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六儒学思想的演化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1.(2022·北京西城模拟)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制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将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缘由。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孟子·梁惠王上》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材料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概括清代学术思潮为“以复古为解放”。(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缘由是什么?(2)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进展。结合所学分析黄宗羲思想进展的缘由。(3)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晚清的“以复古为解放”。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政治大一统和儒学进展的自身因素分析。第(2)问,解答材料蕴含的思想信息,第一小问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主见以民为本;其次小问则需理解黄宗羲思想主见的进步性,与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主见的不同点;第三小问,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归纳。第(3)问,关键理解“以复古为解放”,即托古改制,列举戊戌变法,阐述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答案(1)缘由:儒家思想继承了中国周朝的礼教伦常,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董仲舒在汉代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君权神授”适应统治需要;汉武帝时需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继承:都主见以民为本。进展:孟子从治国的角度提出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缘由: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商品经济进展。(3)说明: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先秦儒家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扬维新变法的思想。2.(202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高校章句·格物致知补传》“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卷十一材料三1898年,近代中国两大思想巨著先后出版并流传甚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依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见。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从汉代开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理”的共同涵义及在“穷理”上的不同途径。简述宋明理学的进展历程。(3)材料三中的思想巨著作者是谁?它们在宣扬维新思想上的不同理论武器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在推动中国社会进展方面的乐观意义。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推断体现的主见,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儒学地位的变化。第(2)问,据所学学问,从内涵及求理途径角度分析不同;依据所学学问回答历程。第(3)问,读图片,据图中两部著作分别说明各自影响。答案(1)主见: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渐渐消逝,其法治思想被吸取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2)涵义:天理,忠孝节义等儒家传统思想道德。途径:朱熹主见“格物致知”,陆九渊主见“本心体悟”。历程: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动理学新的进展。(3)作者:康有为、严复。武器:《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儒学)名义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天演论》用“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意义: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学问,具有启蒙作用;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3.(2022·四川广元一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阅历》材料二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夫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四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行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所学学问,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缘由。(4)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见的不同之处。解析第(1)问,共同点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条件思考的角度是思想和政治的史实。第(2)问,据“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推断史学争辩方法是阶级分析法,指出方法的缺陷。第(3)问,依据教材可知康有为为维新变法的代表归纳其维新思想;缘由从经济、政治、社会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等多角度作答。第(4)问,据材料提取观点,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叙述和概括其主要的革命思想;其不同从二者的主要目的角度思考。答案(1)共同: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条件:传统主流思想提倡“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2)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3)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缘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4)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进展资本主义。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转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2022·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唐)崔憬《周易探元》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自然,不行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措之于事,又不然也。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有火器遂能战乎?有警察者遂能理乎?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严复《与外交报仆人书》(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体”、“用”的含义及地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张之洞的观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严复观点的时代价值。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信息“形质”、“妙用”来概括含义;其次小问,抓住材料信息“形质上之妙用”,由此推断二者的关系。第(2)问,据材料信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可知张之洞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学问进行辩证地评价。第(3)问,据材料信息可知严复对“中体西用”的观点,结合所学学问,从向西方学习、中华文化演化等方面来概括其观点的时代价值。答案(1)体:含义:实体(或本体);地位:第一位的,基本的。用:含义:作用(或功能);地位:其次位的,从属的。(2)乐观: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开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消极:不转变封建政体,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3)价值:从根本上推翻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究从器物层次深化到制度层次;推动中华文化的蜕变、新生。5.(2022·浙江温州测试)阅读材料,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材料一(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直至真善美的概念水落石出,从而为个人行为供应真实牢靠的指导。……结果却是将他自己置于了城邦及其人民的对立面。——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学问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宗教改革派)抵制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材料三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有关浪漫主义思潮的生疏,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①引发了一些社会疾病;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药方;③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据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见并指出其历史价值。(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并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3)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解析第(1)问,依据教材学问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生疏。第(2)问,比较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内容解答。第(3)问,考查对浪漫主义思潮的生疏,三种观点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主见:提出“美德即学问”,反对忽视道德;强调人类理性,否定确定权威;“生疏你自己”。价值: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觉了“自我”。(2)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学问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进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3)观点:赞成①引发了一些社会疾病。理由:它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共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观点:赞成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药方。理由: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或让人重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它挂念人类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敬重态度;它让人们对不同文明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观点:赞成③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理由:工业革命使阶级冲突日益尖锐,启蒙思想家提倡的社会抱负与现实产生猛烈的反差;促使一些人抒发情感,从侧面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乐观追寻抱负世界;查找解决社会冲突的新途径(或歌颂民主和自由,热忱鼓舞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6.(2022·辽宁大连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不同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关键在于:路德认为灵魂获救完全是信徒个人的事,而中世纪的理论则认为灵魂获救需借助中介人或代祷者。——李平晔《人的发觉》材料二梁启超在引进、介绍近代资本主义价值、道德观念时,总是与国家紧紧连在一起,“欲使吾国之国权与他国之国权公平,必先使吾国中人人固有之权皆公平,必先使吾国民在我国所享有之权利相公平”。——梁启超《新民说》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家普遍摆脱了民族主义心情的纠葛,把国民性改造运动推向全新的“立人”阶段,如胡适说:“争你们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说明学者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称为“人的发觉”的缘由。(2)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学校国社会的重大史实,分析该观点产生的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器械 合作协议
- 观光旅游情侣船合作协议
- 2025年四川雅安市栈道商务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天祝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新能源车辆运输及售后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店面出租合同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2篇
- 2025年度个人债权担保合同参考文本4篇
- 2025年度个人沿街店房租赁合同(含租赁期限调整与续约流程)3篇
- 2025版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补充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住宅小区公共区域装修改造合同
- 江苏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2025届高校毕业生第二次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领域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课
- 2025警察公安派出所年终总结工作汇报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含答案)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新版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一、选修二词汇表
- 2022年河北邯郸世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质量控制管理考核标准
- 收取执行款银行账户确认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