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强调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现代的散体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诗歌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问题。他认为,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进行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是因为“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现和发明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执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余光中等诗人探索了新诗的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作出不恰当的评价。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诗歌的音乐性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D.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较成熟,而现代新诗处在生长期,二者不宜用同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但依然不够成熟。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4.请梳理材料三的论证思路。5.应如何评价中国新诗?请结合材料概括。阅读文章,完成各题。走正门王春迪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已经穷困潦倒,无力来祭祖了。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贺府的介绍。B.海爷买下贺府,并精心照料祠堂,贺府后人还乡寻旧,感念海爷恩德,这一情节前后照应,设计自然而又精巧。C.“走正门”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D.贺家从家境殷实沦落到子孙卖看门狗的境遇,而海爷却由小油贩子成长为“银子用斗量”的大商户,两者对比鲜明,暗示主旨。8.小说第3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9.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材料二: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选自《唐才子传·李白》,有删改)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时宋若思A将吴兵三千B赴河南C道D寻阳E释囚F辟为参谋G未几H辞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古人除了使用帝王年号纪年,还常使用干支纪年。B.故,因此、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词义不同。C.为,表示被动,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为”词义不同。D.卒,死,古代表示死的隐晦说法很多,如不禄、薨、崩,其中“薨”指帝王之死。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里推举有道科,李白不应举;益州长史苏颋见到李白而感到奇异,认为他已能比肩司马相如;后来李白到了长安,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文。B.唐玄宗诏命李白为翰林院供奉,皇帝曾突然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他稍稍醒酒后挥笔成文。C.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郭子仪为李白赎罪,皇帝就下诏将李白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又因事获罪而下狱。D.李白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审问,李白在供词中写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14.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李白的形象。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田舍范成大①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诗歌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农人相互吆喝着携锄前去修治场圃,能让人联想到当时情景,渲染了农忙的气氛。B.本诗写了农人筑场、儿童眠叶、水草等几组跳跃性镜头,看似不相统属,实则一线贯穿。C.本诗和《插秧歌》(杨万里)相同点颇多:均为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劳动艰辛的主旨。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金黄的稻子直铺天边,凸显了水稻丰收在望的场景。16.赏析颔联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默写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黄昏时刻的梧桐和细雨来表达自己无垠的愁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7)在《登高》中,杜甫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8)李白十分崇拜谢灵运,常常称其为“谢公”,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关于“谢公”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9)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10)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五、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久前,读到《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将近400幅植物、菌物素描,大量山水和建筑的水彩画,画面上漂亮的板桥体手书……这本书区别于通常的科考笔记,是一部诗意飞扬、美学意味浓郁的作品,让我拍案叫绝。整本书由考察笔记和手绘图画构成,内容丰富,涉及民俗、宗教、文艺、建筑等诸多领域,可以堪称一部具有博物志书的图书。野外科考可谓艰难,尤其在作者写下这些日记的年代。栉风沐雨,披霜戴雪,藤萝羁绊,蚊虫叮咬,白天辛苦采集标本,入夜还要一身泥一身汗地赶着烘烤制作,但流荡于字里行间的却是一派怡然自得、甘之如饴的态度。这种态度,当然与对专业的热爱有关,但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仿佛酒曲,发酵出他的一腔诗情?答案是明确的!丰富深厚的人文素养,赋予了作者看待山川自然的独特目光。在这样的目光下,仰观俯察,无往而不美。读这部书,到处能看到一个“通”字,作者在书中把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无所拘固。山川、自然、人生和社会,共同作为他情怀投射的对象,庶几可谓“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一并构成了他生命的底色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通”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B.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C.“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D.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写出修改意见。六、材料作文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我的青春我做主……”以上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A.“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错。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不能理解为“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错。由原文“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问题。他认为,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可知,西川不是认为讲究格律使诗人失去创造力,而是认为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C.“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错。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强调的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故选D。2.答案:C解析:A.“……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错。原文说的是“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不仅……也……”表示并列关系,而不是“……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B.“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由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诗人对探索中国新诗的音乐性的贡献。D.“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由材料二的第二段和第四段可知,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诗歌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的修辞能力有关。故选C。3.答案:B解析: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可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4.答案:(1)先总说,人们对中国新诗的评价存在很大争议,引出话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2)再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认为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现代新诗和古体诗;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表示不认可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认为不能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④认为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1)材料三为总分结构。第一、二段是总说,指出“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并提出“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的话题。(2)然后从四个方面分说。①第三、四段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认为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新诗和古典诗歌。根据“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等句可知,这两段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②第五段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表示不认可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根据“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分析可知,此处是从西方现代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③第六段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认为不能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根据“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可知分析,此处是从中国新诗自身“小传统”的角度看待新诗。④最后认为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由“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高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可以概括出。5.答案:①中国新诗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相比尚不成熟。解析:①由材料一“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中国新诗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由材料三“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由材料三“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等可知,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相比尚不成熟。6.答案:A解析:B.“说明贺家人已经穷困潦倒,无力来祭祖了”错,从原文海爷“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的叙述可以看出,贺家子孙不来祭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品行问题,而非经济原因。C.“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错,从原文“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可以看出,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更多的是因为看到如此大排场的京官而感到害怕和紧张。D.“都是为了讨好海爷”错,海爷的小儿媳虽然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但她的嘀咕并非都是为了讨好海爷。她的嘀咕更多地是表现出她对海爷话中深意的困惑和不解。故选A。7.答案:C解析:C.“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错,小说中提到的“走正门”的孩子祭祖时的表现与“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之间并没有绝对联系和因果关系,并且小说主题并非在于强调这一点。小说的主题更多地是赞美海爷的仁义和尊重他人,以及强调即使家境贫寒也应保持尊严和礼数的价值观。故选C。8.答案:①照应小说第1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②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③后院中的贺家祠堂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解析:9.答案: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解析:10.答案:CEG解析:(原文标点)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11.答案:D解析:“崩”指帝王、皇后之死,“薨”常指王侯之死,也指有封爵的大官之死12.答案:A解析:“认为他已能比肩司马相如”错误,根据原文“少益以学,可比相如”可知,应理解为“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以与司马相如相比”13.答案:(1)(李白)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地说:“你,是(上天)谪居人间的仙人啊!”(2)县令(看后)又吃惊又惭愧,行礼道歉说:“不知道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离开了。解析:(1)见(第一个),拜见;子,你;谪仙人也,是(上天)谪居人间的仙人啊(2)惊愧,吃惊、惭愧;谢,道歉;去,离开14.答案:①文学天才,天赋异禀。②轻视财产,乐于施舍。③为人傲慢,放荡不羁。④一生漂泊,仕途坎坷。解析:15.答案:C解析:C.“均为五言律诗”错,《插秧歌》不是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劳动艰辛的主旨”错误。《插秋歌》通过全家人一齐上阵,有条不紊的协作劳动的描写,表现的是劳动艰辛的主旨;本诗则通过描写农人整修场圃的劳动等,表达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故选C。16.答案:①颔联写的是儿童在铺着落叶的地上安眠,鸟雀在夕阳中鸣叫。②动静结合。儿童眠于落叶属于静景,鸟雀鸣叫属于动景描写,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③视听结合。儿童安眠为视觉景象,鸟雀鸣叫是听觉景象,视听结合,如在眼前。④寓情于景。有儿童,有鸟雀,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写小孩子睡在落叶上安眠,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翔,文笔欢快,景象美好,一幅安详美好的景象跃然纸上。“儿童眠落叶”为静景,“鸟雀噪斜阳”为动景,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画面温馨和谐,写出了喜庆丰收的景象。儿童安眠为视觉景象,鸟雀鸣叫是听觉景象,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安眠,鸟雀欢乐地鸣叫,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诗人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以景衬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眠”字写出了儿童可爱的神态,“噪”,此处是鸣叫之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鸟的欢快,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乐景衬乐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的喜爱之情。17.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