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2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3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4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命审单位:重庆南开中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人民文学》等刊物不断推出有关历史或现实的纪实性作品,近些年来,“非虚构写作”开始引人注目。学界广泛热议,试图探讨它的文体边界和特质。所谓“虚构”和“非虚构”,从本质上说,是以“真实”作为区分彼此的标准,而文学上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真实来比照。即使是各种非虚构的作品,在经过作家的叙事处理之后,呈现出来的也都是一种艺术上的真实。因此,“非虚构”与其说是一种文体概念,还不如说是一种写作姿态,是作家面对历史或现实的介入性写作姿态。纵观文坛近年来的“非虚构写作”,其叙事内容主要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沉入历史记忆的深处,主要通过史料的重新发掘、梳理和辨析,揭示各种史海往事的内在真相,或反思某些重要的人物与事件,像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齐邦媛的《巨流河》等;二是置身复杂的现实生活内部,重在对人们关注的一些重要社会现象进行现场式的呈现与思考,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彼得·海斯勒的《江城》等。无论是回巡历史,还是直面现实,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在这类作品中,作家的身影通常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们时而观察,时而缅想,时而喟叹,时而思考,不断地构建各自的故事,明确地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意识。作家们在叙事中的自我介入是直击式的,不是经验转述式的,还通过叙事本身不断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质询或真相推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作品的真实感,使作品体现出一种灵活而开放的审美特征。“非虚构写作”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作家在选择叙事目标时,都有着某种“跨界”探索的冲动,希望传达文学在审美之外的某些社会学或历史学价值。作为一种介入性的写作,“非虚构写作”既不回避创作主体的主观意图,亦不掩饰作家自己的现场感受和体验,甚至对各种相互抵牾、前后矛盾的史料所作的判断和取舍,都进行如实的交待。这种开放性的写作姿态,表明作家们已不满足于纯粹想象的写作,而更愿意积极地沉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各种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彰显自己的精神姿态和理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载体。“非虚构写作”限制了创作主体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过度强调作家自身的所见所闻,或受制于各种既定的史料支撑,在具体叙事中,作家们必须更多地顾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必须尊重各种生活应有的内在逻辑,因此,作家的主体意识很难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张扬,也很难拥有像鲁迅所说的“天马行空”式的精神境界,叙事受到特定对象的限制,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摘编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材料二:非虚构写作的具体内容不是凭借一般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想象,而是立足于真实的现实事件,但这种写作就其实质而言依然是文学,它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理所当然地还是审美,而审美则必然对具体的现实形成一种艺术特有的超越。遗憾的是,大多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章虽然也强调这种写作的文学性,但对此种文学性的探讨分析却主要局限于文学的形式主义艺术特征上,从而对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本质或多或少形成一种遮蔽。近年来,关于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洪治纲曾指出:“我们如此热衷于讨论现实主义文学,还不如认真地探讨一下:我们的作家为什么缺少托尔斯泰式的情怀和思想?我们为什么面对现实总是忍气吞声而无法飞翔?说到底,文学终究要以审美的方式击穿现实的表象,回应人类此岸生活的困顿与伤痛,寻找彼岸生存的理想与诗意。如果动辄就将文学弄成一种地方史或山川志之类的东西,看似‘现实主义’了,但它却丧失了文学应有的灵性和诗意,不太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作品。”文学之所以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丧失了其应该有的担当,不是因为其没有以现实中的真实事件为题材,而是它缺乏超越现实的灵性与诗意以及托尔斯泰式的情怀和思想。虚构性文学如此,非虚构写作亦然。可以说,文学的真实性不仅是虚构写作的核心,也是非虚构写作的关键。王富仁先生曾指出:“文学的真实性是被心灵感受出来的,而不是被理性认识到的;认识到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文学的真实性,只有被心灵直感到的真实性才是文学的真实性。”一个最为显著的事例就是2015年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一系列非虚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她的独创即在于她有能力让人说出他们最痛苦的经历,也在于她的才华,能够把海量的原始素材塑造成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独白,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心灵感受到的真实依然是通过活生生的具体事物的真实来加以体现的,只是这种真实并不必然建立在现实具体的真实上。(摘编自晏红《文学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文学性——关于文学的虚构与非虚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上的“真实”不是纯粹的客观真实而是艺术真实,以它作为标准来区分“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将导致二者文体边界模糊。B.不论是历史类的非虚构写作,还是现实类的非虚构写作,都在尽可能地追求真实感,但是作家在叙事中自我介入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C.大多数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文章因为否认其作为文学作品具有的审美特质,所以只停留在对文学的形式主义艺术特征这一层面的探讨上。D.材料二的作者引用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作品的评价,意在说明文学的真实并不需要建立在现实具体的真实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在梁庄》以介入性的写作姿态,呈现了重要的社会现象,实现了“跨界”探索,是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审美载体。B.在虚构写作中,作家可以充分张扬主体意识,呈现天马行空的想象,不需顾及生活的内在逻辑,从而赋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C.根据洪治纲的认识,作家如果缺少托尔斯泰式的情怀和思想,不赋予作品审美的特质,就难以创作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D.阿列克谢耶维奇有能力让作品中的人物说出他们最痛苦的经历,这应该与她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巧妙的社会调查方法有关系。3.下列对非虚构作品的表述,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问题意识”的一项是()A.李娟写《羊道》时住在牧民家中,又跟随他们放牧、转场,意在叙述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以及生命诉求。B.贾平凹走访甘肃定西,写就《定西笔记》,借以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的定西形象,打破人们对西部区县的一些刻板、片面的认知。C.王树增为了揭示国民党必败的内在原因,创作《解放战争》时,查阅了国共双方的大量原始资料,吸收了中外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D.《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中,阿来在塑造人物个性、还原生活细节上都颇费周章,力求鲜活地呈现班滚和贡布郎加的神勇气质。4.夏衍《包身工》是一种非虚构写作,其介入性写作姿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下面的节选文段简要分析。(目睹带工老板虐待芦柴棒等女工后)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5.请结合材料,谈谈非虚构写作应当如何实现作品的“真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匾事(节选)朝颜“升,再升,好——”①年届古稀的萧天长仰起脖子,目光定定地盘住那块正朝高处一寸寸抬升的匾额。那是一块“博士”匾,厚重的原木,朱红的底漆,烫金的大字,肩头披挂一朵硕大的红花。吉日、良辰、美酒、欢聚一堂的宗亲,一切都是充盈着喜气的。他望着它,不知从何时起,眼睛里竟噙住了晶莹的泪花。他感到心中有什么东西也在缓缓地升起,究竟是什么,一时又说不清楚。两个年轻人踩着人字梯徐徐拉动手中绳索,所有人都被高处的亮光牢牢吸引,他们停止喧哗和笑闹,神情肃穆,目光顺着匾额升起的方向缓缓攀爬,像看着一轮圆日渐渐跳出东方,四散它的光芒。②钻进祠堂凑热闹的几只狗仿佛也被这庄严镇住,愣怔怔地站着,不再四下里闻闻嗅嗅争相觅食。不多时,沉重的“博士”匾在萧天长的指挥下,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了祠堂的椽子上。“博士”二字,是他亲手书写的,方正的楷书,透着他一贯的书风:端庄、温厚、雄浑。博士的身份,本就拥有站在塔顶、被常人仰视的光环,而好的书法,又加深了它的文化内涵和欣赏价值。像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萧天长差不多已经忘记自己主持过多少场挂匾仪式了。光是这偌大的萧氏宗祠,就悬挂有堂号匾、功名匾……林林总总几十块匾。他挂过“义勇参军”匾,也挂过“人才辈出”匾,还挂过自己重题的族内遗失的清代“翰林”匾。光是“博士”匾,也已经是第三块了。但是这一次,他总觉得有很多新的、不一样的情绪环绕着他,推升着他。这是上午九时,一天中最光亮最美好的时刻,他看见祠堂的天井上,斜斜地漏下一方淡金的日色。文化馆和非遗办的人看着他,一台摄像机对着他,这是第一次有文化部门和新闻媒体参加的挂匾仪式。他执拗追寻了三十多年的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似乎已经不再是民间的事情,不再是他一个人孤独的守望了。站在他面前的艺术学博士萧艳平胸前佩着大红花,从头到脚都裹着春风。有资格在祠堂悬挂匾额的人,不多,萧艳平无疑是宗族中的佼佼者。按照辈分,萧艳平应该是他的侄子。恍惚中,他看到了过去的自己,看到被梦想鼓胀过的短暂时光。那时候,整个会昌县仅有九十名高中生,他是其中之一,还担任着团总支书记。他的成绩像锥子一样冒着尖,好像随时都能把世界戳破。他带着天之骄子般的豪迈,正踌躇满志地期待着,然而命运之手并没有按套路出牌。他常常想,今天祠堂里悬挂的“博士”匾里,是不是也应该有他的一块?③谁知道呢?但阴差阳错间,他竟和匾额结下了不解之缘。掌声、欢呼声将他的思绪拉回到现实。萧艳平博士正手持话筒,立于祖宗的神龛前,追怀先祖,抒发志向。讲稿是萧天长事先就看过的,通篇文言,字字铿锵。他欣喜地看着萧氏的好儿郎,一个个将文化基因带进这座祠堂,又递交给那些前来观看仪式的少年、孩童,甚至襁褓中的婴孩。他对家族里走出的大学生、硕士、博士几乎如数家珍。他是萧氏宗祠理事会的副会长,每年夏天,理事会都要为氏族里新晋的大学生们举行庆典,他总是那个最积极也最忙碌的人。安排仪式,张罗酒席,归整秩序,这是属于南方也是属于学子的收获季节,他听着鞭炮在祠堂门口噼里啪啦地炸响,就像听着年轻时的理想在一节节脆响。虔敬献花的孩子、被隆重请到台前的有成学子,以及他们那被骄傲涨红了脸颊的父母、祖父母,戴着大红花拍摄全家福,还有争相前来祝福的宗亲们,这充满仪式感的场景,总是像投进湖水的石子,激起他心中一阵阵晃荡的涟漪。对命运的击打有多么不甘,萧天长就有多么热衷于宗族里教化育人的事情。崇文重教、敦宗睦族,正是客家文化最根基的部分,也是客家人千百年来骨子里最看重的东西。自宋元以来,中原地区战争频仍,生灵涂炭。饱受乱世之苦的萧氏一脉,先后从山东兰陵县一路南迁,最终选择了地理位置深僻、自带天然屏障的赣南,就此落地生根,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之一部分。客家萧氏,尤以会昌县分布最为密集。在会昌县白鹅乡,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围屋,记录着远去的萧氏先民抵御外敌、步步为营的真实生存过往。南迁人群中,多有士族望族,他们似乎始终携带着祖宗的密码,所到之处,无不修筑宗祠,延续家谱,重温祖训。求学、功名、出仕,成为他们光宗耀祖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选项。环顾这宽敞而幽深的萧氏祠堂,三进三厅间,悬挂最多的正是功名匾。每一块匾,都由萧天长一笔一画、一刀一凿亲手制作。庆功的酒宴开始了。十几张圆桌铺开在祠堂各处,人头攒动中,狗加快了在酒席间奔跑和争抢的速度。④正午的阳光自天井和明瓦倾泻下来,热闹的人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萧天长红光满面,一次次举起了酒杯。这一天,他醉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萧天长亲手书写“博士”匾额,博士身份极具价值,萧氏家族参与观看,这都让挂匾庆典备受媒体关注。B.博士萧艳平“从头到脚都裹着春风”,“春风”表现他成为宗族佼佼者的骄傲自满,“裹”字强化情绪之饱满。C.“一笔一画、一刀一凿”,体现了萧天长制作匾额的用心与耐心,这是他光宗耀祖、实现理想的最佳举措。D.会昌县白鹅乡保留至今的古老围屋,见证了萧氏宗族从山东南迁后在苦难之中落地生根、坚韧前行的历史。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盘”字刻画了萧天长目光紧随抬升的匾额的专注神态,也暗示了他的郑重心理。B.句子②中几只小狗不再到处争相觅食,渲染了萧氏祠堂悬挂“博士”匾时庄严肃穆的氛围。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更能引发读者对萧天长无常命运的思考。D.句子④写“正午阳光”既交代时间推移,又映衬了人们欢庆的氛围,升华了文章的主题。8.小说结尾说“他醉了”,请结合文本概括萧天长醉酒的原因。9.学校“三径”文学社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甲组同学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家族文化”,乙组同学提出一个关键词“匾”。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数十人。”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余曰:“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节选自方苞《狱中杂记》)材料二: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暗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狱中成法A质明B启C钥D方夜中E生人F与死者并G踵H顶而卧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牖,开窗户,与《过秦论》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的“牖”意思不同。B.薄,微、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意思不同。C.疫,名词活用为动词,与《过秦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帝王”用法相同。D.因为,于是对,与《琵琶行》序言中“因为长句”中的“因为”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苞在刑部狱看见每天因疫病而死者有三四人,听说往年死者多时每日高达几十人。B.刑部监狱每个监区共五个房间,其中关押犯人的四个房间没有窗户,环境很恶劣。C.刑部狱中关押的囚犯数量众多,是由于刑部狱中官员和狱卒为了私利大肆收监。D.唐太宗平定天下刚即位时,魏征认为不宜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太宗欣然接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2)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14.材料一说“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康熙和唐太宗“好生之德”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清都行陆游辛酉二月十四日夜,鸡初鸣,梦与故人查元章并辔行大道中。元章言吾辈当同预大议论。予与约勿为身谋,元章拊掌称善,遂觉。作《清都行》一首。积雨初收晓寒重,野人忽作清都梦。宫墙柳色绿如染,仰视修门岌飞动。元章久已葬岷山,安得翩翩并驰鞚①?春光如昔交旧少,肺肝欲写谁堪共?颇闻天阍②有疑事,通明殿下方佥议。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注】①鞚:马笼头。②天阍:帝王宫殿的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气初霁,晓寒深重,宫墙柳色青碧,宫门高大巍峨,这些都是诗人入梦的现实背景。B.诗歌五、六句穿插醒时疑问,元章早已去世,不可能与诗人并辔而行,流露恍惚之感。C.诗歌围绕“清都梦”展开,打通梦里与梦外,交织过去与现实,层次丰富,韵味无穷。D.《清都行》与《燕歌行》《李凭箜篌引》一样,在格律上都比较自由,同属于古体诗。16.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的表达。请据此分析陆游的梦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历史课上,张老师谈及陈涉起义的武器不够精良的史实,并以《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佐证。(2)明代文人大多有自己的雅名书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袁宗道的“白苏斋”等,小刘风雅一番,取《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寄安阁”。(3)“舟”,一个古老而简单的交通工具,行于水,在古诗文中载着悠悠岁月或脉脉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玩偶之家》又名《娜拉》,1918年《新青年》出版的“易卜生专号”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玩偶”命运名叫“娜拉”的女性。①中国封建父权制赋予男子休妻的特权,②向女子灌输“贞洁烈妇”“从一而终”,③女子如果不满婚后生活而提出离婚则被认为有悖伦常。④随着“五四”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⑤民国时期的一些女性知识分子,⑥开始效仿“娜拉”,⑦主动开创事业,走出家庭。⑧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们比重加大。从1921年到1925年间,上海妇女主动提出的离婚案在所有离婚案件中占比已经接近15%。1928年到1934年,北平女性主动要求离婚者已经达到66.1%。18.文中画线处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