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教案_第1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教案_第2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教案_第3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教案_第4页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教案注意:请在“视图”栏中选择“文档结构图”,然后根据“文档结构图”选择你所需要的内容。第一编

中央银行概述第一章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我国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的大体脉络。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了解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间和事件,把握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原因,条件)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以及与此相互促进的货币信用业务的扩展、股份制银行的增多,原有的自由银行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由此滋生的许多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呼唤建立中央银行制度。1.银行券发行问题。银行业竞争的激烈和跨地区商品交易的发展要求改变银行券分散发行的制度,由一家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大银行集中发行能在全国范围流通的银行券。2.票据交换问题。银行业务和银行数量的增加,导致银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结算效率降低,信用纠纷增多,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银行间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中心。3.最后贷款人问题。由于银行竞争的激烈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复杂,银行的头寸管理越来越困难、流动性风险日益增加,任由银行倒闭会给社会与经济带来严重混乱和创伤,客观上要求有人为发生支付困难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4.金融管理问题。银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关系的复杂,日益需要政府制定统一、公平的“游戏规则”,并由专门的机构监督执行,以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效率。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建立从1656年瑞典银行设立到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建立大约经历了26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全世界经自然演变而形成或者专门设立的中央银行全世界约有29家。其中,瑞典银行、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日本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主要代表。三、中央银行产生的特点中央银行制度基本设立时期的主要特点有:1.由普通银行自然演进。早期的中央银行大多数是由普通商业银行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一般称之为自然演进型中央银行。2.逐步集中货币发行。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自然演进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集中掌管货币发行权的过程。3.对一般银行提供服务。早期中央银行都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服务,最终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清算中心。第二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扩展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货币金融的混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政府为了保障战时的财政需要,大量向中央银行借款,并且纷纷强迫中央银行停止或限制银行券兑现,导致战后经济金融混乱、通货膨胀严重。为医治战争创伤,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作出了关于各国应平衡财政收支、割断政府对发行银行之控制,以稳定货币的重要决议;1922年日内瓦会议除了重申这些主张外,进一步建议未设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快设立。二、中央银行制度的推广(扩展)从1921年到1942年,世界各国改组或者新设立的中央银行有43家。其中,德国国家银行、奥地利国家银行、匈牙利国家银行、苏联国家银行、智利中央银行、厄瓜多尔中央银行是典型代表。三、中央银行制度扩展的原因除了布鲁塞尔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的推动之外,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原因还有:1.新国家的产生。“一战”后新产生的国家需要解决国内货币金融问题,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2.来自国外的支持。许多国家为解决经济困难、金融混乱,依靠国际联盟或者美国的帮助设立了中央银行。3.重建币制的需要。为稳定币值、重建币制,参展各国不得不强化、改组或者新设中央银行。4.货币发行的制度化。为必须改变货币发行混乱的状况,稳定币值,各国都授权中央银行集中统一发行钞票,并建立了比例发行准备制度。四、中央银行扩展时期的特点1.为适应客观需要而设立。这个时期,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是出于通货膨胀压力,为稳定币值、重建或整顿币制而专门创设的。一般称之为人工创设型中央银行。2.活动重心在于稳定货币。这一时期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一战”期间和战后的通货膨胀问题。3.集中储备成为稳定金融的重要手段。30年代大危机后,各国将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管理金融的重要手段。第三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一、国家开始控制中央银行30年代大危机使得金本位制崩溃,信用货币制度建立,管理货币供应、控制货币数量自然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二战”结束后,各国为了恢复经济,稳定金融,也都加强了对中央银行的控制。许多国家开始了中央银行国有化进程,中央银行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成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二、当代中央银行的变化从1945年到1971年,改组、重建和新设的中央银行共有50多家。其中,法兰西银行、英格兰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几个重要代表。三、中央银行制度的重大发展当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有这样几个重要特征:1.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准则。2.实行国家控制是各国中央银行的共同变化。3.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4.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第四节

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银行1.清康熙末年到乾隆初年归化城(呼和浩特)的宝丰社已经具有类似“银行的银行”和管理金融行政的职能,是中国早期中央银行制度的雏形。2.清政府垮台后,北洋政府控制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部分地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责。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只是处于萌芽阶段。3.孙中山领导的中央政府在广州成立的中央银行也没有真正全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4.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央银行职能主要由在上海新设立的中央银行行使,但同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也享有发钞权,1937年成立的四联总处也拥有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5.1932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革命根据地的“发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二、新中国的中央银行1.1948~197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京。50年代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系。这种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直至1978年末基本上没有改变。2.1979~1983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于1979年先后恢复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同时全国广泛设立了信托投资公司,多元混合性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一身二任”的弊病日渐暴露出来,金融业“群龙无首”的问题亟待坚决。3.1983年~199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设立,承担了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经办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城市工商信贷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了我国专门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对于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进一步搞活经济和稳定货币流通、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1993年~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随后明确的市场取向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要“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以此为指导,以完善宏观调控、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我国逐步对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组织体系和职能操作体系进行了改革与调整。1995年3月18日,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开始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9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撤销了原来的31家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立了9家分行,对其他各级分支机构及其职能也作了调整。这些改革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积极稳妥地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新型现代中央银行体制迈进。5.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最新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规定,2003年我国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于4月28日正式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人民银行不再承担上述监管职能,有利于其在国务院领导下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适应职能调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决定。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三个方面。第二章

中央银行的结构、性质和职能内容提要本章分别介绍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中央银行的资本来源和机构设置、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作用等内容。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从多个方面了解一般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几种形式1.复合的中央银行制。是在一个国家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于一家银行来执行。此种类型的中央银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体式中央银行制几乎集中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和职能于一身。混合式中央银行制既设中央银行,又设专业银行,中央银行兼办一部分专业银行业务,一部分业务由专业银行办理。2.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单独设立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作为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执行金融政策的银行,全权发挥作用。它又分成一元中央银行制,是一国只设立独家中央银行和众多的分支机构执行其职能,它是由总分行组成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制。二元中央银行制的国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的权力。3.跨国中央银行制。与一定的货币联盟相联系,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共同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4.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者是一个通货局,不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也不要求商业银行交存款储备金;或者是介乎通货局与中央银行之间的机构。二、决定中央银行体制选择的主要因素1.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信用发达程度。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信用发达程度高的国家,大多数趋于实行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2.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多实行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多实行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3.国家体制。联邦制国家多实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单一型集权国家多实行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资本来源和机构设置一、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1.资本全部为国家所有,即国有化的中央银行。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2.公私股份混合所有,即半国家性质的中央银行。国家持股一般占资本金总额的50%以上。如日本、比利时、墨西哥等国的中央银行。3.全部股份私人所有。资本金全部由私人股东投入,经政府授权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如意大利银行、美国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4.没有资本金。这是指设立时没有资本金(无创设资本),而不是说其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所有者权益。如韩国的中央银行。现代中央银行无论其资本结构如何,都受国家的直接控制和监督,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当局,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二、中央银行最高权力机构的组织形式1.中央银行最高权力机构的组织形式有三种:(1)金融政策决策和执行权集于一身。如英国、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中央银行;(2)最高领导机构分为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如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的中央银行;(3)最高领导机构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如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的中央银行。2.中央银行最高权力机构组织形式的特点有:(1)地位超然,权力较大;(2)中央银行总裁是核心人物;(3)权力机构人选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三、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1.为便于行使职能,各国中央银行总行一般都设立有专门的行政办公、业务操作、金融管理监督和经济金融调研等几大类型的职能机构。2.中央银行总行设置职能机构的特点有:(1)机构设置多,政策性强的工作直接管理多;(2)多数国家都设置有经济、金融研究和政策政府方面的调研机构;(3)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业务管理有专设机构。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机构设置。2003年,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根据中央编制委员会的决定,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内设18个职能司(局、厅),分别是:1办公厅(党委办公室)、2条法司、3货币政策司、4金融市场司、5金融稳定局、6调查统计司、7会计财务司、8支付结算司、9科技司、10货币金银局(国务院反假货币联席工作会议办公室)、11国库局、12国际司、13内审司、14人事司(党委组织部)、15研究局、16征信管理局、17反洗钱局(保卫局)、18党委宣传部和机关党委。4.各国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有的是按经济区域设置的,有些同时考虑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而设置。5.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权力和地位视不同的国家为转移:二元制中央银行的地方机构地位较高,有一定独立权力;一元制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仅仅是总行的派出机构。6.自建行至1998年末,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一直是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设置的。这种体制存在无法抵制地方政府干预、分支机构重叠、人员过多、力量分散、成本高、效率低等多方面弊端。7.1998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要求,人民银行开始进行了分支机构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撤销了31个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立了9家分行,设立了两家总行直属的营业管理部;在不设分行和营业管理部的省会城市设立了金融监管办事处;分行下设中心支行;中心支行下设支行。8.中国人民银行跨省区设置分行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2)有利于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3)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4)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进一步减少管理费用,提高效率。9.2003年,我国将人民银行总行原来承担监管职能的银行监管一司、银行监管二司、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和分行负责金融监管的职能部门、分行下设的金融监管办事处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目前,银监会派出机构的组建工作仍在进行之中。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一、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1.中央银行是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央银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银行业务品种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金融机构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为了防范和治理货币危机、经济危机,从银行群体中产生的。2.中央银行地位的逐步提高。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央银行的地位适应需要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了国家的货币管理当局,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和领导地位。二、近代中央银行的两个特点1.中央银行成为完成国家经济目标的重要机构。2.中央银行管理金融机构的职能得到突出的发展,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成为国家的重要金融行政管理机构。三、中央银行的地位掩盖了其固有性质1.当代各国中央银行都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金融活动的中心地位和金融体系的最高地位。3.当代中央银行的特殊地位掩盖了其原来作为金融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区别于普通金融机构的诸多特征:(1)它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督金融机构的活动。其领导人由国家任命;(2)它是居于超然地位的、有一定特权的特殊法人;(3)其业务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和政府,不以营利为目的;(4)它虽为金融机构提供存款、贷款和清算服务,但发挥的不是普通的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作用,而是控制信用、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5)中央银行吸收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为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一般也不收费;(6)中央银行资产应保持较大的流动性。四、中央银行的地位是其性质的升华作为国家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央银行与一般政府管理机关不同:(1)它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办理银行业务与提供服务,有经营业务收入;(2)它不是单纯凭借政治权力,而是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行使职能。因此,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控制、管理金融的特殊金融机构。第四节中央银行的职能一、服务职能1.服务职能是指中央银行向政府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划拨清算、代理业务等方面金融服务的职能。2.中央银行为政府服务,具体表现在:(1)经理国库;(2)临时的财政垫支;(3)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4)作为政府的金融顾问和参谋。3.中央银行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具体表现在:(1)主持全国的清算事宜;(2)作为银行的最后贷款者。二、调节职能1.调节职能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所拥有的金融手段,对货币与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和干预整个社会经济进程,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职能。2.调节职能具体表现为:(1)调节货币供应量;(2)调整存款准备率与贴现率;(3)公开市场操作。三、管理职能1.管理职能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管理当局,有责任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全与稳定,防止金融紊乱给社会经济造成困难。2.管理职能表现在:(1)制定有关金融政策、法令;(2)管理各银行和金融机构;(3)检查监督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四、各职能之间的关系1.中央银行的服务职能、调节职能与管理职能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2.服务贯穿于调节、管理过程的始终。因为,只有搞好服务,支持银行与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之健全稳定,才能为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奠定金融条件。调节、管理既包含有约束,也包含有扶持。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活跃与发展,是中央银行调节、管理的前提。如果银行及金融机构萎缩或倒闭中央银行就失去存在的理由,所以服务要服从于管理、调节。管理与调节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管理必然伴随调节,无调节的管理难以实现理想的管理。调节促进实现有效管理,管理对调节也有促进作用。扶持和调节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管理。五、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新近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三个方面。具体职责有13项:(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8)经理国库;(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概括而言,今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方面最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一个强化、一个转换和两个增加”:“一个强化”就是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责。具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二条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十三条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金融债券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第三十一条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等等。“一个转换”即由过去主要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业务审批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督管理等直接监管的职能转换为履行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风险的职能,即维护金融稳定职能。具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删除了“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而代之以“维护金融稳定”;第二条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删除了原《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第三十一条,即“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定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业务范围”,而代之以“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其协调发展”;增加了第三十四条,即“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等。“两个增加”是指增加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第五节中央银行的作用一、稳定货币,稳定金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和通过货币政策干预金融市场等实现币值稳定、金融稳定的目的。二、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正常发展1.中央银行通过实施扩张或者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总量进行调节。2.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信贷政策对国民经济的价值结构进行调节。三、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中央银行通过建立和完善支付清算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可以节约现金流通费用、缩短转账结算时间,从而起到推动资金加速周转的作用。四、推动国际金融合作中央银行通过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可以推动金融国际合作。第三章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内容提要本章在介绍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不同模式的基础上,这种分析了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学习本章的目的认识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了解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现状。第一节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不同模式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概述1.各国中央银行产生之初,无不与政府关系密切。当时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为争取政府支持,独享货币发行权;二为承办政府财政收支,建立资金往来关系;三为处理政府借垫与公债募集;四为政府解救货币经济危机;五为由政府任命总裁。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了独立性的争议。“一战”前基于中央银行的私营企业属性,普遍认为中央银行不应受政府控制。“一战”期间和战后由于财政问题中央银行的自由原则和独立性受到严重冲击。1920年在布鲁塞尔和192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两次国际金融会议,一再强调中央银行应脱离政府控制而独立。战后各国纷纷组织独立的中央银行,有的国家中央银行法中列有维持独立性的条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一些经济学家认识到,单靠中央银行难以保证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的浪潮有所平息。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性思潮再起。“二战”后中央银行既要满足财政筹措资金的要求,又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理应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监督。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再次提出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其理由主要有:(1)政治家缺乏经济远见,干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2)政府为满足短期利益的需要,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可以对此有所制约;(3)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工作侧重点的不一致,致使相互的措施矛盾对立;(4)中央银行作为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也需要相当的独立性。3.当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实质表现为既不能视中央银行为一般政府机构,也不能使之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这就是当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4.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要遵循两个原则:(1)经济发展目标是中央银行活动的的基本点。中央银行不仅要考虑自身所担负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还要重视国家的利益;(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性。防止为特定政治需要而不顾必要性和可能性,牺牲货币政策的稳定性。5.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主要方面:(1)财政政策要求与货币政策配合。中央银行要为政府发行债券,提供短期借款。但要拒绝为弥补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超经济的货币发行。(2)货币政策争取财政政策的配合。如在经济发展不正常时,要求税率能作相应的调整;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国力许可时,要求大量削减投资;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要求提高关税以限制进口;等等。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不同模式1.当代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存在以下特征或趋势:(1)中央银行资本所有权有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即使是资本属私股的中央银行,股东也无权干预和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因为对中央银行的管理监督权属于国家,所以资本所有权已成为无关紧要的问题。(2)中央银行的总裁的任命多由政府部门或议会提名,国家元首任命,任期与政府任期接近。理事任期稍长于总裁,多数国家允许连任,与政府的任期错开。(3)多数国家赋予中央银行法定职责,明确其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在承担稳定货币金融的同时,作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人,接受政府的控制与督导。(4)中央银行与政府的隶属关系、与财政部的资金关系是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方面。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在一定的限度内有支持财政的义务,为财政直接提供贷款融通资金,为财政筹集资金创造有利条件。但同时,许多国家对融资的方式、额度与期限都从法律上加以严格限制,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透支。(5)理事会中是否应该有政府代表的问题,各国在实践和认识上对此都有分歧。反对者认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政府不同,没有代表可以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保障中央银行不受政府压力和政府偏见的影响。赞同者认为,有代表有利于沟通和纠正双方观点与认识上的偏差;理事会中可以有各经济部门的代表,就不能排斥政府的代表。2.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三种模式:(1)独立性较大的模式。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可以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不得直接对它发布命令、指示,不得干涉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通过协商解决。美国和德国都属于这一模式。(2)独立性稍次的模式。指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直辖中央银行,可以发布指令,事实上并不使用这种权力。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属于这一模式。(3)独立性较小的模式。中央银行接受政府的指令,货币政策的制定及采取的措施要经政府批准,政府有权停止、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这样模式的典型国家是意大利。第二节

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一、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1.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应隶属于国务院还是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如何从立法上保证它的独立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政府长远的总体经济目标与近期经济发展意图上,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会也不可能存在重大分歧,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必要脱离政府,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2)第二种观点认为,人民银行直接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其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贯彻执行金融政策,可以使人民银行不受政府短期经济政策的局限与随着短期经济政策摆动而摆动。(3)第三种观点认为,在政治体制未作相应改革的情况下,人民银行是直接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直接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应通过立法来保证。2.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直属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由全国人大决定,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免。(2)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行长领导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3)在法定权限内,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和履行其他职责。3.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利、有责任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情况,并进行监督;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宏观控制调节机构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不违背中央的战略目标和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二、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1.历史上银行与财政的关系是“大财政、小银行”,“长期资金归财政、短期资金归银行,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2.改革开放以后的关系正在理顺,表现在:(1)行政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同属国务院直接领导,以平等独立的身份协调配合工作;(2)在业务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历来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3)在资金关系上,主要是资金的融通关系,尤其是解决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透支问题;(4)在政策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部门的财政政策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二者必须保持平行、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三、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计委的关系1.历史上是“计委定计划,银行包资金”。2.国家计委与中国人民银行同属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隶属关系,但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计委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速度,必须考虑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可能性;中国人民银行控制社会总需求,则要根据经济合理增长因素、经济动态因素和货币流通状况确定货币供应量,并在货币供应量的限度内,积极配合、支持经济计划的实现。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人民银行要履行其职能,必然会与地方政府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1.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具有中国特色,因为中国地方政府不仅办社会,而且办企业。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也在客观上为地方政府干预提供了可能,所以1998年要撤销省级分行,建立跨省分行。2.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受总行垂直领导,是总行的派出机构,在行政上、业务上与地方政府不发生直接关系。但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有义务在中央宏观决策指导下,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目标。3.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既无任何行政隶属关系,也无任何业务从属关系,是各自平行且完全独立的关系。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内容提要本章讨论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要认识中央银行从事对外金融活动的重要任务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内容和途径。第一节

中央银行在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地位和任务一、中央银行在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地位1.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总顾问和全权代表。2.中央银行是国家国际储备的管理者。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活动的调节者和监管者。

二、中央银行在对外金融关系中的任务1.负责与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官方结算。2.负责对国际资本流动的调节管理和对外负债的监测。3.负责外汇交易和管理。4.负责发展与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5.负责制定国家对外金融总体发展战略。三、中央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1.代表政府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2.与世界银行的合作。3.参与国际清算银行活动。4.参与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的活动。5.各国中央银行间的交流合作活动。6.建立中央银行驻外代表处。第二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o""一、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历史演变1.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国际间资本流动及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主要包括安排国际间的汇率、确立国际储备货币、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和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等内容。国际间的汇率安排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部分。2.在历史上,国际货币体系先后经历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三个历史阶段。3.在牙买加体系下,各国为追求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从而使得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区域货币一体化。即在目标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而对外则联合浮动,或者实行单一货币;(2)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得到了发展。在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为了避免这种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对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不良的冲击,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1.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对外经济交往的频繁,货币政策不仅需要考虑经济的内部平衡,也要注重经济的外部平衡,即国际收支平衡。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大;反过来,国外的货币政策会波及到国内,使国内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扭曲,难以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为了更好地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更好地执行货币政策,必须在国际间建立起符合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机制。3.在经济全球化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产生变化。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有三个:利率途径(及其他资产价格途径)、信贷配给途径和国际经济途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相应提高了国际经济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从而使得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从本国范围内考虑,也要从国际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4.在经济全球化中货币替代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生变化。货币替代现象的存在,使得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逐步由总量性指标向价格性指标过渡。5.在经济全球化中外部经济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增大。随着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状况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是不断上升的,这加大了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三、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内容和途径1.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汇率政策的协调,二是利率政策的协调。2.各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途径是:(1)加强国际间货币政策有关信息的交换;(2)减少对货币总量指标的依赖;(3)强调汇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4)加强国际间金融货币合作。第二编

中央银行业务第五章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内容提要本章讲的是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中央银行贷款和再贴现、证券买卖业务和金银外汇储备业务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主要类型、我国以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经营状况;理解中央银行开展诸业务的意义;掌握各类业务的特点。第一节

中央银行贷款和再贴现一、中央银行贷款业务1.中央银行贷款业务充分体现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其意义在于央行通过向商业银行、国家财政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应急贷款,起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安全、抑制通货膨胀、执行货币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2.中央银行贷款按照贷款对象不同,可分为对商业银行的放款、对财政部的放款和其他放款三种主要类型。3.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也体现出独有的特征:(1)以短期贷款为主,一般不经营长期贷款业务;(2)不以盈利为目的;(3)应控制对财政的放款,以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4)一般不直接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4.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可分为信用放款、抵押放款和票据再贴现;按期限可分为20天以内、3个月以内、6个月以内和1年期4个档次。5.申请人民银行贷款的金融机构必须具备3个条件:(1)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对象;(2)信贷资金营运基本正常;(3)还款资金来源有保障。6、人民银行贷款的管理主要有发放和收回两部分。具体程序是:借款行提出贷款申请→借款审查→借款发放→贷款的收回。二、再贴现业务1.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提高或者降低再贴现额度,通过对信用规模的间接调节,达到宏观金融调控的目的。2.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将其持有的通过贴现取得的商业票据提交中央银行,请求中央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3.从广义上来讲,再贴现属于中央银行贷款的范畴。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利息支付时间不同。再贴现是商业银行预先向中央银行支付利息,而贷款业务是在归还本金时支付利息;(2)本质和范围不同。再贴现本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抵押贷款,而中央银行贷款的范畴比再贴现广得多,不仅包括抵押贷款,还包括信用贷款。4.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通过贴现窗口开展的,贴现窗口是美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保证美国银行和金融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联储贴现窗口的贷款主要分为调节性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延伸性贷款三类。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各种金融机构很少求助于贴现窗口,而宁愿利用同业拆借或通过欧洲货币市场来筹集资金。原因在于求助于贴现窗口往往被同业视为经营不善的标志,从而影响其声誉。5.德意志联邦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对于再贴现金额有严格的数量限制。6.我国的再贴现业务自1986年开办至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商业信用落后且不规范,商业票据到期不能履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再贴现业务目前在我国尚处于不发达阶段。第二节

证券买卖业务一、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意义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证券,对于调节货币流通,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1)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宏观经济;(2)配合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削弱和抵消过激的政策调整对金融和整个经济的震动;(3)缓解财政收支造成的不利影响;(4)协助政府公债的发行与管理。二、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种类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国库券以及其他市场流动性非常高的有价证券。三、美国联邦储备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联储最有效、最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联储的政府债券买卖是在与政府债券初级交易商之间进行的。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主要有两个:一是永久性储备调节;二是临时性储备调节。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从事证券买卖业务,有利于增加国债的流动性,促进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同时使中国人民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手段更加丰富、更加灵活,有利于各金融机构改善自身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提高资产质量。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是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包括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主体是国债一级交易商。五、中央银行在买卖证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不能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而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购买。2.不能购买市场性差的有价证券。3.不能购买无上市资格、在证交所没有挂牌交易的有价证券。4.一般不能买入国外的有价证券。第三节

金银外汇储备业务一、中央银行保管金银外汇储备业务1.中央银行保管金银外汇储备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稳定币值、稳定汇价以及调节国际收支等方面。2.金银、外汇作为国际储备各有利弊:(1)从安全性考虑,黄金无疑是实现保值的最好手段,但金银的灵活兑现性不强,保管成本也很高,因此,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金银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外汇灵活兑换性较强、保管成本低廉,但由于汇率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使得持有外汇面临贬值风险较大。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在保管金银、外汇储备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政策出发,确定合理的金银、外汇储备比例和数量。二、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1.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坚持“安全第一,流动第二,盈利第三”的经营管理原则。2.中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是:(1)采用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手段,保证人民银行调整外汇供求、平衡外汇市场等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2)加强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保证资金的及时调拨和运用;(3)建立科学的储备资产结构,提高储备经营水平,增加资产回报;(4)合理安排投资,有重点地支持国内建设项目。3.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中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规避面临的各种风险,防患于未然;(2)采用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确保外汇资产的安全;(3)划分外汇储备为经常性储备和战略性储备,这样既可以保证对外支付,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又可以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性。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内容提要本章讲的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社会集团和个人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放行、经理国库和集中存款准备金等业务。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各类负债业务的含义、发展沿革及现状;理解中央银行开展负债业务的意义;掌握货币发行的原则及我国货币发行制度、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优越性、我国国库业务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货币发行业务一、货币发行的含义、意义和原则1.货币发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2.中央银行经营货币发行业务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提供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满足了社会商品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相应地筹集了社会资金,满足了中央银行履行其各项职能的需要。3.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要遵循三条重要原则:(1)垄断发行原则。即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2)信用保证原则。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为保证),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发行;(3)弹性发行原则。即货币发行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二、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中央银行一般都以某种或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这种制度就是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该部分应掌握以下内容:1.货币发行准备金包括:(1)现金准备。即以金银、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作为准备;(2)保证准备。即以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等可在金融市场上交易、流通的证券作为准备。2.由于现金准备缺乏弹性,保证准备又难以控制,许多国家都将两种准备结合起来,即规定发行准备中现金准备和保证准备的比例,这个比例被称为货币发行准备金比率。该比率的高低对金融经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准备金率有相当的难度,是极具技术和艺术性的工作。3.目前,各国采用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有弹性比例制、保证准备制、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现金准备发行制和比例准备制5种。三、货币发行制度的发展与沿革货币发行制度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的货币发行制度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找到一条货币货币发行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即发行准备由金属准备→保证准备→管理通货的发展过程。四、中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制度1.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坚持集中发行、经济发行和计划发行的原则。2.中国货币的稳定性建立在商品物资的基础上。即货币发行必须以商品作为保证,以有效的商品供应为界限。3.中国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各级发行库和业务库之间的调拨往来而实现的。五、各国货币发行制度比较1.美国货币发行实行“发行抵押”的制度,通过提供100%质量合格的抵押品使联邦储备券的发行成为具有充分担保的经济发行,同时又不以事先规定的限额为依据,具有相当的弹性。美国货币发行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独立性极强。2.英国的货币发行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英格兰银行根据自身持有的黄金数量超额发行;(2)英格兰银行只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享有货币发行权,但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两地发行货币都要以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货币作为保证;(3)英格兰银行通过自己的分支机构向商业银行供应货币,并且贷款给贴现所和承兑所,而不直接贷款给商业银行。3.日本货币发行制度的特点表现为:(1)实行最高限额发行制;(2)法律规定的发行保证物包括金银、外汇、3个月内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以及特殊的抵押担保放款等;(3)购买黄金、外汇,对民间、政府提供信用是其货币发行的主要途径。4.加拿大货币发行制度的特点表现为:(1)发行货币的准备金全部为政府债券,因此,其货币发行又被称为“债券货币化”;(2)货币发行的数额取决于公众对钞票的需求量;(3)货币发行的渠道是中央银行向政府购入证券,支付等额的加拿大银行券,从而形成货币发行。5.各国货币发行制度虽然各具特点,但也存在几点共性:(1)都实行经济发行;(2)都规定要有十足的资产作保证;(3)规定发行的最高限额。第二节

经理国库业务一、国库体制1.国库是国家金库的简称,是专门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和支出的机关。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财政预算收支保管一般有两种形式:国库制和银行制。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多采用委托国库制。如同中国通过法律规定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的职责一样,各国也均以相应的法律确定了中央银行对其国库的代理关系。2.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作为政府的银行,经理国库业务便是中央银行履行该职能的具体体现。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业务具有诸多优越性:(1)收缴库款方便;(2)库款调拨灵活;(3)资金安全,数字准确;(4)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5)有利于发挥央行对财政的监督作用。二、中国的国库产生和发展1.中国最早的国库雏形是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后,设立专司府库诸职,专门负责管理各种财物的出纳。2.中国的国库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保管实物为主的国库;二是银行代理国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颁布了3个法律文件,确定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3.我国国家金库分别设立了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两个工作机构。中央金库实行业务上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地方金库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三、中国国库业务的现状1.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经理国库的机关,被国家赋予了多项相应的职责:(1)准确及时地收纳国家预算收入;(2)审查办理财政库款的支拨;(3)对各级财政库款和预算收入进行会计帐务核算;(4)协助财政、征收机关组织预算收入及时缴库,监督财政预算收入的退库;(5)组织管理和检查指导下级国库和国库经收处的工作及其他同国库有关的业务,总结交流经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6)协助财政税务机关监督企业单位,同时向国家缴纳款项。2.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1)预算收入的吸纳、划分和报解;(2)预算支出的拨付。第三节

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一、集中存款准备金的含义与意义1.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划拨清算的需要而设置的专项准备金。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支付准备金,即库存现金;另一部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2.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集中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业务。是中央银行履行“银行的银行”职能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3.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在于:(1)保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2)有利于中央银行约束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1.制定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3.按规定计提和管理存款准备金。三、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1.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三部分:一是库存现金;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三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只有在商业银行存款或负债总额出现增减变动时才可调增调减,平时不能动用。超额准备金才是真正用于应付客户提现和清算的准备资金。2.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对缴纳准备金的对象、范围、比例、罚则等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各金融机构共同遵守的一项制度。3.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包括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具体缴存方式为:商业银行直接缴存中国人民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原则上缴存中国人民银行,也可视具体情况由开户行代收代缴。四、其他国家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简单了解其他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我国相比有哪些不同和可资借鉴之处。第七章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内容提要中央银行的业务除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外,还有一种业务,它既不是央行自己的资产,也不形成央行的负债,这类业务统称为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中央银行其他业务的主要类型;理解央行开展其他业务的优势和意义所在;掌握各类业务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业务一、国债的概念及类型1.清楚国债是一国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的通称。政府债券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因公共支出的需要,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国内外筹集资金时发行的有价证券的统称。2.国债种类很多,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应该对按照期限、募集形式、计息方式和用途对国债进行的分类有所了解。二、中央银行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的意义1.弥补财政赤字,促进财政收支的平衡。2.聚集社会闲置资金,加强经济建设。3.有国家信用作保证,风险小、流动性强,为居民提供可靠的资产选择方式。4.调整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5.将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结合起来,有利于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三、中国国债业务的内容1.国债的发行。我国国债的发行一般由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承购包销的形式进行。具体操作程序为:国债的印制→国债的调拨→国债款项的上划→发行结束后的清理工作。2.国债的兑付。世界各国国债兑付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经常性预算收入、预算盈余、举借新债、偿还基金以及增发纸币等5种办法。我国现在国债兑付的资金来源是在经常性预算收入中安排当年应偿债务支出。3.国债的偿还虽然本金和利息都是固定的,但是可采取的偿还方式仍有多种。比如:到期一次偿还法、提前偿还法、抽签分次偿还法、转期偿还法、市场购销法等。第二节

清算业务一、清算业务的含义和意义1.清算是指因一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货币关系的计算和结清。分为现金清算和转账清算两种。2.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职能的体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性业务。它通过票据清算和电子联行系统的运作,服务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业务。3.中央银行办理资金清算业务,主持一国的资金清算事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缩短资金在途时间,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节约社会劳动;(2)有利于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增强银行信誉;(3)有利于中央银行正确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有效地进行金融宏观调控。二、国外的清算系统简单了解国外清算系统的状况。各国中央银行对本国支付体系的参与程度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完全不参与,支付系统完全由私营机构经营和管理。如加拿大和英国;二是中央银行积极参与,从支付活动规则的制定到直接提供支付服务等一系列支付系统的工作。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法国。三、中国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1.人民银行作为银行间的支付中介,主要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3类清算业务:集中办理票据交换、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办理异地的资金转移。2.电子联行系统是目前在金融卫星通讯专用网上运行的主要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使中国人民银行能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处理全国异地资金支付汇总的划转和清算,实现资金流动的及时检测与调度。我们需要对该系统的组成与逻辑结构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第三节

金银管理业务一、金银管理业务概述

1.清楚金银管理是根据国家金融、外汇管理、金银储备等方面政策的需要,金银收购、配售、加工、进出境等方面进行管理的行为。对于实行金银管制的国家,此项业务一般由该国的中央银行经办。2.明确中央银行金银管理业务的主要职责和经管范围。二、业务内容了解中央银行金银管理业务主要包括金银收购、金银调拨、金银库存保管、金银配售、金银专项贷款、金银制品管理以及金银进出境管理等内容。三、金银管理的发展趋势1.近几年来,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电子化的发展,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大大减弱,同时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较低,黄金价格不断下降,黄金的保值作用不断降低。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金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2.就我国而言,黄金白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中央银行管理还是非常必要的,其趋势大体是金、银一并交易,期货—现货分离,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第四节

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一、中央银行业务基本经营原则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3.一般不支付存款利息。4.资产具有较强流动性。5.定期公布业务状况。6.在国内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7.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二、中央银行业务的限制性规定1.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业务。2.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买卖和不动产抵押放款业务。3.不得直接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4.不得收买本行股票(当中央银行是以股份制形式组建时)。5.不得以本行的股票为抵押进行放款。第三编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内容提要本章介绍货币政策的特征与功能、货币政策备选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等内容。学习本章的目的是理解货币政策的功能,掌握货币政策目标及其选择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和汇率水平等,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二、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由产业政策等来完成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而产生影响。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能力,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追逐形成社会总需求;利率水平通过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调节而影响到社会总需求;汇率的变化将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形成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货币政策的运行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水平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经济行为主体产生间接作用的。4.货币政策目标的长期性。货币政策是一种结合短期性与长期性,运用短期性的政策调节措施来达到长期性目的的工具。三、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等问题。四、货币政策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社会总供给来是经济发展长期累积的结果,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来完成。社会总需求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购买能力,货币供应量同社会总需求发生关联,并成为决定社会总需求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着力点,这也构成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2.确保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稳定经济,一方面要防止货币供给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货币政策抵消其他经济因素对经济稳定的冲击。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第二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中间性目标两个层次。中间性目标又包括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一、物价稳定1.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运行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传统目标便是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2.物价稳定目标并不是中央银行一经设立就确立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变迁而发展和完善的。金本位制时期,物价稳定的目的已经形成,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重心便逐渐转向物价稳定。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滞胀”及周期性不断发作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3.所谓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4.物价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使用的是物价指数。主要指标有3种: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二是消费物价指数;三是批发物价指数。二、充分就业1.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可以从高失业率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来反映:第一,高失业率会带给人们许多灾难;第二,高失业状态一般代表着有大量的闲置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形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降低了产出和收入水平。2.充分就业目标的确立受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的影响。随着1946年美国就业法案的通过,各国政府竞相效仿,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3.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可以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4.衡量充分就业的指标是失业率,也就是一个社会劳动力中处于失业状态的人数与全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率。一般而言,维持在5%~6%的自然失业率就可以认为是达到了充分就业。三、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决定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长期走势,因而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开始关注经济增长问题,并将经济增长确定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3.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理解经济增长必须区分短期的经济增长与长期的经济增长,并分析其关系;不仅要考察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还要考察经济增长的质量。4.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的增长率或其人均值来衡量。无论使用哪一种指标,都必须是指它的实际变量,而不能使用名义增长率。四、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有强烈的影响,因而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2.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3.衡量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一般是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性质——自主性交易的结果——来判断。五、其他目标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金融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货币政策开始关注利率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1.1958年菲利浦斯得到关于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结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也证明了失业率与物价变化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从而有了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2.菲利浦斯曲线的存在,说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要使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会增加,物价就会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如果要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下降,必须承受较高的失业率。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1.从长期来看,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致性。稳定的物价,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利于生产充足的商品,保持物价的稳定。2.从短期来看,对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无论理论纷争有多大,从政府行为来看,由于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的短期增长,所以不时地可以看到利用适度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所以,对什么是合适的通货膨胀,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的“惯性”,仍是政府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难解之题。三、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1.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分属于货币政策的内部目的与外部目的。由于影响国内经济因素与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因素各不相同,中央银行同时实现其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更为困难。2.外部不均衡对内部均衡的影响。内部均衡表明物价处于稳定状态。此时,如果存在国际收支的顺差,为了解决顺差,会造成经济的紧缩和物价的下跌;如果此时存在国际收支的逆差,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起到扩张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从而影响物价的稳定。3.物价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当本国出现通货膨胀时,本币对内贬值与国外未出现通货膨胀的货币相比,外国的商品价格显得更为低廉,出现汇率高估现象,有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而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结果是出现逆差,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1.在正常情况下,一国经济增长,将有利于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出口能力。2.促进经济发展,往往会提高国民收入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及购买能力。由于进口一般是国内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这样就会导致进口的增加。3.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增加投资,不仅要动员国内的储蓄,而且要利用一切手段吸引外资,加强对外资的利用。其结果可能带来资本项目的逆差。五、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根据奥肯法则,在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差和实际国民收入与潜在国民收入之差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实际经济增长越接近潜在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失业率便接近自然失业率。六、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和冲突性,各个国家所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国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七、中国货币政策目标1.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明确确定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为“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这一货币政策目标被理论界称为“双重目标”。2.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表述一方面强调了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是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另一方面也没有将这一目标绝对化,体现了货币政策依靠稳定物价,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环境,并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宗旨。3.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运行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之一是如何应对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资产价格对物价稳定目标的影响。挑战之二是如何利用货币政策防止通货紧缩。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内容提要本章介绍各种类型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特征、作用机制和效应。学习本章的目的是掌握选择和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所必需的理论和业务知识。第一节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它通过调节货币和信贷的供给总量,对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而不仅仅作用于某些方面和部门。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一、存款准备金制度1.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美国的苏弗克制度。早期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转为控制信贷和货币供应量,至此才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工具。2.存款准备金制度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确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2)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4)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即规定哪些存款应该缴存存款准备金以及计提的基数;(5)规定存款准备金的付息标准;(6)规定存款准备金持有期的考核办法。3.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而实现的:(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会改变货币乘数,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改变;(2)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到利率,从而影响支出;(3)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化具有直接的宣示效果。4.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具有明显的优点:(1)作用速度快而有力;(2)作用呈中性,即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对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产生相同的影响;(3)特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4)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