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第04讲《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第04讲《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第04讲《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第04讲《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烛之武退秦师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图解新知)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核心考点精准练(对准考点)模块四小试牛刀过关测(分层演练)1.初步了解作者及文本常识。2.掌握本课基础文言知识。3.了解本文在高考中的考点考法。4.系统训练,突破重点。一、作者介绍1.了解左丘明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了解《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3.关于史书体例记述方式例举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国语》《战国策》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史记》纪事本末体通过记叙事件始末反映历史事件《宋史纪事本末》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后汉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二题目解说标题:烛之武退秦师交代了哪些信息:1、人物:烛之武2、对象:秦师3、“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退兵写作背景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三、生字注音1.氾南(fán)2.佚之狐(yì)3.夜缒而出(zhuì)4.共其乏困(gōng) 5.阙秦(quē)6.秦伯说(yuè)7.逢孙(páng)8.不知(zhì) 9.杞子(qǐ)四、课文自学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状语后置】,且(并且)贰(数词做动词,从属二主)于(介词,对)楚也。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翻译: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状语后置】:“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取独)壮(壮年)也,犹(尚且)不如(及,比得上)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连词表顺承,才)求子,是(指示代词,这)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之(助词,的)过(过错)也【“……也”,判断句】。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许(答应)之。翻译: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缒而(连词,表修饰)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郑而(连词,表顺承)有益于君【状语后置】,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用,拿)烦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翻译: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越过)国(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以(连词,表目的,来)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君知其(指示代词,那)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邻(邻国)?邻之(取独)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也。若舍郑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外交使者)之(取独)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代词,指外交使者)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君亦无所害。翻译: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答应)君焦、瑕,朝(名词作状语)济(渡河)而(连词,表顺承)夕(名词作状语)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句末语气词),君之所知也。翻译: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夫(发语词)晋,何厌(同“餍”,满足)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封(疆界;使动,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代词,代土地)?阙(使动,使……削减)秦以利(使动,使……得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希望)君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翻译: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击之(指秦军)。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古今异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否定判断句】;失其(自己的)所与(结交,同盟),不知(同“智”,明智);以(介词,用)乱易(取代)整,不武。吾其(表示祈使,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翻译: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五基础梳理1.通假字句子解析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越国越国以鄙远古义:越过别国。今义: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行李行李之往来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3.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盟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夜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朝、夕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东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害君亦无所害动词作名词,害处远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乏困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厚、薄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厚,变厚;薄,变薄阙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损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鄙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4.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封既东封郑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许许君焦、瑕动词,答应,许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名词,处所潭中鱼可百许头数词,表示约数问渠那得清如许代词,这样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没有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微小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隐隐约约微言大义形容词,精当而含义深远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而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才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顺承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之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臣之壮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牛何之动词,往、到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7.文化常识(1)我国古代史书主要的六种体例: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⑥____________: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2)侯、伯:____、侯、____、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____________。(4)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à)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__________”。(5)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____________之称。(6)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也就是说,烛之武也可称烛武。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比较普遍,如________。这是因为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了人的名字当中。答案(1)纪事本末体(2)公伯(3)恭敬(4)会盟(5)一般官职(6)介之推、宫之奇七、课文主题本文通过记叙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君,解除郑国危机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1.请结合文本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答案①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是一个辩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君,是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2.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烛之武是如何只用了125字就劝退了秦兵的?答案这段125字的说辞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第一层:投之以诚,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第二层:说之以理,亡郑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无利,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不智。第三层:诱之以利,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存郑对秦国无害而有益。第四层:附之以据,晋不可信,历史上晋就有背叛前科,秦晋联盟不可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第五层:申之以患,“夫晋,何厌之有?”未来晋国还将威胁秦国安危,影响秦的称霸。推测未来,极言晋贪得无厌,毁其盟约;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离间双方。烛之武这段说辞,含蓄而畅达,曲折而尽情,谦恭而有理,具有挽救郑国危亡、化干戈为玉帛的巨大效果。3.烛之武妙语退秦师,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技巧?答案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国着想。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动之以“利”,晓之以理,使趋利而来的秦师不仅“退”,而且“与郑人盟”。②善于利用矛盾。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晋人无信——使秦伯深思;晋人无厌——预言晋国贪得无厌,日后必进犯秦国,使秦伯存有戒心,改变主意。③讲究语言艺术。烛之武先以退为进,开门见山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国人的烛之武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仿佛他不是来救郑国的,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这自然会取得秦伯的好感,从而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缩短双方的距离,使秦伯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烛之武明里为秦,暗则为郑。所说之言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基础过关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答案B解析济:渡河。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鄙:边邑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答案A解析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晋军函陵C.夜缒而出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答案C解析A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B.eq\b\lc\{\rc\(\a\vs4\al\co1(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C.eq\b\lc\{\rc\(\a\vs4\al\co1(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D.eq\b\lc\{\rc\(\a\vs4\al\co1(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答案D解析D项均为介词,对。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还是。C项连词,因为/介词,用。6.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B.执事: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D.子犯:晋国大夫狐偃,字子犯,又称舅犯、咎犯、臼犯。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文公出亡时,他一度跟随,为文公返晋立下汗马功劳。答案A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应该是“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是《春秋》。7.翻译下列句子。(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得分点:若、敢、执事、鄙、远)(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得分点:因、敝、其(两个)、与、易、武]提升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答案CEG解析“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据此可以顺利断句。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材料一中“公从之”与“臣之壮也”两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答案C解析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后一句是代词(他的提议),后一句是取独。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答案B解析“烛之武反客为主”错,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秦、晋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与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国力,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