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2、下列能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结构是()A.视细胞B.声波感受器C.鱼的侧线D.味细胞3、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就是指激素调节的过程B.血糖不足时,肝糖原与肌糖原可再次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C.患糖尿病是因为饮食含有糖分高所引起的D.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4、现代医学常用“随机双盲大样本分组对照试验”来评估某种口服新药的疗效,它包括以下三大要素:随机、双盲——观察者(医生)和被观察者(病人)双方都不知道被观察者所属的对象组、大样本;同时要设置三组实验:对照组(不治疗)、安慰剂组(吃安慰剂)、治疗组(吃药)。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不同病人用药量不同,故治疗组要挑选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相近的病人B.设置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目的是依次排除自愈力、心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对病人分组给药时,安慰剂组实际上给的是淀粉,但在外观上应与真药完全相同D.“大样本”排除了偶然性,“随机”排除了个体差异,“双盲”排除了主观偏向5、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6、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7、如图为某糖尿病犬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加强B.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C.b点后甘油三酯的分解加快D.注射后6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8、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符合该实验的是A.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B.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不需要注射RNAC.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D.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9、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曲线图B.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说明d点处于未兴奋状态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10、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11、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12、某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B.植食性动物摄取食物的过程不存在种间信息传递C.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D.枯枝落叶层中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实现物质循环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3、内环境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4、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15、根据高中生物学知识,用专业术语将表格补充完整:。生物学现象原理吃熟鸡蛋容易消化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_________①中耕松土中耕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农作物_________②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根部_________③,从而促进无机盐吸收;促进土壤中分解者_________④,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棉花打顶解除_________⑤现象,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果。“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_________⑥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16、_______,传递效率为_______。17、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19、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0、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与_______的协调。21、_______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10分)22、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4题,共28分)23、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报道屡见不鲜。他们有的开垦荒山变成果林,改造洼地成为鱼塘,以及在山中放养土鸡等。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回答下列问题:

(1)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进行。

(2)果林中美国白蛾等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的方法进行调查;预测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年龄组成,而不是性别比例的原因是______。

(3)生态学家不会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两部分。24、图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_________(填“甲”或“乙”)表示初生演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点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群落中某昆虫种群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3)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_________,该生物被下一阶段的生物取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C表示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

(2)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

(3)a〜d各液体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填体液名称)。d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26、紫荆泽兰是我国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其在不同入侵生境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表:

。入侵生境。

幼苗密度(株/m2)

成熟植株密度(株/m2)

成熟植株高度(cm)

草地。

468

123

120

人工林。

548

95

115

自然林。

688

64

84

回答下列问题:

(1)紫茎泽兰的种群密度可采_________法调查。紫茎泽兰可产生大量种子;其生态适应性很强,如果侵入地区能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_型增长。

(2)从不同生境的幼苗密度来看;最适宜紫茎泽兰定居的生境是_________;从成熟植株的密度和高度来看,最容易受紫茎泽兰入侵的生境是________,综合来看,与草地和人工林相比自然林具有较强的__________稳定性。

(3)泽兰实蝇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将卵产生在植株的茎尖,孵化后的幼虫蛀食幼嫩部分,并在植株顶端形成虫瘿,阻碍植株生长和繁殖。两者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评卷人得分六、实验题(共1题,共5分)27、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O2含量(A);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复杂,信息交流越频繁,生态系统就越稳定,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正确。卷叶螟的数量减少,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D正确。故选B。2、D【分析】【分析】

化学感受器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学刺激的感受器的总称。化学感受器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眼结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内脏壁、血管周围、神经系统某些部位以及昆虫的触角等。

【详解】

A;视细胞亦称“光感受细胞”;位于视网膜内,能把光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的细胞,A错误;

B;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由听小骨传到前庭窗,而引外淋巴振动,继而又引起内淋巴振动,作用于膜性蜗管的螺旋器声波感受器即声波感受器,引起蜗神经末梢兴奋,B错误;

C;鱼的侧线是鱼的又一个听觉器官;主要功能是感觉水中的各种频率的振动音波,并能感觉出音波来自哪个方位,C错误;

D;味细胞是构成味觉感受器的细胞;是在味蕾中发现的,由上皮细胞转化的次生感觉细胞,接受味觉神经末端的突触,所以能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D正确。

故选D。3、D【分析】【详解】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A错误;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血糖时,肌糖原分解供能,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必须先分解产生乳酸,经血液循环到肝脏,再在肝脏内转变为肝糖原或合成为葡萄糖,B错误;患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或者胰岛素受体异常,并不是因为饮食含有糖分高所引起的,C错误;激素调节具有通过体液运输;微量和高效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三个特点,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容易误以为血糖不足时,肝糖原与肌糖原都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不足,导致错选B。4、A【分析】【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某种口服新药的疗效;所以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服用新药,因变量为患者的病症是否缓解。注意题目信息:“随机双盲大样本分组对照试验”需包括以下三大要素:随机:样本选取遵循随机原则。双盲:观察者(医生)和被观察者(病人)双方都不知道被观察者所属的对照组。大样本:试验选取的样本数要尽可能多。因为统计学的“大数原则”告诉我们,样本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那些特例,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

【详解】

A;选取病人时要避免群体的人为分类;应做到随机性,A错误;

B;设置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目的是依次排除自愈力、心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对病人分组给药时;安慰剂组实际上给的是淀粉,但在外观上应与真药完全相同,用来排除心理因素的作用,C正确;

D;“大样本”排除了偶然性;“随机”排除了个体差异,“双盲”排除了主观偏向,D正确。

故选A。5、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生物;依靠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称为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称为行为信息。

3;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2)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图中表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及能量,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A正确;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无机环境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故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C错误;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D正确。

故选C。6、A【分析】【分析】

甲瓶中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会因缺氧致死;乙瓶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小鱼可以生活时间最长;丙瓶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维持瓶中生态平衡。

【详解】

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A错误;

乙瓶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生物可以生活时间较长,B正确;

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河泥中;C正确;

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下班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7、A:B:C【分析】【分析】

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详解】

A;胰岛素可以加速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因此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A正确;

B、b点后葡萄糖的含量增多;可推断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否则葡萄糖的含量会继续减少,B正确;

C、根据题意,糖尿病模型生物,b点后葡萄糖的含量增多;可推断甘油三酯转化葡萄糖速率加快,C正确;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注射后6h左右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最低,6h前胰岛素的含量达到最低,D错误。

故选ABC。8、A:C:D【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海蜗牛颈部注射了被电击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因此实验组海蜗牛“学会”了防御,说明该防御功能的形成与被电击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有关。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A正确;

B;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本实验实验组的海蜗牛需要注射被电击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而对照组需要注射普通RNA,B错误;

C;该实验说明其防御功能的形成与被电击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有关;但是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C正确;

D;该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9、A:C:D【分析】【分析】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

A;丙图表示先后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动作电位;由图可知,表1可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正确;

B;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说明d点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

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此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A:B【分析】【分析】

坐标中四条曲线;涉及两组变量--开放与封闭;初始密度不同。A、B两选项在初始密度相同的背景下,分析开放或封闭条件下的有关指标,其实可以理解为:与封闭条件相比,开放状态下存在着棉蚜的迁入或迁出问题。而C、D两项更强调读懂图中曲线,其中C项,可观察开放条件下1头/叶的曲线,它达到k值后稍有稳定一段时间的趋势后才开始衰退;种群的衰退指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现为年幼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而种内斗争则与种群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种内斗争未必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详解】

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斗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度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B正确;开放与封闭条件下的K值应相同,但由图示可知,只有开放条件下初始密度较大的种群在达到最大值时开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最大值时就开始衰退,C错误;种内斗争是指某一区域的同种个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在种群衰退时虽然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但因棉叶被食用,其食物也在减少,故种内斗争不一定减弱,D错误。

故选AB。

【点睛】

此题通过曲线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对曲线的解读和相关生态学知识的结合要求高,需反复查看曲线中蕴含的信息,紧密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有一定难度。11、A:C:D【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详解】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乙种鱼从甲种鱼处同化的能量为d,而甲种鱼同化的能量为b+c+e,则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B正确;

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过多;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减少,C错误;

D;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ACD。12、C:D【分析】【分析】

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详解】

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植食性动物摄取食物的过程存在种间信息传递;如青草的绿色可以为食草动物提供可食信息,B错误;

C、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1×107J/(cm2·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96×105J/(cm2·a),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107)=0.85%;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无机物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实现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CD。

【点睛】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3、略

【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稳态14、略

【分析】【分析】

在自然界中;气候;生物、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故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

【详解】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种群的数量总是处于波动中。

【点睛】

种群的数量不会恒定不变。【解析】波动15、略

【分析】【详解】

高温使鸡蛋中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中耕松土能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还能增加土壤的含氧量,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也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增加无机盐的含量。

棉花打顶为解除顶端优势;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果。

果树和草菇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解析】被蛋白酶水解竞争有氧呼吸分解作用顶端优势空间结构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逐级递减10-20%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19、略

【分析】【分析】

通过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示意图和不同营养级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来回答相应的生态学习题。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现象称作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关系;能量的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利的生物关系。

(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

(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

本题是生物的生态学知识点的考察,通过能量金字塔来完成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相关问题,难度适中,多为一般性的概念考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与知识点结合来处理具体的问题。【解析】水平(空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20、略

【解析】①.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②.适度③.物质、能量④.结构⑤.功能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四、判断题(共1题,共10分)22、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非选择题(共4题,共28分)23、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

解析:

(1)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果林中美国白蛾等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进行调查;预测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年龄组成,而不是性别比例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3)生态学家不会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鳢(捕食鳙鱼后形成的)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以准确把握教材知识为前提的,应该注重知识点概念模型的构建。【解析】速度和方向黑光灯诱捕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答出“呼吸作用”得分,答“呼吸”不得分)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鳢(捕食鳙鱼后形成的)粪便中的能量24、略

【分析】据图分析;加的物种丰富度先保持不变,然后降低,最后又恢复到之前的稳定状态,说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乙的物种丰富度是从0开始的,且发生了缓慢的增加过程,说明发生的初生演替。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乙表示初生演替,因为曲线乙起始物种数为0。

(2)A点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是因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人为干扰);群落中某昆虫种群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地衣;由于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所以地衣被苔藓取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概念,能够根据图中甲乙曲线的起点判断两者的群落演替的类型。【解析】乙曲线乙起始物种数为0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人为干扰)生物种群的繁衍地衣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25、略

【分析】试题分析:图中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结构A为毛细血管,结构B为毛细淋巴管内含淋巴,结构C为组织细胞,液体a为细胞内液,液体b为组织液,液体c为淋巴,液体d为血浆,细胞的生活环境,即人体内环境主要是图中b;c、d构成。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的生活环境,主要与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细胞内液a。

(2)通过内环境,组织细胞与外界可以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自由扩散,组织细胞a消耗吸收的O2,产生的CO2扩散到组织液,组织液中CO2进一步扩散到血浆,而血浆中O2先扩散到组织液,再扩散到组织细胞。所以根据扩散原理,图示中组织细胞a处O2浓度最低,而CO2浓度最高,而血浆d处氧气浓度最高,CO2浓度最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