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A.希罗多德解析:希罗多德(Herodotus)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历史》是西方历2、关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末期D.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时期3、以下哪一部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B.《资本论》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D.《德意志意识形态》A.夏商周属于封建社会B.秦汉属于奴隶社会C.隋唐属于封建社会A.夏朝的建立B.春秋战国时期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推行推恩令6、以下哪个人物被认为是“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D.韩非子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用于巩固中央集权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用于加强地方自治C.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军事制度,用于维护国家安全D.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经济制度,用于调整土地分配A.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最有权势的诸侯国君主B.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C.春秋五霸的出现标志着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D.春秋五霸的出现是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国势力增强A.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B.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C.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频繁,导致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D.战国七雄的崛起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A.西周属于封建社会B.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C.秦汉属于封建社会D.唐宋属于奴隶社会A.司马迁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戊戌变法A.历史唯物主义B.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宗教唯心主义D.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深刻揭示14、以下哪位思想家被恩格斯誉为“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A.哥白尼B.伽利略D.笛卡尔核心观点?A.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体现C.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D.剩余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B.韩愈17、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以下哪项不是历史唯A.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决定的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历史的发展是偶然的、无规律的D.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B.张居正C.王阳明D.海瑞解析: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20、在中国古代史上,哪一事件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黄巢起义C.靖康之变D.永贞革新解析:安史之乱(755年-763年)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针对唐朝中央二、史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第一题:史料:“(某年)七月,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民间收藏的先秦古籍,以备修史之用。各地官员纷纷响应,纷纷上交所征集的古籍。其中,某地官员上交的古籍中,有一部记载了周朝的礼制,详细记录了周代的祭祀仪式、官职设置、礼仪规范等内容。”1.请分析这段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廷征集民间古籍的目的和意义。答案:1.这段史料反映了朝廷重视历史文献的征集和保存,以及地方官员对中央政令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历史传承的重视,以及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对中央2.这部古籍的主要内容包括周朝的礼制,详细记录了祭祀仪式、官职设置、礼仪规范等。其学术价值在于为后世研究周代的历史、文化、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了解周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3.朝廷征集民间古籍的目的在于丰富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为修史提供资料支持。此举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2)为修史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3)有助于后世学者研究历史,推动学术发展。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考生需要分析出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概括史料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史料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回答问题时,考生应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题目阅读以下两段史料,并回答问题:史料一:《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进一步阐述:“夫为人主,不可以不览古今之变,考成败之迹,观风俗之厚薄,察人事之废兴,以为身之鉴戒也。”请根据上述史料回答下列问题:2.比较史料一和史料二,指出两者之间思想上的共通之处,并说明这些思想对于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答案及解析●史料一中唐太宗所说的“三镜”,分别指的是实物镜子、历史和人。铜镜用于整理仪容,象征着自我审视的重要性;古镜指代历史,意指通过了解过去的事物来理解社会变迁和发展规律;而人镜则是指他人的评价和建议,用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反映了唐太宗重视自我反省、借鉴历史经验以及听取不同意见的态度,对后世统治者提出了保持谦虚谨慎、善于总结历史教训并接纳谏言的要求。●史料一和史料二都强调了历史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它们共同主张统治者应当从历史上吸取教训,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和个人成长的指导。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历代君王更加注重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同时也推动了官僚制度下谏议机制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维持政权稳定。3.历史学习与反思对于现代治理的意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反思,现代领导者能够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政策制定需基于长远考虑而非短期利益,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连续性和变化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此外,历史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促进民主法治精神的传播,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综上所述,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已经意识到历史的价值,并将其视为指导现实行动的重要资源。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智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材料。论述题:请结合历史学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1.政治方面:●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实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减轻赋税,减轻刑罚,使得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稳定。●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推行法治,强调中央集权,加强官僚制度,选拔贤能,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相同点:两者均重视政治稳定,推行宽容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不同点:文景之治侧重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而贞观之治则强调法治和中央集2.经济方面:●文景之治:重视农业发展,减轻赋税,鼓励农民生产,使得经济逐渐恢复。●贞观之治:继续发展农业,同时注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相同点:两者都重视农业,鼓励生产,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不同点:贞观之治在经济发展上更为全面,注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文化方面:●文景之治:推崇儒家思想,注重教育,提高士人地位,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贞观之治:继续推崇儒家文化,同时吸收外来文化,促进文化的繁荣。●相同点:两者都重视文化教育,推崇儒家思想。●不同点:贞观之治在文化上更为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形成多元文化。●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的成功治理,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两者时期的宽松政策和社会稳定,为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历史学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的异同,并探讨其对古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考生在回答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运用历史学理论进行分析,体现出对历史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要注意论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使答案具有说服力。第二题试述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1861-1895)的主要内容、成就与局限性,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自强求变的改革尝试,起始于1861年的“辛酉政变”之后,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而告一段落。它旨在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军事装备,实现国家富强,抵御外来侵略,同时维护清朝统治。以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成就、局限性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主要内容:1.军事工业的建立: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军工企业,以期增强国防力量。2.民用工业的发展:除了军事建设,还兴办了一批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工业企业,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3.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4.外交调整:尝试改善对外关系,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外交事务。5.铁路建设:开始规划并修建铁路,促进了交通和物流的发展。成就:●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后来的工业化提供了技术储备。●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中国社会变革输送了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实力,延缓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改革不彻底,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政治体制依旧保守落后。●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导致民族工业发展受限,难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军事改革成效有限,未能有效抵御外来侵略,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社会思想解放不够,传统观念束缚了更多深层次的变革。和社会特点?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两次时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发生在西汉时期,由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等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具体特点如下:1.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减少官吏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2.经济上: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使得农业迅速恢复。3.社会上:社会风气较为淳朴,人民安居乐业。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公元57年)发生在东汉时期,由光武帝刘秀统治。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东汉初年社会动荡,历经黄巾起义和群雄割据,光武帝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最终统一了天下。具体特点如下:1.政治上:实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重用贤能,选拔人才。2.经济上:减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3.社会上:社会秩序得到恢复,文化繁荣,科学技术有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文景之治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使得国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汉武帝开疆拓土提供了物质基础。2.光武中兴使东汉王朝得以稳固,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为三国时期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本题要求考生对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历史背景、社会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考生在回答时,应首先概述两个时期的基本情况,然后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两次时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注意论述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第四题宋代(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其科举制度不仅成为选拔官1.科举制度的特点:●宋代继承并发展了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使之更加完善和系统化。●实行分科取士,增加了考试科目,如进士、明经等,其中以进士最为尊贵。●重视文才,特别是诗词创作能力,这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建立了严格的考试程序,包括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体系,确保了公平竞争。2.改革措施:●范仲淹等人提倡的庆历新政中包含了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旨在提高官员素质。●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教育与选官制度的革新,例如设立太学,改进教学内容,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科举考试逐渐摆脱了门第观念,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3.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科举制度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它使得“士农工商”的传统等级秩序变得更为开放,激发了人们追求学问的热情。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读书风气盛行,印刷术的进步也加速了书籍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和学术成果涌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理学文综上所述,宋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