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_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4、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
2、不悖 (3)可持续发 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
3、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o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o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o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 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o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o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o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5、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2)量的评价;(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 用的方式或方向
4、,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6、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 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7、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8、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 从时间角度来讲,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同,自然资源的利用 效率也就不同,从而单位自然资源量的承载力也不同。从空间角度讲,即使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其资源 禀赋、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相同的资源量所能承载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也不同
5、。(2)社会经济内涵 主要体现在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利用水平不同,社会对资源配置 以及社会利用结构等方面。(3)可持续内涵 表示自然资源持续供给社会经济体系的能力,它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 自 然资源承载力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并且这种增强不以追求量的增长为目的,而应追求自然资源需求 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趋势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9、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1)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 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2)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
6、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a、规则公平b、各代人之间的分配的公平c、现代人对自然资源基础及后代人的补偿行为 的实现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3、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b、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先分析, 再分配,调整产业结构。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 区域经济背景:(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2)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 (3)市场化水平 (4)社会基础设施配 置水平2、区域文化: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又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 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结合实例:(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
7、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例: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我 们应该,在一个地区内挖掘区域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大力培育先进的区域文化,积极倡导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文化、 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必将促进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 区域发展的历史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历史沿革分析(2)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
8、析(3) 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5、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生产结构的布局6、区域结构:性别结构(既受人的自然属性的影响又受人的社会属性的影响,性比例从102:100-105:100均为正常, 直接影响分配和生育)、年龄结构(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职业结构、民族结构7、我国的6个年龄组:0-6岁为学龄前儿童、7-12岁为适龄小学组、13-15岁为适龄初中组、16-18岁为适龄高中组、男16-59、女1
9、6-54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8、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老年人口比重、儿童人口比重、老年指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9、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 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0、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1、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含义:(1)狭义的技术进步只是指工程技术即所谓的“硬技术”
10、发展与提高,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 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 技能。(2)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包括“软”“硬”技术在内的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 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 金利用效率。2、技术进步类型: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 资源的依赖程度。(
11、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为区域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出路。总之,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开始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带动就业的 增加同时并举,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为较高水平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4、如何评价区域的科技条件:(1)科技人力资源;(2)研究与发展经费;(3)科技活动产出;(4)高技术产业。5、技术引进:技术从一个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全过程。技术引进的优点: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12、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技术引进的缺点: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 碍、时序障碍、文化障碍6、中间技术:既可以避免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又可以带来扩大就业、易于消化吸收技术、 创造良好效益的连锁反应的这类技术。7、适用技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够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衡量一种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的指标有: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1、综合指标:UNRISD的指标体系、PQLI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数(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X刘再兴的 9项指标体系、厉以宁的2
13、6项指标体系2、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 个方面包括:。1健康状况o2受教育程度o3生活标准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是:GDP指数=(log实际数值一log最小值)/(log最大值一log最小值)教育指数=成人教育比率指数x2/3+总入学率x1/3寿命预期指数和教育指数利用以下公式:指数值=(实际数值一最小值)/(最大值一最小值)(1) HDI0.500时,人类发展为低水平 (2)0.500HDI0.799时,人类发展为中等水平 (3)当HD
14、I为0.800及以上时,人类发展为高水平3、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包括四个层次:(1)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 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2)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 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3)产业竞争力;(4)企业竞争力4、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是农业。(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
15、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主导部门是工业部 门。(3)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 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4)成熟阶段:起飞后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有效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主导 部门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体系。(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部门,主导部门是耐用消费品工业。(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5、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实例谈谈要提高
16、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1)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2)o1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o2实施人在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o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o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实例略。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1、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 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空间概念、综合性概念
17、、时效性概念)2、区域优势的类型: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空 间优势与时间优势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3、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各自条件和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专业 化部门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4、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3)约翰穆勒的相 互需求论;(4)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德尔竞争优势理论。5、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
18、因素的组合。6、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与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教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 务环境。7、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某一区域的竞争力进行评价: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 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行排序和分析。实例略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1、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2、区域规划的类型:(1)按规划功能分类:认识性的区域规划、应用型的区域规划(2)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19、(3)按规划区域属性分:。1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o2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3、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 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1、战略: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特点: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2、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 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
20、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3、区域发展战略着重解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4、 一元多层次体系:(1)湖北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2)两圈一带(3) 一主两副(4)四基地一枢纽 (5) 一红一绿5、做战略抉择需做到:(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从区域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考虑。区域本身的地理位置、自 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对区域发展具有极大影响)(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从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与公司环境考虑)(3)提出战略构想(针对对区内发展条件和区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的结果,综合思考出一条
21、适合区域未来要走的路。 提出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做综合分析研究。)6、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1)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自主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变通经济发展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代替发展战 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2)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基本思想是集中式发展和分散式发展,基本要求是I、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b、明确开发的 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c、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d、 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制1、土地: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
22、、植被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2、土地的特征:稀缺性、恒久性、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它可以从如下多种指标加以反映:1 土地 利用率2垦殖指数3水面利用率4耕地复种指数5草原载畜量6建筑密度 7容积率 8土地利用集约程度4、土地分配原则: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安 排各业用地。5、如何理解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答: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这三者关系,位置不能颠倒,也不要混 乱。首先要保证保护耕地,保护最基本的生命线,接着在以保护耕地
23、为前提扩大建设用地,切忌发展和扩展的盲目性。 其次,非农经济建设饿,包括城镇的扩展不能因为保护耕地而停止。再者要保护好农业资源,保护好农田的质量,这 样按序发展,确保土地供需矛盾的合理解决。5、区域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 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 的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6、空间管治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制性、指导性并存的原则,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与其他相关规划协
24、 调的原则。7、区域管治分区:4种类型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第十二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自然条件(光照、土地、水分);农业技术经济条件(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 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农业原有基础(农业发展规模、水平与发展速度,农业生产结构、总体布局态势与土地综合利 用状况等)2、农业产业布局的趋势:专业化、工业化、产业化3、第二产业规划布局包括四个方面:原材料加工(初步加工业)、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园区。4、加工制造业有何特点?如何布局?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具有相似的生产工艺流程,其各阶段工艺流程可实行专业化生产。在区域布局时
25、:首先可以使某 一类型的企业摆脱地方原料的局限,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布局;其次,使另一类型企业的布局与原料基地的 关系更加紧密,使生产与原料在空间上得到最优结合;再次,扩大了地域间的地域分工,使各区域的优势发挥的更加 充分。加工制造业是技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其发展程度与布局往往受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的制约较大,特 别是一些深加工和精细组装部门质量,精度要求比较高。因此,大城市区域就成为加工制造业布局的最佳区域。加工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产生噪声、振动的干扰和排放对环境有害的废水。因此在区域规划时,对较大噪声、 振动干扰的企业,除在设备的技术上降低其影响处理外,对声源地区应采取绿
26、化隔离措施,对废水、污水处理要求达 标后排放。5、什么是第三产业?包括哪些方面?第三产业是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满足更多需要的产业,又称服务业。第三产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商服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信息业)、流通服务业(物流业及物流中心)和闲暇服务 业(旅游业、文化产业)。6、物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所需求位移的物、提供服务的设备、组织服务的人和信息等若干相互制约 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第十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 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
27、镇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二、影响城镇发展的条件: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和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综合评价分析;(2)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3)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育和 科技情况;(4)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城镇环境保护情况等。三、 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公式:U = t WJX(i=1,2,n)j -1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是“点-线-圈-区(带)”相结合,多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城镇和一 般发展城镇相结合。“点”-指大大小小的各个城市(镇);“线”-指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和区域发展轴线“圈”-指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和部分次中心城市圈“区(带)”-指城镇密集区(带)五、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阶段六、城镇体系规划类型:1.按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地级)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规划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1.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中心消防楼梯建设协议
- 桥梁幕墙安装施工合同
- 债权转股权谅解合同
- 昆明市二手房赠送车位合同
- 购物中心地砖铺设协议
- 按摩院建造合同
- 学校食堂安全管理手册
- 食品工程建设项目合同备案解析
- 林业加工厂幕墙安装施工合同
- 智能穿戴CEO聘用合同
- 市场主体迁移申请书
- 园林绿化种子进场检验记录
- 2022年奇石协会会长讲话稿模板
- 国开作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考任务4:撰写课程学习总结(第1-9章权重25%)参考033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六章 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教案
- 酒店装饰装修工程验收表
- 南方地区 同步教案 初中地理粤人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 五人相声好好好相声《好好好》台词
- 2022年广西南宁市中考数学试卷及解析
- 围棋入门课件(专业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