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中国古代的文化演变与传承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中国古代的文化演变与传承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中国古代的文化演变与传承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中国古代的文化演变与传承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中国古代的文化演变与传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

中国古代的文化演变与传承构建框架体系梳理主干线索线索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之后,儒家学派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不断发展演变,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的外传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线索三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学校、书籍、官方和私家藏书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民族之间、中外之间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着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扩大目标导航课程高考要求考情速递中外历史纲要上1.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年15考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3年15考3.了解汉朝尊崇儒术的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3年12考4.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3年15考5.认识两宋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3年21考6.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3年26考选择性必修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年35考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年14考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3年14考4.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3年1考5.认识人口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3年1考6.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3年6考7.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3年6考8.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3年0考9.了解中国历史上学校教育、书刊出版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3年6考10.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3年4考11.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3年2考12.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3年2考命题分析1.命题规律:(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主张及其特点和影响,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仍是高考的命题重点。(2)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在选择题、非选择题中均有涉及,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的特点以及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等,题量相对较少。(3)不同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方式(商贸、人口迁徙、战争等)以及载体(书籍、学校、图书馆等)等是考查的重点。2.备考策略:(1)注意分析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一系列文化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及深远影响。(2)重点关注文化交流方式的多样性,认识文化传承不同载体的历史作用,尤其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影响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因素内容索引系统整合强化必备知识考向定位练透选择题情境创设突破主观题系统整合强化必备知识知识点一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勃兴与奠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项目概况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春秋时期(1)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提倡“为政以德”“克己复礼”;(2)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提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2.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时期概况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呈现多元特征;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时期概况宋元时期(1)阶段:理学形成与发展,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2)程朱理学:以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南宋后期受到官方推崇;(3)心学:南宋陆九渊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时期概况明清时期(1)特征: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2)陆王心学: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致良知”。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3)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4)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5)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微点拨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人欲”指“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知识点二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2.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现实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微点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1)客观对待,辩证分析,反对全盘否定与历史虚无主义。(2)以古为鉴,古为今用,反对以古非今、简单复古。(3)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反对故步自封、盲目排外。(4)文化自信,洋为中用,反对妄自菲薄。知识点三1.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时期概况先秦时期(1)科技:天文历法有《夏小正》《殷历》;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战国时期,扁鹊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2)文艺: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春秋末年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时期概况秦汉时期(1)科技:医药学发达,如《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农学方面出现了《氾胜之书》,数学著作有《九章算术》等;(2)文艺:汉赋与乐府诗;(3)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文学与史学特色;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项目概况科学技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2)隋唐时期: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2)艺术: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项目概况科学技术(1)北宋:出现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沈括著有《梦溪笔谈》;(2)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和创造简仪;王祯编撰《农书》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突出,注重意境。文学艺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4.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项目概况科学技术(1)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被译介到中国文学艺术小说有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等,传奇、昆曲和京剧等戏曲创作成就显著,文学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微点拨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知识点四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传播与交融佛教传播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西学东渐(1)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2)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2.东学西传类别概况科学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向近代文明发展的进程思想文化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其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是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其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4.中国古代的商路与对外交往物质交流中国陶瓷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物种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中亚、西亚的物种经西域传入中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技术交流(1)中国的养蚕和缫丝、冶铁技术由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2)陶瓷技术由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来,称“瓷路”)传播到西方;(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5.人口迁移、战争与文化传承项目概况民族迁移3—6世纪,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内迁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蒙古西征(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2)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项目概况学校教育(1)官学: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2)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籍(1)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2)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3)藏书分为官府藏书和私家藏书返回考向定位练透选择题1.(2024·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考向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尚贤,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故选C项;依所学可知,儒家、墨家主张崇德尚贤,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B项;法家主张变法、变革,“食有劳而禄有功”,排除D项。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2.(2023·江苏卷,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思想家观点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由材料可知,程颐和朱熹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学史和读史必须要重视道德教化,否则就会产生疑惑,故选A项;材料未提到关于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关于读史和学史如何学懂弄通的问题,而不是探求历史真相,排除C项;程颐和朱熹都是理学的代表人物,而非心学,排除D项。3.(2023·重庆卷,5)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明代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它推动了明朝英雄观的变化,故选A项;“成为主流”没有依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B项;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英雄观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明代的英雄观趋于理性化(体现在标准方面),并不能说明圣人崇拜有所弱化(体现在程度方面),排除D项。4.(2024·湖南名校联考)战国时期,慎到重视“势”,强调君主权势;申不害重视“术”,强调政治权术、健全法制;商鞅重视“法”,强调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结合;韩非宣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说明,四者A.代表不同政治势力

B.希望建立有序社会C.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D.否定儒家德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的主张皆为法家主张,法、术、势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有序社会,故选B项;四人均属于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进行的是兼并战争,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四人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5.(2024·深圳二模)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隋代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A.“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B.选官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学术发展√南北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所以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而隋朝国家统一,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儒学学风不再分南北,也实现了统一,体现了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儒学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未体现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题干与选官制度改革无关,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2022·重庆卷,1)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考向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春秋时期的“德”强调品德、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德”,故选C项。墨家推崇“兼爱”“非攻”等,排除A项;兵家主要为军事思想,排除B项;法家崇尚法治,排除D项。2.(2023·北京卷,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材料中“好义”“爱人”“好礼”等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贤任能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音阶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体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3.(2024·辽宁卷,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据材料可知,北魏皇族女性墓志中对女性的描述,体现了北魏皇族对女性在伦理道德上的要求,如“肃穆”“四德”“孝友”“柔恭”“女节”“妇道”等,这反映了当时北魏政权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门第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主要是指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来制定和实施政策,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礼仪规范的传承,排除C项。4.(2024·吕梁开学检测)宋真宗时期,官府“于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瘗(埋葬)死之无主者”,后宋徽宗在全国推广此制,曰“漏泽园”。这可用于说明宋代政府A.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B.践行传统的民本思想C.强化理学独尊地位

D.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材料体现了北宋政府践行“安民”“恤民”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体系健全”不合逻辑,排除A项;“强化理学独尊地位”不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排除D项。5.(2024·山东名校高三联考)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A.血缘性、宗教性

B.季节性、等级性C.凝聚性、开放性

D.民族性、地域性√据材料可知,花馍多用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即民族性,而材料“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表明不同时节、不同地区的花馍文化表现不一,体现了地域性,故选D项;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教关系不大,不能体现宗教性,排除A项;花馍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未体现等级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未体现“开放性”,排除C项。历史解释——先秦儒学的六大思想内涵深化拓展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应尽的义务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强调道德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1.(2023·辽宁卷,2)《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考向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考古学家对《史记》的注释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即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学的作用,而不是《史记》的史学价值,排除A项;“有赖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2.(2024·安徽卷,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材料借唐朝文学家段氏父子的作品,描述了大量域外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强调外来物种对唐朝的影响,而非大唐风俗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所述未必是市民生活,珍贵香料多为贵族使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段氏父子文学作品的体裁,排除D项。3.(2024·全国甲卷,26)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编纂的书籍关注日常生活与农事活动,体现出士大夫更愿意参与世俗生活,体现了士大夫思想的世俗化特征,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并未体现朝廷对社会的控制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平民的文化需求,排除C项;《便民图纂》有利于增加百姓日用生活方面的知识,但并非意味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走向标准化,排除D项。A.审美情趣的提升

B.剩余产品的出现C.墓葬规格的提高

D.生产技术的进步4.(2024·福州一模)下表展示了从史前时期到汉代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来源。这一变化反映了√时期来源史前采集天然矿物颜料、动物鲜血、植物颜料商周提炼铜锡铅铁等汉朝制作合成硅酸铜钡从史前到汉朝,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经历了从采集纯天然的颜料到提炼合成颜料的变化,表明生产技术逐渐进步,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审美情趣,排除A项;颜料来源的变化与剩余产品的出现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墓葬规格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5.(2024·大庆三模)下图是宋代的重要发明——攻城头车,其结构设计、制造技术和作业方式集攻守城兵械之大成,体现了宋代工、农、兵等纯粹科学中大型半机械化器械设计的一般原理和造物思想,并作为“武备典型”写入了《武经总要》。这A.反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了总结阶段B.体现了民营手工业制造技术精湛C.说明崇武抑文思想推动了军事发展D.透视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据材料可知,宋代发明的攻城头车体现了大型半机械化器械设计的一般原理和造物思想,体现了宋人在科学技术领域匠心独运的智慧,故选D项;明朝后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了总结阶段,排除A项;攻城头车的制造技术出自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崇武抑文思想推动了军事发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史料实证——明清时期思想文化新变化深化拓展社会风气明代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明末思想家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等特点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上表反映了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1.(2024·广东卷,2)下表为《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考向四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传播与交融道武帝登国三年(388)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五年(413)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皇帝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这是游牧民族常见的财富形式,反映了鲜卑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其习俗依然得到保留和延续,故选C项。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牲畜,说明游牧经济在北魏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排除A项;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排除B项;俸禄制改革是在孝文帝改革时期推行的,排除D项。道武帝登国三年(388)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五年(413)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2.(2023·海南卷,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的方略,积极提倡文治,使社会形成了崇文兴教的风尚,促进了宋代识字率的提高,故选C项;书院制度与材料中“牧羊人”“农村”“村落”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印刷术的普及对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影响有限,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体现文化重心的全面南移,排除D项。3.(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政权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儒家学说有何新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书籍的向外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排除B项;“赐书”形式大于内容,不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排除C项。4.(2024·十堰高三调研)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春秋以后士阶层的私人藏书日益普遍,“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也以藏书丰富而闻名。纵横家苏秦游说秦国,“负书担橐”以便随时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A.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B.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解体C.推动了封建官学日益衰落D.使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据材料可知,春秋以后私人藏书的现象日益普遍,体现了文化下移、学术下移的趋势,有利于文化知识的普及,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分封制度的解体,排除B项;西周时期处于奴隶社会,不存在“封建官学”的说法,排除C项;明清时期古代藏书体系日趋完善,排除D项。5.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材料“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等信息反映出部分士人认同西方之学,认为程朱理学不能治中土之疾,说明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故选A项;材料中传教士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没有传播启蒙思想,排除B项;此时西方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实力有所提升,但与当时的中国相比还存在差距,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潮兴起于明末清初,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深化拓展史料实证——唐宋时期思想文化的变革重建儒学信仰体系批判汉代谶纬之学,主张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吸纳佛道思辨哲学等理论形成思辨哲学形态,同时又是具有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市井文化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阶层向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以贴书为主,风俗画兴盛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普及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书院盛行,推动了科教事业的发展返回情境创设突破主观题(2023·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材料主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

示例一看法: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优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阐述:东汉前期,以光武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的基础上,通过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通过清查全国垦田和户籍数量、减轻农民赋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