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背景下的历史学科试题特点与有效教学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新高考的灵魂二、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命题的依据与抓手三、试题举例与特点分析四、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思维认知,培养核心素养一、新高考的灵魂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49需要的,是站立于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人,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标识!2049需要的,是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人,应具有相当的智慧与能力!2049需要的,是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的中国人,应具有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中国的世界人,世界的中国人!”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10月13日)
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试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模式和背景环境,包括与题目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活动等,是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载体。情境化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精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新高考的灵魂:
考查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独立自主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命题的依据与抓手水平素养1.唯物史观水平1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水平2水平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水平4(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人类是从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劳动创造了人。2.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7.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8.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9.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由社会基本矛盾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革,在阶级社会中是通过阶级斗争、国家政权的更替和政治革命实现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发展和消灭。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1.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源自网络)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2024年重庆卷•源自网络)4.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理解唯物主义)水平素养2.时空观念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准确运用时空观念)(2023年全国甲卷•源自网络)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图3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图3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准确运用时空观念)(2024年重庆卷•源自网络)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风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水平素养3.史料实证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源自网络)27.
表1史料内容来源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李元谅墓志》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表1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史料辨析;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利用史料,史学研究方法)(2024年山东卷•源自网络)10.图2为古埃及国王献给太阳神庙的大白陶罐;图3为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达科他族首领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据此可知A.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B.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C.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D.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图2图3水平素养4.历史解释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试题2(源自课标)材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问题(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起点主要的主张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7年七七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国际上大部分学者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部分欧洲学者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部分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部分欧美学者本题设定的考查目标是学业质量水平3和水平4,重点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为此,根据这两个水平的具体要求,需要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一件具体史事:首先,对该史事存在着多种解释;其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可以从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第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可以验证已有的历史解释或者提出新的解释。根据这些条件,本题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具体史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判断是人们对它所作的历史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不同观点是对它的多种解释。问题(1)要求学生分析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对应学业质量水平3。学生根据所学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历史知识和上述材料中所给出的各种观点的主张者,可以完成要求。问题(2)要求学生从材料中选择自己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对应学业质量水平4。学生根据所学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历史知识,参考材料中所给出的各种观点,可以完成要求。水平素养5.家国情怀水平1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水平2水平3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水平4(二)历史学科高考评价体系1.历史科考试关键能力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历史科考试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项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
历史探究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最终得出历史结论。2.历史科考试必备知识历史科甄选必备知识的原则是有利于高考与课程标准的衔接,有利于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有利于考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体系。《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这4个主题分别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讲授。历史科考试的知识体系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分类,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
例如,在政治体制部分,必修课内容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等,选择性必修课内容有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历史科考试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组成完整的政治体制系列知识。
3.历史科考查载体试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模式和背景环境,包括与题目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活动等,是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载体。情境化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精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科试题情境按照素材又可以分为4类:
(1)学习情境
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
(2)生活情境
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名胜古迹中的问题等。
(3)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
(4)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历史科的试题情境是学科前沿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情境的各种类型既可以各自独立呈现,也可以复合呈现,复合呈现具有综合性特点。历史科试题的情境对历史教学具有引导意义,是历史科评价的必要依据和重要标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核心:针对历史内容的能力表现。--郑林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目标抓手方式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学习、生活、社会、学术情境,探究、开放、综合、创新性设问初中:基础能力:
1.辨别历史事实、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辨识不同史料类型及其价值,合理解读史料。
4.再认再现和重构历史时序、历史空间。
5.合理、正确地理解历史。
6.根据历史事实进行历史叙述。
高阶能力:
1.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分析。
2.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和解释历史。
3.从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角度进行历史解释。
4.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方法认识历史。
5.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探究与解决问题。
6.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判断和说明历史问题。
----杨宁一等三、试题举例与特点分析2024年历史试题举例(源自网络)一、选择题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B.春秋时期深受西戎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分析,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导向时空观念与时代特征)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齐民标准,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和解释历史,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突出社会治理之延续与变迁,导向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著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方法认识历史,突出社会治理之制度顶层设计,导向历史解释)4.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已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D.传统的天命观(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突出思想发展,导向唯物史观)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著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海洋意识,导向历史解释与时代特征)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愈益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传统思想发展,导向历史解释与时代特征)7.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的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A.寻求英美援助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C.促进报业繁荣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近代文化发展,导向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与时代特征)8.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A.土地所有制性质B.中国的社会性质C.中国的社会结构D.农村的经济格局(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党和国家的土地政策,导向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与时代特征)9.图1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D.“科技创新”已成项层设计(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图表分析,导向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10.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C.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和导向历史解释与时代特征)1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与导向历史解释)12.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接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和导向历史解释与时代特征)13.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与导向历史解释与时代特征)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A.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历史解释与时代特征)15.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作品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建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C.揭示历史复杂面相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结合相关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分析,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和导向历史解释)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雍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公里积沙被扒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据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巧遭埋压危害。沙区垦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款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土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摘编自《榆林市志》
材料三
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行系统领导,协调治沙。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土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埃及开发沙漠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摘编自郝晋珉等编著《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荒地。石光银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中国对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据任仲文编《千秋伟业百年风华》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民初榆林治沙失败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埃及治沙的历史经验。(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在毛乌素沙地治沙的意义。(4分)
(以古今中外治沙为主题,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突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内容,导向五大核心素养,凸显对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认识中国贡献,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背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流沙加剧;流沙威胁长城安全。
效果:流沙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增强了长城沿线的军事功能。(8分)(2)治沙方法原始;治沙力量薄弱。(4分)(3)政府领导与扶持;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相结合;争取国际援助。(6分)(4)改善了当地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罗马城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共和时期,罗马缺少奢华壮丽的建筑物,但罗马人并未感到困扰。原因在于,在元老院这一具有寡头性质的集体议事机构中,没有任何元老能通过斥资修建纪念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这样做不仅无法赢得同侪的尊重,反而会引发对其权力野心的负面观感,另外,如果政府金库有闲置资金,首先会考虑为公民们修建能够便利生活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公共道路。如果有人主持修建一个大型供水渠,他一定会赢得公民们的称赞。--摘编自[英]麦克伊韦迪《古典世界的城市:从地图探寻文明的细节》
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徒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令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阙,视渭河为“天汉”。--摘编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材料三
陪都核心,由两汉迄今,均在两江汇流处。城市中心,偏居今日陕西街、林森路一带,此为本市发展之第一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移动,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此为发展中之第二期。民国十七年(1928)划定新市区范围,新市区之开辟系由沿江趋向内陆公路,车站与轮船码头,互争雄长,此为发展之第三期。二十二年重划市区,以巴县城郊,江北附郭,及南岸五塘,划归市政府管辖,此为发展之第四期。二十六年国府西迁,复于二十九年将市区扩大,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为发展之第五期。而迁建区则北达北碚,南至南温泉,东起广阳坝,西抵白市驿,此大陪都之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可预期为发展之第六期。(如图2)
材料四
1922年,国际田园城市与城市规划协会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让田园城市在全球开花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将“田园城市”理念推广到非洲城市规划中。这些城市具有相同之处:一个中央政府办公区以及相邻的商业办公区和中心购物区,它们被低密度的欧洲居住区包围。非洲人聚集的“非洲大院”相对较小,被分隔于城市一侧,通过诸如铁路这样的实质性屏障,尽可能远地和欧洲区分隔开来。--摘编自[英]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重庆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6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推行“田园城市”规划的后果。(5分)(以古代、近代、现代及地方史中城市与时空、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导向五大核心素养,凸显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与特征的把握与认识)(1)限制个人权力;重视公民需求。突出大一统意识;体现君主权威;反映天人合一思想。(10分)(2)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市政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市政治地位不断提升。(6分)(3)塑造了非洲殖民城市的景观;(2分)强化了非洲殖民城市的种族隔离。(3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有学者认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集》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以某学者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观点设置学术情境,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最终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导向五大核心素养,凸显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归纳:作者观点;评析:判断;理由;本质;导向。特点:1.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独立自主地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2.不再强调指向知识的考查,而是注重在铺路搭桥基础上对学生历史认识的考查,特别是对时代特征的把握与理解;
特点:1.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独立自主地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2.不再强调指向知识的考查,而是注重在铺路搭桥基础上对学生历史认识的考查,特别是对时代特征的把握与理解;3.将必修与选必内容有机融合,强调以典型史事反映教材内容与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认知;
4.有的试题注意引入不囿于教材现成观点、结论的情境,让学生得出新认识;5.强调正确价值导向,包括小论文试题,强调引入学术情境,但强调观点的正确。四、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思维认知,培养核心素养(一)加强融通教学,形成立体认知三、提升关键能力——宋元儒学的新变化(一)变在何处?世间万物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小结:综合上述分析,归纳概括宋元儒学的新变化。修养方法吸取佛教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中强调格物致知行为规范推广至普通人中哲学化、思辨化佛学化(选必3第1课)理论实践化世俗化、普及化(选必1第8课)科举考试使用朱熹著作官方化内
容范
围地
位西大附中
刘乾三、提升关键能力——宋元儒学的新变化(二)变之缘由?小结:综合上述分析,归纳概括宋元儒学变化的原因。儒家思想发展僵化,影响力不及佛教和道教。唐代韩愈等思想家为儒学新变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层面:“崇文抑武”的方针;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选必1第5课)。社会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义利观。文化科技:书院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
印刷术进步推动了思想文化传播。(选必3第14课)历史因素现实因素西大附中
刘乾三、提升关键能力——宋元儒学的新变化(三)变之影响?积极影响不利影响对国家:服务于官吏的选拔,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对社会:有助于社会基层治理稳定、社会习俗改良(选必1第8课)对中华文明传承: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选必3第1课)对世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其他国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选必2第7课、选必3第2课)过于注重道德修养,致使合理欲望被禁锢。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选必3第1课)西大附中
刘乾(一)加强融通教学,形成立体认知(二)注重重大主题融入教学(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2)“党的领导”和革命传统教育;(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加强融通教学,形成立体认知(二)注重重大主题融入教学(三)参考义教历史新课标和新教材,更新历史理解义教历史课标2022年版: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中历史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2022年版学业质量:1.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
能够运用记录历史年代的基本方式,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将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时空观念)
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材料、文献材料、图像材料和口述材料等,辨识其中的含义;能够尝试运用这些史料对重要史事进行简要说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能够初步从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方面,理解重要史事的意义,运用唯物史观作出合理的解释与简要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
能够了解并初步认识四种重要的历史联系:(1)历史发展的古今联系。能够从古今联系与变化的角度进行简要论述。(2)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如以工业革命为例,能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初步分析生产力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如以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文景之治”为例,简要说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3)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如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例,能够对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作出合理的解释。(4)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如以近代中国为例,能够分析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理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感悟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抗战精神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能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事和各种联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并在自己的叙述中加以体现。例如: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能够通过中国近代史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能够体认仁人志士为救国教民而英勇斗争的精神;能够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家乡的巨大变化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能够通过学习世界历史,了解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差异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了解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初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加强融通教学,形成立体认知
(二)注重重大主题融入教学
(三)参考义教历史新课标和新教材,更新历史理解(四)克服定势思维,树立独立人格,不以固化思维看待题型,注重试题设计的新要求、新视角与新的呈现方式,强调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注重设计考查考生独立自主灵活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
(五)关注现实、关心社会,注意了解新的权威研究成果。1.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
深入学习中共二十大报告,将报告的相关思想和内容与历史学习内容有机联系,以报告为核心和依托,形成后期复习教学的重要框架体系,得出符合报告精神的结论和认识。
(1)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2)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3)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4)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6)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7)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8)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9)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0)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12)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13)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4)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6月2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3.新质生产力理论新华社2024年2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2024年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工业革命》教学实录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 第六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考点清单)
- 第15课 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创作与发布-教学实录 2024-2025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游戏角色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7 我是班级值日生 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七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2 What can you do Unit 1 I can play the piano第1课时教学实录(新版)外研版
- 2024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
-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练习题4000道223
- 甘肃定西市公园路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七节 澳大利亚教学实录 (新版)湘教版
- 春班级工作计划参考
- 【MOOC】有机化学实验-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02565+24273中医药学概论
- 第十一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10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MOOC】市场调查与研究-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500道
- 2024年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
- 2024油气管道无人机巡检作业标准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 重大(2023)版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公安内勤培训课件
- 某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建议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