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复习题及答案要点_第1页
社会政策复习题及答案要点_第2页
社会政策复习题及答案要点_第3页
社会政策复习题及答案要点_第4页
社会政策复习题及答案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简答题(40’) 1,人的社会生存本质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1)一方面人的本质是一种生命,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是“任何历史记载”的自然基础,也是人的本质的自然基础;(2)然后在生存上具有社会形式,即以社会为条件,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不可分。2,最优决策最优决策是指决策者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选择最优方案的\o"决策"决策。满足决策方案最优标准的条件有五点:(1)决策目标有数量指标;(2)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方案;(3)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必须明了;(4)择优标准绝对明确;(5)决策不受时间条件限制。3,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特征: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即是一个民主管理的超级公司。经济特征即高度的计划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计划经济的长处在于:第一,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第二,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第三,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第二,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第三,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4,第三部门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NGO或NPO。从范围上讲是指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因此,主要为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未注册的草根组织。[2]第三部门是一个与传统模式相异的全新组织形式,美国学者萨拉蒙称之为现代民族国家之后的“全球社团革命”。据说工业化发展模式要求民族国家,而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则要求发展跨国的第三部门组织。虽然一般谨慎的学者认为它应当与第一、第二部门互补互动,而不是向这两个部门挑战乃至试图取代它们。特点1“正规性”,即具有正式注册登记的合法身份。正规性是第三部门必备的条件。作为计划经济下政府延伸或者由于政府机构改革转轨、挂靠等下属、不需注册登记的机构,不是独立的组织;而没有登记注册的独立组织是非法组织。2“民间性”,即在组织机构上与政府分离。目前中国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由于历史原因,政治色彩和官僚化过于厚重。协会主要人员来自于政府,协会开展相关活动和工作依靠政府,因此有人称之为“二政府”。人们把协会理解为管理机构或者领导机构,而不是服务和中介机构,而真正的行业协会应该是企业自愿参与的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一般来讲经费来源独立,无财政拨款。而有财政资助的组织,通常就有政府背景,其民间性就要打一个折扣,在谈到自治管理的问题上也要打折扣。3“非营利性”,即不得为其拥有者谋取利润。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有些非营利组织甚至从事某些营利性活动。一般第三部门的活动和财务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很高的;4“自治性”,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活动。组织章程的自主设计,领导机构和人员自主遴选和更换。如果要报请政府部门批准,或由政府部门推荐和委派就无法做到自治。5“志愿性”,其活动和管理中有显著的会员自愿参与成份。6“公益性”,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5,经济人“经济人”,它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主要特征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但也忽视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地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上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6,经典的理性政策过程模式在公共政策中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选择最优的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种模式:一是视决策者为完全理性的人,二是根据理性决策视公共政策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是这个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议程的建立,方案拟订,方案择优、执行、评估与调整等。但这种理性决策也有它的缺陷:(1)假定设定决策者为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

(2)假定决策者是公正的、客观的、理智的,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另一面。

(3)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到的作用,政策是面对人的,人是社会性的生物,是文化的集合体,他所诉求的东西不是简单的工具一刀切能解决的。

(4)假定决策者是全能的,显然是悖论。

7,市场经济:概念: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是“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一般特征:(1)、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2)、平等性(3)、法制性(4)、竞争性(5)、开放性8,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指以社会化大生产的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落实到具体层面,城乡二元社会就是指作为现代因素的城市社会为一元,作为传统因素的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离、隔阂、相互封闭和差异的状态。)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通过城镇化与现代化,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我国要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案例分析题(40’)1,近年来童工现象愈益严重,著名的如新闻披露的东莞童工市场。请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理策略。原因:(从法律、政府、工会、制度保障、童工家庭个人因素等方面)(一)法律的漏洞:首先是未成年人与未成年工定义的混淆;其次是法律对外出帮工,家庭帮工,学徒以及学校没有明确的定义,这方面让黑心老板钻了空子,甚至东莞童工事件几乎就是黑砖窑虐工案的翻版,而且因为涉及者绝大部分为未成年人,其性质之恶劣,危害之严重,较“黑砖窑”有过之而无不及。“黑砖窑”以其组织化、暴力化、暴利化、公开化四大形式,集中体现了此类非法用工案件的共同特点。在东莞童工事件中,上述四个特征同样体现得十分明显。首先,童工市场背后有着完备的运行结构,俨然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组织体系。其次,童工们被打骂是家常便饭,一些小女孩甚至惨遭强奸。再次,童工市场的各个环节,都从童工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中赚取了高额暴利。另外,在童工流出地凉山,“不管是普通老百姓、公务员、警察,都清楚地知道工头拐骗童工的现象”,在童工流入地东莞,“贩卖”童工更是公然上演于街头,“公开化”程度不可谓不高……(二)政府方面,东莞童工现象与劳动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存在着严重的不作为行为,没有真正担负起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息息相关。地方政府劳动监察部门严重失职!童工现象,东莞和凉山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都难辞其咎——最该被问责的就是地方政府。凉山地方政府未履行义务教育,以贫穷为借口剥夺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甚而在儿童遭受劳动压迫和性侵害面前推卸责任,绝对不是一级政府机构应当所为。否则,就是以贫穷为理由强行突破社会文明的底线!东莞政府也应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些儿童劳动于东莞、生活于东莞,难道地方政府就从来不知道?这些年来,珠三角地区一再出现类似的状况,与劳动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存在着严重的不作为行为,没有真正担负起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息息相关。地方政府劳动监察部门严重失职!(三)工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人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这已是社会各界讨论数十年的问题,而至今仍然没有根本的好转。除了政府的监管部门之外,工人也有自己的组织,但是由于工会运作制度的欠缺,使得工会组织不能完全代表工人阶层的利益,在更多的时候,成为企业主用来"充门面"的工具。在企业招聘工人、签订用工合同以及工人劳动时间、工资报酬等方面,工会组织都应当主动进行监督,不能被动依赖政府的劳动监管机构,一旦发现企业内部有违法的行为,就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在工人权益问题上,工会组织必须把自己的屁股坐在工人一边,替工人讲话,决不能一头扎进企业主的怀抱,维护企业主的非法利益。(四)社会制度保障方面,儿童的基本福利、发展权利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对凉山的童工买卖现象,有专家归因于贫穷。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短期内是难以发展上去的,某些家庭的贫穷也是一时难以改变的,那么他们的孩子就应该“世袭”家庭的贫穷和无奈么?固然,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努力保障每个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透过此次的童工现象背后的种种境况可以知道,对一些极度贫穷地区和家庭而言,这些政策尚未落实好,并且是远远不够的。(五)童工本身:受外界环境影响和学校课程压力过大,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廉价的劳动力使得雇主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童工本身对于法律的缺乏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行使自己的行事能力。对于一些要求熟练程度的工作来说,童工的工作效率比成年人都高。这使得雇主更加喜欢。(六)教育制度缺陷是造成童工供给的根本原因:1、“义务教育”实为“收费教育”。名目繁多的学杂费给刚刚获得温饱甚至经济仍然拮据的农民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致使他们不得不在上学的成本和辍学的收益的比较之后作出让孩子辍学这种艰难的、痛苦的但又是现实的选择。2、辍学儿童是童工的主要来源。童工中有一部分人尚未完成小学教育,大部分人通常是在初中二年级辍学。有些儿童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在辍学后立即外出打工;有些辍学儿童并未立即成为童工,因为年龄尚小,他们的父母暂时还没有送他们出去打工的意愿。但是这些辍学者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童工供给,他们在未满16周岁的任何年龄都有可能成为童工。(七)造成潜在童工供给的原因: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收益落差大,贫困是童工现象出现的部分原因中国农村现有6500万贫困人口,在一些地区,当贫困家庭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时候,家长自然也无法顾及孩子的教育;在这些贫穷家庭中,早日出去打工,分担家庭困难也几乎是未成年的孩子们共同的愿望。

解决的措施:1、政府:解决此现象必须首先从政府做起,应当采取多元手段抑制童工现象,即除了继续采取以前的强制性(coercive)的干预措施之外,还应当动员社会的力量,对童工问题采取合作性(collaborative)干预措施和社会性(social)干预措施,在这三种干预措施中,前一种主要针对限制童工的需求,而后两种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并最终切断童工的供给。强制性干预措施:(1)从立法角度来说,禁止童工的法律并非是完善的的。首先,在对童工的定义方面,法律存在不少的模糊区间,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变相的童工现象,法律至今尚无清晰的定义。因此,再次对《禁止使用童工条例》的修改是必要的。(2)从执法效果来看,改变政府这种“民不举、官不究”的不负责任态度,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才能维护禁止童工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行政干预才能成为实施法律的有效手段。合作性(collaborative)干预措施:合作性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政府与学校的合作来抑制童工的供给。第一,要改变家庭决策者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短视,使他们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能力上可以不让自己的孩子辍学成为童工。第二,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免费教育。这方面可以借鉴加拿大的有关措施。第三,要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筹集责任从乡镇政府提升到县级政府,并且以强制性措施确保各级政府在其财政预算中教育费用的开支。第四,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应当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学校布局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真正体现“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本质。第五,政府应当根据中国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公民家庭负担能力,尤其是农村家庭的负担能力,在政策上和财政上支持发展多元的职业教育机构,以拓宽学生在完成九年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就学和就业途径。另外,政府还应将目前对城镇劳动力的促进就业责任扩展到农村,对农村劳动力提供进城就业和就地就业的培训,培训对象既应包括成年劳动力,也应包括未成年劳动力,尤其是农村的初中毕业生。社会性(social)干预措施:在抑制和消灭童工供给的措施中,社会性干预措施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措施是利用社会的力量,通过社会办学、社会舆论,非政府组织参与等途径,逐步动摇童工存在的社会基础,抑制童工的潜在供给和童工现象的发展蔓延。要充分动员社会舆论抑制童工现象。首先,要排除政府对媒体控制这个主要的障碍,使媒体在报道童工问题和儿童辍学问题时免除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以形成社会舆论方面的巨大压力。再有,各级政府要向社会公众公开有关教育投入及其财政支出、辍学率、学校实际困难等的真实数据和真实情况,这样才能使中国教育的困境为国内外有心人士所认识,增加获得来自各方面的经济援助的机会,使中国的义务教育早日走出困境。要将消除童工现象作为文明社会全体成员的一项共同责任,社会各界,包括工会组织、儿童权益组织、青年组织、雇主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应该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声讨和消除童工的宣传和行动网络。虽然政府在消除童工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和官僚作风等问题,中国政府消除童工所做的努力并未收到明显的效果,政府甚至连童工使用方面的确切数字都没有。在现实中,以政府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一家之力,目前能作到的也仅限于通过专项检查查处那些被发现的童工雇佣者,从根本上切断童工的供给根本无从谈起。因此,为了有效减少最终切断童工的供给源,必须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第一,非政府组织以其非政府的身份,可以与辍学儿童及其家长、童工及其家长甚至雇主等不易接触的人群建立沟通关系,并通过对他们的说服和解释,以非法律、非行政的手段减少儿童辍学和童工雇佣现象。第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中介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暂时撇开政府经济发展和教育政策的大背景,单纯从儿童辍学和童工雇用的具体行为来看,辍学和成为童工的决定可以说是个人或者家庭的一种被迫性选择。如果非政府组织充当中介,通过社会调查和项目研究等形式,了解和发现贫困家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形成专门报告,既可以影响和教育社会公众,同时可以影响政府决策,至少能为政府提供比官方的统计数据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第三,非政府组织在抑制童工现象方面可以担当童工、辍学儿童及其家长们的代言人角色,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行动,及时发现并向政府执法部门报告童工雇佣情况,为童工提供及时的解救和临时的庇护场所。在考虑如何解决此想象的同时还要考虑目前的被解救出来的童工的出路问题。如果仅仅是解救出来,那么他们会面临更大的生活问题。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会去扰乱社会制度,成为少年犯。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2,房地产调控出现了愈调控房价愈高的象。请分析其原因,并提供相应完善对策。房价持续走高有三大原因:第一,土地供应不足。为了保18亿亩耕地,对住宅用地几乎实行了不供地的政策。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一些地方为了上项目,建设用地有限。以前建设用地和住宅用地是混在一起的,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和商业项目建设用地挤占住宅用地,从而造成住宅用地面积供应不足。从今年开始分门别类下达,商业用地不能挤占住宅用地。但是,实践中能不能保证,还很难说。此外,有很多开发商囤地,等房价高了再开发。地方政府也囤地,却称之为储备土地。

第二,房屋需求增加。其中有正常需求,包括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有城市化需求,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来,要在城市买房子;有投资和投机需求,一家买几套房子;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住宅质量、环境、科技含量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住宅档次的提高,使得住宅建设成本增加,带来了房价的上涨;

第三,行政垄断、卖地招拍挂、70年出让等形成的地方土地财政。不少城市推行土地公开拍卖、招标制度,卖地就是政府一家卖,千百万个房地产商买。而且土地出让不是靠市场手段,是靠行政手段,定价权在垄断者一方。招拍挂的结果是谁出价最高卖给谁,价高者得。70年的使用年限,租金一次性收上来。这不是卖地,而是卖使用权。卖地出让金催肥了地方财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住房用地的价格,也带动了住房价格的上涨。第四、住房保障法制不健全,出台政策存在不足。保障性住房政策,存在保障房资格造价,骗购骗租分配乱象;例如:地方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存在弄虚作假、申报不实以及工作人员协助弄虚作假,不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审批,不认真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等现象;多地保障性住房政策“贴牌生产”。垄断现象频发,地方政府存在牟利动机,不关注民生,住房保障被忽略,住房低价的垄断性,开发商对住房具有垄断性。房地产领域的宏观调控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如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居民、GDP速度与就业、吃饭与居住、中央与地方等等。每一项政策,都有利有弊,没有完美的政策组合,只能是求得一个次优和平衡。看哪方面出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较大,就医治哪方面。但是,从长远看,需要一个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我觉得,目前房地产调控存在诸多“两难”。

第一,有限土地在吃饭与居住之间存在矛盾。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44亿亩,人口密度排在全世界各国第11位。但真正可供使用的土地却很少。另外,有数据显示,每一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中国倒数第三,每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大概是6亩左右。地太少,人太多,存在吃饭和居住的问题。这个矛盾解决起来很困难。

第二,压低房价地价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从体制上讲,目前中央财政集中太多,地方各级政府留得太少。因此,成了中央靠税,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政府靠卖地、收费和融资平台。而且,现在地方政府由于强调公共服务、保障民生,除了建设和行政开支外,这方面的支出比例和规模越来越大。地方财政钱从哪里来,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近几年,中央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清理地方的各种收费,并且怕形成严重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搞融资平台。因此,卖地获得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但是,在土地上收的钱越多,毫无疑问,土地财政要摊入房价,房价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控制下来的。

第三,经济增长速度与扩大就业之间的矛盾。对房地产领域的严厉调控,限制房屋销售,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下降。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对抑制消费物价和房价的上涨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对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此领域中,包括与之关联的装修、电器、家具、布艺等关联产业也会受到影响。产业链的GDP会减少,就业容量也有可能萎缩。

第四,宏观调控与推高地价房价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政府从农民手里购过来,高价倒出,最后在强大的动力机制上要控制房价,很难。科学调控和彻底改革

房地产调控的核心要解决什么问题?

其一是收入增长速度和房价上涨幅度。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合理,也就是说房价上涨的速度不能超过居民收入上涨的速度。

其二是房价收入比。我认为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地区都要测算房价收入比。如果这个地区房价收入比到了9,老百姓买不起房子了,当地领导就不称职。

其三是信贷手段和税收手段共同使用。光有信贷手段没有用,我认为房产税必须开征。剥离银行和投机者,不要让银行再作为投机者的助火剂和避风港。

其四是城镇住宅用地应供尽供,限制农村住宅用地,改造未利用土地,增加土地供应。不要舍不得地,舍不得地,房价就高,老百姓也难受。城镇居民需要多少住宅,算好后保证供给。不要鼓励农民在深山沟里或者是耕地上盖楼,辛辛苦苦赚10万块钱,盖在山沟里,过了几年,儿子、孙子出去打工,不回来了。最后,拆楼还花成本。

其五是增加保障房建设和供应,打破政府的土地垄断。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福利社会一定要和生产力水平、人口国情、财政能力相适应。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限购政策可再细化(一)治理通胀,控制价格,调整结构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大调整势在必行,包括供求总量和供需对应的调整。社会购房群体分为高、中、低三类,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来让低端有保障,用限价商品房来让中端保平稳,纯商品房来解决高端需求。只有结构的调整才能使不同收入家庭买得到、买得起,租得到、租得起和收入相匹配的房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理清基本需求、改善需求和投机需求这三层需求,并合理协调商品房、保障房和小产权、城中村、农民房、地下室、集体宿舍等“小、城、农、下”市场。(二)严格控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要抑制房价,必须抑制投机。要抑制投机,应相继在土地、金融、财税上做文章,管住土地,管住银行。一方面要通过信贷杠杆,增加投机性购房成本的门槛;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杠杆,降低投机者的房地产投资收益。(三)加强地方政府执行力度政策措施的落实遇到一些障碍,贯彻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强监管,即“加强落实层面调控”。关于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建议:1.要加快调控政策法制化建设2.增强调控政策的权威性,建议以国务院的名义签发政策文件,制约下级贯彻执行。3.纳入考核指标,提高地方执行的自觉性,作为地方政府总是较多地考虑地方利益,所以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甚为关键。实行“问责制”,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总之,治愈高房价顽症,关键还是靠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问责制必须问到实处。(四)针对中低收入者,完善住房保障体系1.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和供应规模2.加快推进二手房市场的建设3.控制和限制豪华住宅的开发比例(五)对房地产市场信息进行披露政府建立了一套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建筑和开发成本对社会进行公开披露,切实保障房地产购买者的知情权。让购房者及时准确的了解房地产市场信息,引导房地产购买者公平合理的消费。通过信息传递部门对房地产开发商所开的楼盘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情况进行公开披露,这样可以防止房地产开发商操纵市场,有意制造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的假象。同时还要披露政府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具体情况,正确地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和置业者对房地产市场合理的预期,避免投资的盲目。3,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中出现了独生子女家庭,也在一程度上发生了失独(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请分析这种家庭养老的矛盾,并提供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目前我国失独家庭老人现状分析

失独者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却到中年甚至老年遭遇独子夭折。这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除了丧失爱子的孤苦外,本年事已高不能再生育,劳动能力也下降,如今更担心疾病、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而目前相关帮扶、保障体系却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倾斜政策,不仅在物质上面临困难,更多的是面临精神上的孤独,失独老人的养老路艰涩难行。一些上了年纪的失独家长没法照顾自己,试图住养老院,却因无子女签字屡次被拒。长期忍受着压抑、自闭和尊严的精神折磨,有的失独家庭无奈常年寄住寺庙,终日念经,与同样的失独群体抱团取暖,甚至造成了社会上的群体歧视。不仅仅是失独者,更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辈,如今都开始面对养老问题。在独子时代,一个养老问题,就绑缚了整整两代人。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规避策略

解决失独家庭养老困境的途径立足于失独家庭养老的困境来看,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第一,政府部门完善养老制度,特别是对失独家庭养老制度的完善,使失独老人安心养老。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推动作用。政府要建立失独老人养老专项资金,按照失独老人的困难程度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政府有责任提高补偿标准,让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也享受他们应得的补偿权。”由此,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失独家庭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养老资金扶助制度,解决失独家庭养老资金匮乏的问题,使失独老人能够安心养老。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第二,社会的人性化关怀,全方位的生活照料,使失独老人能安度晚年。第三,人道的精神抚慰,使失独老人乐享晚年。在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上,经济救助还只能解决题的一个侧面,精神扶持对失独家庭往往更加重要。这就需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从精神层面上,帮助失独家庭老人走丧子的阴影,更好的享受晚年时光。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机制。首先物质关怀,其次精神关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重视在社区中开展工作,借助社会力量)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及创新社会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此外,适度调整人口政策,解决结构性危机。失独家庭的养老风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造成的,由此引起的经济保障风险、生活照料风险、精神慰藉风险都是结构风险的派生形式和表现形式。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风险,还应从结构根源着手。值得探究的是,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是坚持“一家一孩”还是“开放二胎”,还应由国家从长计议,因时制宜。4,2013年被称为最难大学生就业季。请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并提供相应问题解决的对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就业意愿分析,可以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是指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他们对去向另有选择,如准备出国留学、考研、自主创业等等。而非自愿失业,则是指愿意就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一、主观原因(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后眼光高,刚毕业就想拿到高工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合理的规划;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面对社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二)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表现之一。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的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一方面是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三)家庭因素产生就业难,相当家长认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心血,经济支出不计其数,认为既然孩子受了高等教育,就应有出息,应该干一份体面工作,这样心里才能平衡。对此可以理解,这样带来的就是“择业”的问题。孩子选择的职业必须经过父母同意。由此也引发就业难。二、客观原因(一)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的比例相当大,文化水平不齐,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不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二)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一部分没有“先天”资源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三)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高等学校的教育机制不科学,造成学生就业难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学院一起上,专业设置一哄而上。虽说解决了年轻人的上学问题,但是也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我们国家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一个阶段。大学的建设表现在学生数量的膨胀上,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一下子跟不上,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这些学生虽有大学毕业生之名,但没有大学毕业生之实。(四)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随着高校扩招而愈加严重,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1.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配合。在社会方面,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乃务实之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同时还需要用人单位摒弃不科学的择才标准,努力作到树立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拘一格选人才。

2.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要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其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结合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革,改变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针对我国目前的专业职业人才缺乏的现状适时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人才。3.大学生自身对策。一切从实际出发,更新就业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每位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家庭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职业选择,能出国留学、考研继续深造的就选这条路,能就业的就先就业,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谋生是主要的。千万不能攀比,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决不能跟风。大学生要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特别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5,小产权房是在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中出现的。请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并提供相应治理对策。浅析小产权房的成因与对策二、小产权房产生的原因小产权房出现的背景:一是我国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度,二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三是商品房价格飞速上涨。客观的说,小产权房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大部分的农民也从中获得了因土地征用开发而产生的增值收益。1.土地二元所有制下房屋价格的上涨

,低廉的价格是小产权房热卖的首要原因。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商品房价格从2006年开始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全国性的上涨,房价长期快速上涨,远远超出了当地一般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政府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又始终无法满足这些住房需求,于是小产权应运而生。因为小产权是通过农民集体直接在其集体所有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上建设的房产,不需要缴纳国有出让土地所需缴纳的相关税费、市政建设费用、以及其他运营成本,因经其开发成本能相比商品房要低很多,其销售价格相对商品房自然也会低了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而农民集体通过出售小产权房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政府征收土地的补偿金额。这种供需关系的长期存在为小产权房开发提供了生存的空间。2、小城镇化建设推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府在小城镇的市(镇)政设施建设上已进行了较大投入,主要包括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居民住宅的建设,以及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这使得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提高,城市功能得到了较大完善,城乡差距日趋渐微,与此同时随着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城乡空间距离进一步缩短,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都形成了小产权房的滋生提供了生存的基础。3、法律制度的缺陷及政府执法不到位,现有土地制度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安排流转留下了流转的空间,土地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导致小产权房的滋生,政府执法不到位,监管不严间接纵容了小产权房的迅速扩张。小产权房的治理问题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对于小产权房的打击力度不够,监管部门的缺位使开发商和和购买者始终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市场上小产权房的买卖依旧进行得如火如荼。可见,若想全面清理小产权问题就应当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未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着手,才能从根源上抑制小产权房的滋生。4、房改政策失当。近10年来,政府虽陆续出台了相关房改政策,但事实上,由于政府没有“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以及广泛发展个人合作建房、合作社建房、单位建房、集体改扩建原住房等合作建房等形式以平抑急剧住房商品化的运转风险,而主要依赖开发商的商品化房屋的开发来解决城市住房需要,导致了中国最高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最高城市房价并存的怪象,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大不公,住房消费的恐慌,众多消费者成为房奴,由此也抑制了社会和谐,形成了购买小产权房的整个社会基础。此外,部分开发商的投机、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冲动、买方市场的旺盛需求、限制小产权房政府行政所依据的法律之不足和行政作为的空间之有限、村镇房屋继承法的不完善、城市人口的迅速流动和全国性就业市场的形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需求等都从不同程度导致了小产权房的发展。导致小产权房的社会原因不改变,小产权房运转的规模也就不会改变。小产权房的解决途径四、综合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措施

(一)要着力防止地方政府与农民争土地,杜绝新建和出售“小产权”房。首先,要严格审批,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对于以农村集体名义申报的住宅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规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严格审批,从源头上禁止“小产权”项目。其次,要从各个环节上加强监管,对于违反规定开工建设的,要及时发现,坚决制止,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于违规出售的,要没收非法所得。

(二)妥善处理已建成和已售出“小产权”房,对于违法小产权房建筑不能盲目拆除。根据目前保障性住房不足的情况,处理“小产权”房的总体思路是将其转变为保障性住房。对于已经出售和入住的“小产权”房,大致区分以下三种情况解决:一是对于符合申请保障性住房条件的家庭,为其按保障性住房办理房屋产权证明;二是不符合申请保障性住房条件,但属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小产权”房完全用于自住的,可在令其补缴土地出让金、税费等相关费用后,按商品房为其办理产权证明。三是对于购买“小产权”房用于投资或满足奢侈性住房需求的,由政府制定适当价格标准,对其房屋进行强制性收购,转为保障性住房出售。

(三)将小产权房作为城市住房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快“小产权”房地区的社区建设。成规模的“小产权”房地区要建立居委会或纳入居委会管辖范围,发挥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管理社区日常事务,协调各方关系,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和谐。对“小产权”房的物业管理单位的资质情况和物业基础设施的质量进行全面排查,更换资质不符合要求的物业单位,确保物业各项设施的运行安全,提升物业服务水平,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四)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把小产权房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二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在中央政府的投入到位后,关键是地方政府的投入。三是要建立退出机制。目前我国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均没有建立退出机制,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能够真正于需要保障的家庭。(五)培植租房观念对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来说,拥有房屋的所有权远比拥有使用权更具价值,自房改制度实施以来,政府住房政策导向一直是鼓励大家都去买房居住,房地产发展思路片面强调了‘人人有房产’,而忽视了“人人有房住”,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市民去买房,而很少有市民会考虑应该先有一个房子可以住的问题。随着公共租赁住房不断推出,当人们对房屋有了更丰富的选择时,政府只有在提供基础保障的同时引导人们打破以往“重买轻租”、“有房生活才有保障”的陈旧观念,建立合理的居住消费观念,明智的消费抉择,一个合理的住房观才会慢慢形成,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六)政府主导小城镇建设在以往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已经对城镇建设有了较为成熟详尽的整体规划,但对集体土地的实际利用缺乏有效监管,这是大批城市居民到小城镇买房,导致小产权房供需市场旺盛的重要原因。如何确保集体组织成员对房屋的刚性需求,同时有效防止集体组织以外人员购买使用,可以引入经济适用房开发管理模式,即由政府主导房屋开发,成立专门的城镇开发管理机构,但凡集体组织内确有购房需求的,统一向管理机构申请,由管理机构进行备案,然后根据申请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开发、合理分配。由于房屋经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其建筑质量能够更有保障、配套设施更加齐全、而建设成本则有较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转让流通制度,针对有出售需要的房屋,房主应及时向开发主管机构报告,开发管理机构在进行市场价格评估后进行收购,以备分配给同一集体组织其他有需求的成员。这样在保证集体组织成员住房需求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扼制小产权房的供给市场。(七)贯彻落实房价调控政策不动摇。从土地、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控,抑制房价增长速度,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房价关系民生,房市关系国生。住房的价格不仅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过高的房价衍生出“房奴”一词,反映出老百姓为了一个安身之所的无奈和辛酸。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和地方的房价调控政策,不断巩固调控成果,使房地产的价格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让绝大多数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才能抑制小产权房热卖的势头。

(八)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真正贯彻落实相关执法措施。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监督,杜绝新建小产权房,其次对于已经建成销售的小产权房应及时叫停,坚决处理,再次,对于既存的小产权房也不能采用“一拆了事”的处理方式。即便对于非法占用耕地建造的小产权房也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味地以拆除的方式了事。因为即使拆除了小产权房,已经占用的耕地可能受到了破坏不一定能复耕,而拆房的过程比较容易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换言之,处理此类问题时可以要求非法占用耕地建造小产权房的集体组织另行开发相对应的耕地予以弥补。而对于已经拥有小产权房的购房者,可以让其补缴相应的土地出让金,依法转为合法的商品房;对于实在无力缴纳土地出让金的购买者,可以视情况将该房屋转为保障性住房或是予以没收。6,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养老难题。请分析这种养老的矛盾,并提供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因素(一)劳动力外流、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子女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父母在,不远行”等传统的教导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但在现实社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弱化了子女对父母的养老责任。子女远离父母,子女不在身边,不能直接对父母进行生活照料,尤其是年事已高的父母,他们将存在更大的生命风险,如有重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等。而农村家庭中只剩下了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及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在不能充分享受家庭养老的同时,现阶段农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又非常不健全,这就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困境难以改善。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低,生活只能维持温饱。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没有保障,就医问题依然严峻。(三)留守老人负担增加留守老人养老中的负担,主要包括经济负担和劳动负担两个方面。同时,子女外出时一般会将小孩留给父母抚育,留守老人在承担田地家务劳动之外,又额外增加一项抚育未成年人的担子。(四)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逐渐减少。农村留守老人孤独感强,缺乏精神慰藉。由于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在居住空间上的分离,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因而孤独感普遍加强,外出子女一年回家一两次,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与父母缺少沟通交流。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农村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协会大多没有发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的作用。或者只是进行一些老年慰问的工作,往往有名无实。(五)农村治安管理缺失,留守老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中青年男子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受骗、被欺负,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并且农村治安比较没有条理,近些年逐步恶化,不法分子利用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就借机盗窃甚至公然抢劫。(六)留守老人居住方式呈空巢化和隔代化、居住环境差。在居住方式上,农村留守老人呈现空巢化和隔代化。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居住环境差,设施简单。有些老人的房屋太旧,自身无法进行修缮,经常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门外杂草丛生也是家常便饭,生活很是艰难。(七)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养老被看成是家庭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忽视。要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改变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不管是邻里还是社会基层组织都没有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都认为养老是子女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把赡养老人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农村为老服务观念淡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增强农村道德的约束力,强化家庭成员的责任,子女要兼顾物质和精神赡养。(二)政府应采取多元政策改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1、考虑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减轻留守老人的负担。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3、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办法,应尽快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老年生活照料和救济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在物质上保证了留守老人能够颐养天年。同时,发挥农村社区基层的作用,加强基层组织的养老服务功能,适当的组织部分社区成员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如在精神上,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与留守老人的交流活动,并促进留守老人间的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开他们的心结。4、建立为农村“留守老人”解困工作责任制把改善、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作为村两委工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作为主要考评内容,重点抓,促进农村留守老人困难的解决。如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功能、开展邻里问的互助活动等。(三)从留守老人自身入手,留守老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己融入于社会之中。帮助留守老人适时改变养老观念,认识到现在的养老形势,尤其是农村社区或一些基层组织应该尽到这些义务,帮助留守老人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逐渐向现代的社会养老观念转变;同时可以帮助留守老人了解到更多的养老知识和经验,提高他们自身的养老能力,尤其是遇到大病时的及时处理措施等从而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三、论述题(20’)1,题目:福利国家:成因、问题与改革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综合。成因背景:一、20世纪初期,英国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煤矿工人尤其悲惨,失业者及其家属急切的需要救助,但1834年《新济贫法》所规定的设救济院进行收容的简单办法根本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私人慈善事业也力量薄弱,无法应付成千累万失业家庭的需要。在此情形之下,英国政府在继德国之后也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德国社会问题。二、1945年以前的社会福利制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了人们对英国社会服务的重新思考和重新组织。人们对政府观念的转变:战争之前人们对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效率与道德合理性有着怀疑,但政府在战争期间成功的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而赢得了战争,这使人们在战争后期发生观念上的转变,比以前更加信任政府并期望在恢复和平以后政府可以而且也应当在社会福利事务方面做更多的事。此外,战争期间工人阶级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不但有权力获得政府的咨询,而且有权利进入政府的决策过程。因而政府制定社会政策时也不得不考虑到工人这个强大集团的利益。三、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美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凯恩斯主义破除了古典经济学“不干预主义“的教条,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人们认识到政府可以并且应当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来刺激需求和促进就业,从而为“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四、在以上背景下,英国在二战后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探讨在战后应该如何改进其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最先提出了建设社会福利国家的计划。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体平等的社会,使每个人在一生的各个阶段都获得保障,即“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保护。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的发表,标志着西方国家“福利国家”基本体制的建立。问题:一、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