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范围: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1.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 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不仅有仰韶文化,还有大汶口文化及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将东夷文化、南方苗蛮文化吸收和借鉴,即当时已出现区域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大河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大河村遗址中有陶器的出现,并不能表明“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排除C项;社会活动的组织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2.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而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天子对诸侯“受(授)民受(授)疆土”,诸侯统治的臣民就是周天子的臣民,扩大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B项正确;在西周诸侯国内部统治结构仍按照宗法制构建,宗族关系是基本的政治关系,排除A项;周天子将臣民授予诸侯、贵族,并不是以监察为目的,排除C项;拓展西周疆域是指西周在原有统治区域上的扩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繁荣,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派别是()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C【解析】【详解】“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体现了小生产者的主张,即举贤不局限于社会身份地位,这是墨家学说中的任人唯贤的尚贤主张,C项正确;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道家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排除B、D项。故选C项。4.晋在春秋时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控制。后来范氏和中行氏、智氏或被瓜分或被消灭,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赵、魏三家手中。至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这反映了该时期()A.周王室大权独揽 B.社会正在发生转型 C.分封制度的巩固 D.诸侯争霸割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家分晋”表明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即社会正在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周王室衰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势力强大,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排除C项;材料强调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而不是诸侯之间的争霸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5.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即下令取消“不与秦文合者”,以秦小篆作为统一标准书体颁行全国,结束了战国以来的“文字异形”状况。这一举措()A.说明秦小篆实用性最强 B.旨在推行文化专制政策C.打破了各地的封闭状况 D.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以秦小篆作为统一的标准书体颁行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了文字,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文字,没有对比,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统一文字并不是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各地封闭状况打破与否与文字统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A.废除分封制 B.农民起义频发 C.法律的残酷 D.统治者实行暴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仁义不施”、“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秦之失,在政不在制”信息可知都认为秦的灭亡在于暴政,D项正确;结合所学废除分封制不是秦速亡的原因,且与材料学者的观点无关,排除A项;农民起义的频发与材料学者认识无关,排除B项;法律的残酷不是三个学者的共性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历史结论A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D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南地区的军政机构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设置中外朝,任用身边亲信,分割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重农抑商,商人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地区的军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8.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能体现这种“大变局”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贵族政治的衰亡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小农经济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起自布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体现社会阶层的巨大变化,贵族衰落,贵族政治衰亡与之对应,B项正确;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西汉初君臣的出身,与西汉初的经济政策调整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9.《宋书》为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记载:“至于元嘉末……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南北分裂结束,国家再度统一 B.民族交融加强,边疆有效开发C.经济布局变动,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局势动荡,北民大量南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由北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D项正确;隋朝灭陈,完成统一,国家分裂局面结束,此时尚未统一,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南方,不是边疆,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10.魏晋南北朝时,大批北方流民南移江南虽是主流,但流民“回迁”北归现象也时有发生,“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据此可知,当时的“回迁”()A.缓解了江南的人口压力 B.催生了孝文帝汉化政策C.加剧了北方战乱的发生 D.是南北文化趋同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土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崇尚儒学,推崇汉化政策,使得南方避难的中原士族又相继北归,说明当时的“回迁”是南北文化趋同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南方避难士族的影响,没有体现江南的人口压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土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孝文帝改革对南方避难士族的影响,没有强调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催生因素,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南方避难士族的影响,没有体现北方战乱的发生,排序C项。故选D项。【点睛】11.780年,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时规定“户税交钱”,但由于农民手中无钱,因而实际交纳户税时,广大农民或出售农产品以获取现钱,或采取折钱纳物(即将税钱折算成绢帛等实物)方式进行交纳。由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A.导致了赋税征收的混乱 B.加重了农民的税额负担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扩大了国家财政的税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780年,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时规定“户税交钱”,广大农民或出售农产品以获取现钱,或采取折钱纳物(即将税钱折算成绢帛等实物)方式进行交纳。由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因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项正确;两税法简化了税收项目,无法得出“导致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的结论,排除A项;两税法相对于租庸调制而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材料仅能反映国家户税征钱,无法推断出国家税收是否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12.唐代规定,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必须得到唐王朝的册封,并授予“印章袍带”或者“玄鱼金符”,才有统领本族的权力。这一规定()A.确保了羁縻府州官员的政治地位 B.加强了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和管理C.消除了中原与边疆民族间隔阂 D.解决了羁縻府州内部的权力争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必须”得到“唐王朝的册封”“才有统领本族的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羁縻府州制度一方面可使唐通过依靠少数民族民族首领的影响力达到统治、管理少数民族的目的,又可通过“册封”的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首领的控制,即羁縻府州制度加强了唐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册封”不是为了确保羁縻府州官员的政治地位,而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3.唐代,僧人群体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孝僧”,如道明和尚(780—877年),居住在睦州(浙江)龙兴寺时,织卖蒲鞋养母,时人号为陈(俗姓陈)蒲鞋。“孝僧”现象折射出()A.儒学仍占据主流地位 B.佛教走向了严重衰落C.佛教中国化已经完成 D.儒佛思想的争斗激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孝僧”是佛教徒在行为活动中渗透了儒家伦理,这说明当时儒学对佛教的影响较大,折射了当时儒学仍然占据主流地位,A项正确;唐代佛教兴盛,并未走向衰落,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佛教中国化在这一时期完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佛思想的融合,而非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朝时期由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如图为唐代章怀太子墓里的壁画《礼宾图》,图中所绘是鸿胪寺官员接待罗马、新罗和渤海使者的情景。该作品()唐朝《礼宾图》壁画A.属于浪漫主义艺术作品 B.体现唐朝政府政策的开明开放C.是真实可信的一手史料 D.证实中国与罗马交往始于唐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唐朝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礼宾图》描绘了鸿胪寺官员接待罗马、新罗和渤海使者的场景,体现了唐朝政府的开明开放,B项正确;材料中的壁画属于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排除A项;材料中的壁画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实中国与罗马交往开始于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15.五代的建立者如下表所示。针对这样的历史现象,北宋建立者采取的措施不包括()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建立者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身份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原任河东节度使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原任邺都留守将军A.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B.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C.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D.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政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行省制,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政务,不属于北宋建立者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D项正确;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五代藩镇割据的现象,宋代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6.“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B.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 D.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分裂也日益严重,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激化君臣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与北宋灭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并未提及权力之间的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17.据史书记载,辽朝实行“国仪”与“汉仪”、“国舆”与“汉舆”、“国仗”“汉仗”及“渤海仗”并存的礼仪制度,并在庙堂之上“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契丹服饰)”。上述现象()A.导致了礼仪制度的混乱 B.抬高了契丹族政治地位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加剧了契丹文化的封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辽朝在国家礼仪上分为本民族的礼仪和汉族的礼仪,并且在庙堂之上,汉官着汉服,契丹臣僚着契丹服饰,体现了辽朝统治中的因俗而治的理念,汉人用汉制,契丹人用契丹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辽朝的礼仪并不混乱,而是因俗而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契丹、汉族的政治地位对比,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契丹统治过程中也采用了汉制,并非文化的封闭,排除D项。故选C项。18.金世宗大定年间行“沐衣更衣之法”,令考生入场前先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由此可见,金朝()A.注重选拔考试的公平 B.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D.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材料中“官置衣为之更之”“可防滥”表明,金朝科举考试中对入场考生采取沐浴更换衣服的方法,防止了考生夹带,说明金朝注重选拔考试的公平,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标志着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排除B项;察举制下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排除C项;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在宋代已经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19.上海原名华亭,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上海)镇”后,日益出现“下海人回番货贱”的景象。这说明上海设镇后()A.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扶植 B.取代了泉州的港口地位C.成为了江南的经济重心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意可知,上海设镇后逐渐出现了下海经商频繁的现象,从而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扶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元朝时主要的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上海并非是主要的外贸港口,排除B项;当时江南的经济重心主要在苏州、湖州,排除C项。故选D项。20.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刘恕应诏试讲经,“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擢为第一”,这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贾边“舍注疏立异论”被黜的状况已大为不同。“断以己意”已受到了官方的公开肯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仁宗时期()A.官员选拔取决于个人喜好 B.注重对儒家经句的整理C.推崇标新立异的学术理论 D.儒学复兴运动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刘恕应把儒学的相关理论内容放在首要地位,从而被宋仁宗选拔为第一;真宗朝的贾边因为舍弃了儒学注疏而被罢黜。由此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说明儒学复兴运动成效显著,D项正确;宋代的官员选拔有一定的标准,并不是取决于个人喜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仁宗朝对儒学的重视,而不是注重整理儒家经句,排除B项;“标新立异”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1.据宋濂《元史》记载“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这一现象反映了元朝()A.中央集权的日渐衰微 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C.驿路交通网较为发达 D.行政区划有重大的创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国家疆理之大,东渐西被。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及所学可知,元朝的驿站制度加强了中央和边疆的联系,这主要得益于发达的驿路交通网,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日渐衰微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属于不平等的民族政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的相关信息,未涉及行省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2.对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如岭北、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同时,元朝对漠北、东北、云南、畏兀儿、吐蕃等边远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些措施都()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体现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C.避免了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D.缓解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元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边疆内地一体化是国家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加强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根据材料,元朝实行行省制,“元朝对漠北、东北、云南、畏兀儿、吐蕃等边远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同时对岭北、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呈现出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无关联,排除A项;C项“避免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到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3.明代,内阁无定员定制,内阁大学士一般多则七八人,少则二三人,甚至在万历年间多次出现一人“独相”“阁中无人”的现象。这可说明()A.内阁大臣间争权激烈 B.高级官员的储备不足C.内阁缺少制度化设计 D.皇权专制受到了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内阁无定员定制,内阁大学士一般多则七八人,少则二三人,甚至在万历年间多次出现一人‘独相’‘阁中无人’”的现象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内阁制无定员定制,成员人数全由皇帝决定,这说明内阁缺少制度化设计,C项正确;“内阁大臣间争权激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高级官员的储备不足”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内阁制的本质是皇权强化的工具,“皇权专制受到了削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4.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虔台倭纂》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皇明四夷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太平县志》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A.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 B.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C.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 D.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可知,明朝海禁政策导致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众生活来源被切断,使他们不得不从事劫掠活动,由此可见,海禁政策的推行客观上助推了倭患,A项正确;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倭患大部分是由中国人参与的,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人地位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倭患主要由中国人参与的,且得不出日本海盗问题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25.清代奏折创立之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A.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C.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雍正规定的目的就是加强皇权,科道针对的是地方官员,A项正确。材料是让地方官员上奏折,起不到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的作用,排除B项;奏折制度不是监察制度,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是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夸大了奏折制度的作用,它只是让皇帝更直接的了解一些事情,但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排除D项。故A正确。【点睛】26.如表为清朝1620年至1780年相关数据统计,由此可知,该阶段()A.社会剧烈动荡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20-1780(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1620-1780中国,人口在不断地增长,而人均耕地却在不断地下降,据所学知识,这是因为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B项正确;这个阶段大部分属于清朝前期,社会相对比较稳定,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会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排除D项。故选B项。27.《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有()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已开始普遍使用自由雇佣劳动C.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C项正确;宋朝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A项;明清时期,手工业部门并未普遍使用自由雇佣劳动,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排除B项;宋朝时,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排除D项。故选C项。28.《坤舆万国全图》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将中国所在的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该地图()A.准确描绘了世界各地区分布B.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C.得到了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可D.表明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末年的著名著作,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是西学东渐的产物,B项正确;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该地图并未能准确描绘世界各地区的分布,排除A项;该地图并未能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科技走向总结阶段,逐步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故选B项。29.顾炎武说:“自(明)弘治、正德之际,天下之士,厌常喜新,风气之变,已有其所从来。……嘉靖以后,从王氏(王阳明)而诋朱子(朱熹)者始接踵于人间。”这反映了()A.理学走向了急剧衰落 B.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C.士人富有社会责任感 D.传统伦理遭到了否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嘉靖以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受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的冲击,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发扬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B项正确;当时理学还是受到官方尊崇,排除A项;“士人富有社会责任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即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封建传统伦理,排除D项。故选B项。30.学者葛剑雄认为,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我们应该站在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上的一切政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政权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有自己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政权的更迭无任何规律可循 B.王朝历史不能反映中国历史变迁C.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D.从今天的角度就能正确解读历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每一个政权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有自己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可知,学者葛剑雄认为中国史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每一个政权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有自己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并未涉及政权更迭的规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并不是说王朝历史不能反映中国历史变迁,排除B项;“从今天的角度就能正确解读历史”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26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材料一时期丞相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枚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摘编自《中国历代官制》材料三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七《官制总序》材料四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苜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摘编自《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中枢机构面临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协调君权与相权的举措。(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的新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答案】(1)丞相位高权重,阻碍皇权专制。(2)分割相权;集体议政;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3)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理民(行)政、军政和财政,各自行使独立职权。中书省、门下省形同虚设。机构设置重叠。(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问题:根据材料一“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可知,秦汉中枢机构面临的问题是丞相位高权重,阻碍皇权专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可知分割相权;根据材料二“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可知集体议政;根据材料二“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