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拥有的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摘编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C.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同。D.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受到人们的称赞。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人类进入文明城市之后,就会阻断和乡土的精神联系。B.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C.“乡土文学”作家一律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带有浓重的“乡恋”色彩。D.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一个充满苦难的乡村、一块永恒的土地。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的一项是()A.村里人出门在外,假如水土不服,很想家,可以用家乡灶上的泥土煮一点汤吃。B.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李大哥”,但是绝不会因为这原因认错人。D.村里有人在你门外敲门,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5.上述两则材料的共同论题是什么?围绕这个论题,这两则材料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答案】1.D2.D3.A4.①首先提出观点,即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②接着指出“熟悉”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礼俗”是“习”出来的。

③然后论述由“熟悉”产生的信任性和可靠性。

④最后指出熟悉性是“土气”的一种特色。5.①共同论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②材料一阐述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阐述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受到人们的称赞”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知,并非“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就会阻断和乡土的精神联系”错误。根据材料“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可知,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并不会阻断。B.“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错误,强加因果。依据材料“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可知,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而不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的原因。C.“……一律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带有浓重的‘乡恋’色彩”错误。根据材料“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可知,原文说的是“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水土不服时,可以用家乡灶上的泥土煮汤吃,讲的是乡土社会的“乡土性”,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关键句“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知,首先提出观点,即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根据第三段关键句“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知,接着指出“熟悉”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礼俗”是“习”出来的。根据第四段关键句“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然后论述由“熟悉”产生的信任性和可靠性。根据最后一段关键句“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可知,最后指出熟悉性是“土气”的一种特色。【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了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可见,这两则材料的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联儿叶圣陶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捉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和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号。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回告诉你吧。”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居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一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这跟《伯夷列语》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哎,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下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哪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衫,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的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力气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回转身子点点头。“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俞的祖辈做过地方官,后来家道中落,老俞流落到成都,参过军,种过庄稼,现在依靠推独轮手推车谋生。B.小儿子的死,对老俞打击很大,他怀疑因果报应论,质问老天为什么这样惩罚他,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C.老俞做小买卖的梦想破灭了,因为他的两口猪才卖了四千元,他决定以后继续推独轮车,推到老,推到死。D.“我”给老俞拟对联这部分内容,表现出“我”对这个同龄人的理解和同情,对联也是对老俞人生的评价。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第一段用“站”“转”“拍”“提”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老俞善于招揽主顾的特点。B.引用《伯夷列传》的话,既承接了前文老俞提出的问题,又引出后文他大儿子的近况,使文章更加有文采。C.文章只是在结尾处写了春联儿一事,虽着墨不多,但以“春联儿”为题起到了凝聚全篇、揭示主旨的作用。D.作者以客观的态度,以朴素平淡而满含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老俞这样底层人物遭遇的满腔悲悯之情。8.“我”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B8.①“我”是线索人物,贯穿了全文始终,使文章脉络清晰。

②“我”是老俞经历的见证者,使文章真实自然。9.①顾炎武所说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意思是天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老俞是一个身处底层的人力推车夫,在痛失小儿子的情况下,依然写信叮嘱从军的大儿子“打国仗的事情要紧”,认为“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

③老俞虽是底层民众,却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崇高的爱国情怀。【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因为他的两口猪才卖了四千元”错误。不只是因为猪卖便宜了,还因为小儿子的死。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又引出后文他大儿子的近况”错误。引用《伯夷列传》的话与他大儿子的近况没有关系,没有引出后文的作用。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我”是线索人物,贯穿了全文始终,推动了情节发展,如“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我”亲耳听到、看到老俞发生的人生变故,又与老俞对话,给他拟春联,“我”贯穿全文,见证了老俞一家的命运变迁。我是见证者、亲历者和叙述者,使小说更真实。“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我”听旁的车夫讲述老俞的遭遇小儿子死去的事情,又亲眼看见老俞丧子之后的模样,还跟老俞有因果报应的对话,“我”使故事更具真实感。【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大意是说,国家的兴旺与衰亡,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责任。近代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前方打国仗”,文中的主人公老俞是独轮手推车的老车夫,一个普通人,“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下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在痛失小儿子的情况下,依然写信给大儿子说“打国仗的事情要紧”“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由此可见老俞虽身处底层也能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表现出朴素而又崇高的爱国情怀;文中的“我”身为老师,也是普通人,送给老俞一副对联“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春联实际上是车夫老俞的精神写照,它既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既是对老俞的安慰和他爱国精神由衷的敬佩,也是自我内心独白的写照。作者以客观冷峻的态度,以朴素平淡而满蕴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老俞这样底层人物的敬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灵岩寺A在柏B中C积雪D林下E初F日澄彻G寒光H动寺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翳,指遮盖、覆盖,与《醉翁亭记》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翳”意思不同。B.凿岩为龛,指开凿岩石做成石龛,龛指供奉神像、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或者石室。C.益兴,指更加兴盛,其中的“兴”与《赤壁赋》中“水波不兴”的“兴”意思不同。D.幽邃,指幽深、深邃,常用于描写山谷等,也可描写人的眼睛,指目光冷静深邃。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方位及周边景色,再交代游览情况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写寄信朱子颍,及子颍他日游览之事。B.本文语言文雅精练,如“重嶂蔽之,重溪络之”,寥寥数笔便将山峦叠嶂、溪水环绕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C.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将群山想象成奔驰的万马和行进的军队,赋予其动态美。D.本文是作者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灵岩之后所作,全文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所见,意境幽清,内容上注重学问和考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2)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14.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灵岩山中岩石、柏树和水的景物特点。【答案】10.CEG11.A12.D13.(1)恰逢子颍有公事,于是(他)使泰安人聂剑光陪我一起(游览)。(2)到达东长城岭下,沿着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那么山的四面都游赏到了。14.①岩石高而多,状如城墙;②柏树遍布,遮天塞谷;③溪水交错,泉若甘露。【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灵岩寺”“积雪”分属两句,分别是两句话的主语,所以在“积雪”前断开,即C处断开。“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三个句子的主语分别是“积雪”“初日”“寒光”,句子结构相似,且每个句子结构完整,中间要断开,即E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A.错误。“翳”意思相同,都是遮盖、覆盖的意思。句意: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B.正确。C.正确。“兴”,兴盛/起,起来。句意:庙宇修建更加兴盛。/水面波澜不起。D.正确。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尽兴游览”错,游览未必“尽兴”,由“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一憾好友不得同去,“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二憾未能亲见琨瑞山的幽邃岩谷;“全文真实再现”不当,琨瑞山的幽美景致并非亲见,而是听闻。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值”,恰好,正赶上;“俾”,使,让;“偕”,一起,一同。(2)“抵”,到达;“缘”,沿着;“反”,同“返”,返回;“尽”,游赏到了。【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多巨岩”“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可知,灵岩山中的岩石很大很多,且很高,形状像石砌的城墙。根据“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可知,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可见柏树遍布,遮天塞谷。根据“重溪络之”“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可知,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可见溪水交错,泉若甘露。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遣兴陆游辙迹当年遍九州,晚归始解卧林丘。爱身每戒玉抵鹊①,养气要如刀解牛。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②领尽石帆③秋。尽言未办常扃户④,竟是吾身得自由。〖备注〗①玉抵鹤: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此处喻指肆意挥霍。②短筇:竹子做成的手杖。③石帆:指石帆山。④扃户:指闭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晚年回顾曾经走遍九州的人生足迹,终于懂得山林才是最好的人生归宿。B.颔联“玉抵鹊”“刀解牛”运用典故,写出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认识,寓意深远。C.颈联精于炼字,“摇残”“领尽”等用语精准简练,营造出一种空旷悲凉的意境。D.闭门不出的诗人,竟“得自由”,呼应首联中的“晚归始解”,整首诗章法谨严。16.本诗作于陆游晚年安居绍兴故园之时,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的哪些人生感悟?【答案】15.C16.①放下功名利禄,回归淡泊宁静。

②注意修身养性,懂得养身之道。

③寄情山水自然,保持心情畅快。

④摆脱世俗束缚,获得心灵自由。【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力。C.“营造出一种空旷悲凉的意境”错误。“摇残”表现了水中倒影被涟漪冲散的景象,“领尽”指诗人拄着短杖踏遍了绍兴城郊的每一个角落,全句描写出深邃、悠然的意境,表现悠然、恬淡的心境。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晚归始解卧林丘”的意思是“晚年终于懂得山林才是最好的归宿”,此刻诗人明白人生短暂,人到晚年,无须太看重名利,要学会放下无法实现的抱负,回归淡泊。“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的意思是“爱惜身体,经常告诫自己不要过度挥霍;修身养性,也要学习庖丁解牛的道理”,诗人意识到,要爱惜身体,不可肆意挥霍健康;要注意修身养性,懂得养身之道。“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领尽石帆秋”的意思是“一竿柔橹,摇碎了明月在水中的倒影;一根短杖,领略了石帆山的深秋”,诗人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外出泛舟远足,以排遣烦闷,保持悠然、恬淡的心境。“尽言未办常扃户,竟是吾身得自由”的意思是“说得多、做得少,经常闭门不出,身心却感到非常自由”,诗人年少时自以为才华超群,又希望早日建功立业,于是经常向朝廷进言献策,可是他的大多数主张都被弃用。诗人心灰意冷,最后更是不愿开口说话。闭门读书,虽然看似孤寂,其实却能让内心平静和充实,“得自由”三字,蕴含丰富,既指没有约束和羁绊,又表达出诗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高度,获得了自我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古人常借助猿啼来表情达意,由于个人遭际不同,传递情感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写猿啼,杜甫《登高》中的“______”就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风急天高猿啸哀渌水荡漾清猿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头攒动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①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②。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了更多人文气息。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和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熙熙攘攘/人来人往②不期而遇19.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之所在;以重复“美”构成排比,气势更加充沛。

②原句用“也”字,将前后内容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条理更加清晰。【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空后的“商场中庭”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可用“熙熙攘攘”,或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人来人往: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第二空,根据前句“如今漫步城市街头”可知,此处是指和艺术意外地相逢,可用“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改句只用了一个“美”,不能突出“美”的重要性。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句是一个长句,语言气势和句式结构上都不如原句的表达效果。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的“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和抽象的“内涵品质、艺术人文”两部分,内容层层递进,使句子条理更加清晰;改句没有具体划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当下,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许多人选择了一种既防病强身,又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健步走。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排行榜名列前茅,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①?健步走确实可以提升骨骼强度,延缓膝关节衰老。但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健步走并不需要达到专业竞技比赛的强度。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健步走并不需要追求大汗淋漓,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②,即使超过了一万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平时缺少运动的人士,尤其是老年人,通常缺少专业指导,又肌肉力量不足,强行走上万步会形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专家建议,开始健步走运动时,不要一味关注步数,③,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除此之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可以避免长时间行走带来的伤害。20.下列句子中的“刷”和文中“刷步数”的“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本届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队状态低迷,发挥欠佳,第二轮就被刷了下去。B.《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刷好评”和删除消费者的评价。C.近日,广大国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纪念“九一八”的视频在朋友圈迅速刷屏。D.刷脸支付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实现的一种支付方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B21.示例:①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②健步走也不需要追求万步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22.示例:通常肌肉力量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刷”就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运动量的意思。A.根据“状态低迷,发挥欠佳”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淘汰”。B.根据“刷好评”“删除消费者的评价”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通过大量积累以达到商家的目的,与例句相同。C.根据“刷屏”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短时间内某重复信息集中出现。D.根据“刷脸支付”“新技术实现一种支付方式”可知,本句中的“刷脸”指的是以AI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新型支付方式,“刷”是“通过、使用”的意思。故选B。【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即使超过了一万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可知,健步走满足一定的时间、步频与心率即可达到健身效果,但是超过了一万步,起不到健身效果,并且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可见并不是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再根据问号可知,这里是在问走的步数与健康的关系,故可填入“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第二处,根据“即使超过了一万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可知,超过了一万步是起不到效果的,再根据分号前面的“健步走并不需要追求大汗淋漓”可知,句子结构是一致的,前面用“并”,后面应该用“也”,应该是“健步走也不需追求……”,故可填入“健步走也不需要追求万步”。第三处,根据“不要一味关注步数”“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参与健步走运动时,应从较短的时间与较近的距离开始,故可填入“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缺少专业指导”与“肌肉力量不足”语序不当,应先说“肌肉力量不足”,再说“缺少专业指导”;二是搭配不当,“形成肌肉酸痛”搭配不当,“形成”应该为“造成”。修改为:通常肌肉力量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①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③时代昂扬向上的轨迹,应该是中国青年的生命轨迹。——人民日报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对“青春”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拥有的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摘编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C.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同。D.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受到人们的称赞。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人类进入文明城市之后,就会阻断和乡土的精神联系。B.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C.“乡土文学”作家一律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带有浓重的“乡恋”色彩。D.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一个充满苦难的乡村、一块永恒的土地。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的一项是()A.村里人出门在外,假如水土不服,很想家,可以用家乡灶上的泥土煮一点汤吃。B.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李大哥”,但是绝不会因为这原因认错人。D.村里有人在你门外敲门,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5.上述两则材料的共同论题是什么?围绕这个论题,这两则材料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答案】1.D2.D3.A4.①首先提出观点,即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②接着指出“熟悉”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礼俗”是“习”出来的。

③然后论述由“熟悉”产生的信任性和可靠性。

④最后指出熟悉性是“土气”的一种特色。5.①共同论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②材料一阐述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阐述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受到人们的称赞”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知,并非“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就会阻断和乡土的精神联系”错误。根据材料“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可知,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并不会阻断。B.“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错误,强加因果。依据材料“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可知,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而不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的原因。C.“……一律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带有浓重的‘乡恋’色彩”错误。根据材料“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可知,原文说的是“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水土不服时,可以用家乡灶上的泥土煮汤吃,讲的是乡土社会的“乡土性”,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关键句“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知,首先提出观点,即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根据第三段关键句“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知,接着指出“熟悉”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礼俗”是“习”出来的。根据第四段关键句“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然后论述由“熟悉”产生的信任性和可靠性。根据最后一段关键句“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可知,最后指出熟悉性是“土气”的一种特色。【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了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可见,这两则材料的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联儿叶圣陶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捉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和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号。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回告诉你吧。”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居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一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这跟《伯夷列语》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哎,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下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哪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衫,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的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力气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回转身子点点头。“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俞的祖辈做过地方官,后来家道中落,老俞流落到成都,参过军,种过庄稼,现在依靠推独轮手推车谋生。B.小儿子的死,对老俞打击很大,他怀疑因果报应论,质问老天为什么这样惩罚他,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C.老俞做小买卖的梦想破灭了,因为他的两口猪才卖了四千元,他决定以后继续推独轮车,推到老,推到死。D.“我”给老俞拟对联这部分内容,表现出“我”对这个同龄人的理解和同情,对联也是对老俞人生的评价。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第一段用“站”“转”“拍”“提”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老俞善于招揽主顾的特点。B.引用《伯夷列传》的话,既承接了前文老俞提出的问题,又引出后文他大儿子的近况,使文章更加有文采。C.文章只是在结尾处写了春联儿一事,虽着墨不多,但以“春联儿”为题起到了凝聚全篇、揭示主旨的作用。D.作者以客观的态度,以朴素平淡而满含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老俞这样底层人物遭遇的满腔悲悯之情。8.“我”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B8.①“我”是线索人物,贯穿了全文始终,使文章脉络清晰。

②“我”是老俞经历的见证者,使文章真实自然。9.①顾炎武所说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意思是天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老俞是一个身处底层的人力推车夫,在痛失小儿子的情况下,依然写信叮嘱从军的大儿子“打国仗的事情要紧”,认为“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

③老俞虽是底层民众,却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崇高的爱国情怀。【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因为他的两口猪才卖了四千元”错误。不只是因为猪卖便宜了,还因为小儿子的死。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又引出后文他大儿子的近况”错误。引用《伯夷列传》的话与他大儿子的近况没有关系,没有引出后文的作用。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我”是线索人物,贯穿了全文始终,推动了情节发展,如“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我”亲耳听到、看到老俞发生的人生变故,又与老俞对话,给他拟春联,“我”贯穿全文,见证了老俞一家的命运变迁。我是见证者、亲历者和叙述者,使小说更真实。“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我”听旁的车夫讲述老俞的遭遇小儿子死去的事情,又亲眼看见老俞丧子之后的模样,还跟老俞有因果报应的对话,“我”使故事更具真实感。【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大意是说,国家的兴旺与衰亡,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责任。近代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前方打国仗”,文中的主人公老俞是独轮手推车的老车夫,一个普通人,“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下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在痛失小儿子的情况下,依然写信给大儿子说“打国仗的事情要紧”“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由此可见老俞虽身处底层也能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表现出朴素而又崇高的爱国情怀;文中的“我”身为老师,也是普通人,送给老俞一副对联“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春联实际上是车夫老俞的精神写照,它既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既是对老俞的安慰和他爱国精神由衷的敬佩,也是自我内心独白的写照。作者以客观冷峻的态度,以朴素平淡而满蕴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老俞这样底层人物的敬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灵岩寺A在柏B中C积雪D林下E初F日澄彻G寒光H动寺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翳,指遮盖、覆盖,与《醉翁亭记》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翳”意思不同。B.凿岩为龛,指开凿岩石做成石龛,龛指供奉神像、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或者石室。C.益兴,指更加兴盛,其中的“兴”与《赤壁赋》中“水波不兴”的“兴”意思不同。D.幽邃,指幽深、深邃,常用于描写山谷等,也可描写人的眼睛,指目光冷静深邃。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方位及周边景色,再交代游览情况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写寄信朱子颍,及子颍他日游览之事。B.本文语言文雅精练,如“重嶂蔽之,重溪络之”,寥寥数笔便将山峦叠嶂、溪水环绕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C.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将群山想象成奔驰的万马和行进的军队,赋予其动态美。D.本文是作者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灵岩之后所作,全文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所见,意境幽清,内容上注重学问和考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2)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14.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灵岩山中岩石、柏树和水的景物特点。【答案】10.CEG11.A12.D13.(1)恰逢子颍有公事,于是(他)使泰安人聂剑光陪我一起(游览)。(2)到达东长城岭下,沿着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那么山的四面都游赏到了。14.①岩石高而多,状如城墙;②柏树遍布,遮天塞谷;③溪水交错,泉若甘露。【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灵岩寺”“积雪”分属两句,分别是两句话的主语,所以在“积雪”前断开,即C处断开。“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三个句子的主语分别是“积雪”“初日”“寒光”,句子结构相似,且每个句子结构完整,中间要断开,即E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A.错误。“翳”意思相同,都是遮盖、覆盖的意思。句意: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B.正确。C.正确。“兴”,兴盛/起,起来。句意:庙宇修建更加兴盛。/水面波澜不起。D.正确。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尽兴游览”错,游览未必“尽兴”,由“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一憾好友不得同去,“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二憾未能亲见琨瑞山的幽邃岩谷;“全文真实再现”不当,琨瑞山的幽美景致并非亲见,而是听闻。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值”,恰好,正赶上;“俾”,使,让;“偕”,一起,一同。(2)“抵”,到达;“缘”,沿着;“反”,同“返”,返回;“尽”,游赏到了。【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多巨岩”“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可知,灵岩山中的岩石很大很多,且很高,形状像石砌的城墙。根据“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可知,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可见柏树遍布,遮天塞谷。根据“重溪络之”“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可知,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可见溪水交错,泉若甘露。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遣兴陆游辙迹当年遍九州,晚归始解卧林丘。爱身每戒玉抵鹊①,养气要如刀解牛。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②领尽石帆③秋。尽言未办常扃户④,竟是吾身得自由。〖备注〗①玉抵鹤: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此处喻指肆意挥霍。②短筇:竹子做成的手杖。③石帆:指石帆山。④扃户:指闭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晚年回顾曾经走遍九州的人生足迹,终于懂得山林才是最好的人生归宿。B.颔联“玉抵鹊”“刀解牛”运用典故,写出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认识,寓意深远。C.颈联精于炼字,“摇残”“领尽”等用语精准简练,营造出一种空旷悲凉的意境。D.闭门不出的诗人,竟“得自由”,呼应首联中的“晚归始解”,整首诗章法谨严。16.本诗作于陆游晚年安居绍兴故园之时,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的哪些人生感悟?【答案】15.C16.①放下功名利禄,回归淡泊宁静。

②注意修身养性,懂得养身之道。

③寄情山水自然,保持心情畅快。

④摆脱世俗束缚,获得心灵自由。【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力。C.“营造出一种空旷悲凉的意境”错误。“摇残”表现了水中倒影被涟漪冲散的景象,“领尽”指诗人拄着短杖踏遍了绍兴城郊的每一个角落,全句描写出深邃、悠然的意境,表现悠然、恬淡的心境。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晚归始解卧林丘”的意思是“晚年终于懂得山林才是最好的归宿”,此刻诗人明白人生短暂,人到晚年,无须太看重名利,要学会放下无法实现的抱负,回归淡泊。“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的意思是“爱惜身体,经常告诫自己不要过度挥霍;修身养性,也要学习庖丁解牛的道理”,诗人意识到,要爱惜身体,不可肆意挥霍健康;要注意修身养性,懂得养身之道。“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领尽石帆秋”的意思是“一竿柔橹,摇碎了明月在水中的倒影;一根短杖,领略了石帆山的深秋”,诗人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外出泛舟远足,以排遣烦闷,保持悠然、恬淡的心境。“尽言未办常扃户,竟是吾身得自由”的意思是“说得多、做得少,经常闭门不出,身心却感到非常自由”,诗人年少时自以为才华超群,又希望早日建功立业,于是经常向朝廷进言献策,可是他的大多数主张都被弃用。诗人心灰意冷,最后更是不愿开口说话。闭门读书,虽然看似孤寂,其实却能让内心平静和充实,“得自由”三字,蕴含丰富,既指没有约束和羁绊,又表达出诗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高度,获得了自我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古人常借助猿啼来表情达意,由于个人遭际不同,传递情感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写猿啼,杜甫《登高》中的“______”就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人生如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