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2、成立于1600年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许了如下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不牵连其他责任。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这一制度A.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B.保证了王室的尊贵地位C.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D.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3、下边是我国古代某一生产工具的插图,有关该图工具的正确叙述是()

A.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促进汉朝粮食产量增加C.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D.是利用水力鼓风的工具4、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B.古代西亚文明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D.古代东亚文明5、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方式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C.生活习俗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6、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亨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时,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大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材料说明A.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B.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C.世界市场正在逐步形成D.英国工业实力世界第一7、185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多达4900家,损失资本达3亿美元之多。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大量银行和企业经不住危机的冲击而纷纷破产。接着,危机又蔓延到德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北欧国家。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市场逐步形成B.美国经济实力最强C.资本主义矛盾尖锐D.欧美之间关系密切8、战国时期的犁有犁铧而无犁壁,只能破土、松土、不能翻土。汉代发明犁壁,能同时完成翻土、开沟、起垅等作业。据此可知,战国至汉代()A.生产工具种类增多B.牛耕技术全国推广C.畜力使用较为普遍D.耕作效率得到提高9、《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己是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这说明当时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4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16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摘编自《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文化的唯物史观解读》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大清通礼》,要求品官士民“人人循礼而行”,但自明中叶以来就出现的奢靡之风却在清朝前期延续。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饮食方面,士庶之家请客吃饭,“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乾隆十三年,刘大櫆认为国家休养生息近百年,而民生日贫,“风俗日奢”是重要原因。材料二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大清通礼》,要求品官士民“人人循礼而行”,但自明中叶以来就出现的奢靡之风却在清朝前期延续。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饮食方面,士庶之家请客吃饭,“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乾隆十三年,刘大櫆认为国家休养生息近百年,而民生日贫,“风俗日奢”是重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变化与清前期奢靡之风盛行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13、国际贸易组织材料一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他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材料二本协议各成员,承认其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应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与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持续发展之目的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承认有必要作出积极的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份额;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切实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消除歧视待遇,为实现上述目标作出贡献;从而决心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努力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4年)

(1)阅读材料一;概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

(2)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世界贸易组织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发展。14、工业革命带来诸多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我们已经看到,机器如何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由几排小屋围成的方形场地的中间,建起一座安装蒸汽机的所谓机器房,蒸汽机通过枢轴同各个小屋中的织机连接起来。在过程的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大规模生产的场合,那些最近几十年间新兴的工业,例如信封制造业、钢笔尖制造业等等,通常都是先经过手工业生产,然后经过工场手工业生产这些短暂的过渡阶段才达到工厂生产。材料二我们已经看到,机器如何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由几排小屋围成的方形场地的中间,建起一座安装蒸汽机的所谓机器房,蒸汽机通过枢轴同各个小屋中的织机连接起来。在过程的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大规模生产的场合,那些最近几十年间新兴的工业,例如信封制造业、钢笔尖制造业等等,通常都是先经过手工业生产,然后经过工场手工业生产这些短暂的过渡阶段才达到工厂生产。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

(2)阅读材料二;指出“小屋”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三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15、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多治麻丝葛,捆布参,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请回答: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占代农业生产力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四: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3)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1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口岸—腹地”空间秩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口岸—腹地”空间秩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12)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3)口岸城市的外部市场准入度高;(

)口岸城市与内部市场联系密切。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具体的城市或地区为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所列城市或地区符合图示秩序,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摘编自方书生《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与内容》17、城市与社会保障材料一古罗马城与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1)观察材料一中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概括古罗马城和长安城布局的不同点。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进程简表。国别时间城镇化建设社会保障

美国快速发展1880-1970年大量移民来到美国,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向城市20世纪30年代成立联邦救济署,颁布《社会保障法》《就业法》《经济危机法》1970年以后放缓逆城市化现象,人口由大城市迁向郊区的现象日益增多福利保障过高,给政府带来了严重财政危机福利保障过高,给政府带来了严重财政危机

英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非常迅速城镇人口从不到20%到发展约为75%严重滞后,沿用传统的“济贫法”,城市人口膨胀、贫富分化、住房拥挤、各种犯罪问题凸显20世纪以后基本实现城镇化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进入到福利国家的行列出现过度发展社会保障问题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进入到福利国家的行列出现过度发展社会保障问题

德国1840-1914年农村劳动人口向众多的小城镇流动,城镇化发展加快现代社会保险制度逐渐产生,颁布(帝国保险法》《职员保险法》二战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保障完善,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完善,建成福利国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关系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多角度论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美国学者柯文曾写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书,英文名称:HistoryinThreeKeys:TheBoxersAsEvent,Experience;andMyth.

。该书的目录

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

绪论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

第一章义和团起义:

叙事化的历史。

第二部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

绪论人们经历的过去。

第二章干旱和洋人洋物的存在。

第三章将神附体。

第四章法术与妇女秽物败法。

第五章

第三部分作为神话的义和团。

绪论被神话化的过去。

第六章新文化运动与义和团。

第七章反对帝国主义与义和团神话的重构。

第八章

柯文在书的结语中写道:“最后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我作为作者在本书几个部分中的作用。每个部分探计不同的一类意识: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的意识,第二部分是历史的参与者(或历史的见证者)的意识,第三部分是神话制造者的意识。”

材料二卡尔·波普尔说:“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托波尔斯基认为历史解释分为:一是“描述性解释”,通过叙述历史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发生性解释”,指出给定现象的起源,回答“是怎样发生的”;三是“结构性解释”,说明某一现象在给定结构中的位置,如某一事件的意义和作用;四是“定义性解释”,给现象提供定义,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五是“因果性解释”,说明现象的原因。

——摘自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记忆》(1)指出材料一作者从哪些方面关注了对义和团运动的评述;并说明其意图。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种“历史解释”,解释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0分)19、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20、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

【点睛】

一般认为,到19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2、D【分析】【详解】

题干中“有限责任公司”,“不牵连其他责任”等关键信息,重点诠释了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对于市场与投资产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限责任限制了风险,激发了人们投资的热情,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在市场上冒险,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大工厂制基础的并非有限责任制度,而是工业革命,A错误;虽然题干出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但是材料的侧重点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王室的尊贵地位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财产私有的原则并非从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开始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相关立法,影响了私有财产的原则的确立,C错误。3、C【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图片反映的是筒车,用于农业灌溉,C正确;筒车与农业播种无关,A错误;筒车出现于唐朝,不是汉朝,B错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D错误。故选C。4、A【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故A项正确;古代西亚文明培育的是大麦和小麦,故B项错误;印加文明驯养了骆马、羊驼等动物,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古代东亚文明培育了水稻和粟,故D项错误。5、A【分析】【详解】

在东方的农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农用畜力,所以不可能会出现多吃牛肉的现象;西欧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内,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食牛肉的较多。归根到底,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饮食文化的不同,故选A项;是否食用牛肉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关系,故B项排除;C饮食文化本身属于生活习俗的一个方面,C项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饮食文化的区别本身就是历史传统不同的一个表现,因此D项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6、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英国人可享用“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大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等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说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正在逐步形成,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排除A项;18世纪末,中国、荷兰并非英国的殖民地,排除B项;英国工业实力世界第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57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之所以波及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各国之间联系紧密,A项正确;此时英国是经济实力最强的,而且欧美之间关系并不密切,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逐步形成,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8、D【分析】【分析】

【详解】

通过材料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的耕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汉代犁的功能增多,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耕犁的发展进步,未体现出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排除A;材料体现出来耕犁的发展,不能说明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排除B;犁耕技术的进步不能说明畜力普遍使用,排除C。9、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面对疫情,将设置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作为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体现了政府对于抗疫的重视以及对民众救助的重视,A正确;B错在“完善”,排除;C错在“开始”,排除;D错在“普遍”,表述绝对,排除。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1、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4分)12、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一“16世纪;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得出竞争主体由家族变为个人;目的由家族利益变为个人利益;根据材料一“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得出动力由政治变为时尚和市场;根据材料一“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得出奢侈消费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消费的等级性削弱)。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16至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说明奢侈消费发生变化的原因,例如: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自由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市场,使消费品日益丰富;新兴阶层的壮大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同:根据材料一“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和材料二“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及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与政治变化密切相关;冲击了社会等级制;根据材料一“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和材料二“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及所学可知,由富有阶层引领;客观上拉动经济的增长。异:根据材料一“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及所学可知,英国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伴,而清前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根据材料一“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和材料二“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可知,英国由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主导,而清前期带有全民性质;根据材料一“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和材料二“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可知,英国消费观较为理性,而清前期呈现畸形态势;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及所学可知,英国扩大了市场并推动经济发展,而清前期不利资本积累和败坏了社会风气。

(3)消费观: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方面说明。【解析】(1)变化:竞争主体由家族变为个人;目的由家族利益变为个人利益;动力由政治变为时尚和市场;奢侈消费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消费的等级性削弱)。原因: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自由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市场;使消费品日益丰富;新兴阶层的壮大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同: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与政治变化密切相关;冲击了社会等级制;由富有阶层引领;客观上拉动经济的增长。异:英国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伴,而清前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由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主导,而清前期带有全民性质;英国消费观较为理性,而清前期呈现畸形态势;英国扩大了市场并推动经济发展,而清前期不利资本积累和败坏了社会风气。

(3)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13、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得出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根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得出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2)根据“扩大货物与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得出发展服务贸易;根据“保护和维护环境”得出保护环境资源;根据“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份额”得出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根据“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切实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得出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切实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解析】(1)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2)发展服务贸易;保护环境资源;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切实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14、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归纳出从边缘到中心。因素:根据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

(2)形式:根据材料“由几排小屋围成的方形场地的中间;建起一座安装蒸汽机的所谓机器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工厂制度的描述。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等角度归纳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3)意义: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比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阐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结合所学从对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对英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等。【解析】(1)变化:从边缘到中心地位。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后;对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形式:工厂制度。作用: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意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本问是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对铁犁牛耕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2)材料二中“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等可以看出是对小农经济的考查,学生要求写出的是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种植业为主等即可。

(3)要求对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材料的主干信息的能力,然后答出促进这一转变的因素,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来考虑。

(4)要求学生对以上材料的概况,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文明的进步以及文明之间的接触等角度来作答即可。【解析】(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2)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3)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4)特点:生产力迅速发展,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的征服,先进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寓;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五、论述题(共3题,共12分)16、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得出论题: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阐述:从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得出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城市功能逐渐增强,成为引领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中心口岸。从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得出上海经济的发展吸引长三角地区民众进入上海,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西方经济侵略分析,得出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也加速了长三角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江南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起来,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

最后总结,得出“口岸—腹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解析】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阐述: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城市功能逐渐增强,成为引领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中心口岸。上海经济的发展吸引长三角地区民众进入上海,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也加速了长三角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江南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起来,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

综上所述,“口岸-腹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1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古罗马城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城不追求规整,神庙;娱乐、浴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多,有一定宗教色彩。根据“西汉长安城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布局规整,皇家宫殿所占比例大,体现了强烈的皇权色彩。

(2)首先,根据表格中美国、英国、德国的城镇化建设、社会保障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化与社会保障这一主题,拟定观点。例如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经历了由快速发展到逐步放缓的过程。为适应城市化发展,美英德三国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呈现出不同特点。其次,根据表格中美国、英国、德国在不同时期的城镇化建设及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英德三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对观点加以论证。例如英国最先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传统的“济贫法”无法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德国较早颁布了《帝国保险法》等;美国在经济危机期间,成立了专门的救济机构,颁布《社会保障法》。美国和德国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通过立法适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二战后,美英德三国城镇化速度都有所放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考验。最后,围绕城市化与社会保障这一主题,强调社会保障建设应该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当二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反之,将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析】(1)罗马城:不追求规整,神庙、娱乐、浴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多,有一定宗教色彩。长安城:布局规整,皇家宫殿所占比例大,体现了强烈的皇权色彩。

(2)示例: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经历了由快速发展到逐步放缓的过程。为适应城市化发展,美英德三国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呈现出不同特点。英国最先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传统的“济贫法”无法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德国较早颁布了《帝国保险法》等;美国在经济危机期间,成立了专门的救济机构,颁布《社会保障法》。美国和德国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通过立法适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二战后,美英德三国城镇化速度都有所放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考验。综上,社会保障建设应该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当二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反之,将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8、略

【分析】【详解】

(1)评述:根据材料一中“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的意识;第二部分是历史的参与者(或历史的见证者)的意识,第三部分是神话制造者的意识”“反对帝国主义与义和团神话的重构”等可知,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记录;亲历者的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关注了对义和团运动的评述。意图:根据“每个部分探讨不同的一类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多个方面关注对义和团运动评述的目的在于说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受到作者立场与特定时代的影响。

(2)历史解释:阅读材料二,从其中的五种解释中任选一种,如选择“描述性解释”,确定下来以后,根据材料二中的描述性解释定义,即“通过叙述历史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这一方法,具体解释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时间、内容和实质等,注意先明确所选方法,再规范解释。【解析】(1)评述:从历史学家的记录;亲历者的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

意图:说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受到作者立场与特定时代的影响。

(2)历史解释:

示例1:选择描述性解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新的经济形式在中国出现。

具体表现: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及大量农产品商品化;19世纪40年代,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企业诞生;19世纪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