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埋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春回大地之时,我国中原地区一般会吹起东南风,而人们一般都会将其说成东风。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散文家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全诗嗟叹韶华易逝,莫负春光。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化万物的春风,蕴含着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都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同时也有对人生的感慨。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陆游对“东风”的嫌恶似乎达到了极致:“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此句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农时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古人通过对包括“东风”在内的自然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逐步总结出有规律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礼记•月令》中就有将立春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的描写:“一侯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幅图画生动展现了古人浪漫的生活情致与朴素的生活智慧。“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飞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节选自蒋坎帅、郝亚伦《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材料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向被认为是“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缠绵执着,对恋人的绵邈深情”。从诗面上看,这样解读并无不妥。实际上,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也是按照这种观点来诠释本诗的。然而,当我们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那我们对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如此纯粹、如此情深,对诗人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同情、叹惋,应是五味杂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许多专家学者考证,这首诗是李商隐为女道士宋华阳所写,表现了两人之间一段脱离世俗、不同寻常的恋情。其实,终唐一代,与女道士交游的文人名士不乏其人,但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终成眷属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当然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有关,与交往双方各自的身份、社会地位、文化差异有关,更与文人名士与女道士的交往心理、交往目的有关:或为求眷顾,曲意逢迎;或贪恋美色,逢场作戏;或追求时尚,满足虚荣……这种所谓的恋情本就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十分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若是遭遇社会嘲讽、家人责难等种种压力,分手便是早晚的事。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与其说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倒不如说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相见时难别亦难”,起句看似以“别”为切入点,描写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仔细琢磨,其实不然。“别”是因由,作者实质上更想表达的是他的“难”:爱情不为世俗所容,甚至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与阻挠,使得他们见面颇费周折,十分不易,这是其面临的客观困境;另一方面,从诗中隐含的意思看,这次见面后,他们似乎再无相会之期,几成永别。思念的痛苦,离别的感伤萦绕于心。这种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是其主观情感上的“难”。作者强调自己面临的主客观之“难”,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相见”“分别”之“难”,亦是表明重压之下,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纠结,面临的困境与艰难的抉择。既不能挣脱种种羁绊、冲出重围与对方相爱厮守,又不忍斩断情丝、劳燕分飞。实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作者希望自己的“难”,能够得到对方的理解、体谅,那么“别”亦就显得悲情、无奈而又顺乎情理。下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含蓄地揭示了“难”的原因:恋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又缺乏有力的支持,他只能选择妥协,放弃爱情。“东风”有春风之意。有评论者认为,这一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他们分别的时间背景: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而自己的恋情,也如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这样理解自有其道理,但我们知道,“东风”一词是有典故的,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借助“东风”之力,打败曹操。所以“东风”又譬喻某种能改变历史走向、改写人物命运的神奇力量。揆情度理,李商隐此句也是应用此意:由于缺乏“东风”之力,他们的爱情之花就只能像百花一样任其凋零了。他希望对方能够谅解他的迫不得已,宽宥他的软弱无力。面对重重压力,他孤木难支,实在无力抗争,不得不忍痛割爱,结束恋情。(节选自李锋军《东风无力爱亦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具有美好寓意,往往带来生机与希望,所以“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B.陆游对“东风”的嫌恶比其他诗人更甚,“东风恶,欢情薄”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C.在唐代,文人名士与女道士交游之风盛行,但他们的恋情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D.李商隐的《无题》一向被认为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但作者更愿意说它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风”内涵丰富,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的想象。B.从《礼记•月令》中的描写可知,“东风”在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材料二作者深入分析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知人论世,提出了不一样的见解。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古诗词中“东风”的内涵,不过二者论述的角度和重心并不相同。(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B.“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C.“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D.“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钱锺书在《也是集》中提到“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以及获得的启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像是影子,像是其他李浩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抓药。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一一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一一《滨州市志》曾专门地提到一笔,他在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平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和年幼的回叔都已睡去,只有纺线的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她更瘦……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嘴的父亲翻身,睁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烧添上的影子一一他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事连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将林仨儿一伙儿六名土随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理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活理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理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栩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在讲述爷爷被拒之门外的片段时,奶奶的语气中怨愤的成分似乎会变得更多,可我母亲却觉得,“你奶奶应是后悔了。“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我知道的是,据我父亲的讲述而知道的是,奶奶从爷爷的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外的柳树下吸着旱烟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着我走。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后来因爷爷给小花传上病后变成埋怨,再后来“换命”把爷爷赶出了家。B.爷爷虽然主管活动经费,但他没动过一分一厘,即使小花患病在家人百般恳求下也只是借了点钱,最后还是还上了。C.跟奶奶对林仨儿的决绝态度不同,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最终放走了他。D.爷爷临死前交代遗言,叫奶奶把珍藏的经费交到组织手里,爷爷所作的一切最终打动奶奶,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奶奶、父亲母亲等人口中的爷爷,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讲述中,革命者的形象逐渐血肉丰满。B.在奶奶的嘴里,爷爷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疯子”等,似怨实怜,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奶奶对一心为革命的爷爷的态度。C.小说反复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D.小说结尾处,作者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都是些窝棚边极易被人忽略的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对革命的忠诚。(3)有批评家说,小说中“放走林仨儿”这一情节“勾勒出复杂和极端境遇下的人性纠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联法有所失,即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公平》,有改)(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B.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C.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D.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2)下列对文中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确的一项A.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礼贤下士,典故“周公吐哺”即出自其事迹。B.“不能私于一物”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私”字含义相同。C.“太宗将从其议”与“樊哙从良坐”(《鸿门宴》)两句中“从”字含义相同。D.“而置之以法”与“愿以十五城易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的一些身边人因为没有被封官而埋怨他唐太宗认为有才能德行的人就任用,不能因为新旧关系而有所分别。B.长孙无忌入宫时忘了解下腰间的佩刀,监门校尉也没有发觉,封德彝奏议对监门校尉判处死罪,对长孙无忌免于处罚。C.戴胄对封德彝奏议进行了驳议,太宗于是下令重议定罪,封德彝坚持他的奏议,但在戴胄的坚持下,唐太宗免了监门校尉的死罪。D.唐太宗下令对伪造官阶资历而又未自首的人一律处死,戴胄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法律,并向太宗谏言,太宗最终听取了戴胄的建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已。②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5)戴胄是如何说服唐太宗放弃将伪造官阶资历的人处死的命令的?请简要概括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各题。题元遗山集①赵翼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②。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注】①元遗山,即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金时官至尚书右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致力辑存金代文献。②楚弓,喻指金代文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阅读元好问著作后的感想和评价,肯定了《元遗山集》成就。B.诗人认为元好问曾经经历金元两朝易代之变,最终汇集两朝文献于一身。C.颔联用典,写元好问虽未在元朝做官,但未能不食“周粟”,有损品节。D.《元遗山集》中有借写故都的荒凉景象来抒发亡国之悲的诗句,真切动人。(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尾联分析作者的创作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资与他人并无差异,通过“”来弥补自身的不足。(2)李白在《蜀道难》中“,”借助细节动作摹写,把行人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山来。(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张挂在墙上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作战图”上,清晰列明16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名单,每一户的监测识别时间、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解除风险时间①。这样一张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中央“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标注着中国共产党人“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过去面临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现如今村貌②,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交通不便的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如今进村的近10公里羊肠小道变成了5米多宽的水泥路,农家乐和民宿遍布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③长出了庄稼,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赓续弘扬脱贫攻坚,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发“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十足干劲,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群众的生活才能够好上加好。(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①_____,而且这种讽刺还用到书中的当权派主要人物身上。例如贾府当权人物贾政,这个名字使人想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从而想到这是个失去自己真实本性的,完全从经书模子里刻出来的人物。塑造这个人物,正是作者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的体现。除了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义外,连跟随他的清客相公一些依附于官僚富贵以帮闲凑趣的文人②_____。例如一个叫“詹光”的,还有叫“单聘仁”的,整日与“沾光”“善骗人”等为友,他是何等样人可想而知。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他则刚好相反,是“谈笑无鸿儒,往来有白丁”。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腹内空空的人却竟然被朝廷“点了学差”,此处情节的安排足见作者对皇权思想的批判。《红楼梦》的思想内涵直接触及整个社会,它的③_____等也完全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所以解读《红楼梦》必须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观察,才能较全面地认识它深广的社会内涵。(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冲在第一线是抗疫,“闷”在家里管好自己也是抗疫。B.旁人揪住阿Q的黄辫子,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C.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D.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兔年春晚《早安阳光》节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职业分布各行各业的演员,舞台上一抹抹“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绚丽夺目,这些“小人物”尽情演绎属于自己的“大舞台”。《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埋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春回大地之时,我国中原地区一般会吹起东南风,而人们一般都会将其说成东风。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散文家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全诗嗟叹韶华易逝,莫负春光。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化万物的春风,蕴含着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都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同时也有对人生的感慨。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陆游对“东风”的嫌恶似乎达到了极致:“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此句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农时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古人通过对包括“东风”在内的自然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逐步总结出有规律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礼记•月令》中就有将立春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的描写:“一侯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幅图画生动展现了古人浪漫的生活情致与朴素的生活智慧。“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飞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节选自蒋坎帅、郝亚伦《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材料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向被认为是“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缠绵执着,对恋人的绵邈深情”。从诗面上看,这样解读并无不妥。实际上,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也是按照这种观点来诠释本诗的。然而,当我们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那我们对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如此纯粹、如此情深,对诗人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同情、叹惋,应是五味杂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许多专家学者考证,这首诗是李商隐为女道士宋华阳所写,表现了两人之间一段脱离世俗、不同寻常的恋情。其实,终唐一代,与女道士交游的文人名士不乏其人,但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终成眷属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当然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有关,与交往双方各自的身份、社会地位、文化差异有关,更与文人名士与女道士的交往心理、交往目的有关:或为求眷顾,曲意逢迎;或贪恋美色,逢场作戏;或追求时尚,满足虚荣……这种所谓的恋情本就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十分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若是遭遇社会嘲讽、家人责难等种种压力,分手便是早晚的事。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与其说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倒不如说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相见时难别亦难”,起句看似以“别”为切入点,描写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仔细琢磨,其实不然。“别”是因由,作者实质上更想表达的是他的“难”:爱情不为世俗所容,甚至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与阻挠,使得他们见面颇费周折,十分不易,这是其面临的客观困境;另一方面,从诗中隐含的意思看,这次见面后,他们似乎再无相会之期,几成永别。思念的痛苦,离别的感伤萦绕于心。这种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是其主观情感上的“难”。作者强调自己面临的主客观之“难”,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相见”“分别”之“难”,亦是表明重压之下,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纠结,面临的困境与艰难的抉择。既不能挣脱种种羁绊、冲出重围与对方相爱厮守,又不忍斩断情丝、劳燕分飞。实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作者希望自己的“难”,能够得到对方的理解、体谅,那么“别”亦就显得悲情、无奈而又顺乎情理。下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含蓄地揭示了“难”的原因:恋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又缺乏有力的支持,他只能选择妥协,放弃爱情。“东风”有春风之意。有评论者认为,这一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他们分别的时间背景: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而自己的恋情,也如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这样理解自有其道理,但我们知道,“东风”一词是有典故的,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借助“东风”之力,打败曹操。所以“东风”又譬喻某种能改变历史走向、改写人物命运的神奇力量。揆情度理,李商隐此句也是应用此意:由于缺乏“东风”之力,他们的爱情之花就只能像百花一样任其凋零了。他希望对方能够谅解他的迫不得已,宽宥他的软弱无力。面对重重压力,他孤木难支,实在无力抗争,不得不忍痛割爱,结束恋情。(节选自李锋军《东风无力爱亦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具有美好寓意,往往带来生机与希望,所以“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B.陆游对“东风”的嫌恶比其他诗人更甚,“东风恶,欢情薄”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C.在唐代,文人名士与女道士交游之风盛行,但他们的恋情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D.李商隐的《无题》一向被认为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但作者更愿意说它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东风”内涵丰富,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的想象。B.从《礼记•月令》中的描写可知,“东风”在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材料二作者深入分析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知人论世,提出了不一样的见解。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古诗词中“东风”的内涵,不过二者论述的角度和重心并不相同。(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BA.“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B.“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C.“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D.“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钱锺书在《也是集》中提到“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以及获得的启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原因的表述以偏概全。原文材料一“‘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B.“陆游对‘东风’的嫌恶比其他诗人更甚”无中生有,材料一是说“似乎达到了极致”。C.“在唐代,文人名士与女道士交游之风盛行”曲解文意,“终唐一代……不;其人”不能得出“盛行”的论断,“但他们的恋情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扩大范围,材料二“这种所谓的恋情本就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有明确指向。D.正确。故选D。(2)A.“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的想象”以偏概全,材料一是说“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故选A。(3)B.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表达了出发时的愉悦心情。与第三段东风的“破坏力”“幽怨之情”内涵不符。故选B。(4)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详细论证了“东风”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段为总说,“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接下来的各段从不同角度解说“东风”的文化内涵:“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古人通过对包括‘东风’在内的自然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逐步总结出有规律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生活”“‘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最后一段做总结,“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为举例论证,“散文家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为引用论证。(5)理解:钱锺书“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强调的是艺术的鉴赏中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同一部作品,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在艺术鉴赏中,是常见的事实。启示:结合材料二对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解读,“当我们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那我们对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如此纯粹、如此情深,对诗人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同情、叹惋,应是五味杂陈”可知,对诗词的解读应当注意其内涵的丰富性,要从实际的写作对象和具体背景出发作具体分析,知人论世;李商隐的《无题》一向被认为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但作者更愿意说它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由此可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读出自己的见解。答案:(1)D(2)A(3)B(4)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详细论证了“东风”丰富的文化内涵。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5)诗歌(文艺作品)的意蕴是作者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设的,但读者在品读一首作品时,往往身处不同境地,得到的领悟也各殊各异,每个人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启示:①对诗词的解读应当注意其内涵的丰富性,要从实际的写作对象和具体背景出发作具体分析,知人论世;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读出自己的见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像是影子,像是其他李浩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抓药。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一一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一一《滨州市志》曾专门地提到一笔,他在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平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和年幼的回叔都已睡去,只有纺线的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她更瘦……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嘴的父亲翻身,睁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烧添上的影子一一他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事连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将林仨儿一伙儿六名土随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理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活理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理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栩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在讲述爷爷被拒之门外的片段时,奶奶的语气中怨愤的成分似乎会变得更多,可我母亲却觉得,“你奶奶应是后悔了。“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我知道的是,据我父亲的讲述而知道的是,奶奶从爷爷的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外的柳树下吸着旱烟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着我走。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后来因爷爷给小花传上病后变成埋怨,再后来“换命”把爷爷赶出了家。B.爷爷虽然主管活动经费,但他没动过一分一厘,即使小花患病在家人百般恳求下也只是借了点钱,最后还是还上了。C.跟奶奶对林仨儿的决绝态度不同,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最终放走了他。D.爷爷临死前交代遗言,叫奶奶把珍藏的经费交到组织手里,爷爷所作的一切最终打动奶奶,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奶奶、父亲母亲等人口中的爷爷,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讲述中,革命者的形象逐渐血肉丰满。B.在奶奶的嘴里,爷爷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疯子”等,似怨实怜,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奶奶对一心为革命的爷爷的态度。C.小说反复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D.小说结尾处,作者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都是些窝棚边极易被人忽略的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对革命的忠诚。(3)有批评家说,小说中“放走林仨儿”这一情节“勾勒出复杂和极端境遇下的人性纠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内涵。【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解答】(1)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理解错误,文中没有相关内容,属于过度解读文本。C.“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内容“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的原因是因为亲情。D.“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爷爷使奶奶成长为一名战士的内容。故选B。(2)C.“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可知,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为了凸显干革命工作的艰辛和不容易。故选C。(3)①根据原文“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根据原文“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在于私和于公两方面做出抉择是艰难的,体现了人性纠葛,突出复杂和极端境遇。②根据原文“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可知,奶奶原先对爷爷是理解和体谅的,根据原文“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可知,奶奶后来因爷爷放走林仨儿而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当时在让爷爷是否进家门的选择上个人情感产生了冲突。③根据原文“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根据“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可知,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爷爷放走林仨儿,奶奶在这件事后不原谅爷爷,他们的做法让人难以简单判断对错。(4)①根据原文“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一一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可知,当时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②根据原文“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可知,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③根据原文“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可知,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的做法,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把爷爷保管的经费一分一厘不差的交给了组织,并转达爷爷的理想,希望抗战胜利,再也没有穷苦人了,百姓都能有饭吃了。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答案:(1)B(2)C(3)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这体现了人性纠葛,突出复杂和极端境遇。②奶奶原先对爷爷是理解和体谅的,可是后来她因爷爷放走林仨儿而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个人的情感产生冲突。③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但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难以简单判断对错。(4)①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②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③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联法有所失,即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公平》,有改)(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B.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C.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D.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2)下列对文中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确的一项CA.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礼贤下士,典故“周公吐哺”即出自其事迹。B.“不能私于一物”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私”字含义相同。C.“太宗将从其议”与“樊哙从良坐”(《鸿门宴》)两句中“从”字含义相同。D.“而置之以法”与“愿以十五城易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唐太宗的一些身边人因为没有被封官而埋怨他唐太宗认为有才能德行的人就任用,不能因为新旧关系而有所分别。B.长孙无忌入宫时忘了解下腰间的佩刀,监门校尉也没有发觉,封德彝奏议对监门校尉判处死罪,对长孙无忌免于处罚。C.戴胄对封德彝奏议进行了驳议,太宗于是下令重议定罪,封德彝坚持他的奏议,但在戴胄的坚持下,唐太宗免了监门校尉的死罪。D.唐太宗下令对伪造官阶资历而又未自首的人一律处死,戴胄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法律,并向太宗谏言,太宗最终听取了戴胄的建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已。②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5)戴胄是如何说服唐太宗放弃将伪造官阶资历的人处死的命令的?请简要概括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解答】(1)句意:戴胄又驳斥道:“校尉因为长孙无忌招致罪害,按照法律当从轻处理,如果讨论他的过失和错误,则是感情的缘故,然而生死差距巨大,(所以)我才敢于坚持请求。”“致罪”是“校尉”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过误”是“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2)A.正确。B.两个“私”都是偏爱的意思。句意:不能偏爱于一人。/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C.“从”:听从/跟随。句意:太宗即将听从他的建议。/樊哙跟随张良挨着他坐下。D.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句意:却要用法律来处罚他们。/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故选C。(3)B.“对长孙无忌免于处罚”说法错误,文中第三段“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是封德彝奏议对长孙无忌的处罚。故选B。(4)①“旧左右未得官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未得官旧左右”;“怨”,埋怨;“处分”,安排官职。译文:秦王府那些没有做上官的身边人,他们都埋怨皇上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人都比他们先被安排了官职。②“何”,怎么;“以”,因为;“挠”,破坏。译文:怎么能够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可以破坏法律呢?(5)戴留说服唐太宗的信息集中在原文最后一段“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大信用的,说话(只)是说话的时候喜怒的表现而已。皇上发动整个朝廷的愤恨,而许诺杀他们,既然知道不可以,却要用法律来处罚他们,这是忍住小的愤恨而存留大的信用,我私下认为皇上应当珍惜它。据此可知戴胄向唐太宗说明法律是国家的大信用,命令是一时之然,不能因一时之怒就不依法办事,从而让唐太宗放弃将伪造官阶资历的人处死的命令。答案:(1)A(2)C(3)B(4)①秦王府那些没有做上官的身边人,他们都埋怨皇上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人都比他们先被安排了官职。②怎么能够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可以破坏法律呢?(5)法律是国家的大信用,命令是一时之然,不能因一时之怒就不依法办事。参考译文: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秦说,“秦王府那些没有做上官的身边人。他们都埋怨皇上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人都比他们先被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贞观元年,有人上书请求将秦府旧兵都授予武职,补充进宫中做侍卫。太宗说:“我以天下为家,不能偏爱于一人。只要有才能德行的人就任用,怎能因为新旧关系而有所分别呢?况且古人说:士兵就像火一样,不控制就会把自己烧死。你的提议,对治理国家没有好处。”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曾经被皇帝召见,不解下腰间的佩刀,向东走上阁门,走出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由于监门校尉没有觉察,其罪行当死,长孙无忌失误地带刀进入,判刑两年,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大理少卿戴胄反驳道:“校尉没有察觉,长孙无忌带刀讲入,同样是失误。臣子位干极度尊贵的地位,不可以称之为失误,按照律法上说的,供给皇上汤药,饮食、船,失误不按照法规的人,都应当处死。皇上如果要从轻处理,让长孙无忌将功折罪,这便不是司法部门所能够决定的;如果按照律法,罚铜不符合法理”大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可以破坏法律呢?”让臣子更改命令订立议案。封德彝坚持他原来的想法,太宗即将听从他的建议,戴胄又驳斥道:“校尉因为长孙无忌招致罪害,按照法律当从轻处理,如果讨论他的过失和错误,则是感情的缘故,然而生死差距巨大,(所以)我才敢于坚持请求。”太宗于是免了校尉的死罪。这个时候,朝廷大力开展选择察举(的活动),有干过奸诈虚伪的事情的人,太宗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罪则至死。偶尔有奸诈虚伪的人事情败露,戴胄根据法律判断他的罪行并予以奏告。太宗说:“我开始下命今,不自首的死罪,如今根据法律来做决断,这是向天下显示我没有信用。”戴胃说,“皇上应当立即杀了他们,不是我能够干预的,既然已经交付司法部门处理,我不敢不按照法(来执行)”太宗说,“你自己守法,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大信用的,说话(只)是说话的时候喜怒的表现而已。皇上发动整个朝廷的愤恨,而许诺杀他们,既然知道不可以,却要用法律来处罚他们,这是忍住小的愤恨而存留大的信用,我私下认为皇上应当珍惜它。”太宗说:“我的命令有过失,你能够纠正它,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各题。题元遗山集①赵翼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②。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注】①元遗山,即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金时官至尚书右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致力辑存金代文献。②楚弓,喻指金代文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作者阅读元好问著作后的感想和评价,肯定了《元遗山集》成就。B.诗人认为元好问曾经经历金元两朝易代之变,最终汇集两朝文献于一身。C.颔联用典,写元好问虽未在元朝做官,但未能不食“周粟”,有损品节。D.《元遗山集》中有借写故都的荒凉景象来抒发亡国之悲的诗句,真切动人。(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尾联分析作者的创作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解答】(1)C.“写元好问虽未在元朝做官,但未能不食‘周粟’,有损品节”错误,颔联“无官未害餐周粟”这句的意思是不做元朝的官,已经不玷名节了,又何必效伯夷叔齐的愚忠,为不食周粟而饿死呢?元好问虽没有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而饿死,但却未在元朝做官,对大节无损。故选C。(2)“国家不幸”,指国家动乱;“沧桑”,指诗文的内容;“工”,指精巧,精致。由此可知,诗句意思是国家动乱是不幸的事,但对诗人来讲却是幸事;因为有了沧桑的内容,文章就会精彩动人。第二问: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深度理解,与2019年全国卷1“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考查方向一致。注意考查这一句中体现的作者创作观,并不是作者所有的创作观。正如从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探究出杜甫创作观。在赵翼看来,国家的沦丧是大不幸,诗人历经此事必然会经受心灵的触动,从而引发创作,所以外部环境会影响诗人的阅历,进而也会影响诗歌内容和情感。国家的沦丧虽是大不兴,但对爱国诗人来说却也正相反,原因是他的心灵在经受激烈的撞击后,必能进发出耀眼的火花,因此这富有真情实感的诗篇也必然具有诗史的价值,因而诗歌内容和情感也会决定作品的质量。答案:(1)C(2)第一问:国家动乱是不幸的事,但对诗人来讲却是幸事;因为有了沧桑的内容,文章就会精彩动人。第二问:①外部环境影响诗人的阅历,进而影响诗歌内容和情感;②诗歌内容和情感决定作品的质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资与他人并无差异,通过“善假于物也”来弥补自身的不足。(2)李白在《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借助细节动作摹写,把行人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山来。(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在平时反复地记背,达到烂熟于心,不要写错字。【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善)(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重点字:膺)(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张挂在墙上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作战图”上,清晰列明16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名单,每一户的监测识别时间、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解除风险时间①。这样一张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中央“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标注着中国共产党人“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过去面临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现如今村貌②,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交通不便的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如今进村的近10公里羊肠小道变成了5米多宽的水泥路,农家乐和民宿遍布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③长出了庄稼,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赓续弘扬脱贫攻坚,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发“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十足干劲,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群众的生活才能够好上加好。(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