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第11课 岳阳楼记(教师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2A/39/wKhkGWeLMWaAAQ9OAAHWRa9-Olw274.jpg)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第11课 岳阳楼记(教师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2A/39/wKhkGWeLMWaAAQ9OAAHWRa9-Olw2742.jpg)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第11课 岳阳楼记(教师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2A/39/wKhkGWeLMWaAAQ9OAAHWRa9-Olw2743.jpg)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第11课 岳阳楼记(教师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2A/39/wKhkGWeLMWaAAQ9OAAHWRa9-Olw2744.jpg)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第11课 岳阳楼记(教师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2A/39/wKhkGWeLMWaAAQ9OAAHWRa9-Olw27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岳阳楼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2.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3.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难点: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基础知识一、作者作品。《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二、字音字形
滕(ténɡ)
谪(zhé)守
日星隐曜(yào)浩浩汤汤(shānɡ)
淫(yín)雨
薄雾冥冥(bómínɡ)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jí)岸芷(zhǐ)汀(tīng)兰
心旷神怡(yí)
宠辱xié(
偕
)忘朝huī(
晖
)
薄暮míngmíng(
冥冥
)皓(hào
)月
属(zhǔ
)
予作文
樯倾楫摧(
qiángqīngjícuī
)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去国怀乡: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诽谤性话语。讥:批评指责。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上下天光:天色,湖光。静影沉璧:圆形的玉。此乐何极:哪有尽头。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二)通假字1.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三)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和乐
形容词)
春和景明(和煦
形容词)2.通:政通人和(顺利
形容词)
北通巫峡(通向
动词)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动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名词)4.空:浊浪排空(天空
名词)
长烟一空(消散
动词)5.一:一碧万顷(一
数量词)
长烟一空(全、都
副词)6.极:南极潇湘(尽,直通
动词)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副词)
此乐何极(穷尽
动词)7.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集,动词)
会宾客大宴(适逢,副词)8.国:去国怀乡(国都,名词)
死国可乎(国家,名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名词)9.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副词)
或以为亡(有人,代词)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副词)10.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连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连词)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写岳阳楼重修之后的变化的句子是: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写作记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4.文中概括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描写洞庭湖全景;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从时空两个角度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5.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衔、吞。6.文中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7.文中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简练而又生动地概说洞庭湖阴晴变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8.“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照应的句子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9.文中点明洞庭湖四通八达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0.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1.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12.文中描写明媚春光里鸟类活动的句子是:沙鸥翔集。13.文中描写明媚春光里鱼类活动的句子是:锦鳞游泳。14.文中描写植物的句子:岸芷汀兰,郁郁青青。15.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16.描写无风时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17.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微波与无风时水面月光月影)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8.在写春天景色时,写动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从视觉写夜景的句子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从听觉写夜景的句子是:渔歌互答。19.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喜的句子(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0.第五段概括三、四段两种景物激发的两种感情的句子是:二者之为。21.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23.表现作者旷达胸襟(“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4.文中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5.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表现进亦忧,退亦忧;具体阐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6.由古仁人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得出的论断是:是进亦忧,退亦忧27.“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28.表现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表现作者忧国忧民高尚情怀;全文的中心句;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9.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乐其乐”意境相同的句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30.写出体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劝喻友人(作者为了表示自己政治上孤独苦闷没有志同道合者)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第一段1.首段交代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1)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代作记缘由。(2)为后文的阔大胸襟做铺垫。2.第一段中哪个句子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说明了什么?明确:(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把政治治理得井井有条。3.请你谈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的意义和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高度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5.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第二段6.第二段哪些句子描写了洞庭湖全景?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明确:(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感受:洞庭湖气势非凡,宽阔无边,气象万千。7.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句子作简要赏析。明确:运用拟人、对偶、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浩渺、湖水波澜壮阔的宏伟气势。8.“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衔”“吞”二字有何妙处?明确:示例:“衔”“吞”两字使洞庭湖充满生命力,生动描绘出洞庭湖的广阔浩渺。(从拟人、夸张修辞角度,或词语运用角度,表现洞庭湖气势磅礴回答即可。)9.文中作者为何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试用原文的话回答。明确:前人之述备矣。10.第二段中的“前人之述”指的是什么?“多会于此”的“此”指的是什么?明确:(1)“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2)“此”指的是岳阳楼。11.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明确: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第三、四段12.二段与三、四段的的结构关系如何?明确:二段与三、四段结构为总分关系,三、四段结构并列关系。13.第三、四段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们不同的特点。明确:第三段:阴暗萧瑟或萧条凄凉;第四段:晴朗明丽或春光明媚。14.第三、四段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试举一例,并说明美在何处。明确:示例:“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一句,点面结合,动静相生,生动而形象地勾勒出洞庭湖夜月图。15.第三、四段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述。明确:第三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四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开阔喜悦的情感。(能答出“阴和晴,悲和喜”且表意正确即可)16.文章三、四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明确:(1)登楼时的环境不同(以物喜)。(2)个人的遭遇不同(以己悲)。17.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明确: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象,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18.阅读第三、四段,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迁客骚人情随境迁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意在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从而突出文章主旨。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文章第4段写景优美、描绘生动,请你结合本段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手法。(至少两点)明确:(1)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2)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3)与前一段文字形成对比。(4)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为下文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作铺垫。第五段20.全文两次写到“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明确:前一个“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后一个“异”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1.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明确:(1)指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3)持否定态度。22.
“古仁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古仁人之心”。明确:(1)“古仁人”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2)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评价: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人生的路上,有宠有辱,有喜有悲,我们也应该有古仁人的心态:悲则泰然,喜则淡然。23.文章写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种感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感情有什么目的?明确(1)迁客骚人的感情是“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感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写两种感情的目的:通过这两种感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4.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一、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这两段是拟写游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假定意味,格调低沉。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淫雨霏霏”,写阴雨连绵不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大浪高,令人生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风雨天的晦暗;"樯倾楫摧",写舟船覆灭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环境的阴森恐怖。第4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假设意味,但格调转高。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水天一色,浩瀚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飞鸟与游鱼的欢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的繁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玉光;"渔歌互答",写渔人之乐。这两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虚拟体验,具有高度概括性质。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
段,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二、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睛,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三“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参考答案】“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予作文以记之2.前人之述备矣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薄暮冥冥,虎啸猿啼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参考答案:
1.同“嘱”,嘱咐。
2.完备,详尽。3.至,到达。4.迫近。5.国都。题组A基础过关练一、选择题1.(2022秋·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C.《离骚》为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所作。“骚人”原指屈原或《楚辞》作者,后泛指文人。D.《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忠。这一谥号,是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他的评价。【答案】D【详解】D.范仲淹谥号“文正”;故选D。2.(2023·全国·九年级假期作业)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守(zhé)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tāng)B.潜形(qiǎn)
日星隐曜(yào)
樯倾楫摧(qiáng)C.皓月(hào)
淫雨霏霏(fēi)
岸芷汀兰(tīng)D.嗟夫(jiē)
宠辱偕忘(xié)
属予作文以记之(shǔ)【答案】C【详解】A.浩浩汤汤(tāng)——shāng;B.潜形(qiǎn)——qián;D.属予作文以记之(shǔ)——zhǔ;故选C。3.(2022秋·山西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神情与苏、黄不属B.南极潇湘
初极狭C.薄暮冥冥
北冥有鱼D.则有去国怀乡
乃记之而去【答案】D【详解】A.通“嘱”,嘱托/类;B.至、到达/很;C.昏暗/同“溟”,海;D.都是“离开”的意思;故选D。4.(2022秋·山东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的“衔”“吞”二字将洞庭湖比作一张巨大的口。连绵起伏的远山被其衔在嘴边,波涛滚滚的长江被它轻松自如地吞吐,用字上可体现出洞庭湖壮阔的景象。B.第三段写秋雨之景,作者从早到晚,从空中到湖面极力用色调、音响、形态等渲染悲凉气氛,自然导出此景所生的“去国还乡,忧谗畏讥”之情。C.第四段写春光明媚之景,从天上地下,抒发出轻松惬意之情,自然之景唤起人们“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受。D.选文紧扣“异”字,细致地描绘了“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幅图画,在这两种背景下迁客骚人的感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案】D【详解】D.迁客骚人的情感是随外界景物变化而变化,古仁人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2023·全国·九年级假期作业)下列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答案】D【详解】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之景而非实写,故选D。二、基础知识综合6.(2022秋·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文字,根据平时积累,按要求答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1)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的加点词。越()
乃()
制()
属()(2)下面关于“谪”的文化文学常识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谪”指的是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滕子京、范仲淹。B.“谪”与“迁”的概念是一样的。如韩愈左迁蓝关,就是被贬谪到潮州去。C.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在被贬谪时,在文学创作上收获最丰。如柳宗元、杜甫。D.有很多人们熟知的诗人,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如李白,就因之被称为“谪仙人”。【答案】(1)到于是规模同“嘱”,嘱托(2)A【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越明年”句意为:到了第二年,越:到。“乃重修岳阳楼”句意为: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乃:于是。“增其旧制”句意为: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句意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同“嘱”,嘱托。(2)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B.“‘谪’与“迁”的概念是一样的”表述错误。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C.“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在被贬谪时,在文学创作上收获最丰”表述错误,中国古代文人不一定往往在被贬谪时,在文学创作上收获最丰,其它处境中时也同样创作很多作品。比如杜甫,安史之乱之后,杜甫于759年的冬天,他带着全家大小,一路来到成都寻找朋友。其实也就是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而入蜀,草堂是杜甫最后在成都住的地方。他先后在这里待了近4年时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词240余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登高》《江畔独步寻花》《枯棕》等著名诗篇。成都草堂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D.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不是因为其有过被贬的经历,李白在长安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故选A。【点睛】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三、填空题7.(2023秋·全国·九年级假期作业)古今异义。①越明年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③去国怀乡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④春和景明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⑤沙鸥翔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⑥微斯人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⑦增其旧制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写一篇文章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国都国家日光景象停息泛指聚集如果没有细小,轻微规模制度【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①句意:到了第二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作文”古义:写一篇文章。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③句意: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④句意:春光明媚、日光和煦。“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象。⑤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息。“集”古义:停息。今义:泛指聚集。⑥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轻微。⑦句意: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四、情景默写8.(2023·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默写(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豁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岳阳楼记》中,描绘鸟欢鱼跃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详解】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明确要求,这种题目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稍大一些,但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学生不仅要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作答。通常情况下,只要熟悉原文,理解其含意和作用,就不难写出对应的内容。注意“具、己、忧、沙鸥、翔、璧、衔、汤汤、涯、晖、阴”的书写。9.(2023·全国·九年级假期作业)范仲淹《岳阳楼记》(1)《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岳阳楼记》中写岳阳楼重修后发生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波光月影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对待“得”“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晖、赋、跃、壁、怡、宠辱、偕”等字词容易写错。题组B能力提升练五、课内阅读(2023·黑龙江绥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0.解释加点词语。(1)沙鸥翔集(2)或异二者之为11.翻译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信条,贬官在外的范仲淹本可以独善其身,可他却仍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和朋友。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范仲淹的政治情怀的,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0.(1)停息;(2)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1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12.示例:我认为范仲淹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2)句意: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谈看法,正确看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联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不因外物与自己的境遇或喜或悲,而是时刻将百姓、国家放在首位的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他以治国安邦为己任。范仲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向其学习。范仲淹先忧后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为了百姓、国家而“苦”自己,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点睛】参考译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2023·湖南娄底·统考三模)岳阳楼记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夫/淫雨霏霏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然则/何时而乐耶?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C.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到达) D.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小)15.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B.选文第二、三段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喜一忧的两种心情。C.选文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到景物描写中。D.“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17.作者在文中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13.C14.D15.B16.(1)被贬的政客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3.考查断句。C.“古仁人”是一个完整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正确断句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故选C。14.考查词语释义。D.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儿呢?微,如果没有。故选D。15.考查内容理解。B.根据第二段中的“感极而悲者矣”和第三段中的“其喜洋洋者矣”可知,本项“一喜一忧”有误,应为:一忧一喜。故选B。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多,大多。会,聚集。于,在。此,这里。览,观看,欣赏。物,景物。之,的。得无,恐怕/是不是。异,差别,不同。(2)以,因为。注意互文的用法,前后句互为补充。17.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末段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炼可得。第二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可见作者时刻将国家、百姓放在首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只有时刻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点睛】参考译文: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022春·湖南株洲·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宠辱偕忘(偕:一起)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B.则有去国怀乡(国:国都)
沙鸥翔集(集:停息)C.至若春和景明(景:景色)
连月不开(开:放开)D.长烟一空(一:全)
此乐何极(极:尽头)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0.本文抒发迁客骚人观看洞庭湖阴天晴天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请分析作者的用意。【答案】18.C19.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0.通过迁客骚人的情和古仁人的情形成对比突出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进而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句意: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故选C。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皓月:皎洁的月光;浮光:浮动的光;跃金:像跳动的金子;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0.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体悟。据“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迁客骚人在观看洞庭湖阴晴天不同的景,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悲喜心情,即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伟大政治抱负做铺垫,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点睛】译文: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六、对比阅读(2023·陕西西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此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选自《过庭录》)2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春和景明______
(2)樯倾楫摧______(3)正患无隙以规之______
(4)以书抵文正______2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书抵文正
何以战 B.不以物喜
以其境过清C.自康乐以来
策之不以其道 D.皆以美于徐公
是亦不可以已乎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24.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答案】21.(1)阳光或日光;(2)折断或断裂;(3)担心;(4)书信(信)。22.B23.(1)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进别人规劝(很少接受别人的话)。24.(1)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爱国精神),先忧后乐,具有旷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爱惜人才,关心友人(重视友情)。【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景:阳光或日光;②句意: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摧:折断或断裂;③句意: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患:担心;④句意:写信给范仲淹。书:书信。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以:介词,把/介词,凭借;B.以:都是“因为”的意思;C.以:表示时间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的“以”/介词,按照;D.以:动词,认为/与“可”连用,表示许可,用法同现代汉语的“以”;故选B。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句中重点词语有:先:在……之前;后:在……之后。(2)句中重点词语有:然:然而;罕:很少。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意思是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可知,范仲淹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爱国精神),是一个先忧后乐,具有旷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之人;根据【乙】文“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其意思是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其意盖在谏故人耳(其意思是他的意思大概就在于想规劝好友了)”等关键句分析可知,范仲淹爱惜人才,关心友人,十分珍视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于想规劝好友了。(2023·海南海口·海师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问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节选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注】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25.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岸芷汀兰(dīnɡ) B.宠辱偕忘(xié) C.皓月千里(hào) D.亡天下奚辨(xī)26.给下列画线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仁义充塞()仁:A.仁爱、仁慈
B.品德高尚
C.果核里面的种子部分
D.医术(2)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肉食者谋之()之:A.到……去
B.相当于“的”C.无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指代“这件事”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斯人,吾谁于归。(2)易姓改号,谓之亡国。28.【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请你在两文中各找出一句表现这一思想的关键句。【答案】25.A26.BACD27.(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改变姓号叫作亡国。28.【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解析】25.本题考查字音。A.岸芷汀兰(dīnɡ)——tīnɡ;故选A。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1)①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仁:品德高尚。故选B。②句意:仁爱道义的道路被阻塞。仁:仁爱。故选A。(2)①句意: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无实义。故选C。②句意: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之:代词,指这件事。故选D。2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微,如果没有;吾谁于归,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我同谁一道呢。(2)易,改变;谓,叫作。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表达了作者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乙】文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天下的事,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表达了作者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点睛】参考译文:【甲】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有亡国的事,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回答说:易姓改号叫作亡国;仁爱道义的道路被阻塞,因而到了率领禽兽来吃人的地步,人与人之间也互相吃,这叫作亡天下。所以知道保天下,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的事,是高官厚禄的当权者所要考虑的;保天下的事,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④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下文“元昊”,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同句“举正”亦指此人。④固:坚持,执意。⑤除:拜官授职。2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3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微斯人
微:(3)遂改参知政事
遂:
(4)命为陕西宣抚使
命: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32.请简要概括【乙】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33.请结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内涵。【答案】29.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30.(1)求:探求(2)微:如果没有(3)遂:于是(4)命:任命31.(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2)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32.(1)治军、治边有方,使外敌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2)淡泊名利,甘愿放弃不合规矩的升职。(3)愿为朝廷分忧,巡视边关。(4)直言敢谏,使没守住城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33.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就像乙文中写他治军、治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解析】2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平时忌讳讲完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能这样做吗?“平时讳,言武备”讲了平时情况,“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是现在追责,具有转折的意思,应断开。“可乎”表示反问,应断开。故断句为: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为: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求,探求;(2)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3)句意为: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遂,于是,就;(4)句意为:任命为陕西宣抚使。命,任命。3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以,因为;喜,高兴;悲,悲伤。该句用了互文手法,翻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重点词:故,所以;贼,这里指金人;亦,也;辄,总是,动不动就,这里指“轻易”;犯,侵犯;境,边境。3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根据乙文“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可知,这里主要写了,范仲淹赏罚分明,爱护部属;根据乙文“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可知,范仲淹治军、治边有方,使外敌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根据乙文“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可知,主要写了范仲淹淡泊名利,甘愿放弃不合规矩的升职;根据乙文“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可知,范仲淹愿为朝廷分忧,巡视边关根据“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可知,范仲淹为州县官吏敢于进谏,使没守住城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保全了他们的性命。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根据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其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根据范仲淹的生平来看,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可知,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根据乙文“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等可知,范仲淹治军、治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点睛】参考译文【甲】哎!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安石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戍边。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范仲淹说:无人造反的时候不提养兵蓄锐的事,有人造反了又要杀守城之臣,能这样做吗?于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题组C培优拔尖练七、课外阅读34.(2023·福建龙岩·九年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②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陈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注释】①殍殣(piǎojǐn):饿死的人。②敖仓:粮仓。③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是时范文正领浙西②为术甚备③以惠贫者④莫此为大(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B.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C.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D.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②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4)链接材料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情怀抱负?上文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印证这种情怀抱负?请简要概述。【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答案】(1)①这时;②完备;③救济,给……恩惠;④没有。(2)C(3)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4)他分发粮食,聚集百姓慰问;鼓励百姓出游,大兴土木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他以工代赈,让百姓不流离失所,并且自食其力,从而使社会安定。这些事例充分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是:这时。②句意: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备:完备。③句意:救济贫民。惠:救济,给……恩惠。④句意: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莫:没有。(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故句子断句为: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故选C。(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有:敖仓吏舍,粮仓和官舍;日,每天。②重点词语有:惟,只;晏然,安定的样子;惠,恩惠。(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链接材料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可知,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所采取的措施有三项:一是“发粟及募民存饷”,他分发粮食,赈济灾民;二是“纵民竞渡”,鼓励百姓出游,大兴土木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三是招募灾民做工,以工代赈,让百姓不流离失所,并且自食其力,从而使社会安定。以上事情,都是他“忧国忧民”政治情怀的体现。【点睛】参考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民间个人借款合同书
- 居间采购合同居间行纪
- 全新房屋买卖作废合同下载
- 二手房标准买卖合同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合同
- 电瓶买卖合同模板
- 公司驾驶员聘用合同
- 物流运输合同范本年
- 全新餐饮承包合同范文下载
- 二级建造师考试内部培训班讲义《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 梁湘润《子平基础概要》简体版
- 图形的位似课件
- 调料厂工作管理制度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简要分析课件
- 2023年MRI技术操作规范
- 办公用品、易耗品供货服务方案
-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 媒介社会学备课
- 三相分离器原理及操作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每节课后练习+答案(共28份)
- 葫芦岛尚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环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