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说来,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段)(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正确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来自人们从事的生产斗争等社会实践中。B.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C.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可能会因力量比较弱小而暂时失败,但最终会胜利。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紧紧围绕“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B.文章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展开议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C.文章论述重心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多经过“两次飞跃”形成正确认识。D.文章最后指出要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认识论教育,照应文章开头,具有针对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两次飞跃”的观点的一项是A.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B.居里夫人和丈夫经实验提出了放射性理论,并成功用以指导医生的癌症治疗。C.西汉的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D.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无关。(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种?请说明理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党费(节选)王愿坚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一到黄新同志家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儿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看了这情景,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等着你来呢!”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择青菜,就是这咸菜啊!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快,快开门!”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择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儿走?快想法儿隐蔽起来!”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因为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一切有我应付!”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儿?”她摇摇头:“不知道!”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问:“这咸菜是哪儿来的!”“自己的!”“自己的!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往西跑啊!”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就是党啊!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我”与黄新会面,黄新为保护“我”而牺牲的故事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主人公的形象非常成功,比如女儿忍不住抓了一根腌豆角,但被黄新硬拿了回来C.“听妈妈的话”,这是“我”听到的黄新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主要体现了黄新被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D.魏政委之所以没有写出黄新缴党费的数目,是因为黄新所体现的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无法用数字计算。(2)关于文中白匪到来前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这一细微情节B.起初我对黄新不允许孩子吃腌豆角有误解,认为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C.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这一肖像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群众生活的艰辛。D.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补充了首次接头时黄新她们做咸菜的过程,前后情节照应自然。(3)请概括文中黄新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生活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艺术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和移植。有作家认为,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人物才能活起来,只有给英雄人物加一点缺陷,你认为这一人物形象是否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之端也;是非之心,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与孔子并称“孔孟”。B.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这里的“忍”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是“狠心”的意思。C.乡党,即同乡的意思。“乡”一般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党”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D.“泉之始达”的“达”是“流通”,文中指泉水涌出。这里的“达”与“达则兼济天下”的“达”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为下文阐释“推行仁政则天下大治”的观点做了铺垫。B.文本一以人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会产生恐惧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C.文本一从天赋的“四心”论推导出天赋“四端”说,把“四端”再扩充,就推导出“保四海”的仁政。D.两则文本都提到了“不忍”,也就是人性本善的观点;前者以逻辑推理为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5)《孟子》的文章善于说理,文本一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注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注】十年间,词人历经政治上受压制、政务繁忙、生活拮据的困扰。(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第一句,概括性强,写光阴倏忽、生死相隔,感人至深。B.“千里”指亡妻葬地在四川眉山与作者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空间相隔,益增悲痛。C.“纵使相逢应不识”,作者历经十年时光后,实写今天夫妻二人再次见面也不能辨识对方。D.词作结尾以“断肠”直抒胸臆,“明月夜,短松冈”则营造了断肠处孤寂悲凉的环境氛围。(2)词人运用细节描写记述梦境,抒发身世之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两句是对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的要求。(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3)“月”这一意象,在诗词中常用于写自然的永恒。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2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度过了【甲】_______、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乙】______地操劳着,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丙】_____的斗争中,【丁】_______,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十分激动。(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你们——党的领导人”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一位小姐,或者一位姑娘,却骑自行车D.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在听完毛主席的演讲后,刚刚胜利完成长征的红军战士都非常激动,他们请你给毛主席写几句话,再增加另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100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罗蒙德医生的一块祖传怀表丢失了。他吩咐【甲】司机路里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里登了一则寻找怀表的启示【乙】。它登在报纸的中缝,标题是“找到怀表者有赏”【丙】。全文如下:“怀表属祖传遗物,悬赏250美元,有消息请联系信箱LMD361。”第二天,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我是看了报纸的广告来的。怀表是你的吗?”罗蒙德想不到这还真管用。他激动地抓住亨利的手说:“是的,就是这块表。真是太感谢你了。你是在哪儿捡到的?能把具体详情告诉我吗?【丁】”亨利说:“这表不是捡到的,是我在车站看见一个小孩兜售这块表,就用5美元买了下来。今天,马上就赶来了……”罗蒙德还没等亨利说完,便和路里将他扭送到了警察局。(1)下列对语段中的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处的“吩咐”在这里的读音是fēnfù。B.【乙】处的“启示”在这里应写成“启事”。C.【丙】处的引号应改成书名号。D.【丁】处的句子有重复赘余的语病。(2)文中的语段隐藏了一个推理过程,请根据文中信息补充完整推理过程。前提一:。推论一:仅看广告是不能马上赶到罗蒙德家门前的。前提二:亨利马上找到罗蒙德家了。推论二:。前提三:。推论三:亨利手里的这块手表是他从罗蒙德家里偷的。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中,小说中的人们都陷入了各自的困境,或为贫穷所困,或为强敌所困,或为疾病所困……他们面对困境的选择也各有不同,有人忏悔弥补,有人守护尊严,或主动作为,或奋起反抗。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当我们深陷困境的时候”为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说来,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段)(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人的正确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来自人们从事的生产斗争等社会实践中。B.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C.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可能会因力量比较弱小而暂时失败,但最终会胜利。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紧紧围绕“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B.文章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展开议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C.文章论述重心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多经过“两次飞跃”形成正确认识。D.文章最后指出要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认识论教育,照应文章开头,具有针对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两次飞跃”的观点的一项是BA.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B.居里夫人和丈夫经实验提出了放射性理论,并成功用以指导医生的癌症治疗。C.西汉的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D.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无关。(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种?请说明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开头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篇文本,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错误,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比起前一次飞跃来。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政策、办法等等,第二个阶段就是“精神到物质的阶段,它之所以意义更伟大。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C.“最多经历两次飞跃”错误,文中说“由实践到认识。可见至少要经历两次飞跃。故选C。(3)A.赵括“学兵法”是间接经验,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所以排除。B.居里夫人和丈夫“在实验中提出放射性理论”是“由物质到精神”的第一次飞跃,“运用该理论指导医生治疗癌症”是“由精神到物质”的第二次飞跃。C.刘向的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涉及第一次飞跃。D.也是通过试验检验理论,也只是第二次飞跃。故选B。(4)结合“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文中用“一般来说”修饰限定推理结果,在肯定普遍性的同时不否定特殊性,逻辑严密。结合“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意见、方法、结论、大块的文章,文章没有列举具体例子、政策、计划;用“由物质到精神,语言高度概括。结合“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不是”“是从哪里得来的,回答不出来”等语句可知,通俗易懂。(5)喜欢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不是,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并自问自答,又表明观点;“不是。人的正确思想,态度非常鲜明。通过直接的否定和简明的肯定,显得语言很有力量。喜欢材料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提出话题“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说明写作背景。答案:(1)D(2)C(3)B(4)①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用“一般来说”修饰限定推理结果,在肯定普遍性的同时不否定特殊性;②语言高度概括,而以“思想”一词指代包括“意见、方法、文章”等在内的一切思想成果,由精神到物质”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两次飞跃的认识过程。例如“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通俗易懂。)(5)喜欢材料一。理由:①设问开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通过直接的否定和简明的肯定。喜欢材料二。理由:①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使文章更有针对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党费(节选)王愿坚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一到黄新同志家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儿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看了这情景,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等着你来呢!”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择青菜,就是这咸菜啊!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快,快开门!”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择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儿走?快想法儿隐蔽起来!”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因为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一切有我应付!”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儿?”她摇摇头:“不知道!”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问:“这咸菜是哪儿来的!”“自己的!”“自己的!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往西跑啊!”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就是党啊!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我”与黄新会面,黄新为保护“我”而牺牲的故事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主人公的形象非常成功,比如女儿忍不住抓了一根腌豆角,但被黄新硬拿了回来C.“听妈妈的话”,这是“我”听到的黄新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主要体现了黄新被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D.魏政委之所以没有写出黄新缴党费的数目,是因为黄新所体现的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无法用数字计算。(2)关于文中白匪到来前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这一细微情节B.起初我对黄新不允许孩子吃腌豆角有误解,认为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C.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这一肖像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群众生活的艰辛。D.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补充了首次接头时黄新她们做咸菜的过程,前后情节照应自然。(3)请概括文中黄新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生活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艺术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和移植。有作家认为,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人物才能活起来,只有给英雄人物加一点缺陷,你认为这一人物形象是否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是否真实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主要体现了黄新被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有误,应为对“我”的叮嘱。故选C。(2)B.“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我不是认为她在欺骗孩子。故选B。(3)热爱党,忠于党:结合“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儿困难”可知,她用咸菜来缴党费。机智果敢:结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可知,他为了掩护“我”,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勇于献身:结合“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可知,她用“我”能听得懂的语言嘱托“我”,沉着冷静。遇事冷静:结合“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变得又刚强,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孩子,也托你带上山去……”可知,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交待以后的工作以及孩子和党费的处理。大公无私:结合“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瞅了瞅孩子,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她不让自己饥饿的女儿吃一根作为党费的咸菜。(4)这是一种探究题,黄新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认为“真实”:从形象的典型性看,结合“话又停了,板着脸,变得又刚强,搂着孩子坐下,黄新面对敌人来搜人,符合她的身份和工作的情况,这样的英雄人物的行为品质和心理素质是经得起考验的。从生活的角度看,作为共产党人的黄新生活和战斗在敌后,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对党忠诚,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从艺术角度看,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也只能是作为“我”的推测,更符合艺术的真实。认为“不真实”:脱离生活的真实,如“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又果断,人物面对突发情况没有慌张,不符合生活真实,如“她妈一扭头看见了,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也就不符合艺术的真实,小说中的黄新是战争年代的一名共产党员,勇于牺牲自己,缺少个性化特点。答案:(1)C(2)B(3)①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③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沉着冷静。④遇事冷静:果断的让我藏起来。⑤大公无私:不让自己饥饿的女儿吃一根作为党费的咸菜。(4)观点一:真实。①“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黄新在危急关头,但最终能冷静,这是英雄形象的典型表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是敌我斗争年代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且随时做好牺牲准备的崇高品质的表现;③艺术真实是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补充和移植,这样塑造形象。观点二:不真实。①生活中人无完人,与读者平常认知不符。②塑造人物的细节上有失艺术的真实,不让又饿又馋的女儿吃一根咸菜,过于夸张、概念化,跟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党员形象雷同,有违艺术的真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之端也;是非之心,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与孔子并称“孔孟”。B.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这里的“忍”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是“狠心”的意思。C.乡党,即同乡的意思。“乡”一般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党”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D.“泉之始达”的“达”是“流通”,文中指泉水涌出。这里的“达”与“达则兼济天下”的“达”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本一开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为下文阐释“推行仁政则天下大治”的观点做了铺垫。B.文本一以人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会产生恐惧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C.文本一从天赋的“四心”论推导出天赋“四端”说,把“四端”再扩充,就推导出“保四海”的仁政。D.两则文本都提到了“不忍”,也就是人性本善的观点;前者以逻辑推理为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5)《孟子》的文章善于说理,文本一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手法的能力。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1)句意:所有在自己身上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于我”是“有”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火之始然”与“泉之始达”结构一致,应在“泉之始达”前断开。故选:B。(2)A.正确。B.正确。“忍”都是“狠心”的意思。/君王为人不狠心。C.正确。D.错误。流通,显贵。/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故选:D。(3)B.“论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错误,由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论证的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故选:B。(4)①“所以”,用来,博取,乡里。译文: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②“以……为”,认为,吝惜,本来。译文: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5)①例证法,由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用“孺子将入于井”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喻证法,由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用“其有四体也”作比喻;③对比论证,由原文“由是观之,非人也……恻隐之心,把“有恻隐之心”和“无恻隐之心”等做对比。答案:(1)B(2)D(3)B(4)①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②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5)①例证法,用“孺子将入于井”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喻证法,用“其有四体也”作比喻;③对比论证,把“有恻隐之心”和“无恻隐之心”等做对比。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简直不是人,简直不是人,简直不是人,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这是伤害自己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便足以安定天下,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您说:‘放了它,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用羊来换它吧?”(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爱惜(一头牛)。”(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注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注】十年间,词人历经政治上受压制、政务繁忙、生活拮据的困扰。(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篇第一句,概括性强,写光阴倏忽、生死相隔,感人至深。B.“千里”指亡妻葬地在四川眉山与作者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空间相隔,益增悲痛。C.“纵使相逢应不识”,作者历经十年时光后,实写今天夫妻二人再次见面也不能辨识对方。D.词作结尾以“断肠”直抒胸臆,“明月夜,短松冈”则营造了断肠处孤寂悲凉的环境氛围。(2)词人运用细节描写记述梦境,抒发身世之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细节描写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实写”错误。“纵使”是即使的意思,而这时妻子早已去世,是虚写。故选C。(2)“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这是描写梦境中与妻子见面的情景,看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只有泪落千行,写出梦境中妻子美丽的情态容貌,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地怀念。“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写到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尘满面,写出了词人历经生活的变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答案:(1)C(2)①梦境的记述的细节表现为“正梳妆”“相顾无言”“泪千行”,写出梦境中妻子美丽的情态容貌,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地怀念,鬓如霜”、仕途的坎坷后身心疲惫的感慨、凄凉无助。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孤坟远在千里之外。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赏析:开头三句,真情直语。“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而活着的人对逝者。恩爱夫妻,时间倏忽。“不思量,人虽云亡。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久而弥笃。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忽如闸门大开。于是乎有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慨万千,无处可以话凄凉。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鬓如霜,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包括在容颜的苍老,这时他才四十岁。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这是一种绝望的,感情是深沉,而又无奈的,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似真非真,感于身世吧,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小轩窗。”那小室,她情态容貌,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卿卿我我的亲昵,惟有泪千行,妙绝千古,无声之胜。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但当年的美好情景。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明月夜。”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为了眷恋人世,而柔肠寸断,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痛巨,让人回味无穷,短松冈”二句,黯然魂销。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两句是对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的要求。(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3)“月”这一意象,在诗词中常用于写自然的永恒。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点字:饱)(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重点字:修)(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畔何人初见月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2分)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度过了【甲】_______、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乙】______地操劳着,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丙】_____的斗争中,【丁】_______,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十分激动。(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你们——党的领导人”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DA.“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一位小姐,或者一位姑娘,却骑自行车D.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在听完毛主席的演讲后,刚刚胜利完成长征的红军战士都非常激动,他们请你给毛主席写几句话,再增加另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100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合理作答,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语言的简明得体。【解答】(1)文中句子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说话中断,话没说完;B.语义转折;C.对上文的总结。D.解释说明。故选D。(2)【甲】处要考虑到能修饰“艰难岁月”,语义上和“征战万里”接近的成语。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行路辛苦,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趟水过河。【乙】处要能修饰“操劳着”,结果是“消瘦了”的词语,可填“不知疲倦”“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忘记了劳累和辛苦,忘记了吃饭。不分昼夜:不管(不分)是白天还是黑夜。【丙】处是能修饰斗争,因为代词“这”,可填“艰苦卓绝”“百折不挠”,超乎寻常。形容意志坚强。【丁】是“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的原因,也得是做法,在填写成语时还要注意成语的褒贬色彩。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后泛指策划机要,考虑周全。运筹决胜: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3)杨成武的讲话表达对党的领导人领导大家历尽艰险、走向胜利的由衷敬爱和问候,为了党的事业。据此,要表达对主席日夜操劳的问候,比如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战胜分裂危机等,带领大家走向最终的胜利,还可用比喻等修辞。注意开头要有称谓“敬爱的毛主席”。答案:(1)D(2)【甲】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等)、不分昼夜等);【丁】运筹帷幄(指挥若定。(3)敬爱的毛主席,您带领我们战胜了凶险的雪山草地,战胜了可怕的分裂危机,您身体日渐消瘦,希望您继续像北斗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罗蒙德医生的一块祖传怀表丢失了。他吩咐【甲】司机路里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里登了一则寻找怀表的启示【乙】。它登在报纸的中缝,标题是“找到怀表者有赏”【丙】。全文如下:“怀表属祖传遗物,悬赏250美元,有消息请联系信箱LMD361。”第二天,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我是看了报纸的广告来的。怀表是你的吗?”罗蒙德想不到这还真管用。他激动地抓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