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毛遂自荐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科举考试图科举看榜图课程目录课程标准重难点

02010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古代官员的选拔古代官员考核古代官员的监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一)西周至春秋:材料1: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1、选拔标准:3、影响:世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定官职。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积极:保证了贵族世代效忠王朝,稳定了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2、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血缘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长远发展(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战国策·燕策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史记·商君列传》1、途径:荐举、军功;2、标准:才能、军功3、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二)春秋战国:荐举与军功爵制商鞅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是什么?思考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以法为教”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以吏为师”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韩非李斯3.目的: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秦朝:1.途径: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2.标准:法律(守法)4.影响:①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燔诗书而明法令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秦始皇材料1: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四)汉朝:(补充:积功劳为官和征辟)察举制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标准:2、分类(内容)3、方式:4、作用:品德(孝廉)才能;(东汉)门第声望常科定时察孝廉

举茂才特科不定时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

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考察→推举→考核→任用)选拔官员走向制度化,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察举制的认识思考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三: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四: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局限: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威胁中央集权局限:察举制本身腐败重重,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内容:(1)设置中正:(2)品评人物:(3)按品授官: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吏部授官材料2: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篷户,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2、标准:3、评价: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材料1: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思考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六)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背景:2、发展历程: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②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③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1)隋唐:创立与发展①确立过程分科考试隋文帝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地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武则天扩大科举人数始创武举和殿试(六)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隋唐:创立与发展②考试科目材料:唐制,取士之科…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

——《新唐书·选举志》隋唐科举制度有何特点?思考①“投牒自进”,士人可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②

公开考试,有具体科目和具体程式③

择优录取,公平公正。(六)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2)两宋:发展与完善材料2:有学者统计,在唐朝290年中,科举共取进士6603人;在两宋316年中,完全依靠考试成绩的进士达43000人。——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已糊名弥封锁院制度誊录制度拆去糊名弥封材料1: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0%17.2%24.5%46.1%①“取士不问家世”,扩大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②严格考试程序,防止作弊现象,使科举制更加公平公正。(六)隋唐至明清:科举制(3)元:元代科举时断时续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4)明清:科举制由盛到衰(僵化)1905废除①形式:②生源:③内容: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四级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从四书五经中命题随着时间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士子们的实际能力,束缚了人们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最终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贡士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进士考试程序更加严格细化考试内容文体限定八股文形式句式、声调、字数均有限制,不允许自由发挥内容限定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内容更加僵化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的进步之处与局限性?思考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神童诗》材料3: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矣!”

——王定保《唐摭言》材料4:(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5:“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①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③以才学为考试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①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②使读书功利化,促成官本位思想总结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及其趋势朝代制度标准方式特点演变趋势先秦①选拔标准:②选拔方式:③选拔原则:④选官基础:⑤选官权力:汉代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世官制举荐与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血缘才能军功品行才能门第出身才学世袭品评授官考试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与当时门阀政治密切相关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举荐血缘世袭到公开考试逐渐走向制度化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由地方到中央趋势: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选官日趋科学、公正、客观实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县郡中央上计制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地方行政长官)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成为“上计”以上计考核的结果作为官员的赏罚依据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御史(每年年终

)(一)秦汉(二)魏晋南北朝大多流于形式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考核:也称考绩、考课,是中国古代政府对官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项人事管理制度。(三)隋唐宋考核日趋严格1.考核机构: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儒林传》2.考核方式:尚书省吏部四善隋朝:每年考核,地方官汇报或皇帝遣使到地方巡查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制订了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两院三科)宋代考核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四)明清考核制度严密升迁降调依据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四格:守、才、政、年四个方面(操守、才干、政务、年龄)八法: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考满考察明朝考核清朝考课京察大计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初考再考通考京察外察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考核标准四格八法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考核机构中央政府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总结归纳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趋势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发展趋势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政绩考满和考察政绩、贪酷和不作为京察和大计才能、操守、政务①考核日趋严格、细化,②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③品德与政绩并重;④奖惩结合;⑤中央和地方分别考核。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汉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设立: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代表中央);依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分区监察、定期巡视)材料: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

——樊树志《国史概要》影响①前期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②后期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典正法度

举劾非法”秦朝政府组织汉朝十三州刺史2.隋唐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央:地方: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材料: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旧唐书·韦思谦传》

唐代十道图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加强中央集权3.宋朝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央:地方: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台谏合一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台”是御史台,“谏”是谏官。在前代,台谏职事不同,御史主纠弹百官,谏官主谏正皇帝,分职很严。而到宋代,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开台谏合一之端,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大发展。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3.元朝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央:地方:设御史台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