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摘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共利益有损害时,为了维护社会或国家利益,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法规,具有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等功能。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明确了检察机关有权监督法院依法裁判和裁决违法行政执法行为。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与漏洞需要解决:环境公益诉讼不成熟;法律规定不完善;相关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公民的权利意识淡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体系。关键词:环境公益;公益诉讼;诉讼制度目录一、绪论 1(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1(二)研究的意义11.理论意义12.现实意义2(三)文献综述2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概述2(一)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2(二)环境公益诉讼的内容3三、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概况以及对我国的借鉴3(一)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31.美国的公民诉讼 32.德国的团体诉讼 3(二)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4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 4(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历史沿革 4(二)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方式 5(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依据 5(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51.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制度尚未健全 52.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缺乏细化63.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不够明确6五、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想6(一)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法律责任与方式7(二)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体系7(三)拓宽换进公益诉讼的救济途径7(四)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程序的具体措施8结语8参考文献 9一、绪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新举措,它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政府和民众都需要特别关心的话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高速推进时期,但是并没有一部专门的环保法律,对保护公众利益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详细规定和说明;另一方面因为政府对公共资源管理缺乏重视以及相关立法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公众不能积极有效参与其中,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有效机制,以保证环境公益诉讼能够顺利实施。(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人类对环境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不断加剧,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公民环保意识薄弱、公众参与机制还不够完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缺乏相应立法,环保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导致公众对公共利益保护工作缺乏热情,这些都不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所以政府和人民都开始关注并支持用公益性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来解决这些矛盾纠纷。2013年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本文结合201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存在的问题[1],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制定出更加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进步之要求,为更好地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研究的意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对我国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和有关国家机关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1、理论意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缓慢,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关于公民、社会组织以及国家机关等与之相关的立法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完善我国立法体系,制定出适合国情且与时俱进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政府机关对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建设工作力度,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和意义。现实意义环境公益诉讼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益,其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是主体。但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团体即检察院和符合条件的环保组织可以提起环保公益诉讼[2],并且由于检察院没有被赋予强制执行力,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明确立法、缺乏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规范其行为,司法资源比较匮乏等等,因此我认为应该从完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开始,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公权力之目的,这对完善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相关策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三)文献综述国内的学者在关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即拓宽对于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观点主要包含四种主体,检察机关、环保组织、行政机关以及有利害关系的公民。在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方面,陈凤等(2021)表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多元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不仅是国际发展的潮流,更完全符合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的现实需要[3]。朱菲(2021)提出,应当明确公民监督者和辅助者身份的具体行使,如创设公民基于环境信托的举报规则、建立公民代表参与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机制等[4]。栗明等(2021)认为需要补足基层自治组织作为原告的能力[5]。马倩南等(2021)提出,要合理分配取证责任、抑制公民滥诉行为、设置专项基金、和调动公民积极性[6]。陆晨晨(2021)认为,应当拓宽原告主体资格、建立诉讼激励机制[7]。周泽宇(2022)认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完善,不仅要赋予公民一定的起诉资格,也要同时完善行政机关、环保组织、检察机关等的诉讼资格;并建立、完善相应激励机制、监察机制[8]。在完善相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方面,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建议。张楚漪(2020)认为,只有建立以检察机关和环保组织为主体、其他社会团体为补充的原告主体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公共利益[9]。解文敏(2021)阐明,我国应参照英美日德,重新思考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10]。沙飒(2021)认为,要拓宽案件线索来源、规范鉴定行为、加大协作力度、打造高素质司法队伍[11]。向飞媛(2022)提出,应不断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强化诉前检察建议规范性等[12]。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概述(一)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是指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不以任何形式介入侵害公共利益,并能够代表特定对象提起民事法律救济,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和促进司法公正,保护社会组织和个人合法权益,并符合一定条件,具有资格、能力与责任的承担者。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是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包括与环境污染有关,具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权提起或者法院判决支持其主张和维护权益之人。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根本任务在于维护公共权益,这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履行的义务。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4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损害国家、集体和个人合法财产权利或者侵犯他人人身权等具体人格尊严行为提起公诉。”可以看出环保法赋予检察机关监督环境公益诉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司法公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1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有污染或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健康安全危害行为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二)环境公益诉讼的内容当今时代,我们国家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来弥补不足之处。本文以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研究,分析我国在《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中对于公民、法人以及社会组织等适应原告资格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建议,分析并结合国外立法经验以及国情探讨我国立法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环保实践中针对公民个人及社会组织作为原告或被告时可以考虑加入团体代表制度。明确界定“原告”与被告资格之间关系,在确定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时应考虑哪些人可以担任,如何才能达到起诉条件的要求和范围标准,并结合案情进行合理判断,通过环境公益主体制度研究,促进环境生态保护健康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可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利益;第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环保组织监督政府工作和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制止环境污染、破坏等危害行为;第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有效利用资源的目标相统一,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与效果最大化。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顺利实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三、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模式以及对我国的借鉴(一)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两者在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相关规定上差别巨大,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立法初衷的考量。1、美国的公民诉讼在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没有对于原告主体资格进行确定,但也存在限制。美国国会在1948年通过《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经过几次修改后于1977年改名为《清洁水法》。在该法案的公民诉讼条款中将有起诉权的主体限制在可能受影响或已经受影响的主体,即具备因果关系、发生实际损害和可受偿性。因果关系指起诉人所遭受的损害后果与环境侵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实际损害指原告收到具体的损害、可受偿性指该损害可依据法院的有利判决而得到救济与补偿[13]。2、德国的团体诉讼德国在环境公益诉讼中采取“团体诉讼”模式,由环境保护团体代表公共利益对于危害环境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二零零六年,联邦德国政府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体民事诉讼机制,专门出台了《环境司法救济》。联邦德国环境保护行政公益民事诉讼机制的相关条款,主要集中在原告提起资格和诉前程序等二个方面。原被告起诉资质方面,具备起诉资质的社会团体需要进行对国有事业单位的正式记录,并存在三年以上,积极履行职责,且无其他犯罪记录。在诉前程序方面,相对于在美国起诉前六十多天,在德国的诉前程序比较严格,设定了三个多月的诉前程序。只有当存在过失的政府机构在接受或被通知三个月后,但仍不采取任何行动以消除污染和履行职责时,适格组织方可对其进行起诉[14]。(二)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无论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还是以美国为首的海洋法系国家,在环境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方面的规定相较于我国都更加完善,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仅限于检察机关和极少数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社会组织。诚然,环境公益诉讼大多涉及巨量繁杂的专业知识和庞大的鉴定费用数额,但如果以此为由加重诉讼主体资格的实质要件以限制其他主体的加入,则不利于直接利害关系人的参诉。在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已被放宽到已经受到影响和可能受到影响的主体。据此,笔者认为我国在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制度的规定上应当放宽对直接利害关系人的限制。德国相较于美国则更重视环保组织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环保组织逐渐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但毕竟发展时间尚段,相关规定还较为谨慎,并且相较于检察院,环保组织的成绩还远远不足。因此,我国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不仅要对法律规定主体资格层面做出适当改变,更需要大力支持相关环保组织,提升其实力和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较之检察院的先顺位优势,以期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分析(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历史沿革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是缓慢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够全面和缺乏法律意识等因素影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从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直到1992年10月2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意见》,才具有一个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8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可以依照法律或者上位法的规定,参加公益诉讼。”到2015年底为止,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在这期间的立法中对主体进行细化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55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关于环境的方针政策,对保护和改善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提出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建立防治污染机构。”我国环保部门是专门负责对全国各市(部)及县级以上城市进行环保方面工作开展指导性活动;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其他相关机关履行职责,维护公民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二)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方式环境公益诉讼是指,法律授权的主体,在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威胁时,为了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目的而对有关侵害主体提起诉讼的活动[15]。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起,请求国家赔偿,使受损害人依法获得救济。具体来讲就是指在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直接申请对某一主体进行司法保护。狭义上主要是指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该领域主要包括了国家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以及团体等公益性社会组织都可成为环境诉讼的主体。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被告,向法院提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审查其合法权益并要求赔偿损失后提起诉讼。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现状,是一个很复杂而又漫长但艰辛的过程。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立法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方式就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第二种方式则是一些地方性规定或者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行为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关系所做出具有指导意义并且可以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手段。(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依据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保障是指我国环保法规及司法解释中对公民、社会组织提起行政复议或民事诉讼制度进行的规定,为其提供法律依据,使其能够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更好地保护公众利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保障,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和要求。但是由于经济、政治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导致法律法规不完善。因此需要制定专门针对该领域立法来解决实际操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现了在规划、标准、监测、防治上的四个统一,要求在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上建立起保护联合协调机制,对我国相关诉讼制度进一步的完善,此举对维护公众利益有重要意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公益诉讼案件,应当参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各自当事人之间相互独立原则进行审理。”其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不被破坏,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以及国家公共权益不受侵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共生等目标实现。(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制度尚未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新事物。在现实中,有一些人认为环保部门是不具有强制力来督促公民提起民事诉讼程序;还有些人则以为环境保护仅仅只是对企业进行监督而已,这些观点都与我国立法存在矛盾。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条款中虽然明确了原告主体资格和条件,但是对被告是否为社会团体或自然人是空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其立法层次欠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一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社会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55条和环保部门规章中都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环境污染防治行政复议时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我国并没有将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项单独的制度纳入法律体系,这些条文过于抽象而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我国现行的有关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与之相关的公益诉讼制度等内容在立法上存在缺陷,立法规定的不完善,忽略环境保护和公益诉讼的关系,导致在实际操作时难以有统一标准参考依据,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2.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制度缺乏细化在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中,我国并没有对其进行专门性、系统性地规范,导致实践操作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无法可依。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不仅需要公民个人有义务进行维护和修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积极行使权利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且还要求政府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为社会公众提供法律帮助或支持。我国立法中对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没有明确规定,这也就造成了实践操作存在困难。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司法实践中没有统一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4条和《环境保护法实施条例(二)中对“污染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等行为所做出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未制定专门针对环保领域而进行法律规范的单行法规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导致了环保诉讼案件无法得到有效地处理;第二,司法实践缺乏统一性标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人民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可以向环境公益法院提出申请。但在新修订后法律并没有明确说明该问题。其原因首先是立法层面上存在不足,就是对于原告主体资格限制较多,其次便是司法实务中适用范围过窄,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第三则表现在对原被告的规定过于狭窄且缺乏可操作性,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对于被告的诉讼资格没有限制,民事诉讼法关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也过于笼统,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现行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3.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不够明确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是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环保部门是一个行政机关,法律地位不明确、公民个人作为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权受到限制、缺乏对社会组织和公众提起相关案件监督机制等保障措施;政府与法院在审理程序上标准有时不统一,具体规定不详细等,导致环保部门在有效行使所拥有的话语权、监督权方面不到位,因此,在今后的立法上需要严格规定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明确界定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程序和方式以及从环境行政主管机构、环保部门和公民个人三个方面探讨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及立法,并对其加以规范,加强执法力度,为完善司法实践提供参考意见。五、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想(一)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法律责任与方式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在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司法和行政目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是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是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主体资格的法律责任和方式是建立在“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零容忍"制度。如果没有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或者环保法中对破坏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行为有明确要求,那么就会造成滥砍乱伐现象;环保法第134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并且保护生态环境;工商行政部门督促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综合利用工作”,但目前立法没有对“污染者”进行明确而详细的定义。同时,我国目前环境公益诉讼存在原告资格范围狭窄、案件审理难度大等问题。所以必须建立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法律责任,通过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扩大提起主体范围,提高法院判决效率,拓宽当事人参与途径以提升胜诉率及公众对其监督权与知情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动社会进步。(二)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体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措施,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中,存在“谁污染,谁治理”等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司法实践中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原告资格没有做出严格限制,监督机制也难以发挥作用;在环境公益诉讼中,有很多的案件都是由政府机关或者是相关组织来进行解决,但是这些机关往往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专门针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领域问题处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体系。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地位,制定专门性文件对环境公益诉讼做出详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确定一个统一而完善、具有权威性的标准,这样不仅能提高司法效率,让公民有法律依据监督自己行为是否合理化。(三)拓宽环境公益诉讼的救济途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10年修订的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利益,依法应当进行救济。”我国立法还未对公民个人作为环境污染者主体这一问题进行明确立法规制和完善处理办法,也就是说,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是由法院受理审理。但是由于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会出现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甚至无法得到妥善处理等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侵权赔偿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来维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利益不受侵害,因此必须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救济途径,在实践中发挥公民个人主体优势地位。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公民个人、法人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受到侵害时很难得到及时救济。因此,第一,我们可以将法律规定的最长限期与其他法定情形作为提起环境保护案判决结果并请求法院审查确认其权利受法律保护;第二对于不确定性或者不能解决纠纷而提起行政复议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不可预见或不可抗拒的损害结果进行申诉,也可以提请法院判决该机关停止违法行为,并且撤销违法裁决等处理方式来维护自己得合法权益,同时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要建立专门针对公民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环境侵权赔偿机制。(四)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程序的具体措施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监督作用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一,完善公益诉讼的立法相关法律制度。针对环境公益诉讼方面我国在立法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健全环保部门和检察机关之间制度,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关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等相关规定;第二,尽快出台相应细则来规范诉讼程序和具体操作办法。加强监督机制和处罚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及执法监督机制建设,让人们能够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第三、完善救济措施。加大执行力与惩罚性措施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自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及合理使用资源节约成本,增强其在实际操作中应承担的责任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结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责任,它在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立法和司法实践都不完善,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我国关于环保问题的立法不多,法律规定对该诉权没有具体明确,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地方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要不断健全相关规定和程序,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条法规体系建设,应该赋予法院、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监督起诉的权力,不断完善立法程序来保护公民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加强执法队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