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10月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二例。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材料二: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成为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近现代以来,中轴线虽然已经不再为封建皇权服务,但它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提到中轴线的研究与保护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梁思成。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盛赞“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概念被明确提出。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精妙的城市设计思想,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创造了宏大的轴线建筑群,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中轴线不断发展,形成了更为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摘编自公众号“北京中轴线”)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创造虽会受外来思想影响,但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和唐宋的寺塔。B.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建设中国建筑时,专业建筑师应当自觉担责,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C.“宫殿式”新建筑虽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但也代表着中国精神的抬头,有很重要的意义。D.传统习惯和趣味造就了中国建筑,如今应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大量借鉴欧美建筑。2.下列对中国建筑发展及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延续,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因。B.梁思成在《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研究有突出贡献。C.中轴线虽然不再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但对现当代城市的规划仍有持续影响,使城市整体景观更为壮丽。D.北京中轴线设计和建造既传承了文化精髓,又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3.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中国建筑发展措施的一项是()A.广州新建筑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B.青岛在打造新的海滨旅游区时,结合海洋特色与本土文化,由国外专业团队进行创新设计。C.丽江古城周边新开发的景点,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再现古典建筑魅力,促进旅游发展。D.洛阳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灯光夜景设计。4.材料一多处运用比喻论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5.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与发展,体现了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A3.C4.①增强说服力:将“‘宫殿式’新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说明了这种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的不足;②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将中国建筑的发展比作“老树上发新枝”,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建筑应如何在传统中创新。5.①中国建筑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北京中轴线建筑物的形成、演变历史以及不断丰富的城市整体景观,在依据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北京中轴线布局严谨,因地制宜,景观独特,充分考虑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精髓,形成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③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建筑艺术要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中轴线反映了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当代对中轴线的局部改造和复建,是中国精神在建筑领域的复兴。【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建筑发展的探讨,强调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材料一中,梁思成指出传统建筑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真正发扬中国精神。他反对盲目模仿西方,而是主张在科学结构中融入艺术表现。材料二则通过北京中轴线的演变,展现了中轴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持续影响,呼应了梁思成对中国建筑承载文化精髓的观点。总体来看,文章深入探讨了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的平衡。【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大量借鉴欧美建筑”错误。由“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可知,材料一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迎合借鉴欧美的建筑,且指出原因之一便是这种做法太像“东施效颦”。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因”错误。由“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可知,材料认为中国建筑发展要展现本国精神的原因是我们应该有复兴国家民族文化的决心,而许多建筑物便是文化的表现。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中国建筑发展措施: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创新设计。A.广州新建筑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这符合在现代科技基础上融入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创新设计的理念。B.青岛在打造新海滨旅游区时,结合海洋特色与本土文化,由国外专业团队进行创新设计。这也体现了结合本土特色和现代理念(创新设计)的特点,虽然是国外团队设计,但只要能融合当地特色和现代科技等理念也符合要求。C.丽江古城周边新开发的景点,只是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中国建筑发展措施,这是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融入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创新设计的措施。D.洛阳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灯光夜景设计。这符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设计的理念。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第四段提到“宫殿式新建筑”,由“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可知,此处将对清代宫衙与西洋古典派的模仿的“宫殿式新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可以更加形象鲜明地呈现此类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生搬硬套、缺少风格、不伦不类的特点。②第六段用“东施效颦”来喻指中国建筑对欧美的模仿,如“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以此说明这种模仿让我们的建筑失去该有的特色而有伤尊严,有助于读者认识到中国建筑应保持自己的特色。第二段“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用“老树发新枝”来比喻中国建筑的发展,“新枝”有“新”且能够继续生长的特点,由此可以让读者理解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和不断发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应有自己的风格才能不断发展,易于读者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从材料一中明确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二中有关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发展分析与梁思成先生观点之间的契合点。①由材料二“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可知,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建筑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特点,与材料一中梁思成的“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的观点是一致的。②由材料二“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可知,北京中轴线选址布局因地制宜,景观独特,这与材料一中“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的观点是一致的。③由材料二“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可知,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本国精神,而材料一中梁思成也强调“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强调要复兴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精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徐则臣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有删改)文本二: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徐则臣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有删改)【注】①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第一段通过几处破折号的巧妙运用,形象地写出事发突然,二蛋因报信跑得急促,气息断断续续的情景,也使故事趋于紧张。B.文本一“我”让孩子们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为小说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C.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D.“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等句语意丰富,表达了马福德为妻报仇的决心和对妻子的挚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如面对妻子的惨死,“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哭喊如玉“把嗓子都喊破了”等细节,写出其失去亲人的悲痛。B.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C.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写,文本二对报仇的叙写则较为简略,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D.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马福德的形象,文本二“那真是个纯爷们儿”则通过他人的评价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8.有人认为主人公是马福德,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如玉,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9.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D8.示例一:本文主人公是马福德,理由:①小说主要情节围绕马福德展开,作为亲历者,贯穿整个故事情节。②马福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小说重点表现其有血性、有情义、英勇无畏、爱家护家、奋起抗争的精神。③马福德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讴歌了以马福德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爱憎分明、勇于抗争的精神。④从情感倾向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对马福德的肯定与赞美,是作者情感的主要寄托。示例二:本文主人公如玉,理由:①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如玉的遭遇展开,这是引发后续故事的主要原因。②如玉是小说着力刻画人物,小说重点表现其沉着冷静、英勇无畏、誓死护亲的精神。③如玉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讴歌了中国女性既充满柔情又勇毅果敢的精神。9.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给人以真实感,便于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样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也便于表达马福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③这样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转化,让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解析】【导语】两则文本通过马福德和如玉的故事展现了抗日战争中普通人的勇敢与悲剧。文本一以第一人称叙述,营造亲密感,细腻展示马福德内心的绝望与复仇决心;文本二则以第三人称快速概述事件,增强客观性并突出马福德的英雄气概和如玉的英勇牺牲。两者结合,塑造了鲜活而感人的人物形象。【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为小说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错误。文章不是悲剧,而是歌颂人物沉着冷静、英勇无畏、誓死护亲的精神。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马福德的形象”错误。文本一主要通过马福德的语言(如“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等)、动作(如“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等)来塑造马福德的形象,但文中并没有运用外貌描写来正面塑造马福德。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示例一:①小说从马福德从城里回来,听到如玉出事开始,到他处理如玉的后事,再到他准备去复仇,整个故事情节都是以马福德为中心展开的。他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了如玉的悲惨遭遇,也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例如,马福德听到二蛋的报信后,一系列的反应和行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他看到如玉的尸体时的悲痛、守在如玉身边两天、决定为如玉复仇等情节,都表明他在故事中处于核心地位。②小说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刻画马福德这个人物。如“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表现出他听到如玉出事时的急切和慌乱;“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体现了他对如玉深厚的感情;“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展现了他的深情和执着;“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则表现出他的勇敢和决心。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马福德有血性、有情义、英勇无畏、爱家护家、奋起抗争的精神。③马福德的经历和行为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在乱世中,马福德作为一个普通百姓,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毫不畏惧,奋起抗争。他的爱憎分明、勇于抗争的精神,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普通百姓的不屈精神。小说通过马福德的故事,讴歌了这种精神,使主题更加深刻。④从小说的情感倾向来看,作者对马福德充满了肯定与赞美。作者通过马福德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痛苦、愤怒和决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马福德身上,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示例二: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如玉被日本兵的狼狗咬死。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勇敢地与狼狗搏斗,最终牺牲。这个事件引发了后续马福德的一系列行动,如守在如玉身边、为她下葬、准备复仇等。因此,如玉的遭遇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情节围绕她展开。②小说对如玉进行了重点刻画。如玉在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沉着冷静、英勇无畏的精神。她决定去给日本兵摆渡,以避免节外生枝;当狼狗扑向小孙女时,她毫不犹豫地挡住狼狗的路,即使被狗撕咬也不松手。“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如玉的勇敢和坚毅。同时,如玉对家人充满了爱,她的行为体现了誓死护亲的精神。③如玉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她代表了中国女性在乱世中的勇敢和坚韧,既充满柔情又勇毅果敢。她的遭遇和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屈的精神。小说通过如玉的故事,讴歌了中国女性的伟大精神,使主题更加鲜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感觉仿佛是在听马福德亲自讲述自己的经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马福德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生动地展现了马福德听到如玉出事时的惊慌失措。第一人称便于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等描写,直接表达了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同时,“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则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以及准备复仇的决心。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事件。读者可以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了解马福德报仇的整个过程,如“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这种叙述方式不受单一人物视角的限制,能够更全面地展现事件的全貌。“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说明马福德的行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榜样作用。③叙述人称和视角转化使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文本一以马福德的第一人称视角详细讲述了如玉被日本兵的狼狗咬死以及他的痛苦和复仇计划,文本二则从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的角度回顾了马福德的报仇之事,并展示了其对后人的影响。这种转化使两个文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故事。通过不同人称的叙述,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文本二不仅讲述了马福德的报仇事件,还提到了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等内容,让读者对马福德家族的后续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层次。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A老而无妻子者B有所侍养以终C其寿D幼弱E孤童F之无父母者G有所放依H以长其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家让”与“无辞让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B.“兼以易别”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C.“人家不相乱贼”与“贼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而万民之大利也”与“人而不仁”(《论语·八佾》)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B.《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C.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D.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4.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B12.C13.(1)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2)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14.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解析】【导语】两则材料来源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分别代表儒家和墨家的观点。《礼记》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家道的恪守和自身品行的修正,以齐家为治国之要。从个人修身到家国伦理,体现了儒家秩序与教化的递进关系。墨子则从“兼爱”的角度出发,主张广施仁爱以促进天下之利,反对别人的视角强调互利的和平观。两者皆重视道德与社会和谐,但路径有所不同:一强调内修内齐,一强调外在互爱。【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沿有父母的幼弱孤音,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老而无妻子者”对应“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单独成句,在BG处断开;“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对应“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单独成句,在D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谦让。句意:一家谦让相敬;/没有谦让之心。B.“含义相同”错。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C.正确。残害;/盗贼。句意: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盗贼只爱自己的家。D.正确。表并列;/表假设。句意:万民最大的利益;/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此天下之害也。……此又天下之害也”“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可知,是因为当时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很多大害,因此,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兄长;“恤”,怜爱;“倍”,通“背”,背叛。(2)“一日”,一旦;“归”,称赞,赞许。【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相同:材料一写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可知孝、悌、慈这些伦理道德规范与治理国家、天下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通过在家庭、国家层面践行这些良好的品德,能实现国家、天下的良好治理。材料二写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患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可知孝、忠、慈等伦理道德是治理天下时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只有人们都遵循这些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天下之利,去除天下之害,达成良好的天下治理状态。可见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悌、忠、慈、仁等伦理。不同:①材料一:由“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可知,治理天下的路径清晰地表现为先把家治理好,通过家庭中良好道德风气的营造,如家庭成员践行仁、让等品德,来影响国家层面的风气,进而实现国家的有序治理,最终达成天下大治。材料二:“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道故君子若欲为患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可知,想要治理天下,就要用“兼爱”的理念去取代这种分别对待的做法。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能管理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兄,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材料二: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就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入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分别对待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相爱来取代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相爱来替换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就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了。”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的原因,这是什么缘故呢?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5.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无酒可饮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实写出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诗歌塑造了一位因国家动乱而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16.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5.C16.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用意:①内容上,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结构上,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解析】【导语】本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动荡中孤独无奈的心境。诗人用“新鬼”、“老翁”对比,表现战乱的惨烈与自己苍老的心情。乱云、回风、急雪的意象,共同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暗示内心的焦虑不安。全诗传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个人困境的无奈。【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出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错,冷冰冰的炉膛里好像有一团红红的炭火。“似”字点出幻境,可见这句诗写的是诗人眼前出现的幻象。并不是真实的场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手法和结构作用的能力。颔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意思是: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雪翻腾回舞于凛冽的寒风。诗人抓住“乱云”“薄暮”“急雪”“回风”这些典型意象,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繁的景象。用意:①此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是借景抒情,通过对“乱云”“薄暮”“急雪”“回风”的描写,写出了黄昏时飞雪的状态,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暗淡、压抑的氛围,也借这一景物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之情。②从结构上分析,此联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因而呼应诗歌标题“对雪”。同时,风雪的景象是自然环境,也正是为下面写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做了一个引子。“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一联中写到:扔掉酒葫芦杯中没有滴酒,火炉空在却觉得炉火殷红。因此第二联恰是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的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志在看《旧唐书·魏征传》时,看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一句,不禁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2)在励志演讲中,老师鼓励学生:“正如李白《将进酒》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遭遇挫折时,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夫妻二人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泪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4)“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天生我材必有用④.千金散尽还复来⑤.相顾无言⑥.惟有泪千行⑦.鸿雁长飞光不度⑧.鱼龙潜跃水成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省”“材”“惟”“度”“蓬”“衔”“曛”“凫”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金秋时节,层林尽染,树叶有的变红,有的变黄。秋天树叶的色彩为何如此绚丽?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要从人眼对颜色感知的原理说起。人眼能分辨色彩,实际上是对物体反射光线的识别。植物叶片里的叶绿素吸收蓝光、红光的能力很强,当阳光照到叶片上时,蓝光、红光被吸收,绿光——黄光波段的光被反射出来。人眼对绿光最敏感,所以在人眼里,①。秋天到来后,叶绿素的降解使得叶片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力逐渐减少,叶片中残存的叶红素、叶黄素开始起主导。叶红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绿光,照在叶片上的黄光、橙光和红光则被反射出来,人眼所见便是黄橙色或红色的树叶。秋天到来,白天逐渐变短,温度逐渐变低,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就会向植物发出信号,随之,植物会迅速合成一种叫作脱落酸的植物激素,可以降解叶绿体及其中的叶绿素,促进叶柄基部逐渐形成离层,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最终,②。18.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正,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20.下列句子中的“吸收”与文中加点的“吸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木炭能够吸收房间内的有害气体。B.社团吸收他为新的成员。C.我们的肠黏膜能够吸收养分。D.为扩大生产规模,他决定吸收资金。【答案】18.叶绿素的降解使得叶片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力逐渐减弱,叶片中残存的叶红素、叶黄素开始起主导作用。19.①叶片通常是绿色的②叶片从枝干上脱落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能力逐渐减少”搭配不当,改“减少”为“减弱”;第二处,“开始起主导”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主导”后加“作用”,充当“起”的宾语。【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人眼对绿光最敏感,所以在人眼里”的语境意思,此处要填写一个结论;而在“所以”前面,讲的是植物叶片里的“绿光—黄光波段的光被反射出来”“人眼对绿光最敏感”,因此此处可填写“叶片通常是绿色的”之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促进叶柄基部逐渐形成离层,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最终”,此处意思应该是说叶子开始从枝干上脱落,可填“叶片从枝干上脱落”。【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A.“吸收”指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B.“吸收”指组织或团体接受某人为成员。C.“吸收”特指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与文中的“吸收”意义和用法相同。D.“吸收”是吸纳的意思。故选C。四、课内文言知识巩固(本题共2小题,6分)21.下列各句中的加横线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见贤思齐焉B.风乎舞雩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就有道而正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形容词用作动词,向……看齐。句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B.名词用作动词,吹风。句意:在舞雩台上吹吹风。C.没有词类活用,施加。句意: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D.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句意: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故选C。22.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句意: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粮食。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句意: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故选A。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先秦诸子时期,有不少经典名言,虽历经千百年,但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心存弘毅,任重道远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千年后,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这句话的份量依旧清晰可感。弘毅之精神,恰如明月高悬于历史的夜空,映照千年岁月,也照亮了一条长路上无数有识之士坚定的背影。路,没有尽头;精神,从未走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古代儒生们的价值追求。“仁”,本义是爱人,但在儒生眼里,它的含义更深、更远。“仁以为己任”,则代表了一种对家、对国、对天下苍生的责任。直言进谏的魏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身披“八千里路云和月”奋勇杀敌的岳武穆……他们皆以自己的方式,负仁义在肩,谱写着弘毅的精神,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但他们心中澎湃的热血却诠释着一种永不过时的东西——民族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救国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人民解放而方休,不亦远乎?”这是近代仁人志士的价值追求。从周恩来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坚决,再到闻一多“正义杀不完”的振臂高呼,我看到的,是时代的黑夜里的点点篝火。这时的“士”,已不再是封建时代的“士”,而能代表所有那些怀揣良知的读书人。我又看到五四运动的学生们,国难当头,他们毅然走上街巷,呐喊着,嘶吼着,年轻的血液连着一个危难中国家的脉搏,他们也举起了火把,终于照彻时代的夜空。万人都要将火熄灭,可他们把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临时驾驶服务协议条款版B版
- 2024养殖场个人劳动合同
- 2024年个人投资回报分配合同范本版
- 2024实验室建设项目合同书
- 二零二四年高端装备制造与销售合同2篇
- 2024桂林市劳动合同书
- 2024年专业物业委托管理协议范例选集版B版
- 2024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工程合同(破桩)
- 2024房屋租赁合同标准版
- 全新电子游戏开发公司与某运营商2024年度游戏发行合同2篇
- 新《烟草专卖法》应知应会考试题库400题(含答案)
- 22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新版)管道工(初级)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18 大作文(教师卷)
- 历年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合集
- 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7 Happy Birthday!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南版)
- 2024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期末考卷附答案
- 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书
- 2024译林版英语初一上单词默写表
- 生鲜肉购销简单合同
- 福建农信(农商银行、农信社)招聘笔试真题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