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1.西周时期“德”字的主流内涵为贵族阶层要辅佐周天子,继续受到天子的恩德,为王朝建功立业,赓续本族的荣光。春秋时期,对“德”字内涵的解读出现变化,出现品德、恩德、感德、事物的属性等多元化含义。这一转变折射出春秋时期()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儒家的德治思想受到推崇C.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D.周天子统治权威荡然无存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分发由中央统一监造的度量衡标准器具,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单位进制(如下表)。这一措施()度制1引量制斛=10斗衡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A.表明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B.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C.反映秦朝存在严重的统治危机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实现君主集权B.秦朝政治制度尽善尽美C.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D.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4.汉代各郡国向朝廷上计,丞相先听上计,据此“课其殿最,奏行赏罚”。御史大夫既听上计,也听“刺史”汇报,将两者所述情况加以对照,一旦发现上计不实,便敦促丞相改定官吏的考绩。这有利于()A.强化专制皇权B.解决王国问题C.提高地方效能D.完善监察机制5.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即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A.优化官僚结构B.选拔优秀人才C.削弱外戚势力D.加强君主专制6.裴矩辅佐隋炀帝时“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投唐以后,则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劝谏唐太宗。司马光对此评价道:“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诤。”这反映出()A.谏官行使对皇帝的监察之权B.制度创新对后世影响巨大C.纳谏与否取决于君主的品质D.政权更迭影响臣僚忠诚度7.下表是关于唐代西南地区的三则史料,该材料最能佐证当时()史料来源灵池一以医卜为业者“孙儿辈将豆、麦入城货卖,收市盐、酪”《茅亭客话》卷8大顺二年“成都城中乏食,弃儿满路。民有潜入行营贩米入城者”《资治通鉴》卷258蜀地“有人状如卢生所言,叩门求籴,怒其不应,因足其户,张重箦捍之(注:“叩门求籴”即商人登门收购粮食)《酉阳杂俎》卷2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城乡粮食商品化流通C.南方经济重心确立D.精耕细作农业的推广8.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如表为南朝时期“寒人”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寒人”的上升()途径史实掌管军权的将帅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掌管机要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掌管典签“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A.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B.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C.推动了监察制度发展D.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9.唐宋之际,社会的婚姻观出现了许多变化。如表的这些变化,反映出宋朝()婚姻观唐朝宋朝门第婚“士庶不婚”“婚姻不问阀阅”族际婚和亲频繁禁止与少数民族通婚异辈婚浸以成俗厉行“辈分不可混淆”改嫁公主再嫁者23人表彰贞洁烈女152人A.重申“夷夏之辨”B.婚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步C.商品经济的繁荣D.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变化10.北宋蔡襄说“民有智能者,乘时趋利,为农则兼并,为商则高下,取天时人力之大者,遂以富强,奢靡冒法,出于王公之上,此古所谓乱俗之民,可诛者也。”由此可知()A.北宋时期兼并现象较普遍B.兼并之家属于权贵阶层C.政府应抑制庶民间的兼并D.宋士大夫主张贱商政策11.元朝摒弃了传统的德运、封禅、传国玉玺等政治文化符号,转而实行中央集权、行省制等制度,未遵循传统的五行相生或相克等五运说,取而代之的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维持疆域稳定和海内一统。这一转变反映了元朝()A.统治策略的独特性和实用性B.强化了传统的华夷之辩C.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12.明清之际,思想家唐甄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天然的权利;政治上提出建立新的君臣关系;家庭伦理领域,主张夫妇之间应该敬且和”。唐甄的思想()A.猛烈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B.促进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C.与儒家的意识形态相违背D.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13.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区域松江府太仓州嘉定县占比50%70%90%A.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C.经济重心南移出现停滞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14.黄宗羲认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抨击君主专制,呼吁人民主权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C.否定源头活水,质疑程朱理学D.维护思想统一,反对标新立异15.如图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示意图,该示意图体现了()A.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B.都城随经济重心的改变而移动C.江南的开发推动了政治中心的转移D.与海外各国的直接往来不断得到加强16.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改行省为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诸府州县司;置都指挥使司,领诸卫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临元、金沧、洱海四道,并察诸府州县司卫所。这些做法()A.标志着行省制遭到完全废除B.推进边疆政治与内地一体化进程C.确保了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D.推动各民族的社会风俗渐趋相同17.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东汉光武帝时,刺史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可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刺史职能的变化()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C.抑制了豪强大族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18.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A.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19.明初,中央政府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万历初年,广东地方官员允许非朝贡国商人每年夏冬两季定期至广州贸易;明朝政府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部票”,对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准其上岸居住。据此可知,明朝政府()A.对民间贸易持宽容态度B,海禁政策日趋严格C.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D.积极开拓跨洋航线20.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天理”“自知之明,便是良知”。二者都()A.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B.主张良知是人的本性C.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D.将儒学哲学化体系化21.19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南部巨鹿县“妇女专以织绩为业,男子无事亦佐之。每值冬令,机杼之声,彻夜不断”。光平府的出产以土布为大宗“贩卖于山西潞安等处及北口外者尤多”。这一现象表明内陆省份()A.区域长途贸易发展迅速B.尚未受到西方势力冲击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有稳固性22.下列对《19世纪40-50年代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税额简表》信息解释正确的是()进口商品(部分)关税税额(单位:两)1843年前1843年后1858年棉花/担1.740.40.35棉纱/担2.411.00.70布(本色)/匹0.370.100.08布(漂白)/匹0.64-0.700.150.08大呢/丈1.240.150.12A.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协定关税便利列强对华商品倾销C.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中国海关D.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白银贸易网络23.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虽然已经渐次传入中国,但在很长时间内,一般士大夫认真关心这种新学的很少,直到中法战争前,仍然是“满朝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耻士类”。这说明了()A.进行思想变革的迫切性和艰巨性B.中法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C.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D.学习西方的思潮还没出现24.1892年,湖北织布局建成并开工生产,配备英国布机一千张、纱锭三万枚。织布局所产布匹投放市场后,“甚合华人之用,通行各省,购取者争先恐后,以故货不停留,利源日广。由此可知,湖北织布局的建产()A.体现了灵活务实的策略B.开启了近代工业化进程C.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D.实现了洋务运动的目标25.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的电报总局“经营数十年,布满各省,瞬息万里,官商称便。据此可知,洋务运动()A.改变了落后状态B.增强了海防实力C.培养了新式人才D.有利于社会转型26.近代中国被卷入现代化大潮之初,采取的是应变”策略。为维护皇朝统治而仿造洋枪洋炮洋舰,即把变革纳入祖传体制内。这种应变性的现代化()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B.瓦解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C.是地主阶级进行的保守变革D.目的是实施富民兴国的战略27.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岸。1898年,清政府决定自开直隶秦皇岛、湖南岳州为通商口岸,权自我操,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政府()A.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B.大力拓展海外贸易C.以世界视角来探索救亡D.重视自身国际地位28.干支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之一,诸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有人亦称中国近代4.5亿两白银的赔款为“庚子赔款”。“庚子”是指()A.1898年B.1899年C.1900年D.1901年29.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光绪帝说“西人皆为有用之学,而吾中国皆为无用之学。”因此,他降旨:“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社会政治体制的嬗变B.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C.人才选拔标准的变革D.传统选官制度的终结30.1900年10月英德两国签署协议规定“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这一协定很快得到日、美、法、俄等国的认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列强放弃了在华取得的领土利益B.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果C.解决了列强在华权益分配的矛盾D.民众反帝迫使列强调整侵华方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5分。3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片中的近代史(1)分别指出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任选两幅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8分)(2)根据以上四幅图片,确定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并再补充一组符合本主题的重大历史事件。(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出土的隋唐墓志较多,现存及有所著录者已近万件。下表是出土的部分唐人墓志。白居易《最尹先生墓志铭并序》乐天幼好学,长工文,累进士、拔萃、制策三科,始自校书郎,终以少傅致仕,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来何因,去何缘。吾性不动,吾行屡迁王绍宗《兄元宗口授铭序》终后可归我于中顶旧居之石室,斯亦墓而不坟,神无不在耳。且伊洛之间,万昔者周南之城,吾祖上宾之地,吾家得姓之乡,反葬中岳,几不忘本也《大唐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铭》上元三年,迁秘书少监,又奉敕兼知国史事。府君兄之子给事中景先,姊之子左史李仁实,俱荷朝恩,与府君同预修史。......古今未有此比,文学者用为美谈《韦泰真墓志》咸亨初,关中失稔。天子思致淮海之粟以实东京...乃诏公于江南转运,以便宜专决焉......江淮晏如,而海陵之仓已口(实)京廪矣《卢世琼墓志》少游故丞相杨炎、张延赏之门......尝职同州,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官,斗至十八九。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崔怀珍墓志》时金方骤紧,玉关多难,公奋击戎阵,亟摧首级。......夫人秦氏,前安西都护府户曹参军仁范之长女也-摘编自马强《从出土墓志看唐代经济地理的几个问题》、黄震《略论唐人自撰墓志》等(1)根据材料,概括墓志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4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墓志的价值。(9分)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CBDCDCBD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BBCBBC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ACDCACCD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贵族阶层与周天子紧密相连德”字内涵的变化,反映出原有的宗法政治体制受到冲击和破坏,C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是在秦朝郡县制推行以后形成的,春秋时期还未实现这种转变,排除A项;儒家的德治思想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还没有达到受到推崇的程度,排除B项;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虽然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分发由中央统一监造的度量衡标准器具,并确立为完善的单位进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B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但并不能表明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而不是反映秦朝存在严重的统治危机,排除C项;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而非统一度量衡,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钱穆强调的是秦朝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是当时中国统一的新局面的要求,具有合理性,D项正确;题目材料不涉及郡县制的内容,排除A项;B项并非钱穆主要想说明的观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排除B项;C项与题干所给的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代丞相听上计,据此考课优劣,进行赏罚,御史大夫将上计与刺史的汇报进行对照,若发现上计不实,便敦促丞相改定考绩”,说明汉代官员的考绩是中央对官员进行赏罚的依据,材料中上计制度的实行与刺史的监察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强,这有利于提高地方效能,C项正确;强化专制皇权主要涉及的是君相关系,材料针对的则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汉代推恩令在解决王国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材料与王国问题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一种考核制度,与监察机制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选拔一些官位较低的人进入中朝讨论国事,从而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选拔优秀人才、优化官僚结构和削弱外戚势力都不是设立中朝的根本目的,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6.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材料通过裴矩在隋朝和唐朝进谏的不同结果,聚焦主明臣直”这一古代名训,说明臣下的进谏是否被皇帝采纳,取决于君主的品质,C项正确;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古代没有对皇帝的监察之说,因为监察权服务于专制皇权,排除A项;题干与制度创新无关,纳谏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排除B项;正如司马光所言,臣僚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君主,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第一则史料中提到孙儿辈将豆、麦入城货卖,收市盐、酪”,这表明农民把豆、麦等农产品运到城里去卖,然后换取盐、酪等商品,体现了粮食的商品化;第二则史料“成都城中乏食,民有潜入行营贩米入城者”,说明在城中粮食缺乏的情况下,有人贩卖米进城,这也是粮食在城乡之间流通并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体现;第三则史料“有人状如卢生所言,叩门求籴,商人登门收购粮食”,同样反映了粮食的买卖和流通。综合这三则史料,它们都围绕着粮食在城乡之间的买卖和流通这一主题,充分说明了城乡粮食商品化流通的情况,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有关经济作物的内容,排除A项;南方经济重心确立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改进以体现精耕细作推广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发展,世家大族控制官场,影响政治,威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材料反映一批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成为高官,反映朝廷通过选拔重用寒人”来加强对选官权力的控制,制衡和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项正确;科举制形成于隋朝,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寒人地位的变化反映政治体制变化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重农抑商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寒人的职位涉及军事、政务、监察三个方面,选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题目考查的是唐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特征。对比可以看出,唐朝以门第和族际婚姻、异辈婚等为特点,而宋朝则不再重视门第,禁止族际婚,强调辈分,表彰贞洁烈女,这种变化反映出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宋代影响的加深,它对婚姻观念的影响导致这些变化,D项正确,“禁止与少数民族通婚”能够体现夷夏之辨,但不能体现材料中其他内容,排除A项;宋朝的族际婚和改嫁观念,比唐朝倒退,不属于婚姻进步,排除B项;商品经济繁荣与“禁止与少数民族通婚”等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蔡襄将这类兼并者视为可诛者,说明他认为政府应该抑制庶民间的兼并,C项正确;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蔡襄强调了兼并现象,但不能直接得出兼并现象较普遍,A选项不够全面,排除A项;题干只是说兼并的人可能比王公还奢靡冒法,但不能说明兼并之家就属于权贵阶层,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了对兼并现象的看法,并没有直接体现宋士大夫主张贱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在政治文化上经历了显著变革,衡量王朝正统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元朝对于实际统治能力的重视,体现了其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统治策略上的独特性和实用性,A项正确;华夷之辩主要用于区分华夏文明与周边未开化民族之间的差异。材料与华夷之辩无关,排除B项;儒家伦理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努力方向,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观受到冲击,排除C项;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主义萌芽,唐甄的思想主张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并未猛烈冲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明清时期社会并没有出现转型,排除B项;唐甄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未与儒家的意识形态相违背,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后期至清中叶(中国)。依据题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及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基本在一半以上的比例,而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反映了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高产粮食作物的大量推广,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出现停滞”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的发展状况,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可知,题干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完全统一的,由此可知黄宗羲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学问之道”,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人民主权,排除A项;黄宗羲反对人云亦云,主张独立思考,并非质疑朱熹的“源头活水”,排除C项;从“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存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维护思想统一,反对标新立异”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经济逐渐发展,南方的地位日益重要,宋朝时期都城就定在了开封,后来还在南京等地定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江南的开发推动了政治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从示意图中可以明显看到,古代都城不仅在黄河流域,如长安、洛阳等,还在长江流域,如南京,所以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并非一直在黄河流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朝中后期开始的,而在这之前都城的变迁并非是因为经济重心的改变,比如周朝时期都城就不在经济重心所在区域,所以不能简单说都城随经济重心的改变而移动,排除B项;都城的变迁主要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有关,示意图中并不能直接体现出与海外各国的直接往来不断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朱元璋在云南地区设置三司,而三司是地方行政机构,与内地一致,体现了朱元璋在国家管理上推进边疆政治与内地一体化进程,B项正确;行省制并未被废除,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各民族风俗并未趋同,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东汉光武帝时,刺史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可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地方的封国和豪强势力强大,有些甚至违法乱纪、为害一方,汉武帝设置刺史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东汉光武帝鉴于西汉晚期外戚专权、豪强势力膨胀,着力强化专制集权统治,刺史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不通过三公可以直接上奏皇帝,这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可见刺史职能的变化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B项正确;西汉刺史初设时是监察官员而非地方行政官员,“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不符合西汉时期刺史的作用,排除A项;西汉时期刺史就有监察豪强大族的职责,“抑制了豪强大族的势力”是刺史职能变化前就有的作用,排除C项,“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是刺史职能变化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可知道由监察变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由于局势的变化,中央不得不改变道的职能和管理方式,将原本用于边防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体现了中央在现实政治困境下做出的调整和妥协,C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意味着道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仅仅是主管监察,所以不能说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排除A项;将边防的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使得地方权力增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题目中只是阐述了道的职能变化和制度调整,不能直接得出加速了唐王朝土崩瓦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初,中央政府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明朝政府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部票,对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准其上岸居住。”可知,明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规定非朝贡国商人进行定期贸易,此后又规定外国商人不准上岸居住,体现出明朝政府不断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朝政府对民间贸易的宽容态度,排除A项;海禁指限制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中国人到海外经商的禁令。“海禁政策日趋严格”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明朝政府积极开拓跨洋航线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吾心之良知,即天理“自知之明,便是良知”可知,孟子认为良知是不用思考就知道的,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可见二者都主张良知是人的本性,B项正确;王守仁是心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孟子则不然,排除A项;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其思想具有明显的民主色彩,排除C项;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排除D项。故选B项。21.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经济不断解体,但内陆省份的百姓仍以传统纺织业为生,这一现象表明内陆省份传统经济结构有稳固性,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长途贸易发展的速度,排除A项;19世纪八九十年代,内陆省份也受到西方势力冲击,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将民营手工业和其他类型的手工业作比较,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9世纪40-5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40-50年代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税额简表》及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税额不增反降,与中国丧失了自主调整关税税率的权力有关,说明协定关税有利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一直到三大改造完成后,自然经济才完全解体,排除A项,“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中国海关”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白银贸易网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3.A【详解】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到中法战争前依然被一般士大夫所不齿,而当时中国越来越多地落后于世界,由此说明当时思想解放的任务艰巨而迫切,A项正确;中国士大夫不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与中法战争没有必然关联,不是中法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应该是清政府的妥协,排除B项;中法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排除C项;学习西方的思潮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4.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题干描述了湖北织布局建成并生产之后,其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并且畅销的情况,以至于“货不停留,利源日广”,这表明湖北织布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湖北织布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没有涉及到其经营策略是否灵活务实,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已经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排除B项;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2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电报”“官商称便”可知,电报已在官方和民众中得到使用,这就加速了社会信息传递,使传统社会向近代信息社会转型,D项正确;虽然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相比以前有所进步,但中国近代社会仍处于落后状态,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官员海防实力的变化具体信息,无法得出“增强了海防实力”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信息主要涉及洋务运动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没有涉及新式人才的培养,排除C项。故选D项。26.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为维护皇朝统治而仿造洋枪洋炮洋舰,即把变革纳入祖传体制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维护清朝统治,李鸿章、曾国藩等地主阶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材料所述运动是洋务运动,它是地主阶级进行的保守变革,C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未引进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2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近代中国。材料中提到,清政府在决定自开直隶秦皇岛、湖南岳州为通商口岸时,明确取消了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了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并且规定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这些措施显示出清政府对于国家领土和行政权力的掌控意识有所增强,反映出国家主权意识的提升,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关于拓展海外贸易的具体措施或意图,而是主要集中在开放国内通商口岸的政策调整上,排除B项;虽然开放通商口岸可以看作是清政府应对外部压力的一种策略,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以世界视角”来探索救亡之道,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讨论的是清政府在国内通商口岸政策上的调整,并未明确指出这一变化是为了提升或重视清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干支纪年”就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根据材料中中国近代4.5亿两白银的赔款,可知这个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是901年签订的,根据干支顺序相配方法,可推断“庚子”代表的是1900年,C项正确;1898年是戊戌年,排除A项,1899年时己亥年,排除B项,1901年是辛丑年,排除D项。故选C项。2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晚清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在科举考试中,将考试内容一律改试策论,说明选官标准日益偏重现实政治需要,C项正确;晚清时期的社会政治体制仍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废除,传统选官制度的终结,排除D项。故选C项。3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英德两国为维护其利益,签订协议,维持中国领土不再变更,说明当时列强在调整侵华方式,即民众反帝迫使列强调整侵华方式,D项正确;列强放弃了在华取得的领土利益,不符合史实,这时期列强没有放弃在华利益,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外交成就的信息,排除B项;解决了一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31.(1)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图三:太平天国运动;图四:洋务运动。图4和图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说明:根本目的上,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上,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上,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且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侵略者数量、战争规模、侵略范围、获得的权益等方面都有所扩大。图4与图6:鸦片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