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G/TJ08一115一2016J10602一2016主编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施行日期:2016年7月1日2016上海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文件沪建标定[2016]140号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批准《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由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编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经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统一编号为DG/TJ08—115—2016,自2016年7月1日起实施。原《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G/TJ08—115—2008)同时废止。本规范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负责解释。特此通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一六年二月二十九日—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促进上海市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建设,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4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设计编制计划》(沪建交[2013]1260号)的要求,由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G/TJ08—115—2008进行了修订。编制组参考了近年来国家、行业及地方陆续颁发的有关促进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规定,对本市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专题研究和技术研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程。本次修订对总则、术语、建筑与结构、接入公用电网系统、燃料供应设备及系统、热工自动化、电气系统、环境保护等章节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增加了负荷分析、节能与环保章节。为使本规程更具指向性,规程名称修改为《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负荷分析;5站址选择及布置;6建筑与结构;7接入公用电网系统;8燃料供应设备及系统;9原动机设备及其辅助系统;10余热利用设备及其系统;11热工自动化;12电气系统;13给排水和水处理;14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15节能与环保;16安全生产与工业卫生;17消防;18施工及验收。各有关单位和人员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地址:上海市源深路—2—1122号;邮编:200122;E-mail:taopj@sh.sgcc.com.cn),或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地址:上海市小木桥路683号;邮编200032;E-mail:shgcjsgf@sina.com),以供今后修订参考。主编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上海市节能协会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燃气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起草人员:陶佩军孔庆芳施明融毕毓良虞正发刘毅胡瑛李莉林在豪吴亮程倩叶晓翠钟怡龚春景冯云岗卢海勇刘鸿魏小淤顾辰方林明东刘军陈明华主要审查人员:刘惠萍朱寅康罗永浩莫非高顶云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2016年2月—1—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54负荷分析 74.1热(冷)负荷分析 74.2燃气分布式供能站配置 75站址选择及布置 95.1一般规定 95.2站区布置 95.3原动机及其辅助设备布置 95.4余热利用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布置 105.5控制室布置 105.6管线布置 105.7维护检修 106建筑与结构 116.1站房设置的一般规定 116.2独立式站房设置 126.3非独立式站房设置 126.4结构 137接入公用电网系统 147.1一般规定 147.2技术要求 157.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要求 158燃料供应设备及系统 178.1一般规定 17—2—8.2燃气供应系统工艺及设施 188.3中压B及以下燃气管道入室技术要求及安全措施 208.4中压A燃气管道入室技术要求及安全措施 208.5中压A以上燃气管道进入独立式站房技术要求及安全措施 218.6轻柴油供应系统 218.7生物质气供应系统 229原动机设备及其辅助系统 239.1原动机设备选型 239.2原动机辅助系统 2310余热利用设备及其系统 2410.1余热利用设备 2410.2烟气系统 2410.3余热锅炉给水系统 2511热工自动化 2611.1一般规定 2611.2控制方式及自动化水平 2611.3热工检测 2611.4热工保护及报警 2711.5开关量控制和联锁 2811.6模拟量控制系统 2911.7集中控制系统 3011.8其他 3012电气系统 3112.1一般规定 3112.2自用电系统 3112.3直流系统 3112.4继电保护和二次接线 3212.5防雷接地 32—3—12.6其他电气设施 3213给排水和水处理 3313.1给排水 3313.2水处理设备及系统 3313.3循环冷却水系统 3413.4一次热(冷)水系统 3414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3514.1室内温度 3514.2通风 3515节能与环保 3915.1一般规定 3915.2节能减排 3915.3大气污染防治 4015.4废水治理 4015.5噪声防治 4116安全生产与工业卫生 4217消防 4317.1一般规定 4317.2消防给水和固定灭火系统 4417.3消防电气 4518施工及验收 4618.1一般规定 4618.2施工 4618.3调试 4718.4验收 47附录A节能率与二氧化碳减排率 48本规程用词说明 50引用标准名录 51条文说明 55—4—contents1General 12Terms 23Basicprovisions 54Loadanalysis 74.1Heating(cooling)loadanalysis 74.2Energystationequipmentconfiguration 75plantsiteselectionandlayout 95.1Generalprovisions 95.2plantlayout 95.3primemoverandauxiliaryequipmentlayout 95.4heatutilizationequipmentandauxiliaryequipmentlayout 105.5controlroomlayout 105.6pipinglayout 105.7Maintenanceandrepair 106Architectureandstructure 116.1Generalprovisions 116.2Independentplantlayout 126.3Non-independentplantlayout 126.4structure 137Accesstothepublicgridsystem 147.1Generalprovisions 147.2Technicalprovisions 157.3configuringrequirementsofprotectionandsecurity—5—automaticequipment 158Thefuelsupplyfacilityandsystem 178.1Generalprovisions 178.2Technologiesandfacilitiesofthefuelsupplysystem 188.3ThetechnologyrequirementsandsafetymeasuresofenteringroomgaspipelineswiththepressureofmediumBandbelow 208.4ThetechnologyrequirementsandsafetymeasuresofenteringroomgaspipelineswiththepressureofmediumpressureA 208.5Thetechnologyrequirementsandsafetymeasuresofenteringstand-alonestationgaspipelineswiththepressureofmediumpressureAandabove 218.6Light-dutydieselsupplysystem 218.7Biogassupplysystem 229primemoverequipmentandauxiliarysystem 239.1primemoverequipmentselection 239.2primemoverauxiliarysystem 2310Heatutilizationequipmentandsystem 2410.1Heatutilizationequipment 2410.2Exhaustfuelgassystem 2410.3watersupplysystemforheatrecoverygenerator 2511Thermalpowerautomation 2611.1Generalprovisions 2611.2controlmethodandautomationlevel 2611.3Thermalmeasurement 2611.4Thermalprotectionandalarm 27—6—11.5on-offcontrolandinterlock 2811.6Modulatingcontrol 2911.7centralizedcontrolsystem 3011.8other 3012Electricalsystem 3112.1Generalprovisions 3112.2Auxiliarypowersystem 3112.3Dcsystem 3112.4Relayprotectionandsecondarywiring 3212.5Light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 3212.6otherelectricalequipment 3213watersupplyanddrainageandwatertreatmentsystem 3313.1watersupplyanddrainage 3313.2watertreatmentequipmentandsystem 3313.3circulatingcoolingwatersystem 3413.4primaryhot(cooling)watersystem 3414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 3514.1Roomtemperature 3514.2ventilation 3515Energyconserva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3915.1Generalprovisions 3915.2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 3915.3preventionandcontrolofairpollution 4015.4wastewatertreatment 4015.5preventionandcontrolofnoisepollution 4116occupationalsafetyandindustrialhealth 4217Fireprotection 4317.1Generalprovisions 43—7—17.2Fireprotectionwatersupplyandfixedextinguishing 4417.3Electricalfireprotection 4518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 4618.1Generalprovisions 4618.2construction 4618.3Test 4718.4commissioning 47AppendixAEnergysavingrateandcarbondioxideemissionreductionrate 4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50Listofquotedstandards 51Explanationofprovisions 55—1—1总则1●0●1为进一步优化本市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安全能源供应体系,促进本市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有序发展和推广应用,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设置在用户侧,以天然气或其他燃气为燃料,生产电、热(冷)并就地消纳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燃用轻柴油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在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按照执行。1●0●3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本规程中燃气指天然气、生物质气。2.0.2生物质气biogas生物质经高温裂解气化或厌氧发酵等工艺所产生的可燃气体。2.0.3燃气分布式供能站gasdistributedenergystation设置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设备的建(构)筑物或场地。2.0.4独立式燃气分布式供能站independentgasdistributedenergystation与主体建筑分开,布置于独立建(构)筑或场地内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站。2.0.5非独立式燃气分布式供能站non-independentgasdis-tributedenergystation布置于主体建(构)筑内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站。2.0.6原动机primemover泛指带动发电机旋转的动力机械,如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内2.0.7燃气轮机gasturbine一种涡轮式热力流体机械,由压气机、燃烧室、涡轮机等主要部件组成。空气在压气机增压后进燃烧室和燃气混合燃烧,燃烧产生的工质在涡轮机膨胀做功。2.0.8燃气内燃机gasengine一种往复式运动机械,将燃气与空气注入气缸压缩混合,点火将其燃烧做功,推动活塞连杆和曲轴,驱动发电机发电。—3—2.0.9外燃机stirlingengine一种外燃的闭式循环往复活塞式热力发动机,又称斯特林发动机或热气机。2.0.10余热利用设备heatutilizationequipment指直接利用原动机余热的能源转换设备,包括余热锅炉、余热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换热器等。2.0.11余热锅炉heatrecoverygenerator以原动机排气为热源,产生蒸汽或热水的锅炉。具有补燃装置的余热锅炉。2.0.13余热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exhaustheatabsorptioncoolingandhotwatergeneratingunits利用原动机组余热进行制冷或制热的机组。包括蒸汽型、热水型以及烟气型冷温水机组。2.0.14热工自动化thermotechnicalautomation采用检测与控制系统对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热力生产过程进行生产作业,以代替人工直接操作的措施。2.0.15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indirectopenrecirculatingcoolingwatersystem循环冷却水与被冷却介质间接传热且循环冷却水与大气直接接触散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2.0.16集中控制centralizedcontrol将在生产上有紧密联系的设备和相关系统的控制集中布置在控制室内,对配套运行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进行整体的监视和控制。2.0.17模拟量控制系统modulatingcontrolsystem(MCs)对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参数自动控制的方式,包含参数自动控制及偏差报警等功能。2.0.18顺序控制系统sequencecontrolsystem(sCs)—4—对某一工艺系统或主要辅机按一定顺序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属于开环控制或逻辑控制之列)。2.0.19集中控制系统centralizedcontrolsystem采用计算机、通信和屏幕显示技术,对生产过程实行数据采集、控制和保护等,并利用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的多计算机监控系统。2.0.20稳压器governor将燃气压力稳定在指定范围内的装置。2.0.21调压器pressureregulator将燃气较高压力调整至所需的较低压力的设备。2.0.22调压装置pressureregulatingequipment调压器及其附属设备的总称。2.0.23燃气增压机gascompressor将燃气较低压力升至所需的较高压力的设备。2.0.24缓冲装置bufferequipment设置在燃气增压机前后,可减少燃气增压机工作时对管道压力产生冲击的缓冲件。2.0.25二次接线secondarywiring2.0.26端电池terminalcell蓄电池组中基本电池之外的蓄电池。—5—3基本规定3.0.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容量的选择应依据以热(冷)定电、热(冷)电平衡的原则,并根据电、热(冷)负荷的特性和大小合理确定。机组的运行方式应以用户端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3.0.2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热(冷)负荷应按现行国家和本市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3.0.3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按站房设置位置可分为独立式和非独立式。3.0.4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年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不应小于70%,年均热电比不应小于75%。3.0.5为保障公用电网和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安全运行,其电源接入公用电网的系统应符合国家和公用电网的相关规定,不应对公用电网和其他用户的供电可靠性以及电能质量、公众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电力供应设备和其他用户的设备造成不良影响。3.0.6燃气系统供气压力应符合表3.0.6的规定。表3.0.6燃气系统供气压力适用范围名称压力(Mpa)高压燃气管道A2.5<P≤4.0B1.6<P≤2.5次高压燃气管道A0.8<P≤1.6B0.4<P≤0.8中压燃气管道A0.2<P≤0.4B0.01≤P≤0.2低压燃气管道P<0.01—6—3●0●7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宜利用与系统相匹配的区域燃气管网压力供应。当区域燃气管网压力不能满足原动机需求时,经过技术论证对管网安全供应不造成影响的,可增设增压机。增压机宜靠近原动机一体化布置。3●0●8采用生物质气作为燃料时,应对生物质气进行净化处理,以满足环保及原动机对燃气品质的要求。—7—4负荷分析4●1热(冷)负荷分析4●1●1建筑热(冷)负荷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对于既有建筑,宜采用多年实际统计数据。2对于规划建筑或无法实测的建筑,宜采用面积冷热指标法进行估算,指标的取值应体现国家和本市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规范的规定。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应采用动态负荷分析法确定冷热负荷。3计算建筑热(冷)负荷时,应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建筑物空调面积系数。4●1●2工艺热(冷)负荷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对于已有的工艺用户,宜采用多年实际统计数据。2对于规划中的工艺用户,宜采用同类型、同等生产规模耗能量进行估算。3计算工艺热(冷)负荷时,应考虑用能介质的参数、同时使用系数和投产时间。4.2燃气分布式供能站配置4●2●1燃气分布式供能站应根据用户热(冷)负荷特性、电力并网条件、节能环保、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因素,合理配置原动机、余热利用、调峰及蓄能装置的设备容量。4●2●2燃气分布式供能站装有蒸汽轮机时宜采用低压蒸汽或汽轮机抽/排汽进行制冷制热。—8—4.2.3园区内建设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站应按规划一次设计,按负荷需求分期建设、分步实施。4.2.4园区可按照实际需求设置多个能源站,不同能源站之间的供能管网可互相联通。4.2.5供热(冷)管网的设计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执行。—9—5站址选择及布置5●1●1燃气分布式供能站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管理要求,结合项目条件,按照设计容量,远近结合,统筹安排,合理布置。5●1●2燃气分布式供能站站址宜靠近热(冷)负荷中心,供热(冷)管道的走向和敷设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5●1●3燃气分布式供能站的站区布置,应符合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5.2站区布置5●2●1燃气分布式供能站的布置应按功能和防火要求划分区域,集中布置。5●2●2站区内设备的布局应紧凑合理、方便运行和维修。5.3原动机及其辅助设备布置5●3●1原动机可采用室内或室外布置。对环境条件差或对设备噪声有特殊要求的,宜采用室内布置。5●3●2原动机的辅助设备宜就近布置。当在室外布置时,辅助设备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设备本身的要求设置防雨、防冻、防腐等设施。—10—5.4余热利用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布置5.4.1余热利用设备应靠近原动机布置。5.4.2对于向上排气的原动机,余热利用设备可与其分层布置。5.4.3当余热利用设备的辅助设备、附属机械及仪表、阀门等附件室外布置时,其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5.3.2条的规定。5.5控制室布置5.5.1集中控制室宜与主设备布置在同一层面,或与综合集控室合用。5.5.2集中控制室应设消防报警和信号设施。5.5.3集中控制室内严禁燃气管道穿越。5.6管线布置5.6.1站区内管道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的规定。5.6.2站区内管道布置应符合安全、简洁、方便运行和检修的要求。5.7维护检修5.7.1燃气分布式供能站宜设置巡视通道、检修场地和放置检修工具的场所。5.7.2主要阀门的布置应方便操作和维修。—11—6建筑与结构6.1站房设置的一般规定6.1.1站房不应直接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层、下层、贴邻及主要疏散口的两侧。6.1.2原动机房应有泄压设施,设置要求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6.1.3原动机房内机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机组应设有设备安装、检修的通道及场地。2站房内机组与墙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2m。3站房内布置多台机组时,机组外沿之间的净距应满足设备运输和操作维修要求。6.1.4控制室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与机房相连的控制室与机房之间应设隔声玻璃观察窗,并能观察到机房内的主要部位,操作室与机房相通的门应采用隔声门。2控制室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隔声、调控室温、补充新风等劳动保护要求。6.1.5站房的净高应能满足设备布置以及上部管道安装和检修高度的要求,站房不应设置吊平顶。6.1.6站房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6.1.7站房内不应存储与系统无关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6.1.8燃气调压器房和燃气增压机房的地坪应采用不发火地坪。—12—6.2独立式站房设置6.2.1站房应光线足够和通风良好,并有降温和防冻措施。6.2.2站房采用自然通风时,通风换气的进风和排风开口有效面积应分别大于机房占地面积的1/10,并应具有良好的对流换气气流组织。6.2.3原动机房每层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并分别设在两侧。原动机房面积小于200m2且原动机前端的总宽度不超过12.0m时,可只开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通向室外的门应向外开。6.2.4当原动机组露天布置时,应采用金属围护网隔离。6.3非独立式站房设置6.3.1非独立式燃气分布式供能站可设置在建筑物首层、中间层、屋顶或地下一层。设置在建筑物首层、中间层或地下一层时应靠建筑物外墙。6.3.2非独立式燃气分布式供能站与贴邻建筑应采用防火墙,或用防火楼板隔开,重要场所宜设置防爆墙。6.3.3原动机房应有便于设备起吊、安装就位的措施。6.3.4设置在首层或中间层的站房,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的不燃烧体防火挑檐,或高度不小于1.2m的窗间墙。6.3.5原动机房的安全出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原动机房设置在首层时,安全出口同本规程第6.2.3条。2原动机房设置在地下一层、中间层及屋顶时,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其中直通室外或露天平台的出口不得少于一个。当无法设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时,可借用公共走道及楼梯间出室外,但距离通往室外安全出入口不应大于20m。—13—6.3.6原动机房设在屋顶时,距离楼宇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得小6.4结构6.4.1站房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6.4.2站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进行结构设计。6.4.3站房的地面、楼面和屋面应考虑施工安装、检修、使用等活荷载。荷载可按表6.4.3的规定取值。表6.4.3地面、楼面和屋面活荷载名称活荷载(KN/m2)原动机房地面、楼面4~8辅助设备间地面、楼面4~8原动机房及辅助间屋面0.5~1注:1表中未列的其他荷载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主厂房荷载设计技术规范》DL/T5095的规定选用。2表中不包括设备的集中荷载。3内燃机启动时的动力系数为1.5,燃气轮机启动时的动力系数为1.2。6.4.4站房内防爆墙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墙体应能承受的压力为0.013Mpa~0.034Mpa。6.4.5对于楼宇内支撑在楼板结构上的动力设备基础,应进行隔振体系设计。6.4.6直接支承在土层上的设备基础可采取桩基或经过有效地基处理以后的天然地基。—14—7接入公用电网系统7.1一般规定7.1.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接入公用电网系统方案设计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7.1.2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并网电压等级应按照安全性、灵活性、经济性的原则,根据装机容量、发电特性、导线载流量、上级变压器及线路可接纳能力、用户所在地区配电网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若高低两级电压均具备接入条件,应优先采用低电压等级接入。电压等级可按表7.1.2采用。表7.1.2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发电装置接入电压等级推荐表单个并网点容量电压等级8kw及以下220V8kw~400kw(含)380V400kw~6000kw(含)10kV6000kw~20Mw(含)35kV7.1.3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在每台发电机出口配置一套经认证的专用电能计量装置,并具备现场抄表和数据远程传输的功能。向电网输送电力电量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在与电网相连接的产权分界点安装双向电能计量装置。7.1.4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配置与调度联系的电话。—15—7.2技术要求7.2.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在并网线路用户侧安装开关,设置明显断开点并可进行隔离操作。7.2.2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电机组应接入用户变压器的低压侧或通过升压/降压变压器与公用电网相连,或采取限制短路电流和电压波动的其他技术措施与公用电网相连,与公用电网接入点应具有防止在检修或事故等非正常状态下倒送电的措施。装置。7.2.4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接入公用电网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其电能质量和功率因数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现行标准。发电装置与公用电网的连接点处必要时应安装电能质量测量装置或留有所需要的接口。7.2.5接入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或向公用电网输送电力电量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按公用电网安全运行的要求,配置调度、通信、自动化、继电保护等设备和措施,并由公用电网调度部门进行调度;其他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可由用户自行管理调控,但应按照公用电网调度部门要求定期提供有关运行数据。7.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要求7.3.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电机接入公用电网时,与其相关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和整定应与公用电网相匹配,并经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7.3.2并网并向公用电网输送电力电量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在并网线路上配置与公用电网相匹配的继电保护装置;并网但不向公用电网输送电力电量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在并—16—网线路上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向公用电网倒送电力电量。7●3●3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配置电压、频率超限解列装置。7●3●4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调度、通信、自动化、继电保护等设备和措施,应根据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现行标准,按照当地公用电网调度的需要配置。—17—8燃料供应设备及系统8.1一般规定8.1.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所用燃料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天然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天然气》GB17820中规定的二类气质标准。2其他气体燃料应经过处理,燃气质量应与原动机的运行要求相匹配。8.1.2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的储配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相关规定。8.1.3当燃气地区管网的供应量及压力允许时,可由低压燃气管网直接供应原动机。8.1.4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原动机不同设置场所的燃气允许最高入室压力应符合表8.1.4的规定。表8.1.4燃气允许最高入室压力建筑分类站房位置燃气允许最高入室压力(Mpa)工业建筑独立式地上≤2.5地下非独立式地上≤1.6地下≤0.8公共建筑所有楼层≤0.4住宅楼所有楼层≤0.2注:公共建筑的燃气管道入室压力大于0.4Mpa时,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工程技术规程》CJJ145执行。—18—动性。8.1.6轻柴油和燃气两用原动机,宜采取措施保证两种燃料的平稳切换。8.1.7钢制燃料管路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材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的相关规定。2管道的连接应采用对焊,焊接材料的选用、保管和使用应GB50236的规定。3室外管道宜埋地敷设。当建筑或工艺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管沟敷设,管沟内应用黄砂填充,并设活动盖板及通风孔。室内管道应明敷。4站内管道应有防静电接地,其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8.2燃气供应系统工艺及设施8.2.1燃气供应系统宜由供气管道、调压装置、过滤器、计量装置、紧急切断装置、温度压力测量仪表等组成。需要增压的燃气供应系统还应设置缓冲装置和燃气增压机。8.2.2燃气调压和计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燃气供应管道上宜设置调压装置。具有补燃要求的余热利用设备的调压装置与原动机的调压装置应按不同压力要求分别设置。2调压装置、计量装置的选择和设置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3连续运行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宜设置备用计量装置。具有补燃要求的余热利用设备应单独设置计量装置。4计量装置前应设过滤器。计量装置可与调压装置整体—19—组装。5计量装置应设置温度、压力修正装置,并宜设置温度、压力及修正后流量的远传装置。6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原动机前应单独设置燃气计量装置。8.2.3燃气增压机和缓冲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燃气增压间为甲类厂房,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2燃气增压机和缓冲装置宜与原动机一一对应。3燃气增压机的吸气、排气和泄气管应设减振装置。4燃气增压机的运行管理宜采用就地控制和远程监控。5燃气增压机安全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有在启动空转时的防护装置;2)设有进、出口压力保护装置;3)若设有中间冷却器和后冷却器的,则应加设冷却介质异常的报警装置;4)驱动用的电动机应为防爆型的;5)燃气增压机承受压力部位不应有燃气泄漏或变形状况,其承受压力不应小于设计压力的1.5倍;6)润滑系统应设低压报警及停机装置;7)排出的冷凝水应集中处理。8.2.4燃气管道及其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质弯管、异径管或三通等管件的选用和开孔的补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压力容器》GB150.1~150.4的规定。2站内燃气系统安全阀的设定开启压力不应高于阀门、管道、管件的设计压力。3埋地和管沟敷设的管道防腐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7的相关规定。4室外埋地燃气管道入室前应设置绝缘接头。—20—8.3中压B及以下燃气管道入室技术要求及安全措施8.3.1中压B及以下压力的燃气管道入室和原动机前均应设置紧急切断阀,紧急切断阀与室内燃气泄漏报警器及送、排风机联锁,紧急切断阀应能自动关闭,手工开启,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8.3.2燃气增压机前应设置切断阀和逆止阀。8.3.3燃气增压机后的管段上应设置温度指示装置和超压自动放散阀。超压自动放散阀的设置除应符合现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的相关规定外,超压自动放散阀的启动压力应为设定压力的1.1倍。8.3.4燃气放散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放散管设计压力应与主管道一致,并同时进行严密性试验。2不同压力级别系统的放散管应分别设置。3放散口应设置在高出所在地面3.0m以上的安全部位,并予以固定。8.3.5原动机的供气系统上应设置过滤器、稳压装置、过高和过低压力切断装置、泄漏切断装置以及压力、温度检测点。8.3.6燃气供应系统的其他要求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相关规定。8.4中压A燃气管道入室技术要求及安全措施8.4.1燃气管道应采用厚壁无缝钢管。当采用法兰连接时,应采用带颈法兰。法兰之间应采用导体跨接。管道应加强防腐。8.4.2燃气管道应焊接连接。当无法采用焊接连接时,应在非焊接连接部位的上方设置燃气泄漏报警器。机房内报警器不得少于两个。—21—8.4.3所有焊缝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无损检测》JB4730的相关规定进行100%射线检验,Ⅱ级为合格;对壁厚超过6mm的钢管所有焊缝还应进行100%超声波探伤,I级为合格。8.4.4原动机站房设置在非独立建筑的中间层或屋顶,燃气管道必须经过管道井或者外墙面入室,管道井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相关规定。原动机房设置在非上述部位时,燃气管道应直接入室,不得通过其他部位。8.4.5机房内的承重墙或柱子上宜设置感震器。感震器应与紧急切断阀联锁。在感震器感测震动值大于300Gal时,应能立即自动关闭紧急切断阀,切断燃气的供给。8.4.6其他要求应按照本规程第8.3节执行。8.5中压A以上燃气管道进入独立式站房技术要求及安全措施8.5.1燃气放散管设计应满足本规程第8.3.4条要求,地上独立式站房的燃气放散口不应低于屋脊1.0m,地下独立式站房的燃气放散口不应低于地面5.0m的安全部位。8.5.2地下独立式站房的燃气管道上必须设置地面紧急切断阀,紧急切断阀应与送、排风机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等联锁。8.5.3其他要求应按照本规程第8.4节执行。8.6轻柴油供应系统8.6.1轻柴油罐总容量宜按不低于3天总耗油量选用,或按油源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8.6.2轻柴油储油罐宜采用地下布置。直埋式油罐宜采用双层油罐及防腐处理,间接式埋地油罐宜设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中,并用黄砂充填空隙。—22—8.6.3汽车运输的轻柴油,卸油宜采用直流方式。8.6.4进入原动机的燃油总管上应设置计量装置,并具备现场抄表和数据远程传输的功能。8.6.5其他要求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的有关规定。8.7生物质气供应系统8.7.1生物质气收集储存装置宜由生物质气储气袋(罐)及其前后阻火器等组成,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相关规定。8.7.2生物质气的处理系统宜由粗过滤器、脱硫塔、冷凝装置、气水分离器、增压风机、后冷器、精细过滤器和稳压器等组成。8.7.3安全控制措施及系统可按照本规程第8.2~8.5节的要求执行。—23—9原动机设备及其辅助系统9●1原动机设备选型9●1●1原动机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9●1●2选用原动机型式应根据用户冷热电负荷状况和外部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9●1●3兼作备用电源的原动机应具有自启动功能,同时宜设置燃气和轻柴油双燃料供应系统,并能按要求自动切换。9.2原动机辅助系统9●2●1原动机空气吸入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动机空气吸入系统的过滤装置应具有过滤、防水及防杂质进入的功能。过滤装置应能够清洗或更换。2原动机进气道上宜设消声装置。9●2●2应用水冷却的原动机冷却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动机应有可靠的冷却水供应系统。该系统应满足原动机及其辅助设备对其水质、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的要求。2原动机宜采用闭式冷却水系统。—24—10余热利用设备及其系统10.1余热利用设备10.1.1余热利用设备可包括余热锅炉、余热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等,其选型和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10.1.2余热锅炉型式、台数和容量选择应符合下列原则:1原动机和余热锅炉宜采用一一对应的配置方式。2应根据余热量和用户所需热量,经综合平衡后选取。若余热量不能满足用户所需热量,可选用补燃型余热锅炉。10.1.3烟气余热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余热量和用户所需热(冷)量,经综合平衡后选取。若余热量不能满足用户所需热(冷)量,可选用带补燃装置的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2带补燃的烟气余热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设置、安装等要求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燃气直燃型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工程技术规程》DGJ08—74的相关规定。10.1.4余热利用设备出口供热参数的选择应能满足用户用热参数的要求。10.1.5余热利用设备排烟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应有防治低温腐蚀的措施。10.2烟气系统10.2.1烟囱的设置应根据余热利用设备的型式及布置方式—25—确定。余热利用设备的烟气阻力应满足原动机排气背压的要求。余热锅炉的烟气进口挡板门应与系统吹扫联动。10.3余热锅炉给水系统10.3.1在每个给水系统中,给水泵出口的总流量不宜小于系统所连接的全部余热锅炉最大给水量的110%。10.3.2除氧器、给水箱的台数及容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原则:1除氧器的总容量,应根据最大给水消耗量选择。2给水箱的有效储水量不宜小于余热锅炉以最大连续蒸发量运行时的20min的给水消耗量。3除氧器及其有关系统的设计,应有可靠的防止除氧器过压的措施,并符合国家有关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规定。—26—11热工自动化11●1●1热工自动化配置应满足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11●1●2热工自动化系统宜选用技术先进、安全及质量都可靠的设备和元件。11.2控制方式及自动化水平11●2●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宜采用集中控制。11●2●2集中控制系统应具有机组启停或快速启停、运行工况监视和调整以及事故处理等功能。11●2●3热工自动化宜采用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其功能宜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模拟量控制、顺序控制、电气控制、接入公用电网系统控制。应预留与主设备本体配套供应的控制装置、自动调压器、并网保护器、同步器等的硬接线接口及通信接口。11●2●4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宜具有发电功率自动跟踪用户总用电负荷的功能。11.3热工检测11●3●1热工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及其设备主要运行参数。使用生物—27—质气的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还应检测生物质气品质参数。2各工艺系统辅机的运行状态、主要可控阀门的开/关状态及调节阀门开度信号、仪表与控制用电源、气源及其他供给源的运行参数、越限状态及其他环境参数。11.3.2测量油、水、蒸汽和燃气的一次仪表本体不应引入控制室。用于测量燃气参数的仪表应有相应等级的防爆措施。11.3.3布置在现场的仪表与控制设备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护、防冻和防爆措施。11.4热工保护及报警11.4.1热工报警宜按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NDGJ16和制造厂提供的相关规定执行。对生物质气主要成分超越限额的报警,应根据相关规定执行。11.4.2热工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热工保护系统的设计应有防止误动和拒动的措施,当电源中断或恢复时不会发出误动作指令。2热工保护系统应遵守下列“独立性”原则:1)触发跳闸的输入/输出信号通道应独立,并有电隔离措施;2)冗余的信号应通过不同的模件引入;3)触发跳闸的一次仪表应单独设置;4)跳闸指令不应通过通信总线传送。3跳闸保护回路在运行中宜具备能在不解除保护功能和不影响正常运行情况下进行动作试验的条件。4在控制台上应设置停炉、停机和解列发电机的跳闸按钮,跳闸按钮应直接接至停炉、停机的驱动回路。跳闸按钮应采取双按钮或带防护罩的单按钮。5停炉、停机保护动作原因应有事件顺序记录,并应有事故—28—追忆功能。6热工保护系统输出的操作指令应优先于其他任何指令,11●4●3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有停止运行的保护:原动机事故停机、发电机主保护动作、余热锅炉事故停炉。11●4●4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其他重要辅机的热工保护,宜按设备供应商的技术要求设计。11.5开关量控制和联锁11●5●1开关量控制的功能应能满足供能系统启动、停止及正常运行工况的控制要求,并能实现供能系统在事故和异常工况下的控制操作,保证供能系统安全。开关量控制应完成以下功能:1实现供能系统自启停。2实现主/辅机、阀门、挡板等转机的顺序控制、控制操作及试验操作。3与大型辅机相关的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密封系统的联锁控制。4在发生局部设备故障跳闸时,联锁启动备用设备。5实现状态报警、联动及单台转机的保护。11●5●2对供能系统需要经常进行有规律性操作的下列辅机或辅助工艺系统,宜采用顺序控制。11●5●3供能系统应有下列辅机联锁:1大型辅机(余热锅炉给水泵、炉水循环泵、制冷机、空压机等)与其润滑油系统、冷却和密封系统的联锁。2互为备用辅机中工作辅机事故跳闸时备用辅机的自启动联锁。3各类辅机与其出口电动阀门间的联锁。—29—4各类泵与其相应系统的压力之间的联锁。11●5●4顺序控制设计应遵守保护、联锁操作优先的原则。在顺序控制过程中出现保护、联锁指令时,应将控制进程中断,并使工艺系统按照保护、联锁指令执行。11●5●5顺序控制在自动运行期间发生任何故障或运行人员中断时,应使正在进行的程序中断,并使工艺系统处于安全状态。11●5●6顺序控制系统应有防误操作的措施。11.6模拟量控制系统11●6●1各种容量供能系统都应有较完善的热工模拟量控制系统,并考虑原动机、余热锅炉间的协调控制。各模拟量控制系统的控制回路都应按实用可靠的原则进行设计,并尽可能适应供能系统在启动过程及不同供热、供电、供冷阶段中供能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需要,还应考虑在供能系统事故及异常工况下与相关的联锁保护协调控制的措施。11●6●2供能控制系统中的各控制方式之间,应设切换逻辑及具备双向无扰切换功能。11●6●3重要热工模拟量控制项目的变送器宜双重(或三重)化设置。11●6●4供能系统的模拟量控制至少应包括下列项目:1余热锅炉汽包水位调节。2余热锅炉主汽压力调节。3余热锅炉主汽温度调节。4除氧器水位调节。5除氧器压力调节。6原动机转速、负荷、温度调节。7原动机润滑油母管温度调节。8冷水温度调节。—30—9辅机的变频调节。10供冷负荷调节。11供热负荷调节。11.7集中控制系统11.7.1集中控制系统的功能应符合本规程第11.2.3条的规定,并应能实现原动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协调控制和适应各种不同运行工况下安全经济运行的需要。11.7.2集中控制系统应通过通信接口与原动机控制装置等进行双向通信。11.8其他11.8.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热工电源、气源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电源及气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455的相关规定。11.8.2热工电缆、管路和就地设备的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电缆设计技术规定》DL/T5182的相关规定。—31—12电气系统12.1一般规定12.1.1同步发电机及其励磁系统的选型和技术要求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12.1.2电气主接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049和《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中的相关规定。12.2自用电系统12.2.1当配备高压电动机时,高压自用电的电压宜采用6KV/10KV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低压自用电的电压宜采用380V动力和照明网络共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12.2.2发电机组的辅机用电和其余设备自用电可由同一母线供电。12.2.3工作变压器与备用变压器接线组别的选择,应使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相位一致。12.3直流系统12.3.1当有直流电机需要供电时,直流系统电压宜选择220V;没有直流电机时,宜选择110V。直流系统采用控制负荷与动力负荷合并供电的方式,电压宜选用220V。12.3.2蓄电池宜选用免维护铅酸蓄电池,不设端电池。其充电—32—设备,宜兼做浮充电用,并宜采用高频开关整流器。12.4继电保护和二次接线12.4.1发电机保护和二次接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2、《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4285及《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3中的要求。12.4.2根据工艺需要,凡是可远控的重要设备及电源的监控应全部纳入集中控制系统。12.5防雷接地12.5.1燃气分布式供能站的防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设计。12.5.2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不含发电机)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独立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12.6其他电气设施12.6.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的设备选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GB3836的相关规定,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相关规定。12.6.2通风良好的燃气增压机房和燃气调压器房的爆炸危险区域应为2区。12.6.3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其他电气设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相关规定。—33—13给排水和水处理13.1给排水13.1.1燃气分布式供能站的水源宜取自城市供水管网,并宜单独配备计量设施。当管网的水压、水量不足时,可设置蓄水调节或加压装置。13.1.2燃气分布式供能站的给水量计算应包括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一次热(冷)水系统用水、余热锅炉用水、生活用水及其他自用水。13.1.3燃气分布式供能站的排水应包括生产排水、生活排水及雨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与受纳系统一致。13.2水处理设备及系统13.2.1余热利用设备补给水处理系统的水源宜采用城市自来水。13.2.2余热锅炉补给水应经过软化处理,其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的相关规定。设施。13.2.4水处理主要设备宜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并宜设置相应的监测仪表。13.2.5热力系统应设置水汽取样装置。—34—13.3循环冷却水系统13.3.1循环冷却水系统宜采用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13.3.2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相关规定。13.3.3循环冷却水系统宜采取相应的防止微生物生长、腐蚀或结垢的措施。处理系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的相关规定设计。13.4一次热(冷)水系统13.4.1一次热(冷)水系统用水应采用软化水或除盐水。13.4.2一次热(冷)水系统回路可根据需要设置增压水泵。—35—14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14.1室内温度14.1.1设备用房、管理用房室内温度应满足表14.1.1的要求。表14.1.1设备用房、管理用房室内温度房间名称室内最低温度(℃)室内最高温度(℃)燃气增压机房540燃气表房—45原动机房540余热型及补燃型设备用房540水处理室540控制室162814.1.2当采用通风措施后尚不能满足室内最高温度要求时,应采取其他措施降温。对于露天布置的机组,宜采用自带加热装置的机组。14.2通风14.2.1原动机正常运行时,房间内的通风量计算应考虑下列四种情况:1原动机工作时所需要的助燃空气直接从室外吸入。2原动机工作时所需要的助燃空气(包括燃气增压机冷却空气)直接从室内吸入。3消除设备散热所需要的空气量。—36—4人体环境卫生所需要的新鲜空气量。14.2.2不同工况送排风量应按下列方式计算,并应满足本规程第14.2.3条和第14.2.4条的要求:1助燃空气直接从室外吸入时,送风量为本规程第14.2.1条第3、4款之和,排风量维持室内平衡。2助燃空气直接从室内吸入时,送风量为本规程第14.2.1条第2、3和4款之和,排风量为进风量和燃烧空气量之差。14.2.3地上独立式站房内房间通风换气次数应满足表14.2.3的要求。表14.2.3地上独立式站房内房间通风换气次数房间名称压力(Mpa)运行时通风次/h停机时通风事故机械通风总阀开次/h总阀关次/h次/h燃气管道经过的空间0.4~2.5(含)≥12(机械通风)≥12(机械通风)≥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200.2~0.4(含)≥10(机械通风)≥10(机械通风)≥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200.2及以下≥6(自然通或机械通风)≥6(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12燃气增压机房≥10(机械通风)≥10(机械通风)机械通风≥3≥20—37—≥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3(自然通或机械通风)房间名称压力(Mpa)运行时通风次/h停机时通风事故机械通风总阀开次/h总阀关次/h次/h原动机房0.4~2.5(含)≥12(机械通风)≥12(机械通风)≥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200.2~0.4(含)≥10(机械通风)≥10(机械通风)≥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200.2及以下≥6(自然通或机械通风)≥6(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12补燃型设备机房≥6(自然通或机械通风)≥6(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12燃气计量设备房≥3(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注:1总阀开指室外燃气管道进户前的总阀门均开启时,室内燃气管道保持工作状态的压力。2总阀关指室外燃气管道进户前的总阀门关闭时,室内燃气管道与室外气源处于完全隔离状态。3当采用自然通风时,其具体要求见本规程第14.2.2条。4采用生物质气时,可按照执行。14.2.4非独立式站房、地下和半地下独立式站房机械通风换气次数应满足表14.2.4的要求。—38—表14.2.4非独立式站房、地下和半地下独立式站房房间通风换气次数表房间名称压力(Mpa)运行时通风次/h停机时通风事故机械通风总阀开次/h总阀关次/h次/h燃气管道经过的空间0.4~2.5(含)≥12≥12≥3≥200.2~0.4(含)≥10≥10≥3≥200.2及以下≥6≥6≥3≥12燃气增压机房≥12≥12≥3≥20原动机房0.4~2.5(含)≥12≥12≥3≥200.2~0.4(含)≥10≥10≥3≥200.2及以下≥6≥6≥3≥12补燃型设备机房≥6≥6≥3≥12燃气计量设备房≥3≥3≥3≥6注:1总阀开指室外燃气管道进户前的总阀门均开启时,室内燃气管道保持工作状态的压力。2总阀关指室外燃气管道进户前的总阀门关闭时,室内燃气管道与室外气源处于完全隔离状态。3当采用自然通风时,其具体要求见本规程第6.2.2条。4采用生物质气时,可按照执行。14.2.5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站房通风系统应与其他类型通风电源。14.2.6用于甲、乙类场所的送风与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用于排除甲、乙类物质的排风设备,不应与其他系统的通风设备布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14.2.7进、排风口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相关规定。—39—15节能与环保15.1一般规定15.1.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节能与环保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节能和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15.1.2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5.1.3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产生的污染物应按相关标准规定落实相应的防治措施。15.2节能减排15.2.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值应满足国家、地方及行业相关规定。15.2.2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符合下列节能、减排指标要求:1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低于70%。2年节能率不低于20%。3年二氧化碳减排率不低于40%。4年节能率、年二氧化碳减排率应按照附录A计算。15.2.3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应按本规程第11.3节要求设置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计量检测仪表,并为相关监测数据平台预留数据接口。—40—15.3大气污染防治15.3.1新建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项目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应满足表15.3.1的要求。表15.3.1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单位:mg/Nm3)序号原动机类型适用条件限值基准含氧量(%)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1内燃机500kw及以下5005烟囱或烟道500kw以上25052燃气轮机501515.3.2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烟气排放除满足本规程第15.3.1条外,还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15.4废水治理15.4.1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各生产专业场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水,应按清、污分流的原则分类收集和输送,并根据其污染程度、复用和排放要求进行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材料表界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抽样技术与应用(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上册《3.2.1 代数式的值》课件与作业
-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比较公共行政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幼儿美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趣味素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业务员月工作总结简短
-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第三方检测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污水厂防汛知识培训课件
- 建立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行动方案
- 2024年浙江省杭州余杭区机关事业单位招用编外人员27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1月22332高等数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 期末素养测评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印章交接表(可编辑)
- 体育场馆运营合同
- 5-项目五 跨境电商出口物流清关
- FMEA培训教材(课堂)
- 仓库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