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种菜记陈毓李兰戴上了眼镜,这是她自己做梦都没想到的。在她的认知里,眼镜是那些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人的身体配件,也因此,李兰把自己的好视力归结为读不进书的缘故,她甚至在某个瞬间为自己的好视力自卑过。连李兰的妈妈都揶揄过她的好视力,“李兰这娃,隔山能看见兔子跑。”多年后,当李兰戴上近视眼镜的时候,她心里满是长久的惊讶与不可思议的虚幻感。类似的惊讶与虚幻感,其实还出现在她工作的时候。现在李兰在农科城的农业智慧园上班,再说具体点,是在那儿种菜。“上班”也是一个新鲜的词,把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和十里路之遥的王上村的李兰区分开;可具体到“种菜”这件事,又使两个李兰合而为一。王上村的李兰身上有汗气,脸蛋上有太阳红,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要平地、点种、除草、护苗、施肥,当然,也有收获。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靴套里。李兰上班第一天,既紧张又兴奋,出了一脸一身汗,汗水叫她更紧张,一会儿担心弄乱了工装,一会儿又担心热腾腾的自己和身外这个清凉的环境不匹配,好在她藏在层层的包装里,外人轻易看不见。李兰是从参加培训的一百多个女工中挑选到这个岗位上的。拿李兰现在的工作和从前在王上村的种菜比,好像比不成。比如,同样是面对种子和土地,现在李兰是把一粒粒被技术员处理过的种子用小小的镊子夹起,投放进一个个有规格的容器中,放种子的位置不能有毫厘之差,放种子的动作经过上岗前千百次的训练。工作日久,熟能生巧,李兰现在起镊子、放种子的动作轻柔,又稳又准。一个个等待李兰放种子的容器自动来到她的面前,被她点种后再缓缓地传送到下一个点位,那里是一个个高大的玻璃箱体,不同种子被归类停当。种子在那里像被某种口令催促,快速发芽、生长,又像训练过的最好的兵阵,整齐一致。那种整齐也叫李兰惊讶,惊讶这些发生和她有关。她想,幸好从她手中出来的是小小青苗。青苗分叶抽枝,长成一棵棵菜。李兰偶尔停手看向那边,隔着巨大的玻璃,她看得清每一棵菜,但又像双胞胎孩子一样难以区分,菜们该碧绿碧绿,该红红,该紫紫,开花结果,呈现菜的众生相。一棵辣椒苗上的辣椒串可以收获一笼,西红柿一串一串沉甸甸地悬垂,枝蔓甚至伸展到了天花板上。李兰凭借在王上村种菜的经验,识得几样菜品,比如菠菜、茼蒿、莜麦菜、茄子、辣椒、西红柿。但此刻眼前的西红柿,颠覆了李兰认为西红柿只有青和红的概念,她不知道自己点种的小小容器里,还能结出黄的、白的、带花纹的、不带花纹的各种新奇的西红柿。它们各有品种名字,可李兰哪里记得住。她看着陌生的西红柿,引不起味觉上的共鸣,毕竟那些果实一开始总是和她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

直到有一次,李兰偶然走到一列售卖给来农业智慧园观光的游客的果品摊前,买了一盒自己种的西红柿,咀嚼之后,她惊讶地得出结论:“挺好吃。”想到自己以前在王上村种的西红柿,那时她也给西红柿分类,大的、圆的、红的、品相好的,是要卖的,价格会定高;小的、不那么圆与红的,就便宜一点卖;样子不好看的、开裂的,她则带回家,熬一大锅西红柿酱,蘸馒头拌面条裹米饭,有时候一天的饭食里都有西红柿。此刻刚吃过盒子里工艺品般的西红柿,李兰才意识到自己忘了洗西红柿。不过,它们从种子开始,就没见过风雨雷电,没有飞蝶蛲虫咬,没有外界的一粒尘埃一滴泥水,甚至连播种者李兰侍弄它们的时候都戴手套、口罩、帽子,这样种出的西红柿还需要清洗吗?李兰再一次感到迷茫。李兰看见自己端西红柿盒子的手,手指纤细,很白。李兰的脸也变白了,她的脸很少晒到太阳,她工作的地方和那些植物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了,太阳也晒不到。植物凭借昼夜不熄的灯光的照耀快速长大,李兰在这样的地方跟着变白变纤细。李兰在变白变纤细的时候也变近视了,于是戴上了眼镜。戴上了眼镜的李兰用发小的话说,是文文弱弱的,像是有一肚子墨水的样子。戴眼镜的李兰走到毗邻农业智慧园的一块花地边,这是园区新辟的,将原有的油菜地改种了波斯菊。波斯菊花朵繁密,在团团花簇中,李兰看清了几棵旺长的油菜苗,正闪耀着黑亮的属于油菜的光芒。细雨霏霏,油菜苗得雨露滋润,散发出带着微微苦味的清香。李兰蹲在油菜苗边,取下眼镜,低头深呼吸,仰脸大吐气,那样子,很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有删节)文本二:当下,很多小小说仅写“一件事”,着力在有戏剧性的故事里,平面“滑行”。我称这样的写法为有戏,或者说有事,但深入不到人物的微妙情感的底部。有事和没事,有戏和没戏,均为作家概括“世界”的不同方法。然而,网络时代的现实,碎片化、不可料、不可控,作家如何发现,如何表达?陈毓的表达方法贴近了当下的现实。归纳为:没事,却有诗意。《种菜记》延续了陈毓诗性表达。(选自谢志强《关于提炼紧扣与人物配套的“眼镜”》,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兰初戴上近视眼镜的时候,心里满是惊讶与虚幻感,这表现了李兰终于戴上代表文化人的眼镜后内心的自豪。B.“上班”对于李兰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第一天上班,李兰既紧张又兴奋,内心各种担忧,体现了李兰的不适应。C.李兰在变白、变纤细,也在变近视;菜不是沐浴阳光,而是接受灯光:这些反映了作者对科技农业的思考与困惑。D.李兰对玻璃箱中自己种出来的西红柿感到陌生,说明李兰还固守着传统农民意识,对土地对蔬菜保持着农民情结。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人公李兰由在村里种菜到在农业智慧园种菜,小说采用对比手法,写了李兰种“同样”的菜却有异样的情态。B.小说采用李兰的视角,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智慧园种菜的过程、菜成熟的场景以及品尝自己种出来的菜时的感受。

C.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传递出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触及人物的灵魂深处。D.文本一最后一句富有韵味,通过取下眼镜后的神态描写,直接抒发了李兰在“上班”过程中感受到的压抑与困惑。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眼镜”的作用。(5分)

9.作家谢志强将陈毓的表达方法归纳为:没事,却有诗意。他认为《种菜记》延续了陈毓的诗性表达,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其诗性表达的具体表现。(6分)6.A。【解析】(李兰初次戴上眼镜,更多的是一种虚幻感,而不是自豪)7.D。【解析】(“直接”错误,文本一最后一句主要是动作描写,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李兰的内心感受)8.(5分)参考答案:①衬托人物形象。李兰在人前戴上眼镜,像是有一肚子墨水的样子;趁四下无人,就取下这一外在标志:眼镜的细节,传递出李兰内心微妙的情绪变化。(2分)②凸显小说主题。眼镜是文化人的象征,戴在李兰脸上,则象征着压抑与禁锢。眼镜这一重要物象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迷惘与困惑,从而凸显主题。(2分)③情节上首尾呼应。眼镜出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使小说叙事首尾圆合,结构严谨。(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9.(6分)参考答案:①淡化情节,散化结构。小说只叙写了种菜这一生活小事,缺乏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②淡化对人物性格的着意刻画。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传递出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触及人物的灵魂。③语言冲淡平和。小说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农业智慧园的蔬菜、果品欣欣向荣的生长状态和丰收场景。(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演练(三)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云中记(节选)阿来地震前,县里正规划把云中村开发成一个旅游点。大学毕业考上县里公务员的仁钦回村里来说,县旅游局还挂着一张打造云中旅游点的规划图。他说,上山的机耕道要全面加宽,铺上柏油。入村的磐石旁那棵松树要命名为迎客松。旁边要建游客接待中心。里头卖茶和咖啡。田间小路要加宽,要硬化,要方便游客到果园里去采摘,去体验。仁钦说到这里,马上就有人反对。我们进村的路绕那么大个圈,就是为了不占用土地,为了多种一些庄稼。仁饮可以解释,但他懒得解释。他说:那还只是个规划,项目真要上马,县里会派人来讲。我不讲了。回到家里,妈妈要他对乡亲们耐烦一点。仁钦说:刚说到要修路,他们就反对。现在的村民,什么都反对,怎么对他们耐烦?阿巴说:乡亲们就是心疼田地嘛。仁钦说:他们不高兴,我还烦着呢。妈妈说:你都是干部了,你有什么好烦的?仁钦说:我回来看妈妈和舅舅,倒先让他们搞烦了。好了,我不烦了,妈妈给我做最爱吃的!妈妈就和面,妈妈就从木桶里捞酸菜,切牛肉丁,仁饮自己去地里摘来刚泛红的辣椒,做成一锅酸酸辣辣的汤,把擀好的面片下到汤里。一碗下肚,就把仁钦吃得满头大汗。仁钦在大学学的文秘专业,他想给领导当秘书。这样进步才快。可工作了几个月,县领导还连话都没对他说过一句。每次有县长副县长在的场合,人们前呼后拥,他都站在十米开外。没有随领导开过会,没有随领导下过乡,更没替领导写过讲话。他主动跟办公室主任表示过愿意做些事情。主任说,不着急嘛,先熟悉熟悉情况,多学习学习,来日方长嘛。地震了,仁钦的进步比天天给县长写讲话的人还快。地震中走了的妹妹,还不知道仁钦已经是瓦约多的乡长了。今天,阿巴要专门去看妹妹。他沿着云中村这个半山小平地临着峡谷的边缘行走。当年去磨坊的人要走这条路,去沟里砍柴和采药的人要走这条路,把牛羊赶到沟对面草坡上放牧也要走这条路。这条路一多半被柳树、桦树遮住了阳光。潮润的路面上总是布满了脚印。人的,牛羊的。有时候,还会有大型走兽的。现在,这条路上什么脚印也没有。草从两边往路中央蔓延。草不慌不忙。草先让柳树的叶子,桦树的叶子落满路面,去年的压着前年的,今年的压着去年的。草等这些层层叠叠的落叶腐烂,让被云中村人躁了上千年的坚硬路面变得松软,然后,才把根伸过去,才把种子落在上面。最多再过两年,草就能把这条路完全掩没了。阿巴踩着那些落叶往前走。两匹马跟在后面。铃声叮当,在树影四合的路上回响。花楸树出现了。花楸长着羽状的叶子。春天开白色的花,秋天结白色的果。传说花楸枝头繁密的浆果是熊酿制果酒的好材料。熊攀到树上,用这些浆果把胃塞得满满当当。熊的胃就是浆果发酵的酒缸。熊吃饱了浆果,就一动不动呆在树上,睡在树杈中间。等肚子里的浆果发酵,变成酒。等酒劲冲上头,它们就快乐地拍打胸脯,摇晃树枝。最后,从树上掉下来,在树下昏睡,呕吐。那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阿巴没有见过。但他相信这样的故事。再后来的年青人,到了仁钦他们这一辈,都不爱听这样的故事了,说这是胡说八道。就在这时,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地震发生那年,就出现在村后山上,使得泉水干涸。现在,这条巨蛇还在缓慢蠕动身体。在这里,它转身向下。巨蛇在划出界限。云中村重生的希望三年多前就已破灭。为此,他爬到山上的祭坛前,仰望着雪山,责问过山神阿吾塔毗,怎么忍心把云中村从他怀抱中推开。雪山却一动不动,阿吾塔毗没有说话。现在的阿巴只感到安慰。根据巨蛇划出的界限。云中村消失的时候,曾经推动云中村水磨的溪水不会消失,压在巨石下的水磨房也不会消失,妹妹可以永远留在山上,就在曾经的云中村旁。阿巴扶着巨石,走到磨房门口的方向。岩石已经被太阳晒热了,有些烫手。他心头一热,轻轻地叫了一声:妹妹,我看你来了。没有声音。只有溪水在几十米外飞珠溅玉,奔腾喧哗。他把额头抵在岩石上,泪水流出眼眶,滑下脸腮。手摸着的岩石热乎乎的,额头抵着的岩石也热乎乎的。阿巴说:妹妹,这是你吗?这是你吗?其实他知道,这只是太阳把岩石晒热了。阿巴平静一下自己。草地有些潮湿。他铺一块毡垫,坐下。然后把裕裤打开。他在原来磨房开门的方向,摆上了苹果和罐头。他说:这是仁钦给妈妈的。他又摆上茶叶、盐和楷粑。他说:这是我带给你的。他说:我想喝一口酒,你也用一点吧。他把碗里的酒浇在石头上,把剩下的留给自己。他把从仁钦那里拿来的照片靠在岩石上。镜框里的妹妹,就是云中村妇女普通的样子,是瓦约乡妇女普通的样子。她刚用梳子蔽着清水梳理过头发。梳好后,还抹了头油。不是商店里卖的头油,带着隐约的香气。她抹的是用动物油脂自制的头油。散发着动物身上的某种气味。在云中村人的鼻子闻来,这是好闻的气味。但这种气味到了移民村就不行了。现在云中村下去的女人用头油时,都到超市去买。她们都不用这种头油了,免得自己身上散发出跟别人不同的味道。阿巴对着照片说了那么多话,他说了云中村会消失,说了云中村人全体移民到远处去的情况。他说:只有三家人没去。你知道的,觉珠丹巴家,和咱们的仁钦一样,两个娃娃争气,好好念书,地震还没有来,两口子就到城里去了。还有栽缝家,还有祥巴家。还有率嘎家,一家人都死了,就留下那个爱跳舞的央金姑娘,断了一条腿,可怜的姑娘。我们其余人,都到移民村去了。我也去了。都有三个多年头了。(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5·12汶川地震后。②阿巴是云中村的祭师,也是仁钦的舅舅。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震还没有发生时,云中村曾经被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地震之后,整个云中村都消失了。B.仁钦本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小公务员,因地震受到提拔重用,却不愿意去祭墓因地震而死的母亲。C.阿巴愿意相信花楸树浆果和熊的故事,表明了他对神秘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D.有几家人没去移民村,原因不是他们眷恋云中村,而是他们要么早就迁居城里,要么死了。7.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借仁钦之口详细介绍了云中村的旅游开发规划,是为了后面对云中村优美风景的描写做铺垫。B.反复出现“这条路”,表明这曾是云中村的主干道;地震后,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借草的蔓延表现村子的衰败。C.写溪水的喧哗和前文写雪山的静默一样,都是借大自然的无情、无言来反衬人们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D.移民村的女人不再用动物油脂制作的头油,因为她们已融入现代生活,更爱卫生了,阿巴欣赏这种变化。8.文章后半部分依照阿巴去看望妹妹的路径叙写,写了“临着峡谷的边缘”“花楸树出现了”“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9.“‘告诉’,是瓦约乡的古老习俗。两个人在路上遇见,要是昨天才见过面,就互相把昨天以来的事情告诉一遍。”作者为什么安排阿巴对着妹妹的照片娓娓“告诉”?【答案】6.B7.B8.①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阿巴的行踪,也展示了云中村的过往与风俗;②表现了阿巴对于云中村的熟悉和无限的留恋;③为阿巴的所思所想做铺垫。9.①作者借“告诉”的方式回忆了地震以来云中村发生的变化,娓娓道来,显得自然舒缓;②“告诉”是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的交流方式,表现了作者对这种人情美的怀念,对云中村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风俗的怀念;③“告诉”的对象是一张照片,阿巴却事无巨细,期待着妹妹的回应,体现了地震中活下来的人们内心的伤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地震受到提拔重用,却不愿意去祭奠因地震而死的母亲”错误,原文只交代了阿巴要去看妹妹,并未说仁钦没有来的原因,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做铺垫”理解错误,章开头内容不是铺垫,而是与后面地震后的风景相呼应;C.“以乐景衬哀情”理解错误,选项中的景物并非乐景,所以也并非乐景衬哀情;D.“阿巴欣赏这种变化”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她刚用梳子蔽着清水梳理过头发。梳好后,还抹了头油。不是商店里卖的头油,带着隐约的香气。她抹的是用动物油脂自制的头油”“在云中村人的鼻子闻来,这是好闻的气味”可知,阿巴没有欣赏这种变化,他更喜欢妹妹的头油气味。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这三句话是依照阿巴去看望妹妹的路径叙写的,串联了阿巴的行踪。第一句后面写“当年……潮润的路面上总是布满了脚印。人的,牛羊的。有时候,还会有大型走兽的”“现在,这条路上什么脚印也没有”可知,第一句话展示了云中村的过往;第二句后面写花楸树能让熊醉倒的传说,“阿巴没有见过。但他相信这样的故事。再后来的年青人,到了仁钦他们这一辈,都不爱听这样的故事了,说这是胡说八道”可知,第二句话展示了云中村风俗的变化。这三句话,引出了阿巴对于云中村过去的回忆,通过阿巴对于云中村过去的景、物、人的回忆,表现了阿巴对于云中村的熟悉和无限的留恋。这三句的景物描写是通过阿巴的行踪出现的,为阿巴对往事的所思所想做铺垫,也是串联文章的线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根据原文“他说了云中村会消失,说了云中村人全体移民到远处去的情况。他说:只有三家人没去”可知,作者借阿巴“告诉”的方式回忆了地震以来云中村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阿巴对着妹妹的照片娓娓道来,使小说内容显得自然舒缓;根据题干可知,“告诉”是瓦约乡的古老习俗,是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的交流方式,小说通过阿巴对着妹妹的照片娓娓道来表现了作者对这种人情美的怀念,对云中村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风俗的怀念;根据小说内容可知,阿巴“告诉”的对象是妹妹的一张照片根据原文阿巴告诉妹妹带来的具体的吃的,告诉妹妹村里的变化,可知阿巴却事无巨细,“阿巴说:妹妹,这是你吗?这是你吗”体现了阿巴期待着妹妹的回应,“没有声音。只有溪水在几十米外飞珠溅玉,奔腾喧哗”“他把额头抵在岩石上,泪水流出眼眶,滑下脸腮。手摸着的岩石热乎乎的,额头抵着的岩石也热乎乎的”通过对阿巴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地震中活下来的人们内心的伤痛。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居读书赵丰我的读书,习惯在路上,在异乡,在山间,身无琐事,心无旁骛,如此能读出感觉,生出灵感。五年前,盛夏,太平峪冉家湾。夏日里,我退居二线,但无所事事那种生活状态不属于我,闲来仍喜欢读书。一日我将目光瞄向了书架,看到了译林出版社出版,潘丽珍、王论跃、丁步洲三人合译的《蒙田随笔全集》。淡绿的封面印着他沉思的头像,鼻梁高耸,明亮的目光斜向我,像是对我的召唤。——就是它了,足以让我度过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接下来,我要为阅读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冉家湾的山居。此峪水景蛮好,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但大多山外人是白日来,傍晚归,过夜者寥寥。受昔日的一个学生的盛情邀请,我住在他家,起初他说不收我费,我说那我心不安宁,他笑着说那就给你打折吧,我以微笑默许。傍晚抵达,夜里的静谧和凉爽,让我睡了一个好觉。清晨六时,起床,简单洗漱之后,静坐于二楼宽敞的餐室,数了数,八张餐桌,四圆四方,五十六把椅子,十几盆花草散置其间,菖蒲、长寿花、水葫芦,还有一盆倒挂金钟。餐室一面是玻璃遮挡了半截的露台,凝目西望,晨光落了半坡,满山被苍翠的绿植覆压,水在哗哗作响,已有留夜者性急入水,大人坐石,娃娃戏水,钓者举竿。一切皆是读书的前奏,于是饮温水半杯,在一张餐桌上打开书,静心享受思想的滋润。“享受”这个词,完全是属于个人的阅读体验。放松身体,徜徉心灵,减少工整的姿势,或卧或躺,甚至歪着身子,就像蒙田的文字,随意,散漫。阅读蒙田的文章,有时难免头疼。瞄着每篇的题目,潜意识地想着文中的解释。可是读着读着,就迷了路。他在《谈维吉尔的诗》里这样解释:“我愿意说明我的思想的过程,让人看到每个想法当初是怎样产生的。”因此,他的文字犹如在林中穿行的人,目光不时离开树林看看田野的风光,这边是溪流、小桥,那边是野花、老树,远处有鸟儿在鸣啼……这就是蒙田的“离题”。离题而不离意,是随笔的真谛。蒙田说:“我的思绪接连不断,但有时各种思绪从远处互相遥望,不过视觉是斜的……失去我的文章主题线索的不是我,而是不够勤奋的读者。”按照读者司空见惯的阅读模式,蒙田的随笔可以列举许多不足:抽象、缺少逻辑性、语序不连贯……总之,没有我们通常的阅读快感。剔除译者对蒙田语言风格的把握,还与我们轻松的阅读习惯有关。对于一些出版物,我常常是一目十行来对付它,那不是好作品。对于思考者来说,阅读是一种停顿的过程。一篇文章,如果引不起思考,那无疑是为昏睡者的口里喂饭。阅读的阵痛,这是许多文学作品难以带来的效果,日本厨川白村关于随笔的“以不至于头疼为度”的说法,在我看来,并不适用于蒙田。读至兴致,垂目下望,几只鸡立在路旁篱笆下的阴影里,不觅食,一动不动,像在打瞌睡。篱笆里面的绣球、月季、牵牛开得正艳,花香随风飘散;丝瓜、黄瓜、西红柿搭着架,高低错落,适合有点困顿的目光在其中穿梭,让阅读变得惬意。举目四望,阳光覆满山坡壑沟,高高低低的植物形成立体的风景。青翠中,随意配置着一块块的岩石,为大山完成留白。翻开日历,正是夏至。夏为大,至为极。夏至的节气中,阳气达到极致,秦岭的草木,在这个节气里也繁茂到极致,仿佛突然间所有的树木都长高了,处处苍绿。“你尽有苍绿”,这是张爱玲的表述。苍绿的本意,是含有光泽的深绿,其中裹挟着苍茫的气息,烘托出大自然辽远、阔达的意味,是草木在这个节气里最恰当的表述。正午的空气里有股浓烈的生晒气息,树叶、草叶的青涩味,以及岩石的涩腥味,拥挤在狭窄山沟之中,像一条涌动的河流,令人呼吸舒畅。冉家湾的正午还是有点热,风裹着草木的气息,弥漫在山沟,毛孔出汗,蒙田的文字不宜入目,又不想午睡,茶也喝得无味,就坐在餐桌前看河水,看草木,目光也不安定,山景一片迷离。蒙田的随笔,大约是在如此的状态下写的,他自己也说:“我脑海里幻觉丛生,重重叠叠,杂乱无章。”忽然,屋后坡上的蚂蚱叫了,先是一声引导,随之三两声,其后连起一片,酣畅淋漓,大脑立时清醒。想起孩提时的夏秋,曲峪河的北岸是条很长的土石坡,我们叫河坎,乱石中长着蒿草、刺棘,还有膝盖高的野生酸枣树,蚂蚱隐在其中勾魂似的啼叫。麦子收过,孩子们用铁筢去搂麦秆。别的孩子搂满一背笼麦秆,欢呼着上了河坎捉蚂蚱,我还拉着铁筢在地里转圈,孤独的背影在广阔的田野里那样渺小。常常是,孩子们捉到了蚂蚱撤离了河坎,举着蚂蚱笼喊着我的名字时,我的背笼才装满麦秆,然后飞快地去捉蚂蚱。捉蚂蚱的感觉,鬼知道有多爽。我们不叫捉,叫“逮”,发音快捷,狠劲。听见哪儿草丛里有蚂蚱叫,便屏住呼吸,瞪眼猫腰悄悄靠近它,两只手掌合拢,手背拱起,将它捂在手心。蚂蚱也有品相高低,“麦猴儿”只要有草就行,而“绿板子”或“黄元帅”都在酸枣树丛,非得进去才能捉住。最佳时间是晚上,拿着手电筒,光亮下蚂蚱不跑。白天还好说,可以躲避枣刺,晚上就惨了,常常是身上被枣刺划出道道血痕。这血的代价便是一只心爱的蚂蚱,捉住了放进竹笼回家。“绿板子”的叫声里有种动听的韵律,像马头琴奏出悦耳悠扬的乐曲,我的心脏随之有节奏地颤动。读乐府古诗,看到两句:“枣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古人也是性急,正如我少年捉蚂蚱的样子。看我停下读书,学生上楼来与我聊天,我想让他带我上坡去捉。学生说白天不好捉蚂蚱,晚上吧。我迟疑了,说视力不好。他说不用你去,我给你捉回来。我说那多没意思啊,我要亲手捉住,找回曾经的感觉。夜里,他拿了两把手电,给我一把,带我爬坡。一路爬着,心虽激动,但体力跟不上,爬不多远便气喘吁吁,学生让我歇着,自己朝蚂蚱叫唤的地方去了。不大一会,他果然捉了两只。我大喜。那晚,两只蚂蚱就被关进笼子,挂在我读书的餐桌上方的铁钩上。谁知它们沉默了三天,才肯叫出声来,是那种试探性、颤颤巍巍的叫声,生怕安静读书的我不喜欢它们的吵闹之音。捉蚂蚱,听它叫,是我生命绕不过的过程,如《蒙田随笔全集》上卷106页的句子: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了作者的读书习惯及其偏好的读书环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纯净读书环境的向往B.蒙田常将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风光中,这也是作者在阅读蒙田的文章时感觉“有时难免头疼”,甚至会迷略的原因。C.清晨时正适合读书,而正午时阳光晒得人出汗,让人无法专心,作者此时正陷入迷蒙,直到被一片蚂蚱的叫声唤醒。D.作者听到被关进笼子的蚂蚱“试探性、颤颤巍巍”的叫声后,揣测其心理活动,表现出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感。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指出“享受”这种阅读体验是独属于个人的,强调了阅读的个体性和主观性。B.句子②中蒙田把失去主题线索的原因归咎于读者,但作者并不认同他的观点。C.句子③运用比喻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将山间正午的气味比喻成“涌动的河流”。D.句子④通过“瞪眼”猫腰”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我们”捉蚂蚱时的“狠劲。8.文末引述了蒙田的“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的”,请谈谈这句话有何含意9.作者在叙写自己的山居之旅时穿插了大量阅读蒙田随笔的思考,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6.B7.B8.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长,却几乎没活过。在你活着时,要好好地生活。9.深化小说的主旨,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穿插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使文本的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蒙田常将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风光中”错误。由原文“他的文字犹如在林中穿行的人,目光不时离开树林看看田野的风光,这边是溪流、小桥,那边是野花、老树,远处有鸟儿在鸣啼”可知,作者是将蒙田的文字比作在林中穿行的人目光看到的自然风光,而不是蒙田常将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风光中。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但作者并不认同他的观点”错误。由原文“按照读者司空见惯的阅读模式,蒙田的随笔可以列举许多不足:抽象、缺少逻辑性、语序不连贯……总之,没有我们通常的阅读快感。剔除译者对蒙田语言风格的把握,还与我们轻松的阅读习惯有关”可知,作者是认同蒙田的观点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作者听到山后蚂蚱的叫声,就想起小时候捉蚂蚱的情景,于是在晚上就想要去捉蚂蚱,自己就和自己的学生去捉蚂蚱,自己捉蚂蚱是想听蚂蚱的叫声,可两只蚂蚱沉默了三天,才肯叫出生来,所以,捉蚂蚱、听蚂蚱的叫声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过程就是完美无缺的了。所以,生命的过程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如何使用,当自己想要干的事情动手去做了,就没有白白地活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文章在写自己在山中读书的情节,而作者要读的书是蒙田的作品,蒙田的文章随意、散漫,但是是富有深度的,所以穿插作者对阅读蒙田随笔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跟随作者深入思考,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本文写自己在山中读书的故事,属于记叙,而穿插作者对阅读蒙田随笔的思考,使文本的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宗月大师老舍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去做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一进山门先有一股大烟味,紧跟着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制糖球糖块的作坊)再往里,是厕所味,与别的臭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败理智的。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习惯上来说,大家总以为他不过能念念经,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绝对不会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唪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获。他白天在各处筹钱办事,晚间在小室里作工夫。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今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他是宗月大师。(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母亲可能会因为交不上学费不反对“我”放弃。上学而去做买卖或做学徒,表现了母亲屈从于现实的无奈。B.“衣服是那么华丽”“眼是那么亮”“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连用三个“那么”,表达了“我”对刘大叔的仰慕之情。C.“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是指刘大叔热心真诚地救助贫民,是因为他不明白“施舍粮米”是“不足以阻拦住死亡”的道理。D.“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物质上的“好处”主要是指帮助“我”入学,招呼“我”吃饭,给“我”一些没见过的点心等。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作者将“我”比喻成小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自卑、敏感的心理。B.文章多次描写宗月大师笑声“洪亮”,通过境遇不同但神态始终如一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盲目乐观的性格特征。C.文章通篇称呼宗月大师为刘大叔,直到最后才指出“他是宗月大师”,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我”对宗月大师的理解和认同。D.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在通俗易懂的叙事中展示人物的命运,塑造人物的个性,有着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朴实之美。8.濮存昕在央视《朗读者》这一电视节目中,朗读到文章最后一段“他是宗月大师”时,语调缓慢深沉,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濮存昕这样处理的理由。9.“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这是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的由衷感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答案】6.C7.B8.①“他是宗月大师”作为文章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这样处理突出了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地位。②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宗月大师深沉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这样处理准确把握了“我”的感情。②濮存昕作为文章朗读者,感慨于宗月大师坎坷的经历、高尚的美德,这样处理表达了他作为读者的崇高敬意。9.①帮助别人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我”本来很可能会去做买卖或做学徒,正是因为宗月大师的帮助,让“我”有了上学的机会,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②可以引领他人向善。“我”看到宗月大师“那么热心、那么真诚”地救助贫民,深受感染,也主动参与救助,引领“我”向上向善。③帮助别人可以充盈自己的心灵。宗月大师从“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变为“破和尚”,但笑声始终“洪亮”,很可能是帮助别人让他的心灵快乐、宁静,再大的人生挫折都不以为苦。【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是指刘大叔热心真诚地救助贫民”错误。由原文第六段看,“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是指我为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地救助贫民所感染,自动放弃和他辩论,主动参与救助。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刻画了人物盲目乐观的性格特征”错误。由原文看,宗月大师的“乐观”是性格使然,不以境遇的不同而不同,更说明他对“乐观”有独到的理解。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意蕴的能力。作为朗读者,既要读出“我”的情感,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他是宗月大师”单独成段,有突出强调之意,肯定了宗月大师之于我的作用,是点睛之笔。根据文章内容,“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可知,“我”对宗月大师有着深沉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结尾“他是宗月大师”,朗读语调缓慢深沉,准确把握了“我”的感情,可以传达出作者蕴含在“宗月大师”这一称谓中的这一情感。濮存昕作为文章朗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故事的感染,并感慨于宗月大师坎坷的经历、高尚的美德,选用缓慢深沉的语调,也传达出了他对宗月大师的崇高敬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宗月大师让我品味到了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联系内容看,因为有了宗月大师的帮助,“我”有了上学的机会,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故可让“我”从宗月大师的帮助对“我”的影响方面思考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因有宗月大师的帮助,我得以成长,且能和宗月大师有了最密的“过往”,“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从宗月大师帮助别人的情况中,我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可见宗月大师引领“我”向善,“我”主动参与救助,可让“我”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他,宗月大师,从“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变为“破和尚”,但笑声始终“洪亮”,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经历也可以让“我”深受感染,感觉到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可以让自身的心灵快乐、宁静,再大的人生挫折都不以为苦。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 语文短简汪曾祺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越来越不像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着和他们酱在一起。”(手边无鲁迅集,所引或有出入)“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味道就差多了。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赌博,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牌。“镶”字甚妙。如果说是“靠”在一边,“挤”在一边,就失去原来的味道。“酱”字、“镶”字,大概本是口语,绍兴人(鲁迅是绍兴人)、凤凰人(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大概平常就是这样说的,但是在文学作品里没有人这样用过。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写伐木,有句云“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阿城的小说里写“老鹰在天上移来移去”,这非常准确。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动的,看不出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写出了被流放在绝域的知青的寂寞的心情。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的果园的“树墙子”外面驰过,车窗的灯光映在树墙子上,我一直想写下这个印象。有一天,终于抓住了: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追赶着”,我自以为写得很准确。这是我长期观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好的语言,都不是奇里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于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读诗不可抬杠苏东坡《惠崇小景》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名句,但当时就有人说:“鸭先知,鹅不能先知耶?”这是抬杠。林和靖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千古名句。宋代就有人问苏东坡,这两句写桃、杏亦可,为什么就一定写的是梅花?东坡笑曰:“此写桃杏诚亦可,但恐桃杏不敢当耳!”有人对“红杏枝头春意闹”有意见,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明月梨花白”,有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①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诗。但是,他可以当副部长。想象闻宋代画院取录画师,常出一些画题,以试画师的想象力。有些画题是很不好画的。如“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怎么画得出?画师都束手。有一画师很聪明,画出来了。他画了一个人骑了马,两只蝴蝶追随着马蹄飞。“深山藏古寺”,难的是一个“藏”字,藏就看不见了,看不见,又要让人知道有一座古寺在深山里藏着。许多画师的画都是在深山密林中露一角檐牙,都未被录取。有一个画师不画寺,画了一个小和尚到山下溪边挑水。和尚来挑水,则山中必有寺矣。有一幅画画昨夜宫人饮酒闲话。这是“昨夜”的事,怎么画?②这位画师画了一角宫门,一大早,一个宫女端着笸箩出来倒果壳,荔枝壳、挂圆壳、栗子壳、鸭脚(银杏)壳……这样,宫人们昨夜的豪华而闲适的生活可以想见。老舍先生曾点题请齐白石画四幅屏条,有一条求画查慎行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很难画。“蛙声”,还要从十里外的山泉中出来。齐老人在画幅两侧用浓墨画了直立的石头,用淡墨画了一道曲曲弯弯的山泉,在泉水下边画了七八只摆尾游动的蝌蚪。真是亏他想得出!艺术,必须有想象,画画是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