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侠义小说中女侠形象研究—以《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为例摘要狭义小说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本文选取了清代狭义小说中涉及到女侠描写的狭义小说,并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把握女侠的面貌,而重心在于对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女侠进行梳理归类,结合具体文本分析清代狭义小说中的女侠形象。本文选取了清代狭义小说中的《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等几部作品,并试图从武侠文化的视角去解读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女侠形象,而重心在于对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女侠进行梳理归类,结合具体文本分析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女侠形象,能够把握其中的细微差别,人物形象的变化发展。关键词:清代;侠义小说;女侠形象目录TOC\o"1-3"\h\u3088摘要 110565绪论 34699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38490第二节近三十年研究回顾 312796一、硕博论文研究 313686二、期刊论文研究 338三、专著研究 531727第三节研究内容及方法 59082一、研究内容 54312二、研究方法 516046第一章《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中女侠的类型及特点 511658第一节《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中女侠的类型 610573第二节《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中女侠的特点 62222第二章《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中女侠形象的艺术表现 612157第一节对清代以前作品中女侠形象的沿袭 630062一、盗财劫富型女侠 66382二、行侠仗义型女侠 88479三、报恩仇型女侠 930825第二节清代侠义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发展 102855一、以武为业型女侠 104237二、民族英雄型女侠 1228975三、比武较雄型女侠 1316315第三章清代义小说中女侠形象发展的成因 1431210第一节历史原型人物(女将)的影响 1413394第二节清代社会背景的影响 1631470第三节作者的主体性表现 1729585第四章结语 1823153参考文献 19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的侠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民间一种传统文化,在很多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实实在在的侠客人物,他们是行走在民间为民除害,斩奸除恶。他们就像西方文学作品里的骑士,浪迹天涯,帮助弱势群体。中国文化多而驳杂,博大而深邃,这种为民除害、匡扶弱势而又勇往无前的侠义精神构成的侠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然而,侠文化不仅含有侠义精神,也涵盖了侠客及其行为。女侠形象于汉魏六朝时期萌芽,在唐传奇中成为明显的叙事主体,经宋元明时期的缓慢发展,到清代达到繁荣期。清代之时,狭义文小说的兴起和晚期白话文的兴起,使武侠小说逐渐兴盛,女侠形象有了质的突破,小说数量也是以前的三倍,比较有名的有蒲松龄的《侠女》、沈起凤的《恶饯》、管世灏的《绳技侠女》、秋星的《女侠翠云娘传灯》。这些作品中的女侠形象生动鲜明,成为我国清代武侠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二节近三十年研究回顾关于清代侠义小说中的女侠形象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女侠类型、女侠类型形成原因、女侠具体形象等范围。笔者将之粗略分为硕博士论文、期刊论文和专著研究三部分进行概述。一、硕博论文研究直接以明清时期的女侠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邹越《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该论文对明清时期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及女性思想做了探讨,并且分析了这一类女性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也讨论了当时作者的创作心理与读者的接受心理。吴楚《文学和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女侠》,该文清晰地梳理了下明清之前的女侠概况,侧重点在于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并结合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去分析女侠形成之原因。张晓培《晚清侠义小说女性形象研究》,该论文将晚清侠义小说中的女性女性分为女侠形象和普通女性形象两类,并从文本塑造特色及时代背景上去加以分析。二、期刊论文研究专门研究清代小说中女侠形象的文章主要立脚点在女侠的分类和产生原因上。比如郝艳芳《略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侠女形象》从侠女的身世与师承渊源、侠女的外貌性格、爱情婚姻、归宿等四个方面列举了数十个女性形象来加以分析。冯琴的《明末清初小说中侠女形象产生原因探析》从侠义主题的影响、明清时期文人的猎奇心理状态、以及明清时期政治动乱这方面来探析侠女产生的原因。陆学莉在《明清文人心态与唐侠女形象的擅变》一文中指出文人的创作心态直接影响了侠女的形象塑造,明清时期文人的教化创作传统使得女侠有向传统女性回归的趋势。此类论文是专门研究清代小说中的女侠形象,但或是集中于清代笔记小说,或是取清代某一时段的小说(侧重于白话小说的研究),或是专门分明清女侠与唐之女侠不同之原因。站在历史环境和社会生活史角度来研究女侠的文章有:如李炳海的《从北朝骑射女杰到唐代女侠传奇》,文中列举了很多北朝时期女性生活的史料,在民族大融合背景下,北朝妇女骑射之风的盛行是女侠传奇出现的直接性的历史因素,此外,北朝妇女为唐传奇女侠提供了艺术和生活的原型,女侠形象与北朝妇女性格特征是相贯通的。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女侠,立足点是非常好,但是这篇论文只是涉及北朝骑射女杰对唐之女侠的影响,而没有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继续探讨历史上的原型人物对于同时代女侠的影响,至于清代女侠更是没有涉及。从性别主义的视角来探析女侠文学的论文有:杨芬霞的《男权视域下的女侠传奇》,她总结出在男性视域下的女侠形象具有形象概念化、命运模式化和行为陌生化三方面的特点。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女侠文本,提出女侠传奇实质上仍是源自男性尚美遣兴,好奇猎艳的心理状态。陈建平《漠视与异化男权强势话语支配下的元明清水浒戏女侠形象》从分析元明清的水浒戏中出现的三位女侠形象出发,认为女性侠客的存在虽然在文学视野里增加了亮丽的色彩,但仍然是处于男性话语权统治下,而没有真正的独立,女侠形象的失语和无地位表明了中国传统侠义文化的狭隘与局限。王昕的《性别视角:清代侠义小说的新景观》从性别视角去分析清代小说中侠女叙事的演化过程,指出清代小说展现了从女侠从剑侠向具有女性特质的传统的性别角色的回归,女侠的演变深受明清社会妇德观的影响。这一类从性别视角分析女侠的文章,基本上是在女侠的性别描写上探究,并从男权社会的角度去分析女侠性别模糊之原因,没有把女侠的产生基于一个客观世界里去关照,缺少对女性情感心灵的挖掘。三、专著研究学者林保淳《古典小说中的类型人物》第三章: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女侠形象,梳理并细致的分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女侠的产生和流变。他将女侠分为两类:神秘性女侠和人间性女侠,前者继承剑侠传统,踪迹诡异、行事离奇、术法奇幻,但是性格甚至于性别都是模糊的,只是某种概念的化身;而人间性女侠有着人间女子的身份和容貌、外在行为与思想情感。这一类女侠是源自传统观念所认可的女性形象中发展而来的。学者吴秀华的《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中第五章:明末清初小说家的尚奇心理与女性形象模式,第二节:侠女形象,认为明末清初小说创作者着重从女侠孝、节、义三个方面的品质来塑造侠女形象,小说家有意识地通过侠女形象的塑造,揭露社会问题。学者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第三章:虚张的正义,第三节:女侠的雌伏,这一节主要是探讨了当时儿女英雄小说女侠形象的时代特点。第三节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内容本文结合《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等几部作品,从作品的文本中探析清代女侠的形象。结合清代小说自身发展及其社会背景,历史原型人物与读者接受之心理来分析清代女侠类型形成的原因。抓住文本,对于文本的深度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变化发展。二、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结合《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等几部作品,从作品的文本中探析清代女侠的形象。对比分析法:论文研究过程中针对案例作品中女侠形象的探讨,同前代女侠形象的比较,划分各种类型女侠。结合清代小说自身发展及其社会背景,历史原型人物与读者接受之心理来分析清代女侠类型形成的原因。第一章《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中女侠的类型及特点第一节《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中女侠的类型在有清一代,各种文体的发展已至完备与完善的阶段,尤以小说文体为最,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民间生活的描写更是成为小说题材的一大重要来源。从两宋时期的市民经济的兴起,市民文学便一发不可收拾,叙事文学备受文人与大众的亲睐。文言小说的创作也深受影响,逐渐由唐代的雅致深入到民间轶事,因此清代文言小说中所记载的民间武艺高强的女性大放异彩,贴近日常生活,低调,理性,却又不失侠者之风。清代文言小说中的女侠比之前代,更为的丰富多彩,类型多样,有对前代的继承,也进行了拓展,形成新型女侠。第二节《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中女侠的特点传统的女侠主题报恩仇与行侠仗义,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这两类传统主题时不时相互交融,如王韬笔下的剑仙聂碧云,粉城公主,秋星笔下的女侠翠云娘等,将复仇报恩与行侠仗义结合在一位女主人公身上,使她承担起多种社会责任,而形成与以往女侠的不一样品格与内涵。除此之外,清代文言小说中女侠异军突起的主题还包括以武为业的民间艺人型的女侠、隐居山林或民间的隐逸女侠以及积极追求爱情的女侠这三种类型,此三种类型与传统的两大类型也有相互融合的地方,追求爱情与其他主题都有融合,因情而仗义,因情而隐逸,因情而报恩仇。另外,稍有突破与创新的女侠主题有:盗财劫富型的盗女,比武称雄的女侠,救国救民的民族英雄式的女侠。这三类主题的兴起,给女侠的人格与内涵注入了新鲜感与活力。可以这么说,清代的文言小说中的女侠主题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各种类型主题也是在不断地相互融合与促进,这也是小说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第二章《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儿女英雄传》中女侠形象的艺术表现第一节对清代以前作品中女侠形象的沿袭一、盗财劫富型女侠盗,自古以来也是为正统社会所不齿,但它与侠却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一般我们所了解的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无恶不作,杀人放火,图财害命,奸淫妇女,为一己之私做下伤天害理泯灭人性的恶行的歹恶之徒。这一类“盗”不仅是统治者们所要诛杀的,也是百姓深痛恶决,他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危害者,是破坏人性道德的败类,是侠者们也“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另一类则是,迫于生活的贫困,或者迫于对穷苦百姓的同情,而揭竿而起,劫夺为富不仁之财,劫富济贫,犯上作乱,对抗官府的盗。这一类盗者,显然与侠者存在原则遵守上的共同纽带:以义为本。他们在社会上遵循侠义的原则,扶危济贫,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与前者之盗截然相反,而被人称道为“侠盗”,“盗亦有道”。侠盗由来已久,唐传奇中就有《车中女子》,一位美丽的女子与两个少年共同行盗,盗取宫苑之物,对抗官府。清代文言小说中,这一类侠盗也多见之,如酉阳撰《女盗侠传》,王韬的《淞隐漫录·女侠》、《淞隐漫录·盗女》、《淞隐漫录·倩云》,沈起凤《谐铎·恶饯》等。《女盗侠传》中记载了一位黑衣妓带着五六个歌妓以“献曲”为由,侦探过路投宿之客的钱财多少,她们是一个盗者集团的一部分,与其他传统主题类型相比较,“盗侠”这一类往往是形成了一个集团或组织,而很少是独立个体。另外与唐代《车中女子》相较,车中女子凸显的是女子和少年的武艺高强,在于对“武”的推崇,还没有形成对侠盗的精神内涵的体现。而《女盗侠传》中,并没有描述歌妓们有什么厉害的武艺,而是通过普通的人情场面的描写来刻画歌妓们为盗却又不失侠义。面对朱某的好心劝慰与礼遇及坦诚相待,黑衣妓心怀感恩,赠旗帮助朱某免受盗匪的劫持,说明黑衣妓虽为盗,却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本着侠义的原则,同时又彰显了其精神内涵。不以“武”来表现侠,而是用侠义本身来表现女盗的侠义,武与侠这杆天平,在清代女侠身上逐渐倾向于侠义精神的彰显,侠不一定就得武艺高强。在《淞隐漫录·女侠》中,这位盗匪之首的女子程楞仙,被作者直接称为“女侠”,但是这位被称为“女侠”的女子并没有做出“平不平”的行侠仗义之举,也没有以一己之力量忍辱负重去报恩仇。从主题类型是上来讲,程楞仙以及她的兄长隐居山林成为绿林豪者,是劫人钱财的盗,一方面,他们并不是被迫无奈去为盗,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劫富济贫,程楞仙充其量也就只能算一个盗而已。何以作者直呼其为“女侠”呢?首先,程楞仙在与男主人公潘叔明打斗之后许诺送还三千金,并说到做到,遵守信义;其次,敢爱敢恨,面对贼和尚法显的侮辱,她“衔恨刺骨”,不顾“国有常刑”设计诛杀法显,对于“性豪迈不羁”的潘叔明能够大胆追求。这些都不是一般女子所能为的,“盗”,只是给了她一个自由独立的身份,具有信义原则,勇敢洒脱的独立个性。只是与唐之女侠相比较,程楞仙缺少了积极主动性,她不再急人之急,出入江湖打抱不平,惩奸除恶,而是被动地去保卫自身,这是清代女侠面对社会现实,也是文学作品回归现实的内在要求。在王韬的其他小说里,如《盗女》、《倩云》、《恶饯》,这些小说中的女盗大都是与父兄隐居山林,不管世事,也谈不上外出“平不平”,她们与程楞仙一般,武艺高强,自由,勇敢洒脱,追求爱情,回归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摆脱“盗”的这种身份。车中女子是以“盗”为荣,到了清代,女盗与仗义之侠一样都朝着正统秩序,正常的家庭生活之路走去,这是对宋元明时期的女侠“妇德”的继承。二、行侠仗义型女侠行侠仗义这一主题是由来已久,成为侠客必做的事情之一,可以说是侠客的“代名词”。在古代侠不去浪迹天涯,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不足称侠的,也正是因为侠客“平不平”地行走江湖,潇洒自由,才会得到世人及文人的青睐与赞颂。女侠也是如此。但是清代文言小说中,女侠的行侠仗义显得比较的被动:有的出于自我防卫,有的是受人请求,又或是受高人指引。虽然也存在主动行侠的行为,但相对唐之女侠就缺少一份自由与积极。在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王大姑》中,王大姑机智勇敢,出于自保和为了使庄民免于捻贼的杀害,勇敢地站出来,用计引开贼军,周全了其他人,而自己却丧生了。这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没有能够保全自身性命的防身武艺,只有足够的胆量与计谋,但是面对一群贼寇,大家都手足无措的时候,她只能挺身而出,出于对自己和庄民们的自我防卫与保护。这种仗义行为是不同于唐之女侠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积极与自由自主,因为王大姑本身就没有武艺,凭借的是内心的一股侠气,而正是因为如此,才更显得王大姑的英雄与侠义。在《客窗闲话·秦良玉遗事》与《清稗类钞·张氏女用铁棒》中,秦良玉也只是一介没有武艺的弱女,却能够领导寨民们与贼寇作战,保卫家园;张氏女虽然武艺高强,却从不轻易使用,只是在被逼无奈,出于自我防卫与保护的时候才大显身手,惩戒恶少,这些都不是她主动去做的,也就是说张氏女并不想让其他的普通人知道她的不普通之处:武艺高强。张氏女居住在山林里,远离喧嚣的城郭,她其实是不想给自己惹上“麻烦”,只想隐藏自己武者的身份平静过着普通生活。这里隐隐的流露出女侠们回归主流与正统的潜意识,所以清代的女侠们不会积极地去外出“平不平”。王士祯的《池北偶谈·女侠》,徐珂的《清稗类钞·德州尼用剑》,其中的女侠和某尼,都是在投宿人的请求下才出手救助的,两个人都是出入空门的尼姑。也正因为这种身份,她们并不能自由自主地去行侠,不像唐之女侠身份自由,不受约束。但是在有人求救的时候,她们仍会积极地去救助,只是没有把行侠仗义当成自己自发履行的义务。王韬的《淞隐漫录·李四娘》,李四娘是一位剑术高超的剑侠,却“托业为妓”,这也是她的一个社会身份,相对来说这一身份还比较的自由点。所以李四娘也是随心所欲的生活着,并没有受到一些社会伦理的规范。然而在仙侠许玉林的指引下,李四娘才开始积极投身于行侠的功德上,在这种“功德无量”、“流芳百世”的世俗的名誉的吸引下,四娘和兰仙才舍弃自我生命,去为民除害,行侠仗义。在清代文言小说中,女侠们并不是积极地去为侠,即使有空空儿和荆儿这一类积极去惩戒贪官和斩蛇为民除害,但为数不多,没有形成这一时期的主流。这一时期的行侠仗义仅仅是在女侠被动的接受下去完成的,行侠这一侠者的必做之举随着女性向正统社会与家庭伦理的回归而变得风轻云淡了。三、报恩仇型女侠所谓报恩仇,就是为报某种恩情而去复仇或者做些其他有利于恩人的事情,而这种恩情是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的,不能用世俗的对错去衡量,只能用通行于侠客世界的“义”去衡量。在清代文言小说中比较突出的报恩仇主题的小说是:蒲松龄的《商三官》、《庚娘》、《侠女》,徐珂《清稗类钞·松嫣有侠女之称》,王韬《粉城公主》,宣鼎《龙梭三娘》。在女侠起源及盛行之时,她们就身负复仇与报恩这一行为,清代女侠继承了这一传统主题。商三官、庚娘与松嫣三者的复仇行动与唐之谢小娥相差无几,都是为父亲或者丈夫被人杀害而想尽办法复仇,所体现的思想内涵都是一致的,尤其是庚娘的忍辱负重,与小娥一般,将复仇演绎到极致,这是对复仇这一传统主题的延续。粉城公主的父亲遭奸臣陷害,一门被杀,只留下她逃往深山老林,集结义士为父报仇。在此之前,孤女的复仇行动都是“单枪匹马”的独自战斗,只有粉城公主她为自己的复仇行动召集了一批人马,形成了一个复仇杀贪官污吏的组织,这是女侠发展的一个新特色,但是这一组织形式并没有在女侠内部蔓延。粉城公主在为父复仇的时候也同时在行侠仗义,严惩贪官污吏,而且在她的组织里还有一套惩治的方法:先派人去打探清楚贪官的各项不法行为,再抓回来论罪。可以说粉城公主形成了一个有序严谨的复仇和行侠仗义的组织。大概是受到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影响,也在“平不平”的共同主题与行侠仗义的召唤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觉醒。王韬有意识地去对女侠作出女侠群体意识的挖掘,但是没有深入下去。这样的复仇在我们看来或许意义更为的重大。另外,在《粉城公主》中还有一位女侠值得我们注意,她就是粉城公主身边的婢女姚婢。姚婢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涂任素不相识,却一再的出计救助涂任,后又随涂任归家助其逐强盗。姚婢的仗义以及对粉城公主的忠义,足以成就其侠者之风。但是她终归是女性,在与涂任结合之后,她身上呈现的便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妻子的形象,并且劝慰涂任:此后但能慷慨慎交,修德行义,则小人自不敢犯。涂任慷慨豪爽,又喜交友,刚毅自任,也算得上是侠者,而姚婢劝其修德行义,要将侠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以君子之德来制约侠之刚,刚柔相济以破小人。女侠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柔性之力量来制约其侠之刚性,所以女侠多了一份内敛稳重与隐忍。不管是在面对社会行动还是家庭纠葛,她们都有着极其隐忍的一面。第二节清代侠义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发展一、以武为业型女侠清代俨然是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新兴的社会现象不断冲击着这个腐朽的社会制度,社会礼教的约束力也存在一定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女性由闺阁之内走向外部世界,成为社会或者家庭的承担者,以武为业,立足现实社会。清代文康的作品《儿女英雄传》,是古代一部少有的以侠女为核心的长篇小说。在当代来看这部作品的影响并不大,但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这部作品以其带有妇女解放色彩的“侠女”特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便对这部小说评价较高a,胡适专门为这部书作序。该小说涉及侠女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小说中十三妹的形象的构成,既有小说史的因素,受小说史上多种侠女形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社会氛围、社会思想状况的一定影响。据有关研究,《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的形象可上溯至明代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中作品《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的十一娘形象。但正如古代绝大多数的白话小说,都往往可以上溯至汉唐小说。尤其是侠女形象,往往与唐传奇有密切联系。正如凌濛初在这篇拟话本开篇时所说:“这一篇《赞》,都是序着从前剑侠女子的事。从来世间有这一家道木,不论男女,都有习他的。虽非真仙的派,却是专一除恶扶善。功行透了的,也就借此成仙。所以好事的,类集他做《剑侠传》。又有专把女子类成一书,做《侠女传》。前面这《赞》上说的,都是女子。”凌濛初在《赞》中所引的红线女、聂隐娘等均为唐传奇中的侠女形象。这些侠女形象以其鲜活的侠女形象,在古代小说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些侠女形象作为一种“文学资源”当然也一并为《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文康所继承。但时代不同,社会风气不同,作者的思想观点、世界观、价值观都会有极大的不同。唐代的女性社会地位、思想解放程度都较高。因此唐传奇中的侠女形象,往往更为奔放,更为热烈,更有现代女性的特征。而至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风气更趋保守,女性缠足的社会风气与习俗进一步盛行,女性往往被封建道德所限制,被禁锢在家庭之内。比如《红楼梦》中众多的女性形象,虽未有缠足的描写,但几乎都是被禁锢在家庭(大观园)之内。因此,明清小说中的侠女形象,与唐传奇中的侠女形象,自不可同日而语,必然会呈现出巨大的性格差异、形象差异。具体到《儿女英雄传》,其十三妹形象虽与此前的侠女形象有一些共性,但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从版本学上考较,《儿女英雄传》现存最早刻本为清光绪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由此可知《儿女英雄传》应是作于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的年代。因此这部作品,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之后的清代的世道人心。根据对太平天国女性状况的研究,太平天国有一定的女性解放的因素。比如太平天国有女兵、女官,也禁止缠足,甚至有一定的男女平等的思想。那么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妇女解放”思想亦逐步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背景,逐渐造成了《儿女英雄传》中的女性形象,与清初《玉娇梨》《平山冷燕》等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之不同。客观来说,《儿女英雄传》带有才子佳人小说的很多印记,但它并未成为一部《玉娇梨》式的才子佳人小说,这主要是作者文康对于女性,具体说就是女主角十三妹的定位之不同。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知书达理为主,兼之“手无缚鸡之力”的预设。而在《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虽然也如“佳人”一般出自官宦家庭,但她却是一个有武功、力气惊人的侠女。小说中写道十三妹由侠女衍生出来的故事,自然会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呈现出巨大的不同。十三妹为父报仇,习得功夫后劫取不义之财,在能仁寺搭救安骥和张玉凤后,又撮合两人成婚,这样的行为已经超越一般女性的行事方式,按照古代人的眼光看具有古代大丈夫的气概。在面对安老夫妻、邓家父女几人劝婚的阵势,十三妹有礼有节,从容坚守自我的风度,又让读者看到了“侠客”的另一种风貌,即对理想执着追求,轻易不为人所左右。另一方面《儿女英雄传》这部小说又是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的作品,此时清朝进入所谓“同治中兴”,清廷改革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渐入佳境”,清朝的社会呈现出“某种欣欣向荣”的短暂局面。在这个阶段,封建礼教又在逐渐恢复其对社会的“控制力”,而社会思潮反而会趋于保守。因此这一时期,社会方方面面对女性的限制反而越来越多。这样一种对女性的更大更强烈的禁锢,势必会对全社会的女性观产生影响,并进而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留下痕迹。基于此,小说《儿女英雄传》恰恰是研究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女性风尚的绝好标本。二、民族英雄型女侠这一类型的女侠到了晚清的候比较多,大抵是因为晚清社会动乱,市民热爱习武以作防身之用,这个时期武馆林立,教授民众习武强身御外敌。所以“救亡图存”的爱国行为成为这一时期女侠们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这也是前代女侠所没有的行为之一,在清代女侠的“侠义”二字里,添上了为了民族大义而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儿女英雄传》描写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一桩公案,书中的主人公十三妹,其父亲遭朝廷大员纪献唐杀害,十三妹无处申冤,浪迹天涯,学得一身武艺,欲报血海深仇,途中遇到安骥与张金凤,结果还未及为父报仇,纪献唐获罪遭诛。后来经张金凤与众人的撮合,十三妹嫁给安骥。十三妹前段仗义行侠,英气外发;后段嫁为人妇,又尽显儿女情态,堪称儿女英雄之典范。十三妹是作者塑造的十分成功的侠女形象。第五回中,作者这样概括她的“儿女英雄”性格:“原来这人天生的英雄气壮,儿女情深,是个脂粉队里的豪杰,侠烈场中的领袖。她自己心中,又有一腔的弥天恨事,透骨子里酸心,因此上虽然是个女孩儿,激成了个抑强扶弱的性情,好作些杀人挥金的事业。路见不平,便要拔刀相助;一言相契,便肯沥胆订交;见个败类,纵然势焰熏天,她看着也同泥猪瓦狗;遇见正人,任是贫寒求吃,她看得也同威凤祥麟。分明是变化不测的神龙,好比那慈悲度人的菩萨。”小说用一系列的情节展示十三妹的性格:悦来店手提巨石,能仁寺刀歼凶僧,月下做媒,陌路赠银,雕弓护送,表现出十三妹的侠义心肠、虑事周密和武功高强。然而,此时的十三妹仍是露尾藏头,神踪难觅。接着,安学海辞官亲访,“酒合欢义结邓九公”,连环计设局赚侠女,我们才知十三妹原来是将门之后,胸怀深仇大恨,避居深山是为了隐身报仇。至此,我们方明白她何以能威震江湖,又为何行踪诡秘,且为何性格异常。小说写到这里,光彩夺目的侠女十三妹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温存贤良的何玉凤。刚强的十三妹变成了柔弱的何玉凤,虽然有点突兀,但也不是毫无逻辑。十三妹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从小受到正统的文化教育,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中,在能仁寺那样险恶的环境里,她还能想到“男女授受不亲”戒条,不愿用手去搀扶双腿捆得麻木的安公子,只用雕弓去托他。在大仇已报、心愿已了的情况下,复仇的精神支柱倒了,潜意识中的封建伦理思想就冒出来了,加上邓九公、安学海、张金凤等人的规劝,更重要的,安公子也是她内心喜欢的人。三、比武较雄型女侠这一类型的女侠,是这一时期的新兴类型,也是对后世的武侠小说的一个新的开拓,以至在现代武侠小说中,整个江湖武林都形成了一股武林争霸之风,围绕这种比武称雄而展开了武侠小说的新纪元。清代文言小说中少数几篇是涉及侠者们比试武艺,为武侠小说增添新的元素。在比武较雄这一类型中,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之间武艺的比试,目的是求得各自武艺的进步,是对武术境界的追求,对武学的专研。《三侠五义》中的丁月华,是双侠之妹,雄关总兵之女,松江豪门千金,与五鼠有一江之隔的交情,出身大家。月华长得秀美端庄,英姿飒爽,且武艺超群,剑术高超,极有侠义心肠,女丈夫气概,是女子中罕见的。她是大家闺秀又知书达理,不失闺秀风范,却又一身武艺不输男儿,是当之无愧的女侠,聪明可爱,虽被娇惯却不无礼。丁月华一出场,便是一个女中豪杰的形象,你看她“大红色绢帕罩头,大红色汗襟刹腰,外面披着斗篷,腰里挎着宝剑,柳眉倒竖,杏眼圆翻,满脸的怒气”。面对美人的“杏眼圆翻”,展昭却显得谦逊有礼,全没有丁兆蕙描述的“不可一世”。但盛怒之中的丁月华,根本顾不上观察这些,一心一意只想着比武。丁月华出手获胜,更来了劲头,便要与展昭继续比试剑法。湛卢、巨阙两把名剑,便在这次比试中第一次相聚了。两人剑法不相上下,可展南侠却处处让着三小姐。最终名震江湖的南侠展昭被松江茉花村丁氏双侠的妹子,削去了头巾。二人比武,以丁月华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但事情并未因此而结束。展昭对丁月华的处处相让,瞒过了丁月华,却瞒不过她的二哥丁兆蕙。
当丁兆蕙告诉了丁月华实情,并把比武时展昭偷摘她的那枚耳坠拿出来时,丁月华哭了,她知道自己输了。面对妹妹的眼泪,丁兆蕙不禁慌乱起来,情急之中,便劝告妹妹“不打不相识,干脆嫁给展昭算了”。至此,展昭与丁月华的缘分,以闹剧开始,以喜剧收尾。两个人因比武走到了一起,彼此互赠宝剑,海誓山盟,结为连理。从此,展昭与丁月华“比剑联姻”的故事,也就传为了千古佳话。清代文言小说中这种神秘的女剑仙成了侠者们一个象征性追求,她们与唐代的隐娘、红线之流是完全的不一样,因为隐娘红线虽神秘却也融入到了社会日常生活中,参与了世俗的功用,而清代文言小说中的隐逸女侠却是脱离社会现实而超然物外的。这些女剑侠的共同点都是深受佛道出世隐逸思想影响,在她们身上笼罩着神秘的宗教色彩,由人间写实型向幻想型女侠转变。第三章清代义小说中女侠形象发展的成因第一节历史原型人物(女将)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是很难立足于历史文献中,文学视野里也很少追寻到女性的踪影。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要“出人头地”,除非是对于一个家族或者民族而言立下了“汗马功劳”,才有可能记载于史书之上,进入文学作品里作为颂扬的对象,而颂扬的无非是其作为一名女性却具备了男性的那种英雄气质。比如我们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女娲女神,因为造人与补天,创造了一个民族神话,挽救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在她身上拥有了创世英雄的气质,成为了初民心中供奉的神灵。这是早期神话中的“功不可没”的女性形象,她的存在并不是很真实。远在商朝奴隶社会时期,就有一名叫妇好的女子,她是商王武丁的妃子,掌管着祭祀与占卜,曾经统率一半以上的军队去攻打羌方,可以说是难得的女将。女将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的勇敢与智慧,独立与坚韧正是女侠所具备的特点。因此,笔者试着从历史上女将的身上去探寻女侠出现及形成的历史原型。除了在商代有妇好率兵征战,在其他各朝都有类似的女性人物出现,汉代有花木兰代父从军,唐代有女将樊梨花,宋之穆桂英,明之秦良玉,清之太平军将领李素贞。这些女将现身于历史舞台,进入到文学作品,从侠的广泛意义上来讲,她们也足可称侠。因此笔者认为女侠的出现与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女将的影响,作家从现实社会中的少有的可以抵御外敌,辅佐男性世界的女将得到启发而大量的创造出不求声与名的为男性分担社会责任的女侠形象。而女侠的不同之处在于,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大多单骑行走江湖,不问政治,独立自由,又智勇双全。在女侠大放异彩的唐代,最有名之女性莫过于一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作为一国之君主,同样具备了男性身上所有的英雄气质,可以说,女皇的出现更是正面影响了女侠的塑造,集果敢与智慧,独立与坚韧于一身,大丈夫之气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如此,女性在唐代地位较其他各朝代都相对较高,这于女性走入文学视野也是一大助力。及至两宋时期,我们所熟知的“杨门女将”,大多来源于宋代的杨家将。杨家于宋代一门忠烈,在男丁战死沙场之后,佘太君作为杨家之精神领袖,率领一门女将出战,虽说穆桂英挂帅有不实之属,却也是对于女性的大胆创新,也是基于一种爱国情怀的抒写,后世的爱国女侠大概与此关系甚大。在清代文言小说中我们所看到的《杨娥传》之杨娥,《冯婉贞》之冯婉贞,《邓剑娥掷俄将于死地》之邓剑娥都是率兵征战过的爱国女将,笔者将她们列入到民族英雄型女侠之中。明之秦良玉,在清代文言小说中我们将之列入了行侠仗义之女侠行列,明末清初之秦淮八艳之李香君等,节义之至,引领了“侠妓”之风尚,于是乎,在清代文言小说中也多有侠妓的身影,如《崇川侠妓》与《侠妓教忠》中的歌妓,慷慨仗义,高风亮节,与李香君的节义行为不相上下。大量的历史原型人物女将出现于史书及文学视野里,构成了女侠形成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及人格上的模仿和塑造。但是女将女侠还是存在同之处:女将更多的是投身于政治功业中,在身份自由上有受限制,而女侠则倾向于慷慨助人,行侠仗义的“急人之所急”的自由的江湖活动中。朝廷与江湖是相对的两个世界,女将脱离了朝廷即可成女侠,女侠脱离了江湖却不一定是女将。第二节清代社会背景的影响清代社会幅员辽阔,民族繁杂,已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局势,在南北历经多次战争,分分合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有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建立政权。我们一般知道,北方民族善于征战,南方民族善于经济,南北战争之中,多是北方取胜,而清代社会时期不仅北方取胜,并且是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满族取胜建立了统一的封建政权。这于人数众多的大民族汉族而言,是一次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打击。在满清社会统治下,各种礼仪制度,等级关系的限制下,南北民族融合也多有矛盾激发。民族的不平等是导致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在清代社会民间,民间教派组织纷呈林立,学者史仲文的《中国全史》记载:民间宗教经过长时期的传播和发展,到了清代,各教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的南北大地上。据学者刘子扬先生统计,教派名目已达107种之多。这些民间宗教组织各立门户,教理复杂,另外还有些帮会组织,多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民间帮会组织,例如天地会、红花会、白莲教、哥老会,青帮等,其中以天地会、哥老会、青帮为主要的三大帮会。学者研究表明,天地会,这个清代民间的秘密结社,又称洪帮或者洪门,它是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等为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它的成员也主要是农民或者是一些由破产的农民转化而来的小商贩、小手工业者、还有些是来自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多是下层穷苦农民,深入到社会的各个下层生活。这对下层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流离失所的下层民众游离在社会之外,以行走江湖,耍技卖艺为生,或是逐开武馆,迎合各大帮会创立馆会,招收门生。这样一来,清代社会底层民众大多喜爱舞枪弄棒,针对等级与民族的不平等而时常引发社会斗争。在清代中后期,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起义等,社会动乱不堪,下层民众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稳定职业,流落街头与异乡的百姓也逐渐增多,为了能够生存,有的加入帮会组织,有的加入武馆勤习武艺,以武保生存。传统的男耕女织,女子足不出户的模式也逐渐打破,贫民女子也要寻求生存之路。于是乎,在清代文言小说中,尤其是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所记载的女侠,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入民间社会,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进而也出现了一批以武为业的民间艺人型女侠,也有来自武馆镖师之职业的女侠。如《卖拳女击少年肩》、《镖师女以碎杯屑毙盗》、《某妇以针刺毙人》等,还有如《谷慧儿》、《邱晓娟》《邓剑娥》、《冯婉贞》、《杨娥传》等一些虽不以武为业,但也多少行走江湖以武艺卖弄为生存之道,或是承袭祖上的武馆之业,精习武艺,也传于他人以保生存。随着武馆开业,习武之人的增多,比武试技的行为也成为了武者一时之风气,于是“比武较雄”类的女侠也应运而生,比如《武技》、《绛绡女较剑》、《吴戾晋与垂髫女较剑》、《清霜襟剑》等,她们便以比武试技为提升武艺的方式。因此在清代,女侠不再是像隐娘,红线等那样神秘,不食人间烟火般高贵单一,而是形形色色,贴近社会生活,真实而普遍。但是,清代文言小说中还是存在一批不问世事的隐逸之侠。笔者认为这与当时动乱的社会时局是有很大关系。由于社会动乱不堪,政治混乱,士大夫,及处于下层的文人士子或是不问国事,或是借文学创作来书写心中愤懑。隐逸不仅是作品中的人物隐逸,创作者也是带着隐逸的心理去构造人物,在他们内心也企盼这种避开世乱,隐逸在山林之中,逍遥自在。隐逸之侠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三节作者的主体性表现清代社会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由盛而衰,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一般说来,侠在这种环境中是处于一个有利位置:统治者无暇顾及侠客们的行侠仗义,甚至还希望侠客们能够为官府做点什么,因此在清代的小说中还诞生了一批官侠,为政府效力;另外,处于水深火热的下层民众,在遇到不平之事无处伸冤之时,急人之难的侠成了他们心中的救世主。所以,侠在当时的民众心理是十分受欢迎的,作为那一时期的读者们,对于侠的打抱不平,急人之难,诚实守信的品质是非常推崇的。侠在民间读者心理已经是深入人心,无法磨灭了。陈平原先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说到:“正因为侠客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肝包虫囊肿病因介绍
- 《流程图基本技巧》课件
- 幼师课件站排序
- 《不确定性经济分析》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 《环氧乙烷灭菌验证》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例文》精美课件
- 《时空数据模型简介》课件
- 《客户关系管理实务》电子教案 27客户投诉内涵
- 《谐振开关型变换器》课件
-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励志主题班会(课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 2024官方兽医考试更新题库及答案
- T-SHPPA 029-2024 人用经验数据收集技术规范
- 大美劳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江西财经大学
- 《乌鲁木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申报表
- 蒋诗萌小品《谁杀死了周日》台词完整版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报价单(报价单模板)
- 刑事案件模拟法庭剧本完整版五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