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学问“路途图”体系构建理清脉络1.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是其核心特征。古代国家将礼通过教化的形式推向乡民,一个为社会上层和国家法律所认同的社会法律秩序形成。2.近代西方国家的法律与教化古代西方早期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典型代表,它成为近代法律制度的渊源。近代西欧法律史是资产阶级法律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它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20世纪初。西欧的宗教在教化、文化和教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欧洲人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到2010年,中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国始终留意道德风尚建设和爱国主义教化,中共十八大正式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索“互联网”要点整合纵横贯穿整合一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1.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礼教纲常被奉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国家颁行的全部法律,都要符合“德政”的要求,都不能与礼制相违反。法律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化推行的过程。2.以民为本,抑强扶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法制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色。主要表现为:(1)在不断完善官吏监察制度的同时,以严法治吏,打击官吏迫害和盘剥百姓的行为。(2)是法律严厉防范和打击地主豪强兼并土地。(3)救济灾民,对官吏坑害百姓和隐报灾情的行为予以严厉制裁。(4)制定了不少便民诉讼的法律措施,以便百姓申冤。3.家族主义,家国一体:(1)古代中国,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孝悌为齐家之本,是宗法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重要的法律规范。(2)家族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从而使法律带有深厚的家族主义色调,古代君主也重视“以孝治天下”。4.天下本位,义务互负:儒家伦理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天下本位”思想。在此价值目标下,中国古代法制规定的义务是社会各阶层相互之间的义务,即社会成员在对他人、社会、国家履行义务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社会、国家对自己的义务,称为“义务互负”。5.追求和谐,留意调解:古代中国和谐观念非常突出,主见法须与天道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基于这一理念,留意调解成为中国传统法制的一大特色。整合二法律与宗教规范的关系法律与宗教规范作为两种社会限制手段,彼此之间是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的。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规范对法的作用(1)宗教规范对立法的作用。在很多国家,宗教规范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主要内容,往往被立法所汲取,从而对立法产生重要的影响。(2)宗教规范对司法的作用。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教会驾驭着肯定的司法权,宗教规范成为司法的依据。(3)宗教信仰对遵守法律的作用。很多宗教规范都提倡人们要忍让、博爱、与人为善,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引导人们弃恶从善、遵守社会法纪,从而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2.法律对宗教规范的作用(1)法律对宗教规范的保障作用。在政教合一的社会,国家实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宗教规范的实施。在政教分别的社会,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2)法律对宗教规范的抑制作用。在政教合一的社会,法律禁止异教抑制其宗教规范的传播和实施。在政教分别的社会,法律虽爱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任何宗教规范的传播和实施不得损害他人与社会利益。整合三爱国主义教化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1.爱国主义教化(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气,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又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精神力气。(3)爱国主义教化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2.公民道德建设(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培育公民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实力,能在肯定程度上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见利忘义、不讲信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不良现象的发生。(2)公民道德建设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素养,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公民道德建设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化人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可喜改变。解题“金钥匙”题型快攻触类旁通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解题技法]——从选项入手、找准突破口精确解答选择题类型1关注选项间的关系,找准突破口正确相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这些选项之间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冲突等。利用选项之间的这些关系可以比较简单地解除一些选项。类型2留意选项中的肯定性词语,敏捷运用解除法选项中带有肯定性词语(一切、任何、全部、都、最、彻底、杜绝、消退、根除等)或表述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也有出现。解答这类试题时,要对带有肯定性词语或表述的选项特别关注,推断它是否符合史实或者材料信息。一般状况下,带有肯定性词语或表述的备选项基本都是错误的,但解题时也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敏捷运用该方法。类型3留意选项中的通识性表述,分析比较精确推断历史的通识性表述包括对史学理论的表述和对被学界认可的大多数历史结论的表述。对史学理论的表述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表述,对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表述等对历史结论的表述。通识性表述的选项往往是正确选项,但也要留意和题干关键信息进行印证。[经典示例]——技法支招,有章可循[例][2024·新高考湖南卷,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行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纳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A.动摇了爱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爱护奴隶主特权地位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答案]C[技法点拨](1)从选项入手:分析备选项,B项中爱护奴隶主特权地位,材料并没有体现,爱护奴隶主特权地位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解除B项;材料只讲到了债的关系的转移,并不能体现出全部的法律,构不上法律体系。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的标记是《民法大全》,解除D项。(2)找准突破口,依据材料“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行转移”,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债的关系由不行转移到转移,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解除A项。[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1.[2024·高考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提倡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尝试解答]________[点拨]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材料中的“善书内容侧重提倡忠孝友悌”,体现了儒家始终以来所提倡的价值观,再分析比较选项,推断正确答案。,2.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一般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持续B.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C.地理环境确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尝试解答]________[点拨]本题的突破口是题干材料介绍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间的区分,要求对其合理推断。罗马法发展为成文法,而英国不是成文法国家。推断正确答案。3.[2024·新高考浙江卷6月,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尝试解答]________[点拨]《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本题的突破口,从法治角度分析,《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4.[2024·新高考北京卷,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在应对自然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平安等突发事务时,着力于()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务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务总体应急预案》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务应对法》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究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尝试解答]________[点拨]表格中中国在应对自然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平安等突发事务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是本题的突破口,推断正确答案。二、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eq\a\vs4\al\co1([材料解答型])[解题技法]——高考材料解答型非选择题高分诀窍材料信息材料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1)对试题供应的材料信息,要全面和精确地理解。从材料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既要符合材料主旨,也要符合设问要求。(2)提炼信息时要找到合适的角度,不能偏离材料主题。(3)提炼的信息一般是一种历史趋势或者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时也可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等。(4)试题要求“加以说明”,一般从缘由、概况、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第一层××××××××××其次层××××××××××第三层××××××××××必备学问凡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的设问,除从材料中概括归纳要点外,还要检索教材中的相关学问点,以免造成答题要点的缺失。[经典示例]——技法支招,有章可循[例][2024·新高考北京卷](10分)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依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始终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照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缘由。(6分)(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命题立意]选取《周礼》记载西周明堂的布局,汉武帝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北魏孝文帝曾下诏仿照汉制建立明堂。三段材料,从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视角相识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技法点拨]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将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与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进行对比,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将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与材料二“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对比,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其次小问缘由,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再结合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可知,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依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第(2)问,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照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可知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缓和社会冲突,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阅历。[参考答案](1)差异: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缘由: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依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6分)(2)缘由: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冲突,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阅历;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4分)[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探讨》材料二“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恳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有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当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6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