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l计算碳强度:将碳排放量除以经济活动总量,得出碳强度指标。根据测量范围的不同,可以计算直接碳排放强度、间接碳排放强度或综合碳排放强度;l报告与验证:将计算结果报告给相关方,并进行必要的验证和审核。这有助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b)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涵义:指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再生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再生能源绩效:指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程度和效果。可再生能源绩效不仅反映了组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还体现了组织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组织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成本,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可再生能源的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衡量组织或企业在其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直接反映了组织或企业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l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衡量组织或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项目上的投资规模,包括新建项目、扩建项目以及技术改造等。这一指标体现了组织或企业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l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供热量:对于能源生产型企业而言,这一指标衡量了其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或供热的能力。它反映了组织或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实际成果和贡献;l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环境效益:衡量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节约水资源等方面的环境效益。这一指标有助于评估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测量“可再生能源”的关键绩效指标:l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的测量;收集组织或企业的能源消费数据,包括各种能源的消费量及其来源;统计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并计算其在总能源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l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的测量;汇总组织或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项目上的投资数据,包括项目名称、投资金额、投资时间等;根据需要,可以对不同类型或不同规模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l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供热量的测量;对于能源生产型企业,需要收集其可再生能源发电或供热设施的运行数据,包括发电量、供热量等;根据需要,可以对不同类型或不同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设施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l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环境效益的测量。雷泽佳编制,2024A0171《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收集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环境效益数据,包括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改善的空气质量指标、节约的水资源量等;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对这些环境效益进行量化和评估。(c)消耗(水和能源——“消耗(水和能源)”的涵义:指在生产、运营、生活等过程中,对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消耗情况。水资源和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消耗情况直接反映了组织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在ESG框架下,对“消耗(水和能源)”的监测和管理是组织实现绿色转型、提升环境绩效的重要方面;——“消耗(水和能源)”绩效的涵义:指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对水和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这一指标旨在评估组织在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表现,以及组织在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的贡献。具体来说,“消耗(水和能源)”绩效涵盖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对水和能源资源的获取、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情况;——消耗(水和能源)的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单位产值水耗:衡量组织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水资源量,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l单位产值能耗:衡量组织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l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衡量组织在生产过程中回收利用水资源的比例,反映了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l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衡量组织在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反映了能源结构的优化程度;l能效提升率:衡量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能效提升的程度,反映了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测量“消耗(水和能源)”的关键绩效指标。l单位产值水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的测量;收集组织的总产值数据;统计同一时期内组织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耗总量;将水资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耗总量分别除以总产值,即可得到单位产值水耗和单位产值能耗。l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的测量;收集组织在生产过程中回收利用的水资源量;统计同一时期内组织的水资源消耗总量;将回收利用的水资源量除以水资源消耗总量,即可得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率。l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的测量;统计同一时期内组织消费的清洁能源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气等低碳能源;将清洁能源消费总量除以能源消费总量,即可得到清洁能源使用比例。l能效提升率的测量。雷泽佳编制,2024A0172《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收集组织在过去某一时期(如一年)的能效数据;计算该时期内的能效平均值,并将其作为基准值;统计当前时期(如最新的一年)的能效数据,并计算能效平均值;将当前时期的能效平均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即可得到能效提升率。能效提升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当前时期能效平均值-基准值)/基准值×100%。——“废物管理”的涵义:指对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进行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减少废物产生量、促进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废物管理”绩效的涵义:指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对于废物的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及最终处置等一系列活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一绩效指标旨在评估组织在减少废物产生、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降低废物处理成本以及减轻废物对环境影响方面的表现。具体而言,“废物管理”绩效涵盖以下几个方面:l废物减量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设计或采用更环保的原材料,减少废物在源头上的产生;l废物分类与收集:建立有效的废物分类与收集系统,确保不同类型的废物得到妥善处理;l废物储存与运输:采用安全、环保的储存和运输方式,防止废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l废物处理与处置: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废物进行处理和处置,如回收、再利用、焚烧或填埋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l资源回收利用率:评估废物中被回收利用的部分所占的比例,以反映组织在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成效。——废物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废物产生量:衡量组织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废物总量,反映废物管理的基本状况;l废物回收利用率:衡量组织回收利用的废物量占废物产生总量的比例,反映废物资源化的程度;l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衡量组织通过无害化方式处理的废物量占废物产生总量的比例,反映废物无害化处理的能力;l废物贮存与运输合规性:评估组织在废物贮存与运输过程中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反映废物管理的合规性;l废物管理成本效益:衡量组织在废物管理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比,反映废物管理的经济效率。——测量“废物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l废物产生量的测量:组织应建立完善的废物计量系统,对生产、消费、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物进行准确计量。雷泽佳编制,2024A0173《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统计一定时期内(如一年)的废物产生总量,包括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l废物回收利用率的测量:统计一定时期内回收利用的废物量,包括通过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方式处理的废物。将回收利用的废物量除以废物产生总量,计算得出废物回收利用率。l废物无害化处理率的测量:统计一定时期内通过无害化方式(如焚烧、填埋、生物处理等)处理的废物量。将无害化处理的废物量除以废物产生总量,计算得出废物无害化处理率。l废物贮存与运输合规性的评估:组织应定期对废物贮存与运输过程进行自查和审计,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评估过程中应关注废物的分类、标识、包装、贮存、运输等环节是否存在违规行为。l废物管理成本效益的测量:统计一定时期内废物管理方面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同时评估废物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公众健康保障等。通过比较投入与产出,计算得出废物管理的成本效益比。(e)生物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涵义: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或效应。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总称,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污染、过度捕猎等,都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生物多样性影响”绩效的涵义:指组织在运营活动中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程度,以及组织在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表现。这一绩效指标旨在评估组织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成效,以及组织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具体而言,“生物多样性影响”绩效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l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与提升:组织在运营活动中应关注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控制等,确保这些功能不被破坏或得到增强;l物种保护与恢复:组织应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l生态足迹的减少:通过优化运营流程、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等方式,组织应努力减少其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如减少土地占用、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l生态补偿与修复:对于因组织活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组织应采取措施进行生态补偿和修复,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关键绩效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物种丰富度变化:衡量特定区域内物种数量的增减情况,反映物种多样性的变化;雷泽佳编制,2024A0174《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l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评估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食物生产、水资源调节、气候调节等)的变化情况,反映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l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威胁程度:识别并评估受到威胁的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反映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l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评估组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包括减少污染、恢复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努力;l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和应对:评估组织在识别、评估和应对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方面的能力,包括气候变化、物种入侵、生态系统退化等风险。——测量“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关键绩效指标。l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测量;通过定期进行物种调查,记录特定区域内的物种数量,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以评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以使用物种数目、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来衡量物种丰富度。l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测量;通过评估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如食物、水、气候调节等)的量和质的变化,来反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生态模型等工具来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l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威胁程度的评估;根据国际或国内的保护名录,识别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通过评估其生存环境、种群数量、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来确定其受威胁程度。l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的评估;通过监测和评估政策实施前后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来判断政策的有效性;可以使用对比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来评估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l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和应对的评估。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和应对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可以使用风险评估工具、应急预案等方法来评估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f)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的涵义:指生态系统在面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功能和服务的稳定性,以及从干扰中快速恢复的能力。这包括生态系统的自然适应能力和人类通过管理活动增强的系统恢复力。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福祉和经济发展;雷泽佳编制,2024A0175《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绩效的涵义:指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以及通过其活动对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这一绩效指标旨在评估组织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的成效。具体而言,“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绩效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l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应关注其对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的影响,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生态破坏等。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抵抗气候变化;l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组织应具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包括评估气候变化对业务运营的影响、制定适应策略、加强基础设施的韧性、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产品和服务等;l气候变化减缓贡献:组织应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效、采用清洁能源、实施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等,以降低对气候系统的负面影响;l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提升:组织应通过其活动促进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的提升,如支持生态恢复项目、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参与气候治理合作等。——“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的关键绩效指标l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物种多样性指数:衡量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高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更稳定,更能抵抗外界干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评估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结构要素的完整程度,结构完整性好的生态系统更具韧性。l气候适应能力指标;极端气候事件抵御能力:评估生态系统在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热浪等)下的生存和恢复能力;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实施率:衡量组织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采用气候友好型农业技术等)的实施程度和效果。l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力指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评估生态系统在提供食物、水源、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服务方面的价值变化,以反映其服务功能的恢复力;生态系统恢复项目成功率:衡量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如湿地恢复、森林重建等)的成功实施率及其对生态系统韧性的提升效果。——测量“生态系统和气候韧性”的关键绩效指标。l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的测量;物种多样性指数:通过野外调查、遥感监测等手段,记录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和数量,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雷泽佳编制,2024A0176《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分析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结构特征,评估其完整性。l气候适应能力指标的测量;极端气候事件抵御能力:通过历史气候数据和极端气候事件记录,分析生态系统在极端气候事件下的生存和恢复情况,评估其抵御能力;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实施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组织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的信息,评估其实施程度和效果。l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力指标的测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采用物质量评估法、价值量评估法等方法,评估生态系统在提供各项服务方面的价值变化;生态系统恢复项目成功率:通过跟踪生态系统恢复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其成功率及对生态系统韧性的提升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遥感监测、现场调查、专家评估等手段进行综合评估。(g)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的涵义:指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组织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还注重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的可持续性,通过实施负责任的采购策略,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这包括选择环保、公平和道德标准的供方,减少供应链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以及促进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供应链可持续性强调长期视角,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绩效的涵义:指组织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原则的遵循和实践程度,以及通过其采购行为对供应链整体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实践的推动和影响。具体而言,这一绩效指标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l环境保护:组织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关注产品的环境影响,如原材料的来源、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可降解性等,确保采购行为符合环保标准;l社会责任:组织应关注供应链中劳工权益、人权、社区参与等社会责任问题,选择遵守劳动法规、尊重人权、积极参与社区发展的供方,推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l治理原则:组织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遵循良好的治理原则,如透明度、反腐败、公平竞争等,确保采购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l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的推动:组织应通过其采购行为,推动供应链上下游组织共同实施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实践,促进供应链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的关键绩效指标;l供方环境和社会表现;供方是否遵守环保法规,如排放标准、废弃物管理等;供方是否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雷泽佳编制,2024A0177《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供方是否遵守劳工权益保护规定,如工作时间、薪酬福利、工作条件等;供方是否尊重人权,如禁止童工、强迫劳动和歧视行为等。l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供应链的透明度,即组织能否清晰展示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包括供方信息、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等;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即组织能否追踪和追溯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全过程,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l可持续采购实践;组织是否优先采购环保、公平贸易和可持续来源的原材料和产品;组织是否对供方进行可持续性评估和培训,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性水平;组织是否制定和执行可持续采购政策,明确采购标准和要求。l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组织是否识别和评估供应链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如供方违规、环境污染、人权问题等;组织是否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措施,以减轻和应对这些风险;组织是否定期对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进行审查和持续改进,以提升绩效和符合性。——测量“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的关键绩效指标;l供方环境和社会表现的测量;通过审核供方的环保法规遵守情况、节能减排措施、劳工权益保护记录和人权政策,评估其环境和社会表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l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测量;评估组织是否提供了清晰的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包括供方名单、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等;通过追踪和追溯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全过程,验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可以采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等,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测量精度和效l可持续采购实践的测量:统计组织采购的环保、公平贸易和可持续来源原材料和产品的比例;评估组织对供方进行的可持续性评估和培训的次数和效果;审查组织的可持续采购政策,确保其明确、具体且得到有效执行;l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测量。识别和评估供应链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建立风险清单和评估模型;评估组织制定和执行的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雷泽佳编制,2024A0178《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定期对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进行审查和持续改进,记录改进措施和成效,以衡量其绩效和符合性。(h)生态效率提升;——“生态效率提升”的涵义:指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通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经济活动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它强调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提升”绩效的涵义:其核心在于评估组织在减少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能力。这一指标不仅关注组织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还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具体而言,“生态效率提升”绩效的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组织应致力于减少原材料、能源和水等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l环境影响最小化: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组织应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平衡;l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生态效率提升不仅关注生态效益,还强调经济效益的实现。组织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生态效率提升”的关键绩效指标;l资源消耗减少率:衡量组织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减少的程度,如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等;l污染物排放减少率:评估组织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情况,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l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反映组织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情况,体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l产品生态设计比例:衡量组织采用生态设计理念开发新产品的比例,如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产品能耗等;l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评估组织生产过程中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使用占比,反映组织能源结构的绿色化程度;l碳排放强度:衡量组织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是评估组织碳排放水平的重要指标。——测量“生态效率提升”的关键绩效指标:l资源消耗减少率;收集组织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资源消耗数据,包括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等;计算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并与基准年或上一时期进行比较,得出资源消耗减少率。l污染物排放减少率;雷泽佳编制,2024A0179《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收集组织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数据;计算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量,并与基准年或上一时期进行比较,得出污染物排放减少率。l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统计组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总量以及回收利用的废弃物量;计算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即回收利用的废弃物量占废弃物总量的比例。l产品生态设计比例;统计组织开发的新产品数量,以及其中采用生态设计理念的产品数量;计算产品生态设计比例,即采用生态设计理念的产品数量占新产品总量的比例。l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收集组织使用清洁能源的数据,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量;计算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即清洁能源使用量占组织总能源使用量的比例。l碳排放强度;收集组织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计算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即碳排放总量与产出量的比值,得出碳排放强度。——“环境管理”的涵义:指组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活动。在ESG框架中,环境管理被视为组织实现环境绩效目标、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组织可以确保其运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提升组织的环境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管理”绩效的涵义:环境管理绩效是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进展的综合体现。环境管理绩效涵盖组织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环境风险识别与应对、环境绩效评估与改进等方面的表现。具体而言,环境管理绩效的涵义包括:l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组织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环境保护政策,该政策是否体现了组织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和行动指南;l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管理组织结构、职责分配、程序文件、操作规程等,以确保环境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l环境风险识别与应对:组织是否能够有效识别其运营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l环境绩效评估与改进:组织是否定期对其环境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和监测,包括环境目标的达成情况、环境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不断提升环境管理绩效。——环境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l环境政策与目标的制定:评估组织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环境政策,包括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污染预防等方面的目标和承诺;雷泽佳编制,2024A0180《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l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考察组织是否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l环境法规的遵守:评估组织是否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规,包括排放标准、废弃物处理规定等;l环境风险的管理:考察组织是否识别、评估和管理环境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环境事故的发生;l环境培训与教育:评估组织是否为员工提供环境培训和教育,提升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l环境绩效的监测与报告:考察组织是否建立了环境绩效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评估环境绩效并公开报告。——测量“环境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l环境政策与目标的制定;查阅组织的环境政策文件,评估其明确性、具体性和可行性;与组织管理人员交流,了解其环境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情况。l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评估组织是否获得ISO14001或其他相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现场考察和文件审查,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效果。l环境法规的遵守;查阅组织的环境合规记录,包括排放监测报告、废弃物处理记录等;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了解组织的环境合规情况。l环境风险的管理;评估组织是否制定了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程序。查阅组织的环境风险记录和应急预案,了解其对环境风险的管理情况。l环境培训与教育;评估组织是否制定了环境培训计划和教育方案;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方式,了解员工对环境培训和教育的满意度和效果。l环境绩效的监测与报告。查阅组织的环境绩效监测报告和数据,评估其准确性和完整性;分析组织的环境绩效趋势,评估其改进情况和成效。(j)环境合规性。——“环境合规性”的涵义:指组织在其运营活动中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其他相关要求的程度。这包括组织在排放控制、废弃物处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行为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合规性是组织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雷泽佳编制,2024A0181《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环境合规性”绩效的涵义:指组织在运营活动中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以及内部环境管理制度的程度。它反映了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衡量组织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环境合规性绩效的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组织应确保其运营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物排放标准、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规定等。l符合环境标准与政策:组织应关注并遵循国际、国内以及行业内的环境标准与政策,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等。l执行内部环境管理制度:组织应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如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应急预案等,并确保这些制度得到有效执行。l持续改进环境合规性:组织应定期评估其环境合规性绩效,识别存在的合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以不断提升其环境合规性水平。——“环境合规性”的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法规遵守率:衡量组织在运营活动中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其他相关要求的比例。这包括排放标准、废物处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遵守情况;l违规记录数:记录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因环境违规而受到的处罚或警告的次数。这可以反映组织在环境合规性方面的表现和问题;l合规审核通过率:衡量组织在接受第三方或政府机构的合规审核时,通过审核的比例。这可以反映组织在环境合规性方面的整体水平和持续改进的能力;l环保设施运行效率:评估组织环保设施的运行状况,包括处理效率、稳定性、故障率等。这可以反映组织在环境合规性方面的投入和效果;l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估组织环境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可以反映组织在环境合规性方面的透明度和责任感。——测量“环境合规性”的关键绩效指标。l法规遵守率;收集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其他相关要求,并与组织的实际运营活动进行对比;统计组织在各项法规遵守方面的表现,并计算法规遵守率。l违规记录数;查阅组织过去一段时间的违规记录,包括政府部门的处罚通知、警告信等;统计违规记录数,并分析违规原因和类型。l合规审核通过率;收集组织过去一段时间的合规审核报告,包括第三方审核和政府审核;统计组织通过审核的比例,并分析未通过审核的原因和改进措施。l环保设施运行效率;雷泽佳编制,2024A0182《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定期对组织的环保设施进行检查和测试,评估其处理效率、稳定性、故障率等指标;收集环保设施的运行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l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估组织环境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可以通过查阅组织的环境报告、公告、年报等文件来实现;对比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评估组织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和改进空间。(2)见解、改进领域与进展情况跟踪:每个主题都对环境绩效的不同方面提出了见解,并支持各组织确定需要改进的领域和跟踪进展情况;(a)环境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见解概述;——环境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总则明确指出,每个主题都对环境绩效的不同方面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涵盖了环境管理的核心要素,还反映了当前全球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这些见解,组织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自身环境绩效的现状与潜力,为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策略提供有力支持。(b)见解对环境绩效不同方面的涵盖;——环境合规性:见解强调了组织必须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所有运营活动都符合环保要求。这有助于组织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引发的环境风险和法律责任;——资源利用效率:见解关注资源(如水、能源、原材料等)的节约与高效利用,鼓励组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污染物排放控制:见解要求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生态系统保护:见解强调了组织在运营活动中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责任,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等,以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风险管理:见解鼓励组织建立环境风险管理体系,识别和评估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障组织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c)见解对确定改进领域和跟踪进展情况的支持——确定改进领域;l差距分析:组织可以通过对比自身环境绩效与行业平均水平或领先组织,识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从而确定需要改进的领域;l优先级排序:根据环境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见解,组织可以对识别出的改进领域进行优先级排序,优先解决对环境绩效影响最大、改进潜力最大的问题。——跟踪进展情况。l定期监测:组织应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对环境绩效指标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以掌握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雷泽佳编制,2024A0183《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l数据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组织可以评估改进措施的成效,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及时调整管理策略;l报告与沟通:组织应将环境绩效的监测结果和改进进展向内部员工、外部相关方进行报告和沟通,以增强透明度和信任度。(3)框架、优先级与适用性:此主题领域下的关键绩效指标(KPIs)为评估和提升组织的(环境)绩效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划分了优先级。首要优先指标旨在适用于全球大中小型组织。次要优先指标可能不是所有组织在其ESG历程的初始阶段都可以报告的,但它们具有前瞻性,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更深入的报告。(a)环境关键绩效指标(KPIs)框架概述;——环境关键绩效指标(KPIs)总则明确指出,这些KPIs为评估和提升组织的环境绩效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这一框架旨在帮助组织系统地识别和衡量其环境表现,从而制定有效的改进策略,推动环境绩效的持续提升。——首要优先指标;l定义与目的:首要优先指标是指那些对组织环境绩效具有重大影响,且普遍适用于全球大中小型组织的KPIs。这些指标旨在帮助组织快速识别并优先解决最关键的环境问题。l适用范围:由于首要优先指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重要性,它们应成为所有组织在环境管理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无论组织的规模大小或所处行业,都应努力达成这些指标的要求。——次要优先指标。l定义与目的:次要优先指标虽然在当前阶段可能不是所有组织都能报告或完全实现的,但它们代表了环境管理的未来趋势和更高要求。这些指标鼓励组织在达成首要优先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其环境表现;l适用性与前瞻性:虽然次要优先指标在当前阶段可能不是所有组织都能立即应用的,但它们具有前瞻性,可以引导组织在未来逐步深化其环境管理实践。随着ESG理念的深入普及和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这些指标将逐渐成为组织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大中小型组织的适用性;l首要优先指标:由于首要优先指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重要性,它们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大中小型组织。无论组织的规模大小或所处行业,都应努力达成这些指标的要求,以体现其对环境责任的承担和可持续发展承诺的践行;l灵活性:虽然首要优先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但组织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大型组织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来全面达成这些指标,而中小型组织则可能需要在某些方面逐步推进。雷泽佳编制,2024A0184《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ESG历程初始阶段的适用性。l首要优先指标:在ESG历程的初始阶段,组织应首先关注并努力达成首要优先指标。这些指标为组织提供了明确的环境管理方向和重点,有助于组织快速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提升其环境绩效;5.4.2首要优先KPI1:现场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的百分比。KPI2:标准化用水量。KPI3:范围1、2和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注:部分采用者可能没有范围3排放的数据。可以要求范围1和2的数据,范围3的数据可选。KPI4:按类型划分的废弃物总量(危险废弃物与非危险废弃物)。KPI5:运营废弃物中未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比例。KPI6:标准化能源消耗量。KPI7:组织用于气候韧性的年度支出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5.4.2首要优先(1)KPI1:现场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的百分比;(a)“现场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的百分比”涵义:它是衡量组织在其运营现场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对于总能源消耗比例的关键绩效指标。该指标反映了组织在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是评估组织环境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而言,该指标通过计算现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使用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来量化组织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表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意味着组织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助于推动组织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b)测量KPI1:“现场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的百分比”需要遵循以下步骤:——确定能源消耗总量:收集并统计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季度或一月)的能源消耗总量。这包括所有形式的能源消耗,如电力、燃气、燃油等;——确定现场可再生能源使用量:统计组织在同一时期内现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这包括组织自有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等)产生的能源,以及从外部购买的可再生能源证书所对应的能源量。——计算比例:将现场可再生能源使用量除以能源消耗总量,得到现场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现场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的百分比=(现场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能源消耗总量)×雷泽佳编制,2024A0185《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2)KPI2:标准化用水量;(a)“标准化用水量”的涵义:它是衡量组织在特定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水资源量。这一指标旨在评估组织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效率,以及其对水资源节约和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标准化用水量,组织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在水资源使用上的表现,进而采取措施减少水资源消耗,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而言,标准化用水量将组织的总用水量与其产出(如产品数量、服务量等)相结合,计算出一个相对值,从而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组织的水资源使用效率;(b)测量KPI2:“标准化用水量”需要遵循以下步骤:——确定测量周期:确定测量标准化用水量的时间周期,这通常与组织的生产或服务周期相一致。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可以选择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作为测量周期;——收集总用水量数据:在确定的测量周期内,收集组织的总用水量数据。这包括所有用于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水资源消耗,如生产用水、冷却用水、清洁用水等;——确定产出量:确定在同一测量周期内的产出量。产出量可以是产品数量、服务量等具体指标,具体取决于组织的行业特点和业务需求;——计算标准化用水量:使用收集到的总用水量数据和产出量数据,计算标准化用水量。计算公式为:标准化用水量=总用水量/产出量。这一指标表示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水资源量,能够客观反映组织的水资源使用效率。(3)KPI3:范围1、2和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a)“范围1、2和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涵义:它是衡量组织在其运营过程中直接和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一指标是评估组织环境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组织了解自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范围1排放:指组织直接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过程等产生的排放;——范围2排放:指组织购买的电力或热能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排放发生在电力或热能的生产过程中,但由组织通过消费而间接产生;——范围3排放:指组织在整个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上游(如原材料采购、运输等)和下游(如产品销售、使用、废弃处理等)活动产生的排放。(b)测量范围1、2和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下是一个概括性的测量指南:——范围1排放量的测量;l确定排放源:组织应识别并确定其直接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如燃烧设备、工业过程等;l收集活动数据:收集与排放源相关的活动数据,如燃料消耗量、生产量等;l应用排放因子:使用国际公认的排放因子或根据组织特定情况计算的排放因子,将活动数据转换为温室气体排放量。雷泽佳编制,2024A0186《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范围2排放量的测量;l确定电力或热能消耗量:收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消耗的电力或热能数据;l获取区域电网排放因子:根据组织所在地区的电网排放因子,将电力或热能消耗量转换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电网排放因子通常由当地电力监管机构或第三方机构提供。——范围3排放量的测量;l识别价值链活动:全面识别组织在整个价值链中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活动;l评估排放量:对于每个识别的价值链活动,评估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可能涉及与供方、客户等合作伙伴的沟通和数据收集;l使用适当的方法论:根据活动的性质和数据的可用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论来评估排放量;例如,对于某些上游活动,可能需要使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来计算排放量。——数据汇总与报告。l将范围1、2和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汇总到一个综合报告中,以便全面了解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情l报告应遵循国际公认的报告准则或标准,如温室气体议定书(GHGProtocol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透明度。(4)KPI4:按类型划分的废弃物总量(危险废弃物与非危险废弃物(a)KPI4:按类型划分的废弃物总量(危险废弃物与非危险废弃物)涵义:它衡量组织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废弃物总量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一指标旨在帮助组织了解其废弃物管理现状,包括危险废弃物和非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量,以便制定有效的废弃物管理策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危险废弃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危险废弃物是指因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或者与其他物质接触后具有腐蚀性、爆炸性、易燃性等危险特性的固体、液体或气体。这类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非危险废弃物:则是指不属于危险废弃物范畴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这类废弃物虽然相对安全,但如果处理不当,同样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通过按类型划分废弃物总量,组织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其废弃物产生的来源和特性,为后续的废弃物分类、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和处置等环节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推动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b)测量按类型划分的废弃物总量(危险废弃物与非危险废弃物)需要遵循以下步骤:——识别废弃物来源:组织应全面梳理其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废弃物的所有环节和流程,包括生产、办公、后勤等各个方面。——分类识别废弃物类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识别出的废弃物进行分类识别,区分为危险废弃物和非危险废弃物。这一步骤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合规性。雷泽佳编制,2024A0187《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收集废弃物数据:通过称重、计数等方式,收集各类废弃物的产生量数据。这些数据应涵盖一定时间周期内(如月度、季度或年度)的废弃物总量。——记录与统计:将收集到的废弃物数据按照类型进行分类记录,并进行统计汇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依据。——定期报告与评估:组织应定期向相关部门和相关方报告废弃物总量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废弃物管理策略,优化废弃物处理流程,推动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5)KPI5:运营废弃物中未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比例;(a)“运营废弃物中未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比例”的涵义:它是衡量组织在废弃物管理过程中,通过减少废弃物产生、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式,使得运营废弃物中未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了组织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方面的成效,是评估组织环境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b)测量“运营废弃物中未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比例”需要遵循以下步骤:——定义运营废弃物:明确“运营废弃物”的定义和范围,通常包括组织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如生产废弃物、办公废弃物、生活垃圾等;——统计废弃物总量:对一定时期内(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产生的所有运营废弃物进行统计,得出废弃物总量;——分类统计废弃物去向:将废弃物按照其最终去向进行分类统计,包括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废弃物量,以及未进入这些处理设施而是通过回收利用、堆肥、捐赠等方式处理的废弃物量;——计算比例:根据分类统计的数据,计算未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废弃物量占废弃物总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未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比例=(未进入填埋场、焚烧厂等处理设施的废弃物量/废弃物总量)×100%。(6)KPI6:标准化能源消耗量;(a)“标准化能源消耗量”的涵义:它是衡量组织在运营过程中,通过采用统一标准对能源消耗进行量化评估的指标。这一指标旨在消除因生产规模、运营时间、设备效率等因素导致的能源消耗量差异,从而客观、准确地反映组织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效率和水平;(b)测量“标准化能源消耗量”需要遵循以下步骤:——确定测量范围和对象:明确测量的时间范围(如某一年度、季度或月度)和对象(如特定生产线、部门或整个组织);——收集能源消耗数据:通过智能电表、能源管理系统等自动化设备,实时记录并收集能源消耗数据。这些数据应包括电能、热能、水能等各种能源类型的消耗量;——确定标准化基准:根据行业标准、历史数据或组织自身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化基准。这个基准可以是单位产量、单位面积或单位时间的能源消耗量等;雷泽佳编制,2024A0188《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计算标准化能源消耗量:将实际能源消耗量按照确定的标准化基准进行转换,得出标准化能源消耗量。例如,如果标准化基准是单位产量的能源消耗量,那么标准化能源消耗量就是实际能源消耗量除以产量。(7)KPI7:组织用于气候韧性的年度支出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组织用于气候韧性的年度支出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的涵义:它是衡量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强自身气候韧性方面投入力度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组织对于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视程度,以及为提升气候韧性所做出的财务投入。通过这一指标,可以评估组织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定位和执行情况,同时也是衡量组织长期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测量“组织用于气候韧性的年度支出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需要遵循以下步骤:l定义气候韧性支出:明确哪些支出可以归类为“气候韧性支出”。这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投资于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如防洪设施、绿色建筑等)、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制定、购买碳信用或参与碳补偿项目、员工的气候变化培训和意识提升等;l统计年度气候韧性支出:对组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发生的所有与气候韧性相关的支出进行统计和汇总。这可能需要财务部门的配合,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l确定年度总支出:确定组织在同一财政年度内的总支出。这通常包括运营成本、投资支出、税费等各项费用;——计算百分比:5.4.3次要优先KPI8:采购预算中用于可持续供方或那些致力于长期发展可持续实践的供方的比例。KPI9:组织年度支出行动计划中用于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部分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KPI10:组织名下建筑中获得自愿性环境绩效计划认证的比例。KPI11:采用基于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供方比例。5.4.3次要优先(1)KPI8:采购预算中用于可持续供方或那些致力于长期发展可持续实践的供方的比例。(a)“采购预算中用于可持续供方或那些致力于长期发展可持续实践的供方的比例”的涵义:它旨在衡量企业在采购活动中,分配给那些致力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供方的资金占比。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对可持续采购的重视程度,以及通过供应链合作推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决心。通过提高采购预算中用于可持续供方的比例,企业可以鼓励和支持供方采取更环保、更公平、更透明的经营方式,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b)测量“采购预算中用于可持续供方或那些致力于长期发展可持续实践的供方的比例”;——定义可持续供方的标准;雷泽佳编制,2024A0189《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l企业应明确什么是“可持续供方”。这通常涉及供方在ESG方面的表现,如是否采取了环保措施、是否遵守劳动法规、是否有良好的组织治理结构等;l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可持续供方评估标准。——识别可持续供方;l企业应对其供方进行评估,识别出符合可持续供方标准的供方;l这可能涉及对供方的实地考察、审核其ESG报告、了解其行业声誉等多个方面。——统计采购预算;l企业应准确统计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的总采购预算;l这包括所有采购活动的预算,无论是原材料、设备还是服务采购。——计算用于可持续供方的采购预算比例。l企业应统计在同一时期内,分配给可持续供方的采购预算金额;——将这一金额除以总采购预算,得到用于可持续供方的采购预算比例。(2)KPI9:组织年度支出行动计划中用于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部分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a)“组织年度支出行动计划中用于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部分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的涵义:它是一项用于衡量组织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组织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以及通过资金投入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通过计算年度支出中用于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比例,可以评估组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实际效果,从而指导组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策略;(b)测量“组织年度支出行动计划中用于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部分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明确年度支出行动计划:组织应首先确定其年度支出行动计划,包括所有计划内的支出项目和预算。这些支出项目可能涉及运营、投资、研发、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识别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支出:在年度支出行动计划中,组织应识别出那些直接或间接用于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支出项目。这些项目可能包括生态保护工程、物种保护项目、生态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等;——统计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支出金额:对于识别出的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支出项目,组织应统计其年度支出金额。这包括所有相关的人工、材料、设备、服务等费用;——计算年度总支出:组织应计算其年度总支出,即所有计划内支出项目的总和。这包括运营支出、投资支出、研发支出、市场营销支出等;——计算比例:组织应将用于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支出金额除以年度总支出,得到用于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部分占年度总支出的百分比。这一比例即为KPI9的数值。(3)KPI10:组织名下建筑中获得自愿性环境绩效计划认证的比例。雷泽佳编制,2024A0190《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a)“组织名下建筑中获得自愿性环境绩效计划认证的比例”的涵义:它是衡量组织在环境绩效方面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组织对其名下建筑在环境管理、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投入和成效,体现了组织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自愿性环境绩效计划认证是一种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的评估,旨在确认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优秀实践和持续改进的能力。通过获得这类认证,组织可以证明其在环境绩效方面的卓越表现,提升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投资者和合作伙伴;(b)测量“组织名下建筑中获得自愿性环境绩效计划认证的比例”。——统计组织名下建筑总数:组织应统计其名下所有建筑的数量。这包括组织拥有、租赁或管理的所有建筑,无论是办公楼、工厂、仓库还是其他类型的建筑;——识别获得自愿性环境绩效计划认证的建筑:组织应识别出其名下哪些建筑已经获得了自愿性环境绩效计划认证。这些认证可能包括LEED(绿色建筑领导能源与环境设计)、BREEAM(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BEPI(商业环境绩效倡议)等国内外知名的环境绩效认证;——计算获得认证的建筑比例:将获得自愿性环境绩效计划认证的建筑数量除以组织名下建筑的总数,即可得到获得认证的建筑比例。这个比例即为KPI10的数值。(4)KPI11:采用基于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供方比例。(a)“采用基于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供方比例”的涵义:它是衡量组织在推动供应链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关注的是组织在选择和管理供方时,对供方是否设定并实施了基于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考虑。所谓“基于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指那些与气候科学研究成果相一致,旨在将全球变暖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的减排目标。这类目标通常通过国际公认的框架和标准(如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来设定和验证;(b)测量“采用基于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供方比例”。——明确供方范围和评估标准;l组织应明确其评估的供方范围,即哪些供方被纳入此次评估。这通常包括主要原材料供方、关键零部件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等;l组织应设定清晰的评估标准,即如何判断一个供方是否设定了基于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通常包括供方是否加入了如SBTi等国际公认的框架,是否公开了其减排目标,以及这些目标是否经过独立评审等。——收集供方信息;组织应通过问卷调查、供方会议、公开资料查询等方式,收集供方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包括供方是否设定了减排目标、目标的具体内容、目标的实施进展等;——评估供方减排目标的科学性:对于已经设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供方,组织应进一步评估这些目标的科学性。这通常涉及对供方减排目标的合理性、可达性以及与气候科学研究成果的符合度进行评估。组织可以借助SBTi等框架提供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来进行这一评估;雷泽佳编制,2024A0191《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计算采用基于科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供方比例:5.5更多信息如需更多帮助组织了解环境因素的信息,请参见表3中的参考文献。表3:环境因素相关的ISO和IEC文件示例表1:关于通用ESG事项的ISO和IEC文件示例事项ISO和IEC文件,ISO14006,ISO16677-1,ISO17298,ISO173ISO4484系列,ISO7704,ISO14046ISO/TS37107,ISO20400,ISO22316,ISO371225.5更多信息如需更多帮助组织了解环境因素的信息,请参见表3中的参考文献。表3:环境因素相关的ISO和IEC文件示例表1:关于通用ESG事项的ISO和IEC文件示例事项ISO和IEC文件风险评估-ISO13073(所有部分)船舶与海洋技术——船舶防污系统的风险评估-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2-1环境管理体系——关于使用ISO14001处理环境主题领域内环境方面和条件的指南——第1部分:总则-ISO14007环境管理——确定环境成本和收益的指南雷泽佳编制,2024A0192 《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ISO14008环境影响的货币化评估及相关环境方面-ISO14015环境管理——环境尽职调查评估指南-ISO14016环境管理——环境报告鉴证指南-ISO1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估——原则与框架-ISO14044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估——要求与指南-ISO14045环境管理——产品系统的生态效率评估——原则、要求与指南-ISO14046环境管理——水足迹——原则、要求与指南-ISO/TS1404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估——数据文档格式-ISO14055-1环境管理——关于建立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良好实践的指南——第1部分:良好实践框架-ISO14067温室气体——产品的碳足迹——量化要求与指南-ISO21365土壤质量——潜在污染场地的概念性场地模型-ISO21931-2建筑与土木工程中的可持续性——作为可持续性评估基础的建筑工程环境、社会和经济性能评估方法框架——第2部分:土木工程-ISO/TR27918综合碳捕获与封存(CCS)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ISO28902(所有部分)空气质量——环境气象学-IEC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能源气候变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64-1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面量化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7温室气体——产品的碳足迹——量化要求与指南-ISO14068-1气候变化管理——向净零排放过渡——第1部分:碳中和-ISO14090适应气候变化——原则、要求与指南-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50002能源审核——要求及使用指南-ISO50004能源管理体系——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指南-ISO50006能源管理体系—使用能源基线(EnB)和能源绩效指标(EnPI)—测量能源绩——通用原则和指南-ISO50004能源管理体系——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指南-IWA42净零排放指南雷泽佳编制,2024A0193 《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生物多样性-ISO14002-2环境管理体系——关于使用ISO14001处理环境主题领域内环境方面和条件的指南——第2部分:水-ISO14006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融入指南-ISO16677-13)生物银行——种质——第1部分:农业动物物种-ISO172984)生物多样性——在组织层面战略和运营上处理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和指南-ISO173175)生物多样性——原生物种衍生产品特征描述指南-ISO176206)生物多样性——设计和实施生物多样性净增益的过程-ISO18725旅游及相关服务——游艇港和干船坞——清洁港口和活跃生物多样性港口的要求人为影响/材料-ISO4484(所有部分)纺织品和纺织产品——纺织来源的微塑料-ISO7704水质——用于培养法直接计数微生物的膜滤器性能测试要求-ISO21640固体回收燃料——规格和分类-ISO24591-1智能水管理——第1部分:一般指南和治理-ISO22526(所有部分)塑料——生物基塑料的碳足迹和环境足迹-ISO37101《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TS3710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智慧可持续社区成熟度模型-ISO20400可持续采购——指南-ISO22316安全与韧性——组织韧性——原则和属性-ISO37122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智慧城市指标-ISO46001用水效率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59010循环经济——业务模式和价值网络转型指南-ISO59020循环经济——循环性能测量和评估-IWA45可持续关键矿产供应链6社会ESG的社会考虑可分为以下三类:——第1类: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权利及公平待遇(示例见表5)。雷泽佳编制,2024A0194《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践应用指南——第2类:直接相关方:客户的公平对待、供方/第三方的活动(示例见表6)。——第3类:更广泛的社区/社会:地方或偏远社区,集体条件和结果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对组织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与环境影响的间接影响一起放大或汇总,环境影响改变了整个社区、地区或全球的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资源可用性方面,如水、食物、污染),从而影响人们的个人和集体生活(见表7中的例子)。尽管现有的国际标准已经解决了第一类中的许多问题,但第三类仍需要组织对其ESG方法给予额外的关注和理解。组织和个人需要紧密合作。可能需要新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测量措施(见4.6),并且治理需要思维和文化的转变(见7.6)。第三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组织识别可能受其活动影响的特定个人或群体的能力。然而,更通常的情况是,组织应考虑其对整体的影响,即整个(当地)社区或社会。组织应对支持社区运作方式、社区间的相互联系、社区文化、愿望、需求、价值观和利益的ESG活动有一定的理解、认识以及采取行动的能力。作为组织重要性评估的一部分,明确其能够利用的最具影响力或最关键的手段,以产生广泛且可持续的积极结果,从而改善社区/社会状况,或降低风险并防止危害,这将是很有帮助的。在所有这三类中,尤其是第三类,组织可能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案来校准社会影响,并确定投资方案以及评估干预措施。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依存的,例如,一个建设项目可能会带来健康(心理和生理)改善方面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不利的环境影响,如洪水风险、水质或水量受损、废物管理问题或土壤化学污染。社会价值模型和社会成本效益分析为管理组织内部、组织与社区、供方、客户、环境和经济事项以及更广泛的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清晰的沟通有助于这些过程的进行(见7.7)。向外部相关方报告社会结果不太可能恰好符合常规的会计周期,并且某些结果的明确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影响已被确定为具有足够的重要性以至于需要报告或披露,那么报告或披露应提供有关进展的信息和更新,可能还包括调查信息,以支持信息的透明性和清晰性(见9.2.3.6)。6社会6.1总则(1)ESG的社会考虑可分为以下三类:内部因素、直接相关方因素以及更广泛的社区/社会因素;(a)第1类:内部因素: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权利及公平待遇(示例见表5)。雷泽佳编制,2024A0195《PDISOIWA48-2024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实施框架》专业解读与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7篇
- 网页制作案例教程HTML5+CSS3课程设计
- 《数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复习真题卷04 第6-7单元(解析版)
- DBJ51-T 198-2022 四川省既有民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Ⅱ卷)(解析卷)
- 建筑工程行业工程测量培训体会
- 通信行业客服工作总结
- 《色彩的渐变》课件
- 有关医院的实习报告三篇
- 2024年度无人机飞行培训合同
- 2025年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深度分析、投资前景、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
-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进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2024-2030年中国LNG(液化天然气)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17.2.4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同步练习
- 2024年高等教育医学类自考-02869内科学(一)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年劳保用品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标 )
- 阅读042023年中考英语之考前五十天押题五十篇(阅读写作)(原卷版)
- 山东各市2022年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华为认证智能协作中级HCIP-CollaborationH11-861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国红菜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