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模块检测卷(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模块检测卷(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模块检测卷(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模块检测卷(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模块检测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地理模块检测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024•陕西宝鸡•一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某地理研学小组计划寒假前往图中的甲乙两地开展研

学考察。查阅资料得知甲地附近海岸线曲折破碎,乙地的自然景观与我国西北相似。资料显示近年来受全

球气候变暖影响,山地林线上部景观变化明显(林线是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森林分布的上限)。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1.甲地附近海岸线曲折破碎,最主要的处力作用是()

A.海水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

2.乙地所在区域气候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①距海远近②沿岸暖流③大气环流④地形因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推测安第斯山脉林线上部(

A.乔木面积减少B.草甸位置下移C.耐旱植被增多D.冰川消融减慢

【答案】1.C2.D3.C

【解析】L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冰期冰川从安第

斯山脉下来,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断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而冰期结束,冰川退缩,这些被摩擦切

割的海岸就会因为地势相对低洼被海水淹没,出现破碎地形,C正确。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与海水侵蚀、流

水作用、风力作用相关性较小,ABD错误。故选C。

2.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乙地位于南美洲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位于安第斯山脉的

背风坡,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背风坡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④正确;该地距离海洋较近,①错误;沿岸暖流可增温增湿,不是该地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主要原

因,②错误。故选D。

3.理论上林线上部不会有乔木存在,不存在乔木面积减少或增加,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热

量条件变好,林线上部的草甸位置应上移,B错误;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气候变干,耐旱植被增多,C正

确;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加快,D错误。故选C。

【点睛】南美洲中部的巴塔哥尼亚地区拥有独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这种气候的主要成因包括:地理

位置:巴塔哥尼亚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该地区受盛行西风带影响,这些风带有大量的水汽从太平洋带来。

地形因素:安第斯山脉的存在导致这些风被地形抬升,从而在山脉西侧产生了丰富的高原地形雨,部分地

区的年降水量可超过2000毫米。风向转变:当风从西向东吹过安第斯山脉,原本湿润的风会变得干燥,并

在山脉东侧下沉,产生所谓的“焚风效应",进一步减少了这里的降水。海洋影响:虽然巴塔哥尼亚距离海洋

较近,但由于山脉的存在,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深入内陆,这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2024•全国.模拟预测)石塘古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半岛。石塘人的祖先是古代为躲避战乱而搬迁至

此的渔民,他们就地取材,依坡建造了石屋(如图1)。后来当地人将古镇南部的一些海岛用人工堤坝围起

来,形成了一个海塘(如图2)。如今,石塘古镇成了著名的旅游打卡地。据此完成下题。

4.古代石屋墙上有许多小孔,当时这些孔的主要用途是()

A.透光B.通风透气C.增加艺术感D.防卫

5.当地由人工堤坝围起来的海塘的主要作用有()

①养殖和捕捞②抵御海浪和风暴潮③防盗贼④停放船只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

6.石塘古镇为了发展旅游业而采取的措施比较合理的有()

①加大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②保护当地特色传统建筑和文化

③建设高级娱乐设施吸引游客④建设大量高档酒店吸纳游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4.D5.B6,A

【解析】4.由材料可知,石塘人的祖先是古代为躲避战乱而搬迁至此的渔民,由此可推断这些孔当时主要

用于防卫,D正确;透光和通风透气应采用更为直接简单的方式,而不是开挖小孔,排除A、B;石塘人的

祖先搬迁至此时,生存为第一要务,故房屋设计的出发点应该不是增加艺术感,排除C。故选D。

5.海塘背靠陆地,并通过岛屿和海堤与外海隔开,且西侧有一小缺口与外海连通,可方便船只进出,有效

抵御海浪和风暴潮,且材料中强调石塘人的祖先是渔民,因此此地应是一个避风港,可用于停放船只,所

以②④正确;渔民养殖和捕捞应在海塘外的近海地区进行,①错误;海塘无特殊防御设施,因此无防盗

贼功能,排除③。B正确,ACD错误,选B。

6.合理发展旅游业需要在保护当地特色建筑和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此外,还

应加大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①②合理;建设高级娱乐设施和高档酒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回

收压力大,且高端市场的吸引力有限,排除③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域文化(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

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分类: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3)表现形式:

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图片(4)来源: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识。(5)特

点: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

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根据属性可以分为物质方面的(建

筑、服饰、饮食等)和非物质方面的(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

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质。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长期可能

会发展变化。

(2024•黑龙江•三模)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研究发现,近几百年来,伊利湖湖水水位持续下降。完

成下面小题。

7.图示湖泊的形成关键在于()

A.火山喷发B.断裂下陷C.冰川刨蚀D.河流改道

8.导致伊利湖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②冰盖消融,地壳下沉③瀑布溯源侵蚀,湖水外泄④地下水超采,湖水补给

A.②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伊利湖水位持续下降可能导致()

A.湖水盐度升高B.湖区昼夜温差变小C.湖泊结冰期缩短D.湖水富营养化加剧

【答案】7.C8.B9.D

【解析】7.图示地区为北美五大湖地区,纬度高,地质历史时期冰川刨蚀作用剧烈,形成湖盆,气候变暖

后,冰川消退,积水成湖。故选C。

8.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水位下降,①正确;气候变暖,冰盖消融,重力作用减弱,地壳回弹,湖水水位

相对上升,②错误;尼亚加拉瀑布溯源侵蚀,加速湖水外泄,导致水位下降,③正确;该地区降水丰富,

地下水超采现象较少,④错误。故选B。

9.伊利湖水位持续下降,湖泊面积减小,湖水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湖水富营养化加剧,D正确;伊利湖为

外流湖,水位下降后还是外流湖,不会导致湖水盐度升高,A错误;湖泊水位持续下降,面积减小,湖水的

气候调节功能减弱,导致湖区昼夜温差变大,B错误;结冰期主要与气温相关,湖水水位下降不会导致结冰

期缩短,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湖水结冰的直接因素:气温,间接因素:纬度、地形、水量、离陆地远近、盐度、水流状况、

风力、地热、水体封闭度等。

(2024•湖北黄冈•模拟预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

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各省区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保护与

高质量发展要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材料分析,黄河上游生态建设的重点是()

A.治理草原退化和土地盐碱化B.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治环境污染

C.退耕还林和治理环境污染D.保护河口湿地和治理海水倒灌

11.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意义有()

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②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④彻底解决地上河问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2.下列不利于内蒙古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优质奶源基地、优质饲草料基地、耗牛藏羊繁育基地

B.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高效农业产业链供应链

C.河套平原为主要载体的粮食主产区,实现农业现代化

D.鄂尔多斯盆地为主的铁矿产区,实现铁矿开采现代化

【答案】10.A11.B12.D

【解析】10.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

定和退化等问题。黄河流域源头、上中下游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各有不同;黄河源区重

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治理草原退化;上游重在保护河湖湿地水资源,治理土地盐碱化;中游重在巩固

退耕还林草成果,需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下游重在维护黄河长久安澜,需平衡水沙关系;黄河三角

洲重在保护河口湿地生态统,需治理海水倒灌。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将保证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良好的

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发展当地

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建设,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最终有利于巩固拓展黄河流域的沿黄

九省区特别是黄河上游省区的脱贫攻坚成果,①正确;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宁夏平原、河套平

原和华北平原作为主要的农耕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地位不可替代,对于有效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②正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能够推动黄河上游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

部地区实现崛起以及东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缩小黄河上游的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③正确;黄河下游地上河是黄河大量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导致的,通过黄

河中上游的生态治理和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可以减轻下游的泥沙淤积,但短期内不能彻底解决地上河问题,

④错误。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12.内蒙古草场资源丰富适合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现代牧业基地、优质饲草料基地、耗牛藏羊繁育基地,A

正确;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发达,可以进一步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

造"牧场一餐桌"农产品产销新模式,打造实时高效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B、C正确;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

源丰富,可以实现能源现代化,但铁矿资源并不丰富,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D。

【点睛】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

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流域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秦岭、

东临渤海,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

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24•北京房山•一模)我国某山脉K谷地季节性冻土广布。某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K谷地四

个站点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站点海拔(m)年降水量(mm)土壤冻结天数(天)土壤冻结最大深度(cm)

①6632769741

②110655412064

③1210599126103

④185480214485

13.据表推断()

A.冻土主要存在于11月至次年3月

B.土壤冻结最大深度随土壤冻结天数增多而加深

C.站点①处植被可能为落叶阔叶林

D.站点②处年降水量受气温影响显著

14.③④站点坡度相近、坡向相同,导致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积雪深度B.土壤有机质C.冬季气温D.大气环流

【答案】13.A14.A

【解析】13.根据图表可知,冻土天数平均为120天左右,且季节性冻土冻结主要在冬季,所以A正确;

①到④冻结天数增加,但是④的冻结深度比③小,故B错误;①处海拔低,应该属于基带,降水量只有

276mm,属于半干旱地带,无法发育森林,故C错误;从①到④海拔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增多,故降水受

海拔影响,D错误。故选A。

14.根据材料可知,③④两站点除冻结深度差异较大以外,④的海拔更高,降水更多,冻结天数更多,

所以④的降水应该是降雪为主,为积雪带,且积雪量大厚度大,所以对土层保温作用较好,使得冻结深度

较小,故A正确;两地坡度相近,外力对土壤侵蚀强度接近,且土壤有机质跟冻结深度关系不大,B错误;

④的海拔高,冻结天数多,所以④的冬季气温低,故C错误;两地位于同坡向、坡度,大气环流几乎相同,

D错误。故选A。

【点睛】季节性冻土指地表层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岩)。

(2024•河北•二模)增加教育资本投入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依靠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型的重

要途径,教育的投资收益具有一定时间滞后与空间错位的特征。下表示意我国不同地区教育资本投入对经

济的贡献(教育资本投入滞后项为正值,表示增加教育资本投入一定时间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加;反

之,则表示增加教育资本投入一定时间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增加教育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0.0750.0620.182

教育资本投入滞后项0.117-0.0400.249

15.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在西部地区增加教育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

()

A.教育产业链长B.技术导向型产业多

C.对教育重视度高D.教育基础薄弱

16.中部地区教育资本投入滞后项为负值,主要取决于()

A.人才流失B.教育水平C.年龄结构D.产业类型

【答案】15.D16.A

【解析】15.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在西部地区增加教育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主要是因为

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由于西部地区原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增加教育资本投入后,对经济发展

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6.中部地区教育资本投入滞后项为负值,主要取决于人才流失。这意味着尽管中部地区增加了教育资本

投入,但由于人才流失到其他地区(如东部地区),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并没有显著增加,反而可能

出现减少的情况,人才流失可能会导致中部地区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教育投资的经济回报,从而影响了教育

资本投入的滞后效应。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教育资本的投资收益通常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即教育投资的效果不会立即显现,而是需要一定

时间才能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教育资本的积累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资和政

策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上・江苏•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下图是世界某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中A处的豪雨林(温带雨林)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

温带雨林之一,在1981年的时候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材料二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匍匐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宽度在6千

米至25千米之间,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宽度762米。大峡谷岩石是一幅地质画卷,由于人们从谷壁上

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各个时期含有生物化石的地层,因而被誉为一部“活的地质教科书”。

⑴判断图中A处沿岸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6分)

(2)说明与C地比较,B地冬雨量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⑶说出大峡谷两侧的主要岩石类型,并简要说明大峡谷的形成原因。(6分)

【答案】⑴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原因:终年受西风和沿岸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年降水量

从西向东(迅速)减少。原因:受地形影响,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6分)

(2)B地冬雨量更高。因为B地纬度更高,受西风带控制的时间更长,冬季降水时间更长,冬雨更多。(4分)

⑶沉积岩。成因: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上升;流水侵蚀。(6分)

【分析】本题以豪雨林以及科罗拉多大峡谷为材料,涉及气候类型、降水及其影响因素、地貌成因的相关

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

素养。

【详解】(1)图中A处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知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加之受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年降

水量多,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受地形影响,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了年降水量从西向东迅速

减的空间分布规律。

(2)B地冬雨量更高。因为B地纬度更高,受西风带控制的时间更长,冬季降水时间更长,冬雨更多。(或

C地冬雨量更少。因为C地纬度更低,受西风带控制的时间更短,冬季降水时间短,冬雨更少。

(3)由材料"人们从谷壁上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个时期含有生物化石的地层"可知,大峡谷两

侧岩石有层理有化石,是沉积岩;大峡谷的成因是流水侵蚀,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不断上升,流水不

断向下侵蚀,形成大峡谷。

18.(2024・云南昆明•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渤海三面大陆环绕,海岸线呈“C”形,渤海海峡横亘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成为山东乃至华

东到东北地区的海上天堑,制约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

2021年10月,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基本设想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

地形地质条件,在蓬莱一旅顺之间以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相结合的形式建设渤海通道,初步研究认为“南

桥北隧”是目前最适宜的方案,即从旅顺到南隍城岛之间(目前渤海与黄海主要的航海通道)采用隧道方

案,从南隍城岛到蓬莱之间利用各岛屿建设跨海大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有利于渤海经济圈与胶东乃

至长三角经济圈紧密结合,尤其对东北振兴意义重大。图1为渤海通道与两半岛城市群区位概况,图2为

南桥北隧方案线路纵断面。

(1)岛屿按成因可分为火山岛、珊瑚岛、大陆岛、冲积岛等类型,据此指出图2线路中岛屿的类型,并说明

判断理由。(6分)

(2)分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方案中“南桥北隧”的合理性。(6分)

⑶说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对于东北振兴的积极作用。(6分)

⑷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运行,将促进蓬莱哪些服务业的发展。(2分)

【答案】(1)岛屿类型:大陆岛。判断理由:地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岛屿基岩与岩石类型与周边陆地

相同或相似,为大陆岛;冲积岛应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物松散,地势低平;珊瑚岛分布于热带和

亚热带浅海,主要组成为珊瑚遗体;火山岛组成岩石应以玄武岩为主。(6分)

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桥梁与隧道各自的优势。"南桥J海水较浅,易于桥梁建设;岛屿众多,施工面广,

降低建设难度和成本,缩短工期。

"北隧J减少对船舶等海面交通的影响;石英岩为主,地基坚实,适宜隧道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较小。

(6分)

⑶连接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缩短了东北地区与华北的交通距离;完善南北交通线路,促进东北地区与南

方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联系;利于粮食、石油等资源外运,促进东北地区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有利发达

地区经济辐射,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

(6分)

⑷物流业、旅游业、餐饮住宿、车辆维护/修理等(2分)

【分析】本题以渤海海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岛屿类型、影响跨海通道建设的地理因素、跨海通道建设

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

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

素养。

【详解】(1)大陆岛通常与邻近的大陆有相似的地质构造背景。在图2线路中的岛屿,其基岩和岩石类型

与周边陆地相同或相似,这表明它们很可能是在地质历史上与大陆相连的一部分,后因地壳变动、海平面

升降等因素而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故图中岛屿属于大陆岛。冲积岛通常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地区,由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堆积形成。这些岛屿往往沉积物松散,地势低平,易受水流和波浪的冲刷影响。

而在图2的线路中,岛屿的地貌特征和组成岩石类型与冲积岛明显不符。珊瑚岛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浅海区域,由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这些岛屿通常位于清澈、温暖的海水中,且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达。而

渤海海峡位于温带地区,海水温度和清澈度与珊瑚岛形成的条件不符。火山岛是由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

岛屿。这些岛屿通常具有明显的火山地貌特征,如火山锥、熔岩流等,且组成岩石以玄武岩等火山岩为主。

在图2的线路中,岛屿并未显示出这些典型的火山岛特征。

(2)在渤海海峡的南部区域,海水深度相对较浅,这使得桥梁建设的难度大大降低。浅水域为桥梁的桩基

施工和桥墩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南部海域分布着多个岛屿,这些岛屿的存在为桥梁建设提供了天然的支

撑点。通过在这些岛屿之间建设桥梁,可以极大地减少桥梁的跨度,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由于岛屿

众多,桥梁建设可以分散到多个施工区域进行,这样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还能缩短整体工期。在渤海海

峡的北部区域,由于航道繁忙,船舶等海面交通较为密集。采用隧道方案可以避免对船舶交通的干扰,确

保航道畅通无阻。北部区域的地质条件以石英岩为主,这种岩石质地坚硬、稳定,为隧道建设提供了良好

的地基条件。隧道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建设,不仅结构稳固,而且安全性高。隧道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

响相对较小。相比于桥梁建设,隧道不会改变海面形态,不会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有助于保护海洋

生态的平衡。

(3)跨海通道的建设将直接连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使得原本被渤海海峡分隔的两个地区得以快速、便

捷地互通;跨海通道不仅连接了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还将进一步完善南北交通线路。这将促进东北地区

与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联系,推动东北地区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体系;东北地区是我国

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供应基地,拥有丰富的粮食、石油等资源。跨海通道的建设将有利于这些资源

的外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北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跨海通道的建设,发达地区

(如山东半岛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将更加明显地影响到东北地区。这将有助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东北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跨海通道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环

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该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将

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4)跨海通道将大大缩短山东与辽东半岛乃至东北地区的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时间,提高物流效率,增加

从此通行的车辆数量;跨海通道的建设将使得蓬莱与东北地区之间的旅游交流更加便捷,从而吸引更多的

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随着旅游业的繁荣,游客对餐饮住宿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加,为蓬莱的餐饮住宿业提供

更多商机;跨海通道的运行将使得更多的车辆通过蓬莱地区,从而增加车辆维护/修理业的需求。

19.(2024•河北衡水•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西北旱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以及该区域范围内的黄河流域、内陆干旱区和

半干旱草原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1%,是我国粮食、特色林果和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区

地形地貌复杂,拥有草原、农田、荒漠、森林等多种生态系统。受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等因

素的共同影响,西北旱区的水土资源匹配处于严重错位状态,农业发展面临较大障碍。下图为专家团队构

建的西北旱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理论框架。

技术支撑

自然资源44水土资源高效利用

科技资源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种植模式优化

经济资源,.农业生产精准管控技术创新

社会资源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