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说课稿提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与地坛》,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学情介绍,二说教材,三是说教法,四是说学法,五是说教学过程,六是板书。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背景——学情介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二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七课,是新教材的新课文,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所以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2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3、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4、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1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2多媒体的运用
(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明胶片和投影仪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四说学法指导学习: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首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巴金在他的一篇《灯》的著名散文中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是的,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在那里?在自己的心中,在对生命的珍爱中,在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中。精神家园就是寻找,在寻找中获得一切:真理和幸福。……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检查预习,了解史铁生。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教“我”怎样生活。
四、文本研读。
仔细品读第一部分
思考:1、第一部分内在的文脉是怎样的?
明确:是以地坛为线索:走进地坛、亲近地坛、感悟地坛。
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坛是作者人生的转折点、再生地,作者与地坛有不解之缘。2、找出写地坛与“我”关系密切的一个关键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哪儿等待了四百年。写故园的一个关键句“园子荒芜但不衰败”。问: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
这一部分有三处写景文字,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与地坛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体会其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五、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是无法逃避的。但不同的人却作出了迥然不同的选择。著名女作家张洁在《我的四季》中说“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的灾难中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让我们感谢挫折,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祝愿在座的各位都能够珍惜生命,直面人生!
六、作业
余秋雨建议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述诸语言。”而散文是文学创造中最接近于天然的东西,是我们真实情感的流露,你的感应质量决定了你的阅读和写作的质量。只有将你的感情真正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懂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请阅读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谈谈你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600字。第二课时
一、导入
作家史铁生在生命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截瘫了双腿,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是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双重境界,启迪了作者。作者从死神的魔掌中解脱了出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也不是一下子就找到的,它是以母亲的苦难甚至生命为代价才参悟透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
二、文本研习。“解读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仔细阅读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
1、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母亲的苦难与挚爱?
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去地坛“母亲”送,二是“我”在地坛“母亲”忧,三是我久在地坛“母亲”找。
2、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作者对母爱的感知有那些?
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交流讨论后明确:一是作者体会到母亲尊重儿子的选择,给“我”一个独处和思考的空间。母亲知道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个宁静的去处,需要一个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二是儿子体会到母亲对自己在地坛时的担心。“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还有“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这苦难也只好我(母亲)来承担”。三是作者体会到母亲在儿子在地坛久久不归的担心与矛盾。她要随时接受来自地坛的噩耗,另一方面她又为儿子设想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心灵的重担无以复加。
这里特别要引导启发学生注意,写母亲的苦难,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体验和设想表现出来的,这里不是直接写母亲的苦难,而是着重表现作者的心理活动,这样既能体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情,也更能体现母亲默默承受着的巨大痛苦。这个心理过程就是作者不断超越,并坚强的活下去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过程。
3、作者在那些地方体现了自己的愧疚?为什么?从文中找出显示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的变化过程的语句。
学生仔细评读第6、7自然段,感受其中的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三、学生收集关于歌颂母亲的诗篇和名句,在课堂上交流,并说说对母爱的理解和体悟。
四、作业:课后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并写出600字的读书笔记。
备课札记:《我与地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感情,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本文的抒情性极强,而强烈的情感又是蕴涵在富有思辨色彩的语言中。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位语言去体悟作者的深挚的情感应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品位语言又包含学生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过程,所以教学的过程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设性。这里包含着丰富的隐性的教学资源,靠师生协作共同去开发利用。因此,本教案只对主要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没有设计到细小的问题和内容。
六板书设计:
附一:我与地坛:绝望——思考——希望(怎样活)
我、地坛、母亲
我与母亲:颓废——理解——坚强附二:送“我”——理解——(行为描写)
忧“我”——坚忍——(心理描写)
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
1、学习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感受深切的母爱。
2、揣摩深沉恳切的语言,披文入情,感受其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验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以及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巴金在他的一篇《灯》的著名散文中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是的,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在那里?在自己的心中,在对生命的珍爱中,在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中。精神家园就是寻找,在寻找中获得一切:真理和幸福。……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检查预习,了解史铁生。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教“我”怎样生活。
四、文本研读。
仔细品读第一部分
思考:1、第一部分内在的文脉是怎样的?
明确:是以地坛为线索:走进地坛、亲近地坛、感悟地坛。
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坛是作者人生的转折点、再生地,作者与地坛有不解之缘。
2、找出写地坛与“我”关系密切的一个关键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哪儿等待了四百年。写故园的一个关键句“园子荒芜但不衰败”。
问: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
这一部分有三处写景文字,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与地坛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体会其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五、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是无法逃避的。但不同的人却作出了迥然不同的选择。著名女作家张洁在《我的四季》中说“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的灾难中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让我们感谢挫折,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祝愿在座的各位都能够珍惜生命,直面人生!
六、作业
余秋雨建议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述诸语言。”而散文是文学创造中最接近于天然的东西,是我们真实情感的流露,你的感应质量决定了你的阅读和写作的质量。只有将你的感情真正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懂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请阅读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谈谈你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600字。第二课时
一、导入
作家史铁生在生命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截瘫了双腿,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是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双重境界,启迪了作者。作者从死神的魔掌中解脱了出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也不是一下子就找到的,它是以母亲的苦难甚至生命为代价才参悟透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
二、文本研习。“解读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仔细阅读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
1、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母亲的苦难与挚爱?
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去地坛“母亲”送,二是“我”在地坛“母亲”忧,三是我久在地坛“母亲”找。
2、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作者对母爱的感知有那些?
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交流讨论后明确:一是作者体会到母亲尊重儿子的选择,给“我”一个独处和思考的空间。母亲知道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个宁静的去处,需要一个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二是儿子体会到母亲对自己在地坛时的担心。“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还有“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这苦难也只好我(母亲)来承担”。三是作者体会到母亲在儿子在地坛久久不归的担心与矛盾。她要随时接受来自地坛的噩耗,另一方面她又为儿子设想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心灵的重担无以复加。这里特别要引导启发学生注意,写母亲的苦难,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体验和设想表现出来的,这里不是直接写母亲的苦难,而是着重表现作者的心理活动,这样既能体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情,也更能体现母亲默默承受着的巨大痛苦。这个心理过程就是作者不断超越,并坚强的活下去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