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_第1页
新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_第2页
新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_第3页
新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_第4页
新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一一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一、散文类文本阅读

L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

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

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

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

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里,寻

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标下,好像采蜜采

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

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萤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

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蜚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

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蜚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

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铜。而量过了人

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我和

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

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

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

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

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镶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

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

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

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

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

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

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

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

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

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

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

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

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

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

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

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

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

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

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

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1)第⑦段两处画线句都用比喻手法描摹疼痛,但所选喻体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

赏析。

(2)第⑧段虚实相生,请分析其作用。

(3)本文旨在表现“我对黑暗的柔情",却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被蜜蜂蛰痛,请赏析这样构

思的好处。

(4)评析本文所表现的对黑暗的态度。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

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

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

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

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

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

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

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

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

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

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

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

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

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

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

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

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

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

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

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

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

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一一《星

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

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

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⑬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

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一一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

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⑭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

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⑮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

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⑯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

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

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

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⑰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

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

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⑱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

时,醒了。”

⑲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⑳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用意。

(2)文章第⑪段第⑯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分析第⑱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①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

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

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②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

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

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

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③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

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

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沦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

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④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

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

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

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

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

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

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⑤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

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

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一一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

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

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一一

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

被另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

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⑥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

些东西再看不到一一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昨晚被一个人独享的女人的体香;

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

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

地方。

⑦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

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

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⑧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

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

蕉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

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

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⑨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

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

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⑩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⑪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

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⑫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

长大成熟,然后老去。

⑬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

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

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

⑭什么留住了我。

⑥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⑯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

的村庄。

⑰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⑱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

少次被我们的锁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⑲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

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

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⑳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

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

在风中浅唱……

㉑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㉒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㉓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第①段画线句新颖生动,就此进行赏析。

(2)探究第⑤段写"我"抓住并观察被风刮回来的“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

叶”的用意。

(3)第⑰⑱⑲段为什么要写"铃铛刺"?

(4)有人认为作者是"自然之子",有人认为其"温情的背后有着矛盾、迷惘的灵魂",结文

章,对此进行评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董

阿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是这样。

小时候,家住北京宣武门内,离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很近,故放学后没事就去玩儿。古董

字画古旧书就在琉璃厂,举人士子穷家读书的,搜寻故旧。有个姓松的同学家就在那边,

到他家去玩儿。他家的院子现在想来就是古董,小,什么都缩一号,非常精致的四合院,

院门上有复杂的砖雕。这个同学很喜欢我到他家,我们的家庭都属于同一阶级成分,两个

小孩子在一起甚为相得,没有政治的压力。

班上还有个姓杨的同学,对山水画狂热,用毛笔蘸水彩颜料在任何纸上画贺天健式的山

水,说实在挺好看的。我画的很杂,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们两

个都不屑参加学校里的美术小组,坐在那里画石膏,画静物,有摆样子给窗外经过的人看

的意思。我们是放学后去玻璃厂的小子。

琉璃厂,是我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去琉璃厂的时候,已是公私合营之后的

时代,店里的人算是国家干部职工。

安静。青砖填地,扫得非常干净。从窗户看得见后院,日斑散缀,花木清疏。冬天,店

里的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水,呼出一种不间断的微弱啸音

人和气。熟人进店,店员立起来招呼,请坐沏茶,聊,声音不大不小;一般人,随意检

阅,刚有疑问,店员已经到了。我们小孩子,店员是不管的,可是要看什么,比如书搁得

高了,店员也够下来递给你。觉得好玩儿的东西,店员就自得其乐讲故事。我的许多见

识,就是这样得来的,玉,瓷器,字画儿,印章一个小孩子,其实对名家的东西并不当

真,而是对喜欢的东西着迷,之后渐悟。

店里的习惯,是培养将来的买主,可是新中国的下一代,是不会买古董了,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转,一点不假,现在古董又值钱了。

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

有一本《金石书画笑史》不妨重印,或什么讲古董的杂志连载一下,一定让看的人心情

愉快。清代古砖值钱,因为值钱,所以官场中送礼讲究送砖。毕沅到江西做官,有个知县

送十多块,派人押来,因为毕沅五十大寿。毕沅当然是欢喜得很,赏了这个押差。押差当

然也是欢喜得很,一欢喜就得意,一得意就想奉承。于是表功,说知县怎么怎么不容易,

按照旧样仿,烧造,浸色,做旧,养苔。毕沅具体气成什么样,很难想象,因为他素称通

博,而且手下有一帮有名的金石考订专家,像宋葆醇、俞肇修、赵魏等。

不过钱泳的《履园丛话》也记了砖的事情。嘉庆年间谢启昆做浙江布政使的时候,因为

整治庭院,挖出八块砖。砖上有"永平"字样,于是谢启昆考订为晋惠帝永平年间的古物。

得了古董,谢启昆命名自己的书斋为"八砖书舫",而且设宴雅集,自己赋诗纪之,和诗的

多到数十人。偏偏有个人不识相,说这"永平"两个字是明朝永平府烧造标记,古董于是不

那么古了。谢启昆气得大骂"你们这类嗜古家,就会穿凿附会,一块砖也值得深究吗”!

钱泳记的这件事,好像不是在骂人,因为不识相的人也许说的是实话,只是不识相罢

了,谢启昆则是将雅趣看得很透,把话兜底讲出来,倒有真意,谁还能再说什么?

认真说起来,清朝在古董的趣味上是很宽的。这和大清律有关。清朝的清教意识很重,

规定八旗子弟不可经商,怕受腐蚀。不经商干什么呢?每月领了饷银,多也不多,物价稳

定,吃穿够了,于是只好游手好闲,玩笼鸟,玩鹰,放鸽子,遛狗,斗蛔蛔,收鼻烟壶,

听戏。

因为听戏,八旗子弟养成为专业听众。听戏真的是听,不是看,眼睛是闭起来的,而且

脸不朝戏台,更专业的是钻到戏台下面听。对这样的专业听众,唱戏的怎么敢唱错?

开玩笑的话,可以说大清朝亡于不许子弟经商。一八四O年前,因为瓷器、丝、桐油的

出口,清朝是白银入超国,一仗打下来,贵戚才渐渐明白洋人是要有贸有易。清朝三百

年,如果贸易的意识健全,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呢?

我有时候到宣武区游逛,会想,古时候,这里是商业区呀。可是,它怎么连仿冒古董的

样子也没有了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我”与松姓同学、杨姓同学小时候的真实经历来说明当时琉璃厂古董的丰富以及

对"我"文化上的深刻影响,说服力强。

B.文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古董价值的变化,并两次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表达

"我"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感慨。

C.琉璃厂安静的气氛、优美的景致、和气的店员、精彩的故事,吸引着"我"和朋友经常到

那里,"我"也学到了一些古董方面的知识。

D.清朝的清教意识很重,不允许八旗子弟经商,导致他们的贸易意识不健全,直接影响了

清朝的灭亡。

(2)文本中引用《金石书画笑史》和《履园丛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在对“古董”的叙述中寄寓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

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

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

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

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

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

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

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

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

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

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

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

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

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

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

笑声又冲淡了疲惫。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一一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

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二台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

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

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

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

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

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

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甥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播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填上像

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

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

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

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

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

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恼的眼

睛,伸一伸懒腰,然后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

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

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

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

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的寒意。

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绑梁,或是被移植到一

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

而舞的叶子,是否都套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止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待育苗工作

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崽蕴。

B.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形象生动,"裁剪合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

"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的状态。

C."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热闹”既是对上文山谷“宁静”的

回应,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

D.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

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挖掘文章内涵。

(2)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黑夜

史小溪

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夜行,我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②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开始凝作一片绛紫,又凝作苍茫,黛黑,黑森森的帷幕立

刻遮盖了大地。

③我踽踽地走着,心上压着的悲哀、疲乏和沮丧,逐渐被一种恐惧全面掩盖。真后悔为

什么不投宿前面经过的那个村子,现在落得进退维谷,晚了

④夏夜散布着^热、干燥,恐怖在急剧沿漫着。四野的庄稼黑洞洞的,密不透风。模模

糊糊的高空闪烁几点星星,遥远,幽暗。我开始逡逡巡巡一一愈临近故乡,愈熟悉那些隐

患地带及那些神秘传说,心也愈发地惶怵紧张起来。

⑤我觉得山坳平谷都似坟墓一般升腾着阴森、沉闷窒息,那每一刻孤寂都似乎在无尽长

地延宕。大山的褶皱在苍穹下变得更深了,似倒竖起来的深不可测的孔穴。树林子、野

蒿,黑森森的长厚了许多,那草丛刊中会潜伏狼么?狼!我顿时记起老奶奶们说的大苍狼

叼走村里小孩的事,我的心呼呼地狂跳,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

⑥离村子不远。现在,可怕的夜风吹过,荒草掀起一片起伏不断的飒飒声响,树叶也轧

轧地碰撞着发出不绝的回应,连那往日淙淙的音乐一般好听的小河流水声也听起来骇骇

的,惨惨的。突然,那突兀的红崖上传来毗怪子鸟的怪叫:"呵呵呵呵•一”那声音似哭似

笑,在黑暗中刺耳地令人不堪忍受地回荡。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同时,就看到一团黑糊

糊的东西向我扑来•一啊呀!我差点叫出声来,但定定神,黑影消失了,一切归于消隐,

只有恐怖的印象和令人窒息的无边黑夜。我屏着气呼吸,战战兢兢循着黑夜的路,一边高

度警觉四周的动静。转过那个小明,是那棵黑森森的老树,我记起那棵黑森森的树上曾吊

死过一个女人。头顶一颗流星陨落,恍惚中,我看到前面有亮点红红的一闪,陷现出一团

黑影,接着,又暗淡下去。鬼火!一刹那,我的心又腾地瑟抖起来,仿佛大地陡然裂开了

一道长长的缝隙,就要将我无情地吞噬进去。远处重又出现了那团黑影,蠕蠕地,和一明

一暗的鬼炎重叠在一起。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

是吸烟的夜行人。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一

⑦那人在前面孤孤地走着,我在后面寂寂尾随。我们老是保持一节距离。我不敢拉得太

远,也不敢向前靠去,我怕。父亲叮嘱过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

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

驮那么重的石头。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

本掉下去了,人,检举了他•

⑧苍穹的星星依然遥远幽暗。我们就这样走着。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

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我想好了,

这黑洞洞的青纱帐将到处是我的隐匿之地,若有不测,我立刻就会钻进去逃跑掉的。而当

他重新起程时,我也赶快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

范。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

⑨最后,大概是他终于捺不住了,停下来,向后大声召唤:"是人嘛?"

⑩而我,一下听清了,那是同村宽厚和善的干爷的声音。我不由自己地喊了一声:"是我

...唔唔"我不顾一切跑起来,再也忍不住地哽咽起来村里,传来狗汪汪的咬叫。

(1)"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一"这里,"我"为什么会感到

松弛?又为什么松弛是“软绵无力”的,并感叹"人啊人"?

(2)阅读文章第②段,回答问题:这里写晚霞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句中对晚霞的色彩

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段与下文有何关系?

(3)精读文章⑦⑧两段,回答问题:文题中的“黑夜"除了指其本义"夜晚”外,还指文化

大革命。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时代的某一特征。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湿漉漉的孤独

陈应松

①大九湖的山各有雄姿,从水中看,似乎是从云上蹿出的鹿,正在草场上欢跃。而在湖

的对岸,一些牛在深沉的雾气中眸叫,吃草,纯银样的波光围绕着它们。挂甲峰的影子是

无比美丽的,这是我唯一能辨识的山峰,其他不知名的山峰有着不知名的美。雾气不仅在

水面上,也在山间蒸腾,这让山冈浸润在了水之上,浮着一般,摇晃着,沉入我们的冥

想。山与水生成的雾气往往是蓝色的,你会很爱这种蓝,是一种混合的蓝,混合了天空、

山冈、树木、湖水、水草和水汽的蓝。它太浓驻,村庄、田垄会泅成这种蓝色,像是一下

子跌入染缸,小路、沼泽、奔走的牛群,全都掉入这种比梦游更不可思议的蓝色。这里是

神话中蓝衣人的出没之地。天空从远处的村子上撕开了一条缝,就像破晓。永远,这片地

方,都在薄雾中破晓。它是永远的早晨。

②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

中,仿佛宿酒未醒。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

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宜恋。这个早

晨多美啊!

③当太阳从山顶出来时,那些雾,就像一层乳液,给草场和牛羊们抹上一层柔软的奶

白。雾是大九湖的魂,是这块湖水的精魂,是它点化这湖泊之美的神奇手印,是它袖筒里

扬起的魔术的烟雾。雾使山冈、湖沼和树林的层次,在那薄薄的雾缕中被分割,被突出。

水把山拉成一片一片的,就像那些会使各种皴法①的中国画画师。有一些岸渚,恰到好处

地伸进浅沼,把一簇簇棠棣、搬木、红桦、虎皮楠推到那儿,而这时,树和紧挨着它们的

村庄无一例外地发白,像是被寒冷所照亮。那种光芒,带着纯粹的沉静,藏在山脚下,和

雾一起浮起,一起盘旋上升,撑开雾,像是一场冬雪的传说。水与山的蓝色在这里总是饱

满的,一致的,像是一个基因,一种遗传。

④那些倒影,还是那些倒影,我不能绕过它们,我不能不与它们共恍惚,同沉浮。除了

雾,大九湖的倒影是很值得留恋的。如果你恍惚,它会让你从沉沦中拔起;如果你凝神,

它们会展翅飞腾,像诡谪的精灵。但是我们不可能没有这样一个易逝的和揉碎的世界,让

水来处理这比现实更迷人的空间,深入到水的深处,稀释我们心中的沉重的阴影。山的纹

理,树的繁复,层次和节奏恰到好处,色块明朗,光线阴阳的切割顺着山的走向。这一

切,水把它们接纳以后,成为另一个山与树的世界,在水的世界中,它们深情纠缠,融为

一体,轻与重,妖与朴,真与幻,共同参与创作了一幅旷世的云水图景,也让山和树有了

低头一笑,临风惊鸿的妩媚。

⑤最喜欢它的夜色,仿佛等待一个人终于尘埃落定。在天光的覆盖下,树和山的影子呈

放射状,那些裂开的纹路千丝万缕,全顺着湖面游荡散发,像无数条游蛇钻进夜的睡巢,

像天空中树状的闪电凝固在某个瞬间。

⑥大九湖的星空因为水而气象浩荡,水天一体,遥相呼应。四围的群山似乎为星空腾出

了一个位置,就在大九湖的头顶。这片天空的星星,正被群峰托举着,拱卫着,敬奉着。

无数双宽厚的手掌,伸向天穹。那些星光,宛如从群山的峡谷间射出的神秘光束,在天空

中漫舞。我曾在一个夜晚遥望过大九湖的星空,眼里不由自主地潮湿。我们遭受过什么样

的狙击、混乱和惊吓,挣脱出来,赶在一个万籁俱静的时刻与它们相遇?我们的内心有多

么惶恐和不安,而星星压下了我们的惊悸。与你离得如此之近的水晶天穹,天上星光如

絮,水中银河倒悬。我坐在湖边,沉默如亲人的星空就像母亲在村庄擎起的灯,守望着

我,引领着我,安慰着我。它们近在咫尺,有着巨大的瀑布般倾泻的温情。在这样壮阔飞

腾的夜空,生命有一种青葱生长的力量,有穿行天地,阅尽风霜的惆怅与悲壮。在最黑暗

孤独和寂静的地方,会有那么多闪烁的东西。哦,黑暗如此富有,如此奢华,这是你亲眼

所见吗?夜空的鲜蓝色,是谁在擦拭它,搁在我们头顶亿万年了,依然没有一点陈旧感,

这是何等高贵优秀的品质?

⑦月亮突然间升起来了,碾盘似的,光滑,厚重,立体,大九湖遽然间变成了一块大浮

冰,像是从大水深处冲上来的。尔后,它荡漾起来,细细的波纹,有着古朴的激情和敦厚

的举止。那些荡过来的波浪,从四面八方赶来,从山谷里游来,神秘的水,像是大山聚集

起舞的精灵,是野兽、草木、石头和雾岚的魅影。星星在向上腾起,水花在迸射,就像一

万个女妖在夜晚的山谷里蹈浪沐浴。这也是山与水悄然融合的时刻,星与浪缱绻的地方,

每天夜晚,它们的故事都在这片湖泽上演着。

⑧不知怎么,我会忽然想到它的秋天。我在雾霾的城市写着大九湖时,我对它的秋天有

一种高朗的信任和寄托。如果我不歌颂秋天,我的内心就会开始寒冷,笔会凝滞抽筋。我

写过《神农架之秋》,我的热烈的文字足以抵挡一个又一个寒冬的欺凌。到了秋天,水是

一如既往地清澈澄净,像一位道行极深的高人谨慎地碧蓝着。群山之间,红叶泛滥,红色

的火泼泻到湖面上,久不能熄。湖上的红叶不知是谁抛洒的,竟覆盖了所有的水,遮蔽了

天空,让天空在缝隙中穿梭,支离破碎。辽阔的草甸上,喧闹的夏日已经结束,细长柔软

的芦苇,像深山中修炼过的女妖,白着它们的头颅,撑着纤弱的躯干张望着,也绝望着。

⑨"湿漉漉的孤独",这是法国诗人克洛代尔使用的一个词。因为大九湖柔和的抚摸,那

些钻出水面的浅绿色的蒲芯和芦芽,和从山坡上滑下来的春风,那样清澈潮润,沁入灵

肉。一个远行人和独行者,我一直追寻并热爱着这"湿漉漉的孤独",我此时想起在早晨的

薄雾中,湖边那个熠熠闪光的几户人家的村子,它的上空飘浮着漫长的烟霭。哦,山与湖

的乐趣让人生情,这是上苍的慈悲。我渴望着有一天能够在这里傍水而居,在傍晚与那些

消失的野鹿之魂相遇。躺在满天星空下,手中握着一颗捡拾的陈年橡果。

(有删改)

注:①皴法:中国画法技名。师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

(1)第②段中,划线词"蹒跚""自恋"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探究"湿漉漉的孤独"中"孤独"的深层意蕴。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寺黄昏

朱以撒

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皇皇大寺相比,它就像被

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

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到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青鞋布袜的僧人的身影了。

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

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

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

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吗?这种情景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

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不去的世俗,毫无清净可言,更无从做离

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

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

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

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

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

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

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

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钱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

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

代代传承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难以改变,更不敢别出心裁去

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

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

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的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的照射下,

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

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

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光彩照

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

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

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

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

葡萄酒的醉意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皇皇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

的惋惜。

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

息相关。

C.“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

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

发了读者的深思。

(2)“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

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缙云的古风

鲍尔吉•原野

①在缙云,我喜欢仰面看天空的云。这里多山,朵朵白云围绕山峰,缠绵不走。虽然我

知道缙云的地名不关云的事,它是轩辕黄帝的号。史记记载,黄帝又曰缙云氏。当年黄帝

氏族从西北高原迁移到古越族聚集的浙江中部,建立了以缙云为名的方国。唐武周时代,

即公元696年,县名改为缙云。但是地名有云,来客难免要往天空张望。这几天雨歇,天

上一派好云。白云似城垣,如马队,浩浩荡荡地川流而过。它们在地上的随从则是迂回奔

走的好溪。好溪也是一个好名字,在江河前面直接加一个好字,恐怕只有缙云。水利万物

而莫争,当然好。

②前面说黄帝在这里建立了缙云国,是传说。而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公元239年,缙

云人在海拔1200多米的古方山上修建了一口方塘,即水库,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浙江

最早的山区水利工程。你没法想象,在那么高的地方,人们穿过陡峭的山路去修一个水

库。

③缙云人崇拜山,当地方言把山称作山娘,他们把崇山峻岭看做母亲。乡间秋收,农民

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山娘。筑路造屋,开工之前也要祭山娘。缙云人认为,山上的鸟兽

草木是山娘的子孙,土地是山娘的皮肉,不得随意毁伤。这真是可爱的传统,用现在的话

说叫做环保,实为共生。在这里,哪家人屋里如果爬进了蛇,当地人不会把蛇打死,而要

点上熏香把它熏跑。缙云人上山垦田,人站高处,锄头放在下面,由下往上挖;而不能对

着山头举起锄头,以兹表达对于山娘乃至大地的崇敬。

④说到缙云的山,自然要说鼎湖峰。传说轩辕黄帝当年来此地,相中的就是这座鼎湖

峰,于是定居于此,并把这座山命名为缙云山,也就是黄帝山。黄帝在鼎湖峰顶上铸鼎炼

丹,最后驾龙升天去也。之后,缙云成为古时江南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

⑤鼎湖峰拔地而起,上下同圆。它固然是一座山,但把它叫做石柱更合宜。在苍翠的山

峦之中,在好溪的喧哗声里,突兀而立的鼎湖峰引人遐想。我第一眼看到鼎湖峰,便觉人

类的渺小,只能站在地面上仰之望之,如果环绕此峰观察一下该有多好。再一想,飞鸟幸

福啊,它们可以围着鼎湖峰飞无数圈,累了在上面栖息。

⑥期望环峰飞翔的人,不光我一个。宋代诗人柳绅初到缙云时,惊叹于鼎湖峰的雄奇,

留下一首诗:"独出诸峰表,周围百丈圆。千寻雄镇地,万仞上摩天。湖浪动星际,莲花生

日边。终当驾云鹤,绝顶会群仙。"他想象自己骑着云中的仙鹤,到达鼎湖峰绝顶,去拜会

群仙。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曾为鼎湖峰所倾倒。南朝宋永初三年,谢灵运出任永嘉

太守。他赴任路上经过缙云,改乘竹筏,走好溪水路。他在《归途赋》中叹曰:"漾百里之

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常在,经盛衰而不易。”在《游名山志》中,谢灵运再度写

到鼎湖峰"缙云山孤石干云,可高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好风景经过谢灵运的夸赞,传

播士林,咏叹缙云的诗篇越来越多。李白在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开篇写道"缙

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神往鼎湖峰的大诗人还有白居易。唐

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缙云一游。他听说鼎湖峰顶有黄帝置鼎而塌陷形成的

湖,湖上生莲。他想,倘若劲风吹过,峰顶的湖水会不会随风而落,形成高天散雨的奇观

呢?白居易为此留下一首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

晴天雨点来。"我做不出这样的好诗,但比古贤幸运的是可以坐缆车观望鼎湖峰。缆车在山

峰后方,一路攀升到山顶,可窥见鼎湖峰顶全貌。放眼望去,几近梦幻。

⑦鼎湖峰边上的苍龙峡口,东晋时即建有祭祀黄帝的缙云堂,它是有史记载以来江南最

早祭祀黄帝的建筑。唐乾元间,经缙云县第一任太守李阳冰奏准,缙云堂改名黄帝祠宇,

李阳冰题写篆额。李阳冰的篆书与李斯并称"小篆二李"。这些年,逢清明节与重阳节,当

地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祀。重阳节由地方政府主持公祭,清明节则是民祭黄帝的节日。

⑧我喜欢考究方言,尽管并没有语言学的基础。我十分崇拜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的赵元任,他同时又是音乐家与作家。他写的自述,让人百读不厌。赵元任通33种汉语方

言,可以用口技的方法,模仿一个人从北京出发,周游全国,从东北返回的经历,用各地

方言表述那里的风土人情与特产。方言实为历史的活化石。我跟缙云人聊天,发现这里的

方言遗存着明清之前的古语,或许还有古越国的语言。比如他们把"人"称之为"丁",一如

汉代的称呼。小伙子,他们称“后生丁"。"大丁"指成年人,"老髯丁"是老人。称"女孩子"为

"婉转尼”,过门的新媳妇叫"新妇",与《陌上桑》的称谓一样。唐宋时期的词语也保留在

当地农民的言谈中。"走过去”这句话,当地人发音"往过克"。"去"的读音为"克",这是明代

以前的发音。明清之后的汉语,名词后面爱加"子"字,比如桌子,椅子。而缙云只叫桌、

椅,不加"子",保留明代以前的读法。从他们语言的古朴,想到缙云的百姓把山称之为山

娘,认为鼎湖峰是黄帝炼丹的道场;而他们的语言中又保留着好多古音,这就是文化,文

化应该源远流长,有山水和人的血脉气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7月06日第11版)

(1)全文为什么以缙云的地名开头?

(2)简析文中第六段的写法。

(3)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征。

(4)分析标题中"古风”的具体内涵及作为标题的好处。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露从今夜白

诸荣会

白露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吧!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来雄曹操对她流露出的感伤,为红颜易老、青春易

逝;这是贵为天子的曹丕,面对她而生出的感慨,为天地的苍凉,为生命的无奈;"道狭草

木长,夕露沾我衣。"这是陶渊明为她的清丽、多情而对她生出的多情;"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这是诗圣杜甫遭遇国破家亡后,从她那儿得到的慰籍……

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抑或在

中国文化中!

诗意来自于美好。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所有用来描写秋天美好的陈词滥调,诸如秋

高气爽、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秋水长天等等,差不多都可用来描写白露时节的天、地、

山、川、人、物、风、雨......

此时,天的色泽由浅蓝或湖蓝变成了一种瓦蓝,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天的高度似

乎因之上升了许多,徜徉其间的云朵,较之于先前既少了许多,又薄了许多,仿佛棉絮不

太够而勉强做成的被胎,飘在了天空;其飘荡的速度是缓慢的,姿态是从容的。想来这都

是因为风行进的步伐放慢了的缘故吧?此时的风不像春天的风浩浩荡荡,更不像夏天的季

风和台风,总是一路向前,争取恐后,催枯拉巧,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不凉不热、

不急不燥的特点,步子缓缓的,动静轻轻的,调门低低的,其风格如中年人行事,举止得

体、从容稳妥、恰到好处。是的,季节已到秋季,如人生已到中年,且秋至白露,也该是

中年中之中年了,花花草的春天,醉入花丛的夏天,早已成了曾经的沧海;看眼前的大地

之上、秋光之下,那些娇嫩、艳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夏天的激烈竞争,该争得和能争得一

席之地的,早已用累累的果实确立了自己的存在;而没能争得的,早已零落成泥。人生与

自然之从容境界,莫过于真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

舒",然秋至白露,该是"花落""云舒"时了吧?

时至白露,夜间的露水会凝聚枝头草尖,不会再被蒸发成热气,风不再狂暴,雨不再瓢

泼;呢喃的秋虫,“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将寂静乡村夜晚鸣唱得更加寂静;而乡村的夜

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人变得沉静而嗜睡,就连雄鸡的司晨也如梦吃一般,常常不能把

人叫醒;晨起,清风拂面,自有一种凉意轻浸肌肤,又浸进心头。走向田野,鞋袜和裤角

会不经意间被露珠粘湿,而一同被湿的还有心境;怀着这样的心境,或许会发现平时视而

不见的野菊,此时正在向你微笑,平时充耳不闻的鸟鸣原来竟是那么的动听。采下一枝野

菊花别在胸前的,竟然是一位附近的村姑;锄禾的老农,锄累了会抬头望一望远山......这些

乡巴姥、泥腿子,此时竟也成了诗人一般,竟也低头寻觅,抬头望月;竟也笑对鲜花,闲

看流云。呵,白露让所有辛劳和忙碌的人们,即使只是庭前独酌,也能获得一份沉醉;即

使只是山野漫步,也能获得一种超逸;即使只是田头小憩,也能获得一种人生的旷远。白

露,常让人收获一份关于秋天,关于丰收的心情。

不过,白露并不是一个丰收的节气,真正丰收的时节,要待到寒露、霜降,甚至要等到

秋后初冬。在白露,那个总缠着农人的"忙”字,还不是这个节气的主题,因为该忙的已然

忙过,该有的必然将有,只需等着就行了。

既然只需等着,就得慢慢的,因为时至秋天,地球和太阳的运转似乎也慢了不少,"春宵

一刻值千金"的古训驱使着的只争朝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俗话驱使出的风风火火,

都已过去,转慢了的地球,这才让夜间的露水在草尖凝聚成珠,且挂在草尖不至于跌落,

而使之在早晨的阳光下白亮亮地闪光,闪出二十四节气中白露这个诗意的名称。

"慢慢走,欣赏呵!"这是美学家朱光潜对于世人的告诫。的确,再美好的风景,如果走

得太快,终究无法收获诗意。历代的诗人们,正是在这特殊的节气中,与自然与季节一起

放慢了脚步,这才使这个节气充满了诗意。

是的,不要急,也不必急,时至白露,一切自有定数,一节自会定型。白露正是一个定

型的节气一一是果,都将由桨变成粉,由酸变成甜,由青变成红;是实,都将由空变成

满,由瘪变成饱,由青变成黄;是生命,都将由稚嫩变得坚强,由轻狂变得稳重,由青涩

变得成熟……人当然亦如此,在一年一年的忙碌与等待中,青春从生命中流逝,这确实让人

无奈和感伤,但是,如果在这之后,人还不能变得有正型、有味道、有内涵,这人生还有

什么收获可言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直接采用杜甫诗句,巧妙点出了写作对象,展现了白露节气的物候特征,并

为作品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B.本文写白露时节云飘荡的速度和姿态,并用春夏之风与白露时节的风作比较,是为了突

出白露时书自然界的从容。

C.本文的细节意味深长,如老农"锄累了会抬头望一望远山”,暗示劳动使他领悟了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D.本文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白露时节的美好,抒发了强烈的

情感,传达了深邃的思考。

(2)为什么作者说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本文的语言典雅秀丽,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散文类文本阅读

1.(1)前者将疼痛喻为涨潮的海水,表现疼痛起伏不定、弥漫扩散、逐渐加剧;后者将

疼痛喻为高山雪莲,形象传达伤口在"风油精""牙膏"共同作用下冷凉、刺骨、放射状的痛

感。以两种视觉形象喻肌肤痛感(触觉),制造了陌生化效果,突出不同的疼痛阶段的具

体感受。呈现作者对疼痛细腻的体味与温情。

(2)虚写天气好以及心中盼望的故乡夜景,实写眼前黑夜,虚实相生,突出黑夜暗沉无

边、不同寻常的特点,自然转入对黑暗的思考。

(3)①大量笔墨描写蛰痛,导致深夜无眠,引出作者对黑暗的观察与思考,行文真实自

然。②对疼痛的特殊体验,对导致疼痛的蜜蜂的理解、同情与感激,与作者对黑暗的“柔

情"建立了对应的联系,由实及虚,使"黑暗”的内涵广泛而深刻。

(4)本文作者反对用“人为的光明"撕裂"黑暗"。作者对黑暗抱有柔情,主张体味黑暗,欣

赏真正的黑暗、洁净的黑暗,认为它是"梦想的温床”,可以丰富世界的色调。作者对待黑

暗的态度对人有启发意义,人生经历中"黑暗"、纯净的黑暗,触动人反思自我,有助于唤

醒内心深处的期盼、梦想,丰富世界的色调。

【解析】【分析】(1)第⑦段第一句"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

高过一浪”将疼痛喻为涨潮的海水,表现疼痛起伏不定、弥漫扩散、逐渐加剧。第二句"疼

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将疼痛喻为高山雪莲,形象传达伤口在“风油

精""牙膏"共同作用下冷凉、刺骨、放射状的痛感。以两种视觉形象喻肌肤痛感(触觉),

制造了陌生化效果,突出不同的疼痛阶段的具体感受。这两句呈现了作者对疼痛细腻的体

味与温情。

(2)文章第⑧段中,"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

影。”这是虚写。“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

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这是实写。虚写天气好以及心中盼望的故乡夜景,实写眼

前黑夜,虚实相生,突出黑夜暗沉无边、不同寻常的特点,自然转入对黑暗的思考。

(3)文章第⑦段使用大量笔墨描写蛰痛,导致深夜无眠,引出作者对黑暗的观察与思

考,行文真实自然。作者使用独特的喻体描写疼痛,如"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

浪”"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对疼痛的特殊体验,对导致疼痛的蜜蜂的理解、同情

与感激,与作者对黑暗的“柔情”建立了对应的联系,由实及虚,使"黑暗"的内涵广泛而深

刻。

(4)文章题为"我对黑暗的柔情",文中,作者描写了因蛰痛而无眠,因无眠而体验黑

夜,从而对"黑暗”有了独特的感受和领悟。作者反对用“人为的光明"撕裂"黑暗”。作者对黑

暗抱有柔情,主张体味黑暗,欣赏真正的黑暗、洁净的黑暗,认为它是“梦想的温床",可

以丰富世界的色调。“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作者对待黑暗

的态度对人有启发意义,人生经历中"黑暗"、纯净的黑暗,触动人反思自我,有助于唤醒

内心深处的期盼、梦想,丰富世界的色调。

故答案为:⑴前者将疼痛喻为涨潮的海水,表现疼痛起伏不定、弥漫扩散、逐渐加剧;后

者将疼痛喻为高山雪莲,形象传达伤口在"风油精""牙膏"共同作用下冷凉、刺骨、放射状

的痛感。以两种视觉形象喻肌肤痛感(触觉),制造了陌生化效果,突出不同的疼痛阶段

的具体感受。呈现作者对疼痛细腻的体味与温情。

⑵虚写天气好以及心中盼望的故乡夜景,实写眼前黑夜,虚实相生,突出黑夜暗沉无边、

不同寻常的特点,自然转入对黑暗的思考。

(3)①大量笔墨描写蛰痛,导致深夜无眠,引出作者对黑暗的观察与思考,行文真实自

然。②对疼痛的特殊体验,对导致疼痛的蜜蜂的理解、同情与感激,与作者对黑暗的“柔

情”建立了对应的联系,由实及虚,使"黑暗"的内涵广泛而深刻。

(4)本文作者反对用“人为的光明"撕裂"黑暗"。作者对黑暗抱有柔情,主张体味黑暗,欣赏

真正的黑暗、洁净的黑暗,认为它是"梦想的温床",可以丰富世界的色调。作者对待黑暗

的态度对人有启发意义,人生经历中"黑暗"、纯净的黑暗,触动人反思自我,有助于唤醒

内心深处的期盼、梦想,丰富世界的色调。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赏析能力,注意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每种修辞手

法都有不同的作用,分析文段中修辞手法的不同点,结合文段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注意理解文段的内容。做此题,先要分析文段的内

容,根据题干要求重点分析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答时要结合文段的具体内容。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注意要学会抓文本的关键句段。做题时,先要阅读

文本,弄清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关键词句,来组织答案。

⑷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本的能力,注意理解文本。做此题,先要理清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

心思想;然后结合题目,从文本的内容主旨及结构上来组织答案。

2.(1)画线句营造了一个寂静、清冷、迷蒙的意境;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

凉、缥缈的特点;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

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2)第⑪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如

同梵高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⑯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

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

著前行的坚韧。

(3)“平时沉睡着”是指平时很多人看他的画并不理解作品的真正价值(没有人理解他),

"善良的人""注视它""醒了"是指只有知音才能唤醒他的画作,理解他作品的真正含义。表现

了木心对知音的渴望。

(4)结构上,首尾呼应,"细雨如丝"呼应了首段"烟雨迷离",使文章结构严谨(只写"首

尾呼应"四字不给分,需要点明具体呼应的内容)。内容上,①含蓄地表现了木心坎坷的

一生和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及成就深深感染了作者,引起了作者无尽的思考。②末段以景结

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情感体会的广阔空间。

【解析】【分析】(1)"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

冷的",抓住"晓月""默默""寂静无言""清冷"等分析,营造了一个寂静、清冷、迷蒙的意

境。写出了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结合"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

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分析,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

写出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理解及对木心的欣赏。

(2)结合"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

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

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一一《星空》”分析,从作者的视

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梵高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

创作了杰作,木心和梵高一样。第⑯段,结合"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

馆,我在路上走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

馆举办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