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C)。 A.可知论学派 B.不可知论学派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7.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B)。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8.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C)。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0.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B)。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4.“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8.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B)。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1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以识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BCD)。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3.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ABD)。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BD)。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C)。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10.“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D.唯理论三、辨析题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本判断是错误的。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本判断是错误的。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本判断是错误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割裂。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环节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两个认识阶段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或外部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也离不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其次,经验主义的错误的确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忽略甚至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但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是不正确的。和经验主义不同,教条主义轻视感性经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真实有用的,主张一切按本本办事。这说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4.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种空洞的思想理论,而空洞的思想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第二,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或行动,用于指导实践,使之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变为现实,使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四、分析题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苟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请回答: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单项选择题1.真理是(D)。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B)。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4.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A)。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是自然规律C.真理是社会规律 D.真理是正确认识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C)。A.不确定性B.主观性 C.相对性D.绝对性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B)。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真理的无条件性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不需要检验1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C)。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12.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B)。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C)。 A.诡辩论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15.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D)。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1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7.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D)。A.逻辑证明 B.客观事物 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1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正确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20.哲学上的“价值”是指(B)。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二、多项选择题1.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就看(CD)。 A.它是否有用 B.它是否被公认 C.它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D.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观点是(AC)。 A.相对主义真理观 B.绝对主义真理观 C.唯心主义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3.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在于(AB)。 A.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C.能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对人有用 D.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4.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CD)。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5.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BD)。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6.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CD)。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7.关于真理的标准,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CD)。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 D.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BCD)。A.真理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 B.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C.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D.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真理”7.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AC)。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D.不可知论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BCD)。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9.“实事求是”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有(ABCD)。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BC)。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ACD)。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12.下列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正确含义的表述有(BC)。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13.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CD)。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14.以下属于哲学上的价值特性的有(ABCD)。A.客观性B.主体性 C.历史性D.多维性15.价值评价的特点是(ABD)。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B.价值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C.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16.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ABCD)。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17.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和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ABD)。A.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B.超越历史时代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C.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D.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18.任何真理都是(AB)。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三、辨析题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错误(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体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3.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正确。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也不可能结束真理,是因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是发展的,因而人们真理性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要终结真理,而是要为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提供指导,开辟道路。4.“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5.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真理必有用”是正确的,“有用即真理”则是错误的。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论。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1)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2)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五、分析题1.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1)材料l、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B)。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B.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C.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2.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B)。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4.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D)。A.经验主义 B.先验论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ABC)。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ABC)。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 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3.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BCD)。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让小学生热爱英语学习的策略
- 设备维修保养合作
- 语文要素教学的方法探讨
- 货源稳定质量保证
- 质量保证书在购房过程中的作用
- 购买虚拟现实服务合同
- 购销合同与采购合同的合同范本
- 购销合同签订中的合同风险控制问题
- 购销奶粉合同范本
- 资产评估服务合同价值
-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 金融工程学(第五版)第8章外汇风险管理
- 家禽集中屠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 安全学原理第2版-ppt课件(完整版)
- 材料库温湿度点检记录表模板
- led电子灯箱制作方法
- 《机电设备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 蓝紫色渐变插画风职业生涯规划PPT模板
- 《图形创意设计》PPT课件(完整版)
- 企业、事业专职消防队训练内容及操作规程
- 天津市武清区城乡总体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