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9:诗句赏析

【课标要求】

【考查重点】

【主要题型】

考情分析

【重点提示】

【解题技巧】

考点一:写景类诗句

考点二:抒情类诗句

专题09:诗句必考题型归纳

赏析考点三:哲理类诗句

诗句的作用解题一、诗句在内容方面常见的作用:

思路与方法-------------------------------------

方;去总结------------------二、诗句在结构方面常见的作用:

---------------考场练兵

【课标要求】

《课标》中要求考生具备初步欣赏古诗的能力,其中经常考查考生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在答题中,

考生存在脱离诗句、架空分析,生搬硬套、词不达意等问题。

【考查重点】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

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

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

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

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主要题型】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某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5)某诗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6)诗歌的某联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7)你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8)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情趣?

【重点提示】

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古代

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贾岛“两句

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

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

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

【解题技巧】

一、答题要点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二、诗歌鉴赏五步骤

第一步:判断诗歌题材,确定诗歌类型;

第二步:到诗词后部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前半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

什么作用;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日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作品风格、身世、

经历);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

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

程式:(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做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於考题型归纳

考点一:写景类诗句

【答题模版】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写出了.......(描述

画面+画面特点),表达了.....(情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过广陵驿

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柄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问题】《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答案】该句使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

及漂泊之苦,对于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的意思是:月色如水,不远处点点砧声敲响,更显一片宁静;繁霜满天,

云天间一声秋雁鸣叫,也催促游子踏上归程。作者连用“寒砧、寒月,老雁、霜天"四个意象,视觉上写月光

如水,繁霜满天,听觉上写点点砧声敲响,一声秋雁鸣叫,视听结合,更进一步描绘出秋意深重的场景,

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也委婉地抒写出内心的悲愁。寒砧令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寒月使人惆怅

羁旅孤单,而归鸿与霜天也似乎都在提醒诗人应该早点还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

考点二:抒情类诗句

【答题模版】运用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的抒情手法,写出了.......(描

述画面+画面特点),抒发了.....(情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笋

朱松

春风吹起繇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

蔡楠

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律(tu。)龙:竹笋的别名。②戢戢(ji):象声词。风吹竹笋声。③苍头:仆人。④水平池:水与

池面相平。⑤水仙:水中女神。⑥吟意:吟诗的兴趣。⑦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

等用。

【问题】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两首诗的题目"新笋"和"咏新荷"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新生的竹笋和新生的荷。两者都属于新生

事物。根据第一首诗中的"春风吹起律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可知,春风把竹笋都吹出了地面,满山遍野聚

在一起,人们都还不知道。作者描写了新生的竹笋满山遍野,景物清新而富有生机。根据第二首诗中的“疑

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可知,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

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所写画面同样清新且富有生机。

第一首诗中的"急唤苍头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第二天竹笋长成竹子的情形,于

是急忙唤起奴仆上山在那烟雨之中挖掘竹笋。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同样是作者

的想象,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

诗的纸笺一样。所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作者的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例2】(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泸川纪行①

杜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

指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问题】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

【答案】本句采用对偶的手法,"江山照眼"和"古塞城高"相对,"灵气出"与"紫色生"相对,对仗工整,描绘

出了泸州山河灵秀,城池高峻,地理位置重要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江山"和"古塞"一指河山,一指位置,意思相关,"照眼"意思为:耀眼,与“城高"相对,"灵气"与"紫色"同

为名词,"出"和"生"同为动词,因此上下为对偶句,对仗工整,上联从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灵之气来展

现出泸州山河灵秀,下联从泸州地处古时边界要塞,城池高峻,笼罩祥瑞之气来展现泸州地理位置的重要,

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考点三:哲理类诗句

【答题模版】描绘诗/词句(+艺术手法)+蕴含的哲理及诗/词人的态度。

【例题剖析】

【例1】(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还。

【注释】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

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船桨。

【问题】请自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

【答案】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倒挂,

轻盈自在,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出作者的内心平和纯粹,闲适自得。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句意:鱼儿在树荫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颔联用"鱼行"与"猿挂",

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

显示出对称美。这些描写,表现了树影荡漾、树木苍郁的生机勃勃、美好景色;再用居其间的游鱼“逍遥"、

猿猴"轻盈自在"来暗示作者内心的清、闲。由此窥见他内心的纯粹,闲适和旷达情怀。

【例2】(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题】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追求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异:杜诗更侧重目标的确立、目标的高远;

王诗更侧重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可从主题或内容方面比较异同。

《望岳》的写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

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相同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表

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定豪迈的气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是: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两句是写作者登楼所感,意在鼓励人们追求

进步、积极向上。所以,两句诗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并有为理想目标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人

生态度。

不同点:依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可知,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侧重人

生目标的确立。依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可知,王之涣的诗歌侧重体现了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

行动及其过程。

诗句的作用解题思路与方法

诗句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

一、诗句在内容方面常见的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或环境;

2.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形象;

3.表现(暗示)人物心情;

4..表现人物形象;

5.描摹画面;

6.点明主旨。

二、诗句在结构方面常见的作用: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2)总括全诗,领起(引起)诗歌后面内容,引起读者注意;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

(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埋下伏笔;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中间句的结构作用:

⑴、过渡、承上启下;

(2)、埋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诗

词的结构中,“转”多在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它能引导读者从中理出思路,

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3.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一、(2024・湖北襄阳•二模)阅读陆游《游山西村》一诗,完成以下各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游山西村》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运用凝练的笔触,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

江南农村风光图。

B.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村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颈联里写到的"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在春社日这天,村子

里吹箫打鼓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D.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诗人游兴正浓乘着月色正好轻叩柴扉与老农们亲切絮语。表达诗人游山西村

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士吾民的热爱。

2.这首诗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分析一下该联诗流传甚广的原

因。

【答案】LD2.这两句描写诗人置身于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

的情景。现实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的哲理。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

来敲你的家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希望能经常来这里,而不是写当时"游兴正浓

乘着月色正好轻叩柴扉与老农们亲切絮语”的情景。

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

《游山西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

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

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诗

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

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能够鼓舞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二、(2024•云南昆明•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题目的意思是路过松源正在准备早餐的漆公店。"晨炊〃指晨起做早餐,"松源"和"漆公店"都

是地名。

B.第一句以否定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正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莫言"像是自诫,又像是提

醒,耐人寻味。

C.第二句中"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

留下悬念。

D.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行人的惊喜、激动,也都在"拦""放"中体现

出来。

4.本诗的画线句与《望岳》的"一览众山小"都通过"山"这一意象告诉我们哲理,请结合诗句分别分析。

【答案】3.D4."一山放出一山拦"用山象征困难,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

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或者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一

览众山小〃写登上泰山远眺,周围的山都变小了,告诉我们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和气概。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D.三四句的意思是: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本来,

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

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仿佛给行人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的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

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选项"惊喜、激动"有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诗句分析。

“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意思是: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诗人把山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

运用象征手法,这"山"就象征了我们人生中的困难,人生就像一山放出一山拦,充满了未知和变数。但正是

这些不确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惊喜和可能性。所以,不要害怕前方的山,也许它正是你通往成功的必

经之路。"一览众山小"的前提是要"会当凌绝顶",只有站得高,才能将所有景物尽收眼底。这句诗不仅描绘

了登顶的豪情,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勇往直前,不断攀登,才能站

在更高的起点,俯瞰世间万物。

三、(2024•广西南宁•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足"字突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诗人紧扣诗题,剪取游村见闻,将明丽的风光与古朴的民风镌刻在一幅秀美画卷中。

C.颈联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春社”是当地祭祀"谷神"的节日,表达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D.尾联写作者的游览感受,一个热爱乡村生活,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6.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论诗歌有“言浅而思深”之说,即语言明白如话,而意蕴深刻。请结合本诗

的颔联加以理解。

【答案】5.C6.颔联的原意是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

红的小山村。实际上蕴含的哲理: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

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神,祈求丰收。所以颈联写的是村民祭祀祈年,满怀着

丰收的期待,并不是"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故选C。

6.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

又出现一个山村。山路水道蜿蜒曲折,在其中行走,仿佛永远找不到出路。正担心时,突见眼前柳绿花红

出现一个小村庄。这句诗,表面写作者游山西村的情形,实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亦如此,探

究学问,追求梦想,其中也总会感觉山回路转,曲曲折折,前路不明,茫然无措,此时只要坚持走下去,

或许就可以看见一丝光亮,甚至豁然开朗,走入一片开阔的新天地,由此也可看出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据此可理解作答。

四、(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五、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

生疾苦的同情。

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8.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7.A8.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

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词人对贵

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

故选Ao

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意为: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莽

红尘”形象地描绘出了尘世的广阔与纷杂,突出了在这茫茫人世间寻觅知音的艰难。"何处觅知音”则直接而

强烈地表达出一种孤独、迷茫与失落之感,体现出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慨叹与无奈。"青衫湿”借用了白居易"江

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这里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更是情感上的一种极度悲伤与惆怅的外

显,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之情。

六、(2024•宁夏银川•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山行留客

张旭(唐)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一一山中万物都在春光下争奇斗艳,呈现一派醉人的美

O

B.全诗四句都正面描写了山景,着力表现春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C.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

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唯一客观原因。

D.全诗语言质朴,虚实相间,词浅意深,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10.结合诗歌的最后两句,谈谈诗人是如何劝客留于春山之中的?

【答案】9.B10."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一句写诗人委婉地假设一个晴天游春也会因春雨

充足,云深雾重而打湿衣服和鞋子的问题,积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采取以退为进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

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

【解析】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B."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意思是:即使天气晴朗没有阴雨迷蒙,去到山中云雾深处衣服也会沾

湿。假设一个晴天游春也会因春雨充足,云深雾重而打湿衣服和鞋子,侧面展现山中云深雾重的环境;"全

诗四句都正面描写了山景,着力表现春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有误;

故选Bo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纵使晴明无雨色"一句,诗人假设了一个晴朗的天气条件,即"晴明无雨色"。这里的"纵使"二字,表明诗人

是在假设一个最理想的情况,以此作为起点。

“入云深处亦沾衣”一句,则是诗人在这种理想情况下做出的推论。即使天气晴朗,没有雨水的迹象,但深入

山中云雾缭绕之处,仍然会因为山间水气充沛,云雾湿润而打湿衣物。这里,"入云深处”描绘了山的高远和

云雾的缭绕,而"亦沾衣”则直接点出了即使晴朗,山中依然湿润的特点。

由此可知可知,诗人并未直接要求客人留下,而是通过假设和推论,巧妙地引导客人认识到即使天气晴好,

山中依然有其独特的美景和体验。这种以退为进的笔法,既避免了直接劝说的生硬,又使得客人更加容易

接受诗人的建议,从而选择留下欣赏春山的美丽。

六、(2024•陕西宝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李华发现这首诗中意象与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请举一例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色彩来描绘战

争场面的。

12.李华想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拍成微电影来展现当时的战争情形,你认为他会将镜

头聚焦在哪两个细节上?为什么?

【答案】11.[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诗人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

压一片,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

姿勃发、不可侵犯。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示例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燕脂""夜紫"形容战场的血迹,写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悲

壮惨烈。12.细节:"半卷红旗〃"霜重"。原因:"半卷红旗"表现援军乘夜奔袭之状,"霜重"表现夜寒霜

重,天气寒冷。特写这两个细节,可以突出战争困难重重,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

毫不气馁的豪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从色彩的角度鉴赏诗歌。诗中一共有三处色彩:"黑""金""紫"。"黑""金"

出现在一二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黑",用黑形容云,借黑云写敌军来势凶猛,渲染兵临城下

的危急气氛;"金",用铠甲上金光闪烁,表现我军的士气高昂;"紫"出现在第四句: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用"燕脂"和"紫"写血迹的颜色,暗示双方有大量伤亡。这些浓艳斑驳的色彩交织

在一起,营造出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先理解诗歌含义,再具体分析细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意为: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半卷红旗”写出行军之急,体现出军队不事张扬、高

度戒备的状态,"临易水"暗用荆轲的典故,表现了战士誓死作战的决心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示例:我会将镜头聚焦"半卷红旗""霜重"两个细节。"半卷红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

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霜重"突出夜寒霜重,烘托出战地环境的艰苦。两处细节描写,营造紧张悲壮的

战争环境,侧面烘托出将士们满怀激情的战斗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

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

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七、(2024・广西百色•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

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

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案】13.B14.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颔联前一句"钟"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

后一句"割"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泰山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之

高大。选项"比喻的手法”表述有误;

故选Bo

14.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

行对比,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诗

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朗朗上口,蕴含了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哲理,鼓励了无数人在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难,勇敢攀登,因此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八、(2024•山东东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

[宋]郑思肖①

花开并不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图诗人,终身不降元朝。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从菊花开放的时令来写菊花,表现了菊花不与春天开放的百花争妍斗艳,写出了他不俗不媚

的品性。

B.第二句从菊花开放的姿态来写菊花,写出了百花凋零之后,只有菊花做霜拒风,独放光华,趣味无

穷。

C.第三、四句写菊花盛开之后,尽管枯萎、凋谢,被北风吹落地上,但香味仍留在枝头。

D.全诗借菊抒怀,以"寒菊"自比,以"北风"喻指北方的侵略者。

16.后两句诗化用了宋代朱淑真的《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作者改后带有了强

烈的时代气息,结合情感谈谈你对作者用意的理解。

【答案】15.C16."秋风"改为"北风",喻指北方的蒙古侵略者,这首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守高尚

情操、宁死不向元朝投降的民族气节及决心,表现了诗人的清高自守。

【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意思是: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写出了菊花凋谢后不落,但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被北风吹落地上”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宋代朱淑真的《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和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可知,作者将"老"改为"死",将"秋风"改为"北风"。北风常常喻指强劲的势力,结合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可知,北风在这里喻指北方的蒙古侵略者,而将"老"改为"死"则更具有悲壮的

气氛和坚定不易的决心,结合注释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图诗人,终身不降元朝。"可知,这两句诗歌写

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借菊言志,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

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九、(2024•海南•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品读古诗,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摘抄批注

诗句修辞描绘画面蕴含情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

(1)_____(2)_____(3)_____

太行雪满山。

(4)诗句活用:有同学在毕业册上写下这两句诗作为给好朋友的毕业赠言,你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得这一赠言好吗?请结合全诗谈一谈。

云帆济沧海。

【答案】【小题1](1)比喻、对偶(2)想渡过黄河却看见冰雪堵塞了大河,准备登上太行又

见莽莽的风雪弥漫高山。描绘了一幅前路艰险,困难重重的画面。(3)形象地表明了人生道路上的

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或:表明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世道的

艰难,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悲愤。)【小题2](4)这是很好的赠言。这首诗写诗人的人生路途充满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联体现诗人虽经历坎坷仍心存希望,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

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所以这首诗是很好的赠言。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为: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前后

两句对仗工整,这是对偶。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这

是比喻。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描绘画面时,需尊重诗句原意,语言生动形象。原意为:想渡过黄河,坚冰

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可描绘为:我想横渡黄河,却冰雪封河,无法前行。我想要登上

太行山,此时的太行山却是风雪载途,不得攀登。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前路艰险,阻碍重重的画面。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