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卷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一(含解析)_第1页
天津卷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一(含解析)_第2页
天津卷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一(含解析)_第3页
天津卷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一(含解析)_第4页
天津卷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一(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天津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得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每小题共3分,共9分)

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立春,但它不过反映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o”田园经雨水,

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越冬作物开始返青,世界一派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

的产物。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

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中国最古老、

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

学推算,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其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万物闭藏朝气蓬勃躬耕乐道休戚与共

B.秋收冬藏生机盎然农耕文明息息相关

C.秋收冬藏朝气蓬勃农耕文明休戚与共

D.万物闭藏生机盎然躬耕乐道息息相关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代文人墨各种形式丰富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

感应的诗意浪漫。

B.历代文人墨客不断用各种形式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

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C.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

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D.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

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一一姚鼎一一明代一一桐城派三祖之一一一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B.《促织》一一蒲松龄一一清代一一异史氏一一文言短篇小说

C.《荷花淀》孙犁----现代山药蛋派—小说

D.《红烛》一一闻一多一一当代一一创造社一一“三美”主张

评卷人得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每小题共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中国服务进II额及占世界服务进II比重

图二2001-2017年中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口规模和增速

材料二

2018年11月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开幕式并

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15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王室代表出席

开幕式。1500余名国内外各界嘉宾出席开幕式。参加进博会境外嘉宾(副部级以上)390位。

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共有82个国家(含中国)和世贸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组

织参展,设立展台71个。12个主宾国和其他参展国展馆风格各异,突出本国特色,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和

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展示本国独特地域文化和特色优势产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产业状况、投资旅

游以及特色优势产品等。企业商业展共有来自全球151个国家和地区的3617家企业参展。据初步统计,全

球或中国大陆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服务570余件。首届进口博览会还吸引了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

多位境外采购商。首届进口博览会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此外,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意向成交47.2亿美元。

进口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370多场配套活动。在6—8日为期3天的供需对接会上,来自82个国家

和地区的1178家参展商、2462家采购商进行了多轮现场“一对一”洽谈,达成进一步实地考察意向601项、

意向成交657项。

(摘编自《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闭幕》)

材料三

广结良缘、满载而归。正在中国上海进博会上演的火热盛况,既是世界期待、万商云集的经贸盛宴,

也是向世界学习、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良机。

一名参展商这么描述进博会的意义,”对检验产品创新和技术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的确,

纵览会展现场,“会飞的汽车”“生物概念车”“太阳能汽车”,能不能成为破解交通堵塞的方案?“最

小的心脏起搏器”“最薄的血压仪”“最快的免疫分析仪”,如何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精密的工业机器

人”“成套的数字机床”“智能的解决方案”,会给企业生产带来怎样的改变?可以说,中国市场敞开大

门,为前沿技术的成熟和概念产品的成型提供了机遇,为互通有无、包容普惠创造了条件。

进博会让国内企业可以了解各国企业的优秀产品,洞晓产业行业的前沿技术,引进先进可靠的管理经

验,从而为创新发展、技术变革、管理优化带来启示、注入动能。向世界学习,与国际接轨,不仅意味着

参考发展经验,紧跟发展潮流,还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共建合作意识。在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上,匈牙利

的美丽风光、埃及的悠久文明和现代发展规划,英国酷炫时尚的裸眼3D视频、肯尼亚的鲜花……不同国家

的特色产品齐聚进博会,商机无限,合作无限,发展无限。

(摘编自《进博会,向世界学习的机会》)

材料四

率领瑞士代表团出席进博会的联邦政府经济事务国务秘书玛丽一加布里埃尔•茵艾辛女士,在行前接

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瑞士国家展馆约有30家瑞士公司将作为商业参展商参加。相信上海进博会一定会

促进瑞中双方、特别是经济贸易界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两国的经贸交往水平。

瑞士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日内瓦-伯尔尼经济署前署长菲利普•莫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

常情况下全球各地的经贸展览展销会,办展和参展的主要目标是找到客户、分销商或代理商。而专注于寻

找新的供应商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一种相当新颖的思路和方法。莫纳先生说,进博会也一定会为促

进外国产品进口到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为改善当前国际贸易失衡的状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海外媒体还将进博会看作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各经济体搭建的优势互补平台。法

国《欧洲时报》发表评论说,中国的开放脚步不会停歇。各国的新产品、新技术得以在进博会上展示,有

助于各国经济的融合、联动、共享,进而释放发展潜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这是一个新颖的思路一瑞士各界盛赞进口博览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图一可知,中国服务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进口比重在2010年之前增长缓慢,从2010年开始增长迅猛,

逐年攀升。

B.由图一可知,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服务贸易处于起步阶段。从2010年起,中国服务进口额上升到2000

亿美元以上,之后逐年增加。

C.由图二可知,中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口额从2012年2017年由5亿多美元上升到25亿美元以上,

同比增长率在2015年为120%,仅低于2004年。

D.由材料可知,近几年来,中国服务进口额巨大,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为世界带来“中国机遇”,

这些因素有利于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2个主宾国和其他参展国展馆展示了它们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色优势产业,据初步统计,全球或中国大

陆五百多件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服务出现在进博会上。

B.中国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学习、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良机,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创新发展、技术变革和管理

优化,也为世界市场互通有无、包容普惠创造了条件。

C.中国进博会与寻找客户、分销商或代理商的经贸展览展销会不同,它专注于寻找新的供应商,思路、方

法新颖,有助于改善当前国际贸易失衡的状态。

D.海外媒体将进博会看作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各经济体搭建的优势互补平台,从而使

世界各国的新产品、新技术得以在进博会上展示。

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二看,中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口额同比增长率在2002年和2015年都达到或超过了100%,但均

低于2004年,可见,2004年的同比增长率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B.此次进博会规格高,展览规模大,展馆有特色,经贸成果丰硕;新产品、新技术的展示有助于各国经济

的融合、联动、共享。

C.向世界学习,与国际接轨,并不是意味着参考发展经验,紧跟发展潮流,而是需要共享发现理念,共建

合作意识。

D.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专注于寻找新的供应商,这一主要目标将取代全球各地的经贸展览展销会找到客户、

分销商或代理商的办展和参展目标,指明了此类展览会的发展方向。

评卷人得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小题。(7-12每小题共3分,共18分;13-14题

每小题3分,15题2分,共26分)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

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手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

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久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

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里,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

熟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

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或目:“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

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某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

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

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

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基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

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影迹: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

巧。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西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

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目:“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

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贝|

甘而不固②,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

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注】①徐:宽松。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

难进入。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趣披:翻阅B.肱酒渔色也耽:沉溺

C.察其微言微:微小D.轮扁斫轮于堂下斫:砍削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书何负于帝哉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帝之自取灭亡哀吾生之须臾

C.以夸博记者斧斤以时入山林D.释椎凿画上君子博学画日参省乎己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B.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

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C.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D.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10.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②得于心而正之以书

③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④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

⑤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⑥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亚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

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B.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的缘故,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

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C.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家事、国事于不顾,导

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

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2)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13.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分别持什么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评卷人得分

------------------四、诗歌鉴赏(16题3分,17题5分)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断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

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嬲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叙事简洁,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B.作品开篇就以“照野”呈现了无限的空间,与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

C.“杜鹃春晓”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词人借酒消愁,斜卧在绿杨桥上,流露出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

(2)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评卷人得分

------------------五、名句默写(16题3分,17题5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0(司马迁《屈原列传》)

(3)连峰去天不盈尺,o(李白《蜀道难》)

(4),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5)月亮是美丽的象征,在古典诗词中诗人用“月”创造了丰富优美的审美意境。曹操《短歌行》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用皎洁的月亮来比喻贤才,来表达对贤才的渴

望。

评卷人得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题3分,25题8分,26题5分,27题6分,

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跑警报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

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

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

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

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零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

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

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

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

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

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

“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

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日“预行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

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

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

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

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

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

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

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

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譬报到紧急

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

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

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

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

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

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

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

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

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

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

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

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

好几匹驮木柒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

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

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

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1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华丽又尽显幽默,随着情感的大起大落,呈现作者的思考,歌颂了“不在乎”的民族精神。

B.作者安排“不在乎”的精神为暗线,串联起不同人“跑警报”的细节,写“跑警报”笔笔有用意,言“不

在乎”处处有照应,达到了“形散神聚”的完美境界。

C.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进行比较,得出“跑”字更丰富生动、更从容有风度的结论。

D.“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这一处,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

写,写出联大学生跑警报的经验丰富。

E.倒数第二段写了日军空袭的伤亡情况,有点突兀,前文几乎全是趣事,到这里笔锋一转补写伤亡显得不

和谐。

17.文章开头段写一位历史系教授上课情况有什么作用?

18.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19.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有哪些特点?请分类概括并结合文本分析。

20.“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再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认识。

七、名著阅读(6分)

评卷人得分

21.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

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

楼梦》中的情节阐述其中的一个角度。

评卷人得分八'语言综合应用(4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请用简明的语言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漫画的寓意。

评卷人得分九、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寻常的: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中

国文化自信之美;央视春晚国风舞蹈剧《只此青绿》惊艳了世人,别样展开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呈现

出东方美学的风骨之美;天津人众志成城、团结乐观,诠释着硬刚“奥密克戎”护佑家乡平安的逆行之美;

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展现了铿锵玫瑰的拼搏之美……美需要被发现、被欣赏、被感受、被体

验,但是美最终还是要由我们自己去创造。

盛世华年,最好的你处在最新的时代。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以“心怀美好,向美而行”为

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

得套作。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天津卷)

语文■全解全析

1234567891011

BDBBCBCDAAB

1.B【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春生夏长、可以推断出这个空格应该填入与春天和夏天相关的词语,所以选

项A和D的“万物闭藏”不符合题意。然后,根据“世界一派。”可以推断出这个空格应该填入描述生机

勃勃的词语,所以选项C的“朝气蓬勃”不符合题意。最后,根据“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

其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可以推断出这个空格应该填入描述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紧密

相关的词语,所以选项A的“休戚与共”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B的“秋收冬藏、生机盎然、农耕

文明、息息相关”全部恰当。

2.D【解析】对于画波浪线的句子,首先,“历代文人墨客不断用各种形式丰富着二十四节气”这句话的主

语是“历代文人墨客”,而“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这句话的主语是“天地万物”,两句话的主

语不一致,所以需要在中间加入“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这句话。其次,“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

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这句话的主语是“我们”,而前面的句子没有明确的主语,所以需要在“今天的我

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前面加上“使”字,使其成为前面句子的结果。

3.B【解析】A选项中,《项脊轩志》的作者应为刘禹锡,而非姚鼎。且姚鼎是清代人,非明代人。

C选项中,孙犁并非“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该派别主要代表人为赵树理。

D选项中,闻一多并非“创造社”的成员,他主张的是新诗的“三美"原则,即音美、意美、形美。

因此,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促织》是蒲松龄的作品,他是清代人,被称为“异史氏”,他的《聊斋志异》

就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4.B【解析】根据图一,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进口比重在2010年之前增长缓慢,从

2010年开始增长迅猛,逐年攀升。这是正确的。但是,选项B中提到的“从2010年起,中国服务进口额上

升到2000亿美元以上,之后逐年增加”是错误的。因为根据图一,我们无法得知中国服务进口额是否在2010

年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因此,选项B是不正确的。

5.C【解析】选项C中提到的“中国进博会与寻找客户、分销商或代理商的经贸展览展销会不同,它专注于

寻找新的供应商”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根据材料三中瑞士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日内瓦-伯尔尼经济

署前署长菲利普•莫纳先生的观点,进博会的主要目标是寻找新的供应商,这是一种新颖的思路和方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进博会都不关注寻找客户、分销商或代理商。实际上,进博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贸

易展览活动,其目的是促进贸易往来和交流,包括寻找客户、分销商、代理商以及供应商等多方面的合作。

因此,选项C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与原文的意思不符。

6.B【解析】A选项错误,因为材料二中并未提及中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口额同比增长率的具体数值,

所以无法得出“2004年同比增长率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这样的结论。

C选项错误,因为材料三中明确提到“向世界学习,与国际接轨,不仅意味着参考发展经验,紧跟发展潮流,

还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共建合作意识”,因此C选项中的“不是意味着参考发展经验,紧跟发展潮流,而是

需要共享发现理念,共建合作意识”与原文不符。

D选项错误,因为材料四中虽然提到“专注于寻找新的供应商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一种相当新颖的思

路和方法”,但并没有提到这一目标将取代全球各地的经贸展览展销会找到客户、分销商或代理商的办展和

参展目标,所以D选项的推断过于绝对。

B选项正确,因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此次进博会的规格高、展览规模大、展馆有特色以及经贸成果丰

硕等特点;同时,材料三也提到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展示有助于各国经济的融合、联动、共享,与B选项

的描述相符。

【参考译文】

桓公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则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手中的槌子和凿子,走上前去问桓公:“请问您所

读的是什么?"桓公回答说:“是圣人的言论。"轮扁又问:“那圣人还在世吗?“桓公回答:“已经去

世了。"轮扁于是说:“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桓公回应道:“我读书,你这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议论呢?如果你有合理的解释,那就说出来;如果没有,

那你就得死。”

轮扁说:“请允许我用我自己的工作来说明。砍制车轮,如果动作缓慢,那么车轮就会光滑但不牢固;如

果动作过快,那么车轮就会粗糙而不易插入。只有不快不慢,才能使车轮既光滑又牢固。这种技巧是无法

用言语传达的,只能通过手的动作和心的感应来实现。我无法将这种技巧传授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

无法从我这里学到。因此,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是一直在砍制车轮。古人的技巧也是如此,无法传授,因

为他们已经去世了。所以,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己!”

7.C【解析】A项:“而晨览夕披”中的“披”字,在这里指的是翻阅,与选项A的解释相符,因此A项正

确。

B项:“耽酒渔色也”中的“耽”字,意为沉溺,与选项B的解释相符,因此B项正确。

C项:“察其微言”中的“微”字,在此处应理解为微妙、深奥之意,而不是“微小”,因此C项错误。

D项:“轮扁斫轮于堂下”中的“斫”字,意为砍削,与选项D的解释相符,因此D项正确。综上所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C

8.D【解析】A项:两个“于”字分别表示“对”和“比”,意义不同,因此A项不同。

B项:两个“之”字分别用于名词之后,表属关系和时间短暂,意义不同,因此B项不同。

C项:两个“以”字分别表示目的和原因,意义不同,因此C项不同。

D项:两个“而”字都用作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意义和用法相同,因此D项相同。综上所述,相同的一

项是D。

9.A【解析】A项的断句方式是:“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

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这种断句方式在语法和意义上都比较通顺。

B项的断句方式是:“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

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这种断句方式在“志定而学乃益”处断开,使得句子意义不完整,

因此不合理。

C项的断句方式是:“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

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这种断句方式在“乃益未闻”处断开,使得句子意义不完整,因此

不合理。

D项的断句方式是:“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

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这种断句方式与B项类似,在“志定而学乃益”处断开,使得句子

意义不完整,因此不合理。综上所述,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10.A【解析】本题要求找出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根据题目中的文本内容,可以推断出王夫之反对的

是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读书方式。因此,选项①“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③“得纤曲而忘大义,

迷影迹而失微言”和⑥“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都是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所以正确答案是A。

11.B【解析】本题要求找出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选项A描述了王夫之对梁元帝的反思和自

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与文章内容相符;选项C描述了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沉溺于书籍而

置家事、国事于不顾,与文章内容相符;选项D描述了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后者是寓言

故事,与文章内容相符。而选项B描述了梁元帝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

的决心和意志,这与文章内容不符,因为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梁元帝焚烧书籍是为了显示他的决心和意志。

因此,不正确的一项是B。

12.

(1)人一旦心有依赖,即使是圣贤的教诲,也足以将人的志气束缚在条文和字句之中。

(2)我不能将我的技巧传授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到它,因此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是

一直在砍制车轮。

【解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过于依赖某样东西时,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经典的、由圣贤所教导的知

识,也可能会成为限制他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使他只能在这些规则和文字中打转,无法自由发挥自己的志

向和才能。

(2)这句话表达的是一个工匠对于技艺传承的无奈。他虽然拥有高超的技艺,但却无法将自己的经验和技

巧完整地传授给他的儿子,而他的儿子也无法完全从他那里学习到这些技艺。因此,尽管他已经年过古稀,

仍然需要亲自从事劳动,继续砍制车轮。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许多技艺和经验的传承是困难的,往往需

要长时间的实践和体验才能掌握。

13.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辨别大义,以建立修养自己和管理他人的原则;观察微

妙的言论,以完善精义入神的应用。他指出,像梁元帝那样只注重书籍的表面,而忽视了书中的真正意义,

是读书的错误方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过于依赖书籍,那么即使是圣贤的教诲,也可能成为束缚他思想

和行为的枷锁。因此,他批评那些只注重书籍的表面,而忽视了书中的真正意义的人。

在《庄子•天道》中,轮扁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表达了对读书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技巧是无法用言语

传达的,只能通过手的动作和心的感应来实现。他无法将这种技巧传授给他的儿子,而他的儿子也无法从

他那里学到。因此,他认为,古人的技巧也是如此,无法传授,因为他们已经去世了。所以,他认为,桓

公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解析】

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但持有不同的看法。《读通鉴论》中,王夫之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辨别

大义,以建立修养自己和管理他人的原则;观察微妙的言论,以完善精义入神的应用。他强调了读书的实

用性和深度,认为读书应该注重书中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只注重书籍的表面。《庄子•天道》中,轮扁则认为,

真正的技巧是无法用言语传达的,只能通过手的动作和心的感应来实现。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古

人的技巧无法传授,因为他们已经去世了。因此,他认为,桓公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14.

(DC

(2)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州春景的清新明丽。首先,他运用“照野弥弥浅浪”和“横空隐隐层霄”这

样的意象,展现出春天的宁静与辽阔。其次,“障泥未解玉照骄,我欲醉眠芳草”表达了词人想要沉醉于这春

意盎然的自然之中。最后,“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以及“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更是巧妙

地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使得整个春景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解析】

(1)选项A、B、D都是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与赏析。A项指出小序中叙事简洁,确实如此,小序中简

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情景。B项提到作品开篇的空间感与诗人胸怀的融合,这是对诗歌开头两句的

正确解读。D项提到词人借酒消愁,这也是诗中“酒醉”一词所透露的情感。而C项中提到“杜鹃春晓”写出了

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这与原诗中的意境不符,原诗中的“杜宇一声春晓”实际上是在强调清晨的宁静与美

好,而非喧闹。因此,C项是不正确的。

(2)词人通过对黄州春夜的描述,展现了自然之美。诗中没有直接赞美春天的美丽,而是通过描写自己在

春夜中的行为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例如,“照野弥弥浅浪”和“横空隐隐层霄”描绘了春天的宁

静与辽阔;“我欲醉眠芳草”表达了词人想要沉醉于这春意盎然的自然之中;“解鞍欹枕绿杨桥”则通过具体的

动作,展现了词人与春天景色的和谐共处。整首词通过对春夜景色的细腻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黄州春景

的清新明丽。

15.

(1)春江潮水连海平

(2)举类迩而见义远

(3)枯松倒挂倚绝壁

(4)花径不曾缘客扫

(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解析】

(1)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原句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出自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原文是评价屈原的作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出自李白的《蜀道难》,诗句为“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出自杜甫的《客至》,其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君开”表达了诗人对客人到来的喜悦。

(5)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以比喻贤才,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和重视。

16.AE【解析】A项,本文语言并不华丽,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跑警报”的故事,并表达了作者对民族

精神的思考。E项,倒数第二段写伤亡情况并非不和谐,而是突出了中国人在战争中的坚韧和不屈,以及作

者所要表达的“不在乎”的民族精神。

17.文章开头写一位历史系教授上课的情况,是为了引出昆明警报之多,以及联大师生对警报的习以为常。

这样的开头既有趣又富有生活气息,为后文的叙述打下了基础。

【解析】文章开头写一位历史系教授上课情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场景,

使得故事有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增加了可读性。其次,通过描述教授不需要准备就能流畅讲课,以

及学生对教授讲授内容的详细记录,体现了教授的熟练和学生的认真,从而引出了“跑警报”的主题。最后,

教授关于“上次讲到哪里”的问题,以及女同学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昆明空袭警报频繁的情况,为后文关于

“跑警报”的叙述做了铺垫。

18.结合文本,画线语句“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表达了作者对“跑警报”这个词的赞赏。在这里,“跑”字不仅描述了人们在警报中的行动,还传达了人们

在面对危险时的从容和勇敢,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解析】文中画线语句“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描绘了联大学生

在紧急警报响起后的一系列动作。这句话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学生们对空袭警报反应的迅速和有序,

以及他们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和果断。"一骨碌站起来"传达出学生动作的快速和整齐,而"

下沟,进洞"则说明了他们对于应对空袭的流程熟悉到了能够条件反射般执行的程度。整体上,这个语句体

现了联大学生跑警报经验丰富,不仓皇失措的特点,并通过这样的描述向读者传递了当时昆明市民在战争

环境下适应和坚强生活的状态。

19.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的特点有:经验丰富,不仓皇失措;有固定的集中点;带一点值钱的东西在身边;

有人甚至利用警报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洗头、煮莲子等。这些特点体现了联大学生在战争环境下的

坚韧和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解析】西南联大学生在跑警报方面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

经验丰富,不仓皇失措:文中多次提到联大学生对跑警报非常有经验,如“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

仓皇失措”表明他们面对空袭警报能保持镇定,不会慌乱。

行动迅速有序:文中提到,即使是在紧急警报响起后,学生们也不会立即下沟或进洞,而是会等待确认飞

机的影子出现后,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说明他们的行动是有组织、有序的。

自创应对方法:学生们在等待期间会利用时间做些轻松的事情,比如看书、闲聊、打桥牌等,这种从容的

态度和自创的应对方法体现了他们面对困境的适应能力。

携带贵重物品:文中描述了一名哲学系研究生每次跑警报时都会携带金戒指,并基于逻辑推理相信自己有

机会捡到别人丢失的金子,这反映了学生在紧急情况下仍保持一定的理性和机智。

个别学生的非常规行为:文中也提到了两位同学的非常规行为,一位女同学利用警报时间洗头,另一位男

同学则煮莲子,这些行为虽然不符合常理,但也体现了部分学生对警报的另一种态度和处理方式。

儒道互补的精神:文章最后提到中国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弹性,对于灾难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

即“不在乎,,。这种精神是西南联大学生在长期战争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坚韧不拔的心理状态。

20.“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扬。在战争中,中国人民

表现出了坚韧不屈的精神,不被敌人的威胁所吓倒。结合社会现实,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

的意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不轻易放弃。

【解析】“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一种坚韧不拔和

淡定从容的态度。这种精神源于民族的韧性和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多次灾难中形成

的。它意味着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面临多大的压力和威胁,这个民族都不会轻易屈服,而是会保

持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坚定,用智慧和勇气去应对和克服困难。

结合社会现实,这句话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科技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但面

对各种社会压力、不确定性和挑战,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轻

言放弃,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种精神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石,

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韧性的社会。

21.我认同这个说法。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表现得非常显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