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南中学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南中学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南中学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南中学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南中学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南中学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_______________”。(2)《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复张君书清·姚鼐辱书谕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谊甚荷。以仆騃蹇,不明于古,不通于时事,又非素习熟于今之贤公卿,顾蒙识之于俦人之中,举纤介之微长,掩愚谬之大罪,引而掖焉,欲进诸门墙而登之清显,虽微君惠告,仆固愧而仰德久矣。仆闻蕲于己者志也,而谐于用者时也。士或欲匿山林而羁于绂冕,或心趋殿阙而不能自脱于田舍,自古有其志而违其事者多矣。仆少无岩穴之操,长而役于尘埃之内,幸遭清时,附群贤之末,三十而登第,跻于翰林之署,而不克以居,浮沉部曹,而无才杰之望,以久次而始迁。值天子启秘书之馆,大臣称其粗解文字而使舍吏事而供书局其为幸也多矣不幸以疾归又不以其远而忘之为奏而扬之于上其幸抑又甚焉。士苟获是幸,虽聋瞆犹将耸耳目而奋,虽跛躃犹将振足而起也,而况于仆乎?仆家先世,常有交裾接迹仕于朝者,今者常参官中乃无一人,仆虽愚,能不为门户计耶?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道不章。又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夫自圣以下,士品类万殊,而所处古今不同势,然而揆之于心,度之于时,审之于己之素分,必择其可安于中而后居,则古今人情一而已。夫朝为之而暮悔,不如其弗为;远欲之而近忧,不如其弗欲。抗孔子之道于今之世,非士所敢居也;有所溺而弗能自反,则亦士所惧也。是故古之士,于行止进退之间,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虑之长而度之数矣,夫岂以为小节哉!若夫当可行且进之时,而卒不获行且进者,盖有之矣,夫亦其命然也。仆今日者,幸依圣朝之末光,有当轴之褒采,勇跃鼓忭以冀进,乃其本心。而顾遭家不幸,始反一年,仲荣先殒,今又丧妇,老母七十,诸稚在抱,欲去而无与托,又身婴疾病以留之。此所以振衣而趦趄,北望枢斗而俯而太息者也。远蒙教督,不获趋承,虽君子不之责,而私衷不敢安,故以书达所志,而冀量察焉。(选自《惜抱轩诗文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谐于用者时也谐:合,符合。B.微补于国而道不章章:同“彰”,彰明。C.抗孔子之道于今之世抗:捍卫,挽救。D.有当轴之褒采当轴:当权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士或欲匿山林而羁于绂冕骊山北构而西折B.今者常参官中乃无一人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有跬步不容不慎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D.虽君子不之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作者拒绝了张君要他火速进京做官的建议,但他仍在回信中对张君的赏识和提拔之情表示了感谢,体现了士大夫的修养。B.清代的读书人由科举而翰林,由翰林而朝臣。作者从跻身翰林到任职秘书馆,仕途颇为顺利。翰林可以参政议政,名望很高。C.和李密一样,作者把家庭的不幸当作不愿做官的理由,所不同的是,李密承诺自己要先尽孝,后尽忠,而作者并无此种考虑。D.文章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反复陈说应当和不应当做官的理由,强调左右为难的精神困境,分析透彻,层层深入,感人肺腑。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值天子启秘书之馆大臣称其粗解文字而使舍吏事而供书局其为幸也多矣不幸以疾归又不以其远而忘之为奏而扬之于上其幸抑又甚焉。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虽微君惠告,仆固愧而仰德久矣。(2)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创造游刃有余浑然天成相提并论B.创举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相提并论C.创造游刃有余巧夺天工一概而论D.创举炉火纯青浑然天成一概而论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B.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C.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D.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B.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C.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美D.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陈留市隐黄庭坚陈留江端礼季共曰:“陈留市上有刀镊工①,年四十余,无世家子姓;惟一女年七岁矣,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子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无一朝之忧,而有终身之乐,疑以为有道者也。”陈无己为赋诗,庭坚亦拟作。市井怀珠玉②,往来人未逢。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养性霜刀在,阔人清镜空。时时能举酒,弹镊送归鸿③。(注)①刀镊工,理发师。②《老子》有“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句。③《战国策》载冯驩弹镊,嵇康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化用《老子》的语句夸奖刀镊工,他虽是“市井人”,但是他也只是外表俗。B.颈联中“刀”“镜”是刀镊工谋生的工具,此联寄寓了对刀镊工劳苦工作的同情。C.尾联咏叹刀镊工在每日工作完毕,还能略喝点酒,微醒之后,还能弹镊作歌。D.全诗没有生僻字,人物描写生动;结构严谨,首尾一贯;格调清新,音韵铿锵。2.在诗人眼里,刀镊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下面是某报社一则新闻材料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近日,腾讯收到360阿尔法团队漏洞通告。该漏洞可能会影响腾讯旗下的部分产品。腾讯第一时间推出业务团队进行修理工作,现已修复漏洞并调动紧急在线更新机制。目前暂未有用户因这一漏洞导致信息泄露和损失。在此特别向360阿尔法团队致以诚挚的感激。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这就是由甘肃省歌舞剧院排演的《丝路花雨》。这部舞剧不仅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剧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也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可以说,这个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到欧洲、美洲、非洲很多国家的观众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这样一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凡是精心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来回顾历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总是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伟大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不仅仅关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看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画等等,我想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莫言在“学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上的发言,2018年10月9日,光明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生了。B.1979年诞生的舞剧《丝路花雨》,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影响。C.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再现历史上的辉煌。D.虽然这个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往往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得出了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的结论。B.文章论述了好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我们的思维要面向人类的历史和未来。C.作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内容应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并以高铁、飞机等可以进入到关于“一带一路”等艺术创作中作为例证。D.文章在开头的部分提出丝绸之路等产生与人密切相关,在结尾的部分点明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首尾照应,中心明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B.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需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这样才可能做到关照现在,关照未来。C.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都不仅仅是政治之路、贸易之路,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D.正如敦煌莫高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样,“一带一路”的出现,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创作素材。8、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带走的大相册东瑞夕阳从窗户照进客厅,为冬日的客厅增添了少许暖意。林家夫妇都明白,过了这一夜,再搬回来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了。林家夫妇忙了两三天,此刻,他们望着空荡荡的客厅,微喘着气,不时默默对望。林先生望见那搁在小皮箱上面的入住安老院的手续文件档,说,我们住安老院的事要不要通知他们?林太太苦笑道,望儿一家定居上海,希儿做老师早起晚归,女婿日夜加班,他们顾不上我们,我看在微信里说一声就可以了。林先生点点头,说,也是,我们到安老院去的意向他们又不是不知道。我们明天打的去。我可以推两个箱子,你就拎一些零碎的包包。林太太说,对了,怎么衣服还没整理几件,皮箱就快装满了?林先生说,你忘了?你说什么都可以不带,但望儿在上海读大学时写给我们的好几札信要带,希儿每年在你我生日、父亲节、母亲节、新年写给我们的贺卡要带。再加上我们俩的衣服,差不多装满一个皮箱了。吃过晚餐,夫妇俩在海滨大道散了一会儿步,又走回家。林太太坐着看电视,林先生望着客厅发呆。眼神朦胧间,他看到望儿、希儿在客厅里跑动嬉戏的影子,仿佛听到满屋响着的他们的笑声,他还看到小时候的他们坐在地板上堆叠积木。怎么会出现那样的情景?他好奇怪。一会儿,他又仿佛看到有一股风吹进来,风遠非常快,风在客厅旋转、旋转,望儿和希儿就在旋转的风里奔跑、奔跑,慢慢、慢慢地长大,十几岁、二十几岁……到了三十几岁,忽然就消失了。不知怎的,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了。林太太不安地问,我们住安老院的事到底要不要通知他们?林先生说,迟点吧,反正他们一年也只来看望我们一次,今年刚在春节看望我们一次了,我们早说晚说都一样。林太太说,也是。林先生搬了张凳子垫脚,自言自语道,就剩下望儿和希儿以前的那些照片了,我取下来整理。他说究,就看到大柜最上层摆着的十几本早些年的那种笨重的相册。竟然那么多!他吓了一跳。他使了一个眼色,林太太马上走过来,将相册一本一本地从他手里接过来。搬下来后,两人坐着分别翻看,沉浸在儿女还小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里。从孩子满月到四五岁带他们到东南亚旅游,从和好友的小孩一起郊游到他们高中毕业典礼……照片贴满了大相册。你看,你看,当时望儿多么瘦小,多么顽皮。丈夫翻到其中一页,递过去与老婆分享;希儿胖胖的,好可爱哟。林太太也把手中翻看到的,与丈夫交换。最后,你看看我,我望望你。丈夫看到老婆在用纸巾抹泪,老婆看到丈夫眼睛闪动着泪光。林太太问,相册我们都带走?林先生说,当然,我们到安老院后,可以慢慢扫描,做成电子相册,这样欣赏起来就方便了。接着,老婆协助丈夫把笨重的相册装进小皮箱,装不下,丈夫又换了一个大皮箱。老婆说,明天拉到附近的的士站,你要小心点哟,你再摔一跤,我们住的就不是安老院,会是医院了!丈夫说,我知道了。老婆说,像上次你突然中风,我急得昏倒,直直地躺在客厅,幸亏没关上门,邻居看到了马上打医院电话,要不然啊……林先生说,我们都自身难保,我俩任何一个再跌一跤,都不知道怎么办了,也许会变成你住医院这房,我住那房,从此一墙之隔,生离死别了。林太太蓦然心惊,嘴上却说,呵呵,那是!那下次望儿、希儿回来,不是到养老院、医院找我们,而是到墓园了,呵呵!次日,林家夫妇又慢幔收拾了大半天,然后将几件衣服和主要证件往装满了书信、贺卡、相册的一大一小皮箱里塞,再没装任何东西,所有日常用品安老院都会供应。傍晚时分,林先生拉着大皮箱,林太太拉着小皮箱,沿着一条小径慢慢地走向的士站。林先生抬头望,一轮浑圖大红日正徐徐往一栋大厦背后落下去。他等着落在后面的老婆说,我们还是一起走好。老婆说,好的,我们一起走。她加快了脚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两次写要不要把住安老院的事告诉儿女,前一次是林先生发问,后一次是林太太发问,这样写突出了林家夫妇能替儿女考虑。B.小说通过写林先生在客厅时的幻觉,巧妙地表现了林先生对儿女成长过程的回忆,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是因为幻觉消失了。C.小说详细描写了林家夫妇把相册装进皮箱后的一番对话,林太太虽担心他们的身体,却能以风趣的话语提醒丈夫和自己注意安全。D.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夕阳,而夕阳与主人公的身份暗合,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小说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叙事,层次清晰。2.小说中的“大相册”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3.小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老人的晚年生活状况,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裴楷字叔则,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少与王戎齐名。钟会荐之于文帝,辟相国掾。贾充改定律令,以楷为定科郎。事毕,诏楷于御前执读,平议当否。武帝为抚军,妙选僚采,以楷为参军事。石崇以功臣子有才气,与楷志趣各异,不与之交。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尝营别宅,其从兄衍见而悦之,即以宅与衍。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楷子瓒娶杨骏女,然楷素轻骏,与之不平。骏既执政,乃转为卫尉。及骏诛,楷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是日事仓卒,诛戮纵横,众人为之震恐。楷容色不变,举动自若,索纸笔与亲故书。赖侍中傅祗救护得免,犹坐去官。太保卫瓘、太宰亮称楷贞正不阿附,宜蒙爵土,乃封临海侯。代楚王玮为北军中候。玮怨瓘、亮斥己任楷,楷闻之,不敢拜,转为尚书。楷长子舆先娶亮女,女适卫瓘子,楷虑内难未已,求出外镇,垂当发而玮果矫诏诛亮、瓘。玮以楷前夺己中侯,又与亮、瓘婚亲,密遣讨楷。楷素知玮有望于己,闻有变,单车入城.匿于妻父王浑家,故得免难。楷有渴利疾,不乐处势。王浑为楷请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遏,诚竭节之秋也。然楷性不竞于物,安于淡退,有识有以见其心也。楷今委顿,臣深忧之。光禄勋缺,以为可用。”不听。及疾笃,诏遣黄门郎王衍省疾。卒,时年五十五,谥曰元。(选自《晋书·裴楷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B.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C.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D.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指《老子》,又称《道德经》,后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书范围中。B.武帝,皇帝的谥号,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的一种称号。C.婚亲,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裴楷与杨骏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D.矫诏,假托或假传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或者篡改皇帝布告臣民的诏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楷年少有名,屡获任用。裴楷年少时有名声,经钟会推荐,被征辟为相同掾,以定科郎身份参与朝廷律令的修改;武帝精选属下,任裴楷为参军事。B.裴楷性格宽厚,轻财仗义。裴楷为人宽厚,与人无仇;堂兄裴衍喜欢他的别院,他就慷慨相送,还把每年索要来的几自万租钱,散发给自己家中的穷亲戚。C.裴楷遭遇动乱,仓皇逃命。裴楷在两位姻亲的推荐下代替楚王司马玮担任北军中侯,楚王司马玮发动叛乱,秘密派人去讨伐裴楷,裴楷藏匿在岳父家,才得以免于灾难。D.裴楷不附姻亲,从容应变。裴楷一向看不起姻亲杨骏,杨骏执政后,裴楷就转任卫尉,后来杨骏被杀,裴楷也被捕交付廷尉,然而他神色不变,举动自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2)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也,少而颖特。早游乡校,诸先辈皆折节与之交。既壮,游吴兴,遇凌公芝岩将赴淮东宪幕,辟公以行。既至,以贡士补淮东宪史。未几,南人例革,调转运司,授庐州录事判官,屡转广东市舶提举,未四月拜江西省左右司员外郎,时年六十八,即慨然谢事而归,朝廷从其请,以中完大夫、淮东宣慰副使致仕。公耳目聪明,强健如五十许人,每小舟黎杖,自乐于山巅水涯,或通胜景,数日忘返。至正已丑六月,自卜寿藏于暨阳之大岩,既穿穴,即卧疾而卒,年七十二。公慷慨有大志,喜论天下士,慕范文正公之为人,其在盐司漕府,皆有惠政。越人立碑以颂德,国子博士陈慕为之记。会松江民徐晋诣丞相府,告民有匿田不占于官者数万顷,丞相命公还,上议曰:“田实无有,此奸民欲以利啖官,渔民以市怨,宜勿听事。”遂得寝,民咸德之。其提举市舶,宝货山积,至者皆以贿败,公毫无所视。其归于乡,虽尊且贵,则犹服被如儒生。予以乡里故,获拜公于床下,因与予言初出乡时得见宋季之遗老,观其典型,莫若赵公子昂、邓公善之,皆其相与。则公之成德,盖有所自。末岁,见世变之念下也,叹曰:“吾于斯世不恶见矣,所求速化耳。”公没二年而四海变作。故杜君伯原志公之葬,有“才不尽用”之叹,其为世所推惜如此。所为诗文,有《王员外集》二卷,虞公集为之序,藏其家。论曰:韩愈氏以为古今人不可及也,以予观公之风节凛然,使登于廊庙,岂让古人哉?而用事之臣方汲汲以南人为等第,故公才不尽用于世,不大行于时也。及中原多故,亟擢南士使居宪职,以风厉天下,而罢愞不胜,为天下笑。然大夫士论南人之贤,必以公为巨擘云。(《元史·良史传》,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公以行辟:征召B.遂得寝,民咸德之。寝:搁置C.自卜寿藏于暨阳之大岩卜:选择D.初出乡时得见宋季之遗老季:平辈中排行最小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贡士: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土。B.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体,退体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离职。C.漕:通过陆路运输粮食。旧时指国家从陆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D.国子:指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田实无有,此奸民欲以利啖官,渔民以市怨,宜勿听事。⑵韩愈氏以为古今人不可及也,以予观公之风节凛然,使登于廊庙,岂让古人哉?4.根据文意,概括王艮辞职的原因。(不超过40个字)12、阅读《长得太偏,必须挖掉》的图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1、1.D2.D3.C【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差别。D项,“‘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为“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而非直接“孕育”。故选D。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庄子只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阐述得具体生动。故选D。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可知,顺应自然规律是前提。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2、则耻师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耻”“的卢”“霹雳”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3、1.C2.B3.B4.值天子启秘书之馆/大臣称其粗解文字/而使舍吏事而供书局/其为幸也多矣/不幸以疾归/又不以其远而忘之/为奏而扬之于上/其幸抑又甚焉。5.(1)即使没有你的告诫,我固然惭愧并且仰慕你的大德很久了。(2)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助益。【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C项,句意为:违背被任用的时机。抗:应为违背故选C。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A项,前者表示转折,后者表示承接;B项,表示转折,竟然;C项,前者表示……的情况,后者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前者代词,指代自己;后者结构助词,的。故选B。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B项,“作者从跻身翰林到任职秘书馆,仕途颇为顺利”错误,仕途不顺,“而不克以居,浮沉部曹,而无才杰之望,以久次而始迁”,可知仕途不顺。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恰逢天子开设秘书馆,大臣认为我粗通文字,就让我舍弃公事供职于书局,我太幸运了,不幸因为生病而回家,又不因偏远而忘了上奏,名声显扬于朝中,这份幸运更厉害了。”“大臣称其粗解文字”“大臣”,名词,是主语,之前断开;“而使舍吏事而供书局”“而”,表结果的连词,之前断开;“其为幸也多矣”“不幸以疾归”“幸”和“不幸”对应,之前断开,之间断开,之后断开;“又不以其远而忘之”“而”因果关系连词,在果之后即“忘之”后断开;“为奏而扬之于上”,状语后置,之后断开。5.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微”,没有;“愧”,惭愧;“仰”,仰慕。(2)“仕”,做官;“苟”,随随便便;“济”,有所助益;“可济于众”,状语后置,能否对大众有所助益。【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承蒙你写信告诉我,要我尽快进京,情谊甚重。我因为迟钝,不明白古理,不通晓当下之事,平常又不怎么被现在公卿们熟悉,只是在常人中蒙受赏识,因为一点微末之才而被推举,掩盖了我愚昧乖谬的重大缺点,你引见且提拔我,想让我进入门下并授予清要显达的官位,即使没有您的告诫,我本来就惭愧且仰慕(你的)恩德很久了。我听说要从于自己的志向,违背被任用的时机。士人有的想藏匿于山林却被官职所束缚,有的心里想做官却不能从农家中摆脱出来,自古以来有志向却违背自己心意的人多了去了。我自小就没有隐居的节操,长大后在世俗中被驱使,幸好遭逢清平之世,跟随在群贤之后,三十岁时登科,跻身于翰林官署,却不安分,在部门间来回折腾,却没有杰出的声望,原地踏步了很久才升迁。恰逢天子开设秘书馆,大臣认为我粗通文字就让我舍弃公事供职于书局,我太幸运了,不幸因为生病而回家,又不因偏远而忘了上奏,名声显扬于朝中,这份幸运更厉害了。士人如果获得这份幸运,即使聋了瞎了仍将要张开耳目而奋发,即使瘸了仍将要奋足而起,更何况于我呢?我家先人,经常有接连在朝中为官的人,现在平常的参佐官吏中竟没(我家)一人,我虽然愚昧,能不替家族考虑吗?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助益。实在值得啊,虽然匆忙寻求功名却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虽然依靠别人迅速升官却不是贪慕荣华。为什么?最重要的是能帮助人。至于其次,是守住官职发表见解,对国家有一点点用处但是道不彰显。再次,是从容进退,大概能免除耻辱的大祸罢了。从圣人到下,士人品类多样,且所处的古今时代形势不同,然而在心里揣测,在当时忖度,明白自己素常的职分,必定会选择那可以安心的然后才会停留,古今人之常情一样罢了。早上做事却晚上后悔,不如别做;追求远处的东西,而真到了近处,却又忧虑,不如别追。在今天违背孔子之道,不是士人所敢做的;有所沉溺却不能自我解脱出来,也是士人所怕的。因此古时的士人,在行止进退之间,半步也不会容下不小心,他考虑深远且多次忖度,难道认为这是小节吗?如果应当行得通且可以升官的,即使最终行不通而不能升官的,大概真有这样的事,也是他的命这样了。我现在,幸而依靠圣朝的余光,有枢要之地的赞美,争先恐后欢欣鼓舞来希望升官,这是我的本意。但想到家族遭遇不幸,才回家一年,仲荣先挂了,现在又丧偶,老母已经七十岁,孩子们还在怀里,我想离开却无处可以托付,又加上身体困于疾病因而留在家里。这就是(我)想整衣却犹豫不前的原因呀,北望朝廷却俯身叹息。承蒙教导督促,我却不能趋赴承教,虽然君子不责备我,但我内心不敢安心,所以用书信表达心志,希望您衡量考察。4、1.D2.C3.D【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第一空,“创举”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根据句意,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前所未有过的举动,所以应该用“创举”。第二空,“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语境是指“对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应用“炉火纯青”。第三空,“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根据语境不是在说人工雕塑技艺,而是说国画中的颜色完整不可分割。应用“浑然天成”。第四空,“一概而论”指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语境指“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即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使用,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对待,应用“一概而论”。分析可知,D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印章的使用”是种“方式”,而非“补救”,据此排除AB两项;第二处是搭配不当,“演变成为”与“作用”不搭配,可将“演变成为”改为“具有了”,据此排除D项。故选C。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反而”与“非但”搭配,衔接更流畅,据此排除BC两项;“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的程度比“不能增加画面的美”或“破坏了画面的美”的程度更深应放在后面,据此排除A项。故选D。【点睛】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1.B2.①质朴的市隐。他把金玉本质隐藏起来,寄迹于刀镊,是一位难于逢遇的有道者。②胸襟超脱、潇洒。安于平淡生活,把小女儿搭在肩上,簪花微醉,怡愉自适,人生境界高超。③人品高洁。诗歌以冯驩、嵇康两位高士的典故,含蓄地写出他高洁的人品。【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颈联……此联寄寓了对刀镊工劳苦工作的同情”错误,从颈联来看,这一联既举出隐者的职业特征,也表现出作为隐者的刀镊工善于修养性情,能够看透人生的特点,并没有“对其劳苦工作的同情”。故选B项。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诗人眼里,刀镊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然后依据诗句明确刀镊工的身份,再依据诗句的内容概括其特点。从诗中来看,这个刀镊工应该是一位隐者,首联“市井怀珠玉,往来人未逢”,揭出陈留隐者的高风,他虽是“市井人”,但俗的是他的外装。“怀珠玉”是用《老子》的话:“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黄庭坚以此给刀镊工以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把金玉本质隐藏起来的“市隐”,这种人是难于逢遇的。颔联用“乘肩娇小女”勾勒出一幅平凡却怡愉自适的隐者的画面,刀镊工善于生活,据黄庭坚的见解,由于刀镊工有道,具有了高超的人生境界,虽处“低贱”下位,安于劳动平淡生活,不贪慕挣多余的钱,只要最低生活足够,把他的小女儿搭在肩上,簪花微醉,自得其乐,因此胸襟异常超脱和潇洒。颈联“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是说刀镊工善于修养性情,像雪白的剃刀一直没有损坏,他观察人生像明亮的镜子把一切照得清楚透彻。尾联“时时能举酒,弹镊送归鸿”,咏叹刀镊工在每日工作完毕,还能略喝点酒,微醒之后,还能弹镊作歌,此暗用《战国策•齐策》冯驩的故事,“送归鸿”化用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句子,用战国时的冯驩和三国时期的高士嵇康来比喻陈留刀镊工的人品,可见黄庭坚对他的景仰。【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解答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6、“通告”改为“报告”,“推出”改为“推动”,“修理”改为“修复”,“调动”改为“启动”,“感激”改为“感谢”。【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侧重得体的考查。做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明要求,确定分析方向。其次,通读材料,大致了解语段的意思,对语句的语体风格进行明辨和认识。再次,对应要求,先找后改,对应作答。根据特征,看哪些词语有可能存在问题,要利用旧知对之认真推敲。“通告”指普遍地通知,普遍通知的文告。语段中360阿尔法团队给出的是腾讯漏洞的文件,只适用于腾讯,不是“普遍地通知”,应改为“报告”。“推出”指使产生;使出现。用在此处不合适。“推动”指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推动”适合语境需要。“修理”指使损坏的东西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作用,多指具象事物。“修复”指修理使恢复完整,可以修饰抽象事物。“修理”用来修饰“漏洞”不恰当,故而改为“修复”。“调动”指更动(位置、用途);调集动员。“调动”与“机制”不搭配。“启动”指(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感激”指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感激”用在该语境中程度有点过,应改成“感谢”。7、1.B2.A3.C【解析】

1.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和“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强加因果;C项,“再现历史上的辉煌”错误,无中生有;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总是会战胜……”,选项丢失了“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这一限制语。故选B。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错误,不是对比。故选A。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于原文无据,无中生有。故选C。【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8、1.D2.(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3.(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从叙述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故选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D。2.本题考核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含意,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形象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道题,先要理解真实可信,真实性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可信是可以相信;可以信赖的意思。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点睛】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模式: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步骤: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9、7.B5.①大相册记录了林家儿女的成长点滴,是儿女的成长史。②大相册记录了林先生一家人的幸福岁月,是一家人幸福生活的见证者。③大相册寄寓了林家夫妇对儿女的思念之情。6.​①小说中林家夫妇因儿女不在身边,难享天伦之乐。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因各种原因长期远居异地,老人难以享受到与儿孙在一起的快乐生活。②小说中林家夫妇年老体衰,加之儿女无暇照顾,无奈住进安老院。现实生活中,儿女们因各种原因无暇照顾父母,将父母送进养老院的现象并不鲜见。③小说中林家夫妇思念儿女,睹物自慰。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因思念儿孙生出愁绪,他们通过通电话、看照片等方式纾解愁绪。【解析】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情节、结构思路、人物分析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是因为幻觉消失了”错误,原因解释不准确,根据文意,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是因为思念儿女而难得相见。解答这道题,考生需结合第八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判断。这一段主要写林先生对儿女的成长历程的回忆。到三十几岁,幻觉消失了。幻觉为什么消失?是因为儿女到了三十几岁,很少回家了,家里没有了他们的身影。由此可见,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是因为他思念儿女,但儿女难得回家。故选B。5.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形象内涵的能力。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它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这道题,考生需结合与相册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由“眼神朦胧间,他看到望儿、希儿在客厅里跑动嬉戏的影子,仿佛听到满屋响着的他们的笑声,他还看到小时候的他们坐在地板上堆叠积木”,即大相册记录了林家儿女的成长点滴,是儿女的成长史;“丈夫翻到其中一页,递过去与老婆分享;希儿胖胖的,好可爱哟。林太太也把手中翻看到的,与丈夫交换。最后,你看看我,我望望你。丈夫看到老婆在用纸巾抹泪,老婆看到丈夫眼睛闪动着泪光”,即大相册记录了林先生一家人的幸福岁月,是一家人幸福生活的见证者;相册中的照片是儿女成长过程中的剪影,记录的是难忘的回忆,林家夫妇欣赏照片、带走相册,是因为他们思念儿女。6.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林家夫妇的晚年生活状况。考生可从身体、情感等方面进行思考。弄明白这个问题,再用现实社会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进行印证,便能得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导致父母生活不愉快,没有很好的精神寄托,小说中的林家夫妇就是如此,女儿长期不在家,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不能与儿孙快乐在一起。现实生活中,儿女因为工作忙碌,无法很好地照顾父母,将父母送入相关机构,小说中的林家夫妇年老力衰,女儿不在身边,不能照顾两老,所以非常无奈住进了安老院。两老思念女儿,便拿出与女儿有关的记忆,睹物思人,增加内心的愁苦,这也是强烈的社会问题,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即可。【点睛】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7.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5.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6.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7.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10、1.B2.A3.C4.(1)裴楷听说了,对石崇说:“您请人喝下烈酒,又要求别人遵守正礼,这不有些矛盾吗?”(2)裴楷受到先代皇帝提拔的恩典,又受到陛下的宠幸知遇,确实是竭尽忠诚的时候。【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的意思是损有余补不足,这是天道。其中“天之道也”是判断句。所以应在“足”和“天”之间停顿,这样就排除A、D项。“皆此类也”的意思是都是这类情况。“皆”是谓语,“此类”作宾语。所以应在“皆此类也”前停顿。排除C项。故选B。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后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书之一”错误。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其中《道德经》不在“四书”“五经”之列。故选A。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裴楷在两位姻亲的推荐下代替楚王司马玮担任北军中侯”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楷闻之,不敢拜,转为尚书”。故选C。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闻”:“听说”;“足下”:“您”;“责”:“要求”;“乖”:“矛盾”;“不亦……乎”:“不也……吗”。第二句关键点:“拔擢”:“提拔”;“宠遇”:“宠幸知遇”;“诚”:“确实”;“秋”:“时刻,时候”。【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裴楷字叔则,二十岁就出了名,尤其精通《老子》《易经》,年少时与王戎有同样的名声。钟会把他推荐给文帝,任相国掾。贾充修改律令,任用裴楷为定科郎。事情完毕,诏令裴楷任御前执读,评论奏章是否妥当。武帝任抚军时,精选属下,任裴楷为参军事。石崇由于是功臣后代又有才气,与裴楷志趣不同,不跟裴楷交往。长水校尉孙季舒曾经与石崇畅饮,傲慢过度,石崇想上表罢免他。裴楷听说了,对石崇说:“您请人喝下烈酒,又要求别人遵守正礼,这不有些矛盾吗?”石崇于是作罢。裴楷生性宽厚,与人无仇。不主张朴素,每逢去荣华富贵的地方游玩,就拿走别人的珍宝古玩。即便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