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_第1页
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_第2页
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_第3页
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_第4页
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2024/12/19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所发生。总计30余种。——致灾因子多。重要自然灾害

洪水、地震、台风、旱灾、风暴潮、病虫害等是影响中国的重要自然灾害,也是中国农牧业稳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

特殊的地理位置:

环太、地中海两大地震带交汇处;

多山的环境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板块缝合处);

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

此外,人口稠密,增加了灾情严重程度。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共17种)9566(共26种)(共31+2种)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全球发生的54起重大灾害中,中国占了8起---6.75/6.51949年以来

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

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

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3次

沿海重大风暴潮平均每年7.0次

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

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

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

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104hm2

草原虫鼠害每年发生面积2000×104hm2

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2、自然灾害灾情严重

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自然灾害的危害仍十分严重

灾害危害严重,影响面广,损失巨大

原因: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大国;灾害种类多,危险性大;减灾能力较低。1949—2000年

--中国平均每年受灾人口达2亿人以上,重灾年超过4亿人

每年死亡人数从数千人到数万人,巨灾年死亡数十万人

每年倒塌房屋数百万间到数千万间

每年受灾农作物面积达数万公顷

每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到数千亿元

*

*中国的社会制度,使救灾的效果相对显著唐山地震1998年7月,被特大洪水包围的武汉市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黄河决口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决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形成了中国的两大“吉普人”区域?资料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1990年以来:

年均损失1200多亿元(按1990年人民币可比价计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财政收入的30%左右、高于发达国家数十倍。

按此比例,2010年(40.1202万亿¥),灾害损失约达6.5万亿美元×4%=2600万美元≈¥1.64万亿

灾害损失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

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灾害区划看:

全国有74%的省会城市、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险地区。

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瑷辉-腾冲线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自然灾害的呈现东西空间分异自东向西可以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自然灾害带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公元前23世纪—公元2000年)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属于地震多发区。中国地震特点

频率高

分布广

强度大

震源浅

地区差异明显①震灾几种主要灾害概况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中国地震灾害倒塌房屋与死亡人口(1949—2000年)台湾地震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4.14青海玉树7.1级强震的特点强震:2010年4月14日7时49:40,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强震,震源深度14km,震中:33.2ºN,96.6ºE,大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在凌晨5:39:57,先发生一次4.7级地震,震源深度6km。四个显著特点:地震发生地点靠近城镇(玉树县结古镇),震害现象沿活动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并穿过县城、烈度达9度强;灾区设防薄弱、土木结构房屋破坏严重;地形效应和构造效应明显;灾区居民点的分布与发震方向一致,因此,地震造成破坏大,沿江、沿河谷地带房屋震害破坏明显严重。灾区环境恶劣、救灾难度大。高原反应,交通不便。资料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4.14青海玉树7.1级强震的损失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公布:截至4月20日17时,地震已造成2064人遇难,失踪17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玉树现有35万人,97%为藏族)。倒塌房屋15,000户,

90%房屋倒塌。需安置灾民10万人。经济损失还未统计出来。估计直接与间接损失在2000亿左右。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损失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震中映秀镇,震源深度14km。人员损失(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42人。四川损失:四川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其中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经济损失(截至2008年9月4日):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资料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哪些与地貌有关的次生地质灾害?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与地貌有关的次生地质灾害有:1)断裂与断层,道路被剪断;2)崩塌;3)泻溜与滚石;4)滑坡与滑塌;5)泥石流;6)河道阻塞与堰塞湖;资料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为什么此次大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异常严重?原因:1)震级大:此次地震为里氏8.0级,震级很大,且为主震余震型,多次震动使地表物质失衡,地面断裂,造成严重次生灾害;2)山地地貌,坡度大:以高中山地形为主,山大谷深(区内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m,最高点四姑娘山海拔6250m,相对高差5470余m),相对高差大,地形坡度陡,临空面发育,沟谷纵横,切割强烈,支沟纵坡比降大,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3)岩性破碎:汶川地区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其中奥陶系、志留系地层大部分缺失,小范围有出露,)岩性变化大,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空间变化复杂,以第四系松散地层及强风化岩浆岩为代表的软弱岩土体分布广泛,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4)地质构造——断裂带:汶川县处于龙门山-茶坪山大断裂带(或九顶山新华夏构造带,或横断山-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地震多发,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对岩土体的改造强烈。有一些岩石在以前的断裂多次地震的破坏下,已经是疏松了,所以说在这样大的地震破坏下,就更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这样一些地质灾害。5)伴随降水:此次地震伴随着降雨,加剧了滑坡、崩塌、斜坡变形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的频率与强度。在一些地方,崩塌体阻塞河道,造成堰塞湖。6)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农业耕作、采矿、交通道路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开垦了坡地,破坏植被,形成人工临空面或不稳定斜坡,改变了斜坡结构,常诱发斜坡变形,形成崩塌和滑坡。资料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水灾: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导致损

失的灾害类型,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汛期。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所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多发生在蒸

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洪涝能否成灾,与当地的各种自然

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洪和涝合二为一,统称为水灾

当一个地区受灾后,最终很难判断出哪一部分灾情损失是由于洪水泛滥所造成的,哪一部分灾情损失是由于涝渍所造成的

有关水灾的历史资料大多对于洪水和涝渍两者不分,人为地分开不符合实际情况②水灾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历来是世界上水灾频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洪水灾害点位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水灾居中国各种灾害之首,是造成中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中国水灾直接经济损失(1993—2000年)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1949—1965年1978—2000年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向低湿地扩展,特别是东北低湿地开垦和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

过度开垦丘陵和砍伐林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尤其是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水源地植被破坏,直接加剧了山洪强度及其影响范围中国水灾格局及其变化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热带气旋

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依其强度,可以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其中,台风破坏性最为猛烈(近中心最大风速大于32.7m/s(12级))。

台风灾害特征

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成灾强度大台风-暴雨灾害链③台风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台风使成片香蕉一扫而光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中国东部登陆台风分布图(1949—2000年)

台风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多数海域从晚夏到初秋形成的频率最大。从月际变化来看,在2月份发生次数最少,然后逐渐增多,8月份发生次数最多,然后从9月份又逐渐减少。台风集中发生在7—10月,占到了总数的68.6%。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旱灾: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而导致损失的灾害,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包括农(牧)业旱灾和城市缺水灾害。旱灾灾害链干旱特点: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④旱灾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中国是一个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

全国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5%以上

在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中:

旱灾发生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的1/3

全国多年平均:

受灾面积约为2114×104hm2,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4.9%

成灾面积约为912.5×104hm2,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6.3%

近50年中国的旱灾发展具有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的趋势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1949—1965年1978—2000年中国旱灾变化旱灾空间格局总体呈东西分异旱灾多发区的范围整体扩大旱灾高值中心在牧区较稳定大体都在内蒙中东部附近。在农区,高值中心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由单中心向双中心发展。

旱灾格局特征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包括沙暴和尘暴

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尘暴形成基本条件:

动力条件——强风,春秋较多,春季尤甚

物质基础——沙源,沙漠地区及下风向

局地热力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其他条件:

春季北方地表尚未返青,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不足⑤沙尘暴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结构破坏崩塌洪旱灾害地震霜冻低温寒潮

暴机械故障大气污染

大风机械故障

雪灾垮堤坝农牧区白灾结构破坏生物冻害结构破坏机械故障寒潮-大风-沙尘暴灾害链

中国西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沙地、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特别是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裸露,多细沙土,狂风刮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地带形成沙尘天气。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中国风沙活动主要路径

东北路径、华北路径、西北路径和西部路径

华北路径和西北路径是影响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沙尘暴路径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由于大量的降雪与积雪,对牧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一种气象灾害。

雪灾

积雪,强调的是降雪在数量上的危害,作用方式一般为靠大体积面积占用空间,阻塞通道,掩埋地物及靠重力作用损坏人工设施、伤害生物有机体

暴风雪,强调雪灾的猛烈程度,一般靠大风挟带雪花和冰直接损害物体和生物,同时间接地靠积雪危害方式产生灾害

其他雪灾,包括雪崩、溜山雪、风吹雪等2000年12月,内蒙古雪灾⑥雪灾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三大积雪分布区:

青藏高原、北疆、内蒙古与东北一带

(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

雪灾高频中心: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

乌珠穆沁旗、西苏旗、阿巴嘎

等地区;

新疆天山以北塔城、富蕴、阿勒泰、

和布克塞尔、伊宁等地;

青藏高原东北部巴颜喀拉山脉附近玉

树、称多、囊谦、达日、甘德、

玛沁一带。西藏雪灾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冰雹灾害

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至几十亿元

重灾年(如1993年)受灾面积可达600×104hm2

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冰雹灾害严重冰雹灾害时空特点

范围广、离散性强;局地性明显;中东部多、西部少⑦冰雹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一区”

——长江以北、燕山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两带”

——一级阶梯外缘雹灾多发带(特别是以东地区)

二级阶梯东缘及以东地区雹灾多发带

“七中心”——散布在两个雹带中的若干雹灾多发中心

东北

华北

鄂豫

湘鄂粤

川东—鄂西—湘西

甘—青东

喀什—阿克苏多雹区

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区两带七中心”的格局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二、中国减灾建设1、减灾工程建设

减灾建设已成为我国稳定社会、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中国政府制定的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此外,减灾建设还必须体现“除害兴利并举”的经济原则,以确保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我国主要的减灾工程建设,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区,多灾易灾、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

防洪(潮)抗旱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中国减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有些学者认为,还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灾害、风险区划与减灾规划,以及科技减灾,预防灾害的宣传、教育与立法等措施。2、减灾非工程建设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第二节环境保护和建设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1、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态势严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复合效应”,这就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

中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的态势十分严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大气污染: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和家庭燃煤污染,属煤烟型污染。烟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水污染:中国江河湖泊都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城市垃圾和粪便处理已问题;噪音污染:汽车噪声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源。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西安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2002年1月13日日报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空气质量等级:三级空气质量:轻微污染空气污染指数:137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浓度单位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二氧化硫

SO2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0.02

0.05

0.150.06

0.15

0.500.10

0.25

0.70毫克/立方米

(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

TSP年平均

日平均0.08

0.120.20

0.300.30

0.50

20世纪90年代人为烟尘和粉尘年排放量分别为1

324×104t和781×104t,人为排放SO2为1

495×104t,人为排放CO2约6.5×108t碳。

总悬浮微粒(TSP)和SO2的浓度分布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其他季节,居住区、商业区高于工业区,且早晚出现两个高峰。大气中铅、苯并[a]芘(一种含5个环的稠环芳烃,分子式C20H12)等有害物质70%以上集中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PM2.5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气污染标准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qualitystandardforsurfacewaterGHZB1-199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07-20批准2000-01-01实施)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按照地表水五类使用功能,规定了水质项目及标准值、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类别的,依最高类别功能划分。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2、中国农村生态破坏:4个方面

(1)森林破坏——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始终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还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水库的淤塞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草原退化——是草原开发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优良牧草种类减少,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草原沙化等。目前有0.87×108hm2退化,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1/5。且每年仍有133×104hm2的草原继续退化。草原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与草场的生产能力不适应,草原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造成的。另外,草场的病、虫、草、鼠害加重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退化又进一步导致这些灾害的加剧,形成恶性循环。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大兴安岭木材采伐量大幅下降1999年12月16日10:56

中央电视台北大荒退耕造林种草,大兴安岭也在减少木材采伐量,都是一个目的:环境。兴安林海去年正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今年,这一林区的采伐量已降至295万立方米,比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第一年减少37万立方米。目前,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下属的10个林业局中,有4个林业局已全部转为营造林事业单位,禁伐区面积占到了这些局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0%。同时,林业管理部门已划定了第一批停止采伐的119万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区域,设立了永久性警示牌,并组织专门的管护队伍,进行有效管护。(中央台和黑龙江台)

森工企业由砍伐向森林管护、营造转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药材产业和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森林公园建设要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的主体,其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总量的65%和82%。

1998年9月1日中国政府开始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主要措施是全面禁伐,加强管护。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最严重。据调查,“三北”地区11个省区有15.8×104km2的土地存在沙化的潜在危险。(3)土地沙化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一组数据: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104km2风力侵蚀面积为188×104km2。全国每年土壤流失量总计达50×108t,其中氮、磷、钾流失量约4

000×104t。建国40多年来,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267×104hm2,每年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据有关统计,全国约89%的贫困地区属于水土流失区。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图(4)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总的态势是:点上好转,面上在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形势有所好转。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二、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6点)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290天都能见蓝天西安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增加发表时间:2006-01-01

2002年175天、2003年255天、2004年260天……近年来,我市在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方面,通过拆改燃煤锅炉,解决燃煤烟尘对空气的污染、治理汽车尾气,降低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整治建筑工地扬尘和改变清扫方式等,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使我市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市民感受到蓝天白云的天数越来越多。昨日是2005年的最后一天,我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即良好天数)已经达到了290天,虽然距离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92天的标准还有2天差距,但是作为地处西北的大城市,特别是在今冬还未下雪的情况下,为取得这一成绩所付出的努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1988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规定》,明确了考核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措施:城规-布局-搬迁污染企业;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污染;保水、节水-防止水污染;基础设施改进-提高污水处理率与城市燃气化率;绿化美化城市等。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2、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3、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开展技术改造和革新,防污染能力大增。1990与1981年比较:工业废水处理率由13%——→32%

达标率由26%——→50%

工业废渣处置率提高到

锅炉改造率由33%——→60%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生产形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立不同规模生态农业示范点1000多个。

从1985年起,中国停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与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实行化学、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面积已达2000×104hm2。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4、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三北防护林第1、2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

100×104hm2受风沙侵袭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10%~30%。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km2的沙漠得到了绿化,133×104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893×104hm2的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退化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0%以上。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

508×104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将分3个阶段、8期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的第1期工程,从1978—1985年,累计造林666×104hm2。第2期工程是从1986到1995年,提前1年超额完成规划造林任务1

333×104hm2。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9%。从1996年开始的第3期工程历经5年时间,造林400×104hm2,投资78.56亿元。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的645个县(市),总面积约160×104km2。1989年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该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104hm2。其中1989—2000年营造林1

210×104hm2,新增有林地面积666×104hm2。第1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0%提高到40%左右,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108t。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195个县(市),总面积25×104km2。中国沿海地区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104km。2050年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将由1987年的21%提高到38%,使770×104hm2农田得到林网保护,水土流失量减少50%。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太行山绿化工程:绿化工程涉及4省(市)110县(市),总面积12×104km2。规划造林面积356×104hm2。2050年绿化工程完成后,森林覆盖率将由1993年的15%提高到35%左右。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1993年全面启动的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造林种草,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45%和12%,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平原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5、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6、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1949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国整修、新修各类江河堤防27×104km,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塘坝620万座,总库容超过5

000×108m3,修建各种水闸3.4万座,其中大中型水闸3

517座。由水库、塘坝、堤防、圩垸、海塘、水闸、分洪滞洪区和疏浚开挖的排水河道等,构成一个初具规模的防洪体系,发挥了防洪抗洪效益。

截至2000年末,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104km2,其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为28.4×104km2,国家重点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0.9×104km2。修建了大量塘坝、谷坊、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计划到21世纪中叶,完成7大江河流域治理面积148.37×104km2,其他地区治理47.17km2。其中,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风沙区的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全国治沙工程1991年开始启动,计划以北方万里风沙线为主线,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104hm2。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7项

1、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开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规定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提出包括政策、法规、管理和资金在内的各项措施。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少,人口素质低,环境压力大是出现环境问题的因素之一。实行优生优育,晚生晚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基本国策。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确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和“三大效益”结合统一的战略方针。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是环境法的基础。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国环境法规体系图

3、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标准。

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法的基本问题做出原则规定。

环境保护单行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水土保持法》,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或人类活动制定。

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为法律实施提供量化基础。

其它部门法中的有关环境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森林法。

国际条约、国际公约。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水环境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类型实施日期CJ/T206-2005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产品标准2005-06-01HJ/T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标准2004-12-07大气环境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类型实施日期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卫生2002-06-01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排放标准2002-01-01固体废物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类型实施日期GB18596-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排放标准2002-07-01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排放标准2002-07-01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4、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5、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6、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控制大城市规模;将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用城市规划指导环境保护;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等有关);从生态消费、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景观角度综合考虑,建设生态城市。

通过技术改造(生产技术、工艺、过程),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利用效率,缓和供求矛盾,减少污染。节能炉灶,高效炉灶,重复利用、综合利用。实施4R战略:reduce/replace/recycle/reuse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7、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内在联系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基本国策和战略方针为主体;

三大环境管理政策为核心: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管理。

创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

形成相应的配套运行机制。八项环境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三同时”:所有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其防止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一、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等层次。

中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丰度居世界第8位。中国植物种类约30

000种,居世界第3位。其中,野生植物中约有200个属、10

000种为中国所特有,如水松、银杉等。真菌、地衣40000种,细菌、放射菌1

000多种。脊椎动物约4

400多种,约占世界种数的10%;近百种脊椎动物是闻名于世的珍稀特有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羊、台湾猴、扬子鳄、中华鲟、白鲟。无脊椎动物粗略估计不少于100万种。

中国有森林生态系统16大类、185类;还有4大类草原生态系统、7大类荒漠生态系统和各种高山植被生态系统等约460多类生态系统。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一般说来,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中心,至少必须具备1/3条件:①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的区域;②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③保存完好的,具有特殊植被类型或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

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献溥等的研究,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4处,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6处,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5处,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1处,共计36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中心分布示意图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Ⅰ.吉林长白山地区;Ⅱ.冀北山地地区;Ⅲ.陕西秦岭山地地区;Ⅳ.川西高山峡谷地区;Ⅴ.滇西高山峡谷地区;Ⅵ.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Ⅶ.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区;Ⅷ.浙闽山地地区;Ⅸ.台湾中央山脉地区;Ⅹ.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区;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Ⅻ.桂西南石灰岩地区;ⅩⅢ.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ⅩⅣ.青海可可西里地区。

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人类影响小、有特殊的地史发展过程、处于不同自然地带)1.黑龙江内蒙古边境大兴安岭山地地区;2.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地区;3.新疆阿尔泰山地地区;4.新疆伊犁天山山地地区;5.甘青东部祁连山地区;6.宁夏内蒙古贺兰山地区。

具有全国意义的生

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a.东北穆棱三江平原湿地区域;b.两湖平原湿地区域;c.云南洱海区域;d.贵州威宁草海区域;e.川西若尔盖湿地区域。

湿地和淡水区域

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a.海南南沙群岛珊瑚礁区域;b.海南西沙群岛珊瑚岛区域;c.海南东南海岸珊瑚礁区域;d.海南文昌清澜港、琼山东寨港红树林区域;e.广西合浦山口沙田半岛红树林区域;f.广东珠江口南海海区;g.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