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批评文体,就是“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话语方式”。中国文学批评文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存在过许多种不同的类别。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是基于文学文体的变化的。一般来说,文学批评肯定滞后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只有先出现文学创作,然后才会出现文学批评。因此,当中国文学经过远古神话而发展成二言诗、四言诗和诸子、历史散文的时候,文学批评才开始逐渐萌生。主要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史学等著作之中。这时尚未出现专门论文学的批评家,也没有出现专门的论文著作,所谓的文学批评就是著作中有关文学的片段、零散的“批评”。当中国文学发展成较为精致的律诗、唐宋词和散文的时候,中国文学批评文体也因特有的思维方式发展为笔记体的诗话、词话,以诗论诗体,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以及小说戏曲评点。但是,传统的文学批评文体不适合元明清时发展迅速的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作品,中国文学文体的变革要求中国文学批评做相应的转型。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从文学起源一直到清末,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文体范畴都是文章诗词,而小说之流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清末之前,文学批评转型的要求还不十分强烈。而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十几年里,小说突然变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文体,占据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等出版物。当此之时,小说理论批评的转型就变得迫切而且必要。既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诗话、词话和评点不能适应对小说等叙事文学的批评,那么论著体是否能承担此重任?论著体是现在最常见、最严谨的文学批评文体,既可以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又可以做到推论合理,推论步骤清晰完整,正好适合对小说等长篇叙事文体进行批评。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发生有其“社会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原因,这二者都属外部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内因起决定作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内在原因集中体现在批评文体与批评对象的矛盾中。总之,中国文学文体的变革,即以诗词等为主体向小说为主体的转变,导致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转型,即以诗话词话体为主向论著体的过渡。(摘编自舒玲娥、庄桂成《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材料二:与古代文论的“无体”相反,现代文论是有体的:就大的门类而言,现代文论的书写可分为两大类:学院批评与传媒批评。古代文论批评文体“无体之体”的传统被中断,古代文论所特有的生命感悟和诗性言说被丢弃,剩下的是批评文体的格式化,是言说方式的枯涩和单一。其实,当下文学理论批评书写的格式化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格式化只是症状,要害之处是工具化。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只有被格式化的东西才能成为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实惠。我这里说的“工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论证西方批评理论的工具,一是作为兑换利益的工具。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传统基本上被中断,从批评观念到批评方法,从入思方式到书写方式,中国文论基本上是奉行“拿来主义”:欧美的,苏俄的,日本的……中国文论既丢失了自己的理论话语,又丢失了自己的批评文体,走上一条失“语”失“体”的双失之路。工具化的批评文体,对外是去论证别人的理论,对内则是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就后者而言,批评文本的写作是为了兑换:兑换学位,兑换职称,兑换项目,兑换奖励,兑换红包,兑换一切可以兑换的东西。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主张“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是一种文学性书写,也是“为情造文”。我们以书信体为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曹丕《与吴质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都是批评史上的名篇。这些书信体的文学批评,为情造文,情真意诚,以情动人,理在情中。中国文论批评文体之演变的总体趋向,是由古代的“无体”走向了现当代的“有体”,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无体之体”的影响,至少在20世纪还有流风余韵:比如鲁迅杂文批评的卓吾体貌、钱锺书谈艺管锥的诗话体制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承续了古代文论“无体之体”的文体传统。认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无体之体”的文体传统并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破”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写作的格式化、工具化、平面化之弊,对于针砭当下流行的种种文体病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摘编自李建中《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和文学批评存在着依存关系,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文学批评,文学的发展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B.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大致萌生于二言诗、四言诗和诸子、历史散文出现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著作之中。C.当下文学理论批评书写存在格式化现象,原因是某些人把批评作为兑换利益、兑换一切可以兑换的东西的工具。D.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批评文体的出现是伴随中国文学发展成较为精致的律诗、唐宋词和散文而出现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紧扣文学文体与文学批评文体的相应变化来论证“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变革及转型”的必要性。B.材料一与材料二均谈到了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文体问题,但前者持否定态度,后者持肯定态度。C.论著体能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推论合理、推论步骤清晰完整,适合对长篇叙事文体进行批评。D.材料二列举了司马迁《报任安书》等例子证明了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是“为情造文”。(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国文学批评文体需要变革与转型”理由的一项是A.小说理论批评的转型在小说突出之时变得迫切而且必要。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不能适应对叙事文学的批评。C.“社会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外部原因与文学批评文体内因的共同作用。D.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无体之体”特点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4)为什么说古代文论是“无体”的?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对此进行简要阐述。(5)当前如何推动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化蝶哲贵讨论会开始了。这个会议对剑湫来讲意义非凡,是她的“施政宣言”。她当这个团长,就两件事:排新戏和出新人。在剑湫看来,排新戏和出新人是相辅相成的——将新戏排出来,成为经典名剧,名剧催生名角。反之,也只有名角才能将一个戏经典化——名角身上的光芒可以照亮一个戏,让一个戏起死回生。还是拿老戏做文章。当然也可以排新戏,新戏的好处是,一张白纸,怎么画都行。但风险也是明显的,新戏缺少积淀,缺少厚重感,显得浅薄。排老戏当然也不容易,像《梁祝》这样的经典剧目,多少代人的心血结晶,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唱词,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已印刻在观众心中,特别是那些老戏迷,改一句都不允许,那是欺师灭祖,要跟你拼命的。所以,如果要排老戏,必须出新,不出新就不能“出彩”,不“出彩”就没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就没有好结果。问题是怎么出新?按照剧团惯例,先开会讨论剧本改编,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参加人员主要是这么几位:杜文灯和梅如烟是剧团顾问,重大的事,要邀请她们参加,她们的资历在那里,威望在那里,艺术修养在那里,她们的意见至关重要;加上编剧和主要演员剑湫和肖晓红。好了,五位“首脑”到齐,可以讨论了。剑湫是召集人,也是主持人,她先发言。剑湫保留了原剧基本框架,做了四处调整:第一,充实了第一场“思读”的内容,突出祝英台的性格,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知识,渴望自由,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种子”;第二,拿掉“山伯临终”那一场,她不让梁山伯死,在戏里弄死一个人太容易,活下去才难;第三,她将“楼台会”和“祝父逼嫁”次序对调,“逼嫁”在前;第四,最后一场“哭坟”拿掉,梁山伯没死,哭什么坟?改成“私奔”,她要让祝英台和梁山伯私奔,剧名就叫《私奔》。剑湫说,这次改编就一个目的:让这个戏现代起来,让年轻观众走进我们剧场。就这么简单。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戏曲的没落是有目共睹的,让年轻的观众买票走进剧场是所有戏曲从业人员的梦想。多么美好的愿望。剑湫说完,会议室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最先发言的是杜文灯。杜文灯其实不想先发言,她眼角余光一直注意着梅如烟。梅如烟是演旦角的,演祝英台是她的拿手戏,应该由她先开口。但梅如烟没有开口,手一直扶着脑袋,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杜文灯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最先说道:“《梁祝》原本是悲剧,这么一改,成了喜剧,年轻观众能不能接受?老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个我们要考虑。”杜文灯提的意见太有道理了,《梁祝》是经典悲剧,已经深入人心,改成喜剧,确实有风险,甚至是冒险。这时,剑湫的“一根筋”体现出来了:“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只有新,才能出其不意,才能险中求胜。我就是要借这次改编,拿出一部不一样的《梁祝》,塑造出不一样的生角和旦角。”杜文灯有点下不来台了,但她是“老艺术家”,是前辈,是不会跟晚辈“一般见识”的,她只是“微笑”——两个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在很多时候,“微笑”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武器。大家都转头看肖晓红。剑湫说到这个份儿上,肖晓红的态度就很重要了。可是,让肖晓红怎么回答?老实说,剑湫这么改,她接受不了,不“哭坟”了,不“化蝶”了,最经典的戏没了,还是《梁祝》吗?可她也知道剑湫说的没错,如果按照老路子演,很难说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出新。所以,肖晓红觉得怎么说都不合适,她用眼睛去看梅如烟,想听听梅如烟的意见。当然,也是转移“目标”。但梅如烟不看她,依然微闭着眼睛,谁也不看,又好像谁都看了。还是杜文灯发话了,“微笑”着对肖晓红说:“你是艺术总监,你谈谈想法。”还有退路吗?有人拿“枪”顶着后脑勺了。肖晓红只能硬着头皮上:“我觉得,剑湫团长的改编,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是对的,一开始加强祝英台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性格,她能够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为后来的私奔打下很扎实的基础。这么改编是出人意料的,又在情理之中。很讨巧,也很有新意。”停了一下,肖晓红看了大家一眼,继续说:“我觉得,杜文灯顾问说的也很有道理。将悲剧变成了喜剧,特别是对经典剧目的改编,确实既要考虑年轻观众的感受,更要考虑老观众的感受。”肖晓红发言就到这里了,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有说。“支持”了剑湫,也“支持”了杜文灯,谁都没得罪。这是她一贯的做事风格,既合情合理,又模棱两可。接下来是编剧发言,编剧站在杜文灯一边。编剧的心态可以理解,改编剧本是他的事,剑湫将他的事干了,这不是砸他的饭碗吗?当然不干。这就形成了对峙。如果说肖晓红属于中立的话,杜文灯和编剧形成了一个阵营。这个时候,梅如烟的发言显得尤为重要,她的态度不只是对艺术的讨论,而且是“站队”问题,是“政治立场”问题。形成这个阵势,有剑湫和肖晓红的原因,但也不完全只是她们的原因。剧团的人都知道,剑湫和肖晓红背后,站着各自的师傅——杜文灯和梅如烟。梅如烟的发言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她“支持”了剑湫。她“醒过来了”,脸上浮现着“微笑”,说:“我老了,退休了,头晕脑涨,本不该来开会和说胡话。”她说的这句话,当然指的是自己,可是,在座的人都听得出来,也暗指杜文灯。她接着说:“我这个顾问只是随便挂个名的。剧团叫我来参加会议,来点个卯,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出个态度。我支持剑湫。我自己做不了事了,不能阻碍剧团做事,更不能在边上指手画脚。”话说得不能再明白了。杜文灯听完,当即想离席。但她是体面人,懂得优雅。于是脸上也泛出和梅如烟一样的笑容,对着梅如烟,更是对着肖晓红:“我完全同意梅如烟顾问的话,更不会反对剑湫团长对新戏的改编。对于肖晓红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只是提了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而已。”这是典型的杜文灯方式。她不是一个话多的人,更不是一个将话说死的人,她是话里有话,是有所指的。剑湫太了解她们两个的风格了,两个人刀光剑影“斗”了半辈子,还没有“停战”的意思。可如果缺少了这种“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话说到这份儿,剑湫看了看会议室里的人,说:“那就先排起来吧!”团长“拍板”了,该说的话说了,该留的余地留了。散会。(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旧剧新编为观察视角,折射出传统戏曲在时代潮流中的发展困境,也表现出传统戏曲人积极寻求突破的改革精神。B.会议虽然最终做出了一致决定,但整个过程反映了两代“梁山伯”和“祝英台”对戏曲的不同理解,以及她们表面和谐之下的暗中角力。C.剑湫对《梁祝》的改编是颠覆性的,不仅将悲剧改为喜剧,还改名为《私奔》,主要是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趣味,因此年轻观众一定会喜欢。D.老艺术家杜文灯和梅如烟两人既是搭档,也是对手,在会议中两人各怀心思,话中有话,老于世故,斗而不破。(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对杜文灯的“微笑”做了特别的描写,“两个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形象地写出了杜文灯的勉强和做作,表现了对剑湫观点的不认同。B.小说在写肖晓红的表态之前,不仅分析了她的矛盾心理,还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她渴望梅如烟替她挡枪的眼神,这些都表明她缺乏主见。C.文中“施政宣言”“首脑”“政治立场”“停战”等词语大词小用,不仅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同时也衬托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D.小说最后部分写了剑湫对两位老艺术家的争强斗胜进行了总结,为前文做出了补充解释,同时通过议论,点出了其积极意义,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3)文中画横线句说“可如果缺少了这种‘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如何看待这种“角力”。(4)小说以“化蝶”为题,请分析其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赚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B.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C.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D.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C.“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诸侯都去祝贺,但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通报接见,这让赵王忧心忡忡。B.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C.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D.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喻,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②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5)为什么秦王开始多次拒绝接见赵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后游[注]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曾游”与标题中的“后游”相呼应,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来此游玩。B.颔联运用拟人、衬托手法,以江山有情、花柳无私来衬托人世间的有情、无私。C.颈联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表明了诗人流连之久,从早到晚都在这里。D.整首诗不仅景语生动,而且情语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对景物描写清新自然。(2)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两句是“,”。(2)李白《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两句是“,”。(3)月夜捣衣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境,多用来表现征人思妇、远别故乡的思念惆怅情绪,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继《金刚川》《长津湖》之后,又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跨过鸭绿江》上映。今天,中国影视行业空前繁荣,市场日趋成熟,但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距离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相当遥远,他们是否还能被主旋律题材打动,被①_____的宏大叙事吸引?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述,但家国情怀永不褪色。岳飞“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永远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共鸣。上一代人②_____看《上甘岭》,传唱《我的祖国》;这一代人为《长津湖》热血沸腾,因《觉醒年代》重新寻找那些历史深处的名字。《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再现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一抱炸药包冲向敌群的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英雄邱少云⋯⋯这些我们曾经③_____的烈士,有的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多数都是④_____的年轻人,而今天大国崛起,脱贫攻坚、全民抗疫以及圆梦航天等,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需要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青年人。(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仿照括号前面的句子另写两句,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金黄的果皮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黑色斑点,乍一看和“豹纹”确实有几分相似。网上广西南宁一家水果店售卖2元一斤的“豹纹芒果”,着实收获了一波流量。芒采穿“豹纹”,其实是因为它病了。“豹纹”出现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是“芒果炭疽病”。这是一种由植物病原真菌炭疽茵引起的芒果采前和采后的重要病害。它是一个“破坏家”,可以危害芒果叶片、花序、果实和枝梢,造成采前失收;①_____,田问看似无病采实,常在采后贮藏期发病,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晕,数个病斑融合后形成大斑。就出现了市场上的“豹纹芒果”。不过,芒果炭疽病和人的炭疽病完全是两码事,这种只侵染植物的病菌并不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对热带水果来说,②_____。比如熟透了的香蕉,表皮上就有很多黑褐色的斑点。除了炭疽病菌会引起黑斑外,③_____,最常见的是低温贮藏造成的冷害或运输过程中被挤压的伤痕。无论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芒果病害,都会使芒果的品质大打折扣。误食变质苦果会引起食物中毒发生,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头痛等。(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D.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技术迭代和生活场景更新,许多老手艺已无处可觅。然而也有些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如山东临沂的柳编,他们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开发出纸巾盒、宠物篮等新产品,受到年轻人欢迎。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人将铜雕、铁画等老手艺精湛繁复的工序直观呈现在视频里,拉近了与新受众的距离。还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了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时代的节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跟上时代的节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批评文体,就是“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话语方式”。中国文学批评文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存在过许多种不同的类别。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是基于文学文体的变化的。一般来说,文学批评肯定滞后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只有先出现文学创作,然后才会出现文学批评。因此,当中国文学经过远古神话而发展成二言诗、四言诗和诸子、历史散文的时候,文学批评才开始逐渐萌生。主要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史学等著作之中。这时尚未出现专门论文学的批评家,也没有出现专门的论文著作,所谓的文学批评就是著作中有关文学的片段、零散的“批评”。当中国文学发展成较为精致的律诗、唐宋词和散文的时候,中国文学批评文体也因特有的思维方式发展为笔记体的诗话、词话,以诗论诗体,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以及小说戏曲评点。但是,传统的文学批评文体不适合元明清时发展迅速的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作品,中国文学文体的变革要求中国文学批评做相应的转型。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从文学起源一直到清末,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文体范畴都是文章诗词,而小说之流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清末之前,文学批评转型的要求还不十分强烈。而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十几年里,小说突然变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文体,占据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等出版物。当此之时,小说理论批评的转型就变得迫切而且必要。既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诗话、词话和评点不能适应对小说等叙事文学的批评,那么论著体是否能承担此重任?论著体是现在最常见、最严谨的文学批评文体,既可以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又可以做到推论合理,推论步骤清晰完整,正好适合对小说等长篇叙事文体进行批评。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发生有其“社会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原因,这二者都属外部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内因起决定作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内在原因集中体现在批评文体与批评对象的矛盾中。总之,中国文学文体的变革,即以诗词等为主体向小说为主体的转变,导致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转型,即以诗话词话体为主向论著体的过渡。(摘编自舒玲娥、庄桂成《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材料二:与古代文论的“无体”相反,现代文论是有体的:就大的门类而言,现代文论的书写可分为两大类:学院批评与传媒批评。古代文论批评文体“无体之体”的传统被中断,古代文论所特有的生命感悟和诗性言说被丢弃,剩下的是批评文体的格式化,是言说方式的枯涩和单一。其实,当下文学理论批评书写的格式化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格式化只是症状,要害之处是工具化。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只有被格式化的东西才能成为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实惠。我这里说的“工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论证西方批评理论的工具,一是作为兑换利益的工具。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传统基本上被中断,从批评观念到批评方法,从入思方式到书写方式,中国文论基本上是奉行“拿来主义”:欧美的,苏俄的,日本的……中国文论既丢失了自己的理论话语,又丢失了自己的批评文体,走上一条失“语”失“体”的双失之路。工具化的批评文体,对外是去论证别人的理论,对内则是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就后者而言,批评文本的写作是为了兑换:兑换学位,兑换职称,兑换项目,兑换奖励,兑换红包,兑换一切可以兑换的东西。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主张“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是一种文学性书写,也是“为情造文”。我们以书信体为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曹丕《与吴质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都是批评史上的名篇。这些书信体的文学批评,为情造文,情真意诚,以情动人,理在情中。中国文论批评文体之演变的总体趋向,是由古代的“无体”走向了现当代的“有体”,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无体之体”的影响,至少在20世纪还有流风余韵:比如鲁迅杂文批评的卓吾体貌、钱锺书谈艺管锥的诗话体制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承续了古代文论“无体之体”的文体传统。认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无体之体”的文体传统并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破”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写作的格式化、工具化、平面化之弊,对于针砭当下流行的种种文体病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摘编自李建中《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学和文学批评存在着依存关系,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文学批评,文学的发展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B.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大致萌生于二言诗、四言诗和诸子、历史散文出现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著作之中。C.当下文学理论批评书写存在格式化现象,原因是某些人把批评作为兑换利益、兑换一切可以兑换的东西的工具。D.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批评文体的出现是伴随中国文学发展成较为精致的律诗、唐宋词和散文而出现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紧扣文学文体与文学批评文体的相应变化来论证“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变革及转型”的必要性。B.材料一与材料二均谈到了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文体问题,但前者持否定态度,后者持肯定态度。C.论著体能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推论合理、推论步骤清晰完整,适合对长篇叙事文体进行批评。D.材料二列举了司马迁《报任安书》等例子证明了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是“为情造文”。(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国文学批评文体需要变革与转型”理由的一项是DA.小说理论批评的转型在小说突出之时变得迫切而且必要。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不能适应对叙事文学的批评。C.“社会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外部原因与文学批评文体内因的共同作用。D.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无体之体”特点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4)为什么说古代文论是“无体”的?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对此进行简要阐述。(5)当前如何推动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C.“原因是……”错误,说法片面,文中还有“作为论证西方批评理论的工具”的信息。故选:C。(2)B.“但前者持否定态度,后者持肯定态度”错误。根据材料一内容“总之,中国文学文体的变革,即以诗词等为主体向小说为主体的转变,导致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转型,即以诗话词话体为主向论著体的过渡”,“材料二内容“工具化的批评文体,对外是去论证别人的理论,对内则是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可知,应是“前者持肯定态度,后者持否定态度”。故选:B。(3)D.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并不属于“中国文学批评文体需要变革与转型”的理由。故选:D。(4)由“所谓的文学批评就是著作中有关文学的片段、零散的‘批评’”可知,我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萌生时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史学等著作之中,是片段零散的;由“中国文学批评文体也因特有的思维方式发展为笔记体的诗话、词话,以诗论诗体,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以及小说戏曲评点”可知,后来发展为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以及小说戏曲评点等,都没有固定格式。(5)由“与古代文论的“无体”相反,现代文论是有体的:就大的门类而言,现代文论的书写可分为两大类:学院批评与传媒批评。古代文论批评文体‘无体之体’的传统被中断,古代文论所特有的生命感悟和诗性言说被丢弃,剩下的是批评文体的格式化,是言说方式的枯涩和单一”可概括出,借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无体之体”的传统。由“作为论证西方批评理论的工具,一是作为兑换利益的工具。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传统基本上被中断,从批评观念到批评方法,从入思方式到书写方式,中国文论基本上是奉行‘拿来主义’:欧美的,苏俄的,日本的……中国文论既丢失了自己的理论话语,又丢失了自己的批评文体,走上一条失‘语’失‘体’的双失之路”可概括出,防止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过度影响。由“认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无体之体’的文体传统并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破’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写作的格式化、工具化、平面化之弊,对于针砭当下流行的种种文体病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概括出,梳理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并揭示其演变规律,破除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写作的格式化、工具化、平面化之弊。答案:(1)C(2)B(3)D(4)①我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萌生时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史学等著作之中,是片段零散的;②后来发展为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以及小说戏曲评点等,都没有固定格式。(5)①借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无体之体”的传统。②防止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过度影响。③梳理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并揭示其演变规律,破除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写作的格式化、工具化、平面化之弊。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化蝶哲贵讨论会开始了。这个会议对剑湫来讲意义非凡,是她的“施政宣言”。她当这个团长,就两件事:排新戏和出新人。在剑湫看来,排新戏和出新人是相辅相成的——将新戏排出来,成为经典名剧,名剧催生名角。反之,也只有名角才能将一个戏经典化——名角身上的光芒可以照亮一个戏,让一个戏起死回生。还是拿老戏做文章。当然也可以排新戏,新戏的好处是,一张白纸,怎么画都行。但风险也是明显的,新戏缺少积淀,缺少厚重感,显得浅薄。排老戏当然也不容易,像《梁祝》这样的经典剧目,多少代人的心血结晶,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唱词,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已印刻在观众心中,特别是那些老戏迷,改一句都不允许,那是欺师灭祖,要跟你拼命的。所以,如果要排老戏,必须出新,不出新就不能“出彩”,不“出彩”就没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就没有好结果。问题是怎么出新?按照剧团惯例,先开会讨论剧本改编,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参加人员主要是这么几位:杜文灯和梅如烟是剧团顾问,重大的事,要邀请她们参加,她们的资历在那里,威望在那里,艺术修养在那里,她们的意见至关重要;加上编剧和主要演员剑湫和肖晓红。好了,五位“首脑”到齐,可以讨论了。剑湫是召集人,也是主持人,她先发言。剑湫保留了原剧基本框架,做了四处调整:第一,充实了第一场“思读”的内容,突出祝英台的性格,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知识,渴望自由,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种子”;第二,拿掉“山伯临终”那一场,她不让梁山伯死,在戏里弄死一个人太容易,活下去才难;第三,她将“楼台会”和“祝父逼嫁”次序对调,“逼嫁”在前;第四,最后一场“哭坟”拿掉,梁山伯没死,哭什么坟?改成“私奔”,她要让祝英台和梁山伯私奔,剧名就叫《私奔》。剑湫说,这次改编就一个目的:让这个戏现代起来,让年轻观众走进我们剧场。就这么简单。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戏曲的没落是有目共睹的,让年轻的观众买票走进剧场是所有戏曲从业人员的梦想。多么美好的愿望。剑湫说完,会议室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最先发言的是杜文灯。杜文灯其实不想先发言,她眼角余光一直注意着梅如烟。梅如烟是演旦角的,演祝英台是她的拿手戏,应该由她先开口。但梅如烟没有开口,手一直扶着脑袋,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杜文灯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最先说道:“《梁祝》原本是悲剧,这么一改,成了喜剧,年轻观众能不能接受?老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个我们要考虑。”杜文灯提的意见太有道理了,《梁祝》是经典悲剧,已经深入人心,改成喜剧,确实有风险,甚至是冒险。这时,剑湫的“一根筋”体现出来了:“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只有新,才能出其不意,才能险中求胜。我就是要借这次改编,拿出一部不一样的《梁祝》,塑造出不一样的生角和旦角。”杜文灯有点下不来台了,但她是“老艺术家”,是前辈,是不会跟晚辈“一般见识”的,她只是“微笑”——两个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在很多时候,“微笑”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武器。大家都转头看肖晓红。剑湫说到这个份儿上,肖晓红的态度就很重要了。可是,让肖晓红怎么回答?老实说,剑湫这么改,她接受不了,不“哭坟”了,不“化蝶”了,最经典的戏没了,还是《梁祝》吗?可她也知道剑湫说的没错,如果按照老路子演,很难说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出新。所以,肖晓红觉得怎么说都不合适,她用眼睛去看梅如烟,想听听梅如烟的意见。当然,也是转移“目标”。但梅如烟不看她,依然微闭着眼睛,谁也不看,又好像谁都看了。还是杜文灯发话了,“微笑”着对肖晓红说:“你是艺术总监,你谈谈想法。”还有退路吗?有人拿“枪”顶着后脑勺了。肖晓红只能硬着头皮上:“我觉得,剑湫团长的改编,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是对的,一开始加强祝英台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性格,她能够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为后来的私奔打下很扎实的基础。这么改编是出人意料的,又在情理之中。很讨巧,也很有新意。”停了一下,肖晓红看了大家一眼,继续说:“我觉得,杜文灯顾问说的也很有道理。将悲剧变成了喜剧,特别是对经典剧目的改编,确实既要考虑年轻观众的感受,更要考虑老观众的感受。”肖晓红发言就到这里了,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有说。“支持”了剑湫,也“支持”了杜文灯,谁都没得罪。这是她一贯的做事风格,既合情合理,又模棱两可。接下来是编剧发言,编剧站在杜文灯一边。编剧的心态可以理解,改编剧本是他的事,剑湫将他的事干了,这不是砸他的饭碗吗?当然不干。这就形成了对峙。如果说肖晓红属于中立的话,杜文灯和编剧形成了一个阵营。这个时候,梅如烟的发言显得尤为重要,她的态度不只是对艺术的讨论,而且是“站队”问题,是“政治立场”问题。形成这个阵势,有剑湫和肖晓红的原因,但也不完全只是她们的原因。剧团的人都知道,剑湫和肖晓红背后,站着各自的师傅——杜文灯和梅如烟。梅如烟的发言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她“支持”了剑湫。她“醒过来了”,脸上浮现着“微笑”,说:“我老了,退休了,头晕脑涨,本不该来开会和说胡话。”她说的这句话,当然指的是自己,可是,在座的人都听得出来,也暗指杜文灯。她接着说:“我这个顾问只是随便挂个名的。剧团叫我来参加会议,来点个卯,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出个态度。我支持剑湫。我自己做不了事了,不能阻碍剧团做事,更不能在边上指手画脚。”话说得不能再明白了。杜文灯听完,当即想离席。但她是体面人,懂得优雅。于是脸上也泛出和梅如烟一样的笑容,对着梅如烟,更是对着肖晓红:“我完全同意梅如烟顾问的话,更不会反对剑湫团长对新戏的改编。对于肖晓红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只是提了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而已。”这是典型的杜文灯方式。她不是一个话多的人,更不是一个将话说死的人,她是话里有话,是有所指的。剑湫太了解她们两个的风格了,两个人刀光剑影“斗”了半辈子,还没有“停战”的意思。可如果缺少了这种“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话说到这份儿,剑湫看了看会议室里的人,说:“那就先排起来吧!”团长“拍板”了,该说的话说了,该留的余地留了。散会。(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以旧剧新编为观察视角,折射出传统戏曲在时代潮流中的发展困境,也表现出传统戏曲人积极寻求突破的改革精神。B.会议虽然最终做出了一致决定,但整个过程反映了两代“梁山伯”和“祝英台”对戏曲的不同理解,以及她们表面和谐之下的暗中角力。C.剑湫对《梁祝》的改编是颠覆性的,不仅将悲剧改为喜剧,还改名为《私奔》,主要是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趣味,因此年轻观众一定会喜欢。D.老艺术家杜文灯和梅如烟两人既是搭档,也是对手,在会议中两人各怀心思,话中有话,老于世故,斗而不破。(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中对杜文灯的“微笑”做了特别的描写,“两个嘴角的肌肉微微往上拉”,形象地写出了杜文灯的勉强和做作,表现了对剑湫观点的不认同。B.小说在写肖晓红的表态之前,不仅分析了她的矛盾心理,还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她渴望梅如烟替她挡枪的眼神,这些都表明她缺乏主见。C.文中“施政宣言”“首脑”“政治立场”“停战”等词语大词小用,不仅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同时也衬托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D.小说最后部分写了剑湫对两位老艺术家的争强斗胜进行了总结,为前文做出了补充解释,同时通过议论,点出了其积极意义,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3)文中画横线句说“可如果缺少了这种‘角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如何看待这种“角力”。(4)小说以“化蝶”为题,请分析其意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解答】(1)C.“因此年轻观众一定会喜欢”错误,文中杜文灯就提出了“年轻观众能不能接受”的怀疑。故选:C。(2)B.“这些都表明她缺乏主见”错误,由“老实说,剑湫这么改,她接受不了……可她也知道剑湫说的没错,如果按照老路子演,很难说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出新。所以,肖晓红觉得怎么说都不合适”可知,她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不想得罪人。故选:B。(3)由前文“两个人刀光剑影‘斗’了半辈子”可知,这种“角力”是她们争强斗胜、在艺术上“奋勇上进”的动力,是一种互不服输的体现,有助于促进她们对艺术的追求。由前文“剑湫太了解她们两个的风格了,两个人刀光剑影‘斗’了半辈子,还没有‘停战’的意思”可知,杜文灯和梅如烟的“角力”表现在她们旗鼓相当,艺术修养不相上下,舞台表演各有特点,是真正的棋逢对手。这种关系是最微妙的,既是搭档,又是对手。这种“角力”虽然“刀光剑影”明争暗斗,但这正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失去了对手,生活便会了无趣味。由后文“话说到这份儿,剑湫看了看会议室里的人,说:‘那就先排起来吧!’”可知,这也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角力”,能够成为一个好演员,动力和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动力是外力,是推力。“角力”促进了戏曲人的新老交替,是传统戏曲得以延续的推动力。(4)由“不‘化蝶’了,最经典的戏没了,还是《梁祝》吗?”可知,“化蝶”是指戏曲《梁祝》中的经典情节;由“剑湫说,这次改编就一个目的:让这个戏现代起来,让年轻观众走进我们剧场”可知,希望《梁祝》创新改编能产生“蝶变”的效果;由“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只有新,才能出其不意,才能险中求胜……”“如果按照老路子演,很难说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铤而走险,才有可能出新”“一开始加强祝英台追求自我、向往自由的性格,她能够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为后来的私奔打下很扎实的基础。这么改编是出人意料的,又在情理之中。很讨巧,也很有新意”可知,是指传统戏曲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时代要素,走出没落,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新的经典;是指传统戏曲人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答案:(1)C(2)B(3)①这种“角力”是一种互不服输的体现,有助于促进她们对艺术的追求;②这种“角力”虽然“刀光剑影”明争暗斗,但这正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失去了对手,生活便会了无趣味;③这也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角力,促进了戏曲人的新老交替,是传统戏曲得以延续的推动力。(4)①是指戏曲《梁祝》中的经典情节;②希望《梁祝》创新改编能产生“蝶变”的效果;③是指传统戏曲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时代要素,走出没落,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新的经典;④是指传统戏曲人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赚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B.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C.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D.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C.“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诸侯都去祝贺,但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通报接见,这让赵王忧心忡忡。B.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C.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D.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喻,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②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5)为什么秦王开始多次拒绝接见赵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大王”是“难”的宾语,其前不可断,排除C、D;“若有以令之”的主语是“大王”,“请奉而行之”的主语是“赵国”,应在两句中间断句,排除B。故选:A。句子翻译为: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2)B.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绝:断绝/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绝:横渡。(3)D.“做比喻”错误,应是“类比”,并非比喻。(4)①通:通报;为之奈何:对这件事怎么办。句子翻译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②广:扩大;窃:私下;嘉:赞许。句子翻译为: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敞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5)根据原文“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可知,秦王开始多次拒绝接见赵使一是因为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秦王,二是因为秦王想借机让赵国杀掉赵豹、平原君。答案:(1)A(2)B(3)D(4)①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②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敞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5)①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秦王;②秦王想借机让赵国杀掉赵豹、平原君。参考译文: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敞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后游[注]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中的“曾游”与标题中的“后游”相呼应,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来此游玩。B.颔联运用拟人、衬托手法,以江山有情、花柳无私来衬托人世间的有情、无私。C.颈联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表明了诗人流连之久,从早到晚都在这里。D.整首诗不仅景语生动,而且情语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对景物描写清新自然。(2)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査学生理解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以江山有情、花柳无私来衬托人世间的有情、无私”错误,从写作背景来看,应是以江山有情、花柳无私来反衬人世间的无情与偏私,故选B。(2)全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全诗以感慨作结,这正是诗人以喜写悲,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结合注释可知,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首诗表面写得豁达,实则沉郁。答案:(1)B(2)①尾联诗人说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②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忧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③面对中原未定、干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的时局,再美好的景色也无法排解诗人满腔的愁愤。译文: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赏析:《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两句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李白《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两句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月夜捣衣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境,多用来表现征人思妇、远别故乡的思念惆怅情绪,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齐)(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重点字:镜)(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重点字: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继《金刚川》《长津湖》之后,又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跨过鸭绿江》上映。今天,中国影视行业空前繁荣,市场日趋成熟,但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距离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相当遥远,他们是否还能被主旋律题材打动,被①_____的宏大叙事吸引?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述,但家国情怀永不褪色。岳飞“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永远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共鸣。上一代人②_____看《上甘岭》,传唱《我的祖国》;这一代人为《长津湖》热血沸腾,因《觉醒年代》重新寻找那些历史深处的名字。《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再现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一抱炸药包冲向敌群的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英雄邱少云⋯⋯这些我们曾经③_____的烈士,有的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多数都是④_____的年轻人,而今天大国崛起,脱贫攻坚、全民抗疫以及圆梦航天等,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需要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青年人。(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仿照括号前面的句子另写两句,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首先,确定仿写内容。然后,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解答】(1)第一空,语境修饰主旋律电影描写场面的宏大,可用“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第二空,语境修饰上一代人争着看《上甘岭》的盛大场面,可用“万人空巷”。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第三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些烈士的名字和事迹我们都非常熟悉,可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四空,语境修饰年轻人,可用“风华正茂”。风华正茂:意思是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2)语境要体现“家国情怀”。被仿句是“岳飞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从内容上看,所选人物岳飞为著名的抗金英雄,“还我河山”是他的名句,表现了誓死保卫祖国河山的爱国情怀。句式上,此句采用了“人物+名句+的四字短语”的形式。所以,仿句也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人物,如屈原、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林则徐等,还要通过写他们的诗句、典型语言等具体表现其爱国情怀。注意句式的协调一致。如: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愤忧思,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答案:(1)①波澜壮阔②万人空巷③耳熟能详④风华正茂(2)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愤忧思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金黄的果皮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黑色斑点,乍一看和“豹纹”确实有几分相似。网上广西南宁一家水果店售卖2元一斤的“豹纹芒果”,着实收获了一波流量。芒采穿“豹纹”,其实是因为它病了。“豹纹”出现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是“芒果炭疽病”。这是一种由植物病原真菌炭疽茵引起的芒果采前和采后的重要病害。它是一个“破坏家”,可以危害芒果叶片、花序、果实和枝梢,造成采前失收;①_____,田问看似无病采实,常在采后贮藏期发病,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晕,数个病斑融合后形成大斑。就出现了市场上的“豹纹芒果”。不过,芒果炭疽病和人的炭疽病完全是两码事,这种只侵染植物的病菌并不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对热带水果来说,②_____。比如熟透了的香蕉,表皮上就有很多黑褐色的斑点。除了炭疽病菌会引起黑斑外,③_____,最常见的是低温贮藏造成的冷害或运输过程中被挤压的伤痕。无论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芒果病害,都会使芒果的品质大打折扣。误食变质苦果会引起食物中毒发生,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头痛等。(1)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