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主题概览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
中华法系。中国古代侧重于以德治为主的教化。
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七会稳
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
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有其自身
独特的特点,中华文化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
国智慧。
二、世界古代史
1.食物生产: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
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
畜。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商业贸易: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3.居住环境: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
境。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
4.政治制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
国到帝国的演变。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
君主制。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5.文化样式: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
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东亚的朝鲜和口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
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
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
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
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牛.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
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考点定位】1.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
■梳理夯实必备知识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⑴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起源: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的思想,有一定的进
步性。
⑶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概念阐释】“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
“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
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2.法治
⑴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为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德治与法治之争
学派主张代表思想
孔子统治者要“________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
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
商鞅
的权益
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
提倡君主要以___________驾驭臣下:要赏罚分
韩非
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
评价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思维点拨】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
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时期特点表现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秦汉律令合一(2)汉朝制成《__________》。
(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
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魏晋律令儒家化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_________为量刑原则。
(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__________
(1)撰成《_________》,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唐朝礼法结合(2)对“孝”特别重视,强化基层教化。
(3)提倡礼治,颁行《___________》
【图解历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指“议亲”“议故”“议贤”
“八议”入律卜“议能”“议功”“议贵”“议
勤”“议宾”
“官当”入律卜允许官吏以官爵抵罪的一
种特权制度
确定亲属相犯时刑罚轻币:
“准五服以制罪”确立L适用的原则
打击“重罪卜条”,是儒家
“重罪十条”罪名确立卜“三纲”精神在医律中的
具体体现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制定
时期概况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制定蓝本,如《________》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
明朝
《问刑条例》;开创了__________的体例
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_________》
2.基层教化
⑴推动因素:①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
入族规、家训之中。
②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2)基本过程
宋朝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__________》
①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明朝②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明朝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
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
清朝
的《___________》,也常引用《大清律例》
【图解历史】中华法系的确立
秦汉时期魏晋时期
-
(引礼入法)(礼法融合)中
《
华
“春秋决狱”“律令懦家化”唐隋
法
唐
律
时
-T法律儒家化(礼法合一)=系
疏
期
议
确
》
立
(礼法对立)卜J(礼法完善),
先秦时期宋元明清
儒法之争律例合编
■探究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1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材料春秋决狱是西汉茶件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
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
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
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
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件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杖而
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中无罪的依据,井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
代法律的发展趋势。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及历程
(1)原因
①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和统治
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②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
③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
④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
等级性、特权性。
(2)三个阶段
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
汉代“引礼入法”一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秋,,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
法律儒家化的发端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
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纳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
礼入律”一法律儒家
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化的完善
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
唐代“礼法合一”一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
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的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
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
视角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
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
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
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
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
用。
试答:
【拓展深化】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和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占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_L采用的是儒家“J_行下效”的方式。
(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这是中国古代
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在
整个社会教化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蔑设作
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
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
落实
(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
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命题设计I
聚焦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
情境设置明清“善书”的流行(社会情境)
[解题指津1
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
排除A项(关注时间观念)
易错排杳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促进官
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提升理解能力)
“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
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与史实相悖)
理解基本概念,合理推论。“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
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
关键能力
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明清时期广泛流行,说
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善书”流行产生的影响,属推理、推断类选择题。解答此题,一要
根据题干所述明确其“内容侧重”,二要结合“明清时期”这一特定的时间信息,结合其时
代特征予以推断和筛选。
1.(2021・天津高考)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
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2.(2020.海南高考)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上劳动者中官吏下贵族妇女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2022・宇戒模考)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
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
影响是()
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
4.(2022•唐山月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
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
法经f秦律一汉律一魏律一晋律一梁律一陈律
开
皇
一一L北魏律一律
匚唐律一同光刑律统类
「大周刑律一宋刑统
金律一(元)经世大典
明区一清律
A.礼法结合B.体系完备
C.历史传承D.司法公正
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
织。2.知道中国占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考点定位】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2.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3.中
国古代救济救助制度的特点。
主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梳理夯实必备知识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战国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白姓的户籍外,还有__________、宦籍、市籍等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
汉朝
“,,
_________O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1)隋命州县官“__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
隋唐
(2)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
宋朝
户
(1)户口类型比较好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___”。
元朝
(2)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明朝(2)明朝户籍册称“____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
田土、房屋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清朝(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概念阐释】
1.“诸色户计”
“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入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
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
色户计”或“诸色人户”C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尸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
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2.黄册
明朝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又称“赋役黄册”,主要是登记
人口和土地的档案。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基础,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探究
视角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始时征
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鸠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
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
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迂徙、迂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
更箝手续等规定,户箝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
《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
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
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地将人口控制在特
地域性
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蓊
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
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
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
世袭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
籍是世袭的
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
社会治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M
安职能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
的重要措施
主题二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与救济救助制度
夯实必备知识
一、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
1.基层组织
(1)县下设义和里。
秦汉(2)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实行__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概念阐释】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
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
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萼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詈C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C
⑵演变
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实施保甲制
明朝推行___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思维点拨】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二、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⑵特点
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发展
汉朝建立_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
宋朝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思维点拨】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
要的、及时的救助。
(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
2.古代优抚政策
(I)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宴孤独
的生活。
⑵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
高年平民。
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
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生活的进行;有利于维护
统治。
【思维点拨】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
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探究
视角1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
材料中国历史上2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村社会设
立一些非官方的乡村社会组织机构取代正式的国家机构。这些乡村组织不再是国家基层政权,
也没有行政组织,而仅仅是一种地域单位。如宋朝的牌、甲、保,明清时期的乡、都、村等。
邻、里、保、甲长等都只是职役,并不是官职。这些乡村组织由当地德才识兼备及家道富有
的乡绅担任,负责协助官府办理乡村公共事务。士绅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占据着核心地
位。……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问题日趋恶化。以晏阳
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纷纷开展乡村建议运动,最终没有获得成功。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乡村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出现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深化】中国古代基层管理
(1)乡村治理模式及其变迁
①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月,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②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
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衰落,乡
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③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2)地方治理的特点及作用
①特点: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利用联保连坐与保甲法这样一些超强制的高压手段;
家族伦理和族规家法成为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日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对维系
一方治安起到了补充控制的作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
制,与乡约教化社会职能三者趋于合一。
②作用: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
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生
活积极性。
视角2中国古代的社会俣障制度
材料明、清两朝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的社会保障制度。荒政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救灾程
序,广泛设立常平仓、义仓和社仓等备荒仓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
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狗;在养老政策上,颁布各种诏谕法令,承袭了免除老人赋役、赏
给老人财物以及提高老人社会地位的种种做法。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
动向,民间救助组织蓬勃发展……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
机构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占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深化】全面认识占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
(1)基本原因:古代国家有两方面的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
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
协调社会生产的运行。
(2)主要意图:古代政府以去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
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灵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
定社会秩序。
(3)执行效果: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
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
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
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
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
落实典题演练
(2022・黄冈期末)元明清时期,政府建设了大量的粮仓以备饥荒,同时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提
倡民间积储粮食。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如表,表明()
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
城市元朝大都元代通州元代河西务明代顺天府清代北京
官仓22个13个14个52个16个
义仓4个1个1个6个2个
A.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充盈
B.自然灾害频发,饥荒盛行
C.都城成为救灾备荒的重点
D.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中国占代社会救济
情境设置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表(学习情境)
【解题指津]
材料中的粮仓主要是救济用途,不能体现粮食充盈,排除A项
通过粮仓数量无法证实当时自然灾害频发,排除B项
易错排查
材料中没有明清时期都城和其他城市的官仓对比数据,无法得出都城是
救灾备荒的重点,排除C项
关键能力官仓数量明显比民间义仓数量多,说明救济的主体是政府,D项正确
[方法点拨]横向看“官仓”与“义仓”各自的总量及两者的总额差异;纵向看同一城市
“官仓”与“义仓”的数量差异。
1.(2022•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汜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
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
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君B、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
法()
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
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
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
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
2.(2022•蛤汾模拟)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
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
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维护社会安定
3.(2022・龙岩三模)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
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
这些措施()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化会秩序
4.(2022•福建长汀县一中月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
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
通许县旧在城北凤形冈洪武年间县丞范世英
杞县在县治东北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张淮
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县王时中
仪封厅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顺治年间知县崔维雅
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知县朱廷献
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5.(2022.福建连城一中月考)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
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A.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B.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第4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
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考点定位】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价值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
主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菊北,
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或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
认同、文化认同。
2.发展历程
(I)春秋战国时期:“”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
发展的源头。
(2)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
化的主流。
⑶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狒、道交汇融通,_______盛行。
(4)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
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⑹明清时期: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
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
【图解历史】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I.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
2.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的思
想“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⑵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
(3)墨子主张“尚贤”、盂于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
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思维点拨】“民本”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君舟民水”
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即人民是国家主人。明清之际,黄宗
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进步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思维点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c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
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
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提供了有益借鉴。
■探究
视角1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大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
利大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来
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
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可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摘编自《周易》
根据材料,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材料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
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
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
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深化】
1.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
在核心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
思想理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念方面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
中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
华
传
统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
文
化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
的在传统美向善、见蜕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
内德方面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
涵
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
统美德
右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
在人文精法,勤俭节约、和清向善的生活理念.
神方面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人文学术等
2.中华文化的特点
与世界各国文化相比较,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是根植于本土,独自
本土性
创立进而逐渐形成的,中华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
连续性但中华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
得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
积淀过程中,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同样,不同民族也形成具有自
多样性
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共同汇成了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
包容性强的包容心态,中华文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
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凝聚性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
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
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逐
渐形成和发展为共同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主题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梳理夯实必备知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过程影响
(1)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
(1)两汉之际,来自为印度的佛教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
传入中国。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吸收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3)隋唐时期,佛教口的禅宗成为(3)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
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
(4)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建筑艺术的结晶。
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4)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问、消极避此等产
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
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
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图解历史】近代“西学东渐”
“师夷之长技以丽质7k/开眼看世界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
维新变法思想k-维新变法世
制度不
民主共和思想辛亥革命断
深
科学与民主新文化运动化
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运动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东南亚
⑴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和东南亚地区。
文字
(2)在汉字基础上,朝鲜、日本、越南分别创造了本国文字,印谚
文、假名、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1)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儒学(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地产项目合作细节补充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企业总经理职务聘请协议精简版版B版
- 暨南大学《学术英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专业脚手架钢管出租协议模板
-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审计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编剧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中国文化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汽车改装技术 课件 9.3加装行车记录仪认知
- 包含装修补贴的二手住房出售2024年度合同3篇
- 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大作文(原卷版)
- 糖尿病中医辨证及治疗
- 2024年《论教育》全文课件
- 2024年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GB/T 44230-2024政务信息系统基本要求
- 青年你为什么要入团-团员教育主题班会-热点主题班会课件
- QCSG1204009-2015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
- 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完美版)课件
- 非暴力沟通(完整版)
- 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35Kv电缆头制作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