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1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2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3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4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青岛版三年级《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回味课堂,优点如下:1、生活氛围浓。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花生米等物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2、参与活动多。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所以在课堂中我以学生大量活动为主,让他们尽可能多得去体验"克",亲身感受重量,增强估测能力。3、课改意识强。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培养同学们的能力。在本课教案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4、点亮学法指明灯: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猜测估计必须验证。这是同学们今后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用建议:本教案的设计,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进行了大量的参与活动。因此,一定要准备好教具、学具!切不可空口无凭的只去背教案!另外,虽然可能上起来有些乱,但它并不影响学习效果。《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有许多困惑: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还有,本节课如能设计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让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这样的亲身参与活动,应该更能使孩子体会吨的重量。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吨的认识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片断]师:老师这有一袋重25千克的大米,你想搬一搬,感受一下有多重吗?生(齐):想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学生活动略)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生1:我觉得很重,搬不起来。生2:我勉强能搬起来。师:一袋大米重25千克,4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生3:重100千克。师:40袋呢?生4: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师:对,我们就说1吨=1000千克,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装成1大包,你想象一下,让你去搬,你觉得怎样?生5:肯定搬不动。生6:我想我能搬得动。师:搬25千克的大米,你觉得怎样?生6:我能搬得动。师:1000千克里面有几袋25千克的大米?生6:40袋。师:如果把40袋的大米装成1大包,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生6:我想我还是能。师: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好吗?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生7:28千克。生8:32千克。师:请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有多重?(学生活动略)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说一说吗?生9:我的同桌不重,我背起来了。生10:我的同桌非常重,我背不动。(师有意让生10说,因为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师:请生6来说说你的感受。生6:我同桌很轻,我轻松背起来了。师:这位(班上最重的)也是你的同学,请你也来背背他。(生6背时显然很吃力,背上的同学差点摔下来,听课的老师忍不住笑起来了)。师:请来说说你的感受。生6:太重了,我差点摔倒。师:你(胖小子)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生11:50千克。师:多少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生齐:20个师:请问生6,20个这样的身材的同学合起来,让你去背,你认为怎样?生6:肯定把我压扁。师:你认为1吨的东西对你来说怎样?生6:非常重,老师,我改变主意了:1吨的大米我想我也搬不起。(这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师: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预先调查)请你算一算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生3:大约33个。师: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生齐:26人。师: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生齐:不够。师:你觉得1吨怎样?生齐:对我们来说太重了。[反思]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首先让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1袋25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40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平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还是能”。好“固执已见”的一个男孩!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个环节:让生互相背一背。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这个教育资源了。于是,我有意让一个学生说说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顺水推舟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改变想法了,1吨的大米我想我还是搬不动,太重了”。在老师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此时,听课的老师给予热烈的掌声和满意的笑声,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还是不够的,还有待于不断磨砺、发展。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一袋25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2袋这样的大米就是50千克,(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40袋就是1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我想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更加多姿多彩。《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质量单位吨较克与千克对于学生来说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难于理解,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学生自然知道一车苹果重3克或3千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有了学习一个更大的单位的需要,于是“吨”就这样被引入了。引入“吨”之后,势必要让学生建立一个“吨”的概念,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就在这里。书上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计算后得1000千克,然后告诉学生1000千克就是1吨,明确1吨=1000千克。然后要求计算10个体重是25千克的小学生有多少重?40个呢?从10个100到40个25,可以看出,书本的意图是从简单到复杂来加深学生对“吨”的理解。而对这两个例子,我在课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小学生的体重出发,似乎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比较熟悉,有些学生的体重正好是25千克,然后想象40个这样的学生就是1吨,正好一个班的学生是四十几个,让他们想象这大约就是1吨,好象比较贴近他们。一袋100千克的大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将这两个例题的先后位置做了调整。之后我就让同学们做了一些练习。第一题,算一算。如:“一棵白菜重一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这样的题目,一共训练了4道。正如徐老师所说的,如果能出示图片让学生圈出一吨有多少的话,会更直观深刻。确实,这一道题目做下来,学生兴趣不够高,反应不够强烈。看来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还是要以调动他们的兴趣为住,那么直观的感官的可能要多出示一点。第二题是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这一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吨”的掌握,这里还要学生理解“限载量”的意思。第三题是共同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最后总结和布置课堂作业。整课基本就是按照这个顺序上下来的,问题是存在着的,但总的来说,学生基本能达到目标并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六」“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课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七」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