中出逃的国王是詹姆士二世,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光荣革命终结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统治的历史,故B项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该革命使国家政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因为该革命没有武装冲突,却达到了革命的效果,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0、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原因;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关于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可由材料“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作出的回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可由材料“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可概括出失败的原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军事措施举例作答即可。【解析】(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2)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只是进行局部改革,未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如政治改革不仅未变革封建政治体制,反而加强了封建专制;试图通过军事工业的建立、军队的改革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11、略

【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或驻守边疆,或控制江;淮、河、汉、川等地区皇太子、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宗室。皇帝赐予他们一定的庄田、庄佃和奴仆、仪仗、府第等”即可从分封对象、等级森严、物质保障等方面概括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封藩制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巩固疆域、稳定统治的角度分析其确立封藩制的主要目的。

(2)本题根据材料“废革诸藩或大幅度削减他们的军力,强迫迁徙出封地藩禁不准逾制岁禄以维持生计,谓之为宗禄”,即可从废藩、迁徙出封地、实行“藩禁”、实行“宗禄”制等方面指出明成祖时对封藩制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再据材料“随着宗室人口日益繁衍,形成为一个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财政负担、宗室整体能力等方面分析改带来的不良影响。【解析】(1)特点:①分封对象为皇帝诸子和个别宗室;驻守要地;

②封藩体制内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③对分封对象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

主要目的:巩固疆域;稳定统治。

(2)改革措施:①废藩或削减其军力;强迫迁徙出封地;

②对宗藩实行“藩禁”;

③实行“宗禄”制。

不良影响: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②导致宗室成员整体能力低下,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12、略

【分析】【详解】

(1)依据三星堆文化内容可知是指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一种古代青铜文化;该文化存世的时间与夏;商、西周王朝所处时代大致相近。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著名的是大型青铜人像。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迷主要有: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迷、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的象征、三星堆“祭祀坑”之迷、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等。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他应当了解与三星堆相关的文献资料;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原因可知三星堆属于实物史料(文物);文献与文物的相互印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3)依据材料可所学可知特别注意必修教材中对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的叙述,围绕这三个方面在三星堆遗址进行资料采集。【解析】(1)三星堆文化是指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一种古代青铜文化。(1分)该文化存世的时间与夏;商、西周王朝所处时代大致相近。(1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著名的是大型青铜人像。(1分)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迷主要有: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迷、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的象征、三星堆“祭祀坑”之迷、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等。(2分)

(2)他应当了解与三星堆相关的文献资料;(1分)因为三星堆属于实物史料(文物),文献与文物的相互印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2分)

(3)特别注意必修教材中对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的叙述,围绕这三个方面在三星堆遗址进行资料采集。(2分)13、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相关内容——清末宪政思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95年”、“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等,结合所学关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的不足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系列革命浪潮,这样一来,就不难归纳、概括得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了。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相关内容——清末宪政的特点。此考点属于课标外内容,平时学生疏于掌握,而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特点”的描述比较少,主要靠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因此,本问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学生不易把握。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A.规模;B.持续时间;C.目的;D.结果等。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清末宪政思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清末宪政运动【解析】(1)兴起和流行的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对洋务运动缺陷的反思促成了思想界的转变;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8分)

(2)特点: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共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夭折。(7分)14、略

【分析】(1)由漫画并结合所学;在西进运动中,大批印第安人被驱逐;屠杀,失去土地、家园,所以美国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2)由“西进运动推动美国农业较早地实现了机械化。中西部各州发展成为新的工业中心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别迅速在几十年内便建成了横贯大陆的5条铁路干线。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可归纳为:西部得到开发,农业实现了机械化;中西部形成了新的工业区;筑成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结果是使美国早于法德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3)美国西进运动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对印第安人而言,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但是,对美国而言,也是加速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推动力。【解析】(1)原因:在西进运动中;大批印第安人被驱逐;屠杀,失去土地、家园。

(2)西部得到开发;农业实现了机械化;中西部形成了新的工业区;筑成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结果是使美国早于法德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3)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遭受屠杀、驱逐和掠夺,领地不断萎缩的灾难过程,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也是加速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推动力。三、论述题(共5题,共10分)15、略

【分析】【详解】

材料“许多保守的贵族和农民反对剪胡须,但由于“胡须税”重,只好把胡须剃掉了”体现的是彼得一世改革用野蛮专制的手段推动俄国的近代化,需要从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方式、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野蛮专制手段在落后国家也可推进现代化的结论。【解析】自上而下推进,用野蛮专制的改革手段来推进西方文明取向的改革,改革本身有浓厚的封建思维,野蛮专制手段在落后国家也可推进现代化,先进与落后,野蛮与文明的关系有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16、略

【分析】【详解】

首先依据材料“1927年”“1949年”“自此之后的30年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划分出准确的三个阶段。

其次;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又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之后又再次进入大陆市场的原因;其中,1927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相关,1949年的退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相关,1979年后再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和改革开放相关。

最后,在具体阐述的过程中,注意史实表达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通畅性。【解析】三阶段: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49年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78年改革开放根据以上阶段按要求答题。

具体答案: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大地。评价:可口可乐在1978年以后重返中国大地,首先是我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次是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促进了中美两国经济贸易的往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国内饮料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论题为历史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特定的政治关系。论述时,可结合图片中的中国建筑分析得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英国的建筑分析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再联系建筑所反映的国家政体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出,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国家历史建筑呈现出的特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治关系的真实写照。【解析】示例:论题:历史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特定的政治关系。

说明: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国王“统而不治”,但却是国家的元首,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王宫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的地位。下议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阁,任首相,掌握行政大权。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的权力受议会的监督控制。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权力中心,体现了民主的政治风格。

总结: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国家历史建筑呈现出的特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治关系的真实写照。18、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题目的要求是对此围绕“政治变革”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19世纪中外历史予以阐述。因此可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以来,西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这些内容进行理解概括。如可提炼主题为,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和英美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民主政治逐渐成为历史潮流。欧洲许多国家掀起了反抗封建专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高潮。论述时,可先分析19世纪以来政治变革的原因,如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等。再结合所不这,列举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民主政治变革的具体内容,最后总结概括其影响和反映出的世界发展趋势。【解析】示例一19世纪是政治变革的时代。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和英美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民主政治逐渐成为历史潮流。欧洲许多国家掀起了反抗封建专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高潮。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兴起,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趋于完善。代议制的成熟使得英国政治变革可以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防止暴力冲突和促进社会稳定。俄国为了化解社会矛盾和巩固统治增强国力,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废除农奴制,极大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走向近代化,并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掀起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加快了走向近代民主的步伐。

法国大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持续不断,最终通过1875年宪法,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确立了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使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美洲经过反殖民斗争,部分地区实现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也有所发展。

19世纪通过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不断的推动各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示例二政治变革具有多样性。

英国的代议制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18世纪后期以来的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英国国内各阶层十分重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代议制的成熟使得英国政治变革可以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

美国建立之初;南北经济差异十分明显。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种差异和矛盾日益突出。南北政治;经济斗争表现为分裂与统一的斗争。

19世纪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变革;既有排除外国势力的斗争,也有国家统一的性质,更有政治民主化的色彩。

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变革则具有鲜明的反殖民斗争的性质。

示例三非暴力变革可以达到革命的效果。

示例四19世纪是革命的时代,通过暴力革命不断推动政治变革19、略

【分析】【详解】

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中叙述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政治制度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逐步走向完善的,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政治制度的发展也具有双重性。学生可以就这些角度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来拟定论题,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美国民主政治特征等具体内容来分析说明。【解析】示例一:

观点:任何政治制度不会一成不变,应因时而发展创新。

依据:唐朝通过“三省”实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独尊皇权;宋朝实行“两府三司”分化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后期丞相权力很大,左右皇位继承;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这些都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结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因时而变。

示例二:

观点:任何政治制度不会一成不变,应因时而发展创新。

依据:中世纪英国封建贵族通过《大宪章》,以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斯图亚特王朝信奉“君权神授”,削夺议会权力,实行专制统治,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逐渐掌握议会权力;以后英国确立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掌控等,体现了因时代需求而进行议会制度创新与发展。结论: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因时而变。

示例三:

观点:任何政治制度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

依据: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初步确立。18世纪初内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