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旧中国宪法产生与演变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的。
-----毛泽东第一节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一)宪法产生的条件1、比较发达的市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和整合需求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法律自身原因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使得封建社会的诸法合体的立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要求根据社会关系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法律。当越来越多的单行法律的出现时,不同规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会越来越明显,这时宪法应运而生,因为只有宪法才能保证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内部的和谐一致。
(二)英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是“宪法之母”。1、1215年英国颁布的《自由大宪章》开创了用制定法形式限制王权的先例。2、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英国制定的宪法性法律确认了“议会至上”、“司法独立”原则,是英国宪法形成的标志。如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人身保护法、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法律。3、英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国家权力重心在议会。英王的权力要受国会的制约,且要受宪法惯例的限制,实际上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的君主立宪制。温莎堡著名的1215年《英国大宪章》(人权条款的先河)
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英国宪法的特点是:
在内容上: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英国宪法最早产生议会政治,代议制度,限制王权,君主立宪,责任内阁政府,选举制度等一系列宪法制度和思想;
在形式上,它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法典,成为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具有渐进性、妥协性、不成文性(三)美国宪法的产生美国宪法是继英国宪法之后,于美洲大陆产生的一部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一部成文宪法。1、1776年美国发表的《独立宣言》成为美国宪法的理论基础。2、1777年美国通过的《邦联与永久联合条例》成为美国宪法产生的直接准备。3、1787年美国费城召开会议,美国宪法产生。4、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美国宪法规定:议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美国宪法在形式上表现为统一完整的法典,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在内容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它的内容和形式,为后来许多国家的宪法所仿效,对世界宪政运动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宪法由序言加7条正文加26条修正案组成。
其意义表现为: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美国确立了一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为美国创造了共和制度,成为欧洲各国反对君主制的榜样。建立联邦制中央政府,为促进美国资产阶级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了一定作用,而且采用联邦制也是人类历史上值得注意的经验,使各有主权的州的联盟——邦联成为拥有相当广泛权力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但在联邦政府内各州仍有很大的权力。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的《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四)法国宪法
1789年7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8月,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1791年在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基础上,制宪会议制定了法国第一部宪法。在内容上,它以《人权宣言》为序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宣告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和贵族爵位、称号,赋予公民迁徙、集会、请愿和宗教信仰自由,民主气息更为浓厚;在形式上,它采用了美国式宪法的统一完整的法典形式,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国制宪、行宪过程最为曲折,共产生16部宪法。(五)日本宪法的产生。日本制定资本主义宪法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晚,制定宪法相应也较少,共有两部宪法。(1)1868年明治维新及其公布的《政体书》是明治宪法产生的重要基础。(2)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产生。(1946年《日本国宪法》(昭和宪法))
(3)明治宪法的主要特点:它是一部典型的“钦定宪法”。不具有“三权分立与制衡的资产阶级宪法原则。
(六)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2)宪法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4)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5)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但在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内。二、现代宪法的产生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和1918年苏俄宪法的产生标志着现代宪法的产生,后一种宪法同时也标志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产生。
问题:“现代宪法”的标准是什么?社会国家的引入:对经济自由权的限制和社会权的确立;民主制度:享有政治权利主体的扩大;参政权的扩展魏玛宪法的意义在于:(1)通过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使近代宪法中的自由主义精神受到抑制,社会共福利受到重视和倡导;(2)议会权力受到一定限制,行政权力扩大的趋势被宪法认同;(3)宪法赋予国家广泛干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权力,所谓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的观念已趋于过时;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宪法在现代时期的发展走向,从而使魏玛宪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18年苏俄宪法
1.建立了人民政权2.创立了新型宪法3.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4.推进了宪法文化的发展三、宪法的发展趋势(一)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1、从宪法对近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政治领域,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一方面表现为加强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呈扩大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集权的趋势日渐明显。2、随着国家权力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规定越来越多并因而在宪法中形成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而且内容日益丰富和完备。(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公民基本权利范围的扩大:(1)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权利的规定;(2)宪法对社会权利的规定;(3)表现为对环境权的规定;(4)宪法强调权利的保障。(三)宪法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四)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主要有以下表现:(1)对国际法的直接承认和接受。(2)对国家主权有条件的限制。(3)人权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领域。(4)从宪法国际化趋势的方式上看,过去主要通过政治手段,如战争后对战败国家进行强制性的改造,使其直接接受国际化。现在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五)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现代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表现为:(1)宪法渊源的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国际法成为宪法的重要渊源;另一方面,在成文宪法的国家,其他法律渊源,如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也受到了广泛重视。(2)宪法修改较为频繁。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发展较快,社会关系活跃,从而导致宪法修改频繁;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人们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对许多问题较容易达成共识。第二节旧中国宪法产生与发展从19世纪开始
在长达100年的历史中,中国宪法经历不同时期政府的不同程度的关注。在社会生活实践的不同时期,宪法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不同的政治势力要求不同性质与内容的宪法,使中国不同政治力量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武装斗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命根据地政府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从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始,伴随着持续的革命与变革,中国在这一百年间竟成为世界上拥有宪法最多的国家之一。从清廷的《宪法重大信条19条》,到孙中山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从袁世凯的《中国民国约法》,到曹锟的《中华民国宪法》。从蒋介石的《训政时期约法》到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以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的四部宪法。一百年间全国性的正式宪法文本共12部。其他策划于密室、胎死于腹中的宪法草案如袁世凯“天坛宪草”和段祺瑞的“段记宪草”等等,则不一而足。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宪法激变”的年代。中国道德传统:有限的宪政因素,“礼”作为自然法和一般法之间的“基本法”。传统道德和政治制度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列强入侵后面临制度和观念变革。迟到的觉醒:一直以为是技术问题,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才真正认识到制度问题。中国面临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宪政为国家富强服务,带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早期的改良派王韬、郑观应等明确提出了“伸民权”、“争民主”、“立宪法”、“开议院”的政治主张,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宪政运动的序幕。其中,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要求清朝政府制定宪法、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梁提出学习日本,建立君主立宪主张。1904年,日俄战争,进一步看到君主立宪的优越性。派5大臣考察日、英、美等9国。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限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目的是以根本法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1911年,武昌起义后,《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仿英国君主宪章,规定皇帝总揽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北洋军阀时期。1913年《中华民国约法》(草案)、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宪法。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实际上确认国民党在全国统治权及蒋介石最高独裁者地位。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中国治乱周期的重演:从专制走向自由,从秩序走向混乱;形成新秩序,代价是回归独裁专制。1924年国民党改组,借鉴苏联模式,开始中国最早的“党治”,为人治创造政治条件。国民政府由党产生,体现党的意志,实施党的权力;国民党指挥、监督国民政府掌管政务。先有党的决议或命令,然后照搬到政府法令;训政期间“党外无党、党外无政”,实行严格的一党专制。中央执行委员会:党治机构,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党和政府的“连锁机关”,党控制政府的工具。从军政到宪政:孙中山的理论军政:军法之治,用武力扫除宪政障碍训政:约法之治,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教导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任何县完成训政并举行选举,成为自治县;省内全部县完成训政,进入宪政初级阶段,选举省长。宪政:宪法之治,半数以上省开始宪政,国民政府应还政于民,召开国民大会制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1)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人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4)三权分立(5)严格的修改程序2、评析(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2)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3)树立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意义(4)不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任务革命根据地延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人民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照搬苏联模式,是中国历史上由人民政权制定并公布实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对加强政权建设,总结根据地施政经验有重大意义。
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对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积累了经验。旧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所谓宪政运动就是争取民主政治、要求制定宪法的政治运动。宪法问题是民主制度化的立法问题。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种斗争反映在国家制度上,表现为三种不同势力所要求的三种不同宪法1.清末、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时期反动政府制定的伪宪法。这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所要求的,为人民所唾弃。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有历史进步性,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3.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宪法性文件。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代表着中国宪政发展的方向。
中国宪法一览表年代朝代名称条文备注1908、8、27清朝《钦定宪法大纲》正文14项附9项1911、11、3清朝《重大信条十九条》19条1912、3、11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章56条资产阶级性质1913、10拟订民国《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1章113条[天坛宪草]1914、5、1民国《中华民国约法》10章68条“袁记约法”1923、10、10民国《中华民国宪法》13章114条[贿选宪法]1925、12拟订民国《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4章160条段祺瑞执政1931、5、12民国《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8章89条1936、5、1民国《中华民国宪法》[草案]8章148条[五五宪草]1946、12、25民国《中华民国宪法》14章175条1949、9、29共和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序言、7章60条1954、9、20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4章106条1975、1、17共和国同上序言、4章30条1978、3、5共和国同上序言、4章60条1982、12、4共和国同上序言、4章138条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宪法修正案
1979年修正案
1980年修正案
1988年修正案
1993年修正案
1999年修正案
2004年修正案宪法的历史1949年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通过的一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宪法性文件。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各项基本政策,为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奠定了直接而坚实的基础。1、主要内容(P75)(1)确认国家性质和任务(2)确认政权组织和原则(3)赋予人民权利和义务(4)规定国家的大政方针(经济、文教、民族、外交、军事)2、评析:(1)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2)具有过渡性和临时性;(3)其贯彻实施,对建国初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起了很好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29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庄严通过。1954年宪法刘少奇同志在作我国第一部宪法制定情况的报告1954年宪法(P77)1954年9月20日,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主席团加以公布后实施。(一)主要内容:1、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及其步骤2、国家性质3、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生产资料的四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5、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6、规定的国家机构(二)评析:1、完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化,以根本法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确认和保障。(两项原则)2、产生的程序和内容均具有正当性:中央重视、群众参与、慎重起草、全民讨论、广泛宣传。
3、不足:临时性、过渡性;内容结构存在缺陷,缺乏保障与监督的规定。1975年宪法(一)主要缺陷: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作为指导思想。2、国家机构的性质和制度设置存在极“左”规定。3、缩减了权利,加重了义务。4、从宪法典的篇幅上看,总条文仅30条(1954年是106条)。5、语言表述不规范:标语化、口号化、“文学”化。1978年宪法(一)主要内容1、确认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四个现代化。2、强调社会主义民主。3、注重科学教育。4、丰富了公民权利的内容。5、留有75宪法的某些不足。二)评价:1、未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
2、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不足。3、权利的缺陷: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作为公民的权利。4、两大矛盾:(1)阶段斗争为纲与四个现代化;(2)肯定“文革”与平反昭雪并存。
现行宪法构成
中国现行宪法修正情况一览表年代会议主要内容条文背景1988年4月12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1、确立私营经济补充地位;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修正案1-2条87年十三大召开1993年3月29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1、集中、完整表述了党的基本路线(正处的阶段、理论、改革开放、富强民主文明)2、增加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3、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4、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县级人大任期由3年改为5年
修正案3-11条92年十四大召开1999年3月29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1、明确我国长期处于的阶段、沿着特色道路,在邓论指引下发展市场经济2、确定依法治国方略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确定双层经营体制5、个体和私营经济待遇二合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将“反革命活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修正案12-17条97年十五大召开(一)背景:1、真理标准的讨论。2、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3、1981年6月,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4、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决策。(二)主要内容: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由大会主席团公布实施。1、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经济制度,倡导经济体制改革。3、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人大常委会扩权、恢复国家主席、设中央军事委员会、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地方立法权、乡政权、领导限任制)4、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82年宪法修正案:1988年2条宪法修正案(1)在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删去第10条第4款中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993年宪法修正案1993年的9条宪法修正案涉及5个方面内容:一是确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以宪法形式确认了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是正式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是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五是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三年改为五年。1999年的6条宪法修正案涉及6方面内容:一是明确规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我国的指导思想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修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宪法地位;二是增加了我国法治建设目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了调整,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99年宪法修正案四是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五是调整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六是将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革命的活动”名称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一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入我国的指导思想,并提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二是在经济制度方面调整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和土地政策,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征收或征用土地但须依法进行并给予补偿,此外国家应建立健全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代表表决04宪法修正案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三是确认了人权宪法原则,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四是确认了公民财产权不可侵犯宪法原则,国家即使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或征用公民的私有财产须依法进行并给予补偿;五是在国家机构方面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主席和国务院之“戒严”职权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增加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六是选举制度方面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包括特别行政区代表,并将地方各级人大的每届任期统一规定为5年;七是扩充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外延,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纳入其中;八是健全了我国的国家象征形式宪法制度,正式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写进宪法典。我国宪法发展趋势:1.行政权力将受到限制,行政指导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司法权将得到强化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4.公民基本权利将得到重大发展5.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6.宪法的灵活性将进一步增强
1、试析宪法产生的原因。2、简述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具体内容。3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4、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改关于私营经济的规定有哪些变化?其意义何在(88、99、04)“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1、“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原则,对我国的立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人权是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要更加注重权力和权利的平衡、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通过立法,合理配置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具体到我国的立法实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原则,忠实于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立法为民,重点在于依法配置权力:一方面要确保行政权力可以依法得到有效行使;另一方面要对行政权力进行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地行使权力,确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的侵害。2、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树立保障人权的意识。尊重与保障人权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履行公仆职责,任何政治决策和管理措施,都要考虑人民的利益。人权意识也有利于发扬民主,抑制官僚主义。管理者不得滥用手中的权力,更不得颠倒主仆关系。3、将指导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梆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文关怀,必然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还要求我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4、指导人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权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人必须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使人享有人权。材料1: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慈禧太后语)
材料2: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外在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慈禧太后语,见宋教仁:《清太后之宪政谈》)
材料3:立宪者,决非现政府之所得而成者也;其所以设咨政院,立内阁,非以立宪国之立法机关与责任政府视之也;固其对付咨政院之权限与内阁之组织者,亦不得责以立宪之原则者也;其所以宪法大纲者,不过欺人之门面,赖人以口实,万不可信者也。(宋教仁:《希望立宪者其失望矣》)
材料4: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问题:1.结合材料1、材料2和材料3分析清政府实行立宪的真实意图。
2.材料3及材料4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思想?其实施的结果又如何?
答:1.宪法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其经济条件、民主政治是其政治条件、而科学和理性的文化是其思想文化条件。然而,我国清政府在实行所谓立宪时,并不具备上述条件。虽然清朝末年我国的民族资本有了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和立宪的要求,但从材料1、材料2和材料3我们可以看出,清政府并不是真正想建立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其立宪的真正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继续满清贵族的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反抗外国列强的侵略;二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立宪的形式满足立宪派的政治要求,以消除革命党的势力。
2.材料3和材料4反映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他们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同时,他们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真正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因而,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就必须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的统治被推翻,但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而且孙中山所主张的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体制在形式上也未被确立,相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培训项目合作协议
- 2024年股权继承转让协议
- 2024年适用:子女抚养权转让合同
- 2024标准简化劳动协议模板一
- 2024港口装卸运输服务合同
- 贪吃蛇课程设计绪论
- 2024年适用各类场地的租赁协议版
- 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协议
- 生意合作协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室改造与室内环境检测合同3篇
- 小豆苗产品介绍门诊端
- 空调安装和维修的培训
- 海康执法记录仪解决方案
- 液化气供应站安全管理制度和营业制度
- GB/T 21385-2008金属密封球阀
- GB/T 18994-2003电子工业用气体高纯氯
-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国志-武帝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完整版)招聘面试方案设计与研究毕业论文设计
- 调休单、加班申请单
- 肉制品生产企业名录296家
- 规划设计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