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南京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自这番注解之后,《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子贡明确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在于尽量理解每人学生的性情,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为政者和民之间共有的“说”。“说”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政治风俗的形成,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可能是“成”的一个标志。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一时一地的政治风气的良善才会引向更加深刻的关于政治生活之道的某些永恒之善的探究。“有朋”之乐可以说是思想场景的活生生的展开图景。“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但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材料二:《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易为流丽之辞,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学者们统计,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人的,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可成“君子”。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思考。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是为了说明教学可以相长。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老包打市民银行走到学校里去。他手放在口袋里,紧紧地抓住那卷钞票。银行里的人可跟他说不上情。把钞票一数:“还少二十!”“先生,包国维的操衣还是新的,这二十……”“我们是替学校代收的,同我说没有用。”钞票还了他,去接别人缴的费。缴费的拥满了一屋子,都是象包国维那么二十来岁一个的。他们听着老包说到“操衣”,就哄出了笑声。老头对他们打招呼似地苦笑一下,接着他告诉别人——包国维上半年做了操衣的:那套操衣穿起来还是挺漂亮。“可是现在又要缴,现在。你们都缴的么?”那批小伙子笑着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堆也没答。老包四面瞧了会儿就走了出来,五六十双眼睛送着他。“为什么要缴到银行里呢?”他埋怨似地想。老包走不快,可是踏得很吃力;他觉得身上那件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棉鞋里也湿漉漉的叫他那双脚不大好受。鞋帮上虽然破了一个洞,可也不能透出点儿脚汗:这双棉鞋在他脚汗里泡过了三个冬天。他想着对学堂里的先生该怎么说,怎么开口。他得跟他们谈谈道理,再说几句好话。先生总不比银行里的人那么不讲情面。老包走得快了些,袖子上的补丁在袍子上也摩擦得起幼了点儿。可是一走到学校里的注册处,他就不知道要怎么着才好。这所办公室寂寞得象座破庙。一排木栏杆横在屋子中间,里面那些桌旁的位子都是空的。只有一位先生在打盹,肥肥的一大坯伏在桌子上,还打着鼾。“先生,先生。”桌子上那团肉动了几动,过会儿抬起个滚圆的脑袋来。“你找谁?”皱着眉擦擦眼睛。老包摸着下巴:“我要找一位先生。我是——我是——我是包国维的家长,找说那个制服费……”“缴费么?——市民银行,市民银行!”“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我们包国维——包国维……”老包结里结巴说上老半天,才说出了他的道理,一面还笑得满面的皱纹都堆起来——腮巴子挺吃力。胖子伸了懒腰,咂咂嘴。“我们是不管的。无论新学生老学生,制服一律要做。”“包国维去年做了制服,只穿过一两天……”“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他懒懒地拖过一张纸来,拿一支铅笔在上面写些什么。“今年制服改了样子,晓得吧。所以——所以——啊——噢——哦!”老包嘘了口气,脸上还是那么费劲地笑着,嘴里喊着“先生先生”。他不管对方听不听,话总得往下说。话可说得不怎么顺嘴,舌子似乎给打了个结。笑得嘴角上的肌肉在一抽一抽的,眉毛也痉挛似地动着。“先生你想想:我是——我是——我怎么有这许多钱呢:五十——五十——五十多块。……我这件棉袍还是——还是——我这件棉袍穿过七年了。我只拿十块钱一个月,十块钱。我省吃省用,给我们包国维做——做……我还欠了债,我欠了……有几笔……有几笔是三分息。我……”那位先生打定主意要发脾气。他把手里的纸一摔,猛地掉过脸来,皱着眉毛瞪着眼:“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么!——笑话!”老包可愣住了。他腮巴子酸疼起来:他不知道还是让这笑容留着好,还是收了的好。他膝踝子抖索着。手扶着的这木栏杆,象铁打的似的那么冰。他看那先生又在纸上画着,他才掉转身来——慢慢往房门那儿走去。儿子——怎么也得让他上学。可是过了明天再不缴费的话,包国维就得被除名。“除名……除名……”老包的心脏上象长了一颗鸡眼。除名之后往哪里上学呢?这孩子被两个学校退了学,好容易请大少爷关说,才考进了这省立中学的。“呃,呃,唔。”老包嗓子里响着,他自己也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他仿佛觉得有一桩大祸要到来似的,可是没想到可怕。无论什么天大的事,那个困难时辰总会度过去的,他只一步步踏在人行路上,他几乎忘了他自己刚才做了什么事,也忘了会有一件什么祸事。他感觉到自己的脚呀手的都在打颤。可是走得并不吃力:那双穿着湿漉漉的破棉鞋的脚已经不是他的了。他瞧不见路上的人,要是有人撞着他,他就斜退两步。街上有些汽车的喇叭叫,小贩子的大声嚷,都退得他非常烦躁。对面有三个油头粉面的小伙子走过来,一面嘻嘻哈哈谈着。老包喊了起来:“包国维!”他喊起他儿子来也是照着学堂里的规矩——连名带姓喊的。几个小伙子吃一惊似地站住了。包国维马上把刚才的笑脸收回,换上一副皱眉毛。他只回过半张脸来,把黑眼珠溜到了眼角上瞧着他的老子。老包想把先前遇到的事告诉儿子,可是那些话凝成了冰,重重地堆在肚子里吐不出。他只不顺嘴地问:“你今天——你今天——你什么时候回家?”儿子把两个嘴角往下弯着,鼻孔里响了一声。“高兴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家里摆酒席等着我么!……我当是什么天大的事哩。这么一句话!”掉转脸去瞧一下:两个同学走了两丈多远。包国维马上就用了跑长距离的姿势跑了上去。“郭纯,郭纯,”他笑着用手攀到那个邦纯肩上,“刚才你还没说出来——孙桂云为什“刚才那老头儿是谁?”“呃,不相干。”他回头瞧一瞧:他老子的背影渐渐往后面移去,他感到轻松起来,放心地谈着。(节选自张天翼小说《包氏父子》,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包去银行给儿子包国维交学费,因差二十块钱没有缴纳成功,他决定找先生求情。“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也表现出他心情的沉重。B.“胖子”先生听完老包的“求情”后发了脾气,训斥老包,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老包这样拖欠学费的家庭特别多,他对此非常反感和厌恶。C.老包在路上偶遇包国维,一味追求阔少作派的包国维却觉着有这么个穷酸父亲丢人。离开老包,他的“轻松”与“放心”更反映出其虚荣与自私。D.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故事,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行文中灵活变换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也显得简洁流畅,避免了传统叙事所带来的沉闷和冗赘感。B.老包向先生求情失败后,想到包国维可能因此被学校除名,“心脏上象长了一颗鸡眼”,这里用比喻表现出了他的心痛。C.包国维对父亲冷淡、随意、不理,而对郭纯,却判若两人,积极、热情。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明了作者的讽刺和批判。D.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如何塑造老包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将“幽默的喜剧性与沉重的悲剧性熔为一炉”。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2分,每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节选自《明史•王翱传》)(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翱请A犯赃吏B但许赎罪C不得复官D以惩贪E黩F帝从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司”指官吏,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含义相同。B.“列卷火之”的“火”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不同。C.“公固辞”的“固”与《庖丁解牛》中“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D.“顿首”,指磕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古代的跪拜礼,属九拜礼的一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翱曾针对官场积弊,提出犯贪赃罪者不得复职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赞同。B.王翱的孙子走后门拿到秋试试卷,王翱认为科场舞弊对寒士不公,撕毁烧掉了试卷。C.王翱的女婿想要通过王翱的关系调往京城做官,王翱不答应,女婿最终没能入京任职。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收了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后来他寻其后人,送还了明珠。(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②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5)王翱为什么能深得皇帝信任?请简要概括。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题武关①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B.颔联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怀王悲剧的内在根源。郑袖“娇娆”而“酣似醉”,屈原“憔悴”而“去如蓬”,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不爱江山爱美人”致“迹自穷”的下场,诗人为之开怀一笑。C.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批评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D.尾联,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振兴国运。本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立意深沉而含蕴。(2)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让诗文增色。诗人在本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6分)填空。(1)兔从狗窦入,。(2)山不厌高,。,天下归心。(3),黄雀得飞飞。(4),,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5)其志洁,;其行廉,。(6)摐金伐鼓下榆关,。(7)江娥啼竹素女愁,。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绿尾虹雉是我国独有的鸟,在其他国家是①的。除此之外,还有至少100种鸟类只能在我国见到,在现有的687种我国哺乳类动物中,有20%都是我国的特有种,而这一比例在两栖类更是达到了67%左右。是什么造就了我国物种的②?个人认为,冰期的幸存者绝对有话语权。在上一个冰期来临之时,地球表面被冰川大面积覆盖,而个别区域,由于地形、温度、水分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适合生物生存的“避难所”。秦巴山地抵挡住自北而来的冷空气,为华中地区塑造了温和的气候;横断山脉海拔落差大,即使高海拔地区③,但常年的积雪并不能阻碍物种的栖息繁衍。(1)下列句子中的“个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个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论个人外表怎样,只要内心永远保持年轻、积极,依然可以很美很健康。B.他只身一人在大城市里打拼,除了购房,个人问题成为了他最头疼的问题。C.他因在社区建设中不求回报的付出而被授予了“最美社区个人”光荣称号。D.部分老师认为应该在高中校园内开设相关网络游戏课程,个人持反对意见。(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丛丛翠绿的林带间,_____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褐黄色的板壁和苍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_____,满脸皱纹,走路______,一问高寿几何,让你大吃一惊: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担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珊珊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寂,青苔斑驳。我们停下车,气势恢宏地远眺对面一道道高岭梯田。稻谷已收割尽净,_____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山沟隔窗眺望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B.山沟隔窗眺望对面的岭莽,宛如美人横卧,峰际线婀娜起伏C.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D.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宛如美人横卧,峰际线婀娜起伏(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掩藏精瘦四平八稳裸露B.掩映矍铄老成持重坦露C.掩映精瘦四平八稳裸露D.掩藏矍铄老成持重坦露(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停下车,远眺高岭对面气势恢宏的一道道梯田。B.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宏的一道道高岭梯田。C.我们停下车,对面远眺气势恢宏的一道道高岭梯田。D.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高岭气势恢宏的一道道梯田。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2017年高考结束后,老师发来一则短信,家长们沉默了。下面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人?第一份名单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全是当时落第秀才: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人生无限,谨以此文宽解所有考生及其父母。真正的考场,从来就不在学校,无论高考结果如何要淡定。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南京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自这番注解之后,《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子贡明确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在于尽量理解每人学生的性情,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为政者和民之间共有的“说”。“说”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政治风俗的形成,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可能是“成”的一个标志。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一时一地的政治风气的良善才会引向更加深刻的关于政治生活之道的某些永恒之善的探究。“有朋”之乐可以说是思想场景的活生生的展开图景。“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但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材料二:《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易为流丽之辞,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学者们统计,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人的,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可成“君子”。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思考。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是为了说明教学可以相长。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由此分析“说”的原因。然后由“说”,到“乐”,再到“不愠”,层层深入,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论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①弟子待坐,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②“亦各言其志也”,启发学生畅所欲言。③谈志,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孔子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和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先要把握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再联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内容,分析此文如何印证的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解答】(1)D.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和“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可判断,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朱熹认为学习是模仿,后觉模仿先觉,学习的最高成果是回到初心,并探究“性”或者“理”。故选:D。(2)A.“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于文无据,材料二第四段的表述为“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B.“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混淆已然与未然。材料一第三段中“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表述是一种假设,并非实际发生。D.“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五段的表述为“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故选:C。(3)B.“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分析错误。《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表明因材施教。C.“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分析错误。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他参与政治生活,三年可能会形成政治风俗。D.“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分析错误。引《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因为有“说”,才会有“乐”,才有“弟子弥众,至自远方”。故选:A。(4)材料一在开始由《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引出对其中“说”为何种快乐的追问。接着,作者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形而上探究之乐”,但作者显然不同意朱子的解释,指出“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然后自己分析了“说”的原因。由“说”到“乐”,再到“不愠”,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分析了“说”的具体内涵,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所以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作者首先指出《论语》提供的思想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而且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明了当时的场景,弟子侍坐在侧,师生间进行思想对话,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接着孔子引导各位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子路的治国之治,冉有的要成为祭祀中的小相以及公西华的潇洒洒脱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在这段记录中,使用了语气词“也”“乎”等,如“且知方也”“亦各言其志也”“风乎舞雩”等,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最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而且孔子还专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由此分析“说”的原因。然后由“说”,到“乐”,再到“不愠”,层层深入,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论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①弟子待坐,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②“亦各言其志也”,启发学生畅所欲言。③谈志,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孔子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老包打市民银行走到学校里去。他手放在口袋里,紧紧地抓住那卷钞票。银行里的人可跟他说不上情。把钞票一数:“还少二十!”“先生,包国维的操衣还是新的,这二十……”“我们是替学校代收的,同我说没有用。”钞票还了他,去接别人缴的费。缴费的拥满了一屋子,都是象包国维那么二十来岁一个的。他们听着老包说到“操衣”,就哄出了笑声。老头对他们打招呼似地苦笑一下,接着他告诉别人——包国维上半年做了操衣的:那套操衣穿起来还是挺漂亮。“可是现在又要缴,现在。你们都缴的么?”那批小伙子笑着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堆也没答。老包四面瞧了会儿就走了出来,五六十双眼睛送着他。“为什么要缴到银行里呢?”他埋怨似地想。老包走不快,可是踏得很吃力;他觉得身上那件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棉鞋里也湿漉漉的叫他那双脚不大好受。鞋帮上虽然破了一个洞,可也不能透出点儿脚汗:这双棉鞋在他脚汗里泡过了三个冬天。他想着对学堂里的先生该怎么说,怎么开口。他得跟他们谈谈道理,再说几句好话。先生总不比银行里的人那么不讲情面。老包走得快了些,袖子上的补丁在袍子上也摩擦得起幼了点儿。可是一走到学校里的注册处,他就不知道要怎么着才好。这所办公室寂寞得象座破庙。一排木栏杆横在屋子中间,里面那些桌旁的位子都是空的。只有一位先生在打盹,肥肥的一大坯伏在桌子上,还打着鼾。“先生,先生。”桌子上那团肉动了几动,过会儿抬起个滚圆的脑袋来。“你找谁?”皱着眉擦擦眼睛。老包摸着下巴:“我要找一位先生。我是——我是——我是包国维的家长,找说那个制服费……”“缴费么?——市民银行,市民银行!”“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我们包国维——包国维……”老包结里结巴说上老半天,才说出了他的道理,一面还笑得满面的皱纹都堆起来——腮巴子挺吃力。胖子伸了懒腰,咂咂嘴。“我们是不管的。无论新学生老学生,制服一律要做。”“包国维去年做了制服,只穿过一两天……”“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他懒懒地拖过一张纸来,拿一支铅笔在上面写些什么。“今年制服改了样子,晓得吧。所以——所以——啊——噢——哦!”老包嘘了口气,脸上还是那么费劲地笑着,嘴里喊着“先生先生”。他不管对方听不听,话总得往下说。话可说得不怎么顺嘴,舌子似乎给打了个结。笑得嘴角上的肌肉在一抽一抽的,眉毛也痉挛似地动着。“先生你想想:我是——我是——我怎么有这许多钱呢:五十——五十——五十多块。……我这件棉袍还是——还是——我这件棉袍穿过七年了。我只拿十块钱一个月,十块钱。我省吃省用,给我们包国维做——做……我还欠了债,我欠了……有几笔……有几笔是三分息。我……”那位先生打定主意要发脾气。他把手里的纸一摔,猛地掉过脸来,皱着眉毛瞪着眼:“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么!——笑话!”老包可愣住了。他腮巴子酸疼起来:他不知道还是让这笑容留着好,还是收了的好。他膝踝子抖索着。手扶着的这木栏杆,象铁打的似的那么冰。他看那先生又在纸上画着,他才掉转身来——慢慢往房门那儿走去。儿子——怎么也得让他上学。可是过了明天再不缴费的话,包国维就得被除名。“除名……除名……”老包的心脏上象长了一颗鸡眼。除名之后往哪里上学呢?这孩子被两个学校退了学,好容易请大少爷关说,才考进了这省立中学的。“呃,呃,唔。”老包嗓子里响着,他自己也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他仿佛觉得有一桩大祸要到来似的,可是没想到可怕。无论什么天大的事,那个困难时辰总会度过去的,他只一步步踏在人行路上,他几乎忘了他自己刚才做了什么事,也忘了会有一件什么祸事。他感觉到自己的脚呀手的都在打颤。可是走得并不吃力:那双穿着湿漉漉的破棉鞋的脚已经不是他的了。他瞧不见路上的人,要是有人撞着他,他就斜退两步。街上有些汽车的喇叭叫,小贩子的大声嚷,都退得他非常烦躁。对面有三个油头粉面的小伙子走过来,一面嘻嘻哈哈谈着。老包喊了起来:“包国维!”他喊起他儿子来也是照着学堂里的规矩——连名带姓喊的。几个小伙子吃一惊似地站住了。包国维马上把刚才的笑脸收回,换上一副皱眉毛。他只回过半张脸来,把黑眼珠溜到了眼角上瞧着他的老子。老包想把先前遇到的事告诉儿子,可是那些话凝成了冰,重重地堆在肚子里吐不出。他只不顺嘴地问:“你今天——你今天——你什么时候回家?”儿子把两个嘴角往下弯着,鼻孔里响了一声。“高兴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家里摆酒席等着我么!……我当是什么天大的事哩。这么一句话!”掉转脸去瞧一下:两个同学走了两丈多远。包国维马上就用了跑长距离的姿势跑了上去。“郭纯,郭纯,”他笑着用手攀到那个邦纯肩上,“刚才你还没说出来——孙桂云为什“刚才那老头儿是谁?”“呃,不相干。”他回头瞧一瞧:他老子的背影渐渐往后面移去,他感到轻松起来,放心地谈着。(节选自张天翼小说《包氏父子》,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老包去银行给儿子包国维交学费,因差二十块钱没有缴纳成功,他决定找先生求情。“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也表现出他心情的沉重。B.“胖子”先生听完老包的“求情”后发了脾气,训斥老包,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老包这样拖欠学费的家庭特别多,他对此非常反感和厌恶。C.老包在路上偶遇包国维,一味追求阔少作派的包国维却觉着有这么个穷酸父亲丢人。离开老包,他的“轻松”与“放心”更反映出其虚荣与自私。D.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故事,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行文中灵活变换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也显得简洁流畅,避免了传统叙事所带来的沉闷和冗赘感。B.老包向先生求情失败后,想到包国维可能因此被学校除名,“心脏上象长了一颗鸡眼”,这里用比喻表现出了他的心痛。C.包国维对父亲冷淡、随意、不理,而对郭纯,却判若两人,积极、热情。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明了作者的讽刺和批判。D.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如何塑造老包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将“幽默的喜剧性与沉重的悲剧性熔为一炉”。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答案】(1)B(2)A(3)①心理描写。展示了老包求情失败后,担心儿子被学校除名的伤心与失望。②环境描写。汽车的喇叭叫和小贩子的大声嚷,衬托出老包沮丧与烦躁的心情。(4)①老包去银行缴费时的窘迫是悲剧,周围年轻人的哄笑是喜剧。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老包生活的困窘与望子成龙的心态,令人感到可笑又可悲。②老包去学校向先生求情时的小心与卑微是悲剧,“胖子”的外形与睡觉的表现具有喜剧色彩。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老包为了儿子的前程不惜一切地付出。③老包六神无主地走在街上,心中的失望与焦虑是悲剧,包国维与同学轻松交谈、玩耍,见到父亲却不相认,具有喜剧色彩。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作品的讽刺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的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人物描写的手法,再结合题目要求具体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品幽默的喜剧性与沉重的悲剧性。【解答】(1)B.“像老包这样拖欠学费的家庭特别多”说法有误,由“他把手里的纸一摔,猛地掉过脸来,皱着眉毛瞪着眼:‘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么!——笑话’”可知,文本并没有提及是否有其他拖欠学费的家庭。故选B。(2)A.“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行文中灵活变换不同的叙事视角”说法有误,全文始终是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进行写作,并没有出现视角的灵活转变;而且,文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表示时间的词语,而是始终以老包在银行、去学校、出学校的行动轨迹贯穿故事发展的脉络,应是以老包的行为作为主线。故选A。(3)画线句中,“他自己也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他仿佛觉得有一桩大祸要到来似的,可是没想到可怕”“无论什么天大的事,那个困难时辰总会度过去的。他只一步步踏在人行路上,他几乎忘了他自己刚才做了什么事,也忘了会有一件什么祸事。他感觉到自己的脚呀手的都在打颤”“非常烦躁”都直接展现老包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因儿子包国维将被除名而且除名之后很难再找到新的学校时焦急忧虑的心情。画线句中,“街上有些汽车的喇叭叫,小贩子的大声嚷,都逗得他非常烦躁”是对当时场景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老包心情的烦躁,为后文遇见小包做下铺垫。(4)悲剧性:由原文“缴费的拥满了一屋子,都是象包国维那么二十来岁一个的。他们听着老包说到‘操衣’,就哄出了笑声”“那批小伙子笑着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谁也没答”等语句,描写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老包和一批哄笑老包的年轻小伙子的场面,极具喜剧效果,而其中老包的衣着、外貌状态也具备一定的喜剧视觉效果。但是,这种造成幽默效果的视觉冲突,并不仅仅是为了搞笑,而是意图在鲜明对比中突出老包努力供孩子读书却无钱为孩子缴服装费的窘境,所以他才会“对他们打招呼似地苦笑一下,接着他告诉别人——包国维上半年做了操衣的:那套操衣穿起来还是挺漂亮”。对于老包来说,这就是沉重的悲剧性。喜剧性:文章中间写老包到学校去想要找学校求情时,首先展现了学校办公室的情景“这所办公室寂寞得象座破庙。一排木栏杆横在屋子中间,里面那些桌旁的位子都是空的”,文章对环境的“寂寞”之所以尽情地渲染,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当时学校对教育的敷衍,以至于本该充满活力的学校却无比寂寞,另一方面则是为“胖子”先生的出场做铺垫。而作者对“胖子”先生的外貌描写“只有一位先生在打吨,肥肥的一大坯伏在桌子上,还打着鼾”“桌子上那团肉动了几动,过会儿抬起个滚圆的脑袋来”,极具漫画效果,刻画了一个脑满肥肠的“先生”形象,具有喜剧效果。但是与此相反的,则是他对于老包恳切求情的无情拒绝,如“我们是不管的。无论新学生老学生,制服一律要做”“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么!——笑话!”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戏剧效果的人物,老包却只能小心卑微地不断恳求,并在“我是——我是——我怎么有这许多钱呢:五十——五十——五十多块。……我这件棉袍还是——还是——我这件棉袍穿过七年了。我只拿十块钱一个月,十块钱。我省吃省用,给我们包国维做——做……我还欠了债,我欠了……有几笔……有几笔是三分息。我……”中说明自己无比窘迫的经济处境,以及虽如此仍举债为儿子买上学的服装的不顾一切地付出。此时,老包的卑微无奈、“胖子”先生具备戏剧效果的外形与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也使文章的悲剧性效果得以展现。可以说,这篇文章,喜剧性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悲剧性才是思想主旨的内核。答案:(1)B(2)A(3)①心理描写。展示了老包求情失败后,担心儿子被学校除名的伤心与失望。②环境描写。汽车的喇叭叫和小贩子的大声嚷,衬托出老包沮丧与烦躁的心情。(4)①老包去银行缴费时的窘迫是悲剧,周围年轻人的哄笑是喜剧。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老包生活的困窘与望子成龙的心态,令人感到可笑又可悲。②老包去学校向先生求情时的小心与卑微是悲剧,“胖子”的外形与睡觉的表现具有喜剧色彩。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老包为了儿子的前程不惜一切地付出。③老包六神无主地走在街上,心中的失望与焦虑是悲剧,包国维与同学轻松交谈、玩耍,见到父亲却不相认,具有喜剧色彩。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作品的讽刺意义。【点评】文字类选择题解答步骤: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2分,每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节选自《明史•王翱传》)(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翱请A犯赃吏B但许赎罪C不得复官D以惩贪E黩F帝从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有司”指官吏,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含义相同。B.“列卷火之”的“火”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不同。C.“公固辞”的“固”与《庖丁解牛》中“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D.“顿首”,指磕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古代的跪拜礼,属九拜礼的一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王翱曾针对官场积弊,提出犯贪赃罪者不得复职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赞同。B.王翱的孙子走后门拿到秋试试卷,王翱认为科场舞弊对寒士不公,撕毁烧掉了试卷。C.王翱的女婿想要通过王翱的关系调往京城做官,王翱不答应,女婿最终没能入京任职。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收了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后来他寻其后人,送还了明珠。(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②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5)王翱为什么能深得皇帝信任?请简要概括。【考点】人物传记;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CDF(2)B(3)D(4)①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②(王翱)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5)①勇于治贪;②正直无私;③为官清廉;④忠于皇帝。【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翱”是主语,“请”是谓语,“犯赃吏但许赎罪”属于“请”的内容,中间不断开,“罪”后C处断开;“不得复官”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以惩贪黩”,“以”表目的,“惩贪黩”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故在CDF处断句。译文:王翱奏请朝廷,犯贪赃罪的官吏,只许赎罪,不能再复职,以此来惩戒腐败。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2)B.错误。“火”与“目”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烧”“使眼色”。句意:就撕裂考卷烧了;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故选:B。(3)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说法错误。从文中“后公改两广”可知,不是王翱从辽东回朝,而是从辽东到两广去任职时。故选:D。(4)①“劳”,安慰;“若”,你们;“得无……乎”,恐怕……吧。译文: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②“乞归”,请求解职归家;“辄”,总是;“数”,多次。译文:(王翱)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5)从文中“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可知,王翱勇于惩治贪赃官员;从文中王翱撕裂并焚毁了孙子通过不法渠道获得的考卷以及坚决不利用自己的权利调动女婿的官职,可以看出,王翱为官正直,不为自己亲属谋取私利;从文中“……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可以看出,王翱为官清廉,不贪图财物。答案:(1)CDF(2)B(3)D(4)①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②(王翱)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5)①勇于治贪;②正直无私;③为官清廉;④忠于皇帝。参考译文:王翱字九皋,河北盐山人,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明宣宗宣德元年,通过杨士奇举荐,被提拔为御史。当时官吏们犯罪,不论罪行轻重,都允许赎罪官复原职。王翱奏请朝廷,犯贪赃罪的官吏,只许赎罪,不能再复职,以此来惩戒腐败。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王翱担任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所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拿有秋试主管官加印的卷子禀告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的话),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为事前拿到考题而考中,则妨碍了一名苦读学子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来妄求达到非分的奢望呢?”就撕裂考卷烧了。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一位官吏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妻子回娘家,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做官,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如同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为什么你父亲如此固执吝惜力气呢?”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在一天晚上摆上酒宴,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出门,坐车到朝房里住下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王公担任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推辞不受。太监哭着说:“这些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伴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里,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辈,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公拆开披祆,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英宗对待王翱很宽厚,时常在别殿召见王翱,称王翱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王翱年近八十,时常忘记事情,曾让侍郎谈伦跟随自己入见。英宗问他原因,王翱叩头说:“我老了,最担心的是遗漏耽误了圣谕,让侍郎代我记忆,他是诚实谨慎值得信任的人。”成化元年升任太子太保,雨雪天气可以不上朝参拜。(王翱)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成化三年,病重,宪宗才答应他退休。没出京城就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太保,谥号忠肃。【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题武关①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B.颔联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怀王悲剧的内在根源。郑袖“娇娆”而“酣似醉”,屈原“憔悴”而“去如蓬”,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不爱江山爱美人”致“迹自穷”的下场,诗人为之开怀一笑。C.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批评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D.尾联,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振兴国运。本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立意深沉而含蕴。(2)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让诗文增色。诗人在本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技巧.【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解答】(1)B.诗人并未明确批评楚怀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且并非“开怀一笑”。故选B。(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本诗涉及的修辞手法较多,有:拟人(碧溪留我武关东)、对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类比、比喻(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借代(樯谷堑)。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答案:(1)B(2)①拟人。首联“碧溪留我武关东”一句诗人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②对比。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将郑袖得宠而“酣似醉”之态,与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色作鲜明的对比。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形象对比,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对比“山樯谷堑”与“弱吐强吞”,或对比“怀王”与“圣神”,言之成理亦可。)③比喻。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郑袖“娇娆”“酣似醉”,表现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诗人用屈原的“憔悴”,表现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的比喻,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形象地表现了怀王的昏庸。(赏析颈联比喻“山樯”与“谷堑”,言之成理亦可。)④借代。颈联“山樯谷堑”代指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代指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⑤用典:颔联两句诗人借郑袖得宠而“酣似醉”,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事表现了小人得势、贤臣见弃,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译文: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赏析:作为千古形胜之地的武关,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6分)填空。(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5)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6)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7)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1)雉从梁上飞(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9069-2:2024 EN Plastics - Polypropylene (PP) moulding and extrusion materials - Part 2: 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
- 2024室内外防水施工一体化承包协议版B版
- 2024室内木作隔墙项目承包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个人房产交易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大数据分析服务合同服务内容与数据安全
- 2024年企业间劳务派遣协作合同样本一
- 2024年医院人力资源协议样式版B版
- 2024年专业代购服务协议范例版B版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投资与合作合同
- 2024劳动合同中约定知识产权保密事项
- 弱电信息化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4时事政治考试100题及参考答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本科《经济学(本)》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
- 科研结余经费管理办法
- 2024年建筑业10项新技术
- 四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第6单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共16张PPT)
- 绿化工程全套资料样本(完整版)
- 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护理PPT幻灯片
- 临床常见病医嘱
- 模具供应商审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