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鲁人版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鲁人版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鲁人版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鲁人版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鲁人版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鲁人版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1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冬天河面上的水结冰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C.煮饭时锅里冒出的“白气”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2、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如图所示.为了扩大观察的范围,在小孔中嵌入各种形状的玻璃制品.则在图中的四个截面中能获得最大观察范围的是()

A.

B.

C.

D.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B.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食物腐败--生成新的分子D.荷叶上的水珠是滚圆的--水分子间存在引力4、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由此发明了发电机,使人类大规模用电成为可能,开辟了电气化时代.

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是(

)

A.麦克斯韦B.安培C.法拉第D.奥斯特5、现代社会中,尤其是我国使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太阳能B.风能C.水能D.燃料燃烧得到的内能6、关于科学家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旋转C.原子是由原子和中子组成的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7、如图所示;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

到b

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B.在b

到c

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C.在c

到d

的过程中,没有力对铅球做功D.在a

到d

的过程中,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8、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

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

的距离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垄脵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出发;但物体A

比B

迟3s

才开始运动;

垄脷3s鈭�5s

内,物体A

和B

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垄脹

从第3s

开始,VA>VB5s

末AB

相遇;垄脺5s

内,AB

的平均速度相等,都为2m/s

A.只有垄脵垄脺

正确B.只有垄脷垄脹

正确C.只有垄脵垄脹

正确D.只有垄脹垄脺

正确9、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为探究物理规律的四个实验,abcd为物理规律的应用实例,箭头表示规律和应用的对应关系,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B.C.D.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0、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部分近视同学为看到黑板上的字,他们戴的是近视眼镜,该近视眼镜是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11、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__kg/m3

合____________g/cm3.

它表示____________.12、小明家安装照明电路,将两个规格为“220V40W

”的L1L2

灯接在电路中,如图所示.

这样连接______(

填“正确”或“不正确”)

闭合开关后,则L2

灯的发光情况是______(

填“暗红色”或“正常发光”).

此时,L1

灯的功率为______W.

13、一切______、______、______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只能在介质中传播,______不能传播声音.14、某电暖器的铭牌标有“220V2000W

”字样,如果其两端电压为198V

连续工作5h

消耗的电能是______kW?h

如图所示的电能表示数将变为______.15、声音在15隆忙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______m/s

夏夜,一个耀眼的闪电过后5s

才传来雷声,放电的云与人相距约为______m.

16、某同学站在穿衣镜前1m

处,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

填“实像”或“虚像”)

当他向镜面前进0.5m

时,它的像的大小______(

填“变大”“变小”“不变”)

他与像之间的距离是______m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7、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_____(判断对错)18、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_____(

判断对错)

19、“坐地日行八万里”属于地球自转现象.______(

判断对错)

20、形“影”不离中的“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______(判断对错)21、一斤棉花没有一斤铁块重.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其他(共3题,共15分)22、一列由内燃机车牵引的运煤列车,一节车厢的质量是23t,每节车厢最大载货量是60t,每节车厢与铁轨总接触面积是0.01m2.整列列车在内燃机车牵引下,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铁轨上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为5×104N.求:

(1)一节满载的车厢静止时;对水平铁轨的压强为多少pa?(g取10N/kg)

(2)内燃机车前进时牵引力的功率为多少W?

(3)若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有30%转化为电能,一节车厢的燃煤(满载)可发电多少J?(燃煤的热值q燃煤=2.9×107J/kg)23、电阻制动是高速动车组列车制动方式之一:在列车需要减速或停车时,停止给电机供电,同时将一电阻接入电机.列车失去动力后,由于____,仍将继续前进,带动电机转动,电阻发热.此过程中,机械能最终转化成____能,电机实际上是____(填“发电机”或“电动机”).24、(2013•重庆)2013年4月11日;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在重庆开始建造,预计明年上半年就能下海试水,如图所示为该船的效果图.这艘考古船将使用全电力推进的动力方式,船上设有专门的液压折臂吊,可以像手臂一样伸出船舷,将海底的文物直接吊上船.并进行180度旋转,放在甲板上进行晒干和清理.请参照示例写出上述情景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示例:物理现象:在甲板上晒干文物。

物理知识:汽化现象。

作答:物理现象:____

物理知识: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要判断出属于液化的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液化的特点,液化是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相变过程,可根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来进行判断.【解析】【解答】解:A;冰是固体;是由河里液态的水放热形成的,是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

B;冰块变小;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白气”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符合题意;

D;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2、D【分析】

如图甲;没有任何光学元件,直接通过小孔,看到的范围.

如图乙;小孔内放入玻璃砖,要光线从小孔左侧进入右侧眼睛,经过两次折射,如图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人眼看到的范围稍微增大.

如丙图;小孔内放入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要是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窄.

如丁图;小孔内放入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透镜使光线错后会聚,要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宽.

乙图和丁图观察范围都变宽;由于玻璃砖两次折射后的光线与原始光线是平行的,要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只是稍微增大.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越强,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故选D.

【解析】【答案】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光线错后会聚.

根据玻璃砖;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图比较观察到的范围;选择合适的玻璃制品.

3、A【分析】解: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隙(

而不是大小)

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A错误;

B;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正确;

C;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本身分子发生了变化,故C正确;

D;荷叶上的水珠是滚圆形状;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缘故,故D正确.

故选A.

利用以下知识进行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解析】A

4、C【分析】解:A

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B、安培建立了安培定则,用于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C、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由此发明了发电机,使人类大规模用电成为可能,开辟了电气化时代;

D;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是第一个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家.

故选C.

根据物理学史知识;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分析解答此题.

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及,在学习中应注意.【解析】C

5、D【分析】解:煤炭;汽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释放内能,是当今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是新型能源;正在逐步推广使用,但还不是当今我国的主要能源.

故选D.

在现阶段;我国使用的主要能源还是通过燃料进行燃烧后,释放的内能.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能源主要来源的了解情况,要多了解生活,多接触社会.【解析】D

6、C【分析】解:A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的质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小,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原子结构的特点分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特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就像太阳系一样,中间是原子核,周围是绕核转动的电子.【解析】C

7、C【分析】解:A

在a

到b

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有一个推力的作用且铅球在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所以在这个阶段,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故选项A正确;

B、在b

到c

的过程中;铅球已经离开人手,铅球不再受到手的推力,铅球是靠惯性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所以在这个阶段,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故选项B正确;

C;在c

到d

的过程中;铅球始终受到重力作用,且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所以在这个阶段,重力在对铅球做功,故选项C错误;

D

在a

到d

的过程中;铅球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故选项D正确.

故选C.

解此题要依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看在不同阶段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若具备就做功,否则不做功.

解此题还需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做功的两个条件是判断是否做功的依据,下列几种情况不做功:(1)

有力但没有距离,这叫劳而无功;(2)

有距离但没有力,这叫不劳无功;(3)

有力也有距离,但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受力方向垂直,也叫劳而无功.【解析】C

8、B【分析】试题分析:由图象知A

从s=5m

处开始运动,B

物体从s=0

处开始运动,故垄脵

错误;3s鈭�5s3s-5s内,物体AA和BB的图像都是直线,所以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故垄脷垄脷正确;s鈭�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从第3s3s开始,因AB

都为正,所以运动方向相同,A

的斜率大,故A的速度大,5s5s末AABB相遇故垄脹垄脹正确;由图象知A

在5s

内位移为5mB

在2s

内位移为10m

故位移不相同,由平均速度公式得vA?=?s?t=10鈭�55=1m/svB?=?s?t=10鈭�05=2m/s

故垄脺垄脺错误。故选择B

【解析】B

9、D【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试题所选择的素材主要涉及的是电和磁的相关知识。题目以两组图片相对应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组是实验现象,另一组是现象的应用,考查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展现,同时也是为了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出来。试题形式新颖;设计巧妙,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验电器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进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磁悬浮列车主要是依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悬浮和运行的;

(4)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的;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

【解答】

A.①图说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而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A错误;

B.②图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的,故B错误;

C.③图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进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这也是滑动变阻器的变阻原理,而磁悬浮列车是依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悬浮和运行的,故C错误;

D.④图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动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解析】D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0、略

【分析】【分析】①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②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一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解析】【解答】解:①黑板的表面是比较粗糙的;可以将射来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是漫反射.这样,教室里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

②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部分近视同学为看到黑板上的字应该配戴凹透镜.

故答案为:漫;凹.11、1.0×103;1;1m3水的质量是1.0×103㎏或1cm3水的质量是1g【分析】解:由课本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是:1.0隆脕103kg/m3=1g/cm3.

由密度的定义可知它表示的物理含义是:1m3

水的质量是1.0隆脕103漏K

或1cm3

水的质量是1g

故答案为:1.0隆脕10311m3

水的质量是1.0隆脕103漏K

或1cm3

水的质量是1g

.【解析】1.0隆脕103;1;1m3

水的质量是1.0隆脕103漏K

或1cm3

水的质量是1g

12、不正确;暗红色;10【分析】解:由于并联电路中的用电器是互不影响的;所以是并联的关系,而本题的图中,两个灯泡是并联的,所以此时的接法是错误的,即每个灯泡得到的电压小于200V

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发暗红色光.

对于灯泡来说,其电阻是不变的,故此时灯泡的电阻是:即P=U2R

可知,R=U2P=(220V)240W=1210娄赂

故若两个灯泡串联时;由于两个灯泡的规格相同,所以每个灯泡的电压都是110V

故此时每个灯泡的实际功率都是:

P=U2R=(110V)21210惟=10W

故答案为:不正确;暗红色;10

(1)

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的关系;

(2)

如图所示;两个灯泡是串联的,即每个灯泡得到的电压小于200V

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发暗红色光.

(3)

先据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计算出电阻;而后再计算出实际功率即可.

此题考查了家庭电路用电器的连接情况的判断和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是一道综合题.【解析】不正确;暗红色;10

13、略

【分析】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必须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解析】固体;液体;气体;真空14、8.1;02667【分析】解:

(1)

由电暖器铭牌知;电暖器的功率P露卯=2000WU露卯=220V

则电暖器的电阻R=U露卯2P露卯=(220V)22000W=24.2娄赂

电暖器的实际功率P脢碌录脢=U脢碌录脢2R=(198V)224.2娄赂=1620W=1.62kW

则5h

电暖器消耗的电能:

W=Pt=1.62kW隆脕5h=8.1kW?h

(2)

由图知;电能表原来的示数是258.6kW?h

则电能表现在的示数是258.6kW?h+8.1kW?h=266.7kW?h

则电能表示数将变为02667

故答案为:8.102667

(1)

由电暖器的铭牌求出电暖器的电阻,由公式P=U2R

求得实际功率;再利用W=Pt

求出电暖器消耗的电能;

(2)

电能表原来示数加上电暖器消耗的电能是电能表后来的读数.

本题考查了求电暖器做的功、对电能表读数,是一道基础题;由电暖器的铭牌求出电暖器的额定功率、会用功的公式W=Pt

计算是本题正确解题的基础;应知道电能表的最后一位示数是小数,这是正确答题的前提.【解析】8.102667

15、340;1700【分析】解:

声音在15隆忙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由题意可知;v=340m/s

雷声传播时间t=5s

所以放电的云与你的距离s=vt=340m/s隆脕5s=1700m

故答案为:3401700

光速远大于声速;见到闪电就是声音刚开始由放电的地方传播,听到雷声的时间就是声音传播的时间.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

然后利用公式s=vt

进行求解距离.

这类题目要熟练记忆光速和声速,利用光速远大于声速这一特点,可以忽略光的传播时间但不能忽略声音的传播时间.【解析】3401700

16、虚像;不变;1【分析】解: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

处照镜子;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可知他看到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

若他向平面镜靠近了0.5m

根据物像大小相等可知,像大小不变。

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则她的像靠近平面镜0.5m

此过程中物距变为1m鈭�0.5m=0.5m

则像距也变为0.5m

则像离她的距离为0.5m+0.5m=1m

故答案为:虚像;不变;1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人离平面镜越近感觉像越大,像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只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解析】虚像;不变;1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7、√【分析】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是不会有力的作用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

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出现力必然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本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在施力时,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解析】√18、√【分析】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是不会有力的作用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隆脤

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出现力必然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本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在施力时,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解析】隆脤

19、√【分析】解:赤道的周长是40000

千米;合计八万里,由于地球的自转,它的周期是一天24

小时,即坐地日行八万里.

故答案为:隆脤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本题考查了地球自转的概况,属于基础题.【解析】隆脤

20、×【分析】解:形“影”不离中的“影”是由于身体遮住光线后;在地面形成了自己的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故答案为:×.

“影”的形成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1)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在不透明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形成物体的“影子”;

(2)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影”;如平面镜成像;湖光倒影等;

(3)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影”;如凸透镜成像所成的“影”,如毕业合“影”.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会根据其原理的不同,对光现象进行分类.【解析】×21、×【分析】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因为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