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冲刺(4)句子/段落作用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一、真题回放(常见提问方式)1.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故烧高烛照红妆”有何作用?2.选文第⑤段有何作用?3.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4.文章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5.文章第⑨段为何插入歌德的故事?二、答题思路一般而言,回答划线句/段落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中结构上的作用要根据句子/段落所在文章位置进行分析。1.内容:一般分析语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如果运用了某种手法,要提一下)注:开头和结尾段落极有可能与文章中心主旨相关,分析内容方面的作用时也要考虑全面。(1)开头:点明中心,揭示文章主旨(2)结尾:点明中心,升华主旨2.结构:(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笔)③点题/照应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奠定全文……感情基调(2)中间: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②照应上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笔)(3)结尾:①总结全文(或:收束全篇)②点题/照应标题③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示例:分析《昆明的雨》结尾段的作用。解答: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内容方面的作用)在结构上,照应选文开头第一段,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学以致用(一)黄河守桥兵薛培政①“哨兵同志,下哨时间已到,请下哨。”②夜幕之下,在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执勤的武警士官罗爱军,再次听到这熟悉的执勤用语,心中不由得泛起层层波澜。只见他把执勤用枪交给接班哨兵,又深情地回望了一眼哨位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这是他上的最后一班夜哨。③走下哨位的罗爱军,步子迈得格外慢,似乎在一点一点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大桥。五年了,有多少故事留在了心底。④五年前,新兵训练结束后,下到中队是在冬季的傍晚。支队那辆东风牌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道路,将新兵送到营区后,车屁股冒着黑烟就溜走了。夜幕降临,营区就成了一座孤岛。室外夹着沙土的狂风像只野蛮的狮子大吼大叫,火车驶过时的鸣笛声震耳欲聋,耳朵塞入棉花也彻夜难以入眠。夜深了,罗爱军躺在硬板床上,用被子蒙住头,心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这两年服役期可咋过?⑤翌日晨起,全中队被拉到训练场进行会操,身手不凡的干部和老兵,动作精湛得让新兵们称奇;等到新兵上场,中队长站在一旁,一个个看着过关,哪怕有一丁点儿不标准,也会大声命令:“重来!”末了,全中队官兵站立在勒石前,由值星排长领诵:“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我为祖国守大桥,大桥安全我自豪!”等铿锵誓言,如咆哮霹雳,响彻在黄河上空,也在新兵心中打上深深烙印。⑥新兵初入守桥部队,首先要经受心理素质考验。执勤岗楼就设在铁道旁边,火车经过的时候,哨兵感觉整个岗楼都在晃动。罗爱军初次上哨,哪里见过这阵势,感觉耳廓都在颤抖,心跳突然加快,就像跳到嗓子眼儿。每十分钟就过一趟列车,前边列车震动引起的不适还没缓过劲儿,又一趟列车轰隆隆驶过。⑦两个小时的一班岗,他感到比两年还长。⑧紧张地过了一个月,罗爱军实在吃不消了。他的心里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整天心神不定。⑨然而这一切都被细心的指导员看在眼里。⑩到了周末的傍晚,指导员约他来到地势较高的战术训练场边,举目望去,铁路大桥像一道彩虹横卧在黄河上。“站在这儿看大桥美吗?”指导员扭头问他。“美,真美!”罗爱军点头回答道。⑪见火候到了,指导员循循善诱道:“我们守护的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铁路桥,30多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守桥官兵,坚持苦练精兵,锻造哨兵的‘火眼金睛’和‘钢筋铁骨’,确保了大桥安全和铁路大动脉的畅通,被群众誉为‘大桥守护神’。可以说,我们担负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啊。”⑫身上不乏血性的罗爱军,回来后较上劲了。当兵一年,成了全支队的训练尖子和执勤标兵;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并入党、转士官。回想起在中队的日子,他觉得这兵没有白当,每次执勤时,看到列车上的旅客向岗楼挥手致意,那一刻,他作为一名守桥哨兵,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⑬思绪如脱缰的马儿,不停地向前延伸。⑭他不由得又想起当新兵站哨时,老班长和他打的那个赌:“你猜,下一趟经过的列车是货车还是客车?是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驶过来?”他摇头说:“我又不是神仙,我哪知道?”老班长张口就说:“下一趟出现的是从东向西驶过来的××次客运列车。”几分钟之后,从东向西驶过来的火车,果然是××次客运列车。⑮就在他疑惑不解之际,老班长解开了谜底:“执勤无小事,时刻要警惕。除了保证大桥安全,我们对每天从大桥经过的200多趟列车,哪一趟出现在哪一个时刻,是客列还是货列,一定要熟记于心,一旦遇到情况,才能及时有效处置。”⑯他不但记住了老班长的话,而且付诸行动,并将其作为执勤经验,传给了下一茬新兵。⑰眨眼间,就到了老兵离队那一天。“向大桥——敬礼!”随着一声洪亮的口令,所有退伍老兵举起右手,向他们守护的黄河大桥致以最后一个军礼。(刊载于2022年9月30日,有删改)1.阅读选文,补全下面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成长经历训练场会操①站岗一个月后周末傍晚与指导员谈话当上班长、入党、转士官心路历程新奇赞叹恐惧紧张②③自豪和骄傲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室外夹着沙土的狂风像只野蛮的狮子大吼大叫,火车驶过时的鸣笛声震耳欲聋,耳朵塞入棉花也彻夜难以入眠。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段用哨兵的执勤用语作为文章开头的作用。4.“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生命底色,是每一个中国人对这片土地和中华文化深刻的眷恋和认同。本文中守桥官兵们的哪些品质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5.小说中设计“指导员”和“老班长”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解析】1.本题考查情节的数量和心理的概括。①结合“执勤岗楼就设在铁道旁边,火车经过的时候,哨兵感觉整个岗楼都在晃动。罗爱军初次上哨,哪里见过这阵势,感觉耳廓都在颤抖,心跳突然加快,就像跳到嗓子眼儿。每十分钟就过一趟列车,前边列车震动引起的不适还没缓过劲儿,又一趟列车轰隆隆驶过。两个小时的一班岗,他感到比两年还长”句可知,初次站岗不适。②结合“紧张地过了一个月,罗爱军实在吃不消了。他的心里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整天心神不定”句可知,心神不定想打退堂鼓。③结合“到了周末的傍晚,指导员约他来到地势较高的战术训练场边,举目望去,铁路大桥像一道彩虹横卧在黄河上。见火候到了,指导员循循善诱道:‘我们守护的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铁路桥,30多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守桥官兵,坚持苦练精兵,锻造哨兵的‘火眼金睛’和‘钢筋铁骨’,确保了大桥安全和铁路大动脉的畅通,被群众誉为‘大桥守护神’。可以说,我们担负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啊。’身上不乏血性的罗爱军,回来后较上劲了。当兵一年,成了全支队的训练尖子和执勤标兵;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并入党、转士官。回想起在中队的日子,他觉得这兵没有白当,每次执勤时,看到列车上的旅客向岗楼挥手致意,那一刻,他作为一名守桥哨兵,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句可知,深受触动较上劲。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室外夹着沙土的狂风”比喻成“野蛮的狮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凶猛、狂暴,突出了守桥兵所处环境的恶劣;同时,“火车驶过时的鸣笛声震耳欲聋”则从听觉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嘈杂,即使耳朵塞入棉花也难以入眠,从侧面烘托出守桥兵生活条件的艰苦,也为后文表现他们的坚韧品质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①段用哨兵的执勤用语作为文章开头具有以下作用:执勤用语“哨兵同志,下哨时间已到,请下哨”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黄河守桥兵的特定工作场景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守桥部队紧张而严肃的工作氛围。通过这一执勤用语,自然地引出了主要人物罗爱军下哨这一事件,为后文展开罗爱军对五年守桥生涯的回忆做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文章将围绕守桥兵的工作和生活展开叙述。开头的执勤用语让读者产生疑问,为什么此时下哨?这个下哨的人有着怎样的故事?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去探寻罗爱军以及守桥兵们的故事。这一开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即守桥兵的坚守与奉献。执勤用语代表着守桥兵日常工作的规范和严谨,也暗示了他们对守护黄河大桥这一使命的忠诚与担当。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守桥官兵们的以下品质体现了“家国情怀”:守桥官兵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如文中描述的营区在夜晚就像一座孤岛,狂风呼啸、火车鸣笛声震耳欲聋,但他们依然坚守在长东黄河铁路大桥。罗爱军初到部队时,对这样的环境感到难以适应,但后来在老班长和指导员的影响下,克服困难,成为训练尖子和执勤标兵,体现了他们对岗位的坚守和对国家赋予使命的担当。守桥部队全中队官兵在勒石前领诵铿锵誓言,坚持苦练精兵,锻造“火眼金睛”和“钢筋铁骨”。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确保大桥安全和铁路大动脉畅通的重任,这种对自身素质的严格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保家卫国的职责,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老班长将执勤经验传授给新兵,罗爱军记住老班长的话并付诸行动,又将其传给下一茬新兵。这种传承体现了守桥官兵们对使命的延续和对国家事业的忠诚,他们将守护大桥的任务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代代相传,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罗爱军在执勤过程中,看到列车上的旅客向岗楼挥手致意,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这表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情感源于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以及对守护国家基础设施的使命感。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小说中设计“指导员”和“老班长”这两个形象有以下用意:一、指导员的作用引导主人公成长当罗爱军初入守桥部队,被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的执勤任务弄得心生退意时,细心的指导员及时发现了他的问题。指导员约他来到地势较高的战术训练场边,让他欣赏黄河铁路大桥的美丽,然后循循善诱地讲述守桥部队的光荣使命和重要意义。指导员的这番话激发了罗爱军身上的血性,使他认识到自己所担负任务的光荣与艰巨,从而打消了退堂鼓,开始奋发努力,最终成长为全支队的训练尖子和执勤标兵,并当上了班长、入党、转士官。指导员在罗爱军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深化主题指导员对守桥部队使命的阐述,如“我们守护的长东黄河铁路大桥,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铁路桥……确保了大桥安全和铁路大动脉的畅通,被群众誉为‘大桥守护神’”,强调了守桥兵的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深化了小说歌颂守桥兵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主题。二、老班长的作用传授执勤经验当罗爱军还是新兵站哨时,老班长通过和他打赌的方式,向他传授了重要的执勤经验,即要对每天经过大桥的200多趟列车的情况熟记于心,“哪一趟出现在哪一个时刻,是客列还是货列,一定要熟记于心,一旦遇到情况,才能及时有效处置”。老班长的经验传授为罗爱军后续的优秀执勤表现奠定了基础,使他在执勤中更加专业、高效,也体现了守桥部队经验传承的重要性。丰富人物形象老班长的形象丰富了守桥兵的群体形象。他经验丰富、敬业负责,对新兵关爱有加,通过打赌这种独特的方式引导新兵成长,展现出守桥兵之间的传帮带精神和团队凝聚力。综上所述,“指导员”和“老班长”这两个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主人公成长、深化主题、丰富人物形象等重要作用。【答案】1.①初次站岗不适②心神不定想打退堂鼓③深受触动较上劲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室外夹着沙土的狂风”比作“野蛮的狮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凶猛,突出了守桥部队环境的恶劣;同时“火车驶过时的鸣笛声震耳欲聋”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火车鸣笛声的巨大,进一步表现出守桥兵所处环境的嘈杂,从侧面烘托出守桥兵们坚守岗位的不易。3.①以哨兵的执勤用语作为开头,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能迅速把读者带入到守桥兵的工作场景中,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守桥兵工作的严谨和规范。②为后文罗爱军的最后一班夜哨及回忆守桥经历做铺垫,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也突出了守桥兵们的职责和使命,为全文奠定了庄重的情感基调。4.守桥官兵们的以下品质体现了家国情怀:①坚韧不拔:罗爱军刚到守桥部队时,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训练,如狂风怒吼、火车轰鸣难以入眠,站岗时感到恐惧紧张,但他没有放弃,最终成长为训练尖子和执勤标兵。其他守桥官兵也是如此,一茬又一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体现了他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是家国情怀的体现。②勇于担当:守桥官兵们深知自己担负着确保大桥安全和铁路大动脉畅通的重任,他们苦练精兵,锻造“火眼金睛”和“钢筋铁骨”。他们把守护大桥视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默默奉献,这种对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守护,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体现,展现了家国情怀。③无私奉献:守桥官兵们常年坚守在岗位上,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和孤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安全,牺牲自己的舒适和安逸。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5.“指导员”和“老班长”这两个形象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①指导员是罗爱军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当罗爱军对艰苦的环境产生动摇时,指导员及时发现并通过带他看大桥、讲述守桥官兵的光荣使命等方式,引导他认识到守桥任务的重要性,激发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从想打退堂鼓转变为较上劲,努力训练和执勤,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守桥兵。指导员这个形象体现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象征着守桥部队传承的精神和力量。②老班长是罗爱军在执勤技能上的榜样。老班长对列车的熟悉程度让罗爱军佩服,老班长的教导“执勤无小事,时刻要警惕”以及对列车情况的熟记于心,不仅让罗爱军学到了执勤经验,更让他明白了守桥兵的职责所在。老班长代表着守桥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他的言传身教对罗爱军及新兵们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捕年鱼①过了腊八,村里人忙上忙下,猴急猴急地办年货。②村东头的赵红竹早就掰着指头,掐着日子,盼着腊月早点儿到来。不是嘴馋。平日里,他的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呢!老婆春花一日三餐都做得用心,顿顿有荤有素。他餐餐都要抿几口小酒。③这几天,春花操心购年货的事,天天到集市上去,该买的年货都买齐了,赵红竹的心里只有承包的水库里的鱼,那可是清一色的青花鲢。平日里,赵红竹一捆草一桶米糠地精心喂养。到了腊月,大脑壳、黑尾巴、青皮身子的青花鲢又肥又美,活蹦乱跳,是人们置办年货的首选。往年,一进腊月,企业里给职工办福利的、开餐馆的,开着车来抢鱼。村民们也一群群地骑着摩托车,早早来到水库,排着队买鱼。鱼买回去,用鱼头、鱼鳔炖个火锅,让全家人吃个新鲜;剩下鱼身子,刮掉鱼鳞,剁成块,腌制起来,备着过年。④这些年,靠着养青花鲢,赵红竹原本干瘪瘪的钱包慢慢鼓了起来。水库夹在八字形山沟之间,上游有几十亩稻田,下游也有一片稻田。村里人把水库的上下游当成宝贝疙瘩,用来种藕、养泥鳅、养虾。⑤太阳出来丈把高,晒得人身上暖暖的,风也停了,看来选定今天来捕鱼,日子没选错。赵红竹看到水库里水太满,担心捕捞时青花鲢见水开溜,就打开剅管放水。请来的捕鱼师傅,已在水库边将小木船放下水,牵开一张张丝网慢慢布网,已经捕捞了十几条,只等水位降到合适位置就开始正式捕捞。⑥“红竹,你放水捕鱼,水库下游水漫全山,我种的莲藕还挖不挖?养的泥鳅还捉不捉?”没有看清人影子,叫喊声就钻进了耳朵,赵红竹的脑壳嗡嗡地响。是毕四月,她瘦高瘦高的身子站在赵红竹跟前,一把成天不离手的锄头,往地上一竖。赵红竹和她对视了一下,就扭过头去。⑦这个女人不好惹。去年开春,赵红竹拖回一车青花鲢鱼苗放进水库后,一场大雨瓢泼而下,山沟里、水田间,都涨满了水。赵红竹穿上雨衣、胶鞋,来到水库,转动转盘,把剅管关得严严实实。站在大坝上,赵红竹看着水库里的水慢慢涨起来,正准备转身回家,看见从水库上游过来一个人,披着雨衣,扛着锄头,一走一滑。那人隔老远就大声说:“欺负我这苦命人吗?前天我刚栽下秧苗,今天你就把水库灌得满满的,秧苗给你喂鱼啊?”那人就是毕四月,她那张脸蜡黄蜡黄的,干瘦的身子气得直打哆嗦。前几年,毕四月的老公出了车祸,长年卧床不起。她上有多病的公公婆婆,下有几个年幼的儿女,家里的担子全压在她身上。她又要种田种地,又要照顾老老少少。毕四月一阵炮轰后,赵红竹觉得理亏,红着脸说:“田不种可以不?水库养鱼,年底给你经济补偿——过年你家的鱼我全包下。”毕四月不依不饶:“靠吃鱼喝汤过日子,养活老小?”她坐在大坝上不起来了。看到这阵势,赵红竹只好投降,转身把剅管打开,让库里的水哗哗往下流。⑧腊月到,年不远,捕年鱼,时间耽误一天,价格跌一截。赵红竹心里着急,可看着毕四月可怜兮兮的样子,好像嫩豆腐掉进稻草灰中,拍也拍不得,打也打不得。⑨太阳慢慢爬高,捕鱼师傅看他俩有争执,就躺在船上晒太阳。赵红竹心里直冒火。这时,大坝上走来一个人,赵红竹一看是自己老婆春花,像是遇到救星,走上前说:“她不讲理,不让我放水捕鱼。”⑩春花没理男人,抬头看看打鱼师傅,又看看水库里的水。上前握住毕四月的手,说:“屋里男人脑壳进了水,放水也不看时候。”话说完,她轻轻地把毕四月拉起来,用手拍打着她身上的土,然后转身走到剅管前,拧了几把转盘,将剅管关得滴水不漏,又对毕四月说:“鱼在水库里飞不了。藕不挖起来,泥鳅不捉,你过年就缺钱用。我们给你搭把手,帮你去挖藕,捉泥鳅。”⑪说完,春花拉着毕四月的手,就往下游稻田里走。一旁的赵红竹,高一脚低一脚地跑到渔船边,提上两条大青花鲢,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到毕四月身边说:“这两条鱼带回家,给老人小孩儿炖汤喝。你家过年的鱼我全部包了。”⑫看着他们夫妻俩,毕四月从春花手里抽出自己的手,抹了抹眼睛说:“想好了,藕不挖了,泥鳅也留着,过年后准能卖个好价钱。开水捕鱼吧!水里求财。你们也不容易。”⑬说完,毕四月扛起锄头,站直身子,理了理头发,大步向村子里走去。1.小说中的矛盾与冲突不仅丰富故事情节,还会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请说说本篇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解决办法。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A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作用。太阳出来丈把高,晒得人身上暖暖的,风也停了。B小说中人物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外显与心灵的投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第⑬段加点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说完,毕四月扛起锄头,站直身子,理了理头发,大步向村子里走去。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⑦段的作用。4.文章塑造的毕四月这个人物很有特色,形象鲜明,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毕四月是一个怎样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红竹看到水库里水太满,担心捕捞时青花鲢见水开溜,就打开剅管放水。请来的捕鱼师傅,已在水库边将小木船放下水,牵开一张张丝网慢慢布网,已经捕捞了十几条,只等水位降到合适位置就开始正式捕捞”“红竹,你放水捕鱼,水库下游水漫全山,我种的莲藕还挖不挖?养的泥鳅还捉不捉”“我们给你搭把手,帮你去挖藕,捉泥鳅”“想好了,藕不挖了,泥鳅也留着,过年后准能卖个好价钱。开水捕鱼吧!水里求财。你们也不容易”分析,赵红竹要放水捕鱼,毕四月不让,在僵持之际,春花提出帮助毕四月挖藕、捉泥鳅,四月深受感动,同意放水捕鱼。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A“太阳出来丈把高,晒得人身上暖暖的,风也停了”运用了景物描写,写太阳出来,晒得人身上暖暖的,风也停了,结合“赵红竹看到水库里水太满,担心捕捞时青花鲢见水开溜,就打开剅管放水。请来的捕鱼师傅,已在水库边将小木船放下水,牵开一张张丝网慢慢布网,已经捕捞了十几条,只等水位降到合适位置就开始正式捕捞”分析,交代了当时的天气条件适合捕鱼;烘托了赵红竹充满干劲的好心情;暗示矛盾会得到圆满解决。B“说完,毕四月扛起锄头,站直身子,理了理头发,大步向村子里走去”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扛起”“站直”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写出了毕四月因春花的态度而感动,被尊重后的释怀,决定让他们开水捕鱼。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第⑦段是插叙,“去年开春,赵红竹拖回一车青花鲢鱼苗放进水库后,……那人就是毕四月,她那张脸蜡黄蜡黄的,干瘦的身子气得直打哆嗦”补充交代了去年赵红竹和毕四月因为捕鱼的事而闹矛盾;同时交代了毕四月的家庭背景;突出毕四月吃苦耐劳、勇挑家庭重担的形象;结合“鱼在水库里飞不了。藕不挖起来,泥鳅不捉,你过年就缺钱用。我们给你搭把手,帮你去挖藕,捉泥鳅”分析,为后文春花决定帮助毕四月作铺垫。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红竹,你放水捕鱼,水库下游水漫全山,我种的莲藕还挖不挖?养的泥鳅还捉不捉”写毕四月阻止赵红竹放水捕鱼,可以看出她伶牙俐齿,寸步不让;“前几年,毕四月的老公出了车祸,长年卧床不起。她上有多病的公公婆婆,下有几个年幼的儿女,家里的担子全压在她身上。她又要种田种地,又要照顾老老少少”写毕四月辛勤照顾一家老小,可以看出她吃苦耐劳,承担责任;结合“想好了,藕不挖了,泥鳅也留着,过年后准能卖个好价钱。开水捕鱼吧!水里求财。你们也不容易”分析,当春花提出先帮她挖藕、捉泥鳅,她又决定让他们先放水捕鱼,可以看出她通情达理,心地善良。【答案】1.赵红竹要放水捕鱼,毕四月不让,在僵持之际,春花提出帮助毕四月挖藕、捉泥鳅,四月深受感动,同意放水捕鱼。2.A交代了当时的天气条件适合捕鱼;烘托了赵红竹充满干劲的好心情;暗示矛盾会得到圆满解决。B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毕四月因春花的态度而感动,决定让他们开水捕鱼。3.插叙,记叙了去年赵红竹和毕四月因为捕鱼的事而闹矛盾;同时交代了毕四月的家庭背景;突出毕四月吃苦耐劳、勇挑家庭重担的形象;为后文春花决定帮助毕四月作铺垫。4.毕四月阻止赵红竹放水捕鱼,可以看出她伶牙俐齿,寸步不让;辛勤照顾一家老小,可以看出她吃苦耐劳,承担责任;当春花提出先帮她挖藕、捉泥鳅,她又决定让他们先放水捕鱼,可以看出她通情达理,心地善良。(三)塔克拉玛干沙漠以西的金胡杨李文山①十月抵达泽普,我纯粹是奔“胡杨王”而去的。到了县城,转车往西南四十公里处,在亚斯墩林场下车,再往东北方向走上三百来步,此可以看到它的雄姿了。②“胡杨王”拥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树龄。经鉴定,此树属雄性,其树龄之长,躯干之伟,生命之旺盛,在叶尔羌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实数罕见。③金胡杨,这是一个神奇而坚强的树种,一个“金”字就是点睛之笔,金的信念、金的品格、金的气质锤炼了它金的精神。在距亚斯墩林场不远的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刘国忠就是万千胡杨林中的一棵金胡杨,三千年不死不倒不朽。在昆仓山北麓,有关他的故事流传颇广。④“放心吧,我会带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为了这句承诺,刘国忠熬白了头发,操碎了心。科克墩村人口少,与叶城、莎车交界,是泽普县最偏远的一个村落。村西有条宏伟渠,流着滔滔叶尔羌河水,但那是邻县的。刘国志想,这条渠纵贯村里的土地,渠东五百亩,渠西一千亩,从这里引水灌溉,多好。找乡里、县里,都没法解决。他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干粮,一次次跑。被拒绝了,回头再来。整整五年,也不知道他跑了多少趟。邻县领导终于被他的执着和诚意打动了,答应在渠东开一个小口,让我们建一条引水渠。当年冬播小麦,这五百亩地浇上了畅快水,第二年单产就突破五百公斤,温饱解决了。⑤可渠西还有一千亩地。刘国忠找准机会,提出两条建议:在宏伟渠西建引水渠,修一条出村到乡的柏油路。过了年,见不到动静。刘国忠坐不住了,他坐汽车、火车三进乌鲁木齐。终于,项目立项,专款到县,路和渠动工了。当清澈的渠水哗哗流进绿油油的庄稼地时,村民们激动地光着脚在渠道里奔跑欢呼。⑥村民吐尼莎汗•萨依提的丈夫瘫痪一年有余,去世时家里又发生火灾,把牲畜和房子都烧掉了。连遭打击的吐尼莎汗一病不起,刘国忠送去五百公斤粮食,对她说:“大姐,你放心。大哥走国。还有我们呢。”⑦吐尼莎汗眼里满含泪水,紧紧抓着刘国忠的手,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刘国忠又给她家送了四只母羊,帮她恢复生活的信心。重新开朗起来的吐尼莎汗逢人便讲:“刘国忠是我弟弟只要有他在,我心里就踏实。”⑧用上照明电曾是科克墩村几代村民的愿望。刘国忠多次往供电公司跑,带着铺盖去乡里,领导开会去了,刘国忠就睡在巴扎上等。十月的夜晚冻得睡不着,他就来回走动好让身体暖和些。到了年底,科克墩村终于亮起来了。通电那天晚上,刘国忠宰了羊,村民们聚集在他家的院子里有说有笑、载歌载舞,比过年还高兴。细心的老支书阿不都瓦依提却发现刘国忠不见了,当大伙儿在村委会找到他时,他手中拿着半块馕,脸上的泪痕未干,斜靠在墙角睡着了……⑨村里的柏油路修通了,防渗引水渠修到了村里,富民安居房建好了,新的村委会建成了,孩子们也有了漂亮宽敞的幼儿园……这一干就是四十年。可刘国忠却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仍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像他一样百折不挠地为百姓的幸福接续奋斗。⑩秋风染黄了科克墩村的胡杨树叶,胡杨树下那一块块棉花地里盛开的棉桃就像一朵朵纯洁的白花,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寄托着浓浓的情思。(文章有删改)1.文章④-⑧段围绕刘国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2.简要概括刘国忠是一名怎样的基层党员工作者?3.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结尾有何作用。秋风染黄了科克墩村的胡杨树叶,胡杨树下那一块块棉花地里盛开的棉桃就像一朵朵纯洁的白花,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寄托着浓浓的情思。【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文章第④——⑧段详细描述了刘国忠为科克墩村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首先,结合“村西有条宏伟渠,流着滔滔叶尔羌河水,但那是邻县的。刘国志想,这条渠纵贯村里的土地,渠东五百亩,渠西一千亩,从这里引水灌溉,多好。找乡里、县里,都没法解决。他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干粮,一次次跑。被拒绝了,回头再来。整整五年,也不知道他跑了多少趟。邻县领导终于被他的执着和诚意打动了,答应在渠东开一个小口,让我们建一条引水渠。当年冬播小麦,这五百亩地浇上了畅快水,第二年单产就突破五百公斤,温饱解决了”可知,他为了解决村里的灌溉问题,多次跑乡里、县里,甚至骑自行车带着铺盖干粮去找邻县领导,最终成功解决了五百亩地的灌溉问题。其次,结合“可渠西还有一千亩地。刘国忠找准机会,提出两条建议:在宏伟渠西建引水渠,修一条出村到乡的柏油路。过了年,见不到动静。刘国忠坐不住了,他坐汽车、火车三进乌鲁木齐。终于,项目立项,专款到县,路和渠动工了。当清澈的渠水哗哗流进绿油油的庄稼地时,村民们激动地光着脚在渠道里奔跑欢呼”可知,他又继续努力,提出在渠西建引水渠和修柏油路的建议,并为此三进乌鲁木齐,最终使项目和专款到位,路和渠得以动工。接着,结合“村民吐尼莎汗•萨依提的丈夫瘫痪一年有余,去世时家里又发生火灾,把牲畜和房子都烧掉了。连遭打击的吐尼莎汗一病不起,刘国忠送去五百公斤粮食,对她说:‘大姐,你放心。大哥走国。还有我们呢’”“吐尼莎汗眼里满含泪水,紧紧抓着刘国忠的手,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刘国忠又给她家送了四只母羊,帮她恢复生活的信心”可知,他还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吐尼莎汗•萨依提解决生活困难,送去粮食和母羊。最后,结合“用上照明电曾是科克墩村几代村民的愿望。刘国忠多次往供电公司跑,带着铺盖去乡里,领导开会去了,刘国忠就睡在巴扎上等。十月的夜晚冻得睡不着,他就来回走动好让身体暖和些。到了年底,科克墩村终于亮起来了。通电那天晚上,刘国忠宰了羊,村民们聚集在他家的院子里有说有笑、载歌载舞,比过年还高兴”可知,他为了村里用上照明电,多次往供电公司跑,甚至在乡里带着铺盖等领导开会,最终使村里亮了起来。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刘国忠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工作者,他的形象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为了解决村里的各种问题,不辞辛劳,多次奔波,体现了他的执着和敬业精神。他对村民的困难给予关心和帮助,送粮食、送母羊,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他四十年如一日地为村民的幸福接续奋斗,最终离世,但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来者,这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内容的作用。结尾部分通过描写秋风染黄的胡杨树叶和棉花地里盛开的棉桃,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这种描写不仅与文章的主题“金胡杨”相呼应,还寄托了人们对刘国忠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这样的结尾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刘国忠的精神品质和他为村民所做的贡献。【答案】1.①刘国忠解决村里灌溉问题;②提出并促成引水渠和柏油路项目;③帮助困难户吐尼莎汗•萨依提;④为村里用上照明电而努力。2.刘国忠是一名执着、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敬业的基层党员工作者。3.结尾通过描写胡杨树叶和棉桃,与文章主题相呼应,寄托了人们对刘国忠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四)芦花雪王洁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枯黄的落叶,光秃秃的树枝在凛冽的风中颤抖。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总盼着温暖的春天早点到来。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扑来,一片盎然生机。②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③晨光微露,我沿着出城的公路骑行。村庄笼罩在薄雾当中,乡道上行人稀少。穆柯寨仿佛还在沉睡中,显得幽静而质朴。④我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小路拐过几个弯,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⑤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⑥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⑦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闭上眼睛,耳畔,只有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缥缈旷远。⑧正当我惬意地独享着这一片美好时,一阵“哗哗”的桨声由远而近。睁开眼来,只见一只小船在湖水中荡漾而来。我向划船的少年打了个招呼,便踏上了小船。船桨不紧不慢地划出圈圈涟漪,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阳光透过苇秆洒向水面,湖水如碎金子闪烁着光芒。飘扬的芦花划过我的指尖,又拂过我的头发,飘向那些在浅水里觅食的水鸟,落在它们的翅膀上,与洁白的羽毛浑然一体。那些水鸟立在芦苇丛中,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偶尔用细长的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船桨惊动了那些正在栖息的鸟儿,它们扑腾着翅膀飞远,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⑨千百年来,时光荏苒,这片芦苇荡陪伴穆柯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穆柯寨历史悠久,村口的古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如今古树历尽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陪伴着穆柯寨祖祖辈辈的乡民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春去秋来,迎来一场又一场芦雪纷飞。⑩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不知,穆桂英是否在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沉吟苦思兵法布阵?是否走进过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阵阵芦花飘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⑪一只白鹭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船舷上,打断了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思。小船划出苇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艳阳高照,水天相接,芦花纷飞。⑫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这种美是北方的冬日所独有的,足以打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1.文中的冬日穆柯寨的“芦苇”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文章以“芦花雪”为题的好处是什么?【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④段“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可知,芦苇荡具有漫天蔽日的特点,并且芦苇丛层层叠叠,绵延不断;根据第⑤段“一株株并肩而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可知,芦苇杆直直挺立,芦苇花摇曳多姿;根据第⑥段“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可知,芦苇花洁白似雪,像蝴蝶一样翩然展翅;根据第⑦段“眼前这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可知,芦花是充满诗意和柔情的,能够为沉寂的冬日增添风景;根据第⑫段“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可知,冬日的芦花有着素雅的风姿和寂静的美丽。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根据第②段“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可知,此句承接上文第①段“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扑来,一片盎然生机”,作者在寒冬时节想起穆柯寨村春天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引出下文作者骑行去寻芦苇荡的详细内容,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通过设问容易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芦花飞舞的样子先后比作“雪花纷飞”“白蝴蝶翩然展翅”和“美妙的音符”,这三个比喻都强调了芦花的洁白、轻盈和飘逸的特点。通过比喻,作者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芦花在微风中的动态美,还传达出了自己对这一景象的深深陶醉和赞美之情。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芦花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4.本题考查题目赏析。以“芦花雪”为题,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芦花如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芦花比作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雪白轻盈的特点,富有文学的美感。“芦花如雪”富有诗意。“芦花雪”可以引起读者的疑问:为什么芦花如雪?从而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根据第①段“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和第⑩段“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可知,题目引起了作者的联想,具有不一样的情感。根据第⑫段中的“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可知,以此为题,可以突出冬日芦苇荡的素雅、寂静之美,包含了作者对冬日芦苇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答案】1.漫天蔽日,层层叠叠;芦花摇曳,妙曼多姿;洁白如雪,意态翩然;风姿素雅,充满诗意和柔情。2.过渡。作者由对穆柯寨村春天芦花荡的遐想,过渡到下文对冬日穆柯寨的探访和芦花的描写。同时,作者用问句的形式,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芦花”比作“雪花”“蝴蝶”和“音符”,既生动形象地从视觉上写出了“芦花”的色彩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美,饱含了作者对“芦花”深情地喜爱和赞美。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好地突显了“芦花”洁白如雪的美丽形象。同时,“芦花雪”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作者由此自然联想到女将穆桂英的发髻和穆柯寨经历的沧桑历史,赋予充满诗意和柔情的“芦花“以历史沧桑感和英雄色彩,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五)总与一缕炊烟有关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不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还升华了作者的情感。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暖暖地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2.作者第⑤、⑨、⑬段写了三次母亲的“讪然”,其中前两次的“讪然”与第三次的“讪然”表现母亲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和第⑧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②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从描写的角度分析)5.好的标题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试分析本文标题“总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作用。【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BC.正确;D.有误,开头是实景,结尾是虚景。故选:D。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由“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可知,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第⑤段“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和第⑨段“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第⑬段“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儿女们的牵挂与思念。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表达了对慈祥母亲的爱,照应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内容上,“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就像抒情的花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②结合“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的内容,“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在饭桌上的举止。这种缓慢而沉重的动作暗示了母亲内心的沉重和无奈,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心理描写作了铺垫。接着,句子中的“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运用了神态描写,将母亲复杂的心理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似乎”一词表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而非母亲的直接表达,更加突出了母亲的内心挣扎和无奈。母亲可能在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在享受这顿饭,但实际上却难以下咽,因为她深知家里的粮食紧张,自己作为母亲却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这种自责和愧疚让她无法安心享用这顿饭。5.本题考查标题分析。本文记叙了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日子过好后,母亲对儿女的思念等内容,可见文章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揭示了文章主要内容。文章表现了母亲善良慈祥、朴实无私而又略显谦卑,表达了对母亲真挚的爱的赞颂。“一缕炊烟”是母亲形象的化身,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爱戴和怀念,揭示了文章主旨;标题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案】1.D2.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3.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4.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②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慢腾腾”“举箸援筷”“似乎品尝”“难以下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母亲在生活困难的时期想让儿女吃的情形,表现母亲的无私与慈爱,隐忍;也反映出当时农村生活困难,给母亲带来的一份忧伤。5.标题“总与一缕炊烟有关”揭示了文章主要内容;“一缕炊烟”是母亲形象的化身,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爱戴和怀念,揭示了文章主旨;标题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六)母亲也曾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宝马亚伟①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就是个整天围着锅碗瓢盆打转的家庭妇女,她的世界只有孩子和家。父亲是个粗枝大叶的男人,不懂得细致入微地关心人。所以在我看来,母亲仿佛是天经地义为家人付出的人,从来没想过谁会给她更多的爱。②直到那次外祖母来我家。有一天母亲在前面走,外祖母跟在她后面。路面不平,母亲走路没看脚下,一不小心险些摔倒。跟在她后面的外祖母惊呼起来:“哎呀,我的宝!”“我的宝”?我听到这样的称呼感觉有点尴尬,又有点感动。尴尬是因为从来没人叫过母亲“我的宝”,感动是因为我恍然明白,母亲也曾是被外祖母捧在手心里的宝。我不觉偷偷笑起来,仿佛窥探到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甜蜜而温馨的秘密。③外祖母跟我讲过很多母亲小时候的事。母亲上学时学习特别好,年纪很小就考到了县城的中学,每周回家一次。有一次,外祖母特别想念母亲,可她又不会骑自行车。思女心切之下,外祖母便装了一兜母亲爱吃的花生、红薯干之类的东西,步行去县城的学校给母亲。县城离家30多里路,外祖母那时候年轻,走路如风,一天就打了个来回。母亲提到这件事,总是笑笑说:“我妈把我当宝贝呢!”她的脸上带着幸福而羞涩的表情,想起自己当年被宠爱的时光,母亲是欢欣的。④外祖母还讲到,母亲小时候特别爱吃铁勺煎鸡蛋。母亲周末回家后,外祖母便打发舅舅去干活,家里只剩下母女俩。外祖母把对女儿的宠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偷偷给母亲用铁勺煎鸡蛋。母亲吃了一个还想吃,她便煎第二个。外祖母还要趁着舅舅回家之前打开窗户,让煎鸡蛋的味儿散尽,要不然舅舅会闹的。外祖母没有一点儿重男轻女的思想,反而专宠她的小女儿。⑤这些事都是外祖母讲给我听的。如果不是亲耳听到,我真想象不出母亲小时候多么受宠。后来母亲结婚了,有了我们姐妹几个,她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操持自己的小家。外祖母偶尔来我家,每次上饭桌前都要点煎鸡蛋和炖鱼两道菜。原来我还以为是她发这两道菜呢,后来才知道,她是为她的宝贝女儿点的。⑥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忙忙碌碌,像陀螺一样,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疲倦。母亲从被宠爱的宝,变成了宠爱孩子的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疗养人员安全免责协议书
- 连锁企业招商外包合同模板
- 房主屋买卖合同模板
- 《钛白市场营销战略》课件
- 智慧人力引领未来-2024年生成式AI赋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报告
- 《TA沟通分析课程》课件
- 《走进护理》课件
-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案例教程 梁露 第7章新
- 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课件
- 《东西部差异显著》课件
-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DB32T 3616-2019 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编制指南
-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组”参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内科护理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数据标注合作合同模板
- 福建师范大学《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语文修辞-【专练02】 修辞手法考点专训(表达效果 主观题1)(教师版)
-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 物业与业主补偿协议书
- 2024至2030年中国粉体滤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