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同步课件42山岳的形成22张新人教版必修一_第1页
高中地理同步课件42山岳的形成22张新人教版必修一_第2页
高中地理同步课件42山岳的形成22张新人教版必修一_第3页
高中地理同步课件42山岳的形成22张新人教版必修一_第4页
高中地理同步课件42山岳的形成22张新人教版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山地(shāndì)的形成第一页,共23页。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以山岳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前面理论知识(zhīshi)的具体应用。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zhīshi)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以及地质构造的意义。第二页,共23页。二、教学目标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所以根据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掌握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duàncéng),能分析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谷,向斜山”。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页,共23页。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在半个多学期的高中地理学习中,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即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guīnà)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读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适当指出观察的角度以加强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四、学情分析(fēnxī)第四页,共23页。五、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难以(nányǐ)完整的观察到褶皱山与断块山,为让学生更深刻直观的理解,教学中决定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学法:收集资料法;讨论探究法;观察对比法2、教法:引导启发法;图示导学法;模拟实验法;动画演示法第五页,共23页。教学(jiāoxué)程序【新课导入】:我的疑惑(yíhuò)(一)第六页,共23页。【探究】:高大(gāodà)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第七页,共23页。【探究】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安第斯山的形成第八页,共23页。我的疑惑(yíhuò)(二)第九页,共23页。板块受到挤压形成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又分为向斜和背斜。向斜与背斜的岩层(yáncéng)弯曲状况、岩层(yáncéng)的新老关系、原始地貌以及外力侵蚀作用下的“背斜谷,向斜山”是本节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直观的感受,我采用(cǎiyòng)用以下两个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的重难点背斜(bèixié)和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第十页,共23页。向斜(xiànɡxié)成山背斜(bèixié)成谷第十一页,共23页。【探究(tànjiū)】地质构造的意义:

【讨论】打水井应该选择背斜处还是向斜处,打油井呢?为什么?修隧道应该选择背斜处还是向斜处,为什么?采石场宜选择在哪里?为什么?第十二页,共23页。我的疑惑(yíhuò)(三)第十三页,共23页。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shāndì)或高地下降岩块:常形成(xíngchéng)谷地或低地。断层(duàncéng)的基本形式:第十四页,共23页。华山庐山(lúshān)泰山汾河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第十五页,共23页。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山呢?(1)外貌景观的区别(2)地质构造的差异第十六页,共23页。火山(huǒshān)代表(dàibiǎo):长白山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探究】火山(huǒshān)的喷发是否是百害而无一利?第十七页,共23页。(2008·上海高考)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huídá)下列问题。

第十八页,共23页。(2009·上海高考)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右图为某种类型(lèixíng)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回答(1)~(3)题。(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第十九页,共23页。(2010·厦门模拟(mónǐ))读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第二十页,共23页。1.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A.山地、背斜B.山地、向斜(xiànɡxié)C.盆地、向斜(xiànɡxié)D.盆地、背斜解析:从等温线和岩层(yáncéng)形态可知乙为背斜、盆地。

答案(dáàn):D第二十一页,共23页。2.有关岩层沉积(chénjī)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处先沉积(chénjī),乙处后沉积(chénjī)②乙处先沉积(chénjī),甲处后沉积(chénjī)③上部先沉积(chénjī),下部后沉积(chénjī)④下部先沉积(chénjī),上部后沉积(chénjī)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第二十二页,共23页。内容(nèiróng)总结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探究】: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探究】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安第斯山的形成。打水井应该选择背斜处还是向斜处,打油井呢。修隧道应该选择背斜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