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口述历史是指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我国口述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近年来,一系列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其他历史、人文的纪录片大量使用了口述历史的叙事方式,其所带来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是采访任何复述者、转述者或者专家学者都无法达到的。首先,口述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纪录片叙事方式。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创作者可根据所创作的纪录片题材和风格来选择具体的叙事方式。对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而言,尤其是类似抗日战争、长征、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题材的纪录创作而言,邀请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叙事,再配合史料、影像、专家评述等表现方式,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印证,从而还原历史,并增加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其次,口述者往往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是“第一现场”的讲述人,其口述历史往往具有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其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还原,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再次,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距今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亲历者或间接参与者的年龄已超过八九十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者会越来越少。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相关档案管理部门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抢救性”采访,对类似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影像口述记录,拍摄、制作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口述,能够形成一批极其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从而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除此之外,口述历史具有以微观视角呈现宏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口述历史最能体现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特性,因为它具有个体叙事的特点,呈现一种微观的视角。而恰恰是这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还印证了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而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纪录片创作要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和心态,以口述人的微视角、小切口追溯历史、还原历史,以个体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反映时代风云,凸显历史主题。总之,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而言,口述历史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效果等都提供了更多真实历史的呈现。通过对口述历史恰当、合理的运用,纪录片可以发挥口述历史的重要价值。(摘编自于洋《口述历史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材料二:2020年10月21日首播的纪录片《英雄儿女》共涉及80余个英雄故事和人物,其中有浴血奋战的志愿军英模,有踊跃支前的工人、农民、文艺工作者、医生、爱国工商业者,还有为志愿军缝军装、做炒面的普通人,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了志愿军将士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精神,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责任担当。创作过程中,采访组奔赴多地,采访到的志愿军老战士达10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02岁的时任志愿军炮兵第一师师长文击,年龄最小的是80岁的时任志愿军工程兵文工团团员艺兵。导演陈真认为:“我们就想尝试用另一种办法,将视角放低,找到在战争中被忽略的人物,在历史当中被忽视的细节,用这些大时代背景下有生命的个体的遭际勾勒出一幅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这也许是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的很不同的一段历史,但是我们认为它是一段别样真实的历史。”(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三: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但也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完整的历史真相。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在访谈过程中因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创作纪录片可以带来超越采访复述者、转述者或者专家学者这种形式的打动人心的力量。B.在创作纪录片时应以口述人的微视角讲述时代故事,着重关注小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心态。C.区别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出来历史,导演陈真在《英雄儿女》中展现的历史具有别样的真实性。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肯定了口述历史的价值。B.口述历史是宏大历史事件中具体内容的印证,同时也具有宏大叙事所无法替代的特性。C.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待复杂的历史,否则得出的观点往往会受到立场的影响并与史实产生偏差。D.访谈对象的选择和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都是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的重要因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保尔•汤普生认为:“通过人民的声音,把人民的历史交还给人民。”B.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事,历史也就是人事的历史。”C.雷蒙阿隆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了解过去的生活,展望未来。”D.古华认为:“然而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4)纪录片《英雄儿女》是如何体现出口述历史这种形式的优越性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5)假如你是某访谈节目的负责人,接下来一期节目主题是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拟邀请事件亲历者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口述,为了保证口述历史的可信度,你将从哪些方面开始准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列车上遇到的姑娘拉斯金•邦德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我是个刚刚瞎了眼的盲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的无奈,于是我选择在空闲的晚上,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坐上这班通往穆索里的列车,不必感受大白天的人来人往,只有车轮轧过铁轨时发出的富有律动的声响……以及这车厢内挂着的盛开着大丽花的秋日穆索里的美画。在充满幻想与静谧的夜里,我就能忘记自己已经全然陷入黑暗的现实。我不知道这位刚上车的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列车上的大长椅轻微地向下抖动了一下,我断定她已坐下了。“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不错,那是黄金季节,充满了诗意,就像这车上的画一样,你也觉得这画里的穆索里美得很别致,对吧?”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远山在青黑色的夜幕里只剩依稀可见的几条弧线。偶尔能听见露水从松针上滑落的声音,然后落地,绽开,又归于平静……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还是说她也沉浸在这画中的穆索里了呢?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晚风扑在脸上,似乎要把微凉的信息传达到我脸上的每一根绒毛。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这是常有的现象。”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近传来一位妇女的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再见!”姑娘说。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和姑娘几乎同时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哦,我只是和她聊了聊天气,以及这辆车的目的地。”我不动声色地接话。“是穆索里吗?那个美丽的地方。”“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漫山遍野的大丽花……”“您也很喜欢以前这车里的画对不对?”那个男人问道,“不过一个月前换上的这幅夕阳下的恒河也很美呢!”正准备发挥精湛演技的我听到这话愣住了,我本打算好说出口的有关穆索里的一切风景在这一刻都被我咽回了肚子里去。“可刚刚那位姑娘……”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哦,那姑娘很有意思……”他说。“您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您注意到了吗?”(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我”经常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提到穆索里美丽的山和大丽花,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已然失明的惋惜。B.在询问窗外天气的过程中,“我”与那位姑娘实则在进行一场心理博弈,都刻意避开了对可见事物的直接回答,以此隐藏自己盲人的身份。C.文中的“我”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一个盲人,这使得“我”的内心出现了些许厌世的情绪,这也是“我”在车上不断“小施骗技”的原因。D.“进门的男人”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揭晓了姑娘的盲人身份。(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匠心独运,文中送行夫妇对姑娘的不放心,以及姑娘被“我”的声音吓了一跳等多处细节都为后文姑娘盲人身份的揭晓做了铺垫。B.小说语言风格清新,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用诗意的语言塑造了诗意的画面。C.小说运用了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既使得文笔细腻生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作为一个盲人的身份。D.小说结尾实现了突转,使得小说情节出现波澜,增加故事性的同时也使得“我”在列车里与姑娘的对话变得合理且耐人寻味。(3)请结合文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将小说写得引人入胜的。(4)小说中“我”和火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但两人似乎都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是盲人。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曹参,沛人也。秦时为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大破之。章邯破杀项梁也,沛公与项羽引兵而东。迁为戚公,属砀郡。其后,从西攻阳武,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前攻秦军蓝田南,又夜击其北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破秦。汉王即皇帝位,参为相国。高祖六年,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曹参相齐时,齐有七十座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参于是用黄、老术。参为相国三年,薨,谥曰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材料二: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材料三: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节选自陈亮《酌古论序》)[注]①铅椠:指写文章。(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每答对一处给一分,超过三出不给分。天下初A定B悼惠王C富D于春秋E参F尽G召H长老I诸先生J问K所L以安M集N百姓(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指断绝,阻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的含义不同。B.处士,古时称有德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也泛指所有未做过官的读书人。C.拾遗,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过失。唐代设谏官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D.胜,指超过,战胜。与《<老子>四章》中“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的“胜”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参在秦末起义中追随高祖,攻克胡陵、方与、阳武、轘辕、竹邑等多座城池,骁勇善战,战功显赫。B.曹参当初在任齐国相时,接纳精通黄老之术的盖公的建议,以黄老学说为指导思想治理齐国,他任齐国相九年,齐国平安无事。C.曹参对待胶西盖公的态度和他对待东郭先生、梁石君的态度是不同的,洪迈认为曹参有不举荐士人的过失。D.陈亮认为,文武之道是统一的,只不过是后来人们误解而将其分开,才能与智慧的存在,应该是一致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②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5)曹参为人是否符合陈亮在《酌古论序》中的观点?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踏莎行洪迈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寓情于景,用“深沉”的“院落”“寂静”的“池塘”写女主人的生活环境,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单与寂寞。B.“宝筝”“篆香”两句对仗工稳,表现女主人公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难以入睡的不堪。C.“残红”句,写花即刻凋零,预示着春天将逝去,女主人公慵懒不愿照镜子。D.下阕结句中的“又”字平凡且神奇,把相思的情形无限延长,凸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被认为是文学最高境界之一种。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却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请结合该词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看似矛盾,却是诗人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的正是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般的相思之情。(2)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代张若虚的诗句“,”。(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应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正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近日,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推出的“酱香拿铁”刷屏朋友圈。“美酒加咖啡”的独特口味、别具一格的包装设计、贴近受众的营销方式,让这杯跨界饮品备受关注。②一个希望拓展年轻消费群体的中国传统白酒品牌,③正与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展开激烈竞争、亟待挖掘本土化优势的中国年轻咖啡品牌结合,④成为这个时代无数中国品牌成长、发展、探索的生动注脚。传统品牌如何绽放新的光芒?这是如今不少中国品牌面临的课题。营销理论认为,一个品牌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老字号在时间的淘洗面前,也会面临品类窄化、形象固化的烦恼。如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近年来,从靠魔性广告出圈的五芳斋到推出抹茶冰激凌的吴裕泰,从进军饮品市场的同仁堂到与新品牌推出联名产品的稻香村,众多“中华老字号”、历史名品牌使出A,为的就是让老树开出新花。传统品牌有传统品牌的烦恼,年轻品牌有年轻品牌的挑战。近年来,许多年轻的中国本土品牌持续发力,不仅能和外国品牌B,有些甚至实现赶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品牌深挖本土资源,推出更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在咖啡中加入茶、白酒,在化妆品的设计上使用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的设计上更多考虑中国家庭的实际需求,等等。商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比谁更懂用户,越来越多中国本土品牌,已逐渐找到那把走进消费者内心的钥匙。品牌强,国家强。那个仅仅被视为“工厂”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向产业链更高端迈进的中国企业,必将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一流品牌。当然,一流品牌的背后,本质还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质量,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也不是一次联名、一次出圈就能C的。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充满东方神韵、大国气象的中国品牌,定能闯出光明的未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给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8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是茶的故乡,①。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中国的饮茶文化尤为注重泡茶与敬茶的待客之道。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用合适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的适当拼配。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一杯茶水,②。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③。在首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1)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闻风而动,脚步匆匆,疫情就是无声的命令。B.采风的最大好处是能让艺术家摄取到事物的细节。C.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D.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ㅤㅤ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有问题尽管问!”是ChatGPT与用户聊天的开场白,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回答。ChatGPT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辅导老师”。ㅤㅤ有研究者认为,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如果连“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就没法很好地使用“AI”这类工具。ㅤㅤ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人生领域给人以启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你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口述历史是指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我国口述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近年来,一系列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其他历史、人文的纪录片大量使用了口述历史的叙事方式,其所带来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是采访任何复述者、转述者或者专家学者都无法达到的。首先,口述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纪录片叙事方式。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创作者可根据所创作的纪录片题材和风格来选择具体的叙事方式。对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而言,尤其是类似抗日战争、长征、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题材的纪录创作而言,邀请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叙事,再配合史料、影像、专家评述等表现方式,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印证,从而还原历史,并增加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其次,口述者往往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是“第一现场”的讲述人,其口述历史往往具有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其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还原,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再次,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距今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亲历者或间接参与者的年龄已超过八九十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者会越来越少。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相关档案管理部门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抢救性”采访,对类似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影像口述记录,拍摄、制作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口述,能够形成一批极其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从而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除此之外,口述历史具有以微观视角呈现宏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口述历史最能体现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特性,因为它具有个体叙事的特点,呈现一种微观的视角。而恰恰是这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还印证了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而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纪录片创作要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和心态,以口述人的微视角、小切口追溯历史、还原历史,以个体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反映时代风云,凸显历史主题。总之,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而言,口述历史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效果等都提供了更多真实历史的呈现。通过对口述历史恰当、合理的运用,纪录片可以发挥口述历史的重要价值。(摘编自于洋《口述历史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材料二:2020年10月21日首播的纪录片《英雄儿女》共涉及80余个英雄故事和人物,其中有浴血奋战的志愿军英模,有踊跃支前的工人、农民、文艺工作者、医生、爱国工商业者,还有为志愿军缝军装、做炒面的普通人,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了志愿军将士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精神,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责任担当。创作过程中,采访组奔赴多地,采访到的志愿军老战士达10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02岁的时任志愿军炮兵第一师师长文击,年龄最小的是80岁的时任志愿军工程兵文工团团员艺兵。导演陈真认为:“我们就想尝试用另一种办法,将视角放低,找到在战争中被忽略的人物,在历史当中被忽视的细节,用这些大时代背景下有生命的个体的遭际勾勒出一幅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这也许是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的很不同的一段历史,但是我们认为它是一段别样真实的历史。”(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三: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但也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完整的历史真相。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在访谈过程中因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创作纪录片可以带来超越采访复述者、转述者或者专家学者这种形式的打动人心的力量。B.在创作纪录片时应以口述人的微视角讲述时代故事,着重关注小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心态。C.区别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出来历史,导演陈真在《英雄儿女》中展现的历史具有别样的真实性。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肯定了口述历史的价值。B.口述历史是宏大历史事件中具体内容的印证,同时也具有宏大叙事所无法替代的特性。C.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待复杂的历史,否则得出的观点往往会受到立场的影响并与史实产生偏差。D.访谈对象的选择和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都是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的重要因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DA.保尔•汤普生认为:“通过人民的声音,把人民的历史交还给人民。”B.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事,历史也就是人事的历史。”C.雷蒙阿隆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了解过去的生活,展望未来。”D.古华认为:“然而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4)纪录片《英雄儿女》是如何体现出口述历史这种形式的优越性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5)假如你是某访谈节目的负责人,接下来一期节目主题是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拟邀请事件亲历者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口述,为了保证口述历史的可信度,你将从哪些方面开始准备?【解答】(1)B.选项扩大范围,原文为“有学者认为,纪录片创作要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和心态,以口述人的微视角……”,是“有学者认为”,不是普遍规律。C.“区别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出来历史”过于绝对,原文为“这也许是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的很不同的一段历史”。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曲解文意,由原文“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且“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故选:A。(2)B.“口述历史是”偷换主语,根据材料一“而恰恰是这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还印证了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可知,印证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的是“个体的、微观的视角”,而非口述历史。故选:B。(3)材料三的中心论点“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A.保尔•汤普生的观点重在说明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不符合论点;B.柯林伍德的观点重在说明历史研究的对象,不符合论点;C.雷蒙阿隆的观点重在说明历史的作用和目的,不符合论点;D.古华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可以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故选:D。(4)结合“邀请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叙事,再配合史料、影像、专家评述等表现方式,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印证,从而还原历史,并增加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分析可知,采访抗美援朝亲历者可以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进行印证,还原历史,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结合“口述者往往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是“第一现场”的讲述人,其口述历史往往具有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其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还原,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分析可知,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增强了纪录片的代入感,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结合“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距今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亲历者或间接参与者……健在者会越来越少……对类似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影像口述记录,拍摄、制作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口述,能够形成一批极其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从而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分析可知,《英雄儿女》纪录片完成了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的精准表达,视频成为了国家宝贵的影像资料。结合“口述历史具有以微观视角呈现宏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口述历史最能体现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特性,因为它具有个体叙事的特点,呈现一种微观的视角。而恰恰是这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还印证了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而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分析可知,通过采访亲历者和口述的方式,聚焦宏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创新了叙事视角。(5)结合“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在访谈过程中因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可知,在访谈者的选择上,应选择业务能力过关、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储备的访谈者,避免误读口述者表达的内容。在结合“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可知,访谈嘉宾的选择上,要选择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的多位嘉宾,避免口述者回忆的局限性。答案:(1)A(2)B(3)D(4)①采访抗美援朝亲历者可以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进行印证,还原历史,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②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增强了纪录片的代入感,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③《英雄儿女》纪录片完成了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的精准表达,视频成为了国家宝贵的影像资料。④通过采访亲历者和口述的方式,聚焦宏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创新了叙事视角。(5)①在访谈者的选择上,应选择业务能力过关、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储备的访谈者,避免误读口述者表达的内容。②在访谈嘉宾的选择上,要选择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的多位嘉宾,避免口述者回忆的局限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列车上遇到的姑娘拉斯金•邦德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我是个刚刚瞎了眼的盲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的无奈,于是我选择在空闲的晚上,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坐上这班通往穆索里的列车,不必感受大白天的人来人往,只有车轮轧过铁轨时发出的富有律动的声响……以及这车厢内挂着的盛开着大丽花的秋日穆索里的美画。在充满幻想与静谧的夜里,我就能忘记自己已经全然陷入黑暗的现实。我不知道这位刚上车的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列车上的大长椅轻微地向下抖动了一下,我断定她已坐下了。“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不错,那是黄金季节,充满了诗意,就像这车上的画一样,你也觉得这画里的穆索里美得很别致,对吧?”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远山在青黑色的夜幕里只剩依稀可见的几条弧线。偶尔能听见露水从松针上滑落的声音,然后落地,绽开,又归于平静……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还是说她也沉浸在这画中的穆索里了呢?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晚风扑在脸上,似乎要把微凉的信息传达到我脸上的每一根绒毛。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这是常有的现象。”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近传来一位妇女的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再见!”姑娘说。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和姑娘几乎同时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哦,我只是和她聊了聊天气,以及这辆车的目的地。”我不动声色地接话。“是穆索里吗?那个美丽的地方。”“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漫山遍野的大丽花……”“您也很喜欢以前这车里的画对不对?”那个男人问道,“不过一个月前换上的这幅夕阳下的恒河也很美呢!”正准备发挥精湛演技的我听到这话愣住了,我本打算好说出口的有关穆索里的一切风景在这一刻都被我咽回了肚子里去。“可刚刚那位姑娘……”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哦,那姑娘很有意思……”他说。“您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您注意到了吗?”(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中的“我”经常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提到穆索里美丽的山和大丽花,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已然失明的惋惜。B.在询问窗外天气的过程中,“我”与那位姑娘实则在进行一场心理博弈,都刻意避开了对可见事物的直接回答,以此隐藏自己盲人的身份。C.文中的“我”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一个盲人,这使得“我”的内心出现了些许厌世的情绪,这也是“我”在车上不断“小施骗技”的原因。D.“进门的男人”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揭晓了姑娘的盲人身份。(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匠心独运,文中送行夫妇对姑娘的不放心,以及姑娘被“我”的声音吓了一跳等多处细节都为后文姑娘盲人身份的揭晓做了铺垫。B.小说语言风格清新,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用诗意的语言塑造了诗意的画面。C.小说运用了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既使得文笔细腻生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作为一个盲人的身份。D.小说结尾实现了突转,使得小说情节出现波澜,增加故事性的同时也使得“我”在列车里与姑娘的对话变得合理且耐人寻味。(3)请结合文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将小说写得引人入胜的。(4)小说中“我”和火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但两人似乎都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是盲人。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解答】(1)C.“这使得我的内心出现了些许厌世的情绪”无中生有。从文中可知“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的无奈”,且从“我”在列车上享受静谧和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我”的内心依然向往美好的事物。“我”小施骗技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多一些乐趣。故选C。(2)A.“为后文姑娘盲人身份的揭晓做了铺垫”表述不准确。文中送行夫妇对姑娘的不放心,以及姑娘被“我”的声音吓了一跳等多处细节是伏笔而非铺垫。故选A。(3)首先,小说的情节主要在对话中展开。如“我”与姑娘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而在结尾通过“我”与男人的对话揭示了姑娘也是盲人的事实,造成了小说情节的反转。同时,也通过对话塑造了“我”与姑娘的人物形象,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同时,通过对话叙事的手法,也让小说结构紧凑,避免小说叙事的拖沓和结构松散。其次,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小说的情节也是以“我”的视角展开。小说中多次写到“我”的心理活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更加方便充分地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加生动的塑造“我”这一人物。第一人称叙事也让小说情节内容真实亲切,同时让读者有着更强的代入感,仿佛随作者身临其境,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而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而不是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也使得小说情节及伏笔具有合理性。小说采用多种叙事方式,以顺序为主,文中关于“我”的情况介绍则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手法。以顺叙为主的叙事方式让小说的叙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可以让读者更加顺畅的阅读小说。而插叙的运用,则对中心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并与下文相照应,使得情节更加严谨,也让读者对故事的背景更加清楚明了,可以更好的理解小说的含义。(4)这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题目,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确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他们渴望像普通人一样,能够出去旅行,结交朋友,和陌生人正常的交谈,像正常人一样感受周围的一切,尤其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情感。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乐观向上的。小说中的“我”在列车上大胆的和遇到的姑娘交谈,依靠自己的耳朵和细腻的心感受到姑娘的美,和姑娘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虽然是盲人,但他们不自卑,不埋怨,如常人般感受周围的一切,用心生活。示例二: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自身的自卑心理。我认为他们这样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自身的缺陷使他们敏感多疑,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刻意隐瞒,假装可以看得见东西。小说中“我”和姑娘谈话时,曾担心她是否发觉自己是盲人,谈起天气时还假装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上来一个新旅件时,“我”又想着可以施骗技了。这都是因为担心受到歧视和伤害而做的伪装,是自卑心理引起的。答案:(1)C(2)A(3)①小说使用大篇幅的对话来完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得小说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②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使得小说情节内容真实亲切,令读者身临其境;限知视角的使用使得小说情节及伏笔具有合理性。③小说以顺叙为主要叙事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文中关于“我”的情况介绍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手法,对中心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并与下文相照应,使得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4)示例一: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他们渴望像普通人一样,能够出去旅行,结交朋友,和陌生人正常的交谈,像正常人一样感受周围的一切,尤其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情感。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乐观向上的。小说中的“我”在列车上大胆的和遇到的姑娘交谈,依靠自己的耳朵和细腻的心感受到姑娘的美,和姑娘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虽然是盲人,但他们不自卑,不埋怨,如常人般感受周围的一切,用心生活。示例二: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自身的自卑心理。我认为他们这样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自身的缺陷使他们敏感多疑,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刻意隐瞒,假装可以看得见东西。小说中“我”和姑娘谈话时,曾担心她是否发觉自己是盲人,谈起天气时还假装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上来一个新旅件时,“我”又想着可以施骗技了。这都是因为担心受到歧视和伤害而做的伪装,是自卑心理引起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曹参,沛人也。秦时为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大破之。章邯破杀项梁也,沛公与项羽引兵而东。迁为戚公,属砀郡。其后,从西攻阳武,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前攻秦军蓝田南,又夜击其北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破秦。汉王即皇帝位,参为相国。高祖六年,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曹参相齐时,齐有七十座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参于是用黄、老术。参为相国三年,薨,谥曰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材料二: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材料三: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节选自陈亮《酌古论序》)[注]①铅椠:指写文章。(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每答对一处给一分,超过三出不给分。天下初A定B悼惠王C富D于春秋E参F尽G召H长老I诸先生J问K所L以安M集N百姓(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绝,指断绝,阻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的含义不同。B.处士,古时称有德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也泛指所有未做过官的读书人。C.拾遗,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过失。唐代设谏官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D.胜,指超过,战胜。与《<老子>四章》中“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的“胜”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曹参在秦末起义中追随高祖,攻克胡陵、方与、阳武、轘辕、竹邑等多座城池,骁勇善战,战功显赫。B.曹参当初在任齐国相时,接纳精通黄老之术的盖公的建议,以黄老学说为指导思想治理齐国,他任齐国相九年,齐国平安无事。C.曹参对待胶西盖公的态度和他对待东郭先生、梁石君的态度是不同的,洪迈认为曹参有不举荐士人的过失。D.陈亮认为,文武之道是统一的,只不过是后来人们误解而将其分开,才能与智慧的存在,应该是一致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②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5)曹参为人是否符合陈亮在《酌古论序》中的观点?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解答】(1)“悼惠王”和“参”分别做两句的主语,因此应在这两处断开;“问”是后句的第二个谓语,因此应在“问”前断开。综上应在BEJ三处断开。译文:天下刚平定,悼惠王年轻,曹参召集所有的长老诸先生,问安集百姓的办法。(2)D.“含义不同”有误,根据句意“如果天下太平,那么文人发挥的作用更大”“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两句中“胜”含义相同,指超过,战胜。故选:D。(3)A.根分析有误,据“汉王即皇帝位,参为相国……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可知,攻克竹邑是在高祖即位后,而非秦末起义时期。故选:A。(4)①数,计算;殊,不同;所定,如何确定。译文:而齐老儒数以百计,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曹参不知怎样确定。②世俗,世人;及,比得上;进,推荐。译文:这二人,是普通人比不上的,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5)材料三中陈亮认为“文武之道一也”“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即认为文治武功各有所长,应结合起来,随时而变。符合:曹参在追随高祖打天下时是武将,身经百战,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后来曹参接替萧何担任了汉朝的相国,采用无为而治的治理办法,担任齐相国的九年中,齐国人安居乐业。说明他有治国之才,有“文”的一面。不符合:原文说到“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曹参担任丞相后,因循守旧,不任用贤才,有不荐士之过。答案:(1)BEJ(2)D(3)A(4)①而齐老儒数以百计,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曹参不知怎样确定。②这二人,是普通人比不上的,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5)参考一:符合。《酌古论序》认为文治武功各有所长,应结合起来,随时而变。战乱时期曹参作为武将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天下安定后,曹参作为文臣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萧规曹随,安邦治国。参考二:不符合。《酌古论序》认为文治武功各有所长,应结合起来,随时而变。战乱时期曹参作为武将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但天下安定后,曹参作为文臣却沿袭旧制,不能选贤任能,有不荐士之过。参考译文:材料一:曹参,是沛地的人。秦朝时做过狱掾,而当时萧何做主吏,在县里都是吏之豪长。高祖任沛公时,曹参凭借中涓的身份随从进攻胡陵、方与,攻打秦监公军,最后取得大胜。章邯打败并杀掉杀项梁时,沛公与项羽率兵向东进军。提拔为戚公,隶属阳郡。在此之后,随从向西攻打阳武,到辗辕、缑氏,阻绝黄河渡口。前行在蓝田南攻打秦军,又在夜里袭击其北军,最后大胜,于是到咸阳,击破秦国的军队。汉王即皇帝位后,曹参在齐地担任相国。高祖六年时黥布造反,曹参跟随悼惠王率领车骑十二万,和高祖合击黥布的军队,大胜。向南到蕲,回师平定竹邑、相、萧、留。孝惠元年,废除诸侯相国的法令,改让曹参担任齐地的丞相。曹参相齐时,齐地当时有七十座城池。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尚且年轻,曹参就召集所有的长老诸先生,询问安定百姓的办法。而齐老儒数以百计,每个人都说得不一样,曹参不知该听取谁的意见。听说胶西有个盖公,善于研究黄老之言,于是派人带着厚礼去请他。见了盖公,盖公对他说“平安之道贵在清静而百姓自会安定”,他的施政要领就采用黄老之术。曹参在齐地做了三年相国,去世时,谥号为懿侯。百姓歌颂他说:“萧何制定的法度,其谋划的如同写‘一’那样简明;曹参接替他,遵守而不失掉。执行其清净无为的政策,老百姓就会安定统一。”材料二:曹参接替萧何担任了汉朝的相国,曹参刚开始担任齐国的相国时,听说胶西盖公擅长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就派人用丰厚的财物来邀请他。盖公对他说,治理政事最重要的就是无为而治,那么百姓自然也就安定下来了。曹参于是搬离正屋来让盖公住下,他治理齐国主要使用了黄帝、老子的学说。所以在他担任齐相国的九年中,齐国人安居乐业。但当他入京作汉朝相国时,并没有推荐盖公来帮助他。齐国的士人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在荒僻的山岭中,蒯彻是曹参的宾客,有人对蒯彻说:“先生对于曹相国的意义,是帮他弥补缺漏,找出错误,显扬贤良,推荐贤能之人,像东郭先生、梁石君这二人,是普通人比不上的,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于是蒯彻把两人推荐给了曹参,曹参把他们都奉为了尊贵的宾客。总之,这几位贤士,曹参都没有任用,如果不是史书遗失了关于他的传记的话,那么曹参不举荐士人的过失就有很多了。材料三:文武之道是统一的,不过后来的人误解而分开了。文人只会写写画画,武士只会打打杀杀,互相耻笑,以求超过对方。如果天下太平,那么文人发挥的作用更大,如果社会动荡,那么武士发挥的作用更大,文人武士各有各的长处,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用处,难道二者最终不能合起来吗?我认为文人不是只会写写文章,一定有处理事务的才能,武士不是只会弄弄刀枪,一定有预料敌情的智慧。才能与智慧的存在,应该一致啊。后人认为的文人武士,只是从名称上说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踏莎行洪迈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头两句寓情于景,用“深沉”的“院落”“寂静”的“池塘”写女主人的生活环境,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单与寂寞。B.“宝筝”“篆香”两句对仗工稳,表现女主人公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难以入睡的不堪。C.“残红”句,写花即刻凋零,预示着春天将逝去,女主人公慵懒不愿照镜子。D.下阕结句中的“又”字平凡且神奇,把相思的情形无限延长,凸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被认为是文学最高境界之一种。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却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请结合该词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解答】(1)C.“预示着春天将逝去”错。残红,这里借指憔悴人脸上残留的脂粉,妆容。本句意为:憔悴面孔的脂粉颜色即刻减退,也懒得去照一下镜子。故选C。(2)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境、意象描写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词的前两句“院落深沉,池塘寂静”,通过描写“深沉”“寂静”的典型环境,营造出寂静、萧瑟的氛围,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压抑感,烘托出思妇的孤独寂寞。“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两句则是描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这是主人公百无聊赖的表现。她夜不能寐,靠弹琴、焚香来消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表达出她内心的凄凉。“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则是对主人公外貌和情态的描写。主人公因为内心的苦闷而无心整理妆容,也无心去注意自己的外貌。所以呈现出衣服容貌不整、情态慵懒的表象。一位少妇居然无心关心自己的外貌,可见其内心痛苦,相思成疾。“杜鹃啼月一声声”一句则是用杜鹃啼月的典型意象来表达思妇的情绪。杜鹃啼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盼望远行之人快快回归。通过运用这一典型意象,表达出思妇对远人的思念。答案:(1)C(2)①通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②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以及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痛苦,相思成疾。③借助意象,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译文:夜晚的院落幽深隐蔽,池塘寂清谧静。我睡不着觉,把窗帘卷挂在帘钩上,映入眼帘的是满树梨花的花影。手指拢住古筝的弦,黑暗中筝面的雁踏战柱也摸不到,音调也调不准。香炉中的盘香耗尽,懒得去添香料,身处屏风旁也徒然感觉到室内的寒凉。凤形的头钗倾侧在头发的一边,蝉形的鬓发发武零乱不整。憔悴面孔的脂粉颜色即刻减退,也懒得去照一下镜子。您泪艰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赏析:本词写的是怨妇怀人。上阕通过写闺阁内外景象突出女主人公难以倾诉的相思之苦,下阕写女主人公为年复一年的相思所伤的憔悴形貌。上阕分三个层次。首二句写外景,庭院寂落与池塘无声,衬托出女主人公心境的寂寞与凄凉。结合下阕末句所言“三春尽”可知,此时正值春天,因而首句“院落”与“池塘”都暗地里关联着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意象。春天“院落”本当有百草苍翠、百花盛开的气象;本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自古芳草抒离别,从来夕阳是晚景,因而池塘春草容易引发愁思。首二句暗藏离别之意,却无离别之辞,颇寄托作者深意。上阕第二层乃是写闺房内景。“帘钩”本来的功用是卷起帘子,可它却将一树梨花的影子钩卷过来。思念成疾的女主人公晃眼看去,梨花的影子仿佛在帘上荡漾形成了清影,如此便烘托出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的恍惚神态。“卷上”一词化静景为动景,极富神采。上阕第三层通过写弹筝失调与篆香燃尽来侧面表达女主人公难以排遣和倾诉的相思之苦。女主人公弹筝以抒情怀,激烈而恨切,终究心伤重重而无法调节好“雁柱”,因而无调可供遣怀,积压的心声沉重又深切,真是此恨无人共说。篆香残尽,时间在忧伤中不知不觉地流逝,画屏中的山也变得空冷起来。然而,失调者并非筝而是人,空冷者也并非山而其实是女主人公自己。下阕承接上阕对环境和心境的铺排,具体展开对女主人公憔悴容颜的描写。“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抓住钗凤与鬓蝉两个小环节塑造女主人公“慵”的精神状态,其写作手法似乎有南唐李煜《应天长》中“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的影子。其中蝉鬓的意象在前人诗词中多与愁怨丛结的情感状态联系在一起,如“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唐岑参《骊姬墓下作》),“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唐温庭筠《菩萨蛮》),“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唐温庭筠《河渎神》)。据东晋崔豹《古今注》记载,魏文帝的宫人莫琼树制蝉鬓,望之缥缈如蝉翼,故名蝉鬓。蝉鬓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盛唐时颇流行,其形状是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掠得极其扩张,形成薄薄一层,薄如蝉翼,黑而光润。凤钗横斜,蝉鬓不整,并非是女主人公于镜中所见自己的憔悴镜景,而其实是她自己的憔悴心境。下阕末二句用“杜鹃啼月”的意象甚为深妙,杜鹃鸟暮春至初夏,常昼夜不停地啼叫,其啼声悲切、凄厉,一声声若“不如归去”,再加上月光清冷,其声音凄怆,其情其景,人何以堪?“三春尽”,又一年,相思之苦更待何时是尽头。末二句融情于景,拓开想去,使得意韵绵长而富于回味。本词最具特色之处乃是用贴切、寓意极深的意象铺垫主题,通篇不着一字而点明怀思远人的离愁别绪,风格总体上颇近于唐末五代时的花间词派。(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似矛盾,却是诗人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的正是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般的相思之情。(2)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应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正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答】故答案为:(1)不思量自难忘(重点字:量)(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重点字:捣)(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近日,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推出的“酱香拿铁”刷屏朋友圈。“美酒加咖啡”的独特口味、别具一格的包装设计、贴近受众的营销方式,让这杯跨界饮品备受关注。②一个希望拓展年轻消费群体的中国传统白酒品牌,③正与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展开激烈竞争、亟待挖掘本土化优势的中国年轻咖啡品牌结合,④成为这个时代无数中国品牌成长、发展、探索的生动注脚。传统品牌如何绽放新的光芒?这是如今不少中国品牌面临的课题。营销理论认为,一个品牌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老字号在时间的淘洗面前,也会面临品类窄化、形象固化的烦恼。如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近年来,从靠魔性广告出圈的五芳斋到推出抹茶冰激凌的吴裕泰,从进军饮品市场的同仁堂到与新品牌推出联名产品的稻香村,众多“中华老字号”、历史名品牌使出A,为的就是让老树开出新花。传统品牌有传统品牌的烦恼,年轻品牌有年轻品牌的挑战。近年来,许多年轻的中国本土品牌持续发力,不仅能和外国品牌B,有些甚至实现赶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品牌深挖本土资源,推出更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在咖啡中加入茶、白酒,在化妆品的设计上使用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的设计上更多考虑中国家庭的实际需求,等等。商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比谁更懂用户,越来越多中国本土品牌,已逐渐找到那把走进消费者内心的钥匙。品牌强,国家强。那个仅仅被视为“工厂”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向产业链更高端迈进的中国企业,必将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一流品牌。当然,一流品牌的背后,本质还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质量,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也不是一次联名、一次出圈就能C的。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充满东方神韵、大国气象的中国品牌,定能闯出光明的未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给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8个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