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1页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2页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3页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4页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

切口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综合

一、单选题

1.下列“而”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博学而笃志

B.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C.温故而知新切问而近思

D.曲肱而枕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学而(表顺承)时习之/博学而(表并列)

笃志

B:人不知而(表转折)不愠/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

C:温故而(表承接)知新/切问而(表并列)近思

D:曲肱而(表修饰)枕之/为人谋而(表转折)不忠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

解。解答本题首先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

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

的意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虚词的归纳整理。

二、名著导读

阅读A、B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A]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

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

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B]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J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

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

到一种不安和感激C

2.[A]文中的“他”是,[B]文中的“他”是。

3.两文中的人物经历不同,但身份相同。请分别分析作

者对他们有着怎样的情感。

4.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

要的原因是他能勾接恶人魂魄。

B.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C.《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

D.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答案】2.寿镜吾;藤野先生

3.寿镜吾:敬重(尊敬)之情。藤野先生:敬重、感激、怀

念之情。

4.A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

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

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考查要求辨析人物。由选文A“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

了,还戴着大眼镜”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可知出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的“他”

写的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选文B写老师让“我”抄讲义,可知

出自鲁迅的《藤野先生》,文中的“他”写的是藤野先生。

3.本题要求分析作者情感。结合“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

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

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看出寿镜吾先生虽为私塾先生,但

是对学生严格而不严厉,宽容和蔼,严而可敬,表达作者对先生的敬

重之情;结合《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进课、让“我”抄进义、询问

“我”关于裹脚的事等方面,表现藤野先生对事认真负责、严格要求,

热情恳切,治学严谨,生活朴素,对弱国学生没有民族偏见,对鲁迅

更是充满关怀,常常给予他鼓励。作者对藤野先生充满感激和怀念之

情。

4.A.错误。“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

喜爱,主要的原因是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

判是在阴间、

故答案为:Ao

三、语段阅读

(2023七上•定远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苹果

杨立英

①那年夏天,娘从外面带回家几个苹果。我冲进家门的时候,娘

正把最后一个苹果放进吊在房梁的竹篮里。娘以为我没有看到,于是

在我进门后,她若无其事的从竹篮边快速地走开了。

②那是一个简单实用且功能强大的装置!绳子从房梁上垂下,另

一端拴上钩子,竹篮挂在钩子上,里面放着干粮或其他吃食,竹篮的

高度恰如其分地固定在娘能伸手触及而我无论如何也够不到的位置,

当然,这样的装置除了防小孩子外,还可以防猫防老鼠。

③我还无法抵挡住一个苹果的诱惑。娘出去后,我在屋里转了几

圈,阳光从窗根斑驳地透射进来,一个清晰的路径在我头脑里呈现,

那是通往竹篮最快捷的路径。

④晚饭过后,一家人在天井里纳凉,而我却毫无兴致,我的魂被

竹篮里的苹果勾走了。

⑤一人回屋睡觉不是我的习惯,为了让我的计划天衣无缝,我又

必需设计一些理由,这是需要勇气的。我几次想跟娘说我困了,但一

想开口,心跳就加速,犹豫了几次,最终我还是说了出来,然后装模

作样地打了声长长的哈欠。娘说:“困了就回屋去睡!”

⑥借着月色,我爬上炕钻进了蚊帐,躺下后,我的眼睛直勾勾地

盯着竹篮,很长的时间。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悄悄地下炕,爬上椅

子,再攀上墙边的桌子,踮起脚尖,伸长身子从竹篮里摸起一个苹果。

那一刻,我感觉心脏怦怦乱跳,腿有些打颤发软,幸好一股苹果的清

香弥散出来,抚慰了我的不安。我匆匆地回到炕上,把苹果和自己一

起裹进了被单儿。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梦里,我

望见了我家的柳树上长满了苹果,我攀上柳树,抚摸着一个个又红又

大的苹果,感觉一下变得特别富有!

⑦“都给我起天!谁偷拿了篮子里的苹果?今晚不交出来,就先

把她的手剁了!”娘的呵斥声把我震醒。娘不是个性情温和的女人,

但这样大的火气却是第一次。我浑身开始颤抖,慌乱中,把滚到被单

角的苹果又紧紧地攥在了手里。

⑧这时,爷爷裂肺的咳嗽声穿墙而至,打破了黑沉沉的宁静。记

不清从何时起,爷爷就这样整夜整夜的咳嗽。娘暂时放弃了对我们的

“审问”,从篮子里抓起两个苹果匆匆往外走。

⑨从我们的屋子到爷爷的屋子只冷几步的距离,娘走完这段距离

的时间,是我逃脱罪责的唯一机会。

⑩娘的脚刚迈出门,我一骨碌爬出被窝,一手抓住苹果一手提着

娘用旧粗布为我拼结的裤衩,下炕,爬椅子,再攀上桌子,一切行云

流水般的麻利,可还是晚了,放苹果的手没等收回,娘已急匆匆破门

而入。

一切静止下来,只有煤油灯的火焰闪闪烁烁,我呆呆地站在桌

子上,娘直直地盯着我。我两手紧紧地握着变松的裤衩边缘,越握越

紧。或许因为用力,瘦弱的我灯笼架般的筋骨清晰可见,油灯的光把

我投射到墙上,细脚伶仃。

我的恐惧和委屈在娘慢慢靠近桌子时暴发了,我突然放声大哭,

无所顾忌。我释然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骤雨。让我猝不及防的是,

娘一把把我拽进怀里,搂得我紧紧的,突然一声也大哭起来。当娘红

肿着眼帮我擦泪时,我瞬间感觉一世界的温暖把我淹没。那天晚上,

我蜷缩在娘的怀里睡着了,睡梦中我又望到了我家的柳树上挂满了一

树的红苹果……

对于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我感到非常不解,直到后来

的一天,我也做了母亲。

(《散文选刊原创版》2023年第2期)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6.第②段为何补充介绍“吊在房梁的竹篮”这个装置?

7.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①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我”的心情为

什么既“不安”又“甜蜜"?)

②我浑身开始颤抖,慌乱中,把滚到被单角的苹果又紧紧地攥在

了手里。(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8.第段有两个“大哭”,请分别说说他们各自“大哭”的原因。

9.“我”理解了“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5.娘把苹果放入吊篮,“我”趁家人纳凉的时候摸了一

个,后被娘发现了,“我”吓得哭了,娘也哭了。

6.①交代了娘把苹果放入吊篮的原因;②为下文写“我”偷苹果

作铺垫。

7.①因为“我”偷苹果害怕被娘发现,受到惩罚,所以感到“不

安”;同时“我”闻到了苹果的清香,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所以又感

到“甜蜜”。

②“颤抖”“攥”两个动作,是“我”看到娘第一次发大火时的反

映,表现出“我”极度紧张、恐惧的情形,侧面衬托出娘的火气之大,

也表现出家庭的贫困。

8.“我”“大哭”的原因是极度的恐惧前委屈;娘“大哭”是因为

一方面因自己太过粗暴而悔恨和自责,另一方面是因家庭的贫穷无法

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而内疚。

9.理解了。“我”理解了母亲持家的不易与艰辛,理解了母亲对

家人的爱。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

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记叙顺序;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

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概述即可,

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

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

和把握,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作答的

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词语的使用、词性、修辞手法等角度分

析语句的妙处。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情节和细节分析和理解能力。作

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更加题干的具体要求,从人物的性格

和遭遇去分析和把握。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

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更加题干的具体要求,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

考分析作答。

5.人物:娘和我。事件:母亲娘把苹昊放入吊篮,“我”设计“偷

苹果,娘发现丢苹果,震怒“审问”,“我”放回苹果,被娘看到,我

哭,母亲也哭。据此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为:娘把苹果放入吊篮,“我

“趁家人纳凉的时侯摸了一个,后被娘发现了,娘发现丢苹果,震怒

“审问”,“我”吓得哭了,娘也哭了。

故答案为:娘把苹果放入吊篮,“我”趁家人纳凉的时候摸了一

个,后被娘发现了,“我”吓得哭了,娘也哭了。

6.根据”这样的装置除了防小孩子外,还可以防猫防老鼠”分

析,交代了娘把苹昊放入吊篮的原因;根据第③段“我还无法抵挡住

一个苹果的诱惑。娘出去后,我在屋里转了几圈,阳光从窗根斑驳

地透射进来,一个清晰的路径在我头脑里呈现,那是通往竹篮最快

捷的路径”分析,为下文“我偷苹果作铺垫。

故答案为:①交代了娘把苹果放入吊篮的原因;②为下文写“我

”偷苹果作铺垫。

7.①根据第⑦段“都给我起来!谁偷拿了篮子里的苹果今晚不

交出来,就先把她的手剁了!”分析,因为‘我”偷苹果害怕被娘发现,

受到惩罚,所以感到“不安”;根据第⑥段“幸好一股苹果的清香弥

散出来,抚慰了我的不安。我匆匆地回到炕上,把苹果和自己一起裹

进了被单儿。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梦里,我望见

了我家的柳树上长满了苹果,我攀上柳树,抚摸着一个个又红又大的

苹果,感觉一下变得特别富有!''分析,“我”闻到了苹果的清香,

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所以又感到‘甜蜜”。

②“颤抖”,意思是颤动,哆嗦,发抖。形容身体某个部位发抖。

'攥",意思是握,握住。结合上文“都给我起来!谁偷拿了篮子里

的苹果今晚不交出来,就先把她的手剁了!娘的呵斥声把我震醒。娘

不是个性情温和的女人,但这样大的火气却是第一次”分析,“颤

抖“攥”两个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娘第一一次发大火时我极

度紧张、恐惧的情形,衬托出娘的火气之大和家庭的贫困。

故答案为:①因为“我''偷苹果害怕被娘发现,受到惩罚,所以

感到“不安”;同时“我”闻到了苹果的清香,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所以又感到“甜蜜二②“颤抖”“攥”两个动作,是“我”看到娘第

一次发大火时的反映,表现出“我"极度紧张、恐惧的情形,侧面衬

托出娘的火气之大,也表现出家庭的贫困。

8.结合第2段我的恐惧和委屈在娘慢慢靠近桌子时暴发了”分析,

我大哭的原因是:极度的恐惧和委屈;根据第2段“让我猝不及防的

是,娘一把把我拽进怀里,搂得我紧紧的”和第③段“我感到非常不

解,直到后来的一天,我也做了母亲”分析,母亲大哭的原因是:因

为一方面自己太过粗暴而悔恨和自责,另一方面是家庭的贫穷无法满

足孩子的小小愿望而内疚。

故答案为:"我"”大哭”的原因是极度的恐惧和委屈;娘“大哭

”是因为一方面因自己太过粗暴而悔恨和自责,另一方面是因家庭的

贫穷无法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而内疚。

9.首先明确态度,理解了。然后根据第⑧段“爷爷裂肺的咳嗽

声穿墙而至,打破了黑沉沉的宁静。记不清从何时起,爷爷就这样整

夜整夜的咳嗽。娘暂时放弃了对我们的‘审问",从篮子里抓起两个

苹果匆匆往外走和第③段“对于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我感到

非常不解,直到后来的一天,我也做了母亲”分析得出理由:“我理

解了母亲持家的不易与艰辛,理解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故答案为:理解了。“我”理解了母亲持家的不易与艰辛,理解了

母亲对家人的爱。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

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即/公大兄/'无奕/女D.撒盐空中/差可拟

1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

①俄而雪骤

②未着柳絮因风起

③公欣然日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3.“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面对谢太伸“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提问,谢朗和谢道镉分别

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你更赞同谁呢?这俩种比喻你觉得哪一种更好呢?

15.你觉得谢道镉是怎样的一个人?联系文章内容展开谈谈。

【答案】10.B

11.急;凭借

12.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

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

么呢?”

13.营造一种融洽、欢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交代了故事

的背景

14.更赞同谢道镉。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

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

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15.思维敏捷、冰雪聪明;善于观察、有想象力;才华出众。一

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轻舞飞扬,潇洒飘逸,相当传神。将雪花比作

柳絮,是从细节中注重了雪花轻而白的特点。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

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

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

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u)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

元方入门不顾一天又雨,公将焉之

17.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是日饮酒乐天雨

18.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9.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

什么?

【答案】16.约定;才;回头看;下雨

17.是日/饮酒乐/天雨

18.①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②即使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19.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

语言通顺即可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

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

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等。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

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

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及阅读感受的表达。完成阅读感

悟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

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

达。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

友还没有到,陈太三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

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

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

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

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

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

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

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

别人约好了去打猎,即使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16.“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句意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

约定

“去后乃至”的句意是: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元方入门不顾”的句意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

头看

“天又雨,公将焉之”的句意是: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雨:名词动用,下雨

17.本题要求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

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

词来辅助句读。

“是日饮酒乐天雨”的意思是: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

高兴,天下起雨来,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是日/饮酒乐/天雨。

18.①句重点词:期,约定;日中,中午;至,到;信,信用。

句意: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②句重点词:虽,即使;岂,难道;期,约定。

句意:即使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19.本题要求归纳两文的主题及谈阅读感受。[甲]文以陈元方对

父亲友人的反驳,可以看出一个人讲究诚信与讲礼貌的重要性;[乙]

文主要叙述了魏文侯即使下雨也按约定赴约与友人一同去打猎,最终

让魏国强大的故事,表现了守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两篇文章的共

阐述的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至于读文后的感受,可围绕“诚

信重要性”这一中心来阐述即可。如: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

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J

友人惭,下车引之C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保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

道次迎拜。饺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

迎。”促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彼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极为违信于诸

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彼传》)

【注释】①郭饺(ji)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结束,完成。④别驾从事:

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20.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及事讫

④遂止于野亭

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中“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

门外”。

B.“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待”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则是无信”中"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是相信的意思。

D.“友人惭”中的“惭”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22.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

;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记叙。

【答案】20.约定;舍弃;等,等到;于是,就

21.C

22.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描写(或:对

话描写;语言描写)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

色;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省略句式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

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

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

用方面。

(2)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做此类题首先需要学

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

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有误的一

项。

(3)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解答本题要

掌握文章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

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附参考译文】

郭攸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

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彼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

”(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

欢迎。”郭彼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

城外,问道:“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饺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

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彼认为(进

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

进城。他做人就是这样。

20.①句意: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③句意:等到事情办完后。及:等,等到;

④句意: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遂:于是,就。

故答案为:约定;舍弃;等,等到;于是,就

21.C.“则是无信”意思是:就是不讲信用。信:动词,讲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信:

名词,诚实、诚信°

故答案为:C

22.第一空:

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可知,在父亲友人对着元方骂其扶父亲不遵守约定时,元方直接点明

父亲友人失信、失礼的表现;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启发我们做人要信守承诺,讲礼貌。根据乙文“汲请别

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彼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

野亭,须期乃入”可知,郭汲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孩子

们,在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时,郭保为了信守承诺在野外亭中留宿到

约定日期才进城;启发我们要信守承诺;可见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

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第二空:

根据甲文“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已去”“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可知,主要通过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彰显主题

的,侧重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描写(或:

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2023七上•天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大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雪骤,公欣然曰:“白

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J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J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儿子和女儿

B.相委而去委:舍弃

C.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乘,趁

D.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2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是()

A.去后乃至乃:副词,才

B.下车引之之:代词,指元方

C.相委而去而:连词,表转折

D.则是无信则:副词,就

2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是()

A.《咏雪》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龌的身份,表明作者赞赏谢道褪

的聪颖和才气。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

亲的朋友的。

C.《咏雪》中公大笑中的笑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

的意义。

D.面对客人的怒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

写表现出元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答案】23.A

24.C

25.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

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学虚词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

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

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对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

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

误即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

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J谢安大哥的女

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

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镉,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

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

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同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

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

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

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3.A.“儿女”在文中是指侄儿侄女。句意:(谢安)和他子侄

辈的人讲解诗文。

故答案为:Ao

24.C.“相委而去”的“而”表并列,而不是表转折。

故答案为:Co

25.C.“笑有讽刺兄子胡儿……”的说法错误,从“公大笑乐”,

看出他为侄儿侄女们的精彩表现是高兴的,每个人各抒己见,发表自

己的看法是正常的C

故答案为:Co

(2023七上•天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蔡顺①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②,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棋,以异

器③盛之。赤眉贼④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

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赌之。

【注释】①蔡顺:字君仲,东汉人。②岁荒:年岁不好。③异器:

不同的碗。④赤眉贼:西汉末年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26.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一处)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赋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28.结合原文内容,分析蔡顺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26.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27.贼人同情他的孝心,拿白米牛蹄送给他。

28.从蔡顺把甜的黑桑藕给母亲吃,酸带给自己吃,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孝顺的人。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

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

谓之间应该布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冷停顿,几个连动的成

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

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作答的关键是通读语段,然后找到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然后用形容

词和四字短语进行归纳和概括。古人孝顺父母的例子有:汉时黄香温

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

曾参啮指痛心等。

参考译文:

西汉末年,有位年轻人叫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

于王莽算位造成天下大乱,)到处闹饥荒,蔡顺每天到野外觅食奉母。

有一次,他出门摘拴桑棋,遇到赤眉贼,盗贼看到他将摘拾的桑棋分

成两个篮子盛装,便好奇的问他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棋已经成

熟了味道比较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

是给自己吃的,所以才会分开来装J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心的感动,

就送他白米和牛蹄,好让他回去奉养母亲。

26.句意:黑色的桑棋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甜,是给母亲吃的;

红色的桑棋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断句:黑者味甘/

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故答案为: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27.重点词:其,代词,他;赠,赠送。句意:这些盗贼深受蔡

顺孝心的感动,就送他白米和牛蹄。

故答案为:贼人同情他的孝心,拿白米牛蹄送给他。

28.从原文“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

棋,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

酸以自食。'”等语句足见他愿意把桑棋中最黑最甜的给母亲吃,从中

我们看出蔡顺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故答案为:从藜顺把甜的黑桑燕给母亲吃,酸带给自己吃,可以

看出他是一个孝顺的人。

(2023七上•泰兴月考)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

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J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

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

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

流百家之言。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②焉:于之,到这里。③扶风:

古地名。④班彪:汉代史学家。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俄而雪骤()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

⑶充少孤()

⑷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一处)

⑴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⑵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未若柳絮因风起。

⑵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32.谢道镒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

些因素有关?

【答案】29.不久,一会儿;大体;幼年丧父;喜欢

30.⑴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⑵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1.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

都很熟悉。

32.一个人的成才跟好的家庭环境、自己的勤奋、正确的读书方

法、名师的指引等有关。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

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

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

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

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利用对称性结构及常见的虚词进行

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

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

当增删调补换。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

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和把握,多联系实际,

结合自身的思考,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

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

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

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J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

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镉)就是谢

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

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

学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没有特别的限制。

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

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9.①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②句意:把

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③句意: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孤:幼年丧父;

④句意:王充喜欢读书,没有特别的限制。好:喜欢。

故答案为:不久,一会儿;大体;幼年丧父;喜欢。

30.①句意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故断为:左将军王凝之/

妻也。

②句意为:喜欢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固定的词句。故断为:好

博览/而不守章句C

故答案为: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②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1.①中重点词语有:未若,比不上;因,凭借;句意为:不如

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

②中重点词语有:遂,因此;百家之言,各派的学说;句意为:

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故答案为: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②因此,对各家各派

的学说都很熟悉。

32.根据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家庭

环境对孩子成才的影响很大;乙文王充“师事扶风班彪”表明王充虽

然家境贫困,但有名师的正确指引;“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表明他博

览群书,但而拘守章句,会读书;“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

卖书”表明他勤奋。

故答案为:一人人的成才跟好的家庭环境、自己的勤奋、正确的

读书方法、名师的指引等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1]诣谢公[2]。,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

壁后听之,再遣信[5]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J

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

使朝士[6]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1]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2]

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大傅,世称谢大傅、谢公。[3]东

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

即指此事。[4]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鬓,常用以指代儿童。

[5]信:传信的人。[6]朝士:朝廷官员。

3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林道人诣谢公诣:拜访

B.再遣信令还遣:派

C.而太傅留之留:留下

D.谢公语同坐日语:语言(告诉,对……说)

3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

②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35.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答案】33.C

34.①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

②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35.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王夫人早年守

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

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

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

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

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

诵读与堂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

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

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系类问题,要通读文

中内容,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僧人林道人去见谢公,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

体经不起劳累。他和林公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让c东

阳的母亲王夫人在墙壁后听他们辩论,两次派人传信叫东阳回去,但

谢安却留住不放。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年轻时家中就遭

遇不幸,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

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

让朝中官员一见J

33.D.“谢公语同坐日”的意思是:谢公对同座的人说。语:告

诉,对说。不是“语言二

故答案为:Do

34.①句重点词:总角,幼童;新病起,病刚好;堪,忍受;

句意: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

②句重点词:慷慨,感叹;传述,传;恨,遗憾;使,令,让;

句意: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

员一见。

35.由文中“新病起,体末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可知,

谢朗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母亲非常担忧;由文中王夫人所说“新

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可知,谢朗是母亲一生的寄托。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6.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

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

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

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

情。

37.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本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36.D

37.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

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

感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

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

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

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

者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

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

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

意象来体会。

36.D.尾联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

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此时诗人漂泊在外,并没有暗示要回答家乡,

而是思乡的愁绪。故该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3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

水之间。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

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

遥相照应。孤独之情开篇显露。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

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见到鸿雁,想到鸿雁传书,这两句紧承三

朕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表达了诗人漂

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

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

的感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023七上•天桥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相关题目。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行舟”暗含旅途奔波

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把人带到一种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天

宽地阔的境界。

B.“乡愁”,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是全诗的主题。在“乡愁”

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整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

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尾联则表现了离家已

久的诗人要学归雁回到家乡洛阳。

D.“乡书”“归雁”暗含着一个典故--鸿雁传书。过去我们书信

交流就有“鸿雁传书”的情趣,但在短信、QQ、微信等盛行的今天,

我们很多人就少了“鸿雁传书”特有的浪漫,这让人不免有些伤感和

遗憾。

39.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4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记述汉末至东

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语。表示降职之意时,

常用“左迁”一词C

C.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元曲四大家”指的是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家君、高寿、劳驾、奉

送都是敬辞,尊君、鄙人、愚见、拙作都是谦

【答案】38.C

39.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入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

吹拂着,一帆高挂,船儿顺风疾行。

40.D

【知识点】曲的文学常识;文化典籍;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

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

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称谓;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和鉴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

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孝顺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描

绘诗歌所表达的画面需要紧紧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意象,然后将其串联

成一句有机的图画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

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巩固和消化,最终选择最符合要求的一项。平

时要对典章制度、姓名称谓、风俗礼仪、文化典籍等常识烂熟于心。

分析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

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赏析。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

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38.C.有误,尾联则说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

雁,让它稍到远方的洛阳。并非是表现了离家巳久的诗人要学归雁回

到家乡洛阳。

故答案为:Co

39.描绘某句诗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

想象与描写。”平”是几与岸平,“阔”是开阔,”正”是风向正好。

据此可作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

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

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故答案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帆高挂,船儿顺风疾行。

40.D.“尊君”是敬称,而“家君”是谦称,选项恰巧弄反了。

故答案为:Do

(2023七上•泰兴月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铃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岁暮:一年将尽时。②及辰:及时。寒衣:御寒之衣。

41.诗人着重刻画了慈母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

等几个动词上

42.从尾联可看出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案】41.呼;问

42.面对慈母的关怀,儿子感到惭愧(或:惭愧未能在母亲身边

尽孝养之责任);不忍心诉说自己在外漂泊的劳累辛苦,恐母亲担忧

操心。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

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涉及的人物形象的

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然后结合诗句中

人物的相关语句去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品反映的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

力。诗人的感情可以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字里行间带情感字眼的词语

入手。

41.题干要求分析和提取诗歌中慈母形象的具体表现在哪些动词

上,细读诗歌文本不难发现一一“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中的

“怜”以及“呼”“问”,体现了一个爱意满满、嘘寒问暖的慈母形象。

故答案为:呼;问。

42.题干要求考生从尾联可看出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岁暮到家,

感受到的是母亲一针一线的添置寒衣,是她充满爱怜之意的嘘寒问暖,

此时此际作为游子的“我二只是“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即非

常愧疚,没有很好地在母亲身边尽儿子的孝道,更不敢倾诉自己在外

面飘零的凄苦,以免母亲的担忧。诗人正是这种既愧疚又不忍心倾诉

自己的遭遇的复杂情愫。

故答案为:面对慈母的关怀,儿子感到惭愧(或:惭愧未能在母

亲身边尽孝养之责任);不忍心诉说自己在外漂泊的劳累辛苦,恐母

亲担忧操心。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

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