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行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方案_第1页
林业行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方案_第2页
林业行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方案_第3页
林业行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方案_第4页
林业行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行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方案TOC\o"1-2"\h\u31254第一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概述 2243421.1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定义 236461.2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发展背景 2323801.2.1国际背景 2112771.2.2国内背景 25541.3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发展趋势 357161.3.1技术创新 3157501.3.2产业链整合 3264491.3.3跨界融合 3277731.3.4政策支持 329500第二章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36122.1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3307672.2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4175912.3森林资源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420050第三章森林火灾监测与预警 5146153.1森林火灾监测技术概述 588243.2森林火灾预警系统设计 5266133.3森林火灾应急处理与指挥调度 522158第四章森林病虫害监测与管理 6168394.1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 6160054.2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688954.3森林病虫害管理策略 726024第五章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 744395.1森林生态监测技术 7101035.2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8302655.3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 8127第六章森林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 8164456.1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8242596.1.1系统概述 8157736.1.2系统架构 9140116.1.3系统功能 9316336.2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922876.2.1系统概述 9184086.2.2系统架构 996496.2.3系统功能 1031716.3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10101346.3.1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 10148046.3.2森林资源合理利用 1088406.3.3森林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 1026962第七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 11134907.1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 11194637.1.1架构设计 11203787.1.2平台实现 1116267.2平台功能模块划分 117957.3平台运行维护与优化 12147307.3.1运行维护 1284777.3.2优化 1222254第八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 1221228.1国内外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概述 13293088.2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制定 1353798.3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 1313895第九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培养与交流 14295399.1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4263769.2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交流与合作 1487349.3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培训与考核 1410747第十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案例分析 151368310.1典型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案例分析 153240410.1.1项目背景 151300910.1.2技术方案 152430910.1.3实施效果 15389910.2案例总结与启示 161568210.2.1总结 16814810.2.2启示 163036410.3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未来发展展望 16第一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概述1.1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定义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分析、决策支持与管理的一种新型林业管理方式。它以提高林业管理效率、保障森林资源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旨在实现林业资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1.2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发展背景1.2.1国际背景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国际社会对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深入,以期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1.2.2国内背景我国林业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林业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提高林业管理效率,我国提出了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理念,并加大了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1.3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发展趋势1.3.1技术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将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监测精度与实时性。例如,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进行森林资源调查,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分析,为林业管理提供更为精确的决策支持。1.3.2产业链整合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将推动林业产业链的整合,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林业资源监测、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紧密联系,提高整体管理效率。1.3.3跨界融合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将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旅游等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例如,利用智能林业监测技术为生态旅游提供安全保障,推动绿色经济发展。1.3.4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加大对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水平。第二章森林资源监测技术2.1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在森林资源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估: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快速获取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面积、类型、质量等信息,为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2)森林火灾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和蔓延情况,为火灾扑救提供决策依据。(3)森林病虫害监测: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发觉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区域和程度,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森林生态系统监测: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2.2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空间信息系统。其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数据管理:GIS可以高效地管理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便于查询、更新和分析。(2)空间分析:GIS具备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用于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空间变化等方面的分析。(3)可视化展示:GIS可以将森林资源数据以图形、图像等形式直观展示,便于决策者和公众了解森林资源状况。(4)决策支持:GIS可以为森林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决策支持。2.3森林资源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森林资源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地面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森林资源相关数据,包括森林面积、蓄积、生物量等。(2)遥感影像解译法: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3)样地调查法:在森林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样地,通过样地调查获取森林资源数据,用于估算森林总体资源状况。(4)统计数据法:收集各类森林资源统计数据,结合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进行森林资源分析。(5)模型预测法:根据森林资源历史数据和现状,建立预测模型,对森林资源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6)多源数据融合法:将遥感数据、地面调查数据、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进行融合,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状况,为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章森林火灾监测与预警3.1森林火灾监测技术概述森林火灾监测技术是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地面、空中和空间三种手段,对森林火灾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地面监测主要依靠红外线探测、烟雾探测和热成像等技术;空中监测则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空间监测则依赖于气象卫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森林火灾监测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实时性:通过多种手段对森林火灾进行实时监测,为火灾预警和应急处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2)高效性: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为森林火灾防控提供有力支持。(3)预警性: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发觉火灾隐患,为火灾预警提供依据。3.2森林火灾预警系统设计森林火灾预警系统旨在通过对森林火灾隐患的监测、预警和分析,为森林火灾防控提供有力支持。以下为森林火灾预警系统设计的主要环节:(1)数据采集:通过地面、空中和空间多种手段,实时采集森林火灾相关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火源等。(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提取森林火灾关键信息。(3)预警模型构建:根据历史火灾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建立森林火灾预警模型,预测火灾发生概率和火势发展。(4)预警阈值设定:根据预警模型,设定森林火灾预警阈值,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阈值时,触发预警。(5)预警信息发布:通过预警系统,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布森林火灾预警信息,保证及时响应。3.3森林火灾应急处理与指挥调度森林火灾应急处理与指挥调度是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以下为主要措施:(1)应急预案制定:根据森林火灾特点,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应急响应流程和应急资源调配。(2)应急队伍组建:组建专业的森林火灾应急队伍,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应急物资储备:保证森林火灾应急物资充足,包括灭火器材、通信设备、防护装备等。(4)现场指挥调度:火灾发生时,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火灾应急工作,保证应急措施有序进行。(5)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效果。(6)火灾调查与评估:火灾结束后,对火灾原因、损失和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为今后森林火灾防控提供借鉴。第四章森林病虫害监测与管理4.1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森林病虫害监测是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实时监测,我国采用了以下技术:(1)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大范围监测,快速发觉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趋势。(2)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手段,实时采集森林病虫害信息,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动态监测。(3)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对病虫害进行识别和预测,提高监测准确性。(4)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病虫害监测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4.2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我国采取以下措施:(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2)化学防治:在必要时,采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3)物理防治:利用光、热、电磁等物理方法,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控制。(4)综合防治:结合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方法,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全面防治。4.3森林病虫害管理策略为提高森林病虫害管理水平,我国制定了以下策略:(1)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能力,保证及时发觉和处理森林病虫害。(2)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新型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3)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政策法规:制定严格的防治政策,明确防治责任,保证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4)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与培训:提高公众对森林病虫害的认识,增强防治意识,培养专业化防治队伍。(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防治技术,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森林病虫害问题。第五章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5.1森林生态监测技术森林生态监测是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森林覆盖度、植被指数、生物量等信息,为森林生态评价提供基础数据。(2)地面监测技术:利用地面调查、样地调查等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实地监测,获取森林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文状况等数据。(3)物联网技术:通过在森林中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森林环境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为森林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4)地理信息系统(GIS):将遥感数据、地面监测数据、物联网数据等进行整合,构建森林生态信息系统,实现森林生态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5.2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调节、文化等生态服务功能,对其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文状况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3)生态足迹评价:计算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活动所需的生态足迹,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4)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的敏感性,为森林生态保护提供依据。5.3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针对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以下策略:(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实施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保证森林资源安全。(2)优化森林结构:调整森林类型、龄组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森林生态功能。(3)森林生态修复: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4)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5)科技支撑:加大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研发力度,为森林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第六章森林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6.1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6.1.1系统概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林业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本系统设计遵循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以满足森林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的需求。6.1.2系统架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B/S架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客户端负责数据的输入、展示和操作,服务器端负责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通过遥感技术、地面调查等手段,实时获取森林资源数据。(2)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整合和存储。(3)数据分析模块: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分析。(4)可视化展示模块:将森林资源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便于用户理解和操作。(5)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6.1.3系统功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数据查询:用户可根据关键词、时间范围等条件,快速查询森林资源数据。(2)数据统计:系统自动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各类报表。(3)数据分析: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时空分析、趋势预测等。(4)可视化展示: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森林资源数据,便于用户理解。(5)用户管理: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6.2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开发6.2.1系统概述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以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模型构建、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林业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本系统旨在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效率,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6.2.2系统架构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采用C/S架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客户端负责数据的输入、展示和操作,服务器端负责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数据接入模块:接收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并进行预处理。(2)数据分析模块: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分析。(3)模型构建模块:根据森林资源特点,构建合适的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4)决策支持模块:根据分析结果和模型输出,为林业部门提供决策支持。(5)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6.2.3系统功能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数据查询:用户可根据关键词、时间范围等条件,快速查询森林资源数据。(2)数据分析: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时空分析、趋势预测等。(3)模型构建:根据森林资源特点,构建合适的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4)决策支持:根据分析结果和模型输出,为林业部门提供决策支持。(5)用户管理: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6.3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6.3.1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禁止非法砍伐、盗伐等行为。(2)推广森林资源恢复技术,提高森林覆盖率。(3)实施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6.3.2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如下:(1)推广高效、环保的林业生产技术。(2)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合理规划森林资源开发。(3)实施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附加值。6.3.3森林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为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需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1)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森林资源状况。(2)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提高管理效率。(3)建立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森林资源管理。通过以上措施,我国森林资源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七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7.1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7.1.1架构设计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交互层。以下为各层次的简要描述:(1)数据采集层:负责采集各类林业数据,包括遥感数据、地面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2)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分析和挖掘,为应用服务层提供数据支持。(3)应用服务层: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各类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服务,如森林火灾预警、病虫害监测等。(4)用户交互层: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实现与平台的交互。7.1.2平台实现平台采用以下技术实现:(1)数据采集: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气象站等设备,实现实时数据采集。(2)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3)应用服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应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4)用户交互:采用Web技术、移动应用技术,构建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7.2平台功能模块划分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实时采集各类林业数据。(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分析和挖掘。(3)森林火灾预警模块:根据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等,实时监测森林火险等级,提供预警信息。(4)病虫害监测模块:通过地面监测、遥感技术等,监测林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提供防治建议。(5)资源调查模块: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调查,为林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6)生态保护模块:监测森林生态状况,评估生态保护成效。(7)林业管理模块:为林业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提高林业管理水平。(8)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7.3平台运行维护与优化7.3.1运行维护为保证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需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检查设备:对数据采集设备、服务器等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数据备份:定期对平台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3)系统升级:根据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定期对平台进行升级,提高系统功能。(4)用户培训:为用户提供系统操作培训,保证用户能够熟练使用平台。7.3.2优化针对平台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算法优化:针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不断优化算法,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2)系统架构优化:根据平台运行情况,调整系统架构,提高系统稳定性。(3)用户交互优化: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用户界面,提高用户体验。(4)功能扩展:根据林业发展需求,不断扩展平台功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第八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8.1国内外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概述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其在林业领域的应用。以下对国内外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进行概述。国际层面,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重要性,并倡导各国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等国际组织也在推动智能林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内层面,我国高度重视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发展。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明确了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发展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8.2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制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旨在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以下是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制定的主要方面:(1)明确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发展目标。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发展方向、阶段任务和具体目标。(2)制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技术规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技术规范,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时性。(3)完善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政策措施。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技术研发与应用。(4)加强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的认识,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8.3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为保证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以下措施应予以采取:(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实施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林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在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实施中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2)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政策法规素养。(3)完善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政策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反馈。(4)强化监督与考核。对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政策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未按要求落实政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保证政策法规的执行力。第九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培养与交流9.1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的发展,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培养具备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林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以下是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1)课程设置:在林业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相关课程,如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遥感技术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其综合素质。(2)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产学研结合: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平台。(4)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9.2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交流与合作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升我国林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建议:(1)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林业发达国家在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林业监测与管理水平。(2)国内交流与合作: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促进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3)行业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林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技术的发展。9.3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培训与考核为保证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以下是对人才培训与考核的建议:(1)培训内容:根据智能林业监测与管理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